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荀子勸學篇的讀后感

時間:2021-01-16 16:44:30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關于荀子勸學篇的讀后感

  《勸學》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荀子勸學篇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關于荀子勸學篇的讀后感

  荀子勸學篇讀后感一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圣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qū)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蒙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凈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污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凈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圣心備焉,圣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荀子可謂無師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夠悟道還是因為其修學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薩示現,則荀子之本跡我亦不敢妄測。從《勸學》篇中我們可以明白其修學思想與佛教戒定慧三學是暗合的。荀子對道心之堅固非常重視,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這種德操與積善的關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應即是慧,也可以說定是止,應是觀,能定能應即止觀圓融。這時候才可謂之****,即成就道業(yè)之人。

  成就之后,荀子再談到了其境界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天地間純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證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貴其全也作結,勉勵后學勿得少為足,當勤精進。

  荀子勸學篇讀后感二

  《勸學》荀子的作品,偶然間得到這本書,細細品味了一下,收獲頗多,現在就我所得略談下我的一些感想。那就是關于教學的主體性問題。

  《勸學》中有云“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災害乃作”,這句話意思不必多解釋,網上隨便百度一下就知道,主要意思是強調主體的的主動性。哲學上也曾說過“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內因是根源,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教學強調主體的主動性,主要是針對赫爾巴特傳統(tǒng)教育的三中心提出來的,傳統(tǒng)教育強調“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新教育思想主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一活動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那么新教育思想為什么教學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呢,在這里有必要向大家解釋下。首先,從接受的知識看,作為多年的學生你有沒有發(fā)現課堂上的知識有些很枯燥,但你必須得學,必須接受教師的“灌輸”,可是學完了之后真正記住的又有多少?在大學中60分萬歲的情形很顯然在告訴我們:這些我們不感興趣,及格就行,管它將來怎么樣。是的,大家只是在學習那些自己不感興趣,但又不得不去學的“應試”知識。所以說,教學內容沒吸引力,學生大多是沒興趣,學生一旦沒有了興趣,被迫違心地學習,最終導致的結果是“60分萬歲”。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很多不會是國之棟梁。其次,從教學方式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死記硬背,采用灌輸的做法,最終導致老師在講臺上唾沫四濺,學生在課堂上一言不發(fā),或是呼呼大睡,這樣的教學效果顯然是不成功的.,談到教學的主動性,早在法國啟蒙運動時,盧梭就測光提出過“自然教育”,強調要以兒童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兒童的的主動性,否則兒童沒有興趣,一味地被灌輸,學到的知識過幾天就忘記,不能真正做到學為所用。后來美國只用注意加杜威的“兒童中心論”都強調要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自己去學。教師的職責是引導而非獨裁,是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引導,啟發(fā)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評價,自我控制,即我們所說的自我教育。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呼吁教育改革,但鮮有成效,不是教育改革者的錯,而是我們實踐者的錯,教改者已經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措施,但我們由于某些條件的阻礙,往往沒能將其落實好。例如我們很多年前,提倡的“減負”,表面上看,課本的內容減少了,實際上我們卻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將空缺補上,這既消耗了教師的精力,又使得學生總感覺學到的東西不系統(tǒng),不連貫。拿筆者為例,我們小時候的數學課本上有好多原則或是法則,每條都很清晰。但現在看看我們的數學課本,很少有這樣條理清晰的法則。我們的想法是好的,但為什么當想法落實時,卻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我們要授學生以“漁”,而不是單純的魚,由于中國的國情,我們又很難改變傳統(tǒng)教育在我國的地位,但我們不能就此而退縮,我們應繼續(xù)努力,朝著更好的教育制度前進。在改革的路上,堅定住目標,始終如一地走下去。以學生為主體的口號我們不僅要打著,關鍵是要落實好,貫徹好。

【關于荀子勸學篇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關于勵志書籍的讀后感6篇01-10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06-01

《秋天的懷念》讀后感05-31

奔跑的幸福讀后感05-26

《圓明園的毀滅》讀后感05-24

《做最好的自己》的讀后感01-30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熱門】06-07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精】06-02

昆蟲記的讀后感06-02

綠山墻的安妮讀后感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