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關于答案在風中飄蕩征文范文「參考篇」
答案在風中飄蕩,屬于鮑勃·迪倫的答案。下面是中國人才網(wǎng)整理提供的答案在風中飄蕩征文,歡迎閱讀參考!
范文一:答案在風中飄蕩征文
諾貝爾文學獎今年頒布給鮑勃·迪倫,我對此毫無感覺。
我知道他很有名,也知道幾首他出名的歌詞,很棒。但讓我憑借幾句歌詞對他的文學才華下一個評價,我沒這個能力。
好在我手里拿到了2004年迪倫寫的自傳《編年史》(英文名《Chronicles》),那一年他63歲。
沒想到這是一部讓我讀得非常艱難的自傳,斷斷續(xù)續(xù)看了兩周,最后是在去成都的動車上看完了。
感受是一個詞——臣服,臣服于他的寫作功力。
不過我想先聊聊他的書給我的啟發(fā),再聊聊他的文字功力。
我是屬于要補考的那一撥,我滿心期待方文山同學能肩負中國諾獎的希望,卻被眾多好友打擊,他們說怎么也該是羅大佑。我去腦補了一首似乎我該聽過的歌,那歌名叫《Blowin’ in the Wind》,有段歌詞就算翻成中文依然震撼:“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見藍天?/一個人要傾聽多少次/才能聽到人們的呼喊?/要犧牲多少條生命他才知道/太多的人已經(jīng)死亡?/朋友,答案在風中飄蕩/答案在風中飄蕩!”
好文字能被人記住大多應該利于傳唱,能夠吟唱的力量總大于默念。諾貝爾獎總充滿爭議,這一次的“手滑”卻令人驚喜,當文學走入末路,不如回歸精神。不知會有多少人會因為這樣一個獎去聽鮑勃,鮑勃應該已經(jīng)不需要更多的光環(huán),民謠卻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回歸了人們視野當中。當躁動的汪峰帶出一個安靜唱歌的冠軍蔣敦豪,我喜歡那種平靜的力量。
回歸塵世之中,迷亂之中竟已無話可說。能說的不能說,不想說的不愿說,如此而已。這些日子,安靜的離開這個世界的有泰國的國王和以色列的前總理,他們被人紀念是因為他們給人力量。我看到野夫評價他的老師易中天,講成名之累,講本我的堅持。名利容易亂人,令夫妻反目,母女成仇,能讓教雞湯的老師自封圣賢,能讓無恥之徒欺世盜名。幸好,還有人能守住心中的寧靜,知有所為,知有所不為。
又到了霧霾彌散的季節(jié),來不及欣賞北京的紅葉,就被一陣秋風刺了骨。也許該去下載一堆鮑勃的歌來聽?趁這時節(jié),補補修養(yǎng),練練聽力。據(jù)說彼岸有避世良方,值得拼盡力氣去努力。還好,還有個由頭去奮斗,還有個想象讓一切看起來有意義?墒,就那兩人,一個瘋子,一個騙子,這世界真的會好嗎?
也許該好好去練這首歌,反復的唱:答案在風中飄蕩!
