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3-11-25 07:12:43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現(xiàn)象,認識火山噴發(fā)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預測地震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學生學以致用,能解決身邊“發(fā)生”的問題。

  2、學會在學習過程中搜集資料、整理事實、研究事實、應用事實和拓展事實。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球奧秘的興趣,滲透科學的自然觀教育

  二、教學重點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現(xiàn)象

  三、教學難點

  認識火山噴發(fā)和地震的成因

  四、教學準備

  1、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視頻。張衡發(fā)明的地動儀、地球上的板塊、現(xiàn)代地震儀的圖片。

  2、學生每組準備一根小木棍,一條毛巾。

  3、鐵罐、土豆泥、番茄醬、酒精燈,積木塊等

  五、教學時間

  1課時

  六、教學流程:

 。ㄒ唬⿲

  1.談話:地震是非常可怕的,同樣危險的還有火山噴發(fā),大家猜想一下,如果發(fā)生火山噴發(fā)和地震會不會破壞地形,使地形、地貌發(fā)生改變?

  課件出示地震和火山噴發(fā)的視頻和畫面,讓學生邊看邊思考火山噴發(fā)和地震使地形具體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ㄒ曨l:火山地震情景和畫面)板書課題。

  2.交流火山、地震發(fā)生時的情景

  學生交流,教師點擊相關的圖片(地動山搖、房屋倒塌、道路斷裂、巨石滾落、河流移位、河流阻塞形成堰塞湖、巖漿噴發(fā)會形成火山島、火山錐、熔巖高原等等)

  (二)組織學生探究火山形成及噴發(fā)的原因

  1、引導學生認識火山噴發(fā)的成因。

  (1)觀看火山噴發(fā)的視頻。看過火山噴發(fā),結合剛才的錄象,請大家再看書說說火山形成及噴發(fā)的原因。

 。2)用土豆泥和番茄醬模擬火山的噴發(fā)。你認為哪些現(xiàn)象預示著火山將要噴發(fā)?

 。3)小結火山噴發(fā)的原因。

  2、討論:為什么說我國臺灣省是地震和火山噴發(fā)的頻繁地區(qū)?為什么地球上有的地方經常有火山爆放,有的.地方卻沒有?從火山爆發(fā)的現(xiàn)象中,人們能獲得哪些信息。

  拓展:學生介紹火山知識。

  小結:在板塊的邊緣,由于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作用,巖層受到壓力較大,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發(fā)地帶。

 。ㄈ┙M織學生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1、討論:你推測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講解:人類不斷的改造自然,期待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可無情的地震卻一次次震碎人們的美好生活,給人們的記憶打上痛苦的烙印。(播放1976年7月28日我國河北省唐山7.8(>=7級大地震)級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我國汶川發(fā)生8.0級(>=8級巨大地震)巨大地震、2010年6月5日山西省陽曲縣4.6級地震(>=4.5<6中強震)視頻圖片資料)上述資料中提到了有關地震的相關概念如:震級、震源、震中、震中距、地震波。講解震級是地震的強弱,震源是地球內發(fā)生地震的地方,震中是震源上方正對著的地面,震中到地面任何一地方的距離是震中距,地球內部出現(xiàn)的彈性波叫做地震波。就像水波一樣。提問:從地震的現(xiàn)象我們可以知道,地震時大地在劇烈地震動,有很大的破壞力。是什么力量讓大地劇烈震動呢?強烈的地震有著很大的破壞力,對人類造成這么大的威脅,你們知道地震是如何形成發(fā)生的嗎?”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讓我們來做個實驗。

  2、教師介紹地震的主要類型:火山、塌陷、構造地震。構造地震的原因:地球內部運動產生的力。

  (1)模擬巖層褶皺的實驗。

  討論:假如我們想象這一層一層的毛巾就是地層,地層也受到巨大的擠壓,你認為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引導學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殼中的巖石受到地殼內部壓力也會發(fā)生褶皺變動)

 。2)模擬巖層斷裂的實驗。

  每個小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住木棍兩端,用力將它壓彎、折斷。當木棍被折斷時,你聽到什么聲音?手有什么感覺?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增強材料抗彎能力的另一種方法是改變材料的形狀,這種方法的道理根源于改變材料的寬度和厚度,F(xiàn)在來研究材料的形狀與抗彎曲能力,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為什么改變形狀就可以改變抗彎曲能力了。本課有兩個活動:

  第一,研究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的關系。用同樣的紙做成像條形鋼材那樣的各種形狀,測量它們的抗彎曲能力,并與平展的紙比較,認識改變材料形狀可以改變其抗彎曲能力。更進一步的道理,教科書用資料形式給出,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來理解。

