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精選20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1
猶太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近現(xiàn)代的猶太人給世界帶來了商業(yè)的高度繁榮。猶太人作為全世界公認的“世界第一商人”,幾千年來歷盡艱辛和屠戮,掌握了豐富而系統(tǒng)的賺錢經(jīng)驗和生存智慧。猶太商人賺錢強調(diào)以智取勝。猶太人認為,金錢和智慧兩者中,智慧比金錢重要,因為智慧是能賺到金錢的智慧,也就是說,能賺錢方為真智慧。這樣一來,金錢成了智慧的尺度,.智慧只有化入金錢中才是活的智慧。他們對錢有著極其特殊的敏感,這直接導致了他們在商業(yè)領(lǐng)域具備敏銳的嗅覺。是財富讓猶太人得以生存繁衍,是財富帶來了猶太民族的勃勃生機。其實,猶太人的成功并不只表現(xiàn)在經(jīng)商上,他們在政治、科研、軍事、教育等各個領(lǐng)域都有出類拔萃的表現(xiàn)。優(yōu)秀的猶太人具備一些走向成功的特質(zhì),正是靠這些特質(zhì),猶太民族在商業(yè)上才能夠一枝獨秀。更重要的是,猶太民族是一個善于不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的民族,用智慧去創(chuàng)造財富是猶太人的最大特征,這也是我們要學習和借鑒的。猶太人的做事方式給人一種特立獨行的感覺,他們做事極富效率。這首先基于猶太人看問題時獨到的角度和眼光。千百年來的做事準則規(guī)范著他們的處世方式,能讓他們看問題直指核心,做事情善走捷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智慧,每個人都希望成功,但是猶太人的成功告訴我們,人的智慧、成功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本書對猶太人的成功背景做了系統(tǒng)的分析和總結(jié),歸納出的猶太人特有的智慧要素適用于今天的每一個人,希望它能給讀者帶來有益的啟示和切實的幫助。
優(yōu)秀的猶太人具備一些適合成功的特質(zhì),正是靠這些特質(zhì)。猶太民族在商界才能夠一枝獨秀。每個人都希望擁有智慧,每個人都希望成功,但是猶太人的成功告訴我們,人的智慧、成功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2
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難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別處得到則不可能。
—尚福爾
本書中,所謂“人生的智慧”含義完全是形而下的方面;“人生的智慧”在這里的意思,就是如何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這樣一門藝術(shù)。關(guān)于這方面的教誨在哲學上可稱為“幸福論”。因此,這本書教導人們?nèi)绾尾拍芟碛行腋5纳。而這樣的“幸福生存”,從客觀上審視,或者更確切地說,通過冷靜?b密的思考(因為這里涉及主觀的判斷),都可以定義為肯定要比非生存好。既然“幸福生存”是這樣的定義,我們就可以這樣說:我們依戀這一生存,就是因為這一生本身的緣故,而不是出于是否活著能夠與如此定義的生存相吻合,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幸福論的這種肯定答案是基于人的一個與生俱來的錯誤,很多人對很多著作已經(jīng)給予了批判,但是要完成這一類型的著作,就只能放棄更高的、屬于形而上和道德的審視角度——而真正的哲學本來就是要引領(lǐng)人們進入這樣的審視角度。因此,書中所作的評論是從平常、實用的角度出發(fā),并且保留著與此角度相關(guān)的繆誤時,那么,這些議論就確確實實經(jīng)過了折中的處理。因此,它們的價值就只能是有條件的。其實,Eudamonologie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委婉詞。另外,這些議論還說不上完整徹底——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所討論的主題難以窮盡;另一個原因就是如果我要全面討論這個主題,那么,就只能重復別人已經(jīng)說過的話。
卡丹奴斯的《論逆境》其目的與這本書相似,它可以作為這本書的補充。雖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辭學》中,摻進了簡短的幸福論方面的論述,但那些只是老生常談。當然,一般來說,各個時代的智者們,都說過同樣的話語,但是很多人卻在做著相反的一件事,因此,伏爾泰說過:“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還是照樣愚蠢的邪惡,跟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多發(fā)現(xiàn)的并沒有兩樣!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3
《人生的智慧》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的晚期著作,該書能幫助我們在漫漫人生道路上盡快成長,幸福生活。230年前的叔本華,從本真的維度,闡釋了人生本原的面目和最智慧的活法,這也是叔本華《人生的智慧》一書的寫作目的。
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寫到“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叔本華將這句話解讀為“所有的快樂,其本質(zhì)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zhì)卻是肯定的”。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不是缺少發(fā)現(xiàn),而是缺少想去發(fā)現(xiàn)美的心境。當煩憂、焦慮和痛苦縈繞心間時,我們的注意力始終只會聚焦在痛苦之上而無暇顧及其它。我們感受到的痛苦越強烈,自身存在感也越真實,而快樂轉(zhuǎn)瞬即逝,像夢一般不真實。伏爾泰也曾有過類似的表述:“快樂只不過是一場幻夢,但痛苦卻是真正實在的”。
叔本華認為要盡量避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痛苦,就要過一種深思熟慮的生活,比如我們不應該以痛苦為代價或者冒著遭受痛苦的風險,去追求泛濫的物質(zhì)欲望滿足和感官快樂,那樣只會為了否定、虛幻的東西而遭受真實的痛苦。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的痛苦,要從生活經(jīng)驗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訓,勤于反省,經(jīng)常回顧做過的事情和曾經(jīng)有過的感覺和體驗。降低對生活的期望,生活并不是讓我們享受的,我們必須忍受和克服它。增加生活閱歷不失為應對良策,洞察世間百態(tài)才可做到平常之中安然自得,處亂之時榮辱不驚。叔本華還從對人自身的剖析、對待自己、他人及命運的態(tài)度、人生的各個階段等方面闡釋他認定為人生真理的感悟。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中寫到:“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本質(zhì)之后依然熱愛生活”。在明白人生的殘酷,遭受生活的苦難后,依然選擇不放棄,并為人生構(gòu)建意義,便是我所理解的對生活最真摯的熱愛,也是讀《人生的智慧》一書獲得的最大智慧。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4
自己總是抱怨命運不濟,并未從自身找根源,沒有想過怎么充實自己,提升自己,改變自己,通過自身的努力,進而實現(xiàn)目標。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無奈”的隨遇而安,這就是與別人的差別,并擴大為差距,抱負不見得是功名利祿,但最起碼看住“飯碗”,具有一定的業(yè)務(wù)能力和工作能力,正所謂“口有余糧心不慌”。
懂積累,善于沉淀。古話說“藝不壓身”,只有多學習,勤學習,方能水到渠成。從本職工作業(yè)務(wù)學起,清楚業(yè)務(wù)內(nèi)容,業(yè)務(wù)流程,業(yè)務(wù)政策,達到業(yè)務(wù)精通。學習別人的處理事的方法和訣竅,結(jié)合實際,敢于面對問題,逐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多看一些書,來開闊眼界,拓展思路,分析問題由淺入深,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不斷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只有通過這樣的長期積累和沉淀,才能進一步增加底蘊。
借平臺,善于思考。崗位就是平臺,崗位沒有輕重、主次,別人優(yōu)秀源于思考,在于愛崗,敢于擔當。要經(jīng)常結(jié)合崗位思考和分析工作,應經(jīng)常思考工作應怎么干?自己在工作中存在問題?以后應如何改進?不斷修正缺陷和問題,不斷促進工作。不要輕言放棄,沒有崗位就體現(xiàn)不出自己的價值。工作中沒有小舞臺,只缺好演員,人生大舞臺需要靠自編自演,既需好劇本也需好演員。
有情商,善協(xié)調(diào)。一個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無論在家庭還是單位都由一定的成員組成。也許自己情商不高,甚至有些低,不會圓滑變通,但自己要真誠。也許無特殊環(huán)境,但自己要努力。要用誠心打動他人,用尊重贏得他人,放下沒必要的姿態(tài)與別人多溝通、勤商量、多交流,認真聽取別人意見和建議,把工作弄清、弄通弄透,切實找到做好工作的方法和路徑,為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5
每個人都忙忙碌碌、傾其一生奔波在追求“幸!钡穆飞,那么,“幸!笔鞘裁?
