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張家界土家族漁獵習俗

時間:2022-08-22 14:50:53 民俗風情 我要投稿

張家界土家族漁獵習俗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張家界土家族漁獵習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家界土家族漁獵習俗

  套獵

  其法有以下幾類:

  (1)搬桿套。于野獸出入必經(jīng)之狹窄路徑上,挖深寬各尺余小坑,小坑之外,鑿小眼一個,眼口內(nèi)方,插硬木樁兩根,樁上系薄篾一條,內(nèi)端做一精巧之活套,外端系于碗口粗細的硬木樹,將其樹彎成弓形。孔內(nèi)系肉—塊于活套中,當野獸想食肉時,觸動活套,帶動弓形樹桿,樹身猛然彈起,將野獸掛于樹上而無法掙脫。

  (2)砸板套。于野獸必經(jīng)之路上,選一高處,懸巨石一塊,路面放肉一塊,上用細繩系于樹樁,樁上以一繩系于巨石,野獸食肉時,自會拉動樹樁,繼而致使上空巨石突然砸下,將野獸砸死。

  (3)鐵夾套。于野獸必經(jīng)之路上,置數(shù)個鐵夾,鐵夾為專門打制而成.夾囗成鋒利的鋸齒狀,內(nèi)裝彈簧,放夾時,將夾子扳開,用細鐵絲絆住,當野獸無意間踏入夾子中,觸動鐵絲,鐵夾借彈簧之力迅即合攏,而夾子一般都固定于樹樁上,這樣野獸亦無法脫逃。

  (4)翻板套。又叫陷井套。于野獸必經(jīng)之路口,挖一個2米深,1米寬窄的土坑一個,上有活動木板鋪蓋,上蓋細土偽裝,下插竹刀或鐵刀數(shù)十把,當野獸踏上木板,其木板自然翻轉(zhuǎn),使野獸跌入陷阱中。

  (5)木籠套。主要是針對老虎、豹子等兇狠野獸而設(shè)。用粗大的硬木制成木箱一個,其門亦用厚硬木板制成;\內(nèi)系羊或狗一只,近門處安——機關(guān),系于門框,套獵時,將門拉開高懸,獵手則在高樹密葉處躲藏著。入夜.待猛獸覓食,誤入籠中,觸動機關(guān),木門迅即關(guān)上。此時埋伏的獵手迅速趕來,用梭標或槍將猛獸殺死。

  (6)安辮子。此專門套捕鳥雀之法。用細麻線或棕絲織成一長排圓形的活套,安于離地面幾寸的草木叢中,兩端系于木樁上,在冬天寒冷之際,斑鳩、畫眉等鳥兒一般有不愿高飛之特性,只需幾個人用竹竿將鳥兒驅(qū)趕,鳥雀即貼地亂竄,待其頭部進入套中時,活套即自行縮小.且越掙扎越緊,這祥即可捕得鳥雀了。以上套獵之法,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豐富的狩獵經(jīng)驗,了解鳥獸的生活習性,熟悉其經(jīng)常出入的路徑,方可有所收獲。其次,凡套獵均須于入夜時分設(shè)套,第二日清晨必須收套,以免誤傷人畜。

  捉螃螃

  “螃螃”,又名石蛙,學名“棘腹蛙”,蛙類動物,背黑褐色,生活于山澗溪谷。是張家界土家人待客之佳肴,因其鳴聲“螃螃”,故名之。捉螃螃是一種十分冒險的生產(chǎn)習俗,因其多生活于幽谷溪澗中,亦為毒蛇出沒之地,常有毒蛇咬傷之虞。其法有二:

  (1)火捕法。備一火罩,內(nèi)燃松樹明子,約二三人,一人舉火照亮,—人持刀斬蛇,一人負責捕捉。夏夜,沿溪澗而行,其見火光,癡迷不動,若近有毒蛇,則見火即啄火罩,可揮刀斬之,待斬除毒蛇后,再行捕捉。

  (2)誘捕法。多于白天進行。螃螃見人,多躍入水中,人則用—木棍,其上畫著蛇形,沿其躍入之處伸入,其以為是蛇,迅即用兩前臂緊緊箍住木棍,漁者只待將棍徐徐拉出水面即可擒獲。

  手捕

  即不用漁具,憑手捉魚。其法有三:

  (1)手摸。夏季盛行。漁者潛入深潭,用手伸入石洞以捕魚。若石洞較深廣,則常用一竹板,長約2米,前端裝有小型魚叉,再備撈兜一個,漁者潛入水中用竹叉驅(qū)趕石洞中的魚,魚倉皇出逃,漁者——手提撈兜待于洞口,即獲魚。

  (2)砸魚。在淺水灘上,大石底下往往藏有魚,漁者或持大鐵錘,或用大石,猛擊石頭:石底魚多被震昏或震死,故擒之。

  (3)飛叉。在魚汛季節(jié)。魚群于海、江中上溯產(chǎn)卵。多于淺水草灘中聚群,漁者等待機會,悄然逼近魚群,舉叉刺魚,或于較遠處擲魚叉以刺,因魚群密集,多難逃逸。

  打步雞

  其狩獵的對象多為寒雞、野雉、斑鳩、竹雞,一般于夜間進行。獵手備火槍一只、火把一把或數(shù)把,在此之前,須先偵察野禽的落腳點,再乘夜襲之。在火把的照耀下,野禽一般迷于火光而不驚飛.射擊較易。尤其是竹雞,往往十數(shù)只棲息在一樹叢中,擊落一只后,其余的聞槍不飛,反而挨得更緊,獵手連連可以將其全部擊落。又,黎明之際,打錦雉的好時候,錦雉常棲于樹下或巖坎下,在黎明時啼叫正酣,獵人乘機開槍擊下。因其野禽均棲于枝頭或地面,獵人輕步靠攏襲之,故稱“打步雞”。

  打棒棒雞

  土家族地區(qū)狩獵習俗。其主要狩獵對象是“棒棒雞”。即“野雉”。因捕獵時,不用刀叉弓槍,只用約16厘米長的木棒,故名之。其法:備約16厘米長木棒三支,攜獵犬數(shù)只,前往山中。獵犬發(fā)現(xiàn)野雉后,迅即追趕。野雉勢必驚飛,獵者需向雉擲木棒以擊之。一般扔出的第一棒叫“迷魂棒”,速度不急不緩,以麻痹獵物.第二棒則叫“壓頂棒”,旋轉(zhuǎn)如盤,以阻止野雉沖天而飛,第三棒則須急而有力,當野雉在壓頂棒下降落時,來不及再次起飛,第三棒早已飛至,正中其身!按虬舭綦u”需要豐富的經(jīng)驗和高超的手上功夫,非一般獵手能為。

  打蓬雞

  又稱“打媒子”。盛行于張家界土家族地區(qū)的一種狩獵習俗。其狩獵季節(jié)為春天二三月至夏季四五月,多于清晨進行。先養(yǎng)熟一只母野雉(或母錦雉),加以訓練,使其能聽從主人使喚即可。此雉稱為“媒子”或“迷雉”。再備槍一支,輕便竹篷一個,竹篷邊緣,插滿綠色之樹葉雜草,以作偽裝。篷之中心鑿一小眼,以備射擊。竹篷下邊安一木把,把柄上套一鐵鉆插入土中,蓬即可立起,備獵手隱身,篷可左右轉(zhuǎn)動,以順應野禽飛來之方向。狩獵時,獵手于清晨攜帶各種物件,前往山中,將“媒子”放出,媒子鳴聲不斷.呼朋引伴(獵人安篷于附近。山中野禽聞“迷雉”呼喚,禁不住其誘惑,飛向“迷雉”,以為娛樂),待野禽受誘惑,前來欲與媒子尋歡時,獵手開槍擊之,無有不中。還有種是獵手并無“媒子”,但卻能模仿出母野雉的啼聲,維妙維肖,從而逗引山中野禽飛來,獵手一邊繼續(xù)進行模仿,誘其走近,伺機射殺之。

  網(wǎng)鳥

  捕捉鵪鶉的一種狩獵方式。其時以農(nóng)歷八、九月為宜。鵪鶉喜群居,獵手事前用細麻線編織一長方形的大網(wǎng),用長竹竿兩根系之。捕時,邀約三四人,帶獵犬數(shù)只,同往山地或田間網(wǎng)捕,當獵犬發(fā)現(xiàn)鵪鶉時,即狂吠追趕。獵人見之,即張網(wǎng)進逼,四面包圍。當鵪鶉群飛驚逃時,獵手迅即張網(wǎng)罩去,往往可將其一網(wǎng)打盡。有時可捕得數(shù)十上百只之多,只是由于近年來禽獸日漸稀少,此種習俗亦日漸消失了。

  安魚欄

  多在夏季進行。其法有二:

  (1)在河水灘頭壘一道扇形石壩,提高水位,使河水沿壩之方向流去。于石壩合龍口安放篩籃或竹蓖子。魚順水游下,進入篩籃,由于水的沖力,使之難以回頭。也有的安置魚筧。魚筧形如喇叭,竹編而成?谛《谴,長約1米。其肚腹處較窄,并于內(nèi)裝有倒須,以阻魚從筧中回頭。魚順流而下.落人筧中。

  (2)在河流落差高處,一般為大型攔河壩下或水瀑之下水潭上,安置長形竹篩籃,水枯季節(jié)或魚汛時節(jié),魚群上溯,遇高壩而跳躍翻騰,不時落入篩籃之中。這兩法,前者所捕之魚個頭一般不大,后者所捕之魚,往往有二三斤者。

  誘籠

  張家界土家族地區(qū)漁業(yè)生產(chǎn)習俗。主要是誘捕泥鰍、黃鱔。用細篾織成小型竹籠若干,口肚寬,頸細,且裝有倒須。籠中置藥拌食物,其味香,相傳此種誘餌須經(jīng)師承秘投,一般不輕易外傳,入夜,漁者攜誘籠數(shù)十,放于田中,籠中略低于田水平面,每塊田視其大小,放置誘籠多少不等。據(jù)說,泥鰍黃鱔聞其香味,紛紛從泥洞中鉆出,前來求食,多墜入籠中而不得回。第二日清晨,漁者只需取回誘籠即可,往往一夜之間,捕獲數(shù)十斤及至上百斤之多。只是此法在一丘田中不能連續(xù)使用,因其使用一次,?山^其類矣。

  趕鬧

  即用藥毒魚,舊時多因求雨而毒河,后演變?yōu)橐环N生產(chǎn)習俗。毒魚多用茶枯、石灰,或溪邊母子花如柳葉等物,多在盛夏夜半進行。將上述藥物搗碎,取汁,用船裝于上游傾之。沿河兩岸百姓,于此前家家備火把、漁具,準時沿河守候,見藥水下流,百姓均于河畔搜尋毒昏之魚,伺機捕捉之。捕魚時,不準大聲喧嘩,雖數(shù)百上千人下河,但見燈火輝煌,卻難聞人聲。毒者在距離下藥處二里之地,圍一簡易大壩,壩口合攏處安一巨大魚網(wǎng),凡網(wǎng)中之魚,旁人不得捕捉。往往天明而歸,此習俗污染水源,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極大,今亦絕之。

  捉團魚

  團魚,又名“腳魚”,學名鱉。土家族地區(qū)多溪洞河流,盛產(chǎn)團魚。漁者須有相當豐富的經(jīng)驗。每逢夏豢,團魚多藏身于細沙之中,僅露出其細小的鼻孔,加之水花掩護,一般人實難發(fā)現(xiàn)。善捕者多于淺水灘上巡視,查尋團魚腳跡跟蹤,當見一微微隆起的細沙堆,沙堆前不時有一細小水泡時,便知團魚藏身之處,捕者腳踏住小沙堆,用手迅速拔去團魚頭上的浮沙待團魚縮回脖子時,即可乘機捕捉之。有日捕捉數(shù)十只者。

  拓展閱讀:土家族風俗禁忌

  張家界土家人最忌諱的數(shù)字是36。在土家人心目中,36這個數(shù)是個“劫數(shù)”,甚至連3斤6兩、3元6角、3尺6寸等數(shù)字亦在禁忌之列。如記序號,當排到35后,便又從第一開始記。一生中,最怕36歲生日。屆時,要穿上紅布內(nèi)褲,或扎一條紅腰帶,據(jù)說如此可以禳解掉36歲所帶來的煞氣。民諺云:“三十六,接跟頭,人到三十六,不打官司要賣屋!庇械娜说搅36歲這一年,邀請親友,擺設(shè)宴席,提前賀生祝壽,來賓們要在主人屋內(nèi)放鞭炮,以避煞氣,席上,親友們還要向過生日者祝賀一番,以求吉祥。