  第二,研究瓦楞紙板的形狀結構。瓦楞紙板有三層或五層,中間一層或兩層是波浪形的,這幾層薄紙板黏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這種結構使瓦楞紙板的強度大大增加,比把三、五層薄紙板平粘在一起強度大多了。研究瓦楞紙板不但可以加強對第一個活動的認識,而且可以讓學生有新的發(fā)現(xiàn)或產生疑問,從而引導學生的認識向較復雜的形狀結構前進。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上一節(jié)課的基礎上已經知道,可以通過增加寬度和厚度來增強紙的抗彎曲能力,也可提出“改變形狀可以增強紙的抗彎曲能力”的猜想。經過前期學習,能夠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也具有了一定的水平。但在實際操作中他們更多的是關注實驗結果,而忽略實驗的過程。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改變材料的抗彎曲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做紙的形狀與抗彎曲能力關系的實驗。

  2、觀察瓦楞紙板的結構,作出解釋和提出問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意識到小組合作做實驗進行探究的必要性。

  2、樂于根據(jù)觀察作出解釋和提出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做紙的形狀與抗彎曲能力關系的實驗,探究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的關系。

  難點:解釋為什么改變形狀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彎曲能力。

  評價任務

  1、通過做紙的形狀與抗彎曲能力關系的實驗認識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改變材料的抗彎曲能力。

  2、觀察瓦楞紙板的結構,能夠作出解釋并提出問題。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實驗用的大小相同的紙若干張、鐵墊圈、膠水、包裝箱瓦楞紙板。

  教師自己準備:一些不同形狀的鋼、鋁型材樣品或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在前一節(jié)課中,我們研究了紙的抗彎曲能力,我們發(fā)現(xiàn)紙的抗彎曲能力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厚度和寬度)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些鋼材或者鋁材做成“T”、“U”、“工”字等形狀,你能在生活中找到它們嗎?(課件出示相應圖片)

  為什么鋼材要做成這些形狀?這些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有關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板書課題)

  二、新授

 。ㄒ唬┨骄啃螤钆c抗彎曲能力

  1、我們用紙張來做模擬實驗,在這張紙長度不變的基礎上,同學們能折出哪些形狀呢?按照學生說的把形狀畫在黑板上。(板書:形狀)

  2、請同學們來預測一下這些不同形狀的紙的抗彎曲能力。

  3、我們已經進行了預測,那我們接下來要進行實測了,在實測時應控制哪些條件不變呢?同學們可以想一下在前一節(jié)課的實驗中我們是控制哪些條件不變的,和我們這里有相同之處嗎?(板書:實測)注意:兩邊的高度不變,墊圈放的位置要在中間而且要輕輕的放,實驗時紙梁架空的'距離不變。

  4、學生分組實驗:進行實測并記錄:學生實驗的同時教師巡視每個小組。

  5、匯報實驗結果:兩種情況已經測好的同學請舉手,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實驗的情況,請幾個小組來匯報一下你們的實驗結果。(板書:實驗數(shù)據(jù))

  6、教師提問:看了這些數(shù)據(j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發(fā)現(xiàn)了改變紙的形狀可以增強紙的抗彎曲能力。)或者提問:紙的形狀改變了,它的抗彎曲能力怎么樣呢?

  7、結論:改變形狀,抗彎曲能力增強。(板書:改變形狀,抗彎曲能力增強)

  進一步解釋:讓同學再觀察一下改變形狀的紙,出示一張沒有改變形狀的紙和改變形狀的紙相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紙的什么改變了?(寬度減小了,厚度增加了)我們在前一節(jié)學到過增加厚度比增加寬度更能加強抗彎曲能力。薄薄的一張紙把它的形狀改變以后,它的抗彎曲能力大大增強了,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材料也是通過改變形狀來改變抗彎曲能力的。出示鋼材,為了節(jié)省鋼材,把它們做成了這樣各種形狀,雖然材料節(jié)省了,但抗彎曲能力仍舊很強。

 。ǘ┩呃慵埌宓难芯

  今天材料比較多,老師用一個紙箱子裝了過來,我發(fā)現(xiàn)紙箱上還藏著個秘密呢!

  現(xiàn)在我給每個小組發(fā)一小塊這樣的紙板,你們可以感覺一下,并觀察一下,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發(fā)現(xiàn)紙板的抗彎曲能力很強,它由三層組成。中間層是把一張紙做成了很多個小半圓形連接在一起的。)包裝箱用的這種紙板叫瓦楞紙板。

  接下來同學們可以把瓦楞紙板剝開看看各部分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各部分的軟硬怎樣的?

  教師提問:為什么中間層要做成“波浪型”呢?這樣有什么好處嗎?