在《人生的智慧》這本書,教導人如何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活。對于人的幸福起決定作用的是:人的美好素質(zhì),包括健康的體魄、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
叔本華從人的身心本質(zhì)解析了人是什么、人的追求是什么、人在不同的階段是什么樣的、人生需要指引,等等。
“最幸福的命運不是經(jīng)歷最極致的歡愉和最浩大的快樂,而是使生命沒有劇烈痛苦地緊密連接在一起,不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人的一生中,是由幸福走向痛苦,繼而又走向幸福的持續(xù)循環(huán)過程,對幸福的追求是人生最大的主題,但幸福和痛苦是相伴相生的,痛苦是真實且必不可少的,我們?nèi)绾翁幚砗眯腋:屯纯,這就是人生的智慧。
這世上存在三種能力;明智、力量和運氣,如何幸福的度過此生,我歸納總結(jié)以下幾點建議:
1.保持身心健康和諧。健康是第一位,所以適當?shù)倪\動鍛煉是必須的。有研究表明,人在運動時會分泌多巴胺等,從而使人感到愉悅。
2.保持樂觀的性格。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可以促使幸福感的產(chǎn)生,這源于有趣的生活、豁達的心境、做事的態(tài)度等等。
3.學會獨處、反思和內(nèi)省,享受心靈安寧之樂!叭酥挥袛[脫各種期望的可能性,回到赤裸、冰冷的存在本身,才能夠得到精神的安寧,而這正是構(gòu)成幸福的基礎(chǔ)。”叔本華如是說。當一個人獨處時,才會去感受內(nèi)心,思考如何與自己保持最完整的一致,獲得心靈深刻滿足,從而達到靈魂和肉體的高度一致。
4.學會斷念和忍受。要為自己的期望確定一個具體可行的目標而不是幻想,當目標不切實際無法到達成是,要學會切段幻想,學會控制和馴服嫉妒、憤怒、悲傷、憂郁等不良情緒。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6
有人把叔本華歸入悲觀主義哲學家的范疇,但他的悲觀多來自于對世界更理性的審視,他用他的痛苦經(jīng)歷去凝結(jié)智慧。
他并沒有像父親希望的那樣成為巨商去貿(mào)易和賺錢,并沒有延續(xù)家族的商業(yè)輝煌,然而讓其父親也沒有料到的是,其思想遺產(chǎn)比經(jīng)商所能創(chuàng)造力和影響程度更為巨大,綿延了幾個世紀,成為了現(xiàn)代唯意志主義和悲觀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一生未婚,無子無女。就像他自己所說”誰要是像我那樣孤獨的過了一輩子,自然更懂得孤身上路的種種滋味“。
多時候,在人群中,我們都不確信自己擁有什么突出的才能,因而會試圖為自己添加各種標簽,但當我們遠離人群,安靜下來的時候,才能夠確信自我的存在,能夠真正通過自我思考獲取成長。這或許就是選擇孤獨的收獲,或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更容易看明白自己。
人一旦有了欲望,為了實現(xiàn)這個欲望,一直就會迫使理性為自己進行策劃,于是,人的全部身心也就陷入了“痛苦”之中。什么叫“幸福”?叔本華認為,人的欲望被滿足的那一個剎那就是幸福。如果第一個欲望得到了滿足,而第二個欲望還沒被設(shè)想出來,那時人就陷入了“無聊”的狀態(tài)之中。一旦這個人的第二個欲望產(chǎn)生出來,他就重新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他的理性又忙于為實現(xiàn)他的第二個欲望而籌劃。所以,叔本華說,人生就像一個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
在追求快樂幸福的過程中,必然衍生出痛苦和無聊,無聊的人歸因于膚淺,而智者體驗更多的痛苦,。所以,你所知道的痛并快樂著并非你所知道的痛并快樂著,對于膚淺之人來說他們是對立著的兩回事,中庸之人覺得兩者關(guān)系式辯證的,而睿智之人認為他們是一碼事。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7
人生就像鐘擺,在無聊和痛苦徘徊。欲望是中間的橋梁,欲望未滿足,就會陷入得不到的痛苦;欲望滿足了,就會從一開始的興奮到迷茫、無聊,開始尋找下一個欲望目標。人總是如此,欲望與貪婪折磨著我們的意志,無聊與痛苦消耗著我們的生命。
怎么才可以擺脫無聊和痛苦呢?一個人最高級、最精彩、最長久的快樂,是心靈上的滿足。擁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不會輕易受世俗的煩惱困擾,快樂自給自足。
幸福,求諸自身。簡單從兩方面來說,一方面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再有就是尋求精神上的滿足,例如讀書、思考等。
另一方面則是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一件事情的發(fā)生,是客觀事實存在,而如何對待它是我們主觀的看法和感受。你覺得它糟糕至極,那就是糟糕的事情,糟糕的情緒圍繞自身;已經(jīng)發(fā)生了這件客觀上看起來糟糕的事情,正面去處理對待,不施加過多情緒,人就會變的理性中性。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只要你不想,就沒人能傷害的了你。
來自70多歲的老爺子老年感悟:身體健壯,才是最珍貴的,最值得珍惜的,這好過所謂的財富權(quán)利。每個階段都有奢侈寶貴的東西,例如年少青春,又例如中老年的名聲財富。
在我看來,青春一去不復還,最讓人遺憾,讓人老了之后回味無窮,這比金錢寶貴多了。當然,身體健康是貫穿每個人一生,最要珍重的一筆財富。畢竟,身體健壯的乞丐好過疾病纏身的國王。
這本書并不是讀一遍就能全部理解的,文風精悍短小,都是濃縮的精華,匯聚了叔本華老爺子的所有思想見地以及批判。當下讀不懂沒關(guān)系,或許再過幾年,人生閱歷又再豐富了,再讀或許感悟又不一樣了。
另外覺得很有趣的是,不知道哲學家是否都是邏輯強大,縝密一派的,在讀這本書時感嘆叔本華老爺子的邏輯思維清晰,心想怎么那么像是理科男呢?后來查看資料才知道,他老人家還真是學過物理的哈哈哈。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8
邁著沉重的步伐,我們走過了2020年的三分之一時間。這是災難的一年,巨變的一年,也是奮斗中的一年。逆流中,我們思考與尋找,不斷堅定信念……
在疫情中,我見到了許許多多頑強的英雄,同樣見證了無數(shù)普通人堅守、堅強的故事。作為一名交通行業(yè)從業(yè)者,每當我看到我們守護的交通動脈,每當看到辛勤工作的同事們,我心中的自豪感與責任感油然而生。
在這短暫而又無比漫長的抗疫征程中,我相信,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激蕩著思考與疑問。是的,天災猶如一面鏡子,照亮了人性中的閃耀和光輝,也展露了我們生活與精神的脆弱。在災難面前,每個人都不乏迷茫與焦慮,我們是否應該返璞歸真。
帶著這些思考,我投入了屬于我們高速行業(yè)的“抗疫”戰(zhàn)爭中。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我的2020,我相信首當其沖的應該就是“堅持”,在疫情中堅守職責,在業(yè)余時間里堅持閱讀。在這段艱苦奮斗的日子,文字無疑為我?guī)砹嗽S多力量。其中給我?guī)碜畲笳痤澟c激勵的是叔本華所著《人生的智慧》。在艱苦的奮斗路途中,坎坷與困難無疑是常態(tài);在面對困難枯燥的抗疫工作時,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動搖與懷疑。尤其是在我們面對到以我們一己之力無法掌控與預測的天災人禍時,正如加繆在《鼠疫》中講到那樣:“當未來成為了觸不可及的彼岸時”在不安中如何掌控我們自身的精神,成為了我在疫情期間的思考。而《人生的智慧》中的觀點讓我窺見了端倪:理性的人不追求快樂,只求擺脫痛苦。正如書中所提到:沒有真正的需求,就沒有真正的幸福。唯有摒棄個人的惰性與趨利避害的自我心理,在實現(xiàn)個人意義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我們才不易誤入歧途。
