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時間:2022-08-29 15:58:24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道德經(jīng)的心得(精選24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道德經(jīng)的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道德經(jīng)的心得(精選24篇)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1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世間事,沒有絕對的,只有相對的。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以善心看到的是善。以惡心看到的是惡。善惡起于一念之間,善不滅惡,惡不滅善。兩者同出,取舍于心。

  心得:其實世間本無善惡之分,也無美丑之分。只是因為有了善的概念,所以人們就將與善相反的言行稱之為惡。因為有了美的概念,所以丑的概念也就產(chǎn)生了。而高下、難易、前后等相對的概念也就產(chǎn)生了。

  善惡、美丑、高下等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的。所以說雖然天下沒有完美的人,但卻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善惡同體,就算是再邪惡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所以,我覺得不必過分推崇什么絕世珍寶的概念,為了所謂的曠世奇珍而迷失本性不擇手段的去據(jù)為己有實在是本末倒置了。其實最好的寶貝無非是人的品德而已。

  而執(zhí)政者再頻頻頒布法令禁止各種行為的同時也應該讓人們先得到正確的教育。人們就像是在黑暗中行進的盲人,人生地不熟,當然不知道該怎么走。而一些所謂的領導者卻一味的發(fā)號施令,處處限制他們試探的腳步。難怪他會自己試著闖出條路來。而試探行進哪有不犯錯的呢?如同當今世上層出不窮的偽科學、偽大師現(xiàn)象,每次曝光之后我都在想,那些所謂的真正的大師都在干嘛?為什么這些人會有機可乘?這都是“道”與“術”本末倒置的緣故。

  就像大禹治水,堵不如疏。其實人們心里的詬病也如同水患,若只是一味的壓制,終會將其逼迫成大患。兵法之中也有不把敵人逼進死路的說法,因為如果敵人陷入重重包圍毫無生路。必然會竭盡全力決一死戰(zhàn)。到時即使是勝利了,也會付出不小的代價。而真正的勝利也不是消滅對手,而是把敵人變成自己永遠的朋友,永遠不再為敵才是真正的勝利。

  又如現(xiàn)在社會常常出現(xiàn)各種禁令,可是各種違法亂紀的事件卻屢禁不止,正是因為堵不如疏的原因。與其頻頻下令不許這樣不許那樣,還不如多教導人們該怎樣做。圣人行不言之教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圣人知道萬物萬事都是應勢應時而生。當某種不法的言行出現(xiàn)時不該簡單的制止就算了,而是應該細細追究為什么會有這種事出現(xiàn)?究其根本,才有可能推本溯源才可以真正的化解它。

  至于功名利祿,強行占有只會招來無休止的搶奪,到時候必然要費勁心機以保住自己的功名利祿。此時自己奪來的功名也不再是自己的福,而是禍了。真正的功名不必去爭,只要做到了,自然是自己的,誰也奪不去。能夠奪走的也絕不是真正的功名。圣人之所以為圣人,是因為他從來不把自己當成圣人,他所建立的功德也是人民加給他的,并不是他自己搶奪來的,所以誰也奪不去。所以說真正的寶貝是人的品德,一顆向善的心!真正的寶貝就是得到以后仿佛仍然沒有得到,使自己能夠不斷進步。真正的寶只會給自己帶來安心和快樂。

  到時候,天下既無珍寶之概念,何來盜賊?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2

  自從我局開展文化講堂學習了老子的《道德經(jīng)》,自己受益匪淺。對《道德經(jīng)》一書的理解還很膚淺,但是認真學習,能讓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會影響到各個方面,要不斷地揣摩,慢慢地體會。

