黑格爾曾說,開端是邏輯的,它應當是在自由地、自為地有的思維原素中,在純粹的知中造成的。這就是邏輯學的魅力。以下是關于邏輯學研究的畢業(yè)論文范文展示,來看看吧。
篇一:淺談對黑格爾《邏輯學》“有”的理解
一、對以“純有”作為科學的開端的理解
(一)開端是“純有”,“純有”即“純思”
每個時期的哲學家都在追尋哲學的開端,但黑格爾卻認為哲學并無開端,他認為,哲學是一門圓圈式發(fā)展的科學,它的起點亦是終點,它是一個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圓圈,因而哲學便沒有與別的科學同樣意義的起點。哲學無開端,但哲學體系有開端。
那么黑格爾哲學體系的開端到底是什么呢?黑格爾說:“哲學的開端,必定或者是間接的東西,或者是直接的東西,而它之既不能是前者,也不能是后者,又是易于指明的。”于是,黑格爾把“純有”作為哲學的開端,因為“純有”滿足了黑格爾對哲學開端的三個要求。
第一,開端必須是絕對的,它不可以以任何東西為前提,不以任何東西為中介,沒有根據(jù)。
第二,純有符合哲學體系中圓圈式發(fā)展的要求。
第三,純有作為開端包含著以后發(fā)展的全部可能性。
因此,在黑格爾的哲學里,只有沒有任何規(guī)定性的“純有”才是科學的開端,同時批判了費希特以自我為哲學開端的思想。
(二)從思維和存在同一的角度理解黑格爾邏輯學的開端
“開端是邏輯的,它應當是在自由地、自為地有的思維原素中,在純粹的知中造成的。”我們知道,黑格爾哲學的一個重要起點是對康德哲學的批判,康德認為思維與存在的不同一,而黑格爾認為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思維既是主體,也是客體,還是思維方式。黑格爾的哲學是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的三者統(tǒng)一,他認為所有一切活動都是絕對精神的自我反思運動;诖,黑格爾批判了在他之前的關于思想對客觀性的三種態(tài)度:形而上學、經(jīng)驗主義和批判哲學、直接知識或直觀知識。
第一種態(tài)度:形而上學。在黑格爾的《小邏輯》里主要針對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學進行了批判。“第二種態(tài)度:經(jīng)驗主義和批判哲學。經(jīng)驗主義力求從經(jīng)驗中,從外在和內心的經(jīng)驗中去把握真理,以代替和彌補形而上學中純從思想本身去尋求真理的思維方式。第三種態(tài)度:直接知識或直觀知識。這種態(tài)度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笛卡爾和耶柯比,批判哲學認為思維是主觀的,并認為思維的不可克服的規(guī)定是抽象的普遍性及形式的同一性,于是認為思維與真理相反。
二、 對有、無、變三者的含義和關系的理解
純有是黑格爾哲學體系的開端,有和無這對概念是黑格爾邏輯學的基石,是黑格爾邏輯體系的開端,它們貫穿著黑格爾邏輯學體系中的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概念運動,隱含在每一個概念運動中,蘊含在整個邏輯學體系的思維運動中。一開始,有和無是以純有和純無的形式出現(xiàn),兩者都是毫無規(guī)定性,此時的“純有和純無是同一的東西”,但是兩者又有區(qū)別,否則黑格爾不會只把“純有”作為科學的開端。變則是有與無的統(tǒng)一,那么二者是如何統(tǒng)一達到變的呢?