隨著疫情發(fā)展,我這本書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想要收獲價值與成就,唯有將自身的精神與價值投入到真正有意義的工作與事業(yè)中,我們才會收獲那“肯定”而“確切”的滿足。一次次耐心的排查,一個個忘我的晝夜……我們在思考,我們在前行。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9
對叔本華的哲學了解不多,不敢妄加評論。這本書告訴你怎樣能活得更幸福,是本比較通俗易懂的人生指南。
人們被自己的意欲支配,追求外在的快樂,金錢財富地位榮耀。這些外在的快樂與幸福,只有取得了人們才得到滿足。但是,這滿足不會長久,內(nèi)心的意欲又會叫囂著想要得到更多。
于是,人們就深陷在這樣奔波忙碌中去滿足自己的欲望。欲望得不到實現(xiàn)就痛苦,沒有欲望實現(xiàn)時就迷茫無聊。叔本華告訴你,要擺脫這種在痛苦和無聊二者之間像鐘擺一樣的過程,就要去尋求自己的內(nèi)心與精神世界。
同樣一件事情,有的人就會悲觀看待,有的則是樂觀面對。這是出于每個人個性的不同,而個人自身的內(nèi)在素質(zhì),直接決定了這個人是否能得到內(nèi)心的幸福。一個人在精神思想上越是豐富多彩,越有可能得到快樂,沉迷于感官上的滿足只會陷入欲望陷阱。
感官的滿足簡單舉個例就是現(xiàn)在的碎片化閱讀,獲取短時的快樂,最終卻只?仗撆c無聊。叔本華總結(jié)了三類人們獲得快樂的方式,值得參考與學習。一是吃飯睡覺等基本生理需求。二是肌肉力量帶來的快樂,例如運動、舞蹈等體育活動。三是感覺能力方面的樂趣,包括觀察、思考、閱讀、創(chuàng)作、演奏音樂等。
在滿足基本需求后,發(fā)展第二第三類樂趣會給人們帶了更大的幸福。叔本華在書中還闡釋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值得學習,我的敘述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片段。有人認為叔本華是悲觀主義者,覺得他認為人們不是在痛苦就是在無聊中轉(zhuǎn)換是悲觀認識,這本書卻是在教人們在認清自己后在這樣的人生中也能得到自己的樂趣。
和叔本華一樣不喜社交,選擇獨處思考自己人生哲學的人大有人在,那些有著思想樂趣的人會在他這里找到共鳴。
叔本華說過:“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在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個庸俗的人,但我也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10
《人生智慧》是一本集名篇、字帖于一體的功能性書籍。把具有最高智慧、最真情感、最深領(lǐng)悟的詩詞,用具有代表性的鋼筆書法形式體現(xiàn)出來,選擇的詩詞文筆流暢、箴言、贈言有力度、深度、符合時代的潮流,忠告、名言具有厚重的人生哲理;其行書美觀大方、自然簡潔、平正流暢,適合臨摹學習,在學習人生智慧的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書寫能力。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理想不是空談,要能屈而后能伸,要是不肯遷就事實,而只是一味空想,不但不能成功,而且終究會消磨了當初的壯志,向生活低頭妥協(xié)”。
讓我感慨良多,許多人,表面看來,都是在無成績的狀況中:所不同的是,有人在耕耘,有人在無所事事地等待。當過了若干時間之后,耕耘的人有了成績,等待的人還在等待。如果你看準了一件事,應做可做而不敢做,那是膽小。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該不該開始,那是猶豫。膽小者需要勇氣,猶豫者需要知識與擔當。人們在最安逸的時候,往往就正是開始不快樂的時候。忙里偷閑,你會快樂;如果你知道自己永遠無事可做,或者你不知道今后該做什么事,你就會覺得生活黯然無光。勇于接受考驗的人可以隨時得到工作的機會,也可以隨時接受新的知識,鍛煉新的技能,增加應付環(huán)境的能力。
他的人生必然鮮明活躍而充實,不會有時間去抱怨人生乏味。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使你以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剝奪你對前途的希望,割斷你和別人之間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漸狹窄,對人生也越來越懷疑。猶豫不前是懦弱,等待時機成熟卻是堅定。
當你能做時,該勇往直前地去做:當你不能做時,你必須以靜待動地等一等。盲目的亂闖并不能增加你成功的機會。我們要追求更高更遠的,但更要珍惜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不珍惜現(xiàn)在,沒有未來。好高騖遠的人永遠兩手空空。能有顯赫的成就固然值得尊敬,但最重要的還是做一個誠誠實實的人。
腳踏實地的工作,用誠意和愛心去待人,無愧于心地過此一生,也就是顯示了生命最大的光輝。我們不可能隨時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因此只有盡量喜歡目前的工作。心理上厭煩減除之后,工作也會顯得較為輕松。你只是需要再付出一些辛勞和努力,忍耐和等待,當這一段險阻克服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到了另一新的境界,登上了另一高峰,因而對自己建立起進一步的信心,也增加了對人生積極的信念。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11
對幸福觀的討論是永無止境的,因為這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它對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和心態(tài)都會產(chǎn)生重大影響。叔本華認為幸福只能尋求于自身,我認為是有道理的。
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上,難以填平的欲望之壑會阻礙人感受幸福。對財產(chǎn)和榮譽之類的需要是沒有止境的,要滿足也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有許多人即使知道這一點,依然不能夠擺脫對這些外物的追逐。受困于此真是個悲劇,可真正付諸行動卻需要巨大的勇氣,畢竟外界的壓力是十分強大的,有很多痛苦不得不面對。
叔本華說:“所有的快樂,其本質(zhì)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zhì)卻是肯定的。因此,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最好運數(shù)就是生活了一輩子但又沒有承受過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體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經(jīng)享受過強烈無比的歡娛。”我不知道痛苦的本質(zhì)是不是肯定的,但至少幸?鞓返厣畹拇_不容易。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生存的壓力已經(jīng)讓人痛苦不堪,減少痛苦已是奢望,還奢求什么幸?鞓。但我覺得生活的痛苦是應付不完的,人總該趁著還有享受能力的時候抽點時間體驗一下生活的樂趣。叔本華也認為受困于痛苦甚至為此去做未雨綢繆的努力是愚蠢的。他引用了賀拉斯的話:“為何耗損你的靈魂!它遠遠應付不了你定下的永恒的計劃!奔词故悄切案欢,他們也一定有自己的痛苦。生活在幾乎什么都不缺的環(huán)境里,空虛和無聊想必會找上門來吧。
