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舞龍習俗
舞龍是起源于中國的傳統(tǒng)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jié)日里面節(jié)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xiàn)在的舞龍文化,已經(jīng)遍及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東南亞,以至歐美、澳洲、新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qū),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志。
傳統(tǒng)舞龍習俗 篇1
舞龍簡介
舞龍運動是指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游,穿,騰,躍,翻,滾,戲,纏,組圖造型等動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龍的精,氣,神,韻等內(nèi)容的一項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上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龍”作為吉祥之物,在節(jié)慶、賀喜、祝福、驅(qū)邪、祭神、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的習俗。
起源介紹
龍乃中國四靈之首,(龍、鳳、麒麟、龜乃中國四靈)中國人對之敬而且畏。在我們的心目中,龍是祥瑞的靈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濤駭浪的破壞者;它的力量,就連最兇猛的野獸也不能匹敵。龍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國沿海一帶,漁民皆立廟祭祀,以求風調(diào)雨順,而龍在沿海一帶的神話亦特別多。
似因生似果,夜來滿身大舞龍是中國極富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shù)之一。逢有大節(jié)日 ,大慶典,及出會巡游等,必有舞龍助慶。至于舞龍始自何時,已無可稽考。但上古時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兇災之時,舞龍祈雨的儀式風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便相信龍是風雨的主宰,有呼風喚雨的無邊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澇則求它開恩庇佑。
在儀式的巫師術(shù)士,模做龍的活動姿態(tài),回旋舞動,以“似因生似果”的法術(shù)原理,以求達至祈雨祈晴的效果,這就是舞龍的原始起源。由這種祭會上的儀式的玩藝,而演變成娛樂助慶式的玩藝,則是后事的事。由東京夢華錄紀宋時之宵百戲的起戲:“又于左右門上,各以草把轉(zhuǎn)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龍、草上密置燈燭萬盛,望之蜿蜓,如雙龍飛走”,便可知舞龍燈(舞火龍)之風俗,已于中古時代已盛行了。近世,中國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龍的風俗,新年春節(jié),迎神賽會,皆少不了以金龍銀龍助陣,比舞獅更熱鬧和生色。
“龍”為圖騰的強大氏族,由西方(甘、峽)移向東方而入中原,這就是后來的“夏”。伏羲和女媧氏,是中國的先式里是有名的人物。傳說他們是兄妹,也有人說他們是夫婦。在漢代的石刻和磚畫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媧的畫像。這些畫像的伏羲和女媧,腰身以上成人形,穿袍,戴冠帽,腰身以下則是蛇軀(偶有作龍身),兩條尾巴緊緊地纏繞著;兩身的面孔或正向或背向,當時的人從傳說中竟認他們?yōu)槭甲嫔,而且又成保護神,故此古人祠墓多刻有他的畫像,就是取其保護死者,以能安享地下快樂之意。
這強大的龍圖騰氏族,由甘、峽南入西川;巴蜀之地,亦因會為此氏族蟠據(jù)而得名(巴蜀之家形字為巴巴,亦即是蛇的象形字),其后由四川再順長江東下,武漢北上,到達中原的河南地區(qū)。后來與圖騰的殷族敵對,以到一部分移往北方,即后來的匈奴,故此,匈奴王祭天地的地方亦稱為“龍庭”,也表示與龍的關系。向南方遷移的,即周初時荊楚吳越各種民族及西南部的苗族。留在原地的一部分,雖為殷族所征服,但其文化勢力則始終存在,那時殷商銅器上乃有人面蛇身殷龍紋的圖案;所以雖在殷代,伏義仍有燎祭的資格。
“夏”朝是伏義的時代,所以夏代開國第一位君主-禹,與龍的關系的傳說就多了。據(jù)傳說禹本身就是龍,而他治水得成功亦是得龍的協(xié)助。就是禹的兒子啟,也是耳朵掛著兩條青龍,駕兩條龍的。夏朝的文化是中國真正文化本位,心致歷朝的皇帝都認是龍的化身,穿的衣服稱“龍袍”,睡的床稱“龍床”,皇后懷胎的胎亦叫“龍?zhí)ァ,因此龍就成為中國一種神圣而尊貴的“生物”了。
龍在中國是極富民族色彩和神秘的神物;當然,這里所指的龍是“中國式龍”,而不是原始時代是恐龍。“中國式龍”是否存在或者曾經(jīng)存在?這是一個“天曉得”的問題,這一種連化石也沒有的“動物”,能在圖畫中見到了!
