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道德經讀后感2000字
《道德經》這本書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自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同道。關于道德經讀后感2000字整理如下,歡迎閱讀欣賞。
學了《道德經》,一個特別強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處的智慧高度和對自然的領悟及對人類社會關系的宏觀視角。對事物發(fā)展的辯證和轉化能給出融入自然規(guī)律的基本解剖。特別難能可貴的是能夠脫離“從眾定勢思維”的習慣而獨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經》的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的感受。而在微觀上,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恒、人文、國家管理、戰(zhàn)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致的認識。
下面對《道德經》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guī)律,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xiàn)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xiàn)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tài)。
“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xiàn)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區(qū)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現(xiàn)象。
(2)“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無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事件時,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在這里對“什么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無為”事件的判斷是必須具有各種層次的經驗和高度智慧。
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你不會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種經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的生命存在帶來關于該問題的保障,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面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據(jù)經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同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3)人發(fā)地,地發(fā)天,天發(fā)道,道法自然。(25章)
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順序,特別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fā)現(xiàn)出了我們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而不是給出“神造”的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在這一章里,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換句話,可以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31章)
老子在強兵反戰(zhàn)與孫子的戰(zhàn)略思想同出一轍,是以不戰(zhàn)而勝為上上,而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zhàn)爭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在這一句話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xiàn)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是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只有三樣最基本的東西嗎?那么,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xiàn)代物理學對應的是什么?就個人的分析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可以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于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從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義。“二”就是“動”、“力”這二個事件的存在產生物質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體的宇宙,就是我們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生動、力這“二”個現(xiàn)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可以認為動力互相轉換是自然存在的因果關系。
最后,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頭,也可以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在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的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生道和道產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命名的一個主要內涵。與之對應的是物理學上的《動力學》;可以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于運動軌道是由力產生的物理現(xiàn)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運行軌道,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系。反過來,力是由運動的道所產生的現(xiàn)象是人類難于直觀覺察到的事件。關于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宏觀地可以認為道德經可以對應于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于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于“力”對于我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道德經讀后感2000字二:
在我國兩千多年燦爛的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百家爭鳴,各路思想爭相斗艷,而其中以老莊為主要代表的道家學派與儒、佛并立,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體系。這三個體系對中國古代甚至近代哲學.宗教,政治,思想等領域形成了極大的影響。先人的智慧發(fā)展到今天也被衍生到各個領域,同時也被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解讀。而《道德經》作為老莊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老莊思想中“胸懷寬廣,無欲無求,寧靜致遠,博愛”的積極思想在現(xiàn)代生活中仍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說到胸懷寬廣,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是告訴人們應該擁有水一樣的品質。一是柔弱,這種柔弱不是指性格上的柔弱,而是像水一樣的柔中帶剛,不為爭強好勝而煩惱。二是甘愿身處卑微,這不是告訴人們要降低身份,而是告訴人們行事要低調,如呂蒙正所說“蛟龍未遇,潛身于魚蝦之中”要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像水一樣,看似平靜卻蘊含強大的力量。三是告訴人們要“善利萬物而不爭”,告訴人們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自己,這實在是一種胸懷天下的博愛精神。
而老子同時很推崇另一種精神,即“無欲無求”,也許很多人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喜歡將他理解為老子的一種消極思想。然而我們應當放下平時忙碌的心,靜靜的在午茶之后慢慢咀嚼這種思想的深刻內涵。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即每天不斷的去學習,同時不斷的用“道”來修煉自己的內心,那么我們的包容心就會越來越大,思維越來越清凈,做事更專一,全神貫注,這個境界老子叫“無為”。老子說的“無為”并不是“不為”。“無為”是我們的硬實力很強,但硬實力跟我們融在一塊,沒有妄想,沒有偏執(zhí),沒有條條框框束縛住我們的思想,這個境界是無為境界。在無為境界下,可以無不為,辦到一般人辦不到的事情。
所以做一個安樂自在的人,主要是一種心態(tài),是一種智慧和修養(yǎng),謙沖淡泊,處下不爭。學問和知識也要平衡,不要只有知識沒有智慧,只有技術沒有良知,失去了道德判斷能力。 如此看來,老子所謂的“不為”思想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要用道德和能力兩只手去做事,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整個社會的集體成功。
老子的另一種廣為人知的思想是“順其自然,從天道”。這其中的經典之句莫過于那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人們應當小法天地之理,而天地之理應該效法道,而所謂的道則是自然之規(guī)律。這是告訴人們,萬物皆有理,而人們作為萬物之靈長,更應當遵守自然之規(guī)律,在這個充滿主觀思想的世界里,這樣的思想難能可貴,但正是因為正確所以可貴,正是因為可貴所以人們應當去追求。當今世界的人們,不斷的夸大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積極的發(fā)揮改造自然的能動性,似乎忽略了自然的規(guī)律,而這最終的因果必報于己。人們在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時候應該順應自然規(guī)律,“聽天命,盡人事”而不斷的逆天行事,終究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如全球變暖一樣。這種尊重自然法則,告訴人們順應自然的思想在今天的社會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老子同時還十分推崇“謙退”思想。老子認為大道“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所以人也應該自謙。自謙的表現(xiàn)就是“不自大,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自謙是會受益的,這一點與孔子有相同之處,孔子也說“滿招損,謙受益”,所以不自大,反而能成其大,不自見反而能明,不自是反而能彰,不自伐反而有功,不自矜反而能長。謙的反面是驕,驕的表現(xiàn)是:自大,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而驕是會“自遺其咎”的:自大反而不能成其大,自見反而不能明,自是反而不能彰,自伐反而無功,自矜反而不能長。由于謙虛,所以不與人爭,“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只有不與人爭,才能使天下沒有人能爭過自己。不爭的人是是上善,“即“上善若水”的思想,這與他博愛思想是相聯(lián)系的。而這里的謙遜思想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思想之一。
而在解讀《道德經》時,我們也應當辯證的看待其思想。老子人生觀的要義是法自然,講道修道,并不只限于個人修身,其目的是由修身推之于治天下。但他忽視了人對自然的推動作用。一切都順應自然,因而帶有宿命論的消極成分,并由此提出了“絕圣棄智”“無為而治”,回到“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的政治主張。這些思想具有極強的時代特點,而在當今社會這是我們在學習這部著作當中應該注意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生產高度發(fā)展,科學技術日益進步的時代,如果完全按照老子的政治主張來治理國家的話,無疑社會以及科學技術等等會停留在一個不高的水平上,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們應該辨證的眼光來讀這本書或是古人的思想,辨證的吸收它們的思想成果,取其精華,去其糟蹋,進而深化我們的思想。
【道德經讀后感字】相關文章:
道德經的心得08-07
道德經心得08-11
道德經經典句子04-23
《道德經》語錄11-04
道德經語錄11-26
道德經名言警句08-17
道德經語錄經典語句11-25
老子 道德經 -老子11-10
[精選]《道德經》讀后感01-08
《道德經》讀后感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