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時間:2024-06-20 08:16:30 觀后感 我要投稿

【集合】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集合】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

  央視大型文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正在熱播,該節(jié)目聚焦優(yōu)秀中華文化典籍,講述《論語》《史記》《道德經》《徐霞客游記》等一部部優(yōu)秀典籍和背后的故事,通過時空對話的創(chuàng)新形式,輔以“戲劇+影視化”的獨特表現(xiàn)方法,帶給觀眾以沉浸式體驗,在收獲知識的同時產生共情。作為新時代黨員干部,應當對歷史多一份尊重,在努力學習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提高文化素養(yǎng)和黨性修養(yǎng),感悟精神力量,講好中國故事,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助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從《尚書》中感悟“民本思想”的源起。

  《尚書》作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其中“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便體現(xiàn)了“民本”思想。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把“民惟邦本”列為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第一條!耙匀嗣駷橹行摹笔俏覀凕h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黨的事業(yè)無論發(fā)展到什么歷史階段都必須始終堅持的。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歷史性地徹底解決絕對貧困、全面深化改革讓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夙愿成真,這些不凡成就的取得,歸根結底就是我們黨始終以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疫情肆虐的今天,“生命至上”更是每一個共產黨人心中共同的信念和選擇,廣大黨員干部要秉承民本思想,始終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扎根于心,以“不負人民”的使命擔當踐行入黨時的錚錚誓言。

  從《本草綱目》中感悟“實事求是”的真諦。

  《本草綱目》是“藥圣”李時珍歷時二十七載,三易其稿完成的中醫(yī)典籍,被譽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李時珍曰“醫(yī)者貴在格物”,在撰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始終秉持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精神。二十余年間不斷進山訪藥,甚至親自以身試藥,終成傳世巨著!罢{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更沒有決策權。”作為基層黨員干部,要充分繼承發(fā)揚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面對基層紛繁復雜的情況,一定要沉下身、用真情、察真情、聽真話、辦實事,保持嚴謹和高度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實實在在地為人民群眾解決問題,才能不負人民群眾的期盼。

  從《徐霞客游記》中感悟“靈魂信仰”的力量。

  《徐霞客游記》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所作散文游記,是系統(tǒng)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徐霞客歷經30年考察,因其為了理想、不怕磨難的精神受到廣泛贊譽,被后人尊為“游圣”。年幼之時,徐霞客便立下“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志向,患有腳疾,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都未能阻擋他前進的腳步,只因他對山川湖海獨有的熱愛。面對百姓的疾苦,心中有一股激情、一種想要改變落后面貌的志向,這就是信念。廣大基層黨員干部既然選擇了為民服務的道路,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挫折,也應該像徐霞客為了熱愛的山川河流克服一切困難那樣,堅定為民信仰,埋頭奉獻,敢于吃苦,攻堅克難,不畏道阻且長,交出讓黨和群眾滿意的“答卷”。

  從《天工開物》中感悟“理想傳承”的美好。

  《天工開物》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宋應星雖六次科考均未及第,卻在一次又一次的科考過程中看遍世間民生百態(tài),得以掌握農業(yè)、手工業(yè)的各種實用技術。“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宋應星將《乃!纷鳛殚_篇,《珠玉》為尾篇,取“貴五谷而賤金玉”之意。透過這一粒種子,也表達了宋應星重視生產,追求百姓衣食富足的美好愿望。而三百年后的.今天,“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禾下乘涼夢”繼承了宋應星“烝民乃粒,萬邦作乂”的人生追求,兩者不謀而合。節(jié)目中巧妙設計了宋應星和袁隆平跨越三百年的握手相信每個人都為之動容。作為黨員干部,應當從中汲取力量,敢于接過歷史的接力棒,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和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發(fā)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實干拼搏精神,為群眾排憂解難,奮力譜寫新時代美麗中國的精彩篇章。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每一部典籍,都凝聚著前人的心血和智慧,既是中華民族的共享記憶,也是我們與歷史的精神接續(xù)。當下,飯圈文化、文藝作品良莠不齊、流量明星天價片酬、審片逐步畸形化等亂象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一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典籍里的中國》《朗讀者》《國家寶藏》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節(jié)目,應該也應當成為引領時代前行的行業(yè)標桿。以史鑒今,才能知道我們從何處來,到何處去,走穩(wěn)腳下的每一步路。新時代的年輕人特別是廣大黨員干部更應當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之中去汲取古人的智慧、探尋生命的意義、找到人生的價值,本著“民本”初心,帶著堅定“信仰”,牢記“實事求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恢弘氣魄,不斷堅定文化自信,筑牢信念根基,以砥礪奮進的拼搏姿態(tài)奔向下一個百年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2

  《齊民要術·序》言“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边@一思想最早出自《論語》和《管子》。

  《論語·子路》“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認為“富民”是“教民”的前提,衣食豐足、經濟富裕是德教的基礎;教化是在物質生活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后才會有成效的,正如《管子》所言“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治國》“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危鄉(xiāng)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大意為: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鄉(xiāng)居而愛惜家園,不愿意離開,安鄉(xiāng)愛家就恭敬君王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也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于鄉(xiāng)居而輕視家園,不安于鄉(xiāng)居而輕家就敢于對抗君王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裕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于國政的君王,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后再加以治理。

  《管子·治國》“國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雖變俗易習、驅眾移民,至于殺之,而民不惡也。”

  大意為:國家富裕,人民就安居家鄉(xiāng)愛惜家園;人民安鄉(xiāng)愛家,對于移風易俗,驅使調遣,甚至有所殺戮,也不會有所反感、憎惡。

  《管子》認為“富民”才能“安民”,“民安”則“國安”;正如現(xiàn)今俗語“窮山惡水出刁民”反映的未嘗不是《管子》的這一思想。

  《管子》認為“富民”在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促進經濟交換”,這也是《史記·貨值列轉》中所反映的經濟思想和物質觀;這也是為何《齊民要術·序》中言“起自耕農,終于醯醢;資生之業(yè),靡不畢書!睍小稗r、林、牧、漁、副”無所不包的原因。

  《齊民要術》的“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狈从车'便是《論語》、《管子》中的“富民、教民、安民”思想;體現(xiàn)的是《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和《史記》“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思想。(《齊民要術·卷一·種谷第三》“食者,民之本;民者,國之本!)

