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中國內部審計準則

時間:2023-02-23 01:43:35 規(guī)章制度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內部審計準則

  導語:中國內部審計基本準則是各類企業(yè)、各級政府機關以及其他單位的內部審計人員在進行內部審計工作時所應遵循的原則,是衡量內部審計工作質量的尺度和準繩,對于提高內部審計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促進內部審計理論與實務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下是由CN人才網收集整理的中國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內容,歡迎閱讀。

 

中國內部審計基本準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內部審計工作,保證內部審計質量,明確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的責任,根據《審計法》及其實施條例,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它通過運用系統(tǒng)、規(guī)范的方法,審查和評價組織的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以促進組織完善治理、增加價值和實現(xiàn)目標。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人員及其從事的內部審計活動。其他組織或者人員接受委托、聘用,承辦或者參與內部審計業(yè)務,也應當遵守本準則。

  第二章 一般準則

  第四條 組織應當設置與其目標、性質、規(guī)模、治理結構等相適應的內部審計機構,并配備具有相應資格的內部審計人員。

  第五條 內部審計的目標、職責和權限等內容應當在組織的內部審計章程中明確規(guī)定。

  第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應當保持獨立性和客觀性,不得負責被審計單位的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決策與執(zhí)行。

  第七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遵守職業(yè)道德,在實施內部審計業(yè)務時保持應有的職業(yè)謹慎。

  第八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專業(yè)勝任能力,并通過后續(xù)教育加以保持和提高。

  第九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履行保密義務,對于實施內部審計業(yè)務中所獲取的信息保密。

  第三章 作業(yè)準則

  第十條 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全面關注組織風險,以風險為基礎組織實施內部審計業(yè)務。

  第十一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充分運用重要性原則,考慮差異或者缺陷的性質、數量等因素,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根據組織的風險狀況、管理需要及審計資源的配置情況,編制年度審計計劃。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人員根據年度審計計劃確定的'審計項目,編制項目審計方案。

  第十四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在實施審計三日前,向被審計單位或者被審計人員送達審計通知書,做好審計準備工作。

  第十五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深入了解被審計單位的情況,審查和評價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關注信息系統(tǒng)對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影響。

  第十六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關注被審計單位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中的舞弊風險,對舞弊行為進行檢查和報告。

  第十七條 內部審計人員可以運用審核、觀察、監(jiān)盤、訪談、調查、函證、計算和分析程序等方法,獲取相關、可靠和充分的審計證據,以支持審計結論、意見和建議。

  第十八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在審計工作底稿中記錄審計程序的執(zhí)行過程,獲取的審計證據,以及作出的審計結論。

  第十九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以適當方式提供咨詢服務,改善組織的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

  第四章 報告準則

  第二十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在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后,及時出具審計報告。

  第二十一條 審計報告應當客觀、完整、清晰,具有建設性并體現(xiàn)重要性原則。

  第二十二條 審計報告應當包括審計概況、審計依據、審計發(fā)現(xiàn)、審計結論、審計意見和審計建議。

  第二十三條 審計報告應當包含是否遵循內部審計準則的聲明。如存在未遵循內部審計準則的情形,應當在審計報告中作出解釋和說明。

  第五章 內部管理準則

  第二十四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接受組織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的領導和監(jiān)督,并保持與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及時、高效的溝通。

  第二十五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建立合理、有效的組織結構,多層級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可以實行集中管理或者分級管理。

  第二十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根據內部審計準則及相關規(guī)定,結合本組織的實際情況制定內部審計工作手冊,指導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

  第二十七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對內部審計質量實施有效控制,建立指導、監(jiān)督、分級復核和內部審計質量評估制度,并接受內部審計質量外部評估。

  第二十八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編制中長期審計規(guī)劃、年度審計計劃、本機構人力資源計劃和財務預算。

  第二十九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進行考核、評價和獎懲。

  第三十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在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的支持和監(jiān)督下,做好與外部審計的協(xié)調工作。

  第三十一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當對內部審計機構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負主要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二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三十三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人員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內部審計人員的職業(yè)行為,維護內部審計職業(yè)聲譽,根據《審計法》及其實施條例,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制定本規(guī)范。

  第二條 內部審計人員職業(yè)道德是內部審計人員在開展內部審計工作中應當具有的職業(yè)品德、應當遵守的職業(yè)紀律和應當承擔的職業(yè)責任的總稱。

  第三條 內部審計人員從事內部審計活動時,應當遵守本規(guī)范,認真履行職責,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組織利益和內部審計職業(yè)聲譽。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從事內部審計活動時,應當保持誠信正直。

  第五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遵循客觀性原則,公正、不偏不倚地作出審計職業(yè)判斷。

  第六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保持并提高專業(yè)勝任能力,按照規(guī)定參加后續(xù)教育。

  第七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遵循保密原則,按照規(guī)定使用其在履行職責時所獲取的信息。

  第八條 內部審計人員違反本規(guī)范要求的,組織應當批評教育,也可以視情節(jié)給予一定的處分。

  第三章 誠信正直

  第九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實施內部審計業(yè)務時,應當誠實、守信,不應有下列行為:

  (一)歪曲事實;

  (二)隱瞞審計發(fā)現(xiàn)的問題;

  (三)進行缺少證據支持的判斷;

  (四)做誤導性的或者含糊的陳述。

  第十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實施內部審計業(yè)務時,應當廉潔、正直,不應有下列行為:

  (一)利用職權謀取私利;

  (二)屈從于外部壓力,違反原則。

  第四章 客觀性

  第十一條 內部審計人員實施內部審計業(yè)務時,應當實事求是,不得由于偏見、利益沖突而影響職業(yè)判斷。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人員實施內部審計業(yè)務前,應當采取下列步驟對客觀性進行評估:

  (一)識別可能影響客觀性的因素;

  (二)評估可能影響客觀性因素的.嚴重程度;

  (三) 向審計項目負責人或者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報告客觀性受損可能造成的影響。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識別下列可能影響客觀性的因素:

  (一)審計本人曾經參與過的業(yè)務活動;

  (二)與被審計單位存在直接利益關系;

  (三)與被審計單位存在長期合作關系;

  (四)與被審計單位管理層有密切的私人關系;

  (五)遭受來自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壓力;

  (六)內部審計范圍受到限制;

  (七)其他。

  第十四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當采取下列措施保障內部審計的客觀性:

  (一)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職業(yè)道德水準;

  (二)選派適當的內部審計人員參加審計項目,并進行適當分工;

  (三)采用工作輪換的方式安排審計項目及審計組;

  (四)建立適當、有效的激勵機制;

  (五)制定并實施系統(tǒng)、有效的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制度、程 序和方法;

  (六)當內部審計人員的客觀性受到嚴重影響,且無法采取適當措施降低影響時,停止實施有關業(yè)務,并及時向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報告。

  第五章 專業(yè)勝任能力

  第十五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具備下列履行職責所需的專業(yè)知識、職業(yè)技能和實踐經驗:

  (一)審計、會計、財務、稅務、經濟、金融、統(tǒng)計、管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法律和信息技術等專業(yè)知識,以及與組織業(yè)務活動相關的專業(yè)知識;

  (二)語言文字表達、問題分析、審計技術應用、人際溝通、組織管理等職業(yè)技能;

  (三)必要的實踐經驗及相關職業(yè)經歷。

  第十六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通過后續(xù)教育和職業(yè)實踐等途徑,了解、學習和掌握相關法律法規(guī)、專業(yè)知識、技術方法和審計實務的發(fā)展變化,保持和提升專業(yè)勝任能力。

  第十七條 內部審計人員實施內部審計業(yè)務時,應當保持職業(yè)謹慎,合理運用職業(yè)判斷。

  第六章 保 密

  第十八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對實施內部審計業(yè)務所獲取的信息保密,非因有效授權、法律規(guī)定或其他合法事由不得披露。

  第十九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社會交往中,應當履行保密義務,警惕非故意泄密的可能性。

  內部審計人員不得利用其在實施內部審計業(yè)務時獲取的信息牟取不正當利益,或者以有悖于法律法規(guī)、組織規(guī)定及職業(yè)道德的方式使用信息。

  第七章 附 則

  第二十條 本規(guī)范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二十一條 本規(guī)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審計計劃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審計計劃的編制與執(zhí)行,保證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審計業(yè)務,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審計計劃,是指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為完成審計業(yè)務,達到預期的審計目的,對審計工作或者具體審計項目作出的安排。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人員及其從事的內部審計活動。其他組織或者人員接受委托、聘用,承辦或者參與內部審計業(yè)務,也應當遵守本準則。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審計計劃一般包括年度審計計劃和項目審計方案。

  年度審計計劃是對年度預期要完成的審計任務所作的工作安排,是組織年度工作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項目審計方案是對實施具體審計項目所需要的審計內容、審計程序、人員分工、審計時間等作出的安排。

  第五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在本年度編制下年度審計計劃,并報經組織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批準;審計項目負責人應當在審計項目實施前編制項目審計方案,并報經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批準。

  第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根據批準后的審計計劃組織開展內部審計活動。在審計計劃執(zhí)行過程中,如有必要,應當按照規(guī)定的程序對審計計劃進行調整。

  第七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當定期檢查審計計劃的執(zhí)行情況。

  第三章 年度審計計劃

  第八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負責年度審計計劃的編制工作。

  第九條 編制年度審計計劃應當結合內部審計中長期規(guī)劃,在對組織風險進行評估的基礎上,根據組織的風險狀況、管理需要和審計資源的配置情況,確定具體審計項目及時間安排。

  第十條 年度審計計劃應當包括下列基本內容:

  (一)年度審計工作目標;

  (二)具體審計項目及實施時間;

  (三)各審計項目需要的審計資源;

  (四)后續(xù)審計安排。

  第十一條 內部審計機構在編制年度審計計劃前,應當重點調查了解下列情況,以評價具體審計項目的風險:

  (一)組織的戰(zhàn)略目標、年度目標及業(yè)務活動重點;

  (二)對相關業(yè)務活動有重大影響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計劃和合同;

  (三)相關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風險管理水平;

  (四)相關業(yè)務活動的復雜性及其近期變化;

  (五)相關人員的`能力及其崗位的近期變動;

  (六)其他與項目有關的重要情況。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當根據具體審計項目的性質、復雜程度及時間要求,合理安排審計資源。

  第四章 項目審計方案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根據年度審計計劃確定的審計項目和時間安排,選派內部審計人員開展審計工作。

