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各地不同的食俗介紹
七夕乞巧各地不同的食俗介紹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qū)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福建,七夕節(jié)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后,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后,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制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她們還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
泉州民間關于七夕的'傳說有:一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與董永“百日緣”的故事,但后來泉州人把這兩個傳說混為一談,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并尊稱為“七娘媽”。泉諺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笨梢娒耖g是把七月初七這天界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是日要舉行祈祥活動,稱“做七娘媽生”。據(jù)說天帝原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喜鵲“報錯喜”,錯傳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會,這是個不能原諒的過失,因此人們在七夕大清早把胭脂花粉用紅髻索捆扎起來,拋上屋檐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讓織女梳妝打扮,以會牛郎。牛郎會織女時,喜鵲會紛紛飛至大河上,為之搭橋,名曰“鵲橋”。
七夕中午,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肴七盤,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橋七乘,看來,熱情好客的泉州人,把七娘媽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請來了,共慶“七娘媽生”。至于供品以“七”為數(shù),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數(shù)的思維模式有關,即“數(shù)七”為陽數(shù)之一,是吉樣之數(shù)。如泉州民俗以正月初七為人的生日,需取菜果七樣做羹,名七寶羹。七月初七為“重七”,亦是吉日,把織女演化為七娘媽,可能也與“數(shù)七”有關。
泉州人還把七娘媽奉為護佑少年兒童茁壯成長的女神,因此在“七夕”還表現(xiàn)出一種關心下一代的節(jié)日氛圍。新生嬰兒在第一個“七夕”拜七娘媽為“契母”(即干媽),稱“新契”,至16歲才解除契約,稱“洗契”,其時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
此外,泉州七夕尚有“乞巧”民俗,與全國其他地方差不多,故七夕又稱“乞巧節(jié)”。
【七夕乞巧各地不同的食俗介紹】相關文章:
七夕乞巧介紹09-16
乞巧七夕的習俗介紹09-24
七夕乞巧節(jié)的介紹09-15
七夕乞巧節(jié)的起源介紹09-15
各地不同的過年風俗05-22
浙江各地七夕習俗-科普介紹09-23
全國各地七夕習俗介紹09-20
七夕親愛不同說法介紹09-16
乞巧七夕有什么習俗?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