  由此推及現(xiàn)今,去年年底的優(yōu)化防控,及之后一系列的“穩(wěn)經濟、保增長、促就業(yè)”措施,何嘗不是現(xiàn)今的“富民”之舉!案幻瘛辈拍堋鞍裁瘛保懊癜病辈拍堋皣病,“國安”才能“強國”;古今概莫如此。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3

  書可以干什么,是什么?我在期中考試中回答道:豐富自身學識,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或是造福國家社會。在觀看了《典籍里的中國》后,我明白:我對書乃至典籍的看法都太過膚淺幼稚,忽略了他們到底是怎么傳承的。

  典籍里的中國介紹的是“五經”中的《尚書》,通過伏生這個人物介紹了《禹貢》、《牧誓》這兩篇文章。伏生護書動人不已,兒子舍命護一車書簡,妻也在流亡中喪命。他自己一生都在讀《書》、研究《書》。放在現(xiàn)在,或許再沒有人愿為書丟命,古代的伏生做到了。

  歷史課老師講文明的起源從哪里開始?國家的`形成!渡袝吩诋敃r信息不發(fā)達的社會,如果丟失,那就是積蓄了中華民族智慧的文明丟失了。所以《尚書》的流傳是讀書人對中華文化的守護,這也是最打動我的地方。

  舉起手中的中國典籍,那些在你看來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你能想到背后是有鮮活的故事和很有生氣的人嗎?你能想象中華文明,華夏文明是由一個個伏生用命搏來,用血換來的嗎?中華文明五千年從未斷絕,你以為是天意嗎?我驕傲我自豪,因為這恰恰說明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守護歷史文明的真相。

  最后伏生見到現(xiàn)代圖書館里珍藏的圖書,見了手機上的《尚書》,見到口中誦讀《禹貢》的孩童,他深感欣慰:因為書人人可讀。他是安心了,《尚書》不會丟失了。

  有時候當我們習慣了某種東西時,一定不要忘記它是怎么來的?茖W如此,書亦如此。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4

  《典籍里的中國》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于牛年新春重點打造的大型原創(chuàng)文化節(jié)目。節(jié)目聚焦中華優(yōu)秀文化典籍中的經典名篇,展現(xiàn)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講述感人至深的傳承故事。節(jié)目綜合運用環(huán)幕投屏、實時跟蹤等新科技手段,創(chuàng)新設計出“歷史空間”“現(xiàn)實空間”,并以跨越時空對話的形式營造了“故事講述場”,生動演繹中華典籍精華的源遠流長。本節(jié)目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典范,對于高考語文極具指導性。

  數(shù)祖不忘典: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了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一套首播,穿越時空、對話先賢,以典籍作舟,暢游華夏文明之河,沉寂千年《尚書》破壁而來。這本書穿越千年才重回世人面前,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被王道士發(fā)現(xiàn),內藏典籍萬卷,沉寂了近千年,這些典籍破壁而出。清朝末年,1910年,部分經卷被運到京師,《尚書》文獻當時最早的傳世文本也在其中,F(xiàn)在一萬六千余件敦煌藏經存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尚書》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傳承,在“傳承”中領悟中華文明,千年來,《尚書》歷經無數(shù)學者先賢薪火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中,倪大紅飾演的伏生以命護《書》片段讓觀眾不禁淚流滿面,秦末動亂,《尚書》僅剩國藏和伏生家藏兩部,后又遭遇項羽火燒咸陽,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伏生視《書》如命,縱然亂兵刀劍相向、天降大雪,也不忍《書》損毀一絲一毫。為逃兵荒,伏生帶著家藏的《書》,從咸陽運回山東老家,途中他的妻、子為保護《書》,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華夏文明的傳承的重擔壓在了他身上,他和家人用生命詮釋了“薪火相傳”。網友:敬佩!敬畏!

  節(jié)目演繹了《尚書》中多個場景,每個經典故事都讓人沉浸其中,節(jié)目中演員對故事入木三分的刻畫,看得觀眾熱血澎湃,淚流滿面。

  是什么讓華夏文明精粹綿延不絕?《典籍里的中國》中,每一部華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傳”的故事,都將給我們答案。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

  聚焦中華優(yōu)秀文化典籍,央視繼由戲劇總導演田沁鑫導演的《故事里的中國》幾期展播之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和觀眾喜愛。昨晚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大年初一之夜,央視一套又推出了由戲劇總導演田沁鑫擔任藝術總監(jiān)的《典籍里的中國》,讓人耳目一新,成為一檔“用國學豐厚知識、滋養(yǎng)心靈”的好節(jié)目,走進千家萬戶,以提高對于博大精深的國學的普及。

  第一課講的是《尚書》,說句不怕丟人的話,我對《尚書》盡管也學過、聽過,但是隨著流失的歲月,水漫大堤過后,把知識還給了學校和老師。我有一位要好的文友,網名和微信公眾號叫“尚書”,一直叫著很順口,還有在我國不斷更替的朝代中,有的朝代的官職就叫“尚書”記得比較清楚。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浩瀚中華留下典籍萬千,或許在圖書館偶遇過它們,或許在課堂上與它們的碎片有過交集,但可曾了解過它們的身世流轉,看到它們的熠熠光華?真的很難梳理精細?

  《典籍里的中國》中國,是由中國話劇院的資深演員倪大紅飾演了90多歲的愛書、護書、講書伏生,并且講述自己為了護書,孩子被敵兵殺戮,妻子被凍死的悲慘經歷。自己將尚書藏在墻壁,得以保存。

  后來漢帝為了弘揚中國文化和典籍邀請家住在青州的伏生去西安講學,但是路途遙遙,伏生年邁,皇帝只好派晁錯前去聽伏生講學,最后整理出《尚書》28卷,留給了后人。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渡袝贩譃椤队輹贰断臅贰渡虝贰吨軙。戰(zhàn)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熱衷于翻譯《尚書》的英國漢學家彭馬田就曾說過:“除非你讀《尚書》,否則我不認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國”。

  伏生還講述了大禹治理九州水災的泛濫,“九州”最早出現(xiàn)于“尚書”的《禹貢》,相傳大禹治水時將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翼州和兗州。從此以后,九州便成為中國的代名詞。沿用了至今,成為大一統(tǒng)中華民族。“華夏為何是一體?自古就是一體。

  《尚書》"德治"主張深刻影響了后世。漢代儒家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主張德、力并重。既要重視道德,也要重視國家的實力。如王充總結說:治國之道,一曰養(yǎng)德,二曰養(yǎng)力,要"文武張設,德力具足","外以德自立,內以力自備,慕德者不戰(zhàn)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卻"。(《論衡·非韓》)歷史上儒家和法家任德與任力之爭提供給我們這樣一條歷史啟示: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應繼承和弘揚"協(xié)和萬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國際關系上樹立道德大國的形象,同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捍衛(wèi)國家的主權,也要注意發(fā)展相應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中國的典籍博大精神,熟讀、熟知中國先人的典籍,讓我們知道從哪里來,到那里去,不忘初心,走好未來的路,把我國建設的更加強大與美麗和諧!