我想,對任何人來說,只有關(guān)注起自己靈魂的需要,幸福才會蒞臨。叔本華說:“人的精神思想財富越優(yōu)越和顯著,那么留給無聊的空間就越小!遍e暇獨處的時候是最能體現(xiàn)人的靈魂豐富程度的!耙粋精神豐富的人在獨處的時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樂;但對于一個冥頑不靈的人,接連不斷的聚會、看戲、出游消遣都無法驅(qū)走那折磨人的無聊。”對于靈魂豐富的人,閑暇是人生的精華!爸挥虚e暇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而那些自身具備某些價值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幸福的。但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閑暇只會造就一個無用的家伙,無所事事,無聊煩悶,他的自身變成了他的包袱。”
所以,經(jīng)常充實自己的靈魂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如果喜歡看書就多去圖書館,如果喜歡旅游就多出去走走看看,有空能做自己的喜歡做的事就好好享受,趁著還有能力享受的時候,不要讓自己后悔。最重要的是多思考,因為讀書學習都只是在灌輸,只有經(jīng)過自己思考的東西才能化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
幸福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主觀感受!罢l經(jīng)常笑,誰就是幸福的;誰經(jīng)常哭,誰就是痛苦不幸的!币苍S生活是很痛苦,但絕不能讓這妨礙我們經(jīng)常關(guān)注與凈化自己的靈魂,否則幸福就是遙不可及的。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12
這是一本幸福人生的哲學入門書,我讀了一半,反復回頭看,邊讀邊后悔,后悔怎么不早早讀這本書;谥硪樱谥硪!翻開封面,才知道這本書是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外語系王晉華教授翻譯的。王教授是著名翻譯家,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英美文學研究與翻譯工作。
作者叔本華是德國著名哲學家。他在書中講到人們命運最根本的差別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類:
1.一個人的自身,即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屬于人的個性的東西,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脾性,道德品格,智力和所受的教育。
2.一個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財產(chǎn)以及其他的各種占有物。
3.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這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他周圍人眼中所呈現(xiàn)的樣子,或者更確切地說,別人是如何看他的。別人的看法主要體現(xiàn)在對他所持有的榮譽,職位和名望方面的看法。
顯然一個人的自身最重要,現(xiàn)實中我們卻往往迷失在身外之物中。我本人就有切身體會,我們從自身得到的幸福遠大于從外界獲得的幸福。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好好做自己,愛自己?杀氖,現(xiàn)實中許多人具有奮不顧身的獻身精神,為了功名利祿,不惜一切,不珍惜自己的身體,不惜以身試法,甚至是珍貴的生命也可以不要。正如書中所寫,歷代的智者總是講著同樣的事情,而構(gòu)成歷代社會絕大多數(shù)的愚人們也是做著一樣的事情,做著與智者們恰為相反的事情,而且,這種情形仍將持續(xù)下去。正如伏爾泰所說的:“在我們離世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仍然像我們剛到來時一樣的愚蠢和邪惡!
最高級的,最為豐富和持久的快樂是那些精神思想上的快樂。盡管年輕時我們對這一點缺乏足夠的認識:心理上的愉悅主要是來自精神思想的力量。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們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自身,取決于我們的個性,而命運或運氣則往往只是用來指我們的擁有物,或是指我們的榮譽。這一意義上的命運是可以得到改進的,可要是我們的內(nèi)在豐富的話,我們也就不會太去要求好運了。
一個恬靜快樂的性情,健康的體魄,樂觀的心態(tài),清晰、活躍的智力,能夠洞察事場的頭腦,溫和、節(jié)制有度的意欲,由此帶來的良心上的安寧——所有這些品質(zhì)都是職位和財富無法給予,無法替代的。一個人的自身,在他獨處時所陪伴他的東西,別人誰也不能給予也不能奪走的東西,顯然對他有著至為重要的意義,其重要性遠遠超過他所擁有的財富和他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一個精神豐富的人在獨處時,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和想象中而自得其樂;可對于一個毫無想象力的笨蛋來說,不斷的社交、宴會、看戲、遠游以及各種娛樂活動,都無法排遣掉他的無聊。一個善良、脾性溫和的人在困境中也能感到快樂,而一個貪婪、生性邪惡和嫉妒的人,即使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會常常郁郁不樂的。對于一個常能從自己卓越個性和非凡頭腦中得到愉悅的人來說,那些普通大眾所追求的快樂和消遣大部分都是多余的,在他看來,甚至是麻煩和累贅。為此,賀拉斯在談到自己時說:象牙,大理石,圖畫,雕像,紫衣,銀盆,很多人視它們?yōu)楸夭豢缮,但有的人卻不為這些東西煩心。
蘇格拉底看到街市上擺著售賣的各種各樣奢侈品時,禁不住大聲說道:“世界上我不需要的物品可真不少!”
亞里士多德說,幸?雌饋砭驮谟谟虚e暇。蘇格拉底稱贊閑暇是一個人最美好的擁有物。
叔本華在書中所講的哲學道理,我反復讀,已不知多少遍,日后還要細品。王晉華教授翻譯得好,我感覺到中西文化的交融。推薦大家有時間也讀一下,開卷有益。
叔本華在書中也有種族歧視,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歧視,這個我不認同。人類之所以為高級動物,我認為恰恰是高級在不歧視同類,不歧視下層勞動人民,互相尊重、包容。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13
我很慶幸能夠在徘徊在痛苦與無聊時讀到叔本華《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這給我這段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慰藉,叔本華認為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但人們總在它們之間搖來擺去——脫離了痛苦,便開始無聊;不無聊時,多半痛苦著,程度輕重而已。
“世界上,除了極少數(shù)的特例外,我們的選擇實際上只有兩個,要么庸俗,要么孤獨!
