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人類簡史》讀后感

時間:2024-09-15 09:52:4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人類簡史》讀后感實用(11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類簡史》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類簡史》讀后感實用(11篇)

  《人類簡史》讀后感 篇1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講述了人類從形成之初到250萬年后的今天的變化與發(fā)展。如果用數學模型來形容人類的發(fā)展,那它肯定不是平滑上升的曲線,而應該是十分曲折而總體上升的折線,盡管每個階段的發(fā)展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縱觀整個過程,確實可以從中找出一些規(guī)律,而這些規(guī)律可以用“熵”來較為形象的描述。

  熵在物理學中的表述是表征系統(tǒng)內混亂(或無序)程度的物理量,當系統(tǒng)達到熱力學平衡態(tài)時,熵值最大。簡單來說熵是一個系統(tǒng)中"無秩序"的程度,但它也可以表征生命活動過程質量。這就是科學的特點,它無處不在,不僅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有效,對于社會文化同樣有效。從地球物質的形態(tài)過程到社會結構的變化,再到人類生活方式的發(fā)展,都體現著熵的變化過程。

  如今地球的形成最初要從50億年前的大量的氣體塵埃云算起,原始的太陽星云經過分餾、坍縮和凝聚等過程,地球誕生了。星子聚集成星胎,然后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由于星子的沖擊效應、壓縮效應和放射性衰變等,原始地球開始變熱,幾億年后,其內部逐漸變熱使局部熔融并超過鐵的熔點,使得原始地球中的金屬鐵、鎳及硫化鐵等融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中心部位。溫度的進一步升高使得輕清者上升,重濁者下降,從而產生了地殼及大陸、大氣和海洋。再經過地殼運動、火山噴發(fā)等現象,地球的結構也越來越穩(wěn)定。

  從最初的氣體塵埃云到如今層次分明的地球,其混亂度越來越低,經歷著熵減的過程,也正是這個過程為智人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生命的.起源和進化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如果把地球生成以來的漫長的地質年代壓縮到一年的12個月中,則可以描述成:地球一月形成,地殼二月凝結,原始海洋三月產生,最初的生命在四月里出現,最早的化石在五月里形成,恐龍在十二月中旬主宰一切,最早的靈長類動物在十二月下旬出現,而人的時代在一年最后一天才開始出現。相比于地球的衍變,人類似乎是渺小的,但是就在200萬年間,或者只在500年中一系列重大的革命,似乎就讓人類成為了地球的主宰。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經歷了幾個重要的革命:農業(yè)革命、科學革命、工業(yè)革命。每個革命過后都會產生新的社會形態(tài),在此過程中,社會產生動蕩、變化,似乎沒有一直向穩(wěn)定發(fā)展,但是從如今的形態(tài)來看,社會結構逐漸趨于穩(wěn)定,在穩(wěn)定中發(fā)展。

  農業(yè)革命之前,人類以狩獵和采集的方式生活,此時的人們分散在各個部落內,那時的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不好揣測,但是這種生活方式確實可以使得繁衍穩(wěn)步而正常。隨著小麥的出現,穩(wěn)定的生活格局被打破,從作者的角度來看,小麥操縱了智人。小麥的種植的確讓智人的生活有了更大的保障,但同時,人類也需要因此付出更多精力,同時糧食的增收導致了人類數量的激增。當一個群體種植小麥時,糧食充足的情況下,為了擁有更多的勞動力,人們的生育率也在提高,數目的增加必定導致領土的擴充,于是一個群體憑借數量上的優(yōu)勢侵占另一個部落,小麥種植的范圍也越加廣泛,土地植被的生物多樣性就在減少,從整體來看,部落趨于合并、植被趨于統(tǒng)一,社會結構變得單一穩(wěn)定,但是這種變化在今天看來是有利有弊的。雖然人類得以大量繁衍但是生活質量卻不一定提高了。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如果地球沒有重大的改變,我們是再也回不到采集的生活狀態(tài)的。

  在科學革命之前,亞洲的幾大國家可謂是稱霸全球,土地不斷擴張,似乎從未把歐洲國家放在眼里。用能量的觀點來描述社會形態(tài)就是,幾個大國的能量很高,但是其他地區(qū)的能量很低,這個狀態(tài)是不穩(wěn)定的,勢必經歷熵減的過程,反應到社會當中就是此消彼長。歐洲國家的社會形態(tài)經歷了很長一段才得以形成,從而保證了在后來的短時期內,憑借著科技和工業(yè)的發(fā)展,使得歐洲的帝國迅速形成。利用科學知識與先進的科技,帝國不斷侵略、擴張,同時工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于是黑奴買賣的現象流入社會。此時帝國的勢力似乎長得有些過頭,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帝國的統(tǒng)治終究不能長久,黑奴最終得以解放,帝國的統(tǒng)治崩塌。盡管直到今天“人人平等”依舊不能實現,但是不得不承認權利的掌控已經從少數人流向了更多的人,社會也逐漸趨于平等穩(wěn)定,這是一個緩慢而長久的熵減過程。中國所想要的共產主義正是熵最小的社會狀態(tài)。