  中國的典籍,有不少知識和學問,學習會后,讓我們開闊視野,了解更多的知識,如九州:

  豫州:今河南省大部,山東西部和安徽北部等。

  青州:山東半島,黃河以南,泰山及其向東到大海。

  徐州:泰山以南,淮河以北的江淮平原。

  揚州:淮河以南,長江下游及其嶺南。

  荊州:湖北省及其長江中游。

  梁州:秦嶺以南和四川盆地。

  雍州:甘肅和陜西省一帶。

  翼州: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遼河平原。

  兗州:黃河與濟水之間。

  ‘中國’這個詞,在文獻中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里。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xié)和萬邦”也是中國……

  《尚書》是中國的典籍,無人講解很難讀懂!兜浼锏闹袊窋z制組讓古人和現(xiàn)代隔空對話是一大亮點,也是別具匠心!肮糯o書人”伏生是講述書中故事、解讀書中思想要義的串聯(lián)人物。鏡頭一轉,主持人撒貝寧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與伏生對談,陪伴他“穿越”到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讀《尚書》、學《尚書》、傳《尚書》。撒貝寧和伏生一問一答,回答了不少觀眾的難題,豁然開朗,喜歡這樣鮮活的教育方法。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好了中國典籍,不但豐厚知識、還可以滋養(yǎng)心靈,成為更加完美的人!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6

  《徐霞客游記》想必都耳熟能詳了,許多人都已領略過其中的風光,甚是奇麗。

  我曾羨慕徐霞客的瀟灑自由,他可以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羨慕他的堅定堅守,自小說出自己的志向:“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可后來發(fā)現(xiàn),我看到的和猜想到的,皆謬矣。

  徐霞客的父親,在一次賊闖家門搶劫時受傷,去世了。為父親守孝三年后,他開啟了游歷山水的漫漫長路。期間,他寫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文章,結識了文壇上許多名人。徐霞客的母親過八十大壽,他結識的八方名人都送來了祝福,那一天,也許是他母親最快樂的一天。

  可命運就愛捉弄人,第二年,徐霞客的'母親也離開了他。父母雙雙離世,這對徐霞客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但這沒有阻止徐霞客游歷山水的步伐,因為他答應了父親“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答應了母親要尋到長江之源。這是另一種盡孝的方式,徐霞客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也做到了對父母的承諾。

  節(jié)目用情景劇的形式,展現(xiàn)了徐霞客的一生,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徐霞客獨自坐在院子里,沉浸在母親去世的悲痛中。接著,他已故的母親從屋后走出,徐霞客看著她,哭得像個孩子,一句“母親,我想你了”頓使我淚目。他長年在外游,縱有再多思念,但只有想到背后有個家,母親在等他回家,那思念就是一股力量?赡赣H走了,家又空了一些,心里的支柱又脆弱了一些,只要心再沉重一些,就會碎為粉末……母親對他說:“父母在,不遠游,現(xiàn)在,你沒有牽掛了!

  原來愛有時就是若隱若現(xiàn),牽掛是一種不舍,放不下才會牽掛。母親希望他放下,放開去完成他的夢想。這是守在身邊年邁的母親唯一能做的。

  知道了徐霞客的背景,我對他的仰慕不減反增。我以為他是個毫無牽掛的瀟灑行者,卻不想他是個背負牽掛的孤獨又堅強的人。徐霞客親身踐行了他“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少年壯志,徐霞客乃真丈夫也。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7

  大年初一,大型文化類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閃亮登場,立刻成為新晉網紅!歷史的講述和當代的表達交織在一起;歷史時空和現(xiàn)實空間交錯在一起;典籍的生命力和文化的感染力交匯在一起。這正是我們呼喚的“王炸”節(jié)目,節(jié)目中倪大紅扮演的“伏生護書”讓人淚目,全網刷屏!

  伏生,聽上去并不熟悉的名字,為何有這么大的感染力呢?“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義”又是怎樣的歷史呢?讓我們和撒貝寧一樣,穿越千年,拜訪這位舍命護書的經學大師!

  伏生,其實是叫伏勝!吧笔枪湃藢Α跋壬钡淖鸱Q。伏生是秦漢時期濟南郡治人,他的祖先是春秋時期的慮子賤,至圣先師孔子的弟子。伏生繼承先祖衣缽,一生鉆研經文,把畢生心血獻于《尚書》。古往今來,中外學者,都認定四書五經的`經典之作《尚書》,因他而傳播,因他而偉大者!

  現(xiàn)在就通過三個時期,追憶這位傳奇老人的一生,品味經典文學的魅力!

  第一個時期:少年刻苦,精通《尚書》

  伏生出生于公元前260年,當時是戰(zhàn)國周赧王時期,身處富饒的齊魯大地,繼承祖上良好的文化基因,伏生年幼時就聰明好學,博覽群書,10歲就開始鉆研《尚書》。

  《尚書》可是一本了不起的書,尚和上諧音,尚書就是上古的書,記載了從黃帝、堯舜禹到夏商周的歷史,里面有遠古時代重要事件,先賢帝王如何勤政愛民,賢良名臣如何侍奉君主等,是展現(xiàn)儒家思想的經典之作。

  伏生讀書非?炭啵瑸榱耸熳x《尚書》,他把自己關在“小黑屋了”,腰上綁上一根繩子,每讀一遍就打一個結,沒過多久,八十尺長的繩子上就全部打滿了結,伏生也成為當時精通《尚書》的第一人。

  憑著這份才學,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伏生被納為秦朝博士,這個博士當時是個官名,全國只有70名,必須是掌通古今的學問家,才能勝任?梢姰敃r伏生已經是享譽全國的經學大師了。

  秦始皇早期,為了鞏固統(tǒng)一大業(yè),對博士是很重視的,博士經常要參與皇帝的顧問工作,回答歷史典籍中的許多問題,因此,博士有著“藏書于家”的特權,這就成為后來伏生能夠舍命護書的先決條件。

  第二個時期:中年熱血,保護《尚書》

  秦始皇后期,很多讀書人出現(xiàn)和秦始皇不同的政見,加上迷信方術,準求長生不老的計劃成為笑柄,秦始皇重點打擊儒者方術士,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焚書坑儒”,使古代各國歷史、諸子百家的文化典籍遭受嚴重破壞。

  聽到秦始皇頒布焚書令后,伏生立刻帶著他的寶貝《尚書》,從首都咸陽逃回濟南老家,在自家墻壁上,挖了個大洞,把視做生命的《尚書》藏了起來。這在當時可是滅門大罪,伏生的兒子也在這個過程中死于亂兵之手。

  伏生就這樣,壁中藏書,躲了起來。這期間,經歷了秦朝滅亡,漢朝建立,伏生的妻子整日擔驚受怕,早早就病故了,伏生靠著對經學典籍傳承的信念,苦苦支撐下來。終于到漢文帝時期,迎來轉機。

  貧苦出生的漢文帝,對儒家學說非常推崇,聽說過上古傳下來的《尚書》,向天下頒布求書令。

  伏生這才扒開墻壁,翻出藏匿許久的“寶貝”,發(fā)現(xiàn)損壞了十多部,尚有28部保存完好。漢文帝聽到后大喜,準備召伏生如朝中傳授《尚書》。

  伏生此時已經年近九十,走路困難,口齒不清了。文帝就下詔,派晁錯到濟南伏生家中,向他學習《尚書》。這個晁錯就是后來漢景帝的老師,輔佐景帝平定“七王之亂”的肱骨棟梁。

  伏生親自講授,他的女兒羲娥一旁解說,晁錯使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這個隸書基本上和現(xiàn)在的楷書已經非常接近了,晁錯終于將保存完好的28篇記錄下來,合后又做《泰誓》篇,這就是傳世的今文《尚書》。