與別人交流是無聊的,特別是這個人與你的差別很大的時候,開口不是眾所周知的真確就是無窮無盡的日常。這點在多人的交流中更加明顯,越多人參與的團體,它的內(nèi)部就越無趣,越枯燥。但一個人也是痛苦的,生理的社交動機在不斷的抓撓你的內(nèi)心,所處環(huán)境的對象越少,越能感受到孤獨的痛苦。無論如何,都讓人難以持久的生活地的心如意,最終都只能在學習和讀書,當時間和注意力被這些極度耗費精力的行動中消磨殆盡,才能得到最后的放松。于是,某種程度上說理想的幸福是伴隨著孤獨的。
把部分的孤獨帶進社會人群中去,學會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獨。這樣,他就要學會不要把自己隨時隨地的想法馬上告訴別人;另外,對他人所說的話千萬不要太過當真。他不能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無論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對于別人的看法,他應鍛煉出一副淡漠、無動于衷的態(tài)度,因為這是培養(yǎng)值得稱道的寬容的一個最切實可行的手段。
孤獨并不是一種被主流聲音肯定的行為,我們更倡導與他人交流,于是我常常在不想找人交流和不想孤獨中徘徊。這樣的徘徊的折中,便是叔本華所說的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的孤獨,很遺憾,時至今日我很少能做到這個恰當?shù)亩。我認為我更多的時候會感到孤獨而不是無聊,在沒有足夠動機的時候,我寧可在孤獨中度過。而這份孤獨才是促使我不斷去尋求更多替代社交的物品的動機。我才有機會接觸這些心理學,哲學的論述。
叔本華的論述給了我足夠的代入感,讓我沉迷其中,但隨著讀書的深入,一些問題也愈發(fā)凸顯。人生的幸福是否真的需要孤獨呢?
我并不喜歡這樣的觀點,動機理論認為交流的動機是人生來具有的,是人在自我實現(xiàn)的路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偶然的孤獨是我們所排斥的,不是因為我們都是沒有思想的“庸人”,而是我們生而如此。在人本主義的觀點中,人生的幸福,是可以在需求的滿足中,一步步地得到,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孤獨的地位,也許我們可以從外表認為部分自我實現(xiàn)者在某些時候是孤獨的,但他本人卻不可能是這樣想的。一個人感到孤獨的最好解決方式,還是找個朋友聊聊天,而不是自我慰藉。
盡管我很感謝這本書給我無趣的生活帶來了幾道明光,但我想我要暫時告別這本書了,不希望有朝一日的重逢。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14
哲學書我一直看的很少,因為覺得全是大白話,道理翻來覆去的說。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覺得貌似什么也沒說,因為哲學在邏輯上的論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釋的,最后的選擇還是需要自己做判斷。
最近馬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我對叔本華并不了解,是看到了有推薦這本書的,正好想看書了,就決定看一看。
這本書內(nèi)容很少,但是精煉,有深意。對于人生的智慧,叔本華到?jīng)]有直接去說,只是圍繞著“人”來講一些道理,講到了人,幸福、不同層次的需要、別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階段以及延伸出來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議。對“人”從里到外,從以前到現(xiàn)在,從內(nèi)窺自身到外審整體,從財產(chǎn)、技術(shù)到精神、幸福都談?wù)摰搅恕;谀壳暗拈啔v,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兩處內(nèi)容,讓我很有感觸。
“我們幸福的原因在于我們自身之內(nèi),而非自身之外!
這句話,咋一看其實就是一句白話,更像是一晚陳年雞湯。我們或許會說,幸福是比較出來的,你沒有那么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我們或許會說,你總拿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相比,又怎么會感到幸福呢。這些話我也拿來去安慰過朋友,寬慰過自己,但始終沒有說服自己,因為一段時間后,我又會陷入不自覺的比較、難過、不幸福的感覺中。
叔本華的想法是說服了我,他說“如果沒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會獲得精神上的快樂”。如果一個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如果一個人追求的是某個領(lǐng)域的研究成果,他會對這個領(lǐng)域的內(nèi)容感到非常興奮,那么他對于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現(xiàn)的不感興趣甚至是漠視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終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層面的東西。我并不覺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質(zhì)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內(nèi)心深處了想法,才會明白怎樣滿足自己,怎樣提高幸福指數(shù)。
“如果一個人缺少符合他年齡的神韻,那么他就會擁有他那個年齡特有的各種不幸,我們終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現(xiàn)時此刻!
以前的我,總是希望事情盡善盡美,多聽一些意見,多做一些考慮,多做一些及計劃,多盡量避開一些“坑”,甚至想過,我要記錄下來,以后告訴我的孩子,怎樣去避免掉這些。但同時,我也在思考另一個問題,萬一我的孩子不愿意聽我的,執(zhí)意為之,我是要堅持,還是要放下。現(xiàn)在,我想我會放手,我會給孩子建議,讓他明白任何事情是立體的,多面的,不是填空題而是多選題,但是最終判斷在他,最終選擇在他。我并不是懼怕不幸所以這樣。
不幸是主觀的,不同的人的不幸是不一樣的。我能想到的一個情形,就是早戀。青春期的時候,懵懂多情,在乎一切,但是我們被教導的是壓抑,并不是有效的疏導。長大了呢,不止一個人對我說,回想過往,最遺憾的是校園期間沒有一段值得回憶的懵懂情感。他們不幸嗎,有人覺得,有人不覺得,但是他們的確缺失了人生中不能再重來的一部分,經(jīng)歷或者認知。
如果有機會,我會再讀一遍,或許到時候會得出其他的想法吧。好書值得多讀。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15
最近再次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受益匪淺。這本書有點心靈雞湯的'味道,但依舊不影響到它的經(jīng)典。它所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財富、名聲等。許多生活中的困惑,經(jīng)叔本華深刻而透徹的討論之后變得清晰簡明。
近一年來對原先感興趣的事提不起興趣,對生活不再積極樂觀。對工作也失去熱情。不斷從外界找原因,卻忘記從內(nèi)部探尋。而今天看到叔本華所寫,才恍然大悟。他寫道:我們從我們自己那里汲取的快樂遠比從我們周遭所獲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級的、最多樣的、最持久的快樂是那些思想上的快樂。而思想上的快樂,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問自己一個問題,什么時候是最快樂、幸福的?戀愛時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紅柿,一邊欣賞美麗的晚霞。在泰國時和朋友們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無忌憚的高聲唱歌嬉笑。元旦聯(lián)歡會時和學生們一起跳舞、游戲。大學時,周末在圖書館閱讀的一個下午。高一時,在課堂上心無旁騖的聽課。還有安靜的夜晚寫出一篇好文章的時候。
他人會帶給我快樂,但并不穩(wěn)定,也不容易達成,需要天時、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樂卻相反,不需要別人的配合,獨自一人就可以實現(xiàn)。無論你是有錢還是沒錢,是身處要職還是處于底層,只要你打開書,靜下心來去讀,就能有所收獲。
