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孟子》讀書心得(精選21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jié),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孟子》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孟子》讀書心得 篇1
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覺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這本書剛開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實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小時候,孟子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幾歲的時候,它還去過魯國,相知孔圣人的門第來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經(jīng)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這時,司徒牛也已經(jīng)是個駝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師來講解反求諸己的問題。也就是強調(diào),首先要從自己做起,不管知否遇到問題都要經(jīng)常做到反躬自問,F(xiàn)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是用不同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和別人可以說是嚴于律人,寬以待己,這些都是不應(yīng)該的。我們要身先士卒,從自己做起。
孟子,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王道、仁政治國之道、交友的標準、理想人格在孟子所處的時代可能帶有一些理想的色彩,但很多的思想運用到當今時代仍對人們提高修養(yǎng)等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這就是經(jīng)典的力量,它不會隨歷史而逝去,而會隨著時間發(fā)展不斷地積淀、凝煉,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同酒一樣,越陳越香。
《孟子》讀書心得 篇2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被列為“四書”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該書暢達的說理,充沛的氣勢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其“仁者無敵”、“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思想都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其“仁政”觀點,被歷朝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長期奉為正統(tǒng)思想、治國良策。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舉考試必考內(nèi)容,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孟子》一書中有關(guān)教育方面的內(nèi)容。出自《孟子》一書的成語“揠苗助長”,曾經(jīng)被改寫為一則寓言故事編入小學教材。這則寓言通過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自有它的規(guī)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其規(guī)律性,不可違背規(guī)律。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長得好,只能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長,最終必然失敗。教學和植物生長一樣,也必須遵循學生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學設(shè)計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時刻關(guān)注學生主體的體驗。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學科學習的特點,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營養(yǎng),學會知識,提高成績。切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
這則寓言故事也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欲速則不達”。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發(fā)展的速度和方向,我們應(yīng)該遵循規(guī)律、順其自然。當我們急于求成的時候,往往顯得過于浮躁,一味冒進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適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說“教亦多術(shù)矣,予不屑之教誨也”!啊敖桃喽嘈g(shù)”反映孟子主張教育要依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從實際出發(fā),注重差異,因材施教。“不屑于教”是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安恍贾獭钡膴W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誨他,是讓他羞愧而奮發(fā)向上。也就是說,不屑于教誨只是不循規(guī)蹈矩,不一味地從正面講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遠被教育對象,從反面激發(fā)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變自己,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當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適當?shù)夭捎谩安恍加诮獭钡姆椒,可以達到優(yōu)化教育的目的,不失為一劑“良方”。看來,儒家先賢教學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學原理的運用,雖然他們當時并不一定概括出了這些原理。
孟子認為君子有三大快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其中一條。他認為通過教育使學生成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個性迥異,興趣、需求不同的新生代。要想把他們培養(yǎng)為一代英才,就要心懷所有學生,尊重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快樂施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健康、茁壯地成長。 “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師理應(yīng)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師應(yīng)該追求的人生快樂的最高境界!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典籍,閱讀它,可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閱讀它,可以啟迪心智,提升境界。與經(jīng)典為友,與圣賢神交,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
《孟子》讀書心得 篇3
上個學期讀了《大學》和《中庸》,與這兩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學》,全篇一貫而下,行文流暢嚴謹,不似《中庸》,晦澀難懂,它是先從眾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說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沒有辯駁的余地,不知不覺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讀《孟子》,自己的思維也仿佛進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對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靈魂的詰問,靈魂在這過程中不斷地梳洗、剔除、凝練、升華......
作為一名教師,我在反省自身行為的同時,總不自覺得聯(lián)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處,在心底對自己進行審判。比如《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三節(jié)》:“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本褪钦f“仗恃實力來使人服從的,不能讓人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本身實力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痹囅,當孩子們犯錯誤的時候,以暴力的溝通方式迫使學生糾正錯誤,合適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顯而易見的效果,于是自己滿意了,覺已經(jīng)糾正了他們的錯誤,達到了育人的效果,是這樣嗎?我們不妨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訓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過是因為他們懼怕你的威勢,不得不暫時改變而已,于長久何益?
師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讓孩子對你“中心悅而誠服”,自身必得是那個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帶芬芳,人必心悅之。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狈彩切袨榈貌坏筋A(yù)期的效果,都應(yīng)該反過來檢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連天下的人都會歸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資格指摘孩子的錯誤,時常反省,方能不斷進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視角上,真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聽聽孩子的心聲!白勇罚烁嬷杂羞^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賢圣人,他們的賢德在于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聽到善言,就拜謝。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多溝通,多調(diào)研,對自己的錯誤不回避,對善處,不驕傲,還愁走不進孩子心中嗎?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詞,多么深重,乍擔此重任,必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負孩子,不辜負家長才好。
《孟子》讀書心得 篇4
孟軻的文字,已經(jīng)是論點論據(jù)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jīng)》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泵献诱f:“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tǒng)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shè)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弊g: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
《孟子》讀書心得 篇5
認清自己,從擺脫虛榮心開始。
毀于虛榮心的男女,比毀于愛情的還要多更多。
有人認為,物質(zhì)的社會,就要用物質(zhì)來衡量和判斷一個人,直觀又準確。
一些女孩子為了虛榮,寧愿自己吃兩三個月的泡面,也要買名牌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殊不知她認為的名牌,在真正有錢人面前只是正常消費。
也有些男孩子,通過請客吃飯,打腫充胖子,寧愿自己花的山窮水盡,在所謂的哥們面前也不能丟了面子,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人為什么會有虛榮心?