  第十四條 審計項目負責人應當根據被審計單位的下列情況,編制項目審計方案:

  (一)業(yè)務活動概況;

  (二)內部控制、風險管理體系的設計及運行情況;

  (三)財務、會計資料;

  (四)重要的合同、協(xié)議及會議記錄;

  (五)上次審計結論、建議及后續(xù)審計情況;

  (六)上次外部審計的審計意見;

  (七)其他與項目審計方案有關的重要情況。

  第十五條 項目審計方案應當包括下列基本內容:

  (一)被審計單位、項目的名稱;

  (二)審計目標和范圍;

  (三)審計內容和重點;

  (四)審計程序和方法;

  (五)審計組成員的組成及分工;

  (六)審計起止日期;

  (七)對專家和外部審計工作結果的利用;

  (八)其他有關內容。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六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十七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審計通知書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審計通知書的編制與送達,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審計通知書,是指內部審計機構在實施審計之前,告知被審計單位或者人員接受審計的書面文件。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人員及其從事的內部審計活動。其他組織或者人員接受委托、聘用,承辦或者參與的內部審計業(yè)務,也應當遵守本準則。

  第二章 審計通知書的編制與送達

  第四條 審計通知書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審計項目名稱;

  (二)被審計單位名稱或者被審計人員姓名;

  (三)審計范圍和審計內容;

  (四)審計時間;

  (五)需要被審計單位提供的資料及其他必要的協(xié)助要求;

  (六)審計組組長及審計組成員名單;

  (七)內部審計機構的印章和簽發(fā)日期。

  第五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根據經過批準后的.年度審計計劃和其他授權或者委托文件編制審計通知書。

  第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在實施審計三日前,向被審計單位或者被審計人員送達審計通知書。特殊審計業(yè)務的審計通知書可以在實施審計時送達。

  第七條 審計通知書送達被審計單位,必要時可以抄送組織內部相關部門。

  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的審計通知書送達被審計人員及其所在單位,并抄送有關部門。

  第三章 附 則

  第八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九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審計證據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審計證據的獲取及處理,保證審計證據的相關性、可靠性和充分性,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審計證據,是指內部審計人員在實施內部審計業(yè)務中,通過實施審計程序所獲取的,用以證實審計事項,支持審計結論、意見和建議的各種事實依據。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人員及其從事的內部審計活動。其他組織或者人員接受委托、聘用,承辦或者參與內部審計業(yè)務,也應當遵守本準則。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依據不同的審計事項及其審計目標,獲取不同種類的審計證據。

  審計證據主要包括下列種類:

  (一)書面證據;

  (二)實物證據;

  (三)視聽證據;

  (四)電子證據;

  (五)口頭證據;

  (六)環(huán)境證據。

  第五條 內部審計人員獲取的審計證據應當具備相關性、可靠性和充分性。

  相關性,即審計證據與審計事項及其具體審計目標之間具有實質性聯(lián)系。

  可靠性,即審計證據真實、可信。

  充分性,即審計證據在數量上足以支持審計結論、意見和建議。

  第六條 審計項目的各級復核人員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審計證據的相關性、可靠性和充分性予以復核。

  第七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獲取審計證據時,應當考慮下列基本因素:

  (一)具體審計事項的重要性。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從數量和性質兩個方面判斷審計事項的重要性,以做出獲取審計證據的決策。

  (二)可以接受的'審計風險水平。證據的充分性與審計風險水平密切相關?梢越邮艿膶徲嬶L險水平越低,所需證據的數量越多。

  (三)成本與效益的合理程度。獲取審計證據應當考慮成本與效益的對比,但對于重要審計事項,不應當將審計成本的高低作為減少必要審計程序的理由。

  (四)適當的抽樣方法。

  第三章 審計證據的獲取與處理

  第八條 內部審計人員向有關單位和個人獲取審計證據時,可以采用(但不限于)下列方法:

  (一)審核;

  (二)觀察;

  (三)監(jiān)盤;

  (四)訪談;

  (五)調查;

  (六)函證;

  (七)計算;

  (八)分析程序。

  第九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將獲取的審計證據名稱、來源、內容、時間等完整、清晰地記錄于審計工作底稿中。

  采集被審計單位電子數據作為審計證據的,內部審計人員應當記錄電子數據的采集和處理過程。

  第十條 內部審計機構可以聘請其他專業(yè)機構或者人員對審計項目的某些特殊問題進行鑒定,并將鑒定結論作為審計證據。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對所引用鑒定結論的可靠性負責。

  第十一條 對于被審計單位有異議的審計證據,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進一步核實。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人員獲取的審計證據,如有必要,應當由證據提供者簽名或者蓋章。如果證據提供者拒絕簽名或者蓋章,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注明原因和日期。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對獲取的審計證據進行分類、篩選和匯總,保證審計證據的相關性、可靠性和充分性。

  第十四條 在評價審計證據時,應當考慮審計證據之間的相互印證關系及證據來源的可靠程度。

  第四章 附 則

  第十五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十六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審計工作底稿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和使用,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審計工作底稿,是指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所形成的工作記錄。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人員及其從事的內部審計活動。其他組織或者人員接受委托、聘用,承辦或者參與內部審計業(yè)務,也應當遵守本準則。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中應當編制審計工作底稿,以達到下列目的:

  (一)為編制審計報告提供依據;

  (二)證明審計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

  (三)為檢查和評價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提供依據;

  (四)證明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是否遵循內部審計 準則;

  (五)為以后的審計工作提供參考。

  第五條 審計工作底稿應當內容完整、記錄清晰、結論明確,客觀地反映項目審計方案的編制及實施情況,以及與形成審計結論、意見和建議有關的所有重要事項。

  第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建立審計工作底稿的分級復核制度,明確規(guī)定各級復核人員的要求和責任。

  第三章 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與復核

  第七條 審計工作底稿主要包括下列要素:

  (一)被審計單位的'名稱;

  (二)審計事項及其期間或者截止日期;

  (三)審計程序的執(zhí)行過程及結果記錄;

  (四)審計結論、意見及建議;

  (五)審計人員姓名和審計日期;

  (六)復核人員姓名、復核日期和復核意見;

  (七)索引號及頁次;

  (八)審計標識與其他符號及其說明等。

  第八條 項目審計方案的編制及調整情況應當編制審計工作底稿。

  第九條 審計工作底稿中可以使用各種審計標識,但應當注明含義并保持前后一致。

  第十條 審計工作底稿應當注明索引編號和順序編號。相關審計工作底稿之間如存在勾稽關系,應當予以清晰反映,相互引用時應當交叉注明索引編號。

  第十一條 審計工作底稿的復核工作應當由比審計工作底稿編制人員職位更高或者經驗更為豐富的人員承擔。

  第十二條 如果發(fā)現(xiàn)審計工作底稿存在問題,復核人員應當在復核意見中加以說明,并要求相關人員補充或者修改審計工作底稿。

  第十三條 在審計業(yè)務執(zhí)行過程中,審計項目負責人應當加強對審計工作底稿的現(xiàn)場復核。

  第四章 審計工作底稿的歸檔與保管

  第十四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項目完成后,應當及時對審計工作底稿進行分類整理,按照審計工作底稿相關規(guī)定進行歸檔、保管和使用。

  第十五條 審計工作底稿歸組織所有,由內部審計機構或者組織內部有關部門具體負責保管。

  第十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建立審計工作底稿保管制度。如果內部審計機構以外的組織或者個人要求查閱審計工作底稿,必須經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或者其主管領導批準,但國家有關部門依法進行查閱的除外。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七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十八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實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結果溝通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內部審計的結果溝通,保證審計工作質量,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結果溝通,是指內部審計機構與被審計單位、組織適當管理層就審計概況、審計依據、審計發(fā)現(xiàn)、審計結論、審計意見和審計建議進行的討論和交流。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人員及其從事的'內部審計活動。其他組織或者人員接受委托、聘用,承辦或者參與內部審計業(yè)務,也應當遵守本準則。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結果溝通的目的,是提高審計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并取得被審計單位、組織適當管理層的理解和認同。

  第五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建立審計結果溝通制度,明確各級人員的責任,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

  第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與被審計單位、組織適當管理層進行認真、充分的溝通,聽取其意見。

  第七條 結果溝通一般采取書面或者口頭方式。

  第八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在審計報告正式提交之前進行審計結果的溝通。

  第九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將結果溝通的有關書面材料作為審計工作底稿歸檔保存。

  第三章 結果溝通的內容

  第十條 結果溝通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一)審計概況;

  (二)審計依據;

  (三)審計發(fā)現(xiàn);

  (四)審計結論;

  (五)審計意見;

  (六)審計建議。

  第十一條 如果被審計單位對審計結果有異議,審計項目負責人及相關人員應當進行核實和答復。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當與組織適當管理層就審計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重大問題及時進行溝通。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機構與被審計單位進行結果溝通時,應當注意溝通技巧。

  第四章 附 則

  第十四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十五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審計報告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審計報告的編制、復核和報送,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審計報告,是指內部審計人員根據審計計劃對被審計單位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后,就被審計事項作出審計結論,提出審計意見和審計建議的書面文件。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人員及其從事的內部審計活動。其他組織或者人員接受委托、聘用,承辦或者參與內部審計業(yè)務,也應當遵守本準則。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在審計實施結束后,以經過核實的審計證據為依據,形成審計結論、意見和建議,出具審計報告。如有必要,內部審計人員可以在審計過程中提交期中報告,以便及時采取有效的糾正措施改善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

  第五條 審計報告的編制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實事求是、不偏不倚地反映被審計事項的事實;

  (二)要素齊全、格式規(guī)范,完整反映審計中發(fā)現(xiàn)的重要問題;

  (三)邏輯清晰、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易于理解;

  (四)充分考慮審計項目的重要性和風險水平,對于重要事 項應當重點說明;

  (五)針對被審計單位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或者缺陷提出可行的改進建議,以促進組織實現(xiàn)目標。

  第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建立健全審計報告分級復核制度,明確規(guī)定各級復核人員的要求和責任。

  第三章 審計報告的內容

  第七條 審計報告主要包括下列要素:

  (一)標題;

  (二)收件人;

  (三)正文;

  (四)附件:

  (五)簽章;

  (六)報告日期;

  (七)其他。

  第八條 審計報告的正文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一)審計概況,包括審計目標、審計范圍、審計內容及重點、審計方法、審計程序及審計時間等;

  (二)審計依據,即實施審計所依據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內部審計準則等規(guī)定;