他還寫道:人類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實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內(nèi)在的構(gòu)成,他心靈的構(gòu)造。因為這是個人感覺、欲望和想法引發(fā)的內(nèi)心的滿意或不滿的直接源頭;從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環(huán)境對他來說只是一個媒介或者是一種間接的影響。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欲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我總認為是環(huán)境的改變導致現(xiàn)在的倦怠狀態(tài)。但仔細分析下來卻不是這樣的。大概是因為當初所設(shè)下的目標大部分達成了,下一個人生階段又尚未來到。長遠目標過于遙遠,近期目標沒有設(shè)立!度松闹腔邸肥怯忠槐究吹脧U寢忘食的書。作者叔本華,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xiàn)代悲觀主義創(chuàng)始人。書中,作者以優(yōu)雅的文體和格言式的筆觸闡述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華在晚年的成名作。這本書涉及健康、財富、名聲、榮譽、待人接物等與我們世俗生活至為接近的事情,語言很通俗,但卻有其難以抗拒的魅力,讓人心悅誠服地將自己的思想跟著作者走。同時本書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闡述了幸福論。
本書開篇即將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差別分為三類: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顯示的樣子。那么何為幸福呢?叔本華的解釋是,人的內(nèi)心快樂抑或內(nèi)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產(chǎn)物,而人的身外之物對于幸福只能發(fā)揮間接作用。楊絳先生說過,人最可貴的是人自身。人生說短也短,說長也挺長,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實取決于人的內(nèi)心是否強大。然而,現(xiàn)實又是怎樣的呢?叔本華對現(xiàn)實進行了剖析: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只是考慮運氣、考慮擁有的財產(chǎn),或者考慮我們在他人心目中的樣子?墒俏覀?nèi)绻軌騼?nèi)在豐富,或許對運氣就不會有過多的要求,也不會在對比中產(chǎn)生更多的不甘心。如歌德所說大眾,不分貴賤,都總是承認:眾生能夠得到的最大幸運,只有自身的個性。所以,人的內(nèi)在擁有,對于人的幸福才是最關(guān)鍵的。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真正悟到這一點的又有多少呢?
伊比鳩魯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三類: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第一類如食品、衣物,最后一類如奢侈、排場等。然而,讓人產(chǎn)生不愉快的或許是排在后面的需要。人性中還有一點,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們之所以感到不滿,是在于我們不斷試圖提高我們的要求。提高要求本身并沒有錯,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嗎?適當?shù)慕o欲望做減法,珍惜當下?lián)碛械囊磺谢蛟S并非壞事。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有句話,擾亂人們的不是客觀事情,而是人們對客觀事情的見解。眼前的事物無論好壞,都是一種客觀存在,人對它的認識多半取決于自己的主觀看法。相比糾結(jié)于各種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導致不快樂,能夠擁有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體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財富,也是幸福生活的關(guān)鍵。
然而,生活在現(xiàn)實中,人們不可避免的想要爭取名聲或名譽。叔本華認為,名聲和名譽是一對孿生兄弟。名譽是可朽的,但名聲是不朽的。名譽尾隨別人對我們的了解,而不會超越此界線。但名聲卻與此相反,它走在別人對我們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譽也帶到了名聲抵達之處。每個人都能獲得名譽,但只有少數(shù)人能獲得名聲。因為名聲的獲得只能通過做出行動業(yè)績或創(chuàng)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動業(yè)績需要一顆偉大的心,而創(chuàng)作巨著需要擁有非凡的頭腦。行動業(yè)績會通過記憶傳達給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來的樣子留傳下來。作品的形成不依賴機會,它們只靠創(chuàng)作者本人。只要作品還存在,它就以原來的樣子而存在。然而,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歷經(jīng)數(shù)世之后才被人欣賞、開始流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時間能帶給我們?yōu)閿?shù)不多的真正具備能力的評判員。當然,書中也提到,現(xiàn)實中不排除虛假的、名不副實的名聲。
關(guān)于獨處、思想和孤獨,書中寫道,一個人逃避、忍受或喜歡獨處是和這個人自身具備的價值成比例的。因為在獨處的時候人才會感受到自己的自身。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受到自己的豐富思想。進一步而言,一個人在大自然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促使人們投身于社會交往的,是他們欠缺忍受孤獨的能力。因為通過與同一類人的接觸,他們才能獲得最強烈的刺激。在這種意義上,叔本華把平庸之輩比喻為俄羅斯獸角樂器,而把有豐富思想頭腦的人比作鋼琴。每只獸角樂器只能發(fā)出一個單音,把所需的獸角恰當?shù)販愒谝黄鸩拍艽底嘁魳贰6撉俦旧砭褪且粋小型樂隊,更適合獨奏。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別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為主音存在。如果一個人自身既偉大又豐富,那么這個人就能享受到在這一貧乏的世上所能尋覓得到的最快活的狀態(tài)。
書中露骨的寫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會輕易表達出來的人性的弱點。如,書中引用歌德的話,優(yōu)秀人物很少被人發(fā)現(xiàn),他們能夠獲得人們的承認和賞識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們給別人榮譽的同時,也就降低了我們自己。因而叔本華總結(jié)為,人們除了智力的不足,還有一種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譽會得到人們公正的評判,它也不會受到嫉妒的攻擊,但獲得名聲只能經(jīng)過與嫉妒的一番惡斗,并且,月桂花環(huán)是由那些絕非公正的裁判員所組成的裁判庭頒發(fā)授予的。如此觀點看似悲觀,但經(jīng)受過生活、人性考驗的人或許會有共鳴。所以,對此部分的理解見仁見智吧。