  加減乘除上有蒼穹 世界上不存在絕對、今時好許是明日非。知識是加法 悟道是減法 凝結(jié) 沉淀 升華。人心所向便是方向,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國家的根本利益。追根溯源 培其根而枝繁 落葉歸根。以身觀天下 一身一宇宙 觀點而知面。人世間獨善吾身 靈魂里循道而富足。只有知錯才有機會改正錯誤 所以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切記不要不懂裝懂 不知知病也 自知者明。倘若百姓過的幸福富足那么誰還愿意去冒險犯罪? 解決民生問題、社會就會自然和諧,有些東西不是靠宣傳洗腦就可以的,從根本出發(fā)才是關鍵。和氣生財以和為貴、弱者博憐、剛者遭嫌。得理讓三分、善惡自有報、因果也。該書不僅是道教的寶典,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經(jīng)世之作。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認識。揭示了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guī)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辈还軇e人是善是惡,都能一視同仁這是一種美好的品德。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氣!老子的眼光不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與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惡從善,最后達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以前,我與別人交往時,總是以自己的原則判斷別人,然后決定是否與之交往,F(xiàn)在學了《道德經(jīng)》,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作法,我開始以新的態(tài)度來交朋友。現(xiàn)在,我周圍有了更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對人生的認識有個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對每個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會的產(chǎn)物,對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和理解,必須經(jīng)過一段漫長的人生經(jīng)歷。所謂“慈”,就是要有一個博愛之心,愛自己這是第一,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無從談及愛社會、愛他人,反過來講,過分的愛自己,就是自私。在這里,老子給我們指明了一條通天大道,只是他沒用語言說明,愛,不但愛好人,也要愛壞人,世人都愛,這是“慈”的基本內(nèi)涵。有了一顆無限愛心的人,接下來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認識世界上的種種事物。用一顆純正無邪的心去感悟世間的萬物,從諸事物的表現(xiàn)去發(fā)掘其根本的內(nèi)涵,這就是“儉”的功夫!安桓覟樘煜孪取,并不是不能領先的認識事物,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總得有個先后,在認識上不能人人都在一個起跑線上,那樣社會不會有發(fā)展,老子的教誨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認識事物,不能標新立異的只是一味的教條,只有參考了不同的認識論,將眾人的思想融會到自己的思維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條。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3

  一、《道德經(jīng)》本體論是人類本體論思想的高峰

  本體論指哲學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質(zhì)問題,狹義形而上學專指本體論。我概括的哲學定義:哲學是研究和闡釋宇宙絕對本體及其與人類關系的學科。

  哲學是人類思想的制高點,本體論是哲學的制高點,而現(xiàn)在世界主流哲學距離本體越來越遠,這意味著基本環(huán)節(jié)或方法論上存在重大缺陷,這缺陷是理性本身、亦即意識本身[理性思維是意識活動]。哲學中的理性思維只該用于制作指向本體的“路牌”,而那路牌應標明:實證本體須泯滅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以及以理性思維為基礎的科學手段。

  二、《道德經(jīng)》本體論思想

  《道德經(jīng)》文句偏政治哲學,歷代學者也只能將研究與注釋的重點偏向政治哲學,這妨礙了對本體論思想的展開和探究,甚至使《道德經(jīng)》卓絕的本體論思想被權術、權謀的敘述所遮掩。因此,本文標題的“現(xiàn)代闡釋”首先要做的是只關注其本體論思想而忽略其他。

  2- 1、《道德經(jīng)》明確的本體論意識

  《道德經(jīng)》第一章就告訴人們離開素常意識才能實證本體、哲學上最在意最希望捕獲的本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jīng)》第一章)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體。開篇就清楚地指向本體論,同時也隱約提示出意識[語言是意識思維所依憑的符號]與本體相排斥。后句句式與前句同,義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稱謂的便不是恒常本體。“名”是很重要的概念,名意味著對事物的感知、區(qū)別、把握和命名,名即人類智慧的標志。名的心理機制基礎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這一分離使得人類能夠?qū)⑺惺挛锒蛯ο蠡,當然也是屏蔽人們認知本體之障。老子注意到本體不可言說的特質(zhì),表明由俗常對二元對象思考,改換為對“知性[知的能力]”進行考查。

  2-2、本體與人和人類智慧的關系

  哲學史主流意見說老子的“道”屬于客觀唯心主義,這表明老子的本體論是“心物同一”[至少與心無隔]的命題。《道德經(jīng)》說本體除了使用“道”,還出現(xiàn)“一”、“玄”等字詞。請讀下邊章節(jié)的“一”既指代本體:“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道德經(jīng)》三十九章)本體融徹一切時一切域,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的精神世界)與道同而具知性[知的能力、非具體知識]。再次突出摘引本章主要是注意到最后一句,“神得一以靈”,這里老子指出人類知性本體為根據(jù)、或說來源于本體,也是《道德經(jīng)》本體論的形而上領域的定位。寂靜本體不僅直接吸引人類集體潛意識去求索自己的,似乎還要求自身形而下、形而上兩個方向?qū)崿F(xiàn)閉合。既要求自然創(chuàng)造力的極至作品:人類,以本體為根據(jù)的智慧,親證本體之境。就地球而言,惟有人類有資格完成本體的閉合運動。本體與人類關系可以簡單概括為“內(nèi)同外通”。