但中國人確始終相信龍是真的神秘靈物,連上古時代精研變易哲理的.玄學家,也深信宇宙間必然有神龍出歿于天地火三界。易經(jīng)就時常講及龍,并且以龍出現(xiàn)的地方和蹤跡,來占卜吉兇貞祥。
舞龍習俗
舞龍(dragon dance)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shù)氐凝埻鯊R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扎成圓龍狀,節(jié)節(jié)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shù)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游走飛動。
舞龍是個大節(jié)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
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nèi)。
燈節(jié)雖始于漢初,盛于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xiàn)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于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nóng)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谷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xiàn)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 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衤帝],秋曰嘗,冬曰烤”
可知春節(jié)的“開燈”,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龍”最初應是一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后的事。
傳統(tǒng)舞龍習俗 篇2
舞龍運動
龍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有沒有固定的樣子呢?《三國演義》中曹操曾經(jīng)說龍是“能大能小,能或能隱,大則興去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nèi)”,蛇身、鱷首、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等等形象是國人對于龍的初始印象。當舞龍運動開始興盛時,人們基本沿襲了對龍的傳統(tǒng)印象,在此基礎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了形態(tài)各異的龍。
中國的舞龍運動淵源甚早,最早是以一種具有祭祀功能的祈福運動的方式出現(xiàn)在官方記載中。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曾經(jīng)記載過,為了求雨而進行的舞龍活動,大致是春舞青龍,夏舞黃龍、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舞龍在漢代除了求雨祈福的功用之外,還會被作為一種類似雜耍的百戲。蔡質(zhì)的《漢儀》曾經(jīng)詳細記載了一次漢朝皇帝觀看舞龍的場境:“舍利獸從西方來,戲于庭極乃畢。人殿前激水,化為比目魚, 跳躍嗽水,作霧障目。畢,化成黃龍,長八丈,出水邀戲于庭,炫耀日光!彪s耍之人先是作“舍利獸”狀,然后再化為“比目魚”狀,最后再趁水霧朦朧之時扮作黃龍。