  (三)審計發(fā)現(xiàn),即對被審計單位的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實施審計過程中所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的事實;

  (四)審計結論,即根據已查明的事實,對被審計單位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所作的評價;

  (五)審計意見,即針對審計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提出的處理意見;

  (六)審計建議,即針對審計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提出的改善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建議。

  第九條 審計報告的附件應當包括針對審計過程、審計中發(fā)現(xiàn)問題所作出的具體說明,以及被審計單位的反饋意見等內容。

  第四章 審計報告的編制、復核與報送

  第十條 審計組應當在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后,及時編制審計報告,并征求被審計對象的意見。

  第十一條 被審計單位對審計報告有異議的,審計項目負責人及相關人員應當核實,必要時應當修改審計報告。

  第十二條 審計報告經過必要的修改后,應當連同被審計單位的反饋意見及時報送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復核。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將審計報告提交被審計單位和組織適當管理層,并要求被審計單位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落實糾正措施。

  第十四條 已經出具的審計報告如果存在重要錯誤或者遺漏,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及時更正,并將更正后的審計報告提交給原審計報告接收者。

  第十五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將審計報告及時歸入審計檔案,妥善保存。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六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十七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后續(xù)審計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后續(xù)審計活動,提高審計效果,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后續(xù)審計,是指內部審計機構為跟蹤檢查被審計單位針對審計發(fā)現(xiàn)的問題所采取的糾正措施及其改進效果,而進行的審查和評價活動。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人員及其從事的內部審計活動。其他組織或者人員接受委托、聘用,承辦或者參與內部審計業(yè)務,也應當遵守本準則。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對審計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采取糾正措施,是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責任。評價被審計單位管理層所采取的糾正措施是否及時、合理、有效,是內部審計人員的責任。

  第五條 內部審計機構可以在規(guī)定期限內,或者與被審計單位約定的期限內實施后續(xù)審計。

  第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可以適時安排后續(xù)審計工作,并將其列入年度審計計劃。

  第七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如果初步認定被審計單位管理層對審計發(fā)現(xiàn)的`問題已采取了有效的糾正措施,可以將后續(xù)審計作為下次審計工作的一部分。

  第八條 當被審計單位基于成本或者其他方面考慮,決定對審計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不采取糾正措施并做出書面承諾時,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當向組織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報告。

  第三章 后續(xù)審計程序

  第九條 審計項目負責人應當編制后續(xù)審計方案,對后續(xù)審計作出安排。

  第十條 編制后續(xù)審計方案時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審計意見和審計建議的重要性;

  (二)糾正措施的復雜性;

  (三)落實糾正措施所需要的時間和成本;

  (四)糾正措施失敗可能產生的影響;

  (五)被審計單位的業(yè)務安排和時間要求。

  第十一條 對于已采取糾正措施的事項,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判斷是否需要深入檢查,必要時可以提出應在下次審計中予以關注。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根據后續(xù)審計的實施過程和結果編制后續(xù)審計報告。

  第四章 附 則

  第十三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十四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緊接下一頁)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審計抽樣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內部審計人員運用審計抽樣方法,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審計抽樣,是指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業(yè)務實施過程中,從被審查和評價的審計總體中抽取一定數量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測試,以樣本審查結果推斷總體特征,并作出審計結論的一種審計方法。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人員及其從事的內部審計活動。其他組織或者人員接受委托、聘用,承辦或者參與內部審計業(yè)務,也應當遵守本準則。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確定抽樣總體、選擇抽樣方法時應當以審計目標為依據,并考慮被審計單位及審計項目的具體情況。

  第五條 抽樣總體的確定應當遵循相關性、充分性和經濟性原則。

  相關性是指抽樣總體與審計對象及其審計目標相關;充分性是指抽樣總體能夠在數量上代表審計項目的實際情況;經濟性是指抽樣總體的確定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第六條 審計抽樣方法包括統(tǒng)計抽樣和非統(tǒng)計抽樣。在審計抽樣過程中,可以采用統(tǒng)計抽樣方法,也可以采用非統(tǒng)計抽樣方法,或者兩種方法結合使用。

  第七條 選取的樣本應當有代表性,具有與審計總體相似的特征。

  第八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選取樣本時,應當對業(yè)務活動中存在重大差異或者缺陷的風險以及審計過程中的檢查風險進行評估,并充分考慮因抽樣引起的抽樣風險及其他因素引起的非抽樣風險。

  第九條 抽樣結果的評價應當從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進行,并以此為依據合理推斷審計總體特征。

  第三章 抽樣程序和方法

  第十條 審計抽樣的一般程序包括下列步驟:

  (一)根據審計目標及審計對象的特征制定審計抽樣方案;

  (二)選取樣本;

  (三)對樣本進行審查;

  (四)評價抽樣結果;

  (五)根據抽樣結果推斷總體特征;

  (六)形成審計結論。

  第十一條 審計抽樣方案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審計總體,是指由審計對象的各個單位組成的整體;

  (二)抽樣單位,是指從審計總體中抽取并代表總體的各個單位;

  (三)樣本,是指在抽樣過程中從審計總體中抽取的部分單 位組成的整體;

  (四)誤差,是指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差異或者缺陷;

  (五)可容忍誤差,是指內部審計人員可以接受的差異或者 缺陷的最大程度;

  (六)預計總體誤差,是指內部審計人員預先估計的審計總 體中存在的差異或者缺陷;

  (七)可靠程度,是指預計抽樣結果能夠代表審計總體質量 特征的概率;

  (八)抽樣風險,是指內部審計人員依據抽樣結果得出的結 論與總體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

  (九)樣本量,是指為了能使內部審計人員對審計總體作出 審計結論所抽取樣本單位的數量;

  (十)其他因素。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根據審計重要性水平,合理確定預計總體誤差、可容忍誤差和可靠程度。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根據審計目標和審計對象的特征,選擇確定審計抽樣方法。

  統(tǒng)計抽樣,是指以數理統(tǒng)計方法為基礎,按照隨機原則從總體中選取樣本進行審查,并對總體特征進行推斷的審計抽樣方法。主要包括發(fā)現(xiàn)抽樣、連續(xù)抽樣等屬性抽樣方法,以及單位均值抽樣、差異估計抽樣和貨幣單位抽樣等變量抽樣方法。

  非統(tǒng)計抽樣,是指內部審計人員根據自己的專業(yè)判斷和經驗抽取樣本進行審查,并對總體特征進行推斷的審計抽樣方法。

  統(tǒng)計抽樣和非統(tǒng)計抽樣審計方法相互結合使用,可以降低抽樣風險。

  第十四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根據下列要素確定樣本量:

  (一)審計總體。審計總體的量越大,所需要的樣本量越多;

  (二)可容忍誤差。可容忍誤差越大,所需樣本量越少;

  (三)預計總體誤差。預計總體誤差越大,所需樣本量越多;

  (四)抽樣風險。抽樣風險越小,所需樣本量越多;

  (五)可靠程度?煽砍潭仍酱,所需樣本量越多。

  第十五條 內部審計人員可以運用下列方法選取樣本:

  (一)隨機數表選樣法;

  (二)系統(tǒng)選樣法;

  (三)分層選樣法;

  (四)整群選樣法;

  (五)任意選樣法。

  第十六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選取樣本之后,應當對樣本進行審查,獲取相關、可靠和充分的審計證據。

  第四章 抽樣結果的評價

  第十七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根據預先確定的誤差構成條件,確定存在誤差的樣本。

  第十八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對抽樣風險和非抽樣風險進行評估,以防止對審計總體作出不恰當的審計結論。

  第十九條 抽樣風險主要包括兩類:

  (一)誤受風險,是指樣本結果表明審計項目不存在重大差 異或者缺陷,而實際上卻存在著重大差異或者缺陷的可能性;

  (二)誤拒風險,是指樣本結果表明審計項目存在重大差異 或者缺陷,而實際上并沒有存在重大差異或者缺陷的可能性。

  第二十條 非抽樣風險是由抽樣之外的其他因素造成的風險,一般包括下列原因:

  (一)審計程序設計及執(zhí)行不恰當;

  (二)抽樣過程沒有按照規(guī)范程序執(zhí)行;

  (三)樣本審查結果解釋錯誤;

  (四)審計人員業(yè)務能力不足;

  (五)其他原因。

  第二十一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根據樣本誤差,采用適當的方法,推斷審計總體誤差。

  第二十二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根據抽樣結果的評價,確定審計證據是否足以證實某一審計總體特征。如果推斷的總體誤差超過可容忍誤差,應當增加樣本量或者執(zhí)行替代審計程序。

  第二十三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上述評價的基礎上還應當考慮誤差性質、誤差產生的原因,以及誤差對其他審計項目可能產生的影響等。

  第五章 附 則

  第二十四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二十五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分析程序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內部審計人員執(zhí)行分析程序的行為,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分析程序,是指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分析和比較信息之間的關系或者計算相關的比率,以確定合理性,并發(fā)現(xiàn)潛在差異和漏洞的一種審計方法。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人員及其從事的內部審計活動。其他組織或者人員接受委托、聘用,承辦或者參與內部審計業(yè)務,也應當遵守本準則。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合理運用職業(yè)判斷,根據需要在審計過程中執(zhí)行分析程序。

  第五條 內部審計人員執(zhí)行分析程序,有助于實現(xiàn)下列目標:

  (一)確認業(yè)務活動信息的合理性;

  (二)發(fā)現(xiàn)差異;

  (三)分析潛在的差異和漏洞;

  (四)發(fā)現(xiàn)不合法和不合規(guī)行為的線索。

  第六條 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執(zhí)行分析程序,能夠獲取與下列事項相關的證據:

  (一)被審計單位的持續(xù)經營能力;

  (二)被審計事項的總體合理性;

  (三)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中差異和漏洞的嚴重程度;

  (四)業(yè)務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五)計劃、預算的完成情況;

  (六)其他事項。

  第七條 分析程序所使用的'信息按其存在的形式劃分,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一)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

  (二)實物信息和貨幣信息;

  (三)電子數據信息和非電子數據信息;

  (四)絕對數信息和相對數信息。

  第八條 執(zhí)行分析程序時,應當考慮信息之間的相關性,以免得出不恰當的審計結論。

  第九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yè)謹慎,在確定對分析程序結果的依賴程度時,需要考慮下列因素:

  (一)分析程序的目標;

  (二)被審計單位的性質及其業(yè)務活動的復雜程度;

  (三)已收集信息資料的相關性、可靠性和充分性;