  本來是一張平整的紙,把紙的形狀改變了也就是大大增加了它的厚度,從而大大的增強了紙的抗彎曲能力。

  結合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增加物體的厚度可以明顯地加強材料的抗彎曲能力,但這樣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我們這里是改變了形狀也能夠加強材料的抗彎曲能力。這樣可以減少材料的用量了,這是一個加強抗彎曲能力的好辦法。有時為了進一步增強抗彎曲能力,也把瓦楞紙板做成五層,甚至七層。

  三、總結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形狀與抗彎曲能力,通過改變一張紙的形狀,測試抗彎曲能力。你學習了之后,有什么收獲嗎?希望同學們今后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究活動,能有更多既節(jié)省材料,有增強抗彎曲能力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盡力追求科學學習的生活性和探究性,努力去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科學素養(yǎng)。

  1、科學“生活性”的有效體現(xiàn)。

  我從“生活中各種形狀的鋼材”這樣具體的生活情境,激發(fā)出本節(jié)課探究的重任——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有關嗎?課的引入到孩子們自己提出探究的問題,顯得非常自然!在借助“紙”完成探究之后,我再次讓孩子們來回顧:為什么鋼材要加工成各種形狀?首尾呼應,有效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生活情境。孩子們在這個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也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科學道理了?茖W從生活中來,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完成探究,同樣不能忘記讓科學回到生活中去。所以最后,我借助上課盛放器材的紙包裝箱這一實物及瓦楞紙板的深入觀察,讓科學回歸了孩子們的生活。生活化的科學課堂不但是孩子們容易進入的課堂,同樣也是老師容易準備的課堂,因為體現(xiàn)了生活化,我的材料準備非常的簡單,這樣一節(jié)課,材料的準備時間在10到20分鐘之間就可以完成,成本在5元左右(就是幾張紙的價錢)。我想科學教學要體現(xiàn)實效性,材料準備的簡潔性和可操作性是必須要重點考慮的。

  2、科學“探究性”的充分體現(xiàn)。

  基于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核心這一重要理念的考慮,我在本課的實施過程中,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猜想假設,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自己通過實驗測試的出事實數(shù)據(jù),自己進行解釋分析,最后的出科學的結論。真正做到了放手讓孩子們自行探究,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同時在探究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但放手讓孩子們探究并不是放任自由,必要的引導和討論必須做的扎實有效,所以我在課堂上非常注重討論的展開,引導孩子們在動手前的深入思考和計劃。

  3、良好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探究的習慣培養(yǎng)對學生整體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行動前思考的習慣,小組合作分工的習慣,安靜探究的習慣,交流的習慣,整理材料的習慣等等。我在上完這節(jié)課的時候,不經意間其實已經引導孩子們整理好了所有的器材,這不禁可以大大減輕老師的負擔,同時也非常有助于孩子們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我覺得是非常有價值的!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況;知道地球表面多種多樣的地形;知道地圖是依據(jù)地形而來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

  過程與方法:

  收集各種不同的地貌特點的圖片和資料。能夠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點。能夠描述家鄉(xiāng)地貌的特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驗建立模型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國河山的秀美壯麗;滲透地圖制作的科學方法;體驗到動手做科學的樂趣。

  教學準備:

  收集各種不同的地貌特點的圖片和資料、地圖、地球儀、托盤、撒、沙、泥土、石塊、小樹枝、苔蘚、小亭子、小橋。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在認識地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宏觀上總體認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師通過讓學生欣賞地球表面各種形態(tài)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再通過親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個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匯報課前查找的祖國秀麗山河的資料。師生歸納各種地形的特點。

  2、教師邊播放各種地形的圖片,邊講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復雜的,也正是這些復雜的地形交錯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許多秀美的風光,下面是老師查找的一些風景圖片,我們大家一起來欣賞。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談話:看了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師和大家感覺一樣,覺得真是太美了,于是,親自動手做了一個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覺得老師做得怎么樣?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

  2、(展示教師作品)講述:組內同學商量一下,你們準備做一個什么樣的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來制作?

  3、分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組之間協(xié)調分工,由每組的材料員統(tǒng)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馬上送回,允許到別的小組去取經。學生分組制作活動。

  講述:剛才,我們各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個地表模型,做得怎樣呢?下面大家相互參觀一下。學生離座參觀各組作品。學生談參觀感受。

  三、繪制地形圖

  1、談話:地表模型雖然直觀形象,但有時使用起來并不方便,它最適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為了使用方便,我們可以怎么做?(繪制地形圖)那么這個地形圖該如何畫呢?