范文二:答案在風中飄蕩征文
某天夜里,我如常打開文檔,想要寫下一篇文章。寫作于我,很少是一件焦慮的事,我一來是為了表達,二來是為了稿費,所以我一直恪守著誠實的原則,只說自己相信的話,絕不宣揚自己不信的東西。但是那一天,奇怪的事發(fā)生了。往常,當我打算敲字時,我仿佛置身于傍晚陰晦時漫天的螢火蟲之中,那些語句與觀點,圍著我亮晶晶地飛舞,我隨手就能抓下一把,然后洋洋灑灑地把字一個一個地敲出來。但是,那天,我卻置身于一場古老的大雪之中,世界靜默不語,茫茫渾然,所有的路徑,我曾經(jīng)踏出來的、清晰的路徑,都被淹沒了,沒有彼與此的分別。我從哪里來,往哪里去,我被巨大的困惑捉住,我,失語了。
我曾和朋友說過,我成為一個研究愛和情感的人,是因為我的問題比任何人都多,我比任何人都好奇;是答案誘惑著我,去了解他人,去查找資料,去觀察、對比與思索。我多么希望自己在痛苦時,有個答案能像仙女的魔法棒一樣,點醒我,消除我的掙扎;我也希望,我可以將自己領悟到的關于幸福的真諦,傳遞給那些需要的人,以順手之勞,讓他們也獲得平靜。
我曾憧憬古希臘的那些哲學家們。他們探索自然,也探索生活的智慧,他們頭腦清醒,井井有條,洞察生活的起起落落。他們就像最好的水手,了解風云、星星和波浪的變化,駕馭著自己那一葉扁舟,從容不迫,在有限的時間內,過完他們心滿意足的一生。我羨慕他們的活法,也曾希望能像小學徒一樣,得到他們親授的錦囊,然后就像傳說中的故事一樣,保我一世大智無憂。
可我真的得到答案了嗎?捫心自問,我搖頭。我失語,是我害怕,我會自大到以為自己是真理。盡管勒龐在《烏合之眾》里教育我,要想讓他人信服,就是要“做出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jù)……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了,就越有威力” 。然而,對我來說,說服自己比說服他人更難。利用他人的人性弱點,鼓吹他們去迷信連我自己都懷疑的東西,是一件我無法從中得到快樂的事。
《小城畸人》里有一句話我可能終生難忘:“一個人一旦為自己掌握一個真理,稱之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此真理過他的生活時,他便變成畸人,他擁抱的真理便變成虛妄。”它提醒著我,懷疑主義者,盡管看似猶豫不決、不那么堅定武斷,也許正有他自己的高貴。那天夜里,我就是再一次被懷疑主義占據(jù)了思維,不敢下筆。關于情感與愛,涉及到人類心靈最微妙、最脆弱又最狡黠多變的部分,我見到越多的人,就越不敢下定論,更不敢打包票自己得到了哪怕一個小問題的答案。我自己也是許多迷途人中的一個。我問我自己:“你知道些什么嗎?你寫的,是確鑿無誤的嗎?你提供的,是真的答案嗎?”
我一個也回答不上來。我關掉了文檔,感覺不會再寫了。我躺在床上,同時也躺在一個寂靜的謎語里。幾個夜晚過后,這個謎語給了我新的啟示:我的錯誤,是我的貪心。讓我停止不前的,是那個大大的確切的答案——我相信,一切都有個正確的答案。對于求知的人來說,答案是那么有誘惑力的目標,為了它,我可以不懼怕途中的一切困苦,就像唐三藏闖了八十一關,和妖怪一一過招也要執(zhí)著于那本真經(jīng)?墒怯幸惶欤野l(fā)現(xiàn),答案只是鏡花水月,我或許永遠也得不到它,那么,我就不愿意再走了,因為我認為一切都是徒勞。但是,我忘了另一個更大的可能性:一切的一切,原本就是沒有答案的。
我的貪心在于要一個滴水不漏的'終極答案。這怎么可能?幾千年來,哲學里提出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答。幾千年來,男男女女在愛情中狂喜、失落、犧牲、憎恨,除了幾個圣人,也沒有人能擺脫這紅塵的規(guī)律。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專欄作者,卻妄圖背負起一個不負天下人的答案,難怪會被自己壓迫到失語。
我想起在一個金色的下午,我和一個臺灣心理咨詢師席地而談。我們從生活中最困惑的事開始談起,我們都是無法安分地接受“存在即合理”的簡單邏輯而要追問出某個答案的人。她告訴我她的經(jīng)歷:她上過許多“大師”的課程,包括世界上最有名望的一些人。一開始,她抱著崇敬接受了一套體系的答案,但過一段時間,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答案的漏洞,從而產(chǎn)生懷疑,甚至丟棄。到最后,她發(fā)現(xiàn),沒有任何一個“大師”的解釋能讓她完全認可。她現(xiàn)在能夠坦然接受沒有確切答案的生活狀態(tài),不為自己設限。她說,未知并不可怕,過分需要一個萬能的答案,只是太害怕失控的表現(xiàn)。
將我從“未知的恐懼”里解救出來的,還有兩個女詩人:狄金森和辛波斯卡。狄金森說:“造物主創(chuàng)造了所有的靈魂,而我只選擇其中之一。”局限也有它的尊嚴和美。辛波斯卡則讓我明白,對著一個如此龐大的世界,個人的偏愛是萬分重要的。她寫過一首名為《偏愛》的小詩:“我偏愛電影,我偏愛貓,我偏愛華爾塔河沿岸的橡樹。我偏愛狄更斯勝過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偏愛混亂的地獄勝過秩序井然的地獄,我偏愛格林童話勝過報紙頭版,我偏愛不開花的葉子勝過不長葉子的花。”這兩個女人都讓我理解到個體的重要、選擇的力量,以及那種堅韌又熾烈的對生命的熱愛。
最終的答案是一個永遠到不了的遠方,這個事實雖然讓我氣餒了一陣,卻也讓我更愉快地接納了“暫時答案”的意義:就像攀巖時,一個又一個的“暫時答案”是我們手握腳踏的支點,支撐我們去看更高遠的或者僅僅是更獨特的風景。
我描寫愛與生活,但我不想成為任何一種愛和生活的狂熱代言人,我寫出我的偏愛,和我暫時的答案,看客盡可以從中提取他們喜歡和需要的。至于終極答案,就讓它像一首老歌唱的那樣,讓它“在風中飄蕩、在風中飄蕩”吧。
范文三:答案在風中飄蕩征文
一只白鴿要飛越多少海洋,才能在沙灘上入眠?