舞龍雖然在漢代就已經(jīng)具備了娛樂的性質(zhì),但是舞龍運動從最初的求雨祭祀轉(zhuǎn)化為民間娛樂活動,大致是在唐宋時期。宋朝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那句“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暗示了在宋朝的元宵節(jié)時,舞龍運動已然成為了當時市民娛樂運動的主角,乃至于魚龍舞了一夜!稏|京夢華錄》里面也記載:“又于左右門上,各以草把轉(zhuǎn)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龍、草上密置燈燭萬盛,望之蜿蜓,如雙龍飛走!
到了明清,舞龍基本就演變?yōu)榱嗣耖g各地的娛樂活動,和廟會一起,成了正月里的幾大盛事之一。粲然奪目的舞龍讓人心馳神往,成了許多詩人筆下的主角。明代閻爾梅在《丙午元宵》中描寫元宵舞龍:“八寶龍燈舞萬回,燈光趵璨百花臺。”花團錦簇,燈光燭夜,八寶龍燈穿梭其間,舞動萬回方歇。
常見的舞龍,是由人數(shù)不等的舞龍者組成,這些舞龍者分別手持一根連接著龍身的木棍,還有一人手持一顆龍珠走在隊伍的最前頭,但有些時候龍珠含在龍的嘴里。整條舞龍的長度也不一,常見的舞龍大致在幾十米左右,龍頭做得最為精細,大口或張或閉,張時利牙外露,紅舌翻卷,龍須上揚,雙睛囧囧有神,作突出狀(最能凸顯舞龍的精神關鍵就在于眼睛),龍角更是直指天際,顯得威嚴無比。龍身和龍尾則較為單一,但也十分精美。人們通常喜歡用一些較為喜慶鮮艷的色彩裝飾舞龍,紅色、金色、綠色毫無疑問是舞龍的主色調(diào)。
舞龍很講究技巧和合作,舞龍者往往要左右上下翻騰舞龍,使得舞龍呈現(xiàn)騰云翻滾狀,讓人覺得這龍活靈活現(xiàn)。但也并不是時時刻刻都要讓舞龍翻騰,在行走時,人們只需要平舉舞龍就行了,有時舞龍也要表演一些特定的花樣,例如雙龍戲珠等等。舞龍時,還要配上敲鑼打鼓,烘托氣氛。
舞龍有白天舞的,也有晚上舞的,晚上舞龍時會在舞龍里面加上蠟燭或者其他光源物,一旦舞龍翻騰,龍身五顏六色,在黑暗中煞是好看。舞龍到了后期雖然已經(jīng)變?yōu)橐环N娛樂活動,但百姓依然重視舞龍的祈福吉祥功能。舞龍在田野街頭行進時,想要趨福避難的百姓就會和舞龍者商量,花錢將舞龍請進自家前堂,舞龍繞百姓家的前堂一圈,代表著將來的一年里就會趨福消災。
以上所說的舞龍只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形態(tài),但若是全天下的舞龍都一個樣,那也過于無趣了。人們逐漸從追求形似轉(zhuǎn)向追求神似,并不一定按照龍的傳統(tǒng)形象去塑造舞龍,相反,各地百姓就地取材,集思廣益,創(chuàng)造出了形態(tài)不一的舞龍。
板凳龍
若論眾多舞龍形態(tài)中規(guī)模最大、長度最長的,當屬板凳龍無疑。板凳龍,顧名思義,是由眾多板凳連接而成的舞龍。板凳龍多出現(xiàn)在我國的南方地區(qū),江西、廣東、湖南、浙江等地歲時都有巨大的板凳龍。
板凳龍的龍頭與常見的舞龍并無二致,但是板凳龍的龍頭要比常見的舞龍要更大。除了龍頭以外,其龍身都是靠一條條板凳相接而成,這些板凳只有凳面和一條凳腿,人們會在遠離凳腿的那端鑿出一個洞,這個洞就是眾多板凳的銜接處,前一條板凳的凳腿剛好可以插入這個鑿出的洞,再加以他物固定,一條條板凳相連就形成了規(guī)模巨大的板凳龍。這樣規(guī)模巨大的板凳龍,一般都是以村子或者宗族為組織單位,舞龍者也是各家各戶出人,參與舞龍的家庭會分到一個指定的板凳,參與者男女皆可,并無限制。
福建龍巖的板凳龍
板凳龍的規(guī)模之大不僅僅體現(xiàn)在它的長度,它的隨行隊伍也異常的隆重。浦江凡板凳龍出行,前必有儀仗隊開路,后必有什錦陣壓陣。舊時板凳龍出發(fā)時,以鳴銃為號,前面會有村老人提香開路,后面依次跟著存族堂牌、火銃、龍虎旗、執(zhí)事、銅鑼等等,而什錦班一般就是敲鑼打鼓,俗稱尾巴鑼鼓。板凳龍出發(fā)時,鑼鼓喧天,旗隨風動,人潮涌動,異常壯觀。
板凳龍隊伍里面除了板凳龍之外,最值得觀看的就要屬執(zhí)事隊伍了。執(zhí)事分木執(zhí)事、銅執(zhí)事、鐵執(zhí)事、蠟執(zhí)事等等,所謂的執(zhí)事其實是一支雕鑄模型隊伍,這些模型里面有“十八般武器”,也有“古典人物”,這些雕鑄模型一般一件就由一位壯漢保管。這些執(zhí)事本身就是精美的藝術(shù)品,其武器模型逼真寫實,人物模型則栩栩如生。