(一)有和無的同一
“有、純有,——沒有任何更進一步的規(guī)定。”這是黑格爾對有的最初規(guī)定,此時的有只是純粹的無規(guī)定性和空,并不包含任何規(guī)定和內容。黑格爾說:“有在無規(guī)定的直接性中,只是與它自身相同,而且也不是與他物不同,對內對外都沒有差異。”因為如果“有”有了規(guī)定或內容,那么就會被建立為與他物有區(qū)別的東西,則有就無法保持純粹了,所以,有作為黑格爾邏輯體系的第一個概念,只是純粹的、空的直觀本身。
因此這個無規(guī)定的直接的東西,實際上就是無,比無恰恰不多也不少。此時的有和無是同一的。
“無、純無;無是與它自身單純的同一,是完全的空,沒有規(guī)定,沒有內容,在它自身中并沒有區(qū)別。”實際上,這個“無”就是“有”的內容,只不過這個內容是空的,是沒有任何規(guī)定性的;蛘哒f,無是存在于我們的直觀或思維中,它是空的直觀和思維本身,那個空的直觀或思維就是純有。
所以,無與純有是同一的東西,同一的規(guī)定或同一的無規(guī)定。
(二)有和無的區(qū)別
在黑格爾的規(guī)定中,有和無是同一的,同時他也說過:“無論天上地下,都沒有一處地方會有某種東西不在自身兼含有與無兩者。”雖說這句話說的是某一個現(xiàn)實的東西,但從中我們能看出,有和無兩者的同一并非完全沒有區(qū)別,兩者其實是有區(qū)別的同一,否則黑格爾也不用使用兩個詞去表達意思完全一樣的東西。只不過在最初,有和無的區(qū)別還沒有確定,或者說還沒有顯現(xiàn),絕對精神還沒有開始認識和反思自己。
(三)有和無的統(tǒng)一——變
變是有和無的統(tǒng)一,或者說變是真理。黑格爾說過:“這里的真理既不是有,也不是無,而是已走進了——不是走向——無中之有和已走進了——不是走向——有中之無。”正是在變這一運動中,有和無有了區(qū)別,但這區(qū)別是通過立刻把自身消解掉的區(qū)別而發(fā)生的,因為變是一方直接消失于另一方之中的運動,在這一運動中,有和無兩者不僅有絕對區(qū)別,但又同樣絕不曾分離,不可分離。
此時的變作為有與無的統(tǒng)一,是規(guī)定了的統(tǒng)一,不再是有與無抽象的統(tǒng)一,這說明有與無都在這種統(tǒng)一中。在這個統(tǒng)一中,有與無是作為消逝的東西,是要被揚棄的東西,它們下降為尚有區(qū)別同時又被揚棄的環(huán)節(jié)。
三、比較黑格爾的思想與中國道家思想的相通之處
黑格爾是德國偉大的哲學家,看到他的《邏輯學》中的有、無、變之間的關系,很容易聯(lián)想到中國的古代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jīng)》和道家的太極圖。二者的思想雖然存在差異,卻也存在許多共通之處。
篇二:從黃埔古港看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綜述研究
[摘要]廣州的海外貿易始于秦漢,盛于唐宋,明清達到鼎盛。千百年來廣州一直是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祥地和經(jīng)久不衰的貿易大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設立粵、閩、浙、江四海關,乾隆二十二年(1757)關閉其他三個口岸,僅保留粵海關“一口通商”,并特許廣州十三行統(tǒng)一經(jīng)營全國海外貿易。“一口通商”也使廣州成為當時全國唯一對外開放貿易的口岸城市。
[關鍵詞]廣州;黃埔古港;海上絲綢之路
[中圖分類號]K928.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5)10-0022-03
廣州海外貿易的歷史源遠流長。先秦兩漢時期,南海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到了漢代,廣州已成為當時中國最繁華的都會之一。到了唐代,廣州成為中外商人云集的世界貿易大港,中國最早主管對外貿易的官方機構“市舶使院”首先在廣州成立,并一直延續(xù)到宋元時期。廣州的貿易地位在元代雖然曾被泉州短暫代替,但從明代開始廣州又再次恢復海外貿易第一大港的繁榮景象。到了清代,廣州更是成為當時唯一的通商口岸,同時也鑄就了黃埔古港的輝煌。
一、廣州歷史悠久的海外貿易
(一)海外貿易的興起