  第三個時期:晚年治學,傳播《尚書》

  伏生晚年致力于《尚書》的傳播,西漢時期的《尚書》學者,全部出自他的門下。伏生的弟子根據(jù)他的講解,編制《尚書大傳》,流傳于世。

  到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置《詩》、《書》、《禮》、《易》與《春秋》五經博士傳授五經,《尚書》成為官方指定經書。自此,《尚書》在兩漢王朝的政治文化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后世經學家將傳授《尚書》的伏生,和“獨尊儒術”的倡導者董仲舒,合稱“董伏”,足見其對中國儒學經學文化的影響力。

  伏生在世時,曾有兩個得意弟子,一個是山東人歐陽生,之后歐陽氏世世相傳,到漢明帝時期已有門徒3000余人,其中多為大儒,許多都位列三公,做到最高官位。西漢末年,有一個叫桓榮的少年,鉆研學習《歐陽尚書》,確立了伏生《尚書》歐陽學派。歐陽學派中名人眾多,東晉時期的權臣桓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伏生的另一個得意門生是濟南張生。張生也做到博士,將學說傳給夏侯都尉。 夏侯氏繼承發(fā)揚《尚書》學說,到夏侯勝時確立"大夏侯氏學派",夏侯勝的侄子夏侯建創(chuàng)立"小夏侯氏學派"。這三家《尚書》學派傳承數(shù)千年,屹立不倒,經久不衰!

  后世歷代《尚書》學者,也都以伏生為宗師,恪守其家法與師法。唐代王維曾畫《伏生授經圖》,成為傳世國寶。清代學者皮錫瑞,將自己書屋命名為“師伏堂”,以示對開山祖師伏生的崇拜。

  伏生最后在公元前161年,即漢文帝三年離世,享年整百歲。在那個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度歲的時代,堪稱奇跡,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傳統(tǒng)經學的護佑。伏生一生經歷周赧王、秦始皇、秦二世胡亥、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六個皇帝,展示了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之光,實踐了“學習使人長壽”的秘訣,踐行了華夏文明的薪火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8

  一、央視出品,必屬精品。

  過去半個甲子,可以說我們一直處于“娛樂至死”的時代。港臺風、歐美風、哈韓哈日風,輪番上陣。再到內娛興起,全民選秀、全民狂歡。時至今日,各大衛(wèi)視的王牌綜藝,以及作為后起之秀的網絡綜藝,仍然占據(jù)著絕大部分的流量。我們樂過、笑過、感動過,唯獨極少回首來處,問問自己,我們的祖先是誰?流傳下來了什么?

  所幸國家有數(shù),官媒有譜。我們忘了的,國家不曾忘。資本只逐利,官媒有擔當。所以才能聚起一批有學識、有能力、有情懷的人,為我們呈現(xiàn)這樣的文化大餐,來喚醒每一個中國人溶于基因中的文明記憶。

  事實上,央視作為官媒,一直在堅持制作文化大餐,以饗國民《百家講壇》、《舌尖上的中國》、《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國漢字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等等等等。所以除了傾心各種各樣的娛樂綜藝,我們不妨留出一些時間,帶著孩子一起,看看以上這些精品大作,既增長見識,又是在承接祖宗的魂,續(xù)文化的根,豈不樂哉。

  二、正本清源,以正視聽。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沒落,是有復雜的`內外部原因造成的,我在乾園群中做過總結,在此不做重復。其帶來的一個副作用一直影響至今,那就是在廣大國人心中,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帶有偏見――外來的一定比自己的好,西方的一定比東方的強,新的一定比舊的先進。而作為“群經之首”的中華元典《周易》,更是直接被等同于封建、迷信,從此難登大雅之堂。

  本次央視年度文化大作《典籍里的中國》,特地選擇在傳統(tǒng)中秋佳節(jié)之際,以高規(guī)格、大制作,由中國社科院、國家話劇院、國家圖書館為節(jié)目的權威性、專業(yè)性背書,帶領國人走進《周易》、品讀《周易》,這毫無疑問,是在為《周易》正名――《周易》絕非封建迷信,而是當之無愧的文化瑰寶。試想《周易》若為封建迷信之學說,可能在央視的舞臺上出現(xiàn)嗎?可能通過官媒去宣傳、去推廣嗎?把《周易》等同于封建、迷信的偏見,從此翻篇,再無立足之所。

  除了為《周易》正名,《典籍里的中國》還通過“百家講壇”式的文化解讀,和“話劇表演”式的舞臺呈現(xiàn),為《周易》正本清源。

  《周易》雖源于卜筮之書,但在發(fā)展過程中,經由無數(shù)先賢的繼承和發(fā)展,早已跳出卜筮之用,成為集自然哲學、社會哲學、治國智慧、人生智慧的大成之作。伏羲始畫八卦,乃是為了在上古時期生產力水平非常有限的情況下,以超絕的智慧,通過八個符號來觀察、記錄、推演自然的變化,以帶領族人尋一處安身立命之所,過一世平安順意之生活。文王拘而演周易,則是一個偉人在苦難中的不屈與抗爭。七年光陰,兩千多個日夜,這位喪失自由、痛失愛子的君主沒有因苦難而倒下,相反以絕無僅有思想實驗,將伏羲八卦演繹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終成《周易》。

  孔夫子韋編三絕,留下《十翼》,從此讓《周易》大放人文光彩。《周易》的思想精髓,深刻影響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取向的建立和華夏民族性格的形成。經由西方傳教士帶至西方社會后,又深刻啟迪了西方思想家、科學家的思想和科學探索。

  時至今日,提起《周易》,若世人仍只看到《周易》的卜筮之用,而不見《周易》的思想光輝,那就好比在海邊玩耍的頑童,只知沙灘上貝殼的精美,而不知大海的博大和深邃,此非《周易》之過,而為世人之大失。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9

  二號”載人飛船探索宇宙的片段,展現(xiàn)了當代中國人對先賢“上下求索,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傳承與發(fā)展。

  節(jié)目開場,老年屈原在“歲月長河”里遇見了編訂《楚辭》的西漢文學家劉向、承襲《楚辭》浪漫主義風格的`“詩仙”李白以及“天眼之父”南仁東。節(jié)目特別為屈原和南仁東打造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天問”。他們的成年時代和幼年時代一問一答,交錯呼應,最后共同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心靈宣言中,正式開啟《楚辭》的識讀之旅。其中最令我動容的一段對話是:

  屈原:我提出了關于宇宙的疑問。

  南仁東:我用一生在尋找答案。

  “知道我們的生命源起何處,知道我們的腳步邁向何方”。

  中國人民歷經磨難而不屈,中華民族歷經考驗而不衰,豐富的文化正是這其中內在的密碼。邁步新征程,不斷開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影響力,我們的文化將更加飽滿,我們乘風破浪的勇氣將更加昂揚。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0

  大年初二晚上,無聊之余翻看手機網頁時,看到頭條上對倪大紅老師飾演的伏生贊不絕口,雖不知伏生是何人,但看著網頁上的圖片,不覺便被吸引,認真閱讀完才知道是央視新出的春節(jié)檔大型綜藝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一時興起,便想看看演了什么,打開愛奇藝app搜索出來,點開看了幾分鐘,不覺就被節(jié)目開篇的精彩解說所吸引。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典的古體字為:上邊是“冊”,下邊是“幾”即為幾上放著書。這樣的解說很明朗的說明了何為“典”,讓人印象深刻!