  交際禁忌

  土家人對外族人忌用土家語,忌用粗話、鄙話和不禮貌語言;晚輩對長輩忌直呼姓名、平輩呼叫姓名忌不帶姓,男女之間忌呼“逮、喂”;晚輩對長輩忌呼“逮、喂”;忌長聲呼叫,如“啊——”;有病人忌說“不高、不長、死、亡、完了”等語;有人去世,忌直說“死亡”,而改用“作古”、“歸天”、“走了”等替代,對生意人忌說“折、虧、損、耗”等字。忌男女同坐一條板凳或相對坐視,忌男人觸及女人腰部。忌遇見別人時或當總別人面吐口水。忌留胡子;榧尴矐c之際,不準說“分開、分離”之類的話,更不能談喪葬之事,否則,認為會帶來災禍。

  出行忌諱

  旅行忌七、九日出門,忌八日起程歸家,建間稱“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土家人還認為,農(nóng)歷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蛇日,冬月的雞日,三月、六月、九月的牛日,均為“紅煞日”,忌出遠門。有“出門遇紅煞,一去不歸家”之說。人們出門走親訪友或辦事,最忌諱遇到的第一個人是婦女,若是遇見,則不宜出門,等至第二天再出門。若第一個遇見是男性,第二個是女性,則不忌。

  摸頭禁忌

  土家族男子嚴禁別人觸摸自己的頭,無論善意的或其他什么原因。唯自己祖父母、父母除外。諺云“男兒頭、女兒腰,只許看,不許撓。”俗信,摸男子頭,是侵犯男子漢的尊嚴,再好的朋友,也必須嚴守這一禁忌,否則會使友誼化為仇怨。

  兆頭禁忌

  1、如遇日蝕或月蝕,便認為國家有亂、人民有災,要敲鑼打鼓相救。

  2、認為烏鴉叫有人死或遭兇事;半夜雞叫會有火災和盜賊。

  3、忌打噴嚏,認為背后有人說自己的壞話,或是用巫術(shù)害自己。所以土家人要隨即咀咒:“好人講我好心腸,歹人講我爛牙框!奔纯上湣

  4、忌夢象,夢清水要淚洗面,夢白布要戴孝,夢小孩要防賊;夢雞、鳥、小魚有口角,夢跳坎有病災,夢上山有好事,夢下坡要背事......

  動物禁忌

  1、忌烏鴉叫,凡烏鴉清晨在屋脊上鳴叫,或飛在人的前面、頭頂上盤旋鳴叫,并且你趕開后,又重新飛來叫,人們便認為是禍事開頭的不吉利之征兆,每當人們遇此事,便當即頓足痛罵:“短你的命!”隨即吐痰或唾沫一口,以此消除兇災,化兇為吉。

  2、忌聞杜鵑嘀鳴,每年春天,陽雀開鳴,若人廁時第一次聽到陽雀鳴叫,則認為不吉利,必須進行禳解。其禳解之法是聞者(倘若年幼,須由母親代為禳解)裝扮成乞丐,出外乞食1-3天,討得米,須在不聞雞犬之聲的野外煮熟食之,方可消災。土家人還以杜鵑偶氮染料啼鳴之聲以占卜自己一年的運氣之俗。若睡在床上初聞杜鵑啼叫,是大吉大利,若在行走之際或者勞動生產(chǎn)之際初聞,意味自建將一年勞動奔波。

  3、忌聞貓頭鷹叫,在土家人心目中貓頭鷹屬不祥之鳥,尤其忌諱聽到其鳴叫,相傳聽到貓頭鷹叫村上就會死人。

  4、忌見蛇相纏,所謂蛇相纏即蛇交尾。相傳人若見之,必遭災禍。其禳解之法有二:一是趕快將自己外面的一條長褲脫下,罩于自己的頭上或罩于蛇纏處。二是嫁禍于人,而若有同伴,立即呼喚同伴姓名,若對方答應了,則災禍將降臨于應者之身。然而一般情況是見者用石頭或木棍將兩條蛇打死,即可消災。也有不打而用語言化解詞曰:“祝你成仙上天庭,祝你絞繩穿銅錢”;土家族化解詞詞曰:“是龍的升天,是蛇的鉆草,是人的發(fā)財”

  5、大年節(jié)牲畜進屋,兆“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穿孝服”;野貉入屋,雞上樹,狗上屋,無災必有禍,不死脫層殼;凡外出做買賣或說親,聽到烏鴉叫,謂不吉利,必返。

  土家族風俗習慣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

  土家族有自已的語言,大多數(shù)人通漢語,目前只有幾個聚居區(qū)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椑C藝術(shù)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tǒng)工藝。土家族的傳統(tǒng)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tǒng)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家伙”等。