我聽到過一個最真實的答案:虛榮心來源于貪心。人們總是喜歡站在最高處看身邊,可有時候,自己沒有能力站在最高處時,為了僅存的自尊心,用虛假的方式來保護自尊心的心態(tài),這就是虛榮心。
“虛榮如殺手,有朝一日會敗露行跡”。
所以,別讓虛榮蒙蔽了雙眼;別把別人的眼光當成自己的標準;別把別人的寒暄贊美,當成對自己的最高獎賞;別讓自己迷失在世俗的迷宮中,無法走出。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活得很累,往往是因為放不下可憐的面子,來做真實的人。因為虛榮心,我們總是被精神上的東西綁架的無法動彈,而小心翼翼地生活。
當你覺得虛榮很累時,不妨讓自己“素面朝天”,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生活是如此純真,如此輕松。
《孟子》讀書心得 篇6
這個寒假,我看了《孟子》這本書,對孟子其人其書有了一些了解。
孟子名軻,從師于子思,后來,他授經(jīng)講學,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晚年與幾個學生一起著書《孟子》。他是繼孔子之后儒學思想的一代尊師,被后人稱為“亞圣”。《孟子》這部書大多在寫孟子向各國諸侯極力推薦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個人品德修養(yǎng)方面,它繼承了孔子的儒家學說,并加以闡述和發(fā)展。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在家,家之本在深!笨梢娞煜碌幕A(chǔ)在于國家,國家的基礎(chǔ)是每一個家庭,而家庭的基礎(chǔ)是每一個組成家庭的成員本身,可見只要家庭的每個成員都做好自己份內(nèi)的事情,這個家庭就會變得幸福美滿,每個家庭都幸福美滿的話,這個國家必定繁榮昌盛,若是每個國家都繁榮昌盛的話,天下就太平了。所以,只要每個人都做好份內(nèi)的事,世界就變得美好了。
社會如此,學校亦如此。如果一個班內(nèi)的每個學生都認真學習,那么這個班就會變成尖子班,如果每個班都這樣,那么這所學校就是名校了。但這還是得靠每個人的努力,只要每個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那么這個集體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啟發(fā),以后,我要好好研讀《孟子》,讓它成為我成長道路上的明燈。
《孟子》讀書心得 篇7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quán)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
《孟子》讀書心得 篇8
我感覺讀完了《孟子》自己改變了個人,孟子這本書每一句都提醒我改變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說,以前我在家里喜歡說臟話,媽媽對我說,出去玩要早點回家,而我,卻很少遵守媽媽的話,常常很晚才回家,回到家我給媽媽說,我下次再不玩這么晚了等等……但有每次都犯,這些壞習慣我都在漸漸地改正。我以前覺得自己記憶力很差,至從讀了《孟子》這本圣書,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記憶力其實超級好,我感覺圣書跟普通的書比起來要智慧與奧秘很多,意思雖然現(xiàn)在不能完全領(lǐng)悟,但感覺這些圣書對我將來會有很大用處。
書院里對我最親的人就是程老師,她教我讀《學庸論語》、《孟子》,我還記得有一次,身體有點不舒服,程老師每天都摸著我的頭關(guān)心我,看看發(fā)燒沒有,謝謝程老師!我到張老師那個班也上過課,所以也謝謝張老師!書院里還有很多經(jīng)常陪我玩的同學:胡鏸文、姚月、阮俊杰、姚星、游疏霖、徐慈佑……謝謝你們!