早在秦漢時期,廣州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第一個港口。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時,廣州的海外貿易,對秦王朝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因海外貿易的興起,秦代的航海業(yè)和造船技術已十分發(fā)達。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九疑、蒼梧以南至儋耳者,與江南大同俗,而楊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① 南越國主要通過南海進行海外貿易和文化交往。
《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表明,番禺早在西漢時期已是海產和珍稀物品聚散的都會。漢朝,由于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國力強盛,對外政治影響進一步擴大,外國政府經(jīng)常派遣貿易使團到中國朝貢,而東南亞諸國來中國朝貢多是由水路至廣州登陸。漢班固《漢書·地理志》:“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遣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 ②漢朝政府也多次派出商業(yè)使團到各國交往!逗鬂h書·西域傳·安息國》:“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其土多海西珍奇異物焉。” ③
東漢政權崩潰后,中國出現(xiàn)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嶺南屬吳國勢力范圍。孫吳政權非常重視開發(fā)東南沿海地區(qū),孫吳政權與南海諸國商務交通亦隨之發(fā)展。《三國志·西戎傳·魏略》:“(大秦)又常利得中國絲,解以為胡綾,故數(shù)與安息諸國交市于海中。海水苦不可食,故往來者希到其國中。”④ 由此廣州逐步成為孫吳政權的一個重要造船基地、軍事基地和外貿基地。
(二)海外貿易的興盛
進入兩晉南北朝,廣州海外貿易隨著新航路的出現(xiàn),朝貢貿易日益增長、貨物品種大量增加、往來南海商人也大幅度增多等。南海神廟是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發(fā)端于廣州的重要歷史見證,它始建于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唐代,國力空前強盛,經(jīng)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中外友好交往也空前活躍,我國的海外貿易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唐)劉恂《嶺表錄異》:“每歲,廣州常發(fā)銅船,過安南貿易……交趾回,乃舍舟,取雷州緣岸而歸。”⑤廣州是從南海進入中國的第一個登陸點,是阿拉伯人由海道到達中國的第一個停泊港口。這是一條中西交通史上著名的航線,亞非各國海船經(jīng)常沿此線航行。沿著這條航線,中國和亞洲各國的商船往返不絕。《舊唐書·王方慶傳》:“則天臨朝,拜廣州都督。廣州地際南海,每歲有昆侖乘舶以珍物與中國交市。”⑥由于與海外各國貿易往來頻繁,引起了唐朝政府對對外貿易的重視。“蕃坊”是唐朝政府劃給波斯、阿拉伯等來華蕃商聚居的地方(今光塔路一帶)。唐朝政府實行獎勵對外貿易的政策,積極發(fā)展外貿,并在廣州創(chuàng)立了第一個市舶使,制定管理市舶的初級條例。據(jù)《冊府元龜》記載,唐開元二年(714)已在廣州設市舶使,為最早專門負責外貿的官員!缎绿茣·柳澤傳》:“開元中,(柳澤)轉殿 本文由WwW. lw54.com提供,畢業(yè)論文 網(wǎng)專業(yè)代寫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yè)論文以及發(fā)表論文服務,歡迎光臨lw54.com中侍御史,時市舶使、右威中郎將周慶立造奇器以進。”⑦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對外貿易依然繁榮,劉應麟撰《南漢春秋》記載了當時的海外貿易情況。
宋朝政府沿襲唐朝的舊制,于開寶四年(971)在廣州設立市舶司,這是宋代設置的第一個管理外貿的機構。《宋史·食貨志》記載,開寶四年(971),宋太祖下令在廣州設立市舶司,這是我國歷史上繼唐市舶使院后設置的專門負責對外貿易的管理機構。宋朱彧《萍洲可談》:“廣州市舶司,舊制,師臣漕使,領提舉市舶事。祖宗時謂之市舶使……三方唯廣最盛。”⑧據(jù)《萍洲可談》記載,廣州海船已使用指南針。這是世界上關于指南導航的最早記錄。宋代,陶瓷器取代絲綢成為中國最大宗的出口商品。
(三)海外貿易的興替