  (四)以往審計中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評價結果;

  (五)以往審計中發(fā)現(xiàn)的差異和漏洞。

  第三章 分析程序的執(zhí)行

  第十條 分析程序一般包括下列基本內容:

  (一)將當期信息與歷史信息相比較,分析其波動情況及發(fā)展趨勢;

  (二)將當期信息與預測、計劃或者預算信息相比較,并作差異分析;

  (三)將當期信息與內部審計人員預期信息相比較,分析差異;

  (四)將被審計單位信息與組織其他部門類似信息相比較, 分析差異;

  (五)將被審計單位信息與行業(yè)相關信息相比較,分析差異;

  (六)對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之間的關系、比率的計算與 分析;

  (七)對重要信息內部組成因素的關系、比率的計算與分析。

  第十一條 分析程序主要包括下列具體方法:

  (一)比較分析;

  (二)比率分析;

  (三)結構分析;

  (四)趨勢分析;

  (五)回歸分析;

  (六)其他技術方法。

  內部審計人員可以根據審計目標和審計事項單獨或者綜合運用以上方法。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人員需要在審計計劃階段執(zhí)行分析程序,以了解被審計事項的基本情況,確定審計重點。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人員需要在審計實施階段執(zhí)行分析程序,對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進行審查,以獲取審計證據。

  第十四條 內部審計人員需要在審計終結階段執(zhí)行分析程序,驗證其他審計程序所得結論的合理性,以保證審計質量。

  第四章 對分析程序結果的利用

  第十五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考慮下列影響分析程序效率和效果的因素:

  (一)被審計事項的重要性;

  (二)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

  (三)獲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四)分析程序執(zhí)行人員的專業(yè)素質;

  (五)分析程序操作的規(guī)范性。

  第十六條 內部審計人員執(zhí)行分析程序發(fā)現(xiàn)差異時,應當采用下列方法對其進行調查和評價:

  (一)詢問管理層獲取其解釋和答復;

  (二)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確認管理層解釋和答復的合理性與可靠性;

  (三)如果管理層沒有作出恰當解釋,應當擴大審計范圍,執(zhí)行其他審計程序,實施進一步審查,以便得出審計結論。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七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十八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內部控制審計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內部審計人員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行為,保證內部控制審計質量,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內部控制審計,是指內部審計機構對組織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進行的審查和評價活動。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人員及其從事的內部控制審計活動。其他組織或者人員接受委托、聘用,承辦或者參與內部審計業(yè)務,也應當遵守本準則。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董事會及管理層的責任是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并使之有效運行。

  內部審計的責任是對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進行審查和評價,出具客觀、公正的審計報告,促進組織改善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

  第五條 內部控制審計應當以風險評估為基礎,根據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和對組織單個或者整體控制目標造成的影響程度,確定審計的范圍和重點。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關注串通舞弊、濫用職權、環(huán)境變化和成本效益等內部控制的局限性。

  第六條 內部控制審計應當在對內部控制全面評價的基礎上,關注重要業(yè)務單位、重大業(yè)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的內部控制。

  第七條 內部控制審計應當真實、客觀地揭示經營管理的風險狀況,如實反映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情況。

  第八條 內部控制審計按其范圍劃分,分為全面內部控制審計和專項內部控制審計。

  全面內部控制審計,是針對組織所有業(yè)務活動的內部控制,包括內部環(huán)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jiān)督五個要素所進行的全面審計。

  專項內部控制審計,是針對組織內部控制的某個要素、某項業(yè)務活動或者業(yè)務活動某些環(huán)節(jié)的內部控制所進行的審計。

  第三章 內部控制審計的內容

  第九條 內部審計機構可以參考《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及配套指引的相關規(guī)定,根據組織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通過審查內部環(huán)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jiān)督等要素,對組織層面內部控制的設計與運行情況進行審查和評價。

  第十條 內部審計人員開展內部環(huán)境要素審計時,應當以《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和各項應用指引中有關內部環(huán)境要素的規(guī)定為依據,關注組織架構、發(fā)展戰(zhàn)略、人力資源、組織文化、社會責任等,結合本組織的'內部控制,對內部環(huán)境進行審查和評價。

  第十一條 內部審計人員開展風險評估要素審計時,應當以《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有關風險評估的要求,以及各項應用指引中所列主要風險為依據,結合本組織的內部控制,對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的風險識別、風險分析、應對策略等進行審查和評價。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人員開展控制活動要素審計時,應當以《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和各項應用指引中關于控制活動的規(guī)定為依據,結合本組織的內部控制,對相關控制活動的設計和運行情況進行審查和評價。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人員開展信息與溝通要素審計時,應當以《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和各項應用指引中有關內部信息傳遞、財務報告、信息系統(tǒng)等規(guī)定為依據,結合本組織的內部控制,對信息收集處理和傳遞的及時性、反舞弊機制的健全性、財務報告的真實性、信息系統(tǒng)的安全性,以及利用信息系統(tǒng)實施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查和評價。

  第十四條 內部審計人員開展內部監(jiān)督要素審計時,應當以《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有關內部監(jiān)督的要求,以及各項應用指引中有關日常管控的規(guī)定為依據,結合本組織的內部控制,對內部監(jiān)督機制的有效性進行審查和評價,重點關注監(jiān)事會、審計委員會、內部審計機構等是否在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中有效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

  第十五條 內部審計人員根據管理需求和業(yè)務活動的特點,可以針對采購業(yè)務、資產管理、銷售業(yè)務、研究與開發(fā)、工程項目、擔保業(yè)務、業(yè)務外包、財務報告、全面預算、合同管理、信息系統(tǒng)等,對業(yè)務層面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行情況進行審查和評價。

  第四章 內部控制審計的具體程序與方法

  第十六條 內部控制審計主要包括下列程序:

  (一)編制項目審計方案;

  (二)組成審計組;

  (三)實施現(xiàn)場審查;

  (四)認定控制缺陷;

  (五)匯總審計結果;

  (六)編制審計報告。

  第十七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實施現(xiàn)場審查之前,可以要求被審計單位提交最近一次的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結合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確定審計內容及重點,實施內部控制審計。

  第十八條 內部審計機構可以適當吸收組織內部相關機構熟悉情況的業(yè)務人員參加內部控制審計。

  第十九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綜合運用訪談、問卷調查、專題討論、穿行測試、實地查驗、抽樣和比較分析等方法,充分收集組織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是否有效的證據。

  第二十條 內部審計人員編制審計工作底稿應當詳細記錄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內容,包括審查和評價的要素、主要風險點、采取的控制措施、有關證據資料,以及內部控制缺陷認定結果等。

  第五章 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

  第二十一條 內部控制缺陷包括設計缺陷和運行缺陷。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根據內部控制審計結果,結合相關管理層的自我評估,綜合分析后提出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意見,按照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進行審核后予以認定。

  第二十二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根據獲取的證據,對內部控制缺陷進行初步認定,并按照其性質和影響程度分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重大缺陷,是指一個或者多個控制缺陷的組合,可能導致組織嚴重偏離控制目標。重要缺陷,是指一個或者多個控制缺陷的組合,其嚴重程度和經濟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導致組織偏離控制目標。一般缺陷,是指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缺陷。

  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認定標準,由內部審計機構根據上述要求,結合本組織具體情況確定。

  第二十三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編制內部控制缺陷認定匯總表,對內部控制缺陷及其成因、表現(xiàn)形式和影響程度進行綜合分析和全面復核,提出認定意見,并以適當的形式向組織適當管理層報告。重大缺陷應當及時向組織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報告。

  第六章 內部控制審計報告

  第二十四條 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內容,應當包括審計目標、依據、范圍、程序與方法、內部控制缺陷認定及整改情況,以及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有效性的審計結論、意見、建議等相關內容。

  第二十五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向組織適當管理層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結果。一般情況下,全面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應當報送組織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包含有重大缺陷認定的專項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在報送組織適當管理層的同時,也應當報送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

  第二十六條 經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批準,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可以作為《企業(yè)內部控制評價指引》中要求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對外披露。

  第七章 附 則

  第二十七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二十八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績效審計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績效審計工作,提高績效審計質量和效率,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績效審計,是指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對本組織經營管理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的審查和評價。

  經濟性,是指組織經營管理過程中獲得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產品或者服務及其他成果時所耗費的資源最少;效率性,是指組織經營管理過程中投入資源與產出成果之間的對比關系;效果性,是指組織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人員及其從事的績效審計活動。其他組織或者人員接受委托、聘用,承辦或者參與內部審計業(yè)務,也應當遵守本準則。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充分考慮實施績效審計項目對內部審計人員專業(yè)勝任能力的需求,合理配置審計資源。

  第五條 組織各管理層根據授權承擔相應的經營管理責任,對經營管理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負責。內部審計機構開展績效審計不能減輕或者替代管理層的責任。

  第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和確定績效審計對象,既可以針對組織的全部或者部分經營管理活動,也可以針對特定項目和業(yè)務。

  第三章 績效審計的內容

  第七條 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績效審計可以同時對組織經營管理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進行審查和評價,也可以只側重某一方面進行審查和評價。

  第八條 績效審計主要審查和評價下列內容:

  (一)有關經營管理活動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信息是否真實、可靠;

  (二)相關經營管理活動的人、財、物、信息、技術等資源取得、配置和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恰當性和節(jié)約性;

  (三)經營管理活動既定目標的適當性、相關性、可行性和實現(xiàn)程度,以及未能實現(xiàn)既定目標的情況及其原因;

  (四)研發(fā)、財務、采購、生產、銷售等主要業(yè)務活動的效率;

  (五)計劃、決策、指揮、控制及協(xié)調等主要管理活動的效率;

  (六)經營管理活動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的實現(xiàn)情況;

  (七)組織為評價、報告和監(jiān)督特定業(yè)務或者項目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建立的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體系的健全性及其運行的有效性;

  (八)其他有關事項。

  第四章 績效審計的方法

  第九條 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應當依據重要性、審計風險和審計成本,選擇與審計對象、審計目標及審計評價標準相適應的績效審計方法,以獲取相關、可靠和充分的審計證據。

  第十條 選擇績效審計方法時,除運用常規(guī)審計方法以外,還可以運用下列方法:

  (一)數量分析法,即對經營管理活動相關數據進行計算分 析,并運用抽樣技術對抽樣結果進行評價的方法;

  (二)比較分析法,即通過分析、比較數據間的關系、趨勢或者比率獲取審計證據的方法;