  智人的生活從開始的狩獵采集經歷農業(yè)種植,再到工業(yè)生產,同時還有伴隨科技的發(fā)展,人類的生活層次似乎越來越高,但是這樣的改變卻并不能代表人類的發(fā)展越來越穩(wěn)定。自從工業(yè)革命后,大量的能源被消耗,作者以其新奇的角度對此做了解釋,認為人類可利用的能源越來越多,因為隨著礦業(yè)的不斷消耗,人類的科學技術會開發(fā)更多的可利用資源或者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在我看來這無外乎是一種諷刺,人類開發(fā)資源對地球的傷害是不可逆的,如果開發(fā)更多的可利用資源所產生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預測的。除此之外,人口數量的激增使得更多的植被用于耕種。

  “砍伐森林、抽干沼澤、筑壩擋河、水漫平原、再鋪上總長數萬公里的鐵路,并興建摩天大都會。世界越來越被塑造成適合智人需求的樣子,但其他物種的棲息地就遭到破環(huán),這讓它們迅速滅絕。地球曾經是一片藍天綠地,但現在已經成了混凝土和塑料構成的商場!边@種形態(tài)的改變肯定不能用越來越穩(wěn)定來形容,人類對環(huán)境造成的傷害已經是不可逆的,對周遭的動物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掀起一場災難,而且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類的腳步越來越快,越發(fā)不可遏制。只希望我們在發(fā)展的同時,可以反思自己的行為,考慮如何將對地球的傷害減少到最小,或者避免破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應勿施于環(huán)境。

  《人類簡史》讀后感 篇2

  讀完這本書感覺不錯,分享給大家。

  作者通過4部分分析了人類的過去和未來。

  第一部分 認知革命,說了人類的起源,以此告訴人們,人類只是很普通的一種生物。來源于大自然的基因突變和篩選。

  第二部分 農業(yè)革命,講述了農業(yè)的產生導致智人數量大增,并且導致其他物種減少,人類成為大自然主宰。并且因為剩余價值的分配問題導致出現階級。

  第三部分 人類的融合統(tǒng)一講述了金錢的產生,帝國的'影響和宗教的本質。尤其講了宗教很多種,而且相互之間都是差不多的,但是部分宗教發(fā)揚光大是因為這些宗教屬性帶有擴張氣息而已。

  第四部分 科學革命 講述了科學的重要性,而且科學大大加速了人類前進的速度,未來成為不可預測的,變化極快的。

  本書重點講述了歷史的上的幾個帝國,講述了人類犯下的罪,側面證實好壞真假都是相對的,所有意識形態(tài)都是想象出來的,并且受到后來者的極力維護。本書客戶的闡述了,世界沒有神,物種是進化的后果,一切都是有章可循的,科技的厲害之處在于極快的改變了人類世界,未來難以預測。過分的貪婪和不節(jié)制將導致人類的毀滅,必須從意識和科技上改變這種后果。

  《人類簡史》讀后感 篇3

  作者的很多想法都很獨到。烹飪改變了人類的進化,人體腸道縮短,大腦得以更好的進化;從遺傳的角度來說,小麥是否是最成功的,它干掉了其他物種,讓自己得以鋪天蓋地的繁殖,讓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種植它,為它服務;是一個個偉大的虛構故事讓人類協(xié)作聚合在一起,例如宗教、例如國家,都沒有實質的意義,只是講了一個故事,讓所有人信服,并為之打拼。動物靠自身器官的進化來維持生計,而智人靠日益發(fā)達的大腦,制造工具利用工具,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智人從采集者轉變?yōu)檗r民再到工業(yè)革命、科技革命,不斷擴張自己的領土,遠航到其他島嶼,占據了地球上各個角落,所到之處生靈涂炭,滅絕了所有會危及到自身的物種,長毛象、地懶、劍齒虎,包括小島上的原住民,包括人類一族但不是智人的尼安德特人都未能幸免。

  作者不停在質疑,我們并沒有因為科學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而活得輕松,相反幸福感在下降,自殺率節(jié)節(jié)攀升,我們個體的`痛苦和努力只是換來了群體的進步。

  智人的未來會不會被生物工程、仿生工程、無機生命給毀滅?生物工程例如植入基因,挑選最優(yōu)基因組成新的智人;仿生工程,例如制造機械手臂;無機生命就可能把我們的記憶備份傳輸到一臺電腦里,構建人工大腦,讓這臺電腦的思想舉止都像正常人一樣。細思極恐,人類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但明辨是非的能力似乎并未跟上,我們并不知道我們應該如何發(fā)展,并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人類簡史》讀后感 篇4