  習俗

  很注重禮儀,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時粗茶淡飯,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開水泡團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食俗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nóng)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jié),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jù)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谷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馓也是土家族季節(jié)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qū)一直被當成主食,現(xiàn)仍是一些地區(qū)入冬后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谷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jié)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shù)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馓;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節(jié)慶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tǒng)節(jié)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jié)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jié)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jié)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馓、粑粑、雞鴨和五谷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開始食用,農(nóng)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shè)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shè)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只大公雞。

  土家族禮儀文化

  1.誕生禮

  誕生禮,是人生的開端禮。土家人相當注重為嬰兒舉行誕生禮,它既含有為新生命祝福,祈禱長命富貴之意,也有為產(chǎn)婦驅(qū)邪避禍之意,在禮儀中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雖然土家人最看重的是誕生禮中的“打三朝”(即嬰兒生下3天后要進行全身沐浴)和“滿月酒”,但實際上,土家人的誕生禮包含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婦女懷孕后,俗稱“有喜”,要請土老司行法事“安胎”、驅(qū)邪,祈求祖先保佑,并在堂屋門上掛上篩子、艾蒿草,稱“金鐘神罩”,護住孕婦之屋。分娩,一般要請“接生婆”,接生婆進產(chǎn)房后,要敬祭土家族的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嬰兒下地,接生婆用白線結(jié)扎臍帶,若是男孩,就用父親的衣服包裹;若是女孩,則用母親的衣裙包裹。給嬰兒洗澡的水嚴禁任意外潑,以免污穢神靈。嬰兒降生后,父親要懷抱“報喜雞”去岳母家報喜,男孩用公雞報喜,女孩則用母雞報喜。岳母家則按嬰兒性別置辦“三朝禮”和“滿月酒”。

  三天后,岳母家以及親友們挑著禮品前來賀喜,即“打三朝”。酒宴上,產(chǎn)婦家要請嬰兒的外公或舅父取名,俗稱“命名禮”。滿月那天,岳母家要來給嬰兒“放腳”(因為嬰兒出生的第一個月腳手都是包裹著的,滿月之后才解開包裹,正式穿上衣褲,俗稱“放腳”),并送來放腳需要的一切衣物,這一天俗稱“滿月酒”或“祝米酒”。嬰兒誕生后,第一個來產(chǎn)婦家的人,俗稱“踩生”,“女踩男,福壽全”,“男踩女,要中舉”,產(chǎn)婦家要格外熱情地招待踩生人,使之多說些吉利話。在當代,土家族誕生禮中最重要的是“打三朝”,實際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是把“打三朝”與“滿月酒”(祝米酒)合二為一的,統(tǒng)稱“打三朝”。隨著醫(yī)療條件的改善和科學知識的普及,誕生禮中很多帶迷信色彩的陋習都被土家人自覺地拋棄了。

  2.婚禮和成年簪冠禮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土家族逐漸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層次禮儀,這些禮儀是十分復雜和隆重的,它是一個完整的禮儀過程,但在整個禮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婚期這一天舉行的男、女冠禮和一系列其它禮儀活動。如“打樣”,即媒人撮合男、女雙方進行第一次見面,俗稱“瞧樣子”,雙方滿意后再正式提親!扒蠡椤保驑又,男方正式請媒人去女家求婚。“討紅庚”,俗稱“合八字”,男方委托媒人討來姑娘的生辰年月日時,寫在“紅庚貼”上,并請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按陰陽五行推論,看是否相合或相克!岸ㄓH”,俗稱“插茅香”,合了八字,就成了“天作之和”,男、女雙方即擇吉日,舉辦酒席,邀請雙方親戚到場正式定親,實際上是向社會公開這樁婚事,取得社會承認。

  “拜年”,定婚后,男方每逢新年都要去女家拜年,但拜第一個新年最為隆重!翱雌凇保搅私Y(jié)婚年齡,男、女雙方同意后即請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擇吉日結(jié)婚“。冠禮”與“婚禮”,婚期到后,男、女雙方即舉行非常隆重的'冠禮和婚禮,新娘則要按出嫁禮儀進行哭嫁。成年簪冠禮和婚禮,土家族是將其一并舉行的,并且最為隆重。男冠禮和女冠禮都是在結(jié)婚前一天舉行。