  (三)因素分析法,即查找產生影響的因素,并分析各個因 素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的方法;

  (四)量本利分析法,即分析一定期間內的業(yè)務量、成本和 利潤三者之間變量關系的方法;

  (五)專題討論會,即通過召集組織相關管理人員就經營管 理活動特定項目或者業(yè)務的具體問題進行討論的方法;

  (六)標桿法,即對經營管理活動狀況進行觀察和檢查,通 過與組織內外部相同或者相似經營管理活動的最佳實務進行比較的方法;

  (七)調查法,即憑借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如訪談、問卷),對某種或者某幾種現(xiàn)象、事實進行考察,通過對搜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分析處理,進而得出結論的方法;

  (八)成本效益(效果)分析法,即通過分析成本和效益(效果)之間的關系,以每單位效益(效果)所消耗的成本來評價項目效益(效果)的方法;

  (九)數據包絡分析法,即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以凸分析和線性規(guī)劃為工具,應用數學規(guī)劃模型計算比較決策單元之間的相對效率,對評價對象做出評價的方法;

  (十)目標成果法,即根據實際產出成果評價被審計單位或者項目的目標是否實現(xiàn),將產出成果與事先確定的目標和需求進行對比,確定目標實現(xiàn)程度的方法;

  (十一)公眾評價法,即通過專家評估、公眾問卷及抽樣調查等方式,獲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證據信息,評價目標實現(xiàn)程度的方法。

  第五章 績效審計的評價標準

  第十一條 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選擇適當的績效審計評價標準。

  績效審計評價標準應當具有可靠性、客觀性和可比性。

  第十二條 績效審計評價標準的來源主要包括:

  (一)有關法律法規(guī)、方針、政策、規(guī)章制度等的規(guī)定;

  (二)國家部門、行業(yè)組織公布的行業(yè)指標;

  (三)組織制定的目標、計劃、預算、定額等;

  (四)同類指標的歷史數據和國際數據;

  (五)同行業(yè)的實踐標準、經驗和做法。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在確定績效審計評價標準時,應當與組織管理層進行溝通,在雙方認可的基礎上確定績效審計評價標準。

  第六章 績效審計報告

  第十四條 績效審計報告應當反映績效審計評價標準的選擇、確定及溝通過程等重要信息,包括必要的局限性分析。

  第十五條 績效審計報告中的績效評價應當根據審計目標和審計證據作出,可以分為總體評價和分項評價。當審計風險較大,難以做出總體評價時,可以只做分項評價。

  第十六條 績效審計報告中反映的合法、合規(guī)性問題,除進行相應的審計處理外,還應當側重從績效的角度對問題進行定性,描述問題對績效造成的影響、后果及嚴重程度。

  第十七條 績效審計報告應當注重從體制、機制、制度上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兼顧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個體利益和組織整體利益,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第七章 附 則

  第十八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十九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信息系統(tǒng)審計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信息系統(tǒng)審計工作,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信息系統(tǒng)審計,是指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對組織的信息系統(tǒng)及其相關的信息技術內部控制和流程所進行的審查與評價活動。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人員及其從事的信息系統(tǒng)審計活動。其他組織或者人員接受委托、聘用,承辦或者參與內部審計業(yè)務,也應當遵守本準則。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信息系統(tǒng)審計的目的是通過實施信息系統(tǒng)審計工作,對組織是否實現(xiàn)信息技術管理目標進行審查和評價,并基于評價意見提出管理建議,協(xié)助組織信息技術管理人員有效地履行職責。

  組織的信息技術管理目標主要包括:

  (一)保證組織的信息技術戰(zhàn)略充分反映組織的戰(zhàn)略目標;

  (二)提高組織所依賴的信息系統(tǒng)的可靠性、穩(wěn)定性、安全性及數據處理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三)提高信息系統(tǒng)運行的效果與效率,合理保證信息系統(tǒng)的運行符合法律法規(guī)以及相關監(jiān)管要求。

  第五條 組織中信息技術管理人員的責任是進行信息系統(tǒng)的開發(fā)、運行和維護,以及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內部控制的設計、執(zhí)行和監(jiān)控;信息系統(tǒng)審計人員的責任是實施信息系統(tǒng)審計工作并出具審計報告。

  第六條 從事信息系統(tǒng)審計的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具備必要的信息技術及信息系統(tǒng)審計專業(yè)知識、技能和經驗。必要時,實施信息系統(tǒng)審計可以利用外部專家服務。

  第七條 信息系統(tǒng)審計可以作為獨立的審計項目組織實施,也可以作為綜合性內部審計項目的組成部分實施。

  當信息系統(tǒng)審計作為綜合性內部審計項目的一部分時,信息系統(tǒng)審計人員應當及時與其他相關內部審計人員溝通信息系統(tǒng)審計中的發(fā)現(xiàn),并考慮依據審計結果調整其他相關審計的范圍、時間及性質。

  第八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采用以風險為基礎的審計方法進行信息系統(tǒng)審計,風險評估應當貫穿于信息系統(tǒng)審計的全過程。

  第三章 信息系統(tǒng)審計計劃

  第九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實施信息系統(tǒng)審計前,需要確定審計目標并初步評估審計風險,估算完成信息系統(tǒng)審計或者專項審計所需的資源,確定重點審計領域及審計活動的優(yōu)先次序,明確審計組成員的職責,編制信息系統(tǒng)審計方案。

  第十條 編制信息系統(tǒng)審計方案時,除遵循相關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的規(guī)定,還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高度依賴信息技術、信息系統(tǒng)的關鍵業(yè)務流程及相關的組織戰(zhàn)略目標;

  (二)信息技術管理的組織架構;

  (三)信息系統(tǒng)框架和信息系統(tǒng)的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及近期發(fā)展計劃;

  (四)信息系統(tǒng)及其支持的業(yè)務流程的變更情況;

  (五)信息系統(tǒng)的復雜程度;

  (六)以前年度信息系統(tǒng)內、外部審計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后續(xù) 審計情況;

  (七)其他影響信息系統(tǒng)審計的因素。

  第十一條 當信息系統(tǒng)審計作為綜合性內部審計項目的一部分時,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計劃階段還應當考慮項目審計目標及要求。

  第四章 信息技術風險評估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人員進行信息系統(tǒng)審計時,應當識別組織所面臨的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內、外部風險,并采用適當的風險評估技術與方法,分析和評價其發(fā)生的可能性及影響程度,為確定審計目標、范圍和方法提供依據。

  第十三條 信息技術風險是指組織在信息處理和信息技術運用過程中產生的、可能影響組織目標實現(xiàn)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信息技術風險,包括組織層面的信息技術風險、一般性控制層面的信息技術風險及業(yè)務流程層面的信息技術風險等。

  第十四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識別和評估組織層面、一般性控制層面的信息技術風險時,需要關注下列內容:

  (一)業(yè)務關注度,即組織的信息技術戰(zhàn)略與組織整體發(fā)展 戰(zhàn)略規(guī)劃的契合度以及信息技術(包括硬件及軟件環(huán)境)對業(yè)務和用戶需求的支持度;

  (二)信息資產的重要性;

  (三)對信息技術的依賴程度;

  (四)對信息技術部門人員的依賴程度;

  (五)對外部信息技術服務的依賴程度;

  (六)信息系統(tǒng)及其運行環(huán)境的安全性、可靠性;

  (七)信息技術變更;

  (八)法律規(guī)范環(huán)境;

  (九)其他。

  第十五條 業(yè)務流程層面的信息技術風險受行業(yè)背景、業(yè)務流程的復雜程度、上述組織層面及一般性控制層面的控制有效性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差異。一般而言,內部審計人員應當了解業(yè)務流程,并關注下列信息技術風險:

  (一)數據輸入;

  (二)數據處理;

  (三)數據輸出。

  第十六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充分考慮風險評估的結果,以合理確定信息系統(tǒng)審計的內容及范圍,并對組織的信息技術內部控制設計合理性和運行有效性進行測試。

  第五章 信息系統(tǒng)審計的內容

  第十七條 信息系統(tǒng)審計主要是對組織層面信息技術控制、信息技術一般性控制及業(yè)務流程層面相關應用控制的審查和評價。

  第十八條 信息技術內部控制的各個層面均包括人工控制、自動控制和人工、自動相結合的控制形式,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根據不同的控制形式采取恰當的審計程序。

  第十九條 組織層面信息技術控制,是指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對信息技術治理職能及內部控制的重要性的態(tài)度、認識和措施。內部審計人員應當考慮下列控制要素中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內容:

  (一)控制環(huán)境。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關注組織的信息技術戰(zhàn)略規(guī)劃對業(yè)務戰(zhàn)略規(guī)劃的契合度、信息技術治理制度體系的建設、信息技術部門的組織結構和關系、信息技術治理相關職權與責任的分配、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管理、對用戶的信息技術教育和培訓等方面。

  (二)風險評估。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關注組織的風險評估的總體架構中信息技術風險管理的框架、流程和執(zhí)行情況,信息資產的分類以及信息資產所有者的職責等方面。

  (三)信息與溝通。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關注組織的信息系統(tǒng)架構及其對財務、業(yè)務流程的支持度、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的信息溝通模式、信息技術政策/信息安全制度的傳達與溝通等方面。

  (四)內部監(jiān)督。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關注組織的監(jiān)控管理報告系統(tǒng)、監(jiān)控反饋、跟蹤處理程序以及組織對信息技術內部控制的自我評估機制等方面。

  第二十條 信息技術一般性控制是指與網絡、操作系統(tǒng)、數據庫、應用系統(tǒng)及其相關人員有關的信息技術政策和措施,以確保信息系統(tǒng)持續(xù)穩(wěn)定的運行,支持應用控制的有效性。對信息技術一般性控制的審計應當考慮下列控制活動:

  (一)信息安全管理。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關注組織的信息安全管理政策,物理訪問及針對網絡、操作系統(tǒng)、數據庫、應用系統(tǒng)的.身份認證和邏輯訪問管理機制,系統(tǒng)設置的職責分離控制等。

  (二)系統(tǒng)變更管理。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關注組織的應用系統(tǒng)及相關系統(tǒng)基礎架構的變更、參數設置變更的授權與審批,變更測試,變更移植到生產環(huán)境的流程控制等。