  開智系列。以一種類上帝的視角,串聯(lián)起以前學過的知識,外加很多對我來說很新奇\的觀點,敘述了智人是誰,從哪里來,現在怎么樣,又會往哪去。

  智人如何從一種普通的動物到統(tǒng)治地球,是各種偶然還是必然,書中羅列各派觀點,這過程描述得有趣如小說。同時也能讓自己跳出來想,作為一個智人,有什么從娘胎帶出來的,自己平時都沒察覺的屬性。

  我們常問,你信什么?相信人人平等?相信個人主義?相信消費主義?刷新我認知的地方在于作者認為這些相信的東西是虛構的,想象出來的,智人無法脫離這種想象,并且這種想象建構秩序和世界深深結合,存在于人與人的連接中,塑造了我們的欲望。反過來想,我們現在腦子里面的想法究竟是從哪里來的?比如不開心就去買買買,是不是因為自己相信消費能帶來快樂,比如多去旅游多人生體驗,是誰灌輸這種概念?是內生的,還是身邊的人也相信,還是各種廣告在倡導?從小被教育對錯的東西并不是絕對的,取決于我認為的對錯,和你認為的對錯,是不是同一個想象的秩序\,這個一個很奇妙的.規(guī)則,這種想象的秩序又直接指導了我們的行動。

  為什么農業(yè)工業(yè)科學城市等等等東西不斷發(fā)展?個人為什么要努力工作,提升自己?如果放在超長的時間、空間維度里,個體對于社會的發(fā)展顯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是,回到個體,對快樂、痛苦的感受卻占據全部。什么是快樂,什么是幸福,是不是也和自己相信的,自己想象的秩序強相關?

  還有很多觀點值得再去琢磨琢磨,承認無知,再挑戰(zhàn)個人的三觀。

  《人類簡史》讀后感 篇5

  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全球暢銷書《人類簡史》,聽說有一段時間了。本來今年計劃的是讀他的第二部《未來簡史》,買書的時候發(fā)現需要兩本一起買,就買來先讀了《人類簡史》。這一讀可不得了,簡直顛覆了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傳統(tǒng)上,我們對于歷史的理解,在中國都是從三皇五帝開始,世界史一般也就是兩河文明、埃及文明這些開始。對于更遠古的類人猿、元謀人、北京猿人等,一般通史都是一筆帶過,很少會認真講述和思考這里面的門道。

  《人類簡史》則不同,作者從人類的起源開始探討,對于智人如何發(fā)展,如何站到了食物鏈頂端,提出了自己很獨到的見解。智人之所以能夠站到食物鏈頂端,最重要的突破在于能夠有眾多的人團結協(xié)作。作者最重要的,最震撼我的發(fā)現,就是認為智人之所以能夠團結如此多的人,是因為具備了語言,最重要的是具備了虛構故事的能力。八卦和虛構故事,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突破。有了虛構故事,大家共同相信一個集體有共同的守護神,包括一個國家大家有共同的利益,一個公司大家有共同的使命,等等這些,直到今天都是億萬民眾共同努力共同創(chuàng)造財富的重要基礎。這一部分,是人類的第一個重大變革,認知革命。

  第二個重大變革,是農業(yè)革命。人類馴化了農作物和家禽家畜,因此可以定居下來,靠農業(yè)或者牧業(yè)生存,而不需要再像之前那樣依賴狩獵和采集來生活。這是一個影響深遠的變化,農業(yè)社會可以支撐遠遠多于狩獵采集社會的人口,也讓人類社會的結構發(fā)生了很多變化,家的`概念到這個時候才出現,未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書中提到的另一個層面,也讓我很感興趣。我們的大腦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組織,我們能夠自動檢索出大量的信息,比如我出了地鐵就知道回家的路線,比如我請客的時候能想出來家人愛吃什么不愛吃什么等等這種大量的信息的存儲、檢索,都是靠人腦來處理的。但我們的大腦對于數字的精確儲存能力逐漸減弱,這是在農業(yè)革命時期出現的重大變化,隨之而來的是文字的出現。文字最早的用途就是記錄與數字有關的財經文件,之后逐漸發(fā)展和豐富。

  在第三個部分,作者講了人類的融合的趨勢。這一點我也非常認可,在古代的時候,各地的人類很難了解整個地球的形勢,常常以為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整個世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人們能夠涉足的區(qū)域越來越大,互相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到了今天,全球化已經深入人心。我的工作需要經常在中國和非洲之間往返,每當有重大新聞發(fā)生的時候,中國人和非洲人所討論的話題,都會圍繞同樣的重大事件。