進入弘毅厚謙書院是為了讀圣書,受圣賢教育教誨。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背了五萬多字了!而進文禮書院需要二十萬中文和十萬英文才能進文禮書院,我要很你努力的向進入文禮書院的目標去努力。爸爸告訴我圣賢教育可以幫助我一生。爸爸還要求我把佛經(jīng)一起背,爸爸還想最終把我送去當和尚成佛,但我也不介意。我其實也很喜歡讀這些圣書,爸爸告訴我,我先要打好基礎(chǔ),以后要去文禮書院或去孔子學堂深造。
《孟子》讀書心得 篇9
“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是《孟子》中《公孫丑(下)》篇里的一句話。其意是說君上總喜歡任用聽話的人(接受自己的教導),而不喜歡以能教導自己的人為臣子。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人們往往喜歡聽奉承的話、諂媚的話,一般的臣子總想討君上的喜歡,一味的趨奉迎合,上邊說的一切的是對的,而君上也往往喜歡聽話不違逆自己意圖的下級,上下結(jié)合,形成了所謂的“和諧”君臣關(guān)系。但那些有思想,有本事,敢擔當,有責任的臣子往往有忤逆君上的行為,堅持“仁”的道義與主張,對君王勸導、規(guī)誡,披肝瀝膽,為了國家社稷可謂大公無私,不計個人榮辱得失,導致得罪了上級與許多同僚或小人,施展不了自己的才華與抱負。這種現(xiàn)象,歷史上屢見不鮮。因此,敢給領(lǐng)導“上課”,敢于得罪人,有思想,有見地,有棱角的干部不應(yīng)被疏遠、被遺忘,而應(yīng)加以培養(yǎng)使用,使其更有作為,更有擔當。一句話,太平官太多太好當,但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太少也太難當,惟其如此,孟子的“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才顯得猶有警示作用。
“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是《孟子》中《滕文公(下)》篇里的一句話。是孟子同滕文公對話講仁道時所論述的一個觀點。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矣’!卑傩盏幕厩闆r是,有固定職業(yè)的人才能安分守己,沒有固定職業(yè)的人就不能安分守己。如果不能安分守己,就放蕩不羈,胡作非為,什么事情都能做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再去懲罰他們,這是陷害百姓,哪里有仁君在位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情呢?所以仁愛賢明的君主一定要謹慎從事,節(jié)省開支,尊重百姓,對社會取之有度,不能貪財。陽虎說過:‘要財富就不能仁愛,要仁愛就發(fā)不了財‘!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一是針對百姓,二是針對君王及統(tǒng)治階層。針對百姓是講要有自己的事業(yè),有固定的收入,愛崗敬業(yè),生財有道。如果沒有固定的職業(yè)與收入,則形同市井游民,無業(yè)盲流的無道德、無操守、無底線之人,邪惡異端之事往往發(fā)生在這類人身上,這是社會的悲哀,也是統(tǒng)治者的無能。僅僅懲罰而不從根本上解決民生問題,不是賢明的君王所為,也不是有道的王國;針對君王及統(tǒng)治階層而言,是告誡他們要體諒民生,體察民情,鼓勵有恒產(chǎn)者置業(yè)生產(chǎn),服務(wù)社會,引導無恒產(chǎn)者樹立正確的財富觀,不要好逸惡勞,要勤勞致富,安居樂業(yè)。同時統(tǒng)治者不要對民眾索取無度,要多聽取老百姓意見,傾聽民間疾苦,做一個廉潔清明的人。魯國大夫陽虎曾說過:’想發(fā)財就不能有仁愛,想仁愛就不要想發(fā)財‘。類似今天我們說的當干部別想發(fā)財,想發(fā)財別來當干部。這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仁道的思想,于我們當下很有借鑒意義。
《孟子》一書中《梁惠王(下)》篇里有孟子與梁惠王等君王非常精彩的對話,通篇論述孟子的“仁義”、“王道”思想,運用大量的典故比喻來勸誡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要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用道德的力量使天下統(tǒng)一,倡導“仁者無敵”。孟子由“五十步笑百步”,“挾太山以超北海,非不為也,是不能也;為長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為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等一系列的類比,使君王由衷地感嘆:“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進而認可孟子“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以這樣的做法去滿足所想達到的目的,好比爬到樹上去捉魚,簡直是牛頭不對馬嘴,方法與目標大相徑庭,相差甚遠,越是努力,離目標越是背道而馳。孟子通過一系列的論述與類比,說明一個道理,君王也想治理好國家,也有美好的愿景與目標設(shè)計,但方法手段都太過功利,沒有抓住“仁”的根本。以“威“而非以“德”,以“利”而非以“義”為目的,造成了自己的努力與目標訴求反而相反的尷尬局面,且孟子又進一步指出:“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备嬲]君王爬到樹上去捉魚,雖不得魚,卻無禍害,但君王以這樣的做法來滿足自己的欲望,處心積慮,勞民傷財,不但達不到目標,反而會引禍上身,提醒統(tǒng)治者要以正確的手段來達到正確的目的。
另外,孟子一向認為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但在此他又特別提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也即沒有恒產(chǎn)而有恒心的,只有士大夫才能做到,這類人是社會的精英,他們有道德,有信仰,有追求,如果君王改革政治,施行仁政,就會使士大夫都來歸附,進而百姓們都來歸附。那樣王國就會興旺發(fā)達,民眾就會安居樂業(yè),君王也才能真正贏得尊重。
我們現(xiàn)在發(fā)展經(jīng)濟也好,改善民生也罷,政策與措施都要接地氣,可操作。特別是基層干部身處一線,更要實事求是,不可為單純的完成任務(wù)而不講工作方法。“不忘初心”不僅僅是指我們的來時去路,同樣也指我們踐行初心的方式方法?傊荒苊撾x群眾,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其行為也只能是緣木求魚,距初心越來越遠。
《孟子》讀書心得 篇10
當我津津有味地讀完《國學》時,媽媽看我對古代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于是就給我買了經(jīng)典國學系列書籍,我挑了一本《孟子》認真地讀起來。
孟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思想主要有為人恭儉,不侮奪人;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子過則改之……