  (三)系統(tǒng)開發(fā)和采購管理。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關注組織的應用系統(tǒng)及相關系統(tǒng)基礎架構的開發(fā)和采購的授權審批,系統(tǒng)開發(fā)的方法論,開發(fā)環(huán)境、測試環(huán)境、生產環(huán)境嚴格分離情況,系統(tǒng)的測試、審核、移植到生產環(huán)境等環(huán)節(jié)。

  (四)系統(tǒng)運行管理。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關注組織的信息技術資產管理、系統(tǒng)容量管理、系統(tǒng)物理環(huán)境控制、系統(tǒng)和數據備份及恢復管理、問題管理和系統(tǒng)的日常運行管理等。

  第二十一條 業(yè)務流程層面應用控制是指在業(yè)務流程層面為了合理保證應用系統(tǒng)準確、完整、及時完成業(yè)務數據的生成、記錄、處理、報告等功能而設計、執(zhí)行的信息技術控制。對業(yè)務流程層面應用控制的審計應當考慮下列與數據輸入、數據處理以及數據輸出環(huán)節(jié)相關的控制活動:

  (一)授權與批準;

  (二)系統(tǒng)配置控制;

  (三)異常情況報告和差錯報告;

  (四)接口/轉換控制;

  (五)一致性核對;

  (六)職責分離;

  (七)系統(tǒng)訪問權限;

  (八)系統(tǒng)計算;

  (九)其他。

  第二十二條 信息系統(tǒng)審計除上述常規(guī)的審計內容外,內部審計人員還可以根據組織當前面臨的特殊風險或者需求,設計專項審計以滿足審計戰(zhàn)略,具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領域:

  (一)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實施項目的專項審計;

  (二)信息系統(tǒng)安全專項審計;

  (三)信息技術投資專項審計;

  (四)業(yè)務連續(xù)性計劃的專項審計;

  (五)外包條件下的專項審計;

  (六)法律、法規(guī)、行業(yè)規(guī)范要求的內部控制合規(guī)性專項審計;

  (七)其他專項審計。

  第六章 信息系統(tǒng)審計的方法

  第二十三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進行信息系統(tǒng)審計時,可以單獨或者綜合運用下列審計方法獲取相關、可靠和充分的審計證據,以評估信息系統(tǒng)內部控制的設計合理性和運行有效性:

  (一)詢問相關控制人員;

  (二)觀察特定控制的運用;

  (三)審閱文件和報告及計算機文檔或者日志;

  (四)根據信息系統(tǒng)的特性進行穿行測試,追蹤交易在信息 系統(tǒng)中的處理過程;

  (五)驗證系統(tǒng)控制和計算邏輯;

  (六)登錄信息系統(tǒng)進行系統(tǒng)查詢;

  (七)利用計算機輔助審計工具和技術;

  (八)利用其他專業(yè)機構的審計結果或者組織對信息技術內 部控制的自我評估結果;

  (九)其他。

  第二十四條 信息系統(tǒng)審計人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利用計算機輔助審計工具和技術進行數據的驗證、關鍵系統(tǒng)控制/計算的邏輯驗證、審計樣本選取等;內部審計人員在充分考慮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可靠的信息安全偵測工具進行滲透性測試等。

  第二十五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對信息系統(tǒng)內部控制進行評估時,應當獲得相關、可靠和充分的審計證據以支持審計結論完成審計目標,并應當充分考慮系統(tǒng)自動控制的控制效果的一致性及可靠性的特點,在選取審計樣本時可以根據情況適當減少樣本量。在系統(tǒng)未發(fā)生變更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適當降低審計頻率。

  第二十六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應當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依據信息系統(tǒng)內部控制評估的結果重新評估審計風險,并根據剩余風險設計進一步的審計程序。

  第七章 附 則

  第二十七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二十八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對舞弊行為進行檢查和報告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活動中對舞弊行為進行檢查和報告,提高審計效率和效果,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舞弊,是指組織內、外人員采用欺騙等違法違規(guī)手段,損害或者謀取組織利益,同時可能為個人帶來不正當利益的行為。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人員及其從事的內部審計活動。其他組織或者人員接受委托、聘用,承辦或者參與內部審計業(yè)務,也應當遵守本準則。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組織管理層對舞弊行為的發(fā)生承擔責任。建立、健全并有效實施內部控制,預防、發(fā)現(xiàn)及糾正舞弊行為是組織管理層的責任。

  第五條 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yè)謹慎,在實施的審計活動中關注可能發(fā)生的舞弊行為,并對舞弊行為進行檢查和報告。

  第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在檢查和報告舞弊行為時,應當從下列方面保持應有的職業(yè)謹慎:

  (一)具有識別、檢查舞弊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實施審計項目時警惕相關方面可能存在的舞弊風險;

  (二)根據被審計事項的重要性、復雜性以及審計成本效益,合理關注和檢查可能存在的舞弊行為;

  (三)運用適當的審計職業(yè)判斷,確定審計范圍和審計程序,以檢查、發(fā)現(xiàn)和報告舞弊行為;

  (四)發(fā)現(xiàn)舞弊跡象時,應當及時向適當管理層報告,提出進一步檢查的建議。

  第七條 由于內部審計并非專為檢查舞弊而進行,即使審計人員以應有的職業(yè)謹慎執(zhí)行了必要的審計程序,也不能保證發(fā)現(xiàn)所有的舞弊行為。

  第八條 損害組織經濟利益的舞弊,是指組織內、外人員為謀取自身利益,采用欺騙等違法違規(guī)手段使組織經濟利益遭受損害的不正當行為。具體包括下列情形:

  (一)收受賄賂或者回扣;

  (二)將正常情況下可以使組織獲利的交易事項轉移給他人;

  (三)貪污、挪用、盜竊組織資產;

  (四)使組織為虛假的交易事項支付款項;

  (五)故意隱瞞、錯報交易事項;

  (六)泄露組織的商業(yè)秘密;

  (七)其他損害組織經濟利益的舞弊行為。

  第九條 謀取組織經濟利益的舞弊,是指組織內部人員為使本組織獲得不當經濟利益而其自身也可能獲得相關利益,采用欺騙等違法違規(guī)手段,損害國家和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利益的不正當行為。具體包括下列情形:

  (一)支付賄賂或者回扣;

  (二)出售不存在或者不真實的資產;

  (三)故意錯報交易事項、記錄虛假的交易事項,使財務報表使用者誤解而作出不適當的投融資決策;

  (四)隱瞞或者刪除應當對外披露的重要信息;

  (五)從事違法違規(guī)的經營活動;

  (六)偷逃稅款;

  (七)其他謀取組織經濟利益的舞弊行為。

  第十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檢查和報告舞弊行為時,應當特別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第三章 評估舞弊發(fā)生的可能性

  第十一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審查和評價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時,應當從以下方面對舞弊發(fā)生的可能性進行評估:

  (一)組織目標的可行性;

  (二)控制意識和態(tài)度的科學性;

  (三)員工行為規(guī)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業(yè)務活動授權審批制度的有效性;

  (五)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機制的有效性;

  (六)信息系統(tǒng)運行的有效性。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人員除考慮內部控制的固有局限外,還應當考慮下列可能導致舞弊發(fā)生的情況:

  (一)管理人員品質不佳;

  (二)管理人員遭受異常壓力;

  (三)業(yè)務活動中存在異常交易事項;

  (四)組織內部個人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存在較大沖 突。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根據可能發(fā)生的舞弊行為的性質,向組織適當管理層報告,同時就需要實施的舞弊檢查提出建議。

  第四章 舞弊的檢查

  第十四條 舞弊的檢查是指實施必要的檢查程序,以確定舞弊跡象所顯示的舞弊行為是否已經發(fā)生。

  第十五條 內部審計人員進行舞弊檢查時,應當根據下列要求進行:

  (一)評估舞弊涉及的范圍及復雜程度,避免向可能涉及舞弊的人員提供信息或者被其所提供的信息誤導;

  (二)設計適當的舞弊檢查程序,以確定舞弊者、舞弊程度、舞弊手段及舞弊原因;

  (三)在舞弊檢查過程中,與組織適當管理層、專業(yè)舞弊調查人員、法律顧問及其他專家保持必要的'溝通;

  (四)保持應有的職業(yè)謹慎,以避免損害相關組織或者人員的合法權益。

  第五章 舞弊的報告

  第十六條 舞弊的報告是指內部審計人員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向組織適當管理層或者董事會報告舞弊檢查情況及結果。

  第十七條 在舞弊檢查過程中,出現(xiàn)下列情況時,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及時向組織適當管理層報告:

  (一)可以合理確信舞弊已經發(fā)生,并需要深入調查;

  (二)舞弊行為已經導致對外披露的財務報表嚴重失實;

  (三)發(fā)現(xiàn)犯罪線索,并獲得了應當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的證據。

  第十八條 內部審計人員完成必要的舞弊檢查程序后,應當從舞弊行為的性質和金額兩方面考慮其嚴重程度,并出具相應的審計報告。審計報告的內容主要包括舞弊行為的性質、涉及人員、舞弊手段及原因、檢查結論、處理意見、提出的建議及糾正措施。

  第六章 附 則

  第十九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二十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緊接下一頁)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內部審計機構的管理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內部審計機構的管理工作,保證審計質量,提高審計效率,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內部審計機構的管理,是指內部審計機構對內部審計人員和內部審計活動實施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協(xié)調工作。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內部審計機構的管理主要包括下列目的:

  (一)實現(xiàn)內部審計目標;

  (二)促使內部審計資源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利用;

  (三)提高內部審計質量,更好地履行內部審計職責;

  (四)促使內部審計活動符合內部審計準則的要求。

  第五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接受組織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的領導和監(jiān)督,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當對內部審計機構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負主要責任。

  第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制定內部審計章程,對內部審計的目標、職責和權限進行規(guī)范,并報經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批準。

  內部審計章程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內部審計目標;

  (二)內部審計機構的職責和權限;

  (三)內部審計范圍;

  (四)內部審計標準;

  (五)其他需要明確的事項。

  第七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建立合理、有效的組織結構,多層級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可以實行集中管理或者分級管理。

  實行集中管理的內部審計機構可以對下級組織實行內部審計派駐制或者委派制。

  實行分級管理的內部審計機構應當通過適當的組織形式和方式對下級內部審計機構進行指導和監(jiān)督。

  第八條 內部審計機構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下列方面:

  (一)審計計劃;

  (二)人力資源;

  (三)財務預算;

  (四)組織協(xié)調;

  (五)審計質量;

  (六)其他事項。

  第九條 內部審計機構的管理可以分為部門管理和項目管理。部門管理主要包括內部審計機構運行過程中的一般性行政管理。項目管理主要包括內部審計機構對審計項目業(yè)務工作的管理與控制。