筆者的家鄉(xiāng)江西上饒的板凳龍雖然沒有這般陣仗,但是鑼鼓也是少不了的,板凳龍前開路,板凳龍后壓陣的人也有不少,不過沒有像浦江這般講究。總而言之,板凳龍出行,規(guī)模往往十分壯觀,參加的人數(shù)更是達到上百人。
晚上舞的板凳龍,板凳之上會被安上數(shù)量不等的燈籠,這些燈籠裝飾華麗,往往是花團錦簇,就算是最為普通的燈籠也會插上幾朵顏色鮮艷的假花,還有一些別致的燈籠會做成人形和扇形,再飾以花朵,但也有單純只有一個燈籠的。白天舞的板凳龍花樣更多,錦花、白鶴、瑞鳥等等象征吉祥的意象組合是標配,經(jīng)常讓人目不暇接。
板凳龍規(guī)模巨大,所以行進略有不便。板凳龍在前進時,一般都會有人在前開路指引,龍頭會由十多個壯漢齊齊看護,之后的每一節(jié)板凳都會分到一個人(有時候并不是一個人,而是父子或兄弟輪抬),舞龍者在舞龍時或扛或提,視具體的路況而定。因為板凳龍的體型巨大,而且每一節(jié)板凳龍都不輕便,所以行進在開闊處時能方便一些,在開闊處時板凳龍會圍成一圈又一圈的環(huán)形陣形。但若行進在狹窄的街道,則顯得困難重重,街道多曲折處,所以經(jīng)常需要板凳龍轉(zhuǎn)彎,但板凳龍最不擅長的就是轉(zhuǎn)彎了,強大的慣性和不太靈便的連接處會使得板凳龍在拐彎時失去控制,這是板凳龍行進時的一個驚險之處,所以每次遇到轉(zhuǎn)彎處,都會有人大聲吆喝提醒隊伍協(xié)調(diào)一致,防止有人沒注意突然被甩出隊伍或者被板凳龍夾傷。
舞板凳龍是一件充滿危險的事,板凳龍的長度往往長達幾十米,有的甚至長達百米,所以信息不可能馬上傳遞到每一節(jié)板凳龍。每當龍頭或者任何一節(jié)板凳龍要停下時,其他節(jié)段的板凳龍沒有收到信息,那么這段板凳龍就很有可能在慣性的作用下被扯著前進,或者是后面的板凳龍會直直地撞上前面的板凳龍,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板凳龍斷裂和人員受傷。所以板凳龍在前進時,周圍都會圍著很多人,這些人可不是來看熱鬧,而是來傳遞信息的,在遇到危險時這些人也要及時拉住失控的板凳龍,防止更大的傷亡。在板凳龍的龍尾處也會有幾十個壯漢守護,這些壯漢負責控制龍尾,在板凳龍失去控制時還要拉住板凳龍。
盡管舞板凳龍危險性極高,但人們還是對此樂此不彼。筆者小時候就曾經(jīng)在家鄉(xiāng)見過壯觀的板凳龍,板凳龍出發(fā)時,舞龍者齊齊吆喝,肩扛手提,鑼鼓齊鳴,鞭炮響動,中間夾雜著吱吱呀呀的板凳摩擦聲,讓人的腎上腺素飆升,血脈擴張,也讓空氣中充滿了興奮的味道。身處其中,就會陷入一種莫名的狂歡之中。
每當板凳龍冗長的隊伍出現(xiàn)在大街小巷時,家家戶戶無論是誰都會涌上街頭,黃發(fā)垂髫,白發(fā)老叟,都不想錯過這件盛事,人們立于街道兩旁,所以喧鬧之中你又會聽見孩子的哭聲與婦女的談笑聲。舊時經(jīng)濟落后,路上并沒有那么多燈火,所以當板凳龍出現(xiàn)時,蜿蜒盤旋,從遠處或高處看時就會感覺真是一條巨龍在人間游蕩。
板凳龍常常會舞至深夜,但范圍不會太大,一般只會在一個或者兩個村子里行進。等第二天早上人們醒來時,只見一地的炮竹紙屑與蠟油,回想起昨晚的板凳龍依然會覺得意猶未盡,期待著來年的板凳龍會更加精彩。但舞龍這種娛樂活動并非只是為了娛樂而生,人們在組織舞龍時常常希望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板凳龍常常由一個村子或者宗族自發(fā)組織,他們的目的之一想必也是為了籌款。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再也不需要像之前那樣因為要修祠堂或者修一條馬路而舞板凳龍,所以近年來筆者家鄉(xiāng)的板凳龍日稀,前年聽聞村中要舞板凳龍,但因為太過危險,還是被村委會制止。
香火龍
板凳龍規(guī)模最大、危險性最高,但不管怎么說,板凳龍都還有形似的龍頭與龍身,但若要論眾多舞龍形式中誰最追求神似,當屬香火龍。香火龍的形態(tài)十分特別,常見的舞龍通常是龍骨外面披上一層布,但是香火龍只有由竹篾、樹枝制成的龍骨,這還是精致的香火龍,江西贛州的香火龍最粗糙的龍骨就是幾捆稻草。香火龍的節(jié)與節(jié)之間會有草繩相連,有的香火龍并不相連,各自成節(jié)。