在《孟子》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一個小故事是“車胤囊螢”。
車胤從小就聰明好學,非常喜歡讀書,經(jīng)常捧著書在書桌前如癡如醉地看,周圍人對他都是贊不絕口。但是他家境貧寒買不起燈油,晚上看不了書,心里很是苦惱。有一個夏天的晚上,他正在心里回憶著白天讀書的內(nèi)容,忽然發(fā)現(xiàn)一閃一閃的螢火蟲,頓時有了一個好主意。他找了一條很薄的手絹,把抓來的螢火蟲放了進去,然后借著螢火蟲發(fā)出的微弱光芒,認真的讀書。
用這樣的辦法,他讀了很多書,長大后他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勤奮好學的精神做了大官,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故事雖然很短,但我深刻地明白了:做大事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我們一定要像車胤一樣刻苦學習,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孟子》讀書心得 篇11
暑假期間,我讀了《孟子》一書,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古人對生活的理解。
《孟子》告訴我們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說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蔽覍λ睦斫馐牵喝松,敢于選擇,才有機會。
在選擇機會的那一瞬間,不同的決斷,就會有天壤之別的結(jié)果。
就拿自然界的植物來說。新疆的白楊,果斷的選擇了荒土,保衛(wèi)家園,它失去了婆娑的姿態(tài),卻換來了筆直的干。它成了人類的保衛(wèi)者,正直,質(zhì)樸的象征。永遠屹立在人們心中。沙漠里生長的仙人球,它生長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可它能夠茁壯成長,點綴荒涼的沙漠,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變得更加美麗。
不僅是植物,動物也是如此。鳥兒關(guān)在籠子里,盤子里裝滿了新鮮的鳥食,而鳥兒卻放棄了這一切,站中籠口,張開了有點笨拙的翅膀,堅定的選擇了藍天與自由。
連那些動、植物都能做到的事,難道人類做不到嗎?做得到,因為世間萬物給予我們是同等的機會,在機會面前,需要作出正確的選擇。那選擇瞬間,會成為生命的起點,成功的關(guān)鍵。鳥兒因選擇藍天而自由,白楊因選擇荒土而得到稱贊,仙人球因選擇沙漠而輝煌。
在生活中,種種機會等待我們?nèi)ミx擇,我們要敢于選擇機會,去尋求最艱苦的環(huán)境。讓生命能夠在困難的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自己。才能夠完善自己。選擇困厄的環(huán)境,善于去點綴,終究是快樂的。
我愿成為仙人球、白楊,更愿做那只展翅翱翔藍天的勇敢的鳥兒。
《孟子》讀書心得 篇12
暑假里,我讀了《窮人》這篇文章,很受感動,主人公桑那一家家境貧寒,她和丈夫靠捕魚維持包括四個孩子在內(nèi)的艱苦生活。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當她突然發(fā)現(xiàn)女鄰居因窮困過度而死,只留下兩個孤兒時,經(jīng)過一番思考,她將那兩個孩子抱回了家,而她的丈夫——一位憨厚、淳樸的漁夫也與她不謀而和,決定共同撫養(yǎng)這兩個孩子。
他們雖然貧窮,但他們的心是善良的,是美好的,這是無法用金錢去衡量的。在當今這個富裕的社會里,人們往往一切往“錢”看,這些人是生活富裕,心靈貧窮。作為一名小學生,祖國的接班人,我們不僅要生活富裕,更要心靈富裕。不僅要使自己心靈富裕,更要使人們的心靈都富裕起來。
今年暑假,我來到遠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媽媽那兒。一天,我和媽媽一起買菜回來,在一個十字路口,遇到一位年邁的老奶奶,不知怎么的摔倒在地,看表情老奶奶摔的不輕,在地上痛苦的呻吟,過往的行人,有的駐足觀看猶豫了片刻,便溜走了,有的在談?wù)撝先藶槭裁磿ぴ谶@兒——我和媽媽急忙走過去,慢慢的扶起了老人,詢問老人的電話,聯(lián)系了她的家人。這時,旁邊有人急忙阻攔說:“老人扶不起,電視上經(jīng)常播放這些事件。”“是呀,是呀,以免給自己帶來麻煩”——周圍的人們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來。我和媽媽沒有理會,不一會兒,老奶奶的家人來了,千言萬語的感謝,并沒有如人們所說的“扶不起”。人們給予我們贊許的目光。我們也給大都市里的富裕人們豎起了榜樣。
在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里,爸爸媽媽在此打工,物質(zhì)上,我們是貧窮的,但在心靈上,我們是善良的,美好的,我們更要把這美好的精神發(fā)揚光大。
《孟子》讀書心得 篇13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shù)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局限于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guān)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
《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蹦悄,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yīng)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xiàn)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jīng)常化險為夷、轉(zhuǎn)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tǒng)論”、“系統(tǒng)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tài)、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毛澤東的話“干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于隨時浮現(xiàn)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氣概。這點即注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fā)揮才干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yè)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