  清《長陽縣志》卷三記載:“古冠婚為二事,長邑則合而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發(fā)合笄,曰‘上頭’。設(shè)席醮女,請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親友合錢為金匾,鼓樂導送,登堂稱賀,曰‘賀號’,不謂字也。是日設(shè)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冠婚禮并行和禮儀中的“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雙陪”活動,在整個土家族地區(qū)都有這種習俗,并且至今遺風猶存。舉行了冠禮,就表示男、女已進入了成年,可以在社會上進行單獨交際,獨立地創(chuàng)家立業(yè)了。

  “發(fā)轎”,女方舉行完冠禮和婚禮后,即按照土老司擇定的時辰啟轎,土老司要作法封轎避煞等。“敬土司王”,土司時代,土司王享有“初夜權(quán)”(即土司王先要與新娘睡一夜或三夜),后被人在行使初夜權(quán)時殺死,傳說他陰魂不散,經(jīng)常作崇使新婚夫婦不和,因此要敬奉他。

  “安床”,即男方安好新婚床位,邊安放邊行法事,祈求新婚夫婦和順美滿!皵r轎”,當男方迎親隊伍熱熱鬧鬧地來到女家村寨門口時,女家親友們將迎親隊伍攔住,佯做阻攔之狀,迎親與攔轎的雙方相互對歌、取笑甚至打鬧,實際上這是土家族早期“搶親”習俗的遺存。“找摸米”,“摸米”即新郎代理人,俗稱“押轎娃”,前去抬轎的小伙子都裝成“摸米”,新娘的姊妹們一時難辯真假,就在小伙子中任意尋找,相互嬉戲,甚至往小伙臉上抹鍋灰,實際上是借此機會暗中選擇意中人,明顯地帶有遠古土家人對偶婚的遺俗!懊┭缦焙汀摆s腳酒”,發(fā)轎上路后,新娘的親屬們還在一些路口佯裝攔截,這時,男家早在這些地方擺好酒宴,攔轎的人即吃起了“茅宴席”,也有男家直接把酒席送到女家堂中的,名曰“趕腳酒”!鞍釒ぷ印保斢H隊伍快到男家時,“摸米”放快腳步,先將帳子搬到男家,舉行掛帳儀式,邊掛邊唱,頗有風味!坝I”,即新娘的花轎到男家后,男家要舉行一系列迎轎儀式,直到拜堂、入洞房為止!吧像R酒”,即新娘進男家這一天,男家要專門為送親的嫂子、伴嫁的姑娘和新娘的兄弟(舅爺)等在堂屋中央擺下豐盛的酒席,名曰“上馬酒”,之后才給其他親戚朋友開席!棒[新房”,即新郎、新娘的同輩親戚朋友在新房里為祝福新婚而進行的娛樂活動,土家族鬧新房往往還由伴嫁去的姑娘和陪新郎的小伙對歌,他們借機選擇意中人,這是土家族以歌為媒的古婚俗的再現(xiàn)。“回門”,婚后的第二天,新娘要偕同新郎回娘家,當天去當天回,俗稱“回門”。至此,土家族的整個婚禮就告結(jié)束。

  3.壽禮

  壽禮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禮儀之一。土家人祝壽,對小孩子稱為“長尾巴”,成年人叫“過生日”,50歲后方稱“祝壽”。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齡再高也不能稱“祝壽”,“尊親在不敢言老”。土家族為老人祝壽要獻魚,上長壽面,敬壽桃,滿60花甲的壽禮最為隆重。土家族祝老人健康長壽,堪稱民族美德。

  4.葬禮

  葬禮,幾乎是任何一個民族都具有的悼亡儀式和祭祀活動。土家族俗稱葬禮為“白喜”、“白會”、“老龍歸山”等,一般要跳唱喪鼓歌。湖北省清江流域的土家人在舉行葬禮時,其主要活動是跳喪,即跳唱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爾嗬”。這是土家人悼念死者的一種祭祀性歌舞,且歌且舞,似劇非劇,風格異常古樸和別致。舞姿非常優(yōu)美,時而繞臂穿肘,形似鳳凰展翅;時而相對擊掌,猶如幺姑篩鑼;時而扭肩擦背,好比水牛擦癢;時而嘴唇觸地,恰似春燕銜泥;時而相互嬉戲,猶如牧童戲水等等。土家人跳喪為何稱其為“撒爾嗬”呢?其實,這是因跳唱時多用襯詞“撒爾嗬”而得名。