對于現(xiàn)在和將來,叔本華認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點就是在關(guān)注現(xiàn)在和計劃將來這兩者之間達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永遠不要忘記:現(xiàn)在才是唯一真實和確切的;相比之下,將來的發(fā)展幾乎總是與我們的設(shè)想有所不同,甚至過去也與我們對過去的回想有所出入?偟膩碚f,不管將來還是過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離相隔遠了,物體在人的視覺里就縮小了,但卻在頭腦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現(xiàn)時才是真正的和現(xiàn)實的。不要由于在過去我們的希望落空現(xiàn)在就變得憂郁寡歡,或者為了將來操心傷身以致敗壞現(xiàn)時。由于懊惱過去和操勞將來而拒絕美好的現(xiàn)在時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徹頭徹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書不長,但字字璣珠。不知不覺又到深夜,更多體會,還是拿書慢慢領(lǐng)悟吧…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16
《人生的智慧》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的晚期著作,該書能幫助我們在漫漫人生道路上盡快成長,幸福生活。230年前的叔本華,從本真的維度,闡釋了人生本原的面目和最智慧的活法,這也是叔本華《人生的智慧》一書的寫作目的。
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寫到“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叔本華將這句話解讀為“所有的快樂,其本質(zhì)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zhì)卻是肯定的”。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不是缺少發(fā)現(xiàn),而是缺少想去發(fā)現(xiàn)美的心境。當煩憂、焦慮和痛苦縈繞心間時,我們的注意力始終只會聚焦在痛苦之上而無暇顧及其它。我們感受到的痛苦越強烈,自身存在感也越真實,而快樂轉(zhuǎn)瞬即逝,像夢一般不真實。伏爾泰也曾有過類似的表述:“快樂只不過是一場幻夢,但痛苦卻是真正實在的”。
叔本華認為要盡量避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痛苦,就要過一種深思熟慮的生活,比如我們不應該以痛苦為代價或者冒著遭受痛苦的風險,去追求泛濫的物質(zhì)欲望滿足和感官快樂,那樣只會為了否定、虛幻的東西而遭受真實的痛苦。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的痛苦,要從生活經(jīng)驗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訓,勤于反省,經(jīng)常回顧做過的事情和曾經(jīng)有過的感覺和體驗。降低對生活的期望,生活并不是讓我們享受的,我們必須忍受和克服它。增加生活閱歷不失為應對良策,洞察世間百態(tài)才可做到平常之中安然自得,處亂之時榮辱不驚。叔本華還從對人自身的剖析、對待自己、他人及命運的態(tài)度、人生的各個階段等方面闡釋他認定為人生真理的感悟。
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中寫到:“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本質(zhì)之后依然熱愛生活”。在明白人生的殘酷,遭受生活的苦難后,依然選擇不放棄,并為人生構(gòu)建意義,便是我所理解的對生活最真摯的熱愛,也是讀《人生的智慧》一書獲得的最大智慧。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17
在我看來,叔本華是很悲觀的。但是好像他對減少苦痛又很有執(zhí)念,所以也并沒有徹徹底底到虛無主義的地步。他的悲觀在于他不相信改變。畢竟是二百多年前的書,觀點在變化,世界也在發(fā)展。所以我認為辯證看這本書還是比較合適的。
叔本華對于獨處的重要意義的強調(diào),對騎士榮譽鞭辟入里的分析,以及他對世界苦難內(nèi)核的洞察,都有極其深厚的意義。但是對于他的觀點我有一些不太贊同的地方。
首先是人性格不可能改變的悲觀內(nèi)核。叔本華認為,人生有很多難以預測的苦難,要躲避真實痛苦,不要追求虛假的幸福。我認為人是由經(jīng)歷塑造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成長的力量是有改變自己可能的。此外,既然一個人有不依靠任何外物與外在關(guān)系的獨處力量,那有什么好失去的呢?如果不占有任何外物,為什么不能超脫地去用勇氣去做些嘗試呢?我們自己依賴的自己的力量是不會失去的啊。如果沒有嘗試,只是躲避苦難的話,會一直錯過。
其次,我認為他個人經(jīng)歷得出來的結(jié)論有些偏激而絕對化。從叔本華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他睥睨眾生的強烈的優(yōu)越感。或許優(yōu)越感是抵消自身痛苦的利器,但同時過強的優(yōu)越感可能會造成自我蒙蔽,會影響對世界多樣性的認知。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優(yōu)勢,不同人有不同經(jīng)歷,觀點也都千差萬別,不同人身上也都有我們可以學習進步的地方。此外,他個人極強優(yōu)越感會阻礙他現(xiàn)實中與人相處,他不屑于與其他“庸人”交流。為了避免沖突,他懷疑真誠,拒絕表達想法,抵抗自我暴露。他阻斷對其他人想法的理解,同時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惡意。對其他人的不理解與惡意往往會阻礙自己獲得心靈平和寧靜。
叔本華自身家境不錯,他可以專注于哲學不為生活所迫,他可以獨居專心沉浸于精神世界,認同自我。他按照自己本心生活的并且全然接受自己的。我也極其敬佩尊重他自洽的思想體系,他鮮明的觀點,他出眾的才華。但是對于社會上的大眾來說,有他知識儲備,強大精神力,有一定物質(zhì)基礎(chǔ)的人并不是那么多,情況也可能不太一樣。大多數(shù)人是要努力生存,要適應社會,平衡個人和社會沖突,才可以盡最大可能規(guī)避苦難與折磨。
對于一部分人來說,他們自信接受自己,獨處是自發(fā)的選擇,在獨處中他們汲取力量,同時他們也不排斥接受不同人觀點,不會完全切斷與人的交流與聯(lián)系,他們享受孤獨并且可以在這本書找到共鳴。但是也有一些不夠自信的人,或許人生早起經(jīng)歷了一些不幸運的事,他們選擇的獨處更可能是無法與別人相處,抨擊世界后無可奈何的措施。他們口中的獨處可能只是自我安慰,也不是完全接納自己。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絕與外界聯(lián)系,也很容易以惡意眼光看世界。他們難以了解新的觀點,改變思維誤區(qū),緊接著就是進一步的自我封閉帶來的惡性循環(huán)。但是一旦冰冷的現(xiàn)實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災難,理想化形象可能會崩塌,現(xiàn)實落差可能會造成長久難以扭轉(zhuǎn)的抑郁。這種情況的話,對這本書的強烈共鳴,可能會帶來進一步的惡性循環(huán)。
當然我并沒有否認這本書巨大的價值與深遠影響,也沒有否認叔本華個人強大的精神力量與人格魅力。我只是認為看這本書時,應該與時俱進多加辯證思考,而不僅僅是「傾向于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東西」看書是為了找到自己,尋找共鳴。但是看書也是為了看見世界的多樣性,增加閱歷。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18
帶著敬畏的心真正意義的讀完了第一本所謂的人生哲學書。叔本華的名字在上一本哲學的慰藉中被提到了,在那本書中提及叔本華是因為他對愛情的解讀,而這本書提到了一個人一生的一切所需要經(jīng)歷的事情。
快樂,幸福,痛苦,無聊,愛情,欲望,
回憶,委屈,憤怒,正義,勇敢……各種各樣寶貴的人生經(jīng)歷,無需夸大也不應掩飾,樂觀正面的分析后,再經(jīng)歷或者面對,人就變得更加坦然而無所畏懼了。這就是這本書最大的意義所在
當然叔本華也指出了什么是對的,追求精神和健康層面的滿足要遠高于滿足自身原始需要(沉迷于肉體刺激),同時對于身外之物名譽,聲望,財富也做出了注解。這些也是屬于低一級別的欲望滿足。
當然作者最后在談?wù)撉嗄昱c老年的區(qū)別時也提到了當老年喪尸體力后,也就失去了賺錢的能力,這個時候面臨貧困則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同時作者對老年的生活也做出了正面的肯定,因為欲望的消失,人們可以在年老的時候變得更加深刻,透徹有智慧并且更快樂,這刷新了我所理解的對老年生活的認識。
最后,用簡介中的一句話作為結(jié)尾:“不沉溺在世俗的事務(wù)中,不沉浸在感官的享受中,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對情和愛沒有過分的渴求,如此,你便可以得到自由!