不同流合污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zhuǎn)。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xiàn)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chuàng)業(yè)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當今社會形勢風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jié):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是天下,王天下使天下民心歸順而非霸天下,王與霸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施行仁政,仁的根本在于愛人,仁政的中心在于愛民。
孟子的抱負,在于使諸侯國施行仁政進而王天下,雖然其很多地方都說到七十里而王,但實際上還是認為大國施行仁政進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較大,因此,雖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諸侯國,感覺上他對滕、鄒、魯?shù)刃粔虮M心,而在魏、齊兩個諸侯國花費較多的心神,特別是齊國。孟子根據(jù)對當時形勢的把握,認為春秋以來連年的征戰(zhàn)使民不聊生,人們都盼望有仁德的君王來解救,就如同被倒懸的人希望得到別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個國君能夠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歸順,從而達到王天下理想。孟子的這個期望在梁惠王身上并沒有實現(xiàn),短短的魏國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繼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一個能施行仁政的人。而當時的齊國,國勢正盛,土地寬廣,人口眾多,賢士云集,因而孟子先后兩次很耐心地呆在了齊國,而且時間很長,第二次去已經(jīng)71歲高齡,仍然試圖說服齊宣王施行仁政,以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但結(jié)果與齊宣王的意見相左,郁郁而去,齊宣王甚至沒有派人來挽留。
如果說王天下是孟子的終極目標,那么起點就是在國內(nèi)施行仁政。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作四個層面:一、保護現(xiàn)有的資源,實現(xiàn)資源的持續(xù)利用,從而保證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使百姓不離開國土;
二、教導百姓自給自足,保證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時國家要重視生產(chǎn)的季節(jié),使百姓能安心生產(chǎn);
三,減免賦稅,減輕百姓的負擔;
四,在前三個方面都實現(xiàn)之后,再進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愛幼的良好的社會風尚。這四個層面是逐步遞進的,能按此施行仁政,那么這個國家君主的仁德就會聲名遠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這個國家來,到那個時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獲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來要做的,是救他國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問題,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過程。孟子說春秋無義戰(zhàn),實際上戰(zhàn)國時期也是如此,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都是為了土地、人口的爭奪,說統(tǒng)一天下在當時并不實際,只有到戰(zhàn)國后期,在秦國強的國勢下,其它諸侯國摧枯拉朽,統(tǒng)一天下才成為一個目標。孟子說的王天下,其實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義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獲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國,必出于義,義,在孟子看來也就是民意,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說孟子言必稱堯舜,其實并不完全,其更多說到的是商湯和周文王,其中說到商湯更詳細。如對于王天下,商湯實際上就是孟子經(jīng)常提到的君王榜樣,商湯的征伐就是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東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沒有先來解救自己,可見這種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來幫助自己解脫困厄。因此,當“義師”到來的時候“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征戰(zhàn)必勢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彰顯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說“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來警戒君王。雖然孟子終其一生沒有實現(xiàn)理想,但其對于民心的重視及其對于仁政的闡釋對后世無論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都有著較大的影響。
《孟子》讀書心得 篇14
前些日子,在看《孟子》的時候,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論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意思為:道就在附近卻去遠處找尋,事情可以簡單的辦好卻去尋找復雜的方法。人人都親敬親人、長輩,自然實現(xiàn)天下道德教化的目標。)
看了之后不由想起今年我們學校的兩件事情:一個是引起廣泛爭議的“采血事件”,某博士研究生被指責為了課題研究,不顧實習生的不滿,自己動手給一個自己帶的實習生采血10ml,據(jù)說造成后者胳膊針孔處紅腫、淤血;另一個是被捅上了媒體,又被校方堅決指為捏造的“粽子事件”,即鎮(zhèn)江校區(qū)某同學的家長來學校探望他,該生嫌其母穿著實在太寒酸而不愿領(lǐng)其入校,甚至連千里迢迢帶來的家制粽子也拒絕收下而跑開。
當然,這兩則事件的內(nèi)情,我沒有把握說了解得很清楚,也不愿意再探討當事人的是非,只是想借著這兩件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來思索一下,我們的道德教育,是否真的像孟子所言,是“道在邇而求諸遠”,方法缺乏效率而沒有達到預(yù)期的目的?