  在最后一個部分,科學革命中,作者討論了很多很有意思甚至是有關終極的問題。第一個是歐洲人之所以能夠成為最近五百年來科學革命的領導者,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能夠發(fā)現自己的無知。幾乎所有的現代科學體系,都建立于這個基礎之上。在此之前,圣經的核心要義就是上帝是全知全能的,讀后感通過圣經指導世人。人們只要相信上帝,自然能夠得到正確的指引。其他宗教也許有各種各樣的差別,但都承認有全知的神,因此人類不需要自己去努力發(fā)現世界的奧妙。當歐洲人發(fā)現了自己的無知,開始研究這個世界,他們獲得了巨大的知識,一度幾乎征服了整個世界。

  通觀全書,作者提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觀念,是我們?yōu)橹畩^斗的幾乎所有事項,都屬于“虛構故事”。國家的概念,公司的概念,人權的概念,等所有的概念,都是由于大家相信才會存在的。如果沒有人相信這個世界上有這些組織,那么這些組織就不會是客觀存在的。然而,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沒有因此而陷入悲觀棄世,作者也強調,只要大家都相信同樣的“虛構故事”,并共同為之努力,那么所有人都能因此而得利。“虛構故事”只是說明這個事情并不是客觀存在,絕不說明這些都是“謊言”或者毫無意義。這個觀點我非常認同,也希望讀書的人要全面看待書中觀點,不要斷章取義。

  人類,或者用更準確的概念,“智人”,正處于非常好的時代。我們生活的時代,饑荒、瘟疫和戰(zhàn)爭幾乎已經被人類客服,營養(yǎng)過剩的人遠遠比營養(yǎng)不良的人多,但未來將向何處發(fā)展,需要更多的思考。

  整本書,提出了非常前衛(wèi)的想法,又不失對于實際問題的腳踏實地的思考,顛覆了很多的傳統(tǒng)觀念,細細想來又不無道理,確實是一本好書,大力推薦。

  《人類簡史》讀后感 篇6

  最早的人類是從250萬年前的東非開始演化,然而在近200萬年的演化過程中,人類在眾多物種中一直處于邊緣、弱小的位置。那時候,人類的食物來源無外乎植物、昆蟲以及其他小動物,或是跟在一些食肉動物后面吃剩下的腐肉和骨髓,還得整天提心吊膽地面對大型哺乳動物的威脅。

  智人就好比班上的差生,努力了大半個中學時光,才勉強到了中游,而它的逆襲要從7萬年前的認知革命說起。

  約7萬年前,智人就好像突然某一天得到了高人的點撥,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的大腦連接方式,讓他們拋棄了以前愚鈍的思維,用全新的方式進行思考和溝通,稱之為“認知革命”。

  認知革命之思維

  智人其實也算是有先天優(yōu)勢的——大腦容量明顯高于其他動物。

  有句話怎么說來著,正所謂“骨骼驚奇”才能“一點就通”吧。當然,這是玩笑話。

  同體型的哺乳類動物,平均腦容量為200立方厘米,而早在250萬年前出現的人類,腦容量就已經有了600立方厘米,而經過演化的智人,腦容量已經高達1200~1400立方厘米。

  龐大的大腦雖然帶來了龐大的負擔,但同時給人類帶來了明顯的優(yōu)勢——超凡的學習能力。這種學習能力使得人類在后來發(fā)明了有用的工具,也獲取了重要的火資源。

  火的使用帶來的好處自不必說,這既讓人類成為唯一一個可以烹飪的物種,使得咀嚼和消化食物的時間大幅減少,在腸道縮短的同時促進了大腦的繼續(xù)發(fā)育,在另一方面也讓人類掌握了一項本來屬于自然的技術,并且將之發(fā)展成了一件威脅力不小的武器。

  人類既沒有尖銳的牙齒,也沒有健壯的四肢,在眾多龐大物種面前顯得弱不禁風,微不足道。但工具的使用卻直接縮小了智人與這些蠻力物種的差距——且不論現在的汽車與槍炮等殺傷力巨大的工具,只是在當時,鋒利的石器、厚實的獸皮已經將智人武裝了一層。

  火耕技術和工具也將智人從食物鏈上拉高了一截,也成為后來智人掀起物種滅絕狂潮的主要手段。

  當然,這是后話。

  認知革命之語言

  人類的語言既非唯一的語言,也非最先出現的語言,卻可以說是最靈活的語言。這種靈活性,是其他動物所不能匹敵的,也成為智人逆襲成功的一大后天條件。

  例如:面對危險時,一只猴子能傳播的信息只有:“危險出現!”,于是同類開始躲避。

  而人類能傳播的有“哪里有危險”、“危險的程度有多深”、“該怎樣躲避”等詳細信息。并且根據這些信息,智人還能針對“為什么出現這樣的危險”、“該怎樣防止這種危險”進行討論,從而降低危險的威脅性。