  明代《巴東縣志》載:“舊俗,歿之日,其家置酒食,邀親友,鳴金伐鼓,歌舞達旦,或一夕,或三、五夕!比怂篮,左鄰右舍聽到陣陣報信的鞭炮聲,都自動趕到死者家里來,為死者跳撒爾嗬。土家人常說:“人死眾人哀,不請自己來”,“人死眾家喪,一打喪鼓二幫忙”,“半夜聽到喪鼓響,腳板心底就發(fā)癢”。入夜,只聽靈堂門外幾聲炮響,跳喪者們聞聲而至。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掌鼓指揮,三聲重鼓,一聲高唱:“我打起鼓來,你出臺喲,撒爾嗬里!”眾人齊聲答和。跳喪者或兩人一對,或三人一伙,迅速踏鼓跳唱,腳踏鼓,鼓跟腳,跳喪者頭、手、肩、腰、臀一起扭動,舞姿變化多端;唱著古樸粗獷、詼諧有趣的極富濃郁山鄉(xiāng)氣息的詞曲,從入夜到雞鳴,或一夜,或二夜,或三夜等,通霄達旦。

  撒爾嗬有一定的程式,一般由待師、跳喪、哭喪等構(gòu)成;蛟婚_歌場、奠酒、收歌場等。撒爾嗬唱詞變化多端,四言、五言、七言隨情而變。除開那些少年夭亡者,不論是男是女,也不分高低貴賤,只要人死了,鄉(xiāng)鄰們總要跳唱“撒爾嗬”。實際上,早在元、明、清時代,撒爾嗬在清江流域土家人的跳喪中,就已完全成熟了。至于撒爾嗬的歷史淵源,今天已無法精確查考,有說起源于莊周“鼓盆而歌”的,也有說起源于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等。盡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撒爾嗬是土家先民巫術(shù)、祭祀禮儀和歌舞藝術(shù)三者有機結(jié)合的產(chǎn)物,這確是無可質(zhì)疑的。

  土家族喪葬習俗

  土家族把喪事稱為“白喜”。對死亡待有樂觀態(tài)度,認為高齡老人去世是“順腳路”,成為生命禮贊、祝福新生的一種土家巫文化,對死亡是一種“靈魂不死”、“死后脫生”、“死是!钡纳烙^。認為生而死,死而生,死亡好比新生嬰兒降世一樣可喜可賀。因此,土家族人死后有繞棺、跳“喪葬舞”的習俗,起源于清江流域的武落鐘離山,是一個勇猛強悍的部落,在清江上游的鹽陽、夷城等地建立過原始部落聯(lián)盟,后來成為了巴國。

  跳“喪葬舞”在湖北長陽、巴東、建始、鶴峰、恩施的清江沿線流行。魏晉南北朝時就有“父母死……打鼓踏歌,親屬飲宴舞戲!卑褪霞榔渥,擊鼓而祭,叫嘯以興哀,“蠻夷信鬼尚巫,伐鼓踏歌,以祭神!痹诙跷魃⑦^的巴人,死了老人,闔族不悲,且把它當作歡樂的喜事,舉辦“白喜”,“伐鼓踏歌”,“其歌必狂,其眾必跳”,合族舉慶,以祝其功,這在當時當?shù)氐臐h人是不會這樣辦的,表現(xiàn)了強烈的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意識。

  流行的長篇歌詞是“走進門來抬頭望,桑木彎弓掛墻上”,“三夢白虎當堂坐,白虎坐堂是家神。

  “先民在上,樂土在下,向王開疆辟土,我民守土耕稼”從繞棺、跳“喪葬舞”以:鳳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癢、狗吃月、燕兒銜泥、幺妹子姐篩籮、猛虎下山等舞蹈動作,這些舞蹈動作是巴人對他們祖先勞作、生活和娛樂的高度概括,如“鳳凰展翅”,二人背對背,雙臂展開,上下扇動,恰似鳳凰展翅欲飛,其動作含蓄,隱喻力強。擦癢”,二人背靠背,雙手叉腰,左右相對擦晃,腰胯以下作慢幅度顫動,穩(wěn)健明快。

  最為壯觀的是“猛虎下山”,那是在午夜過后,酒醉舞蹈,人們疲倦欲困時,舞者跳著跳著,忽聽鼓點一變,二人中的一個猛然跳躍騰空,一掀舞伴,然后兩人躬身相對逼視,忽而擊掌、撞肘,前縱后掀,一躍一撲,模仿猛虎撲食的各種動作,口里還發(fā)出一陣陣虎嘯聲,最后一人被另一人挽著從頭頂上后弓翻躍過來,其動作形象給人以其祖先為虎的粗獷雄壯的崇敬感受。