從我自己的經(jīng)歷而言,從進入小學開始,都在接受關(guān)于道德的教育: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努力服務(wù)于人民,等等;同樣,這些概念也伴隨著我的幾乎整個求學過程,直到碩士畢業(yè)。在這些高尚的光環(huán)之下,卻有許多很簡單的也很基本的道德標準被有意無意的邊緣化了:孝敬父母、關(guān)愛家人,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好學上進、珍惜名譽等等。自然,這些觀點比不上前面提到的那些概念光彩,甚至多了一點自私的色彩,好像眼睛只盯著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一樣,胸襟不夠博大,情操不夠高尚。
然而,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品德的培養(yǎng)也不能建成空中樓閣。懂得孝敬父母、關(guān)愛家人,就有了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明白了人不能光為自己活著,還必須努力讓自己的親人也過得幸福;有了家庭責任感,也就是有了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反觀時下的許多社會問題,恰恰就出于家庭責任感的缺失,隨便打開哪天的報紙看看,總能很容易找到遺棄家庭成員、拒不履行贍養(yǎng)老人義務(wù)、背離婚姻契約而發(fā)生婚外戀情等家庭問題的報導,倘若人人都知道“親其親,長其長”,這些問題也許就不會如此泛濫。
再說珍惜友情、善待他人,歸納起來,就是一個“仁義”二字,寬厚、仁慈的對待他人,不欺凌、不使壞、不拆臺,不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要能做到,我們的周圍能夠少多少麻煩事,每個人的幸福感相信也能增進不少。
至于好學上進、珍惜名譽,個人認為是一切道德的基礎(chǔ)。正因為有了求上進的心,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才有了努力提高自己能力與道德的動力,所謂“君子惡居下流”,有追求的人才會有希望,無論身處何處都不忘記自己的操守,看重尊嚴與榮譽,這才不會虛度年華,也不會見利忘義,不會把誓言當作空氣。
實際上,以上這些基本的道德原則,也非常容易的被推延和提升,比如懂得了孝親與尊長,也就不難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與朋友交往之道,也就能推廣到與身邊的所有人和睦相處。再者,每個人都追求自身的生活與道德水準的提升,自然也就有了整個群體的發(fā)展。
回溯我國五千年的文明,不難看出,道德追求一直是我們這個民族所關(guān)注的重點,也有浩瀚的文化典籍來闡發(fā)這些道德目標。比如開頭提到的《孟子》,以及《論語》、《中庸》、《大學》等等國學經(jīng)典,無不是在以“仁義”為終極目標,無不是把“止于至善”作為標準。這些豐富的道德范式,正是今人道德教育的良好參考。自然,國學中的許多觀念,比如“天下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之類昏話,不再適應(yīng)今天的環(huán)境,理當摒棄;而大多數(shù)觀念,對今日依然具備指導意義,沒有理由置之不理。
廢科舉、興西學,對于一個民族的強盛是必要的;但廢除科舉并不等于廢除國學,非功利的學習、實踐國學,恰好是弘揚國學的良好契機,也是讓國學發(fā)揮其教化功能的契機。真心希望國學能再次發(fā)揚廣大,真心希望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能找到崛起的強大精神支柱。
《孟子》讀書心得 篇15
前幾天,我們學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篇文章,主要講的就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時,好天氣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團結(jié)。所以攻心為上,招攬民心。
孟子是儒家學派大師,名軻,字子輿,人稱“亞圣”,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張施仁政,講王道。三國時期的劉備就做到了這一點,打仗時,所到之處毫發(fā)無傷,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稱帝,就連臨死時還念念不忘“惟賢惟德,能服于人”,說明劉備是個仁政的好主公。
現(xiàn)在,我們也要學會寬容用寬容的心去對待每一個人,這應(yīng)該也算是攻心吧!你可以不與人做朋友,但你不可以與人為敵,擴充人緣,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
《孟子》讀書心得 篇16
愛因斯坦曾說過:“誰也不能成為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自己的鏡子,天才也許會照成傻瓜!