  第三章 部門管理的內容和方法

  第十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根據組織的風險狀況、管理需要及審計資源的配置情況,編制年度審計計劃。

  第十一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根據內部審計目標和管理需要,加強人力資源管理,保證人力資源利用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一)內部審計人員的聘用;

  (二)內部審計人員的培訓;

  (三)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任務安排;

  (四)內部審計人員專業(yè)勝任能力分析;

  (五)內部審計人員的業(yè)績考核與激勵機制;

  (六)其他有關事項。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當根據年度審計計劃和人力資源計劃編制財務預算。編制財務預算時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內部審計人員的數量;

  (二)內部審計工作的安排;

  (三)內部審計機構的行政管理活動;

  (四)內部審計人員的教育及培訓要求;

  (五)內部審計工作的研究和發(fā)展;

  (六)其他有關事項。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根據組織的性質、規(guī)模和特點,編制內部審計工作手冊,以指導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內部審計工作手冊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一)內部審計機構的目標、權限和職責的'說明;

  (二)內部審計機構的組織、管理及工作說明;

  (三)內部審計機構的崗位設置及崗位職責說明;

  (四)主要審計工作流程;

  (五)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制度、程序和方法;

  (六)內部審計人員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和獎懲措施;

  (七)內部審計工作中應當注意的事項。

  第十四條 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在組織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的支持和監(jiān)督下,做好與組織其他機構和外部審計的協(xié)調工作。

  第十五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接受組織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的領導和監(jiān)督,在日常工作中保持有效的溝通,向其定期提交工作報告,適時提交審計報告。

  第十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制定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制度,通過實施督導、分級復核、審計質量內部評估、接受審計質量外部評估等,保證審計質量。

  第四章 項目管理的內容和方法

  第十七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根據年度審計計劃確定的審計項目,編制項目審計方案并組織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做好審計項目管理與控制工作。

  第十八條 在審計項目管理過程中,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與項目負責人應當充分履行職責,以確保審計質量,提高審計效率。

  第十九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在項目管理中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選派審計項目負責人并對其進行有效的授權;

  (二)審定項目審計方案;

  (三)督導審計項目的實施;

  (四)協(xié)調、溝通審計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重大問題;

  (五)審定審計報告;

  (六)督促被審計單位對審計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整改;

  (七)其他有關事項。

  第二十條 審計項目負責人應當履行的職責包括下列方面:

  (一)編制項目審計方案;

  (二)組織審計項目的實施;

  (三)對項目審計工作進行現(xiàn)場督導;

  (四)向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及時匯報審計進展及重大審計 發(fā)現(xiàn);

  (五)組織編制審計報告;

  (六)組織實施后續(xù)審計;

  (七)其他有關事項。

  第二十一條 內部審計機構可以采取下列輔助管理工具,完善和改進項目管理工作,保證審計項目管理與控制的有效性:

  (一)審計工作授權表;

  (二)審計任務清單;

  (三)審計工作底稿檢查表;

  (四)審計文書跟蹤表;

  (五)其他輔助管理工具。

  第二十二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建立審計項目檔案管理制度,加強審計工作底稿的歸檔、保管、查詢、復制、移交和銷毀等環(huán)節(jié)的管理工作,妥善保存審計檔案。

  第五章 附 則

  第二十三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二十四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與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的關系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明確和協(xié)調內部審計機構與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的關系,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增強內部審計工作的有效性,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與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的關系,是指內部審計機構因其隸屬于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所形成的接受其領導并向其報告的組織關系。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接受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的領導,保持與董事會或最高管理層的良好關系,實現(xiàn)董事會、最高管理層與內部審計在組織治理中的協(xié)同作用。

  第五條 對內部審計機構有管理權限的董事會或者類似的機構包括:

  (一)董事會;

  (二)董事會下屬的審計委員會;

  (三)非盈利組織的理事會。

  第六條 對內部審計機構有管理權限的最高管理層包括:

  (一)總經理;

  (二)與總經理級別相當的人員。

  第七條 內部審計機構與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的關系主要包括:

  (一)接受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的領導;

  (二)向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報告工作。

  第八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當積極尋求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對內部審計工作的理解與支持。

  第九條 在設立監(jiān)事會的.組織中,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在授權范圍內配合監(jiān)事會的工作。

  第三章 接受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的領導

  第十條 內部審計機構接受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領導的方式主要包括:

  (一)報請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批準審計工作事項;

  (二)接受并完成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的業(yè)務委派。

  第十一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向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報請批準的事項主要包括:

  (一)內部審計章程;

  (二)年度審計計劃;

  (三)人力資源計劃;

  (四)財務預算;

  (五)內部審計政策的制定及變動。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機構除實施常規(guī)審計業(yè)務外,還可以接受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委派的下列事項:

  (一)進行舞弊檢查;

  (二)實施專項審計;

  (三)開展經濟責任審計;

  (四)評價社會審計組織的工作質量;

  (五)其他。

  第四章 向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報告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與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保持有效的溝通,除向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提交審計報告之外,還應當定期提交工作報告,一般每年至少一次。

  第十四條 內部審計機構的工作報告應當概括、清晰地說明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以及內部審計資源的使用情況,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一)年度審計計劃的執(zhí)行情況;

  (二)審計項目涉及范圍及審計意見的總括說明;

  (三)對組織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總體評價;

  (四)審計中發(fā)現(xiàn)的差異和缺陷的匯總及其原因分析;

  (五)審計發(fā)現(xiàn)的重要問題和建議;

  (六)財務預算的執(zhí)行情況;

  (七)人力資源計劃的執(zhí)行情況;

  (八)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九)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要求或關注的其他內容。

  第十五條 內部審計機構提交工作報告時,還應當對年度審計計劃、財務預算和人力資源計劃執(zhí)行中出現(xiàn)的重大偏差及原因做出說明,并提出改進措施。

  第十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及時向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提交審計報告,審計報告應當清晰反映審計發(fā)現(xiàn)的重要問題、審計結論、意見和建議。

  第十七條 日常工作中,內部審計機構還應當與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就下列事項進行交流:

  (一)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關注的領域;

  (二)內部審計活動滿足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信息需求的程度;

  (三)內部審計的新趨勢和最佳實務;

  (四)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之間的協(xié)調。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八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十九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協(xié)調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協(xié)調工作,提高審計效率和效果,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協(xié)調,是指內部審計機構與社會審計組織、國家審計機關在審計工作中的溝通與合作。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內部審計應當做好與外部審計的協(xié)調工作,以實現(xiàn)下列目的:

  (一)保證充分、適當的審計范圍;

  (二)減少重復審計,提高審計效率;

  (三)共享審計成果,降低審計成本;

  (四)持續(xù)改進內部審計機構工作。

  第五條 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協(xié)調工作,應當在組織董事會或者最高管理層的支持和監(jiān)督下,由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具體組織實施。

  第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當定期對內外部審計的協(xié)調工作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改進內外部審計協(xié)調工作。

  第七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在外部審計對本組織開展審計時做好協(xié)調工作。

  第三章 協(xié)調的方法和內容

  第八條 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之間的協(xié)調,可以通過定期會議、不定期會面或者其他溝通方式進行。

  第九條 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協(xié)調工作包括下列方面:

  (一)與外部審計機構和人員的溝通;

  (二)配合外部審計工作;

  (三)評價外部審計工作質量;

  (四)利用外部審計工作成果。

  第十條 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應當在審計范圍上進行協(xié)調。在編制年度審計計劃和項目審計方案時,應當考慮雙方的工作,以確保充分、適當的審計范圍,最大限度減少重復性工作。

  第十一條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應當在必要的范圍內互相交流相關審計工作底稿,以便利用對方的工作成果。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應當相互參閱審計報告。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應當在具體審計程序和方法上相互溝通,達成共識,以促進雙方的合作。

  第四章 附 則

  第十四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十五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利用外部專家服務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內部審計機構利用外部專家服務的行為,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利用外部專家服務,是指內部審計機構聘請在某一領域中具有專門技能、知識和經驗的人員或者單位提供專業(yè)服務,并在審計活動中利用其工作結果的行為。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內部審計機構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利用外部專家服務。利用外部專家服務是為了獲取相關、可靠和充分的審計證據,保證審計工作的質量。

  第五條 外部專家應當對其所選用的假設、方法及其工作結果負責。

  第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對利用外部專家服務結果所形成的審計結論負責。

  第七條 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可以在下列方面利用外部專家服務:

  (一)特定資產的評估;

  (二)工程項目的評估;

  (三)產品或者服務質量問題;

  (四)信息技術問題;

  (五)衍生金融工具問題;

  (六)舞弊及安全問題;

  (七)法律問題;

  (八)風險管理問題;

  (九)其他。

  第八條 外部專家可以由內部審計機構從組織外部聘請,也可以在組織內部指派。

  第三章 對外部專家的`聘請

  第九條 內部審計機構聘請外部專家時,應當對外部專家的獨立性、客觀性進行評價,評價時應當考慮下列影響因素:

  (一)外部專家與被審計單位之間是否存在重大利益關系;

  (二)外部專家與被審計單位董事會、最高管理層是否存在 密切的私人關系;

  (三)外部專家與審計事項之間是否存在專業(yè)相關性;

  (四)外部專家是否正在或者即將為組織提供其他服務;

  (五)其他可能影響獨立性、客觀性的因素。

  第十條 在聘請外部專家時,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對外部專家的專業(yè)勝任能力進行評價,考慮其專業(yè)資格、專業(yè)經驗與聲望等。

  第十一條 在利用外部專家服務前,內部審計機構應當與外部專家簽訂書面協(xié)議。書面協(xié)議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一)外部專家服務的目的、范圍及相關責任;

  (二)外部專家服務結果的預定用途;

  (三)在審計報告中可能提及外部專家的情形;

  (四)外部專家利用相關資料的范圍;

  (五)報酬及其支付方式;

  (六)對保密性的要求;

  (七)違約責任。

  第四章 對外部專家服務結果的評價和利用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機構在利用外部專家服務結果作為審計證據時,應當評價其相關性、可靠性和充分性。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機構在評價外部專家服務結果時,應當考慮下列影響因素:

  (一)外部專家選用的假設和方法的適當性;