  其他動作不少是模擬表演他們的先民擲鏢漁獵、廝殺械斗的動作,如“打上二十一”中的擊掌,“幺姑姐篩籮”是土家族習俗渾樸、淳厚古雅的寫照。

  “燕兒銜泥”,是一個高難度動作,一人丟一手帕(或其它物件)下地,另一人叉開雙腿站立,隨著鼓點的急驟加快,慢慢彎下腰,但雙腿要直,最后以嘴近地銜物,雙手后翹作燕兒翅膀扇動狀,反復數(shù)次。

  土家族婚俗禮儀

  提親

  男女青年相愛后,由男方家請媒人帶上掛面,條肉或酒(稱為“手禮”)到女方家去向其父母征詢意見,這叫“提親”。如女方家父母斷然拒絕,就會退回“手禮”。

  紅書開親又稱“下書子”

  經(jīng)過提親征得女方家父母同意后,男方家擇吉日請媒人帶上面條、豬肉衣料或衣服,用紅紙折成的信封狀的紅書,內(nèi)頁折成六折或八折,不寫字,稱為“空書”送到女家,男青年隨同前往,也有先相親再下書子的。至此兩家初步結(jié)成親戚,雙方開始來往。特別是女方父母過生,男方必須帶禮物去祝壽。土家族忌諱農(nóng)歷的六月和臘月行媒,稱為“六臘不行媒”。

  燒香、討年庚

  通過下了兩封書子后,婚姻基礎(chǔ)基本穩(wěn)固。男方家則要擇吉日請媒人帶上條方(條形肉)、面條、火腿、衣料、鞋子等禮物及內(nèi)頁寫上書單的一封紅書和寫上男方生辰的庚帖、香紙燭等到女方家“開書單”,也叫“燒準香”。并征詢女方的生辰,這叫“討年庚”。標志著兩家正式結(jié)成姻親,此后,男方可以稱女方父母為“親爺”、“親娘”。

  過禮

  通過討得的年庚,根據(jù)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確定婚期。在女方家舉辦花園酒的頭一天(木黃一帶提前到3個月或半年),男方家請媒人和先生(能說會道機靈的人)帶上豬肉面條、鹽茶米面、衣服鞋襪、首飾禮物及香紙燭包封書子、火炮等送到女方家,這次禮物特別豐厚,女方家主要親戚每家一塊肉、一把面條。這些禮物放在女方家堂屋上方的方桌上,由女方家執(zhí)事先生焚香燃燒,祭祀祖宗。女方家回贈男方新鞋一雙。這叫過禮,又叫行“雁奠禮”。

  花園酒

  在婚期前一天,女方家宴請親朋好友。稱為辦花園酒,被請的親朋好友帶上糧食、錢幣及送給出嫁女的禮物到女方家赴宴。女方家盛情款待。

  開臉又叫拆頭

  在婚期前一天,出嫁的姑娘要由有“雙!(雙老健在,有兒有女)的老婦人給姑娘用細線絞去臉上的苦發(fā),修整眉毛,抹粉,梳妝打扮,挽發(fā)髻于腦后,戴上銀針簪子頭花等頭飾,穿上服裝,這叫“行冠笄禮”,是姑娘從“黃毛丫頭”步入新的一個轉(zhuǎn)折點。

  哭嫁

  女方在出嫁前三天晚上,在閨房內(nèi)由眾姐妹陪同哭嫁。先由母親開頭哭“開聲”,再由姑娘哭和眾姐妹陪哭,哭的內(nèi)容廣泛,有哭祖宗,哭父母,哭哥嫂兄妹,哭堂公伯叔,哭親戚朋友,哭匠人師傅,哭媒人,哭幫忙打雜人員,總之見人就哭。被哭的人要送紅包給姑娘。會哭的姑娘被認為很“在行”、有出息,所以有的姑娘從五六歲起就學哭?拊~大多數(shù)在《哭書》中格式化的內(nèi)容,也有“自編自哭”的內(nèi)容?迺r拖聲帶氣,凄厲委婉,如泣如訴。

【張家界土家族漁獵習俗】相關(guān)文章:

土家族春節(jié)習俗01-19

土家族習俗過趕年03-01

土家族禮儀風俗12-23

土家族的服飾特點12-23

土家族獨特風俗01-23

土家族過年風俗介紹03-01

土家族擺手舞教學02-04

土家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02-06

土家族風俗習慣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