在龍骨之上,會插滿香火,晚上舞龍之時,香火在快速舞動之下就會勾勒出火龍的模樣。這也是為什么說香火龍追求神似而不追求形似的原因,白天看香火龍自然沒有趣味,但一旦夜幕降臨,眾香揮舞成火,香氣四溢,趣味無窮。
香火龍在南方的許多地區(qū)廣泛流行,廣西南寧香火龍的起源傳說就頗有神秘色彩。相傳廣西南寧曾經(jīng)爆發(fā)過瘟疫,百姓死傷大半,直至有一天“三圣公”突然顯圣拯救了村民,為了報答“三圣公”的拯救之恩,村民們自發(fā)修建了“三圣公廟”,并且在中秋時節(jié)扎制火龍,插上香火揮舞,后來逐漸演變成了香火龍的習俗。廣西南寧的香火龍一般由三條龍組成,舞龍時會有圣公、圣母的模型和舞獅隊開道,當香火龍經(jīng)過各家各戶門前時,人們會將插在龍骨上的香火換下,拿回家插在自己家里,舞至最后,人們還會將香火龍的殘骸拋入大海,象征著龍歸大海。不過廣西南寧的香火龍是在中秋時節(jié)揮舞的,這與其他地區(qū)正月里舞香火龍有很大的不同。
客家人也喜歡舞香火龍。湖南汝城縣內(nèi)有許多客家人聚居。據(jù)《汝城縣志》記載:“元宵扮演龍燈,花爆、管弦、鉦鼓喧鬧城鄉(xiāng)以樂生平,謂之年消!睋(jù)傳湖南汝城縣的香火龍起源于歷史上祀龍止水的活動,而龍的形象也取自當?shù)厮聫R上龍的壁畫。汝城縣的香火龍十分精致,在晚上點燃揮舞之前就已經(jīng)用當?shù)靥禺a(chǎn)的線香、竹片、粽葉、稻草、向日葵桿編織出了龍頭、龍身和龍尾等部分,密密麻麻的香火可能高達四萬支,長度最高可達80-100米,最短也有二三十米,可謂是既追求神似,也追求形似。
在元宵節(jié)這天,湖南汝城縣的舞龍者會在祠堂內(nèi)先進行祭祖禱告儀式,隨后便鳴鑼起龍,在一片瑞藹祥煙中,在摩肩接踵的人群簇擁下,香火龍行進于大街小巷,隨后來到廣場表演各種節(jié)目,包括翻滾、噴水、沉海底、跳躍、吞食、睡眠等諸多動作。香火龍表演結(jié)束之后,人們也會拔下香火插在自家院內(nèi),隨后一把火焚毀剩下的香火龍,稱之為“化龍”“龍歸天”,此日再將香火龍的灰燼傾入大海。2008年,湖南汝城縣香火龍申報國家非物質(zhì)遺產(chǎn)成功,這是對幾百年來當?shù)叵慊瘕埩曀鬃詈玫目隙ā?/p>
江西贛州也有香火龍的分布。在贛南的傳統(tǒng)習俗中,香火龍有“開舞須舞三年,年內(nèi)必舞三夜”的規(guī)矩,每逢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三,香火龍都要連舞三個夜晚。而舞龍的人數(shù)也有詳細的規(guī)定,一般來說舞龍需要22人,一人執(zhí)龍頭,九人執(zhí)龍身,一人執(zhí)龍尾,整個隊伍還需要一人拿鯉魚,一人拿火球,五人擊樂,執(zhí)對聯(lián)和橫屏的也分別需要二人。如果遇到了閏年,則還需要增加二人。
香火龍在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稱謂,在陳峭、三明地區(qū)香火龍又稱“稻草龍”,贛南興國地區(qū)又叫“稈龍”“稈龍燈”,臺灣苗栗縣三義鄉(xiāng)客家則稱之為“云火龍”等等。無論名稱如何變化,香火龍在追求神似方面無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夜幕中揮舞的香火龍,完全靠火花勾勒出神意,火龍時隱時現(xiàn),忽上似作騰飛狀,忽下欲作俯沖狀,定睛細看時或許看不出龍在何處,粗略一瞥時反而能夠看出神意,似是而非是,完美地將神秘與神韻結(jié)合在了一起。舞龍時火龍四濺,蔚為壯觀,再加上摩肩接踵的人群與喧鬧聲,讓人備感興奮。
【傳統(tǒng)舞龍習俗】相關文章:
傳統(tǒng)習俗舞龍舞獅手抄報01-29
春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01-08
吳川傳統(tǒng)婚禮習俗01-12
傳統(tǒng)婚姻習俗迎親09-22
傳統(tǒng)習俗拜神01-16
立夏的傳統(tǒng)習俗12-31
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01-19
臘月傳統(tǒng)習俗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