希望每一位看過本書的人都能夠得到精神層面的自由,這也是最最寶貴的。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19
如果你熱愛哲學,那你一定知道叔本華。叔本華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并開創(chuàng)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如果按照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一定是覺得只有唯物主義才是對的,唯心主義是不太能信得過的。但西方哲學史上大部分著名的哲學家都是唯心論,如尼采和康德,甚至是中國古代先哲如朱熹,王陽明等都是唯心論。哲學是探討人類自身的學科,人有主觀能動性是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標志,所以人類的意志是哲學繞不開的話題。
《人生智慧錄》,肯定是探討人生的智慧的書。這本書的開頭就表明了態(tài)度:“個人幸福的主要因素,還有我們生存的模式,都取決于我們內(nèi)在的品質(zhì)!闭驗槊總人的品質(zhì)不同,導致每個人對同一情景的反應不同,能獲得幸福的概率也就不同。某一情景對于樂觀的人看來只不過是一次可笑的沖突,憂郁的人卻能把它當成一幕悲劇,而恬淡的人則認為毫無意義。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一樣,地位和財富不同,給予每個人不同的角色,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內(nèi)在的幸福和快樂會相對地位有所不同。我們可以看到從小出身優(yōu)越的富家子弟可能會患有嚴重的抑郁癥,而從早到晚辛苦工作的農(nóng)民可能有樂天知命的樸實的信念。歌德《西東集》:
“貴賤高下,各式人等,無不說明,世人的至高幸運,只在于性格。”一種沉靜而愉快的性情,對享有充分健全的體格感到欣喜,智力清晰活潑,洞徹事理,意欲溫文,心地善良——這些都不是地位和財富所能做成或取代的。我們內(nèi)在的本質(zhì),獨處時陪伴自我的“又我”,以及別人無法給予或取走的自身,很明顯來得最為重要。
我們的出生是無法選擇的,但一旦出生,我們就得按照這世間的規(guī)律行事。歌德曾無情地指出:“你來到世上的那天,太陽接受行星敬禮,你立刻而且永遠地必須按照,你來到世間的規(guī)律才得成長。無可選擇,你逃不開自己,預言家們都這樣說過,時間和力量都無從打破,這一有待發(fā)展的生命的雛形!笔灞救A認為,我們應該充分愉悅地享受這短暫的一生。我們力量所及及惟一能做到的事,就是盡力發(fā)揮我們個人的品質(zhì),讓我們從事的事業(yè),能夠用得上我們的才智,在能力的范圍做到極致,避免其他的紛擾,因此,我們就得選擇最適合自己發(fā)展的職業(yè),行業(yè)和生活方式。古巴比倫有一句諺語,滿室的黃金填補不了內(nèi)心的空虛。內(nèi)心的豐富需要我們按照自己內(nèi)在的準則行事。
身心健康是構(gòu)成幸福的首要因素。身體與心理有緊密的聯(lián)系,當身體不舒服時尤其想念身體健康的快樂;其次,要有一個愉快的性格;最后,要經(jīng)常運動。亞里士多德說過。生命在于運動。一次運動有時相當于一次心理健康咨詢。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篇20
《人生的智慧》這本書從悲觀主義人生哲學出發(fā),以一種大眾世俗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提出一些耐人尋味的見解。作為唯意志主義和現(xiàn)代悲觀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叔本華在德國哲學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這本書給迷茫者另一種思考人生的方式,告訴我們做一個智慧的人。
這次太倉市僑聯(lián)組織讀書活動,并贈送了此書。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拜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真是敬佩不已。一本書或者一堂課只要有一句話能觸動我們,那就是一本好書、一堂好課了。如果把一次觸動比喻為一朵浪花,那么,在讀這本書時,你會覺得波濤洶涌,浪花翻滾!在閱讀前,下了很大決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來仔細領(lǐng)悟,因為總認為和哲學相關(guān)的書籍都是深奧、晦澀難懂。但當我翻開書時,吃了一驚,它娓娓道來,通俗易懂,且翻譯本的文筆優(yōu)美,引人入勝。里面很多觀點并不新穎,但卻分析透徹,且加以佐證,有理有據(jù),使人覺得言之有理,絕無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介紹叔本華時,提到他是一個十分矛盾的人,“從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無常”,此書字里行間也流露出來了。但這樣也會覺得叔本華也和我們常人一個樣,一下子拉近了距離,總的來說,本書內(nèi)容還算正面、積極向上,讀完后可以提升我們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喚醒藏在我們內(nèi)心的那份激情!“人們在世間有何種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來看自己所處的世界”。
中國有句古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這個道理,同樣是逛街、參觀,但每個人卻會有不同的感受,對同一個事物也會有不同的見解。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提醒我們要注意學習,不斷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當別人有不同意見時,不要輕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斷對錯,而應該順藤摸瓜,找到產(chǎn)生這個觀點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別人的意見,錯和對都不是絕對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變的并不是財富而是人格”,這是亞里斯多德的名言!敖揭赘,本性難移”,由此可見,人格會伴隨我們走過一生,意義非凡!從小的方面來說,人格會影響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等,進而影響我們的生活、事業(yè)。中國命相學上有句名言:“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從大的方面來說,一個人的人格好壞決定了他對社會是貢獻還是損害,而人格不會因為財富、學識、能力的多寡強弱而改變,相反,如果一個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擁有的能力越強,只會增加對社會的威脅,因此,科學是把雙刃劍,關(guān)鍵就看它掌握在誰的手里,所以我們常強調(diào)做事先要學會做人。這就像武俠小說里的大反派,他們擁有超人的能力,卻不造福人類,反而殺人如麻、貽害江湖,結(jié)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誅之。如果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健全他們的人格,金庸筆下的變態(tài)殺手、江湖怪人就會大大減少。中國的教育在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關(guān)心孩子心理的成長、人格的培養(yǎng),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親朋好友聊天時,一旦提及他們的小孩,我都不會問學習怎么樣,也不關(guān)心他是否愛學習,是否中途輟學,因為在這百花齊放的社會,在學校讀書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徑。相反,我往往會問他懂事不,是不是經(jīng)常思考,有沒有考慮過人生,有沒有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而并不是一時沖動,“讀書明理”才是關(guān)鍵所在。
“人生的幸福與悲苦,關(guān)鍵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樂,而要看我們要如何面對這些事情,我們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樣”!拔覀兏菀椎钟鶃碜酝饨绲目嚯y,但卻很難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帶來的痛苦”。從古至今,流傳著許多苦中作樂的感人故事,就是這個道理。從這個角度看,當我們面對苦難、挫折時,應該坦然、樂觀面對,因為人生本來就是由酸甜苦辣組成,缺一不可,這些我們都無法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對待它們的態(tài)度。人最大敵人其實就是自己,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缺點、不足,勇于戰(zhàn)勝自己。一個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擁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會常樂,叔本華也開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維敏銳,樂觀進取,爽朗大方,體格強健這些人自身所應該具備的美好的品德才是獲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人生智慧之最點亮智慧人生03-05
人生智慧01-05
人生的智慧01-17
智慧人生,從智慧名言開始01-26
讓智慧語言智慧你的人生06-10
用智慧創(chuàng)造智慧人生作文11-17
人生智慧作文05-30
人生智慧箴言01-27
幽默的智慧人生01-07
照亮人生的智慧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