照著葫蘆只能畫成瓢,永遠沒有自己的想法在其中。做人也一樣,不要隨意去模仿,去跟風,去輕易相信別人讓你看到的。
我們要做到,把自己當成目標,做更好的自己,在無限可能中超越心中的自己。
未來如何,永遠不是取決于別人,而是取決于你自己。
《孟子》讀書心得 篇17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共同編撰完成的,全書效仿論語采用的對話體的論文形式,記述孟子與諸弟子的“疑難答問”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shù)問題的論爭,體現(xiàn)了孟子的思想學說,是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孟子》發(fā)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與法先王的主張,確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論,發(fā)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揚了“貴義賤利”的價值觀,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對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孟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孟子的思想已經(jīng)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之中,中國人做人處事的原則中,有著孟子的影子。
讀《孟子》,就是在學為人處世。《梁惠王上》首先講的是“愛民”的行為方式,《梁惠王下》則探討了“愛民”的行為方式即是“與民同樂”;《公孫丑上》則是探討愛心、同情心、憐憫心,惻隱之心和羞恥憎惡之心的行為方式問題,《公孫丑下》則闡述了天時、地宜不如人和的思想;《滕文公上》開始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即怎樣行善,怎樣以身作則的問題,并且批駁了墨子學派“兼相愛”的思想,指出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差別等級的,《滕文公下》則討論了愛民的行為方式的價值取向問題;《離婁上》是探討行為方式的.規(guī)范問題,用社會行為規(guī)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方式,在《離婁下》孟子舉了兩個地區(qū)和年代相距都甚遠的帝王,用以說明統(tǒng)治、管理和服務(wù)人民,其道理是一樣的,那就是“愛民”;《萬章上》是圍繞著“孝”這個行為方式來進行探討,而《萬章下》則是圍繞著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籬下”的行為方式這些問題而展開的;《告子上》則從行為方式問題深入到人的內(nèi)心,即人性的善惡,《告子下》則把重點放到了討論行為規(guī)范與行為方式的問題上;《盡心上》則是從本性與行為的關(guān)系問題轉(zhuǎn)到心理與行為的關(guān)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據(jù)什么樣的心理選擇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問題,《盡心下》則是對“自身修養(yǎng)”的盡心知命與行為方式間關(guān)系的探討。
讀《孟子》,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孟子的辯才及形象性和邏輯性的結(jié)合。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說理暢達,氣勢恢弘。孟子善用譬喻,在《梁惠王上》第三張《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孟子引出了“五十步笑百步”,通過這一比喻,孟子不僅形象而生動地表達了他主張實行仁政,提倡禮樂和愛民的理念,而且讓我深刻領(lǐng)教了他論辯的巧妙技巧和高超水平。
在孟子生活的那個年代,戰(zhàn)亂頻繁,諸侯們不擇手段追求功利,孟子大力提倡和宣揚仁義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治國方面,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中隨處可見,孟子提出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的“為民”思想和著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論;在做人方面,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主張“仁義禮智信”,他提出了很多流傳至今的至理名言,如“舍生取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縱使已經(jīng)過去兩千年,但孟子的思想仍在以它獨有的魅力影響著我們。在我們這個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盛行,精神貧乏的時代,孟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孟子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關(guān)系,強調(diào)愛物節(jié)用,主張“取物以時”、“取物有節(jié)”,以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對我們維護生態(tài)平衡、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思想啟示。
2、孟子嚴厲批判了戰(zhàn)國中期的社會不公:“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保磳Ρ┱,主張“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提倡任人唯賢,這對我們維護社會公正有重大意義
3、“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這對我們思想道德建設(shè)有重大意義
《孟子》一書所體現(xiàn)的思想,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我們應(yīng)批判繼承。孟子仁政理論中的和諧思想的精神實質(zhì)和胡書記提出的構(gòu)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理論是一致的,我們應(yīng)如何構(gòu)建和諧社會,《孟子》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借鑒的思路。
《孟子》讀書心得 篇18
今日我讀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蔽翌D感心門大開。
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jié)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泵献诱J為,說話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守信,行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有始有終,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義所在來引領(lǐng)自己的言行。大義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這段時間有時候為這個事情煩惱,因為我前段時間被一個朋友說我不信守自己曾經(jīng)說過的話,做事半途而廢。我先不管他說的有理無理。但是我覺得自己這方面確實不夠好,有時候,會做一些讓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話,讓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應(yīng)該從我做事的目的開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義的,一定會信守自己的承諾,把事情進行到底。而有時候,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個信守諾言,做事有始有終的人,定當將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義上。
有時候碰見別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諾言或者半途而廢的時候,那得看看我們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義。
有時候我們經(jīng)常像圣經(jīng)里的法利賽人一樣,用小義來標榜自己,“看見了沒有,我都沒有違反自己的諾言。我做事都會堅持到底的!蔽覀円惨嗽谒惺虑樯隙家袷爻兄Z,堅持到底。試問我們所要求他人的承諾和事情都符合圣經(jīng)上的教導嗎?圣經(jīng)上說,沒有一個人是義人。耶穌來是給人帶來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著,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樣遵守他們規(guī)矩的人都見鬼去吧。合乎圣經(jīng)上的教導,我都會聽從。
我活著是為了榮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沒有這么做,求神的憐憫我,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錯,請大家留言糾正!