元代,廣州仍是一個國際性大港口,主要表現(xiàn)為對海外交通航線的延伸及貿易地區(qū)的擴大,主要航線有六條:廣州至占城(今越南中部地區(qū))、廣州至真臘(今柬埔寨)、廣州至三佛齊(今蘇門答臘島)、廣州至爪哇、廣州至印度半島、廣州至波斯灣。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大食》:“大食者,諸國之總名也,有國千余所……廣州自中冬以后發(fā)船,乘北風去約四十日到地名藍里,……皆大食諸國至此博易。”⑨廣州的貿易地位在元代曾被泉州短暫代替,《元史·食貨志·市舶》記載:“至治二年,復立泉州、慶元、廣東三處提舉司,申嚴市舶之禁。三年,聽海商貿易,歸征其稅。泰定元年,諸海舶至者,止令行抽分。其大略如此。” ⑩但從明代開始廣州再次恢復了海外貿易第一大港的繁榮景象。清阮元《廣東通志》卷7《前事略·明》記載:“成祖永樂元年八月,命內臣齊喜提督廣東市舶,置市舶提舉司。”11清李福泰修、史澄等纂《番禺縣志》卷23《古跡》:“明市舶提舉司署,在府城外西南一里,即宋市舶亭海山樓故址,明洪武初建。”12《明史》卷81《食貨志》:“正德四年,暹羅船有飄至廣東者,市舶中官熊宣與守城議稅其物。”13梅州楊炳南據(jù)同鄉(xiāng)謝清高的經(jīng)歷寫成的《海錄》是我國較早介紹世界各國情況的著作,其中記述了廣州對外交往的情況! (四)海外貿易的鼎盛
廣州作為我國海外貿易重要港口,歷朝都是海防重鎮(zhèn)。由于廣州的地理優(yōu)勢,各國商人多來廣州貿易,廣州外貿又再次繁榮發(fā)展。黃佛頤纂《廣州城坊志》卷5《懷遠驛》:“順治十年,暹羅國有番舶至廣州,表請入貢。是年,復有荷蘭國番船至澳門,懇求進貢……仍修明市舶司館地而厚給其廩餼,招納遠人焉。”14到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設置海關來代替歷代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征收關稅等事務。這是對外貿易管理制度上的進步,也是我國海關制度的正式開始;浐jP在建立之初,關址設在伍仙門內;浐jP的首要職能是征收關稅。為防止走私漏稅,粵海關在十三行的珠江邊設行后稅館查驗。后來,清政府發(fā)現(xiàn)外國人向東北方向進行貿易活動對國防不利。為了加強防范,鞏固海防,乾隆二十年(1755)冬,撤銷明州、泉州、上海三處的通商口岸,限定廣州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規(guī)定所有蕃商歸并黃埔一港,每年夏秋,由虎門入口,總匯黃埔一地。這種廣州一口貿易體制,一直實行到鴉片戰(zhàn)爭前期。鴉片戰(zhàn)爭前,英商來廣州貿易,被規(guī)定在十三行進行。
清代,廣州在中西方交往中的地位尤顯重要。由于實行海禁政策,廣州成為我國海上唯一合法對外開放的貿易港口,海外貿易獲得空前發(fā)展,并且一直延續(xù)到鴉片戰(zhàn)爭前夕而經(jīng)久不衰。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5《貨語·諸番貢物》:“諸番之直廣東者,曰婆利,曰古麻刺,曰狼牙修,曰占城,曰爪哇……佛朗機諸國,則未嘗入貢懋遷有無者也。”15乾隆至道光二十年(1757~1840)后,粵海關成為當時全國唯一的海上口岸海關。在此期間,廣州十三行壟斷著全國的外貿市場。嘉靖三十四年(1555),官府在廣州設立壟斷貿易的廣州、徽州、泉州的十三家商號,經(jīng)營對外貿易和代替市舶司收取入口稅。十三行行商代表朝廷管理外商事務,具有半官方性質。另外,代表清廷約束管理外商的職責,所謂“以官制商,以商制夷”。隨著中外貿易的發(fā)展,到廣州的外國商人與日俱增,西方國家開始在廣州設置十三家商館。珠江南岸的海幢寺是清代在廣州城的外國人獲準每月規(guī)定的三天唯一可以游覽的寺廟,海幢寺在廣州“一口通商”時期,還承擔著接待外國使團的任務。外國人在廣州死亡后,清政府指定在黃埔掛號口對岸的長洲島和深井島為安葬的墓地。
二、黃埔古港是世界貿易的中轉站
(一)中國唯一的通商口岸
清代黃埔古港位于番禺縣茭塘司(今廣東市海珠區(qū)琶洲街黃埔村),受近代西方思潮影響,黃埔村人文薈萃。黃埔古港百年輝煌歷史在清代的對外貿易交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口通商”后,黃埔古港迅速崛起,當時到廣州貿易的外國商船絡繹不絕,使珠江之濱呈現(xiàn)出一派商貿繁榮的景象。