  換句話說,相對于其他只會簡單表達意思的物種,人類能夠用有限的聲音和語言表達無限的含義,以此獲得并儲存、傳播豐富的信息量。

  當然,擁有靈活的語言是遠遠不夠的,人類還需要密切的社會合作,而這個更高一層的合作,就需要八卦來維持。

  “八卦理論”聽起來確是有點不可思議,甚至是荒唐,但它的確在某方面促進了更大社群的聯(lián)系與合作。有效的八卦能夠傳達更多關于智人社會關系的信息,讓彼此之間更加緊密可信,形成凝聚力更大,組織性更強的團體。

  比如說一個部落里,一個人想要和另一個人建立親密的關系,首先就得從八卦開始,八卦自己,讓別人更了解你,八卦別人,能讓他們明白部落里誰最可信、誰是騙子、誰好相處、誰喜歡獨來獨往……這些八卦的信息,能讓他們不斷變動自己的部落關系,找到更加適合的合作對象,在這個基礎上的部落規(guī)模擴大才能讓合作形式變得更加有效。

  但是,當一個部落的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你就不可能對每個人都了解并建立互信系統(tǒng),所以這種限制無法讓八卦維持更廣的合作。

  社會研究學指出,借由八卦維持的最大“自然”團體大約是150人。只要超過這個數字,大多數人就無法真正深入了解、八卦所有成員的生活情形。

  如果我們想要進行更大范圍的合作,便需要虛構故事來維持。

  可別小看了虛構的力量,這種溝通方式的出現,可以說是導致了人類最大程度、最高效率的逆襲,不論是當時亦或是現在,都是一項對于智人發(fā)展來說極其重要的手段。

  通過建立一個虛構的想象事實,使得萬千智人相信這個虛構故事,并對具有同樣信任對象的陌生人產生別致的好感。

  如相信同一個神明,便有了宗教。只要有意愿,全世界的陌生人都能在同一個信仰的照耀下,愉快地進行相關的合作。

  如相信同一項制度,便有了法律。在法律的法定范圍當中,不管你是誰,在哪個地方,你都得接受這共同信任的約束與規(guī)范。

  如相信同一種交易,便有了金錢。金錢很好地解決了陌生人之間的貿易,極大程度上地穩(wěn)固了更廣范圍的互信系統(tǒng)。正所謂:你不相信我可以,但你可以相信錢啊。

  不論是完整的公司,強勢的帝國,亦或是龐大的金錢貿易系統(tǒng),虛構的力量都快速地促進了大量陌生人之間的合作,量變產生質變,大規(guī)模的合作讓智人迅速崛起。

  認知革命之不可挽回的創(chuàng)傷

  隨著智人的快速崛起,卻有更嚴峻的.事實擺在面前——逆襲帶來的大規(guī)模物種滅絕。

  約4.5萬年前,智人抵達澳大利亞,造成了當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數百年年來最重大的打擊——全澳大利亞超過90%的巨型動物完全從歷史上消失。

  他們推進的時候,仿佛進到奇特的新世界,滿眼是從未見過的生物。有200 公斤重、2 米高的袋鼠,還有當時澳大利亞最大型的掠食者袋獅,體形就像現代的老虎一樣大。樹上有當時大到不太可愛的無尾熊; 平原上則有不會飛的鳥在奔馳,體形足足是鴕鳥的兩倍; 至于在灌木叢里,則有像惡龍般的蜥蜴和蛇,發(fā)出咝咝聲地滑行。森林里則有巨大的雙門齒獸在游蕩,外形就像袋熊,不過體重足足有兩噸半。除了鳥類和爬行動物之外,澳大利亞當時所有的動物都是像袋鼠一樣的有袋動物,會先生下幼小、無助、就像胚胎一樣的年輕后代,再在腹部的育兒袋中哺乳照顧。

  但不過幾千年后,所有這些巨大的動物都已消失殆盡。在澳大利亞當時24種體重在50公斤以上的動物中,有23種都慘遭滅絕,許多比較小的物種也從此消失。

  約1.6萬年前,智人抵達美洲,同樣帶來一片血流成河的慘象。

  根據目前的估計,就在這短短的時間里,北美原本有足足47 屬的各類大型哺乳動物,但其中34 屬已經消失。南美更是在60 屬之中失去了50屬。像是劍齒虎,原本活躍了超過3000 萬年,卻幾乎在瞬間滅絕,其他像是巨

  型地懶、巨型獅子、美洲的本土馬和本土駱駝、巨型嚙齒動物和長毛象,也都未能幸免。另外,還有成千上萬的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甚至昆生和寄生蟲,也同樣慘遭滅絕(像是在長毛象絕種之后,各個物種的長毛象蜱然只能共赴黃泉)。

  這是整個動物界最大也是最快速的一次生態(tài)浩劫,造成了大量物種的永久性滅絕,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那種大型的陸生哺乳動物。