  開篇講述了《尚書》傳承至今的艱難不易,講述了古代文人先賢們愛書、護書、傳書的故事。《尚書》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

  節(jié)目通過古代讀書人伏生與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的古今對話,通過古代場景伏生護書、講書的事跡,大禹治水患定九州、周武王牧野盟誓的演繹與現(xiàn)代圖書館孩子們背誦禹貢場景的相互切換,將護書講書傳書的故事有序的講述出來,讓人看懂故事的同時不免產生共情。同時也對曾經學習過得故事、看過的書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再只是存在于腦海中的故事或者看過的只知其字不知其義的文字了。

  以前只知大禹是有名的賢君,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通過觀看《典籍里的`中國》,還知道了他劃定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如節(jié)目中古時護書人伏生所問:華夏為何是一體?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所答:自古是一體。讓人淚目,是啊,華夏自古是一體。

  只知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不知商紂決戰(zhàn)的牧野盟誓,通過演員們鏗鏘有力的宣誓,對那些簡單的字句有了直觀的認知,原來是這樣的熱血沸騰啊: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今人為何要讀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所以讀典是多么重要啊,作為當代的年輕人,我們不僅要讀典、學典、還要傳典。

  記得小時候,都是媽媽邊干活邊教我學習詩歌。從簡單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復雜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再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等等,通過這樣長期的耳濡目染和媽媽有意無意的言傳身教,使我對這些詩歌印象深刻,記憶猶新外,更對詩歌有了一種本能的喜歡,現(xiàn)在閑來無事時也會翻上一兩篇。

  我想小時候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應該是很重要的,所以現(xiàn)在偶爾會和家里的小侄子一起互相提醒著背背詩歌,以激發(fā)他對詩歌的喜歡。我想這也是對于經典的一種傳輸吧!

  所以我們在學習經典的同時,向周圍的親人、朋友、同事去傳播,邀請他們中感興趣的一起學習,從而有更多的人來讀典、學典、傳典,應該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如節(jié)目中伏生隨著現(xiàn)代讀書人來到現(xiàn)代圖書館看著小孩子們在背誦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時淚目的那一幕,他應該是欣慰的吧,因為他及家人歷經艱難保護的書,傳承的書很好的流傳了下來,并且為后人所學習。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在云端下載《書》來看了,人人都可以學書、傳書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1

  作為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文集,《論語》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盡管作者是誰至今仍無定論,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論語》是孔門師生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人的仁德智慧,兩千年的風骨性格,都蘊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對話里。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茍無孔子,則中國當非復二千年來之中國。

  一部《論語》,千古流傳;一位老師,萬世師表。本期節(jié)目將以孔子和弟子之間的故事來講述《論語》當中貫穿始終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終在歷史的時空中凝望著我們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換個視角讀《論語》

  看弟子如何凝聚在孔子的周圍,追求有仁愛精神的理想世界

  孔子一生傳道授業(yè),每逢杏壇講學,四方弟子云集!妒酚浛鬃邮兰摇酚涊d: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正是孔子思想和學說堅定的追隨者、實踐者和傳播者。

  本期《典籍里的中國》特別邀來四位讀書人,大家在節(jié)目中不僅精妙解讀了《論語》的核心思想和后世傳播,還特別從孔子及其弟子關系的角度品讀《論語》,帶領大家感受孔子弟子響應老師召喚,凝聚在孔子周圍,共同追求仁愛理想世界的生命歷程。

  《論語》現(xiàn)存二十篇,接近一萬六千字,孔子的這些言論為從何而來?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介紹道:《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里邊就記載了孔子晚年的兩個弟子,在講學的過程中,輪流記錄?吹竭@些材料以后,我們恍然大悟,孔子的弟子實際上是各有所記,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論語》的來源。

  但凡讀過《論語》,一定會對子曰印象深刻。透過那一個個子曰,今人能夠感受到20xx多年前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以及不同弟子的鮮明個性:子貢富而好禮;顏回貧而樂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子路直爽而勇武,盡心盡力地保護孔子四十多年,以至于孔子曾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能將如此多性格不一的弟子聚在一起,孔子人格魅力何在?《論語》中記錄著顏回對夫子的贊嘆: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論語》最核心的思想是仁。上海開放大學教授、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鮑鵬山提到《論語》中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很多弟子都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基本沒有下過一個本體性的定義。子貢問仁,孔子就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仲弓問仁,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樊遲問仁,孔子給出了經典答案愛人

  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鄭任釗表示:孔子通過教書育人的方式,把仁的思想傳了下來,進而又影響了像孟子、朱熹等許多的儒學大家,在仁的基礎上,中國人又形成了四海之內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寬廣的情懷。

  中華文明綿延數(shù)千年,以仁愛為核心的價值體系,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日用而不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鋪染著中國人的生命底色。

  陳蔡絕糧盡顯精神高光

  沉浸感受歲寒松柏的氣節(jié),一碗薄粥的真情

  《典籍里的中國》自開播以來,堅持以精深而有價值的思想感染觀眾,每一期都用一個蕩氣回腸的歷史故事,溫暖而富有力量地傳遞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和高貴的精神。

  本期節(jié)目,創(chuàng)作團隊將不僅從弟子的視角展現(xiàn)孔子的情懷與精神,還將講述孔子和弟子之間的真摯情感。其中,王繪春扮演孔子,保劍鋒扮演子貢,王仁君扮演顏回,高曉攀扮演仲由。

  孔子晚年曾如此總結自己的人生歷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為了生活,他在魯國做過倉庫保管員,看管過牛羊,一度做過大官,但是為了理想又辭了官,五十多歲離開魯國周游列國,這一周游,就是十四年。

  本期節(jié)目的戲劇,從子貢慕名而來拜孔夫子為師講起,再現(xiàn)了孔子帶著一眾弟子歷經磨難的周游之路:孔子到衛(wèi)國推行仁政德治,未能如愿;過匡地,隨時可能被人當成惡人誤殺;在宋國大樹下習禮,司馬桓魋派人砍樹欲殺之;滿懷希望去往楚國,等來的`卻是楚君薨的噩耗孔子四處碰壁,受盡嘲笑,累累若喪家之狗。

  值得期待的是,盡顯孔子精神高光的陳蔡絕糧,被演員們演繹得蕩氣回腸。這一事件也是周游列國十四年中最難的一段經歷,孔子與眾弟子被困于陳蔡之間,絕糧七日。子貢受命于危難,前往楚國求援。他們雖飽經苦難,但一路同行,一路堅定,如歲寒松柏身處逆境而依然挺立,哪怕只剩下一碗薄粥,仍覺味道甚美。正如舞臺上撒貝寧所說:追尋大道的苦,患難真情的甜,都在這一碗薄粥里了!