由于我國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時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經(jīng)濟體,廣州成為當時海外貿易的中心市場,特別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關閉江、浙、閩海關,僅保留粵海關對外貿易之后,黃埔古港于是成為我國海外貿易的唯一港口。清《番禺縣志》記載:“洋樓雖棲于省岸,市舶皆聚于黃埔。”16黃埔古港是廣州港出海的必經(jīng)港口,因此也成為中外商船的必經(jīng)之港。梁廷枏編《粵海關志·夷商》:“洋船到日,海防衙門報給引水之人,引入虎門,灣泊黃埔。”17黃埔掛號口設在清代番禺縣黃埔村,設有稅館、夷務館、買辦館和永靖營等機構管理對外貿易。清政府規(guī)定,凡外國商船進入廣州貿易,均須停泊黃埔古港,辦理納稅等手續(xù)后,才可進行貨物貿易。外國商船進入黃埔港前均須在粵海關澳門關部行臺領取牌照,然后再由中國引水導入黃埔港停泊。廣東海關監(jiān)督御史祖秉圭在雍正八年十一月一日(1730年12月10日)的《宮中檔雍正朝奏折》中:“本年五月二十九日以后,海外各洋的法國、英國、荷蘭等國的大小商船十三艘陸續(xù)來航,已停泊于黃浦的就有十一艘。”18
(二)商船云集的黃埔古港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祥地、近代革命策源地,也是嶺南文化中心地、改革開放前沿地,更是千年商都。黃埔古港所在地今屬“琶洲街”。近年來,這里因廣交會而享譽全球。其實早在200多年前,這里就已是千帆競發(fā)的繁華商港。美國學者威廉·C·亨特在《廣州“番鬼”錄》中記載:“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比公司船隊集結在黃埔的那種景象更好看的了。各船的進口貨已起卸完畢,每艘船排成優(yōu)美的行列,等待裝運茶葉。”19
當時,歷經(jīng)長途航行到達中國的外國商船,絕大部分都在黃埔港登岸,船上的貨物再從廣州輸送到全國。我國的陶瓷、絲綢、茶葉等特產也從這里走向世界。黃啟臣著《海上絲路與廣東古港》記載:“據(jù)統(tǒng)計,康熙二十四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685~1757),西方國家來中國江、浙、閩、粵四海關貿易的商船共有312艘,其中到黃埔港者為279艘,占總數(shù)的89%。嘉慶二十三年(1818)從黃埔港進口的商品貨值占廣州進口商品總貨值的87%。中國出海貿易的商船也是絕大部分必經(jīng)黃埔港,據(jù)統(tǒng)計,從康熙二十三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684~1757),從中國開往中國日本貿易的商船共3017艘,其中相當大部分是經(jīng)黃埔古港起航出海的。”20 1845年,由于海外貿易和航運業(yè)的需要,大批商船等待檢修維護再次出港。英國人約翰·柯拜在黃埔古港的對岸長洲島興建了“柯拜船塢”。 據(jù)《黃埔港史》記載,從1757年到1837年,也就是廣州作為“一口通商”外貿口岸的80余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計有5107艘。
(三)黃埔古港對廣州的貢獻
黃埔古港是明清廣州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清代以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港口。廣州地處南海之濱的珠江口,地理位置優(yōu)越,自古以來就是中外海上貿易的樞紐,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門戶。黃埔古港早在明代就成為廣州的外港。清康熙年間,這里為外國商船停泊處,粵海關的掛號口,有駁船直達十三行。作為我國古代海外貿易唯一的通商口岸,清政府曾規(guī)定“凡載洋貨入口之外國商船,不得沿江灣泊,必須下錨于黃埔”。古港作為廣州的外貿港口存在了170余年,其中有83年更是全國唯一通商口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源地。鴉片戰(zhàn)爭后,由于碼頭錨地逐漸淤塞,不能停泊海船,港口先遷往長洲島,后遷往漁珠、烏涌口一帶,但仍然沿用黃埔港之名! 廣州是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第一大港口、國際貿易大港、大都會。當時,中國的商品對推動貿易全球化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直到1820年左右,我國是世界經(jīng)濟的中心之一,而廣州正是貿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場。