  在認知革命發(fā)生的時候,地球上大約有200屬體重超過50 公斤的大型陸生哺乳動物。而等到農業(yè)革命的時候,只剩下大約100 屬。換句話說,甚至遠在人類還沒有發(fā)明輪子、文字和鐵器之前,智人就已經讓全球大約一半的大型獸類魂歸西天、就此滅絕。

  不僅僅是動物,智人在物種滅絕的浪潮中并沒有放過自己的同類——其他人類物種。

  在3萬年前,地球上有眾多人類物種,他們生活在各自的領域,相安無事——直到智人的侵略。

  在過去3萬年間,智人已經習慣了自己是唯一的人類物種,因此在面對一個和自己長相相似,生活方式也相差無幾的物種時,除了迷茫便是憤怒。

  也許是崛起過程中的優(yōu)越感讓他們不能容忍智人的“非唯一性”,也可能是大型動物的不斷滅絕喚醒了他們殺戮的本性,當第一次面對自己的同胞時,他們不是伸出友好的雙手,而是舉起了邪惡的鐮刀。

  每當他們抵達一個新地點,當地的原生人類族群很快就會滅絕,F存歷史離我們最近的梭羅人遺跡,大約是5萬年前。丹尼索瓦人在那之后不久也已絕跡。至于尼安德特人,是在大約3 萬年前退出了世界舞臺。而到了12000 年前,像小矮人般的人類也從弗洛里斯島上永遠消失。他們只留下了一些骨頭、石器、幾個還存在我們DNA里的基因,以及許多懸而未解的謎團。他們的離去,也讓我們智人成了人類最后的物種。

  后記

  認知革命使得智人從食物鏈的末端一躍到了頂端,完成了逆襲,使得我們現在是坐在世界的寶座而非瑟縮在其他物種的腳下。

  我們現在能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享受生活,不用擔心有巨型物種的入侵,不用面臨生命最原始的威脅,全都歸功于那一場革命。

  認知革命是偉大的,同時也是殘忍的。智人粗暴地將無數物種趕出了世界舞臺,從而鞏固了自己的位置,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原則在這種大規(guī)模的滅絕浪潮中依然屹立著,卻淡失了最原始的自然色彩。

  是的,我們當然能謳歌當年智人祖先的智慧與能力,我們也能為現今的寶座自豪甚至洋洋得意,但是我們學習歷史,可不止學這些榮耀,更是要銘記,我們在那段坎坷蜿蜒的成長道路上我們犯下過怎樣的錯誤。

  現代智人無法穿越到過去阻止這一場災難,也無法彌補那場災難所造成的傷痕,我們能做的只有銘記歷史,記住那些罪過,記住那些傷痛,從而避免下一次的錯誤。

  請銘記,智人的逆襲不是當世界的孤家寡人,一個人的國家不叫稱王,稱“亡”也。

  《人類簡史》讀后感 篇7

  在看完了《人類簡史》之后,這是我最關心的問題:

  多少人對這個命題進行研究,但卻幾乎都是站在了某個預設立場,很少有將變量考慮齊全的!度祟惡喪贰返淖髡哂韧郀枴ず绽麉s以其天縱奇才,綜合了歷史、人文與生物領域來進行分析,這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書中先是舉了常見的客觀變量的影響,例如:

  金錢在達到一定量之后的再增長并不能帶來更多的幸福。

  即使生病了,假如這個病不會惡化很迅速,并且?guī)沓掷m(xù)不斷的痛苦,其實對幸福感的影響并不大。

  但是擁有愛你的家人、朋友、伴侶,以及支持你的伙伴,卻會讓一個人感倒幸福。

  聽著似乎很有道理,很符合我們的經驗。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像上述的變量測量其實都是通過個人的主觀問卷調查來做的。也就是說,一個人覺得自己幸福,那就幸福了!

  問題來了,一個人要怎么才能確定自己幸福呢??這本就是一項主觀的感受,那么是否意味著其實最重要的變量是我們的主觀欲望?

  可以說主流的對幸福的定義就是滿足某人的期望,這樣子一個人要是期望值很低,豈不是占很大便宜?

  古代時候沒有大眾媒體告訴你應該有什么樣的期待,沒有營銷和廣告來推銷“理想的生活方式”,不會將你和明星、豪門的狀態(tài)作對比,在某個普通村落里的沒錢也不洗澡的農民是否就比現在都市里忙碌的人們幸福的多?

  更顛覆的一點是,現代生物學告訴我們,其實所謂的快感、情緒都只不過是血清素、多巴胺、催產素的作用罷了!改變體內濃度就可以輕易改變一個人的情緒(例如抗抑郁藥的原理)。

  而有的人天生體內就比他人擁有更高的激素水平,更樂觀不容易失落,也更容易被滿足,是否說這樣的人就更幸福?這豈不是另一種的不公平?

  甚至更進一步,像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里的那樣,用現代醫(yī)學改變一個人的體內成分,人為的制造快樂和滿足的公民,和永遠不會抱怨的產業(yè)工人,是否就是我們整體追求的極值了?