炮彈要飛多少次,才能將其永遠禁縛?
一座山峰能屹立多久,才會被沖刷入海?
一個人要多少次仰頭,才能望見蒼天?
朋友,答案在風中飄蕩。
這是一首詩。作者是一個美國黑人。
一個黑人,抱著一把吉他,用音樂的方式唱出了這首詩。
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無一例外地,他都是彈著吉他,用音樂朗誦這些詩。
今年,他獲獎了,大獎,諾貝爾文學獎。這個黑人,名叫鮑勃·迪倫。
他來過中國,在北京一個巨大的體育館開過個唱。他不習慣那么大的場面,刻意將舞臺“縮小”,裝扮成一座酒吧。他是從酒吧走出來的,他喜歡酒吧。
我們都聽過他的歌。我們一直將他當作藝人,但現(xiàn)在,我們似乎要改口稱他為詩人了。
對于這一切,鮑勃并不愉快。鮑勃說,我是唱歌的,鮑勃又說,我拒絕領獎。鮑勃的原話是“接受比拒絕更危險”。
不去領獎,意味著鮑勃不需要定制燕尾服了。領諾貝爾獎確實很麻煩,需要穿上燕尾服。那種服裝,有人穿著像個貴族,有人穿起來像只胖企鵝,比如中國的莫言。莫言不怕出這個洋相,出洋相是提高回眸率的賣萌技法,何況,莫言代表的是中國文學,中國文學走出了中國,莫言個人形象變丑了也是值得。
八月長安,一個女孩的網(wǎng)名,這樣說還不到位,她是網(wǎng)劇《最好的我們》的編劇。這部網(wǎng)劇現(xiàn)在火得很,單日播放量據(jù)說達到14億次。記者問,高中階段有什么后悔事么?她說,沒有早戀算一件。我看了《最好的我們》的第一集,幾個高中生,男的女的顏值都好,估計他們一定會早戀。八月長安用這樣的方法補償了自己的青春。她更值得我們留意的是下面這段話:“一個人的青春是值得發(fā)掘的。很多人在那個時候成為了他自己,然后就再沒變過。成人的悲切都是少年時代形成的,只是他以為自己忘卻了。”
“成人的悲切都是少年時代形成的”,說的人凜然,看的人也凜然。
成人的悲切是什么?我已是成人,但一時也說不清什么是悲切。挫折茫然、性格分裂、沒聽過音樂會、不會打高爾夫、用只筷子在飯碗里攪咖啡、新年將至卻沒人給自己寄賀卡……這些膚淺無聊能夠叫悲切么?我只記得自己臉上手上的疤痕都是少年時代遺留下來的青春余韻。
來說說蘇童的悲切吧。蘇童寫過舊式女性的凄苦人生,他自己也并不是個快樂無邊的人。小時候,父母移民到蘇州,他也就被動地成了蘇州人。但蘇童一直覺得自己來歷不明、身份可疑,他常常問自己,我是哪兒人。他說:“蘇州那個地方很排外,蘇州人認為所有不說蘇州話和上海話的人都是外地人。說外地話的人當中又分三六九等,說蘇北話的是最被人瞧不起的,蘇北代表著窮、沒文化、沒教養(yǎng),問題就來了,我的故鄉(xiāng)是哪呢?”這個問題難度不高,蘇童找到了答案,原來他是揚中人。江蘇以長江為界,北是蘇北,南是蘇南,揚中是長江上的一個島,地域歸屬確實有點曖昧,不是蘇北,卻也不是蘇南,不尷不尬的。所以,蘇童可以自豪地說他不是蘇北人,卻不能大聲地說他是蘇南人。他的少年時代,因此常常感覺受到了地域歧視。