《孟子》讀書心得 篇19
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使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yǎng)成人,孟母管束甚嚴,給后世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千古美談,成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lǐng)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提倡"仁、義、禮、智",并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guān)心和愛護的心態(tài),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jié)的規(guī)矩,即"禮儀之規(guī)"。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
孟子是一個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身于戰(zhàn)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tǒng)一天下。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分崩離析,中央集權(quán)淪喪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倡導的"仁政"必然難以被統(tǒng)治者所接受。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說宣布于天下,以此來影響并匡正世風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外《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關(guān)于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fā)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據(jù)了有利形式,但最后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贊成和支持。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yè)的征途上,我們經(jīng)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fā)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fā)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yè)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tài),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縱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么放棄什么。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棄一些事不做,去做該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寧靜胸懷。然后才能有所作為。在這個社會里,有些人做著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歡的事而一事無成,有些人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孟子》讀書心得 篇20
《孟子》是儒家的一部經(jīng)典巨著,系統(tǒng)的為我們闡述了治國之道和孟子思想。與孔子相比,《孟子》對中華儒家思想也有著極其深厚的影響,它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傳承與完善,是剖析“仁愛”精髓的亞圣之作。每次讀《孟子》,都會有洗滌心靈的感覺。
與孔子時代的儒家思想相比,孟子不僅僅是傳承,而且還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完善和解釋!叭省北緛硎且粋空洞的概念,沒有理論基礎(chǔ)來解釋,孟子修繕了理論基礎(chǔ),彌補了不足。對于“仁”的理論基礎(chǔ),孟子認為這一切都來源于人的本能。他認為這是人與身俱來的人性,這是與禽獸最大的區(qū)別。善一直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過有些人是為了一己私欲而做的壞事,這是私欲對于善念善念的控制。孟子對于“人本善”的提出無疑是對“仁愛”的最好解釋,這也是對后人道德修養(yǎng)方面最大的啟發(fā)。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也是《孟子》中很重要的內(nèi)容,孟子認為個人的反思和思考相對于教育來說,更顯得重要。教育只是被動的接受,而個人對于自己德行的思考才是升華。一個人要有好的修養(yǎng),首先要接受教育,要刻苦學習,反復思考和反思,這樣才會有進步。對于反思,也就是孔子《論語》所說的“一日三省吾身”。孟子的這些思想對于宋明理學家們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這是孟子在政治主張上一個縮影。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孔子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君王個人德行的重要性,這是才是仁政的基礎(chǔ)。君王對待子民就應(yīng)該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子女對于父母也要順從。當然,在那個時代,這些先進的理念有著歷史的局限性,孟子沒有考慮到封建階級制度的根深蒂固,這些都是不能實現(xiàn)的”空談”。但是這些政治主張的提出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孟子對于民間疾苦的同情。
“周公沒,圣人之道不行;夢珂死,圣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讀《孟子》,就是學做人、為政。這是兩千年多來《孟子》一直深受我們喜愛的原因。
《孟子》讀書心得 篇21
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聲暑天寒!睙o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孩子,鼓勵孩子會使他們更加健康發(fā)展,而批評打擊的一句話,會讓幼兒變得畏縮猶疑。 作為教師,首先要看到孩子的進步,讓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斷增長的智慧和力量。
只要我們從孩子的實際出發(fā),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你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是在不斷成長進步的,從而對他們加以表揚!澳銊倓倢W畫時,連筆都拿不住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會畫手絹了!薄澳氵@次做得比上次好多了。”孩子受到鼓勵后,學習熱情和思考探索的積極性會很高。有意識的表揚,對與幼兒良好學習行為的養(yǎng)成無疑有著積極意義。
在活動課上,還有在幼兒園里的一些簡單勞動、游戲或其他活動,教師要鼓勵孩子有一定目的的多觀察、多思考,如外出參觀、游玩,目的是讓幼兒與外界多接觸,從而放松身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知識,這樣教師就要對認真、能積極思考的幼兒多表揚,這既激發(fā)了這樣的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對其他幼兒也起了一個正向引導的作用。在勞動中,有的幼兒不怕臟、不怕累,而有的幼兒則拈輕怕重,有躲避勞動的傾向。
教師就要講明勞動的意義,大力表揚前者,對后者既不批評又不縱容,而是諸如此說:“xx平常非常熱愛勞動,今天的勞動熱情還沒全發(fā)揮出來,希望xx成為小朋友中最能干一位!边@么一說,大家肯定都干得熱火朝天,結(jié)果是既美化了環(huán)境,又培養(yǎng)了幼兒從小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對孩子的鼓勵,不一定必須用語言表現(xiàn)出來。老師滿意信任的目光,親切喜悅的笑臉,都會給孩子帶來力量。他們從老師的表情中知道自己做對了,“啊,我進步了老師多高興呀!庇谑呛⒆釉诒P算著,怎樣讓老師更高興,不用你嘮嘮叨叨的數(shù)落孩子,他們自己會給自己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這樣孩子會在鼓勵聲中一步步向更高的水平攀登。
讓我們用真誠的鼓勵來幫助孩子,我們也希望他們成功、進步,但是我們也應(yīng)該允許他們失敗。同時,不要忘記留給他們時間和空間,這樣孩子才會在我們的掌聲中走向成功。
【《孟子》讀書心得】相關(guān)文章:
孟子讀書心得11-24
《孟子》讀書心得12-17
《孟子》讀書筆記01-15
孟子讀書心得15篇12-24
《孟子》讀書心得(精選35篇)12-19
孟子譯注讀書筆記01-12
《孟子》讀書筆記范本01-18
孟子讀書心得(通用14篇)03-24
孟子二章 孟子思想 -孟子簡介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