  看看哲學怎么說的。

  佛教說:苦真正的來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是對感受的不斷追求。他勸我們放下,放下執(zhí)念,放下貪嗔癡慢疑。但放下了還是人嗎?既然已經身為人,真有可能放得下嗎?基因和生理結構在那擺著呢,花和尚也是人啊。

  邊瑟則認為“快樂大于痛苦的時刻就是幸福”,這其實還是在主觀追求的框架中打轉,沒有跳出這個盒子——當人能夠通過改變激素水平來控制心情了之后,恐怕遇到任何在理智上看來應當痛苦的事情都還是會開心到沒心沒肺——雖然感覺好像有點奇怪,不過習慣了就好——這在臨床心理學中卻又是一種心理疾病的診斷依據了。

  作為個人或者整體,每個人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著自己的幸福,我是個實際的人,懶得扯什么“人生的意義”、“幸福的真諦”一類邊際寬泛的大命題,但讓我們捫心自問一下:

  假如能夠長生不老,但卻要眼睜睜看著親人、伴侶、孩子一個個死去,并且也不能發(fā)生車禍等意外,否則還是會死。等于和全世界所有的人類都不同了,還需要面對他人的嫉妒、或者好奇。你會怎么選擇?即使選擇如此長生了,你是否更怕死了?

  有一種藥,能夠達到讓人極度快樂的效果,但卻不像藥物那樣有副作用,穩(wěn)定、長效、便宜,你愿意使用嗎?你愿意讓你的家人使用嗎?嘗試過后真有效果你覺得你能夠從心理上擺脫得了對它的依賴嗎?

  你愿意將自己通過生化等方式改造成一個不同的人嗎?擁有更強的體魄、非凡的記憶力等等,代價就是從外觀或者價值觀等都不再是人類的.樣子。成為一個新新人類,或者異類。

  說白了,人類是一個偶然,就像恐龍滅絕那樣;也是一個奇跡,當然這是對我們自己來講。

  然而到現在我們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利用智慧和科技暫時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了和平、宜居的環(huán)境,雖然代價是生態(tài)的破壞和其他物種的遭殃。但這就是生命的特點,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以及欲望的滿足,可以不惜一切。

  生理上來講人類是懦弱的,所以才會依賴工具,依賴集體,但現在竟然解決了活下去的問題,甚至開始考慮幸福了,這絕壁才是最大的奇跡。

  讓我告訴你,什么是幸福。

  正如尼采所言,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什么都能夠忍受。

  沒有的人,自己找一個吧!

  對了,《人類簡史》這是一本神書,觀點透徹犀利,深刻洞察人類這種生物的過往。推薦所有人去讀,但是真的沒必要看歷史學教授寫的的序,明顯自己說自己的。

  《人類簡史》讀后感 篇8

  清晰的脈絡梳理人類歷史,宏大的視角敘述智人演變背后的推動力。智人一路走來,從與其他動物弱小的地位,到遍布地球各大洲,滅掉其他大型動物,到認知革命,創(chuàng)造虛構故事,使更大范圍內的合作和交流成為可能,進一步奠定地球霸主地位,再到農業(yè)革命,把自己局限在自我的世界,與其他生物建立清晰界限,并開始訓化奴役其他生物。然后到科技革命,科技與軍事,與工業(yè),與帝國,與資本,相得益彰,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合作,遵循同一個虛構故事,本以為下一步是探索外太空,征服外星人,沒想到是智人對自身的塑造,把地球上的生物都玩了一遍,改輪到自己了。生物改造,仿生人,機器人難道那些只在電影里見到的神話竟然會成為將來的事實?

  人類究竟想要什么?要去往哪里?這一路從來沒有過清晰答案,也從未有過達成一致的計劃,一切皆屬偶然,在一次次追求進步的'本能驅使下,一個個生命的努力下,踏上了這樣一條路,而與此同時,這一切又是如此必然,如果沒有走這樣一條路,又可能會是怎樣一條路呢?當智人在心靈上還是一無所知的嬰兒時,手里掌握的技術已經可以到達永生,這究竟是福音還是災難?在我看來,這只能是災難。

  《人類簡史》讀后感 篇9

  大歷史蘊含了極為豐富的內容,涵蓋各行各業(yè)、各種族各國家,橫跨漫長的時間和廣闊的地域,更難的是要把看似毫無關系的事件串聯(lián)在一起,從中分析出可能的因果。

  《人類簡史》是關于人類整體的歷史,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到現代化文明的高度發(fā)展,前后歷經二三十萬年。在這么長的`時間跨度內,人類完成了一項項偉大的壯舉,由弱到強,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由原始到發(fā)達。

  這是了不起的成就,是宇宙史中不可磨滅的亮點。 而人類卻并非必然出現的智能,倘若沒有合適的環(huán)境,沒有突發(fā)的事件,沒有無數代的辛勤貢獻,如今占據地球的恐怕是另外的物種。

  了解歷史,尤其是去除細枝末節(jié)的主干,去除血肉的骨骼,才能更好的辨明方向,凝聚力量,使偶然成為必然,使人類更強大。

  《人類簡史》讀后感 篇10

  從書架上拿下這本書,乍一看。啊,好有深邃的內涵,在通讀后,感受變了,這清楚是一本通俗易懂,卻令人深思的一本書嘛!