阿西是詩人,他最近和垃圾較上了勁。我們來看看他寫了什么:“太陽照在新農(nóng)村巨大的垃圾堆上,短信垃圾掛在電訊公司的兩端。小學生穿垃圾制作的服飾舉手升旗,干農(nóng)活的人把塑料垃圾深埋。你帶著垃圾去另一個城市探望病中的父母,你還要帶著幾句文字的垃圾。”河南的垃圾是什么顏色?浙江的垃圾又是什么顏色?我們去過河南、去過浙江,可是誰注意那些垃圾啊?我們只知道河南的龍門石窟、浙江的西子湖畔。可是阿西像環(huán)保觀察家一樣注意到了。他說“河南的垃圾是黃色的,浙江的垃圾是黑色的,陜西的垃圾是白色的,云南的垃圾是粉紅色的。”他要是一直往下說,一定會說到我們省。謝謝阿西,他不往下說了。這是給了我們面子。百度上查查我們省,概況上說得那么好,山清水秀,偏偏有許多垃圾,還偏偏找不到地方將這些垃圾隱藏起來,一陣風吹來,塑料袋就能飛到電桿上,飄到河塘里,這樣的五彩繽紛、意氣風發(fā)是讓人臉紅的。原來人有悲切,一塊土地也會有悲切啊。
格非回老家,老家沒有了,只有滿眼廢墟。那天飄著細雨,格非在老家門前的破石頭上坐了兩小時。這個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大作家,那個時候也是悲切滿懷。格非個人意義上的鄉(xiāng)村生活徹底結束。鄉(xiāng)村已邊緣到連根端掉,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他的家鄉(xiāng)僅存在于他的記憶之中了,F(xiàn)在,格非將這種記憶寫成了又一部小說《望春風》。有評論說,這部小說是“廢墟之上一群亡靈的喃喃自語”。這樣的評論可能不會讓格非滿意。格非說他在小說中給他的鄉(xiāng)親們安排了一個暖色的結尾。什么結尾呢,也就是鄉(xiāng)親們手攜著手,結著伴兒,又回到拆成了廢墟的村子里“住”下了。這個結尾溫暖么?這是更好一點的命運么?
小說寫作中的情感走向有沒有固定套路呢?美國一所大學的研究員在英文小說庫中選了1737個故事,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分析,最后得出結論,說小說寫作的情感走向有六種基本套路。他們?yōu)檫@六種套路分別起了名字:一是白手起家型 (幸福感逐步上升),二是家道中落型 (幸福感逐步下降),三是穴人型 (幸福感先落后漲),四是伊卡洛斯型 (幸福感先漲后落),五是灰姑娘型 (幸福感先漲后落再起) ,六是俄狄浦斯型 (幸福感先落后漲再落)。這六種核心的情感軌跡是磚瓦,由這些磚瓦支撐起了復雜的文學世界。他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最受歡迎的小說類型為灰姑娘型和俄狄浦斯型,一個是喜劇,一個是悲劇。其余的類型都是有悲有喜,成分不同而已。人類其實就是這么簡單,一點兒幸福感就讓人類覺得幸福滿滿需要看些悲劇來調劑,一點兒悲傷感又讓人類覺得太沉重了立馬就要換成喜劇頻道。人類從整體上看,沒有什么深刻的悲切感。
還要說一說鮑勃·迪倫。我以為他發(fā)表聲明拒絕領取諾貝爾獎,其實那是網(wǎng)上的假新聞。鮑勃·迪倫只是一言不發(fā),沉默,沉默,再沉默。頒獎方熬不住了,也不顧紳士形象了,開始指責鮑勃·迪倫“傲慢無禮”。而鮑勃·迪倫還是沉默。這回,輪到瑞典學院悲切了。
【2016關于答案在風中飄蕩征文范文「參考篇」】相關文章:
關于讀書征文范文02-21
關于小升初英語練習試題及答案參考04-11
關于讀書征文的范文04-05
關于安全的征文范文04-05
關于誠信的征文范文12-30
關于公積金貸款范文參考03-27
寂寞紅柳閱讀答案參考01-11
關于校慶的征文范文3篇04-05
關于消防安全征文范文10-24
關于防溺水的征文范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