1776年,英國著名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曾說:“中國的國內市場,在范圍上或許不小于歐洲所有國家市場的總和。”21當時來黃埔港停泊的商船數(shù)量之多令外國人為之驚嘆。1769年,英國人威廉·?烁袊@:“珠江上船舶運行忙碌的情景就像倫敦橋下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一,還有大帆船。在外國人眼里,再沒有比排列在珠江上長達幾里的帆船更為壯觀的了。”直到1820年,中國仍占世界經(jīng)濟總量的32.4%,當時我國商品在國際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而當時大部分外銷商品都是在黃埔古港裝載上船運往世界各地。
三、黃埔古港對當前“一帶一路”發(fā)展的啟示
黃埔古港作為當時中外貿易商船唯一停泊地,在輝煌時期,廣州城市經(jīng)濟也高度發(fā)展。海外貿易的空前繁榮促進了手工業(yè)、商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城市人口急增。18、19世紀的廣州是全世界最大的通商口岸,1700~1820年,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仍居世界前列,這一個時期廣州的對外貿易也獲得了長足發(fā)展。世界從黃埔港進入中國,中國從這里走向世界。外貿同時對經(jīng)濟、文化產生巨大影響,使廣州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西文化薈萃之都,并鞏固了它嶺南文化中心的地位。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商人前來廣州做生意,使廣州成為商品貿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場,呈現(xiàn)出對外貿易繁盛的景象。1830年前后,廣州在世界貿易體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廣州自唐代以來就是對外貿易重鎮(zhèn),由于當時中國經(jīng)濟占全世界經(jīng)濟比重大,廣州尤其是黃埔古港在世界貿易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清政府重開海禁后,廣州黃埔古港因瀕臨南海,在此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條件下,奠定了它作為清代“一口通商”的第一大港的地位,使得它在全國對外進出口貿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認識和了解黃埔古港,對挖掘黃埔古港的深厚歷史文化沉淀,進一步弘揚和繼承先輩遺留的燦爛歷史遺產,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經(jīng)驗,推動當前廣州融入“一帶一路”的發(fā)展和今后長遠戰(zhàn)略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注 釋]
、贊h·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跐h·班固:《漢書·地理志》。
③〔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西域傳·安息國》。
、 晉·陳壽:《三國志·西戎傳·魏略》。
、 唐·劉恂:《嶺表錄異》。
、藓髸x·劉昫:《舊唐書·王方慶傳》。
、弑彼·宋祁、歐陽修:《新唐書·柳澤傳》。
、嗨·朱彧:《萍洲可談》。
、崴·周去非:《嶺外代答·大食》。
、饷·宋濂:《元史·食貨志·市舶》。
11清·阮元:《廣東通志》卷7《前事略·明》。
12清·李福泰修、史澄等纂:《番禺縣志》卷23《古跡》。
13清·張廷玉 等撰:《明史》卷81《食貨志》。
14清·黃佛頤纂:《廣州城坊志》卷5《懷遠驛》。
15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5《貨語·諸番貢物》。
16清《番禺縣志》。
17清·梁廷枏編:《粵海關志·夷商》。
18清《宮中檔雍正朝奏折》。
19〔美〕威廉·C·亨特:《廣州“番鬼”錄》。
20黃啟臣著:《海上絲路與廣東古港》。
21〔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