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登岳陽樓》教學設計
教學背景:
新課程強度“教材無非是例子”“教是為了不教”,確立教學目標尤其重要,特別是對單元目標的準確構筑把握。以必修課為“點”,“點”上求精求深,“點”上求輻射;以選修課為“面”,“面”上求廣博,“面”上求補充!斑x修”是必修的輔助與變通,是更有彈性的發(fā)展性教育的延伸。本詩為新課程高中語文選修課第二單元自主賞析課文,本單元重點要求學生學會如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為了體現(xiàn)選修課的特點,選擇這一首詩做為一個點,一個示范,“教是為了不教”,由此引導學生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fā)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來探討選修課該怎么上的問題。
我做了以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fā)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學習本詩從而了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chuàng)作風格,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探究中國古典詩歌不同的風格。
三、引導學生學會通過反復誦讀、聯(lián)想想象去置身詩境,通過意象聯(lián)綴、補充聯(lián)想、煉字煉句緣景明情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本詩了解鑒賞古典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教學難點:改寫,描寫詩中最有意蘊的詩句,從而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教學方法:1、小組合作探究。因為是選修課,教法上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做到導而不牽。
2、改寫,描寫詩中最有意蘊的詩句,引導學生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以便對詩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
3、比較閱讀。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詩的意境和創(chuàng)作風格,把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特色進行比較無疑是切合實際的作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集體背誦杜甫《登高》。說說本詩選用了意象,營造了意境,抒發(fā)了作者情感。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的《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情感。(前勾后連,引入新課)
二、朗讀背誦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鋵嵒A,熟讀成誦)
三、背景透視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陽樓而望故鄉(xiāng),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巳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fā)出由衷的禮贊;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飄泊無定,國家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四、探究學習
小組合作探究1
1、首聯(lián)運用了什么手法?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頷聯(lián)描寫了怎樣的意境?
3、頸聯(lián)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尾聯(lián)寫出什么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
1、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xiàn)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fā)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xiàn)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2、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云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
3、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坝H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lián)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薄皯{軒”與“今上”首尾呼應。(整體感知,自主探究)
小組合作探究2
描寫詩中最有意蘊的詩句,100字左右,先組內交流,后選優(yōu)在班上交流。
參考示例: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見吳越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矗于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涌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晨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蕩著,闊大極了,壯美極了。ㄖ蒙碓娋,緣景明情)
小組合作探究3
從內容、意境、情感上總結全詩
1、內容: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于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
2、意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
3、情感:身世之悲、家國之憂(掌握詩歌鑒賞三部曲)
教師小結: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大相表里,故雖悲傷卻不消沉,雖沉郁卻不壓抑。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細處引導,總體把關)
小組合作探究4
比較閱讀:
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擊】開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陽樓樓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1、頷聯(lián)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
2、第三聯(lián)“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做簡要分析。
3、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什幺?抒發(fā)了詩人的什幺情感?
4、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你認為本詩第二聯(lián)的2句中,“詩眼”分別是哪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2。第三聯(lián)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詩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高”。情感是歡樂喜悅,超脫豁達。
4、“詩眼”分別“引”“銜”。“引”形象地寫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帶走的情境;“銜”形象地寫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來,與詩人共享歡樂的情境。(整體把握,實為比較)
請將本詩與杜甫的《登岳陽樓》作比較,說說它們同是登岳陽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各小組派代表發(fā)言交流,其它小組補充。
參考答案:
詩境:1、李詩山水景物宏麗美好,人的心情輕松快樂,交融成一個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2、杜詩沉雄悲壯、博大深遠。
風格:1、李詩用陪襯、夸張等手法,想象奇特,筆法灑脫,可用豪放飄逸概括。2、杜詩基本寫實,意旨深厚,又多變化,可用沉郁頓挫來概括。(精心比較,更顯特征)
五、教師課堂小結:
意境由意象組合構成的,融入作者主觀情感的物象組合成的場景,在整體上耐人尋味的詩歌藝術境界。
你能舉出常見意境嗎?請給出例句。(學生舉例,教師補充)(學生例句略)有雄渾壯麗、壯闊蒼茫、蒼涼悲壯、閑適恬淡、清幽明凈、明麗清新、蕭疏凄寂、安謐美好、幽僻冷寂、高遠深邃、淡雅幽遠、清冷幽靜等,一般都兩兩相對。要準確握意境,我們只有置身詩境,緣景明情。(高屋建瓴,放得出去,收得回來,滲透高考,讓選修與必修不即不離)
六、作業(yè)布置
拓展學習: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并背誦默寫杜甫的《閣夜》《旅夜書懷》。(延伸閱讀,縱向拓展,形成系統(tǒng)。新課程強度“教材無非是例子”“教是為了不教”,以本詩為“點”,“點”上求精求深,“點”上求輻射;以杜甫其它詩為“面”,“面”上求廣博,“面”上求補充。自然地并有意識地打通杜甫詩歌與中國古典詩歌本身的“點”與“面”。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和鉆研選修課文。)
七、板書設計:(授課內容,一目了然)
置身詩境 緣景明情
反復誦讀 意象聯(lián)綴
聯(lián)想想象 補充聯(lián)想
煉字煉句
內容:岳陽樓與洞庭水 眼前景(博大)
包吳楚與越關山,古今事(深遠)
意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
情感:身世之悲、家國之憂
【高二語文《登岳陽樓》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登岳陽樓閱讀答案02-26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04-25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1-25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3篇03-03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8篇09-17
《登岳陽樓》古詩詞鑒賞02-23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5篇02-21
語文《莫高窟》教學設計10-09
語文《荷花》教學設計08-06
語文《長城》教學設計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