  晚年弟子眾多,本是對孔子的一種慰藉,但令他備受打擊的是,最愛的兩位弟子顏回、仲由先他而去。當舞臺呈現(xiàn)這段感人肺腑的生離死別時,看到弟子逐一和孔子告別,心碎的孔子用顫抖的聲音呼喚著回啊仲由,眾多觀眾眼淚決堤。拍攝這場戲的時候,當說完朝聞道,夕死可矣,飾演孔子的王繪春倒在地上,他已經難以抑制噴薄而出的情感,被拉起來的時候,還一直在擦眼淚。目睹了這一切的撒貝寧說:那一刻,我仿佛真的站在了孔子面前,真真切切地感受著孔子的情懷。

  在戲劇的結尾,孔子和弟子們回到了他們年輕的時候,一場杏壇講學穿越時空,于書聲瑯瑯中,澎湃著我們正年輕的朝氣。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動容道:洙泗之間,杏壇之上,講習不輟,弦歌不輟。我覺得這個是咱們中國文化史上最動人的一幕了!6月13日晚,就讓我們一起回到孔子和弟子正年輕的時候,品讀《論語》背后鮮活的情感與精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

  《典籍里的中國》首期節(jié)目中,“護書人”伏生用一生護《書》、講《書》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這場“古代讀書人”與“當代讀書人”之間穿越時空的對話,開啟了一場兼具藝術熏陶和精神洗禮的文化之旅。

  《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袁新文表示,這檔歷史文化類節(jié)目,用典籍破譯文化密碼,在知識普及的同時也進行了思想闡釋,并增強了文化自信。

  “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是《典籍里的中國》一大破題點,《尚書》這期便將“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這一理念演活了,不僅展現(xiàn)出主流價值的一脈相承,也照應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當代主題。

  對于節(jié)目詮釋“典籍”的敘事手法,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高曉虹談道,《典籍里的中國》將遠古拉到當代,把文字變成了形象,將典籍中的思想精粹和今天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節(jié)目還拓寬了敘事場域,既有《書》中的故事,也有護《書》人的故事,還有其他與《書》相關的人和事!斑@是一個中國故事系列,在一部典籍、一個人、一個主線的嚴謹構架體系里,用故事化、戲劇化的方式來識讀經典,引導今天的年輕人能夠讀懂經典,讀懂今日之中國!

  節(jié)目首期便選擇將《尚書》作為展示對象,把其中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與獨到的電視綜藝形態(tài)結合起來,讓這部文辭古奧、和當下有著相當距離的典籍活在了二十一世紀的電視屏幕上,讓典籍獲得了一種學術研究之外的獨到觀照。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節(jié)目為電視文藝表現(xiàn)中華文明提供了獨到的方式和路徑。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德祥說,“《典籍里的中國》核心是用形象闡釋典籍。形象是有生命的.,有了形象典籍就活起來了。其價值、內涵、深度,不僅是講好中國故事,也是向世界講好中華文明的故事。”

  這與節(jié)目創(chuàng)作初衷不謀而合,“中國人講文化傳承,我們在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也在傳播文化。而電視節(jié)目,能夠讓更多老百姓看到中國文化的回潮。”《典籍里的中國》藝術總監(jiān)、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的田沁鑫說。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3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1套首播,第一期主題是《尚書》。這樣的央視開年大戲,果然不負眾望。我由衷地講這絕對是一部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的國學大手筆制作。

  從央視發(fā)展史上來看,這也稱得上一部開天辟地的力作,這種創(chuàng)新的歷史表述方式,或將改變央視老套的敘事方式?催^之后讓我覺得:錯過春晚不足惜,精神的饕餮盛宴必是《典籍里的中國》。

  果然是新年新氣象,央視再用自己強大的制作能力證明了自身不凡的實力。

  《典籍里的中國·尚書》以當紅主持人撒貝寧為歷史見證人,這位年輕的知性主持人作為新一代讀書人的代表,暢游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伏生對中國著名典籍《尚書》的'保護、流傳為故事主線,講述了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中華文明傳承史。

  《尚書》,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大鎮(zhèn)館之寶之首,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相傳是孔子晚年整理編撰而成。

  影片以舞臺劇的形式,通過聲光電的巧妙運用,以簡單直觀的綜藝訪談節(jié)目藝術表現(xiàn)手法,構建了一部極具沖擊力的歷史舞臺大劇,給觀眾以極大的視覺沖擊力,深深喚起了我作為一名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主持人撒貝寧既是講述者,也是觀看者,同時也是歷史的參與者,他帶領觀眾以第一視角和第三視角,不斷穿越在各個歷史切片之間。

  撒貝寧與孔子的弟子們大聲誦讀圣言,自然流暢地將故事主線銜接到故事講述者。整部劇中,大量使用回憶、眼神、臺詞等自然過渡手段。策劃好、編劇好、演技好!

  回憶與現(xiàn)實,現(xiàn)實與虛構,語言與情感,通過編劇開放、新穎的蒙太奇手法,集成了話劇、舞臺劇、影視劇、綜藝訪談、現(xiàn)代三維技術等各種行之有效的藝術手法,可以說,無一不用其極,而又恰如其分。

  這部《典籍里的中國》稱得上是央視歷史紀錄片的一個新的巔峰,所有的影視、話劇等表現(xiàn)技巧都在一個很高的層面得以完美運用,堪稱經典電視藝術作品。

  不得不說倪大紅老師的表演真的太有張力了。尤其,伏生回眸的那一剎,我不禁動容,熱淚盈眶。

  一眼千年。在這場漫長的文化苦旅中,先祖先賢們挺過死亡的威脅與離散的痛苦,用他們的虔誠與篤信,還帶著一點驕傲,守護著中華文化的尊嚴,延續(xù)著中華文化的血脈。

  想起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寫莫高窟時說的話:“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那么看那些典籍也是?茨切┥酱ê恿鳉堅珨啾冢切┣倨鍟嬙娫~歌賦,那些奇聞軼事民風民俗,都是。那些鮮活律動的生命,將華夏文化根植在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中,積淀在了我們的民族潛意識里。

  我覺得每個中國人都有一個問題:我們從何而生?為何而來?又將去向何方?《典籍里的中國》就是正本溯源,“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一個哲學問題,背后都是深情款款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中國人,自己所擁有的無限璀璨的文化寶庫。這難道不是我看《典籍里的中國》,并讓我為之感動的最主要的原因嗎?

  從唐代王維開始,歷代中國文人墨客都在創(chuàng)作《伏生授經圖》,伏生對于中國文人的影響可謂是世代相傳,生生不息。這些記錄上古先賢言行的書,讓后世懂得治政之本,為人之本,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最后,我反思了一個問題:什么是我們的文化自信?