  人類的起源并不突兀,早在兩百五十萬年前,人這一族,就已經在世界出現了。而智人的出現,那么又晚了五十萬年。但在短短數百年數千年后,智人將世界占為己有,其它人類種族全部消逝,只要人到了某個地方,那便是洪水,一點兒渣也不留下。從七萬年前的認知革命到一萬二千年前的農業(yè)革命,再到五百年前的.科技工業(yè)革命,人類只用了不到十萬年的時間,走上了世界頂端,而之前始終位居榜首的老虎、鯊魚,在智人的出現后,漸漸消逝,它們想不懂,它們都幾百萬年未進化,智人在幾萬年前還是它們的食物,可此時此刻統(tǒng)治世界?

  在智人進化之前,特別好地利用了叢林法那么,弱肉強食這道理,他們不斷戰(zhàn)斗,吞噬,才走到此時此刻稱霸世界的局面。此時此刻很少人有想用,人之所以只有一個,單一的物種是為什么,而以后,世界上會不會只有人這種生物?可能幾十億年前地球從未想過會在能量耗盡前壽終就寢,而人類的出現,已大大消耗了她的生命,可能幾萬,不幾千年后,智人這個物種會伴隨著其他物種消逝,而滅亡,其它生物而是幸運的,因為它們已延繼了幾百萬年,而人類,在幾萬年前登上歷史舞臺,而沒觀顧整個世界,世界就要毀在自己利益中了。

  最犀利的劍,視為的種族推動。這一說明,終究會讓智人毀在自己手中。

  《人類簡史》讀后感 篇11

  《人類簡史》是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一部重磅作品,講述了整個人類的歷史,作者從人類起源講到智人末日,從帝國主義講到資本主義,并在不同的人類發(fā)展階段加入了自己的視角。正如作者所言,我們讀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弄清楚那些歷史事件,而是要看歷史究竟給予了我們哪些啟發(fā)和思考,歷史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擺脫歷史,選擇另一種可能。那么本書究竟帶來了哪些有價值的啟發(fā)和思考?

  首先是歷史的發(fā)展有很多偶然性因素。人類最初只是非洲一個毫無影響力的種族,而數百萬年前基因偶然突變,人類在隨后的幾百萬年內進化到了食物鏈的頂端;基督教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樣有其偶然性,基督教起初還只是個小教派,羅馬皇帝偶然發(fā)現通過宗教能夠更好的統(tǒng)治國家,因此強力支持基督教,基督教借此機會一舉成為大教派;近代科技革命的發(fā)展更是充滿了偶然性,很多科技發(fā)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導致的。

  其次是關于快樂的思考和追求。如果從牛羊的觀點來看待農業(yè)革命,就會發(fā)現牛羊演化的成功是沒有意義的。瀕臨滅絕的野生犀牛和被關在小格子里變肥、等著成為鮮美牛排的肉牛相比,誰更幸福?顯然,肉牛這個物種雖然在數量上大獲成功,卻無法安慰那些單獨個體所承受的痛苦。對于像是牛、羊、智人這類有著復雜情感的動物來說,演化上的成功對個體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響呢?隨著人類整體的能力大幅增加,看起來大獲成功,個人的苦痛也是隨之增長。歷史發(fā)展的動力似乎不是“提升人類福祉”。

  再次是關于奢侈生活的陷阱。人類最初過著采集生活,生活資料豐富,后培育小麥過上了農耕生活,種植小麥使得人類可以定居下來,不必四處打獵,看似過上了安穩(wěn)日子,但小麥幾乎成為了唯一的食物來源,使得人類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旱災的.影響。一開始人類只是希望吃的飽一點、生活安全一點,但最后累計引起的效應,就是讓遠古的采集者花上整天時間,在烈日下挑水務農。人類看似總是在追求更加輕松舒適的生活,但結果卻不如人意。

  閱讀本書使我們了解到的不只是冷冰冰的歷史事件,而是跟著作者重新思考了我們的生活,這也正是本書的魅力所在。

【《人類簡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07-02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05-27

《人類簡史》的讀書筆記03-14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及心得感悟02-18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通用【15篇】06-21

《人類簡史》讀后感06-16

人類簡史讀后感11-21

《人類簡史》讀后感01-18

《人類簡史》讀書心得04-17

《人類簡史》讀后感9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