  (二)外部專家所用資料的相關性、可靠性和充分性。

  第十四條 在利用外部專家服務時,如果有必要,應當在審計報告中提及。

  第十五條 內部審計機構對外部專家服務評價后,如果認為其服務的結果無法形成相關、可靠和充分的審計證據,應當通過實施其他替代審計程序補充獲取相應的審計證據。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六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十七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人際關系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內部審計人員與組織內、外相關機構和人員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保證內部審計工作順利而有效地進行,提高審計效率和效果,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人際關系,是指內部審計人員與組織內外相關機構和人員之間的相互交往與聯(lián)系。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中的內部審計人員。其他組織或者人員接受委托、聘用,承辦或者參與內部審計業(yè)務,也應當遵守本準則。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從事內部審計活動中,需要與下列機構和人員建立人際關系:

  (一)組織適當管理層和相關人員;

  (二)被審計單位和相關人員;

  (三)組織內部各職能部門和相關人員;

  (四)組織外部相關機構和人員;

  (五)內部審計機構中的其他成員。

  第五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與組織內外相關機構和人員進行必要的溝通,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實現(xiàn)下列目的:

  (一)在內部審計工作中與相關機構和人員建立相互信任的 關系,促進彼此的交流與溝通;

  (二)在內部審計工作中取得相關機構和人員的理解和配合,及時獲得相關、可靠和充分的信息,提高內部審計效率;

  (三)保證內部審計意見得到有效落實,實現(xiàn)內部審計目標。

  第六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具備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意識和能力。

  第七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中應當注意保持獨立性和客觀性。

  第八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在遵循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情況下靈活、妥善地處理人際關系。

  第九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應當定期對內部審計人員的人際關系進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及時采取措施改進人際關系。

  第三章 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和方法

  第十條 內部審計人員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應當主動、及時、有效地進行溝通,以保證信息的快捷傳遞和充分交流。

  第十一條 內部審計人員處理人際關系時采用的溝通類型包括:

  (一)人員溝通,即內部審計人員與相關人員之間的溝通。

  (二)組織溝通,即內部審計機構在特定組織環(huán)境下的溝通,主要包括與上下級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與組織內各平行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信息在非平行、非隸屬部門之間的交流。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人員處理人際關系時采用的主要溝通方式有口頭溝通和書面溝通兩種。

  口頭溝通,即內部審計人員利用口頭語言進行信息交流。書面溝通,即內部審計人員利用書面語言進行信息交流。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人員人際關系沖突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缺乏必要、及時的信息溝通;

  (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存在分歧,導致不同的評價;

  (三)各自的價值觀、利益觀不一致;

  (四)職業(yè)道德信念的差異。

  第十四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及時、妥善地化解人際沖突,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

  (一)暫時回避,尋找適當的時機再進行協(xié)調;

  (二)說服、勸導;

  (三)適當的妥協(xié);

  (四)互相協(xié)作;

  (五)向適當管理層報告,尋求協(xié)調;

  (六)其他。

  第十五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積極、主動地與對內部審計工作負有領導責任的組織適當管理層進行溝通,可以采取的溝通途徑主要包括:

  (一)與組織適當管理層就審計計劃進行溝通,以達成共識;

  (二)咨詢組織適當管理層,了解內部控制環(huán)境;

  (三)根據審計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作出的審計結論,及時向組織 適當管理層提出審計意見和建議;

  (四)出具書面審計報告之前,利用各種溝通方式征求組織 適當管理層對審計結論、意見和建議的意見。

  第十六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與被審計單位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采取下列溝通途徑獲得被審計單位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一)在了解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時,應當進行及時、有效 的溝通和協(xié)調;

  (二)通過詢問、會談、會議、問卷調查等溝通方式,了解 被審計單位業(yè)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情況;

  (三)通過口頭方式或者其他非正式方式,與被審計單位交 流審計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

  (四)在審計報告提交之前,以書面方式與被審計單位進行 結果溝通。

  第十七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與組織內其他職能部門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確保在下列方面得到支持與配合:

  (一)了解組織及相關職能部門的情況;

  (二)尋求審計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解決方法;

  (三)落實審計結論、意見和建議;

  (四)有效利用審計成果;

  (五)其他。

  第十八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與組織外部相關機構和人員之間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以獲得更多的認同、支持及協(xié)助。

  第十九條 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重視內部審計機構成員間的人際關系,相互協(xié)作,相互包容。

  第四章 附 則

  第二十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二十一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內部審計質量控制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guī)范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工作,保證內部審計質量,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內部審計質量控制,是指內部審計機構為保證其審計質量符合內部審計準則的要求而制定和執(zhí)行的制度、程序和方法。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對制定并實施系統(tǒng)、有效的質量控制制度與程序負主要責任。

  第五條 內部審計質量控制主要包括下列目標:

  (一)保證內部審計活動遵循內部審計準則和本組織內部審 計工作手冊的要求;

  (二)保證內部審計活動的效率和效果達到既定要求;

  (三)保證內部審計活動能夠增加組織的價值,促進組織實 現(xiàn)目標。

  第六條 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分為內部審計機構質量控制和內部審計項目質量控制。

  第七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和審計項目負責人通過督導、分級復核、質量評估等方式對內部審計質量進行控制。

  第三章 內部審計機構質量控制

  第八條 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對內部審計機構質量負責。

  第九條 內部審計機構質量控制需要考慮下列因素:

  (一)內部審計機構的組織形式及授權狀況;

  (二)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與專業(yè)結構;

  (三)內部審計業(yè)務的范圍與特點;

  (四)成本效益原則的要求;

  (五)其他。

  第十條 內部審計機構質量控制主要包括下列措施:

  (一)確保內部審計人員遵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

  (二)保持并不斷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yè)勝任能力;

  (三)依據內部審計準則制定內部審計工作手冊;

  (四)編制年度審計計劃及項目審計方案;

  (五)合理配置內部審計資源;

  (六)建立審計項目督導和復核機制;

  (七)開展審計質量評估;

  (八)評估審計報告的使用效果;

  (九)對審計質量進行考核與評價。

  第四章 內部審計項目質量控制

  第十一條 內部審計項目負責人對審計項目質量負責。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項目質量控制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審計項目的性質及復雜程度;

  (二)參與項目審計的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yè)勝任能力;

  (三)其他。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項目質量控制主要包括下列措施:

  (一)指導內部審計人員執(zhí)行項目審計方案;

  (二)監(jiān)督審計實施過程;

  (三)檢查已實施的審計工作。

  第十四條 內部審計項目負責人在指導內部審計人員開展項目審計時,應當告知項目組成員下列事項:

  (一)項目組成員各自的`責任;

  (二)被審計項目或者業(yè)務的性質;

  (三)與風險相關的事項;

  (四)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五)其他。

  第十五條 內部審計項目負責人監(jiān)督內部審計實施過程時,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追蹤業(yè)務的過程;

  (二)解決審計過程中出現(xiàn)的重大問題,根據需要修改原項目審計方案;

  (三)識別在審計過程中需要咨詢的事項;

  (四)其他。

  第十六條 內部審計項目負責人在檢查已實施的審計工作時,應當關注下列內容:

  (一)審計工作是否已按照審計準則和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規(guī)定 執(zhí)行;

  (二)審計證據是否相關、可靠和充分;

  (三)審計工作是否實現(xiàn)了審計目標。

  第五章 附則

  第十七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十八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內部審計具體準則——評價外部審計工作質量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規(guī)范內部審計機構對外部審計工作質量的評價工作,有效利用外部審計成果,提高內部審計效率和效果,根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本準則所稱評價外部審計工作質量,是指由內部審計機構對外部審計工作過程及結果的質量所進行的評價活動。

  第三條 本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四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根據適當的標準對外部審計工作質量進行客觀評價,合理利用外部審計成果。

  第五條 評價外部審計工作質量,可以按照評價準備、評價實施和評價報告三個階段進行。

  第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挑選具有足夠專業(yè)勝任能力的人員對外部審計工作質量進行評價。

  第三章 評價準備

  第七條 在評價外部審計工作質量之前,內部審計機構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評價活動的必要性;

  (二)評價活動的可行性;

  (三)評價活動預期結果的有效性。

  第八條 在決定對外部審計工作質量進行評價后,內部審計機構應當編制適當的評價方案。評價方案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評價目的;

  (二)評價的主要內容與步驟;

  (三)評價的.依據;

  (四)評價工作的主要方法;

  (五)評價工作的時間安排;

  (六)評價人員的分工。

  第九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取得反映外部審計工作質量的審計報告及其他相關資料。

  第十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詳細了解外部審計所采用的審計依據、實施的審計過程及其在審計過程中與組織之間進行協(xié)調的情況。

  第十一條 如有必要,內部審計機構可以與外部審計機構就評價事項進行適當的溝通。

  第四章 評價實施

  第十二條 內部審計機構在評價外部審計工作質量時,應當重點關注下列內容:

  (一)外部審計機構和人員的獨立性與客觀性;

  (二)外部審計人員的專業(yè)勝任能力;

  (三)外部審計人員的職業(yè)謹慎性;

  (四)外部審計機構的信譽;

  (五)外部審計所采用審計程序及方法的適當性;

  (六)外部審計所采用審計依據的有效性;

  (七)外部審計所獲取審計證據的相關性、可靠性和充分性。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機構在評價外部審計工作質量時,應當充分考慮其與內部審計活動的差異。

  第十四條 內部審計機構在評價外部審計工作質量時,可以采用審核、觀察、詢問等常用方法,以及與有關方面進行溝通、協(xié)調的方法。

  第十五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將評價工作過程及結果記錄于審計工作底稿中。

  第五章 評價報告

  第十六條 內部審計機構做出外部審計工作質量評價結論之前,應當征求組織內部有關部門和人員的意見。必要時,內部審計人員也可以就評價結論與被評價的外部審計機構進行溝通。

  第十七條 內部審計機構完成外部審計工作質量評價之后,應當編制評價報告。評價報告一般包括下列要素:

  (一)評價報告的名稱;

  (二)被評價外部審計機構的名稱;

  (三)評價目的;

  (四)評價的主要內容及方法;

  (五)評價結果;

  (六)評價報告編制人員及編制時間。

  第六章 附 則

  第十八條 本準則由中國內部審計協(xié)會發(fā)布并負責解釋。

  第十九條 本準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國內部審計準則】相關文章:

內部審計論文02-06

內部審計報告11-18

內部審計述職報告03-06

內部審計培訓心得05-08

內部審計的述職報告03-30

內部審計個人總結05-09

內部審計報告范文06-13

內部審計論文15篇02-13

內部審計論文(1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