  我以為,改成激發(fā)文化自信更為合適的。因為,這種文化自信早已深深根植在我們的民族潛意識里了,積淀了一代又一代;它不需要樹立,它就在那兒,只是沉睡著,只待著一束光將它喚醒。那束光可能是各類大型文化節(jié)目,也可能只是,一席話,一頁書。

  我突然發(fā)現(xiàn)中華文化真的太美了。它們那么宏大,宏大得令人嘆為觀止。它們那么厚重,厚重得,值得我們世代傳承與守護。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樂,多看經典,多讀書!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4

  有什么是你拼盡一生所守護的?

  俗話說,唯有詩和遠方不可辜負。那么對于伏生而言,則唯有《書》與講《書》不可辜負。戰(zhàn)火的響聲,淹沒了他的嘆息;兵車卷起的灰塵,掩蓋了他護書的身影。豈不嘆,楚人一炬成焦土;豈不恨,戰(zhàn)爭紛亂擾安寧;豈不幸,伏生留書傳千古。他若僂之背影飽含了月歲的沉淀,所講之《尚書》實現(xiàn)了千年的穿越。伏生一家,視《書》如命,拼盡一生,才得弦歇不掇,薪火相傳。伏生守護《尚書》一生,守護著寶貴華夏文明,照亮過去,更照亮未來。

  當今日的我們安享繁華與和平時,邊境的石頭與棍棒無情地奪走四位戍邊英雄的生命。“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而不可凌”,在雪山書寫下自己一生所守護的,用行動義不容辭守邊防。“清澈的愛,只為中國”,陳紅軍、肖思遠、陳祥榕、王焯冉烈士將鮮血揮灑邊疆,衛(wèi)國土不失半寸,既是使命在側,責任在身,更是生死攸關之際為所守之中國,獻上自己的一生。英雄們愛國守邊,獻出生命,才得國土安寧,主權完整,人民生活康樂。

  又有什么是你終其一生所追求的?

  古時為了錢、權、名、利戰(zhàn)戈不斷,今時為了房子車子票子迷失了方向。究竟什么才該是這生吾之所求?又究竟是什么支撐著信念去守護所謂的心靈至高地?

  你心靈至高地,住著什么?可能對于如我們一般的學生,早已被社會范式填滿了名牌大學,可終點又何嘗在此,這不過是起點而已。所要追求的,不應只是眼前的茍且。

  我們很難平衡所求,就像伏生也會希望與妻兒共讀《尚書》,陳紅軍烈士也想多陪陪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詩和遠方也是美好的象征?勺罱K,他們選擇他們所守候和追求的,還是這些讓我們永遠銘記的萬死以赴。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本拖駸o數(shù)留名青史的英雄,是社會的模范,也是每個人優(yōu)先具備的精神,刻在民族心、民族魂里。

  到底追求何事,守護何方?

  今天的川流不息中,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就像當年張繼名落孫山時寫下的《楓橋夜泊》留傳千古,而中舉之人卻沒人被歌頌。但張繼面對的卻是落榜的落寞,中舉之人面對的是明日的榮華富貴。

  就像著名辯論賽“青年人到底該做加法還是做減法”中說的——你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加重量,去承擔更多的責任,但你可能會很辛苦;也可以選擇為自己的生活打拼。沒有說誰幸福誰不幸福,只是每個人認為的幸福不同罷了。

  熱淚滾燙,誰不是傾盡一生求一個好結果,無論過程如何,無論生命長短,終是成就了所追求的,守護長了所守護的,才是我們真正想得到的。

  “魂兮歸來,以瞻家邦!蔽蚁,我所求的并不是明天的三餐,而是明天我能為充實自己做點什么;我所守的也不止于一隅,而是未來我能盡力守護這片土地上我所能守護的一切。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5

  近日,大型文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開播,首期通過演繹漢代伏生傳《尚書》的感人故事,在古今對話、時空轉換中,讓《尚書》這部傳統(tǒng)文化經典進入大眾視野。節(jié)目不僅呈現(xiàn)了精彩的舞臺演出,更著力于展現(xiàn)《尚書》中華夏九州的家國概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讓《尚書》的奧義可感可知

  “說來不是我舍命護《書》,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護《書》!”

  節(jié)目中,演員倪大紅飾演的“古代護書人”伏生,是講述書中故事、解讀書中思想要義的串聯(lián)人物,撒貝寧則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與伏生對談。他們又共同遇見了四千多年前治水分九州的大禹、三千多年前牧野誓師的周武王。

  選擇《尚書》作為節(jié)目的開篇,是因為《尚書》素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之稱,記載了中華民族上古時期從堯、舜、禹到夏、商、周的重要歷史。打開這本書,我們可以追溯到華夏文明的源頭。

  《尚書》共五十八篇,按照時間順序編排分成四部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中國的傳統(tǒng)啟蒙教材《三字經》在介紹《尚書》時用了這樣十二個字:“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即《書》的奧義充分地體現(xiàn)在典謨、訓誥和誓命當中。這里說的是《尚書》的六種體例:典、謨、訓、誥、誓、命。

  典是先王們用來治國的典章制度,如《尚書》的第一篇叫《堯典》,記載了堯和舜治理國家的一些事情。謨是記載古時君臣謀劃治國方略的言論,如《皋陶謨》篇就主要記載了舜和大臣們討論國家大計的對話。訓即大臣對于君主的勸諫。誥主要是君主對臣民的告示、告誡以及勸勉。誓是在戰(zhàn)爭時期的戰(zhàn)前君主對將士的動員令或宣戰(zhàn)令。命就是君主所頒布的正式命令。

  《荀子·勸學》中說“《書》者,政事之紀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說“《書》以道政事,儒者不能異說也”。可見古人認為,《尚書》所記載的就是上古時期治國理政的大經大法,《尚書》和蘊含其中的治國理想,早已成為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打開《尚書》,格言警句俯拾皆是:談及官吏選用,有“知人則哲,能官人”“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要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舉、無偏無黨。處理對外關系時,應以“睦乃四鄰”“協(xié)和萬邦”為最高準則。圍繞從政者個人的修身立德,有“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要從自身著眼,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要從細節(jié)著眼,從小事做起,做到兢兢業(yè)業(yè)、慎始慎終。而“滿招損,謙受益”“有容,德乃大”“克勤于邦,克儉于家”……這些出自《尚書》的名句,其思想內涵更是早已超越為政的范疇,成為全體民眾共同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

  如何把《尚書》這樣的上古典籍變成當代觀眾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典籍里的中國》戲劇部分成為了節(jié)目突出的創(chuàng)新亮點,演員對角色的塑造堪稱“出彩”,為提升節(jié)目的質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此次擔任《典籍里的中國》藝術總監(jiān),她認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精神,中國國家話劇院責無旁貸!”此番創(chuàng)作始終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在深入傳統(tǒng)文化寶庫、探得“寶物”的基礎上,以現(xiàn)代人的視角提取精神內涵,同時將多時空舞臺與視覺技術手段結合,讓傳統(tǒng)題材作品既保有傳統(tǒng)的獨特韻味,又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趣味。借助電視節(jié)目與戲劇各自獨特的表達優(yōu)勢,對蘊含在古籍中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價值,進行了可視化、故事化、直觀化的藝術轉碼,讓更多的觀眾感受到中華文明之光,感動于中國文化的傳承力量。