  2、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表模型,發(fā)現(xiàn)從不同角度觀察的優(yōu)點和不足。

  3、講解繪制地形圖的要求:將玻璃板蓋在托盤上,再將膠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畫出地表的整體輪廓來。那么,不同的地形你們都想怎么來表示?具體都用什么方法表示,你們小組自己來定,不過要在下面加上說明。

  4、學生分組繪制地形圖。小組展示匯報。教師出示中國地形圖與學生繪制的地形圖進行對比,并講解:我們制作的過程與標準地形圖的制作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地形圖的制作是很復雜的,要求更是科學、嚴謹,如果大家有興趣知道的話,老師給大家提供幾個網址,大家有時間上網看看。

  四、總體認識地球表面地形

  1、談話:我們剛才畫的就是地圖,當然要按照地面的地面的大小來畫,但是沒有這么大的紙,就算有也是不可能這樣做的。測繪人員觀測了地形以后按照比例縮小才能制成地圖或地球儀。

  2、出示地形地球儀和世界地形圖。觀察交流:你對地形地球儀和世界地形圖的觀察,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地球表面的水陸分布。并引導學生解釋“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說法,使學生能夠概括性地記住地球地貌的總體狀況。加深對地圖的認識,體會地圖用途。

  3、說明描繪地貌的手段在發(fā)展。

  教材展示了兩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圖片,一幅是從飛機上拍攝的航拍圖,還有一幅衛(wèi)星相片,表面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人類認識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斷前進,而且是向著高精度,精細化前進。

  五、拓展活動:

  活動一:將公園的實景圖畫成地圖,注意找準“北”的方向。

  活動二:說說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圖,體會地圖的用途。

  活動三:利用地圖找“寶”,學會用地圖。(可以作為課后活動)

  參考資料:

  案例參考:

  小學科學教學參考書

  知識參考:

  地球的表面怎么算出來的?

  要量地球的大小,在科學發(fā)達的今天當然不算難事,可當時根本沒有什么先進儀器,這可是一件“難于上青天”的事。 通過觀察,埃拉托色尼發(fā)現(xiàn),他所住的亞歷山大里亞城,每年從百花盛開的春季到萬木調枯的冬季,太陽幾乎從來也沒有在頭頂?shù)奶炜胀A暨^,即使太陽應該當頂?shù)倪@一大,太陽仍是斜掛在藍天上,太陽光與直立地面的長桿也存在著7.2°的夾角。 這一為們所熟視無睹的現(xiàn)象,引起了埃拉托色尼的注意。難道所有地方都是這樣嗎? 帶著探究的心理,他四處打聽外地的情況。打聽的結果是,亞歷山大里亞城附近地方的情況,都大同小異,但后來聽人說,該城以南800公里之外的塞恩城的情況卻截然不同。

  比如夏至那天正午,太陽是正掛中天,陽光筆直射到地面,可以一直照到并底。有些好玩太陽影子的`孩子,這時在地上直豎起一根竹桿,讓人猜:“嘻嘻,桿子的影兒跑到哪里去了?”因為地上根本看不到有影子。兩地迥異的現(xiàn)象,一般人只當件怪事議論一陣也就罷了。埃拉托色尼可不就此而止, 他想:“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呢?”他一直琢磨這個問題,“啊,對了,在同一時間的不同地方,太陽光與地面的夾角各不相同,這恰好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作為科學家,既要廣泛注意別人提供的種種情況。現(xiàn)象,但又不能輕信“小道消息”,必須掌握有真憑實證的第一手資料。為了探明虛實,更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埃拉托色尼決定在夏至(即6月21日)的正午,于亞歷山大里亞城和塞恩城兩處,同時對太陽照射到地面的情況進行觀測。對比觀測結果表明,果然與人們傳說的一樣。他還根據(jù)商隊經過兩城間路程所用的時間,計算出兩地的距離為5000斯臺地亞(800公里)。埃拉托色尼便著手進行計算。亞歷山大里亞城和塞恩城基本在同一條線上,兩者之間存在著7-2°的角度差,這相當于圓周角的1/50,再根據(jù)幾何學的一條定律,在圓周內,多大的圓周角就對應多大的圓弧。因此,埃拉托色尼求得地球的周長等于250000斯臺地亞(相當于39816公里),F(xiàn)在,科學家用精密儀器測得地球的經線圈為40009公里。

  在古代缺乏先進科學儀器設備及計算方法的情況下,能求得如此精確的結果,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地球的周長已經知道,要求地球的表面積就不太難了,埃拉托色尼經過精心地測量和計算,最后求得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0億平方公里(現(xiàn)在測出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公里)。聽到這個數(shù)字,人們大吃一驚,地球原來比已知的陸地面積要大幾百倍。

  埃拉托色尼測出結果的精確度很多年都沒有人能超過。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各種先進儀器不斷被研制出來,人們對地球的認識也不斷加深,直到18世紀,人們才逐漸認清了, 原來地球并非是一個圓球體,還有點扁,是一個橢球體。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六年級上冊橋教學設計03-02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4-20

科學教學設計范文05-11

六年級上冊橋教學設計通用03-01

六年級上冊《彩色的翅膀》教學設計07-17

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學設計12-30

數(shù)學上冊教學設計11-28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4-27

青島版科學教學設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