  禹定九州 華夏一體

  節(jié)目中,反復誦讀了《禹貢》開篇的“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幾句。演員重現(xiàn)了大禹與先民治水的場景,他們僅有簡陋的治水工具,卻不畏洪水泛濫,誓要爭天下安寧。

  然而正如節(jié)目中所介紹的,禹最大的功績并不僅如此,在治水的同時,他還做了治理、考察、規(guī)劃等一系列工作。通過這些工作開辟出一大片文明的土地,形成華夏文明的地理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到處都有禹留下的足跡,于是就誕生了“禹跡”這樣一個名詞,以此指代華夏這片文明地域。

  可以說,禹跡是華夏疆域的第一個名稱,先秦時期的人們普遍使用這個名稱來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例如春秋時期的銅器“秦公簋”上的銘文就寫著“鼏宅禹跡”。山東臨淄齊國故城出土的“叔夷鐘”上亦寫有“處禹之堵”,這是齊靈公為封賞大臣叔夷而鑄造的銅器!包喺碹E”“處禹之堵”這兩句話其實意思基本一致,即居住在禹跡的范圍之內。

  伏生有這樣一句臺詞:“茫茫禹跡,畫為九州”。這句話出自《左傳》,從這句話中我們了解禹跡與九州的關系——九州是對禹跡的進一步分區(qū)。因為禹跡的范圍太大了,人們在禹跡里還是分不清東南西北,于是把禹跡分成九個區(qū)域——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以后再說自己在什么州,就既表明了自己在禹跡里面,也說清了自己的具體方位。

  為什么是九州?不妨看“州”這個字。州字在甲骨文里就出現(xiàn)了,字形中自上而下的三條曲線是“川”,表示河流;中間曲線上的小圓圈,意思是水所環(huán)繞的一塊地方。所以,“州”的本義是指水中的陸地。而治水可以簡單理解為把水排走、開辟出一塊塊干燥可居的地塊,古人于是把“州”與治水這兩件事情放在一起講,由此傳播開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故事。

  九州中的一些名字今天還在被使用,如徐州、揚州、荊州等。雖然今天這些州的范圍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位置仍然與古代那些州有著直接的關系。有些州的名稱則成為省的簡稱,如河南簡稱豫,河北簡稱冀。

  隨著歷史發(fā)展,九州成為華夏文明區(qū)域的代名詞,其中包含兩個最基本的意思。第一是地理范圍。九州包括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qū),這是華夏文明最核心的地域。第二是完整性。九州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地域,就是最早被稱作禹跡的那個地域。九個州,一個都不能少,少一個,華夏地域就不完整了。這一點深深地銘刻在華夏人的心中。

  在節(jié)目的演繹中,主持人撒貝寧與伏生這樣一番對話,讓觀眾們心潮澎湃:

  “華夏為何一體?”

  “自古就是一體!

  中華民族的大地,和中國的文明、思想完全融合在一起。這片大地浸潤了漫長的歷史,其中的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只是自然之物,而是有著歷史的意蘊。悠悠千年,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朝代如何更迭,這份對原鄉(xiāng)故土的樸素情感始終流淌在炎黃子孫的血脈之中。

  民心即天命

  “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伏生講解的第二個故事來自《牧誓》,說的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戰(zhàn)時領著眾人念出出征誓詞。舞臺上,萬軍之中,周武王振臂一呼,眾人齊聲響應。在演員們的演繹下,仿佛古戰(zhàn)場就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短短的幾句話氣勢如虹,讓人感受到了勢不可擋的力量!赌潦摹凡粌H描述了武王伐紂的過程,也指明了武王伐紂的原因,寫出了興亡之道。

  《典籍里的中國》的創(chuàng)新之處,不僅在于戲劇化結構和影視化表達,其更大的創(chuàng)意是在主題立意上的交相輝映。大禹治水安民、武王為民伐紂等多場戲劇,始終圍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一鮮明主題展開。

  正如節(jié)目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介紹,“民本”這一概念即萌發(fā)于《尚書》。除了節(jié)目中提到的《五子之歌》《禹貢》《牧誓》等,在《尚書》多篇中均可看到,為政者們不僅提出了“民惟邦本”、“民心”為重的思想,并且也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篤行之。

  翻開《尚書》首篇《堯典》,文中對堯帝的頌揚是同百姓密切相連的。如:“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這是說,堯能發(fā)揚美德才智,使九族親密和睦,還能公平地善待百姓人家!鞍傩照衙鳌钡摹罢选弊郑玖x是昏暗中出現(xiàn)一抹亮光,有引導光明之意,這是指百姓們從昏暗的日子里看到了曙光!袄杳瘛币辉~,最早出現(xiàn)于《堯典》,“黎”從“黍”,是一穗聚有很多顆粒的小黃米。黎民指眾多人民!袄杳裼谧儠r雍”是說眾多人民也隨著變得友好和睦了。可見,在《堯典》里,領袖與人民的關系已講得生動而富有深意。

  《尚書》還記載了堯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皋陶。皋陶輔佐了堯、舜、禹三代帝王,同堯、舜、禹共同被后人并稱為“上古四圣”。在《皋陶謨》篇中,他向大禹講了執(zhí)政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通觀九德,充滿哲思和智慧,均能體現(xiàn)出對待人民的態(tài)度。皋陶認為,能做到三德,就可以做卿大夫;能做到六德,就可以做諸侯;如果能把九德普遍施行于政治,使有德才的人擔任職務,那么各種事情都會成功。

  大禹還曾向皋陶請教:怎樣才能使臣子同心協(xié)力?皋陶則告訴大禹最高執(zhí)政者的四項要務:修身律己,教導親屬,知人善任,安民。前三項要務,都是為了安民,也只有做到了前三項,才能真正實現(xiàn)安民。

  可以看到,在《尚書》這一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文獻中,對人民的認識就已非常深入且非常智慧。

  皋陶的思想深遠地影響了孔子,孟子等又把孔子的思想繼承下來,如孟子直接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禮記·大學》里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其中也包含著四項,一是修身律己,二是要教育家屬子女向自己看齊,做到這兩項才有可能去做后兩項,即治國并使天下太平。這與皋陶論“修身律己,教導親屬,知人善任,安民”,正是一脈相承,成為后世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畢生的追求。

  自《尚書》始,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民本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帶來了不能忽視的巨大影響和偉大力量。西方有很多城堡,惟中國有萬里長城。長城為何要綿延萬里?因為它身后的土地和人民需要——它不像西方城堡那樣只是為了保護城堡內貴族的安全,而是要護佑所有百姓,為所有人阻擋戰(zhàn)火烽煙。

  “讀《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庇袃杂械洌允疯b今,是中華民族之幸事——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6-14

在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27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2-28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05-16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05-22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09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5-22

[精選]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6-09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精選】06-20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精彩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