  哲學基本問題有二,一個是本體論,一個是認識論,這章看作是《道德經(jīng)》認識論思想:本體是人類知性的根據(jù)和來源。知性來源是個謎,比較重要的看法是說知性來自以勞動和進化。但這看法忽略了人類對感知的物象都具有描繪、描摹能力,原始人或兒童也能用樹枝,刻畫日月花鳥;而猴子等別的動物怎樣進化甚至專門訓練也做不到。人類與其他動物最核心的區(qū)別只能在于一點:人類大腦與本體同一、同構、為相同密碼系統(tǒng)。而本體融徹一切物象,所以人類觀察任何物象,本質(zhì)上應看作是本體從觀察者人與被觀察對象兩端自映自。所以從本體意義說,人類知識為先驗,本體意義先驗、內(nèi)核同構,非指具體門類知識先驗。人無論面對面對任何物象,也無論需要探索三、五年、千百年最終能夠建立對該對象的系統(tǒng)知識,蓋因內(nèi)質(zhì)都被本體融徹、內(nèi)質(zhì)同構。

  2-3、本體與原始物質(zhì)的分界 [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界線]

  “道生一,以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一為本體,二為陰陽兩儀,三為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此既老子的本體論形而下作用方向的模型、宇宙生成模型。我想按照老子本章論述,借助伏曦八卦的符號系統(tǒng)直觀描繪本題模型,并將上節(jié)說到的本體與人類知性的關系也反映在卦圖當中。試將“三”實數(shù)化,因陰陽兩儀不對稱的最小排列組合必須是三個要素 [對等中和],共得八組三爻卦象,但因純陰純陽不成物,將乾坤兩卦看作與兩儀同而取消。所余為六卦,故《道德經(jīng)》本體論的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為六種,這是可驗證的模型,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多于或少于六種,這模型都被證偽;同時若理性及以理性為基礎的科學手段若超越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級層實證形而上之本體,這個本體論模型也被證偽。這驗證條件足夠苛刻。

  重復:以陰陽兩儀全排列、去掉純陰陽卦象余得六組卦象,視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為六種。既無論取一粒沙、一片葉、一根毛發(fā)或金屬元素一路分解,最終得到的都是六種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這也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分界處。

  2-4、具體自然人證悟本體的路徑

  本體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那么人們怎樣去實證本體?“不窺牖,見天道!(《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七章)古代沒有意識與潛意識理論,老子這里朦朧地指示要離開素常意識、進入特殊的超意識態(tài)去證悟本體。再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道德經(jīng)》第十章)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jié)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tài)嗎?清除雜念使心靈成為沒有瑕疵的玄鏡。那“玄鏡”態(tài)能映射本體與心體同一之境。我們以現(xiàn)代心理學提供的新知見去領會和補充老子的思想,既人類原本統(tǒng)一、與本體直接同一的心體在降生分裂為為意識與潛意識兩截,屏蔽了本體之境,需要經(jīng)過必要的訓練和修行消弭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才能回歸本體與心體同一的境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道德經(jīng)》四十八章)求學的人,其情欲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后以至于“無為”的境地。這里也理解為本體對意識及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所依憑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排斥。意思是試圖以思維去琢磨本體便不可得。在探究本體的努力中不可能廢棄文字和理性,但它們是用來制作“路牌”,路牌上寫著:本體不在東西南北中,去意識思維歸附統(tǒng)一心體即顯現(xiàn)。

  2-5、本體之德

  老子《道德經(jīng)》的修身指教,后來成為道教修身修命為要旨的依據(jù),可惜丟大得小,敬奉老子卻遮蓋了他最有價值的本體論思想。這樣說并非否定修行的意義,人類自身與宇宙有呼應,伏羲作八卦也是近取諸身。所以修行有積極意義,對健康也有利,但最該體會和實踐的是本體示現(xiàn)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xiàn)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xiàn)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應該對道與德關系的表述不是很清晰,但《道德經(jīng)》考察道與德本身就表明老子感知到兩者內(nèi)在聯(lián)系:道[本體]為宇宙根,也為德之根,但這里的“德”指人類社會倫理基本規(guī)則。老子的稱為“上德”、“玄德”以區(qū)別以一般道德規(guī)范。寂靜無為的本體無礙萬物萬象衍生,所以無為本體示現(xiàn)之德為生、為仁、為善。與本體直接對應的“上德”、“常德”、“玄德”就是這層面的道德律。

  三、結(jié)語

  本體至簡,沒人能列舉出比本體更為簡單的東西,哪怕是一粒沙或者一片葉也要比本體復雜千萬倍。各主要哲學流派和宗教多承認本體的存在,只是稱謂不同,道、理、真如、自性、實相、上帝、絕對理念、絕對真理等等都是表述同一個東西:宇宙絕對本體。本體非物質(zhì)也非精神,似混沌態(tài)、氤氳態(tài)、信息態(tài)、邏輯態(tài)、規(guī)則態(tài)的純存在,是顯示為“空”的“在”。本體質(zhì)為“中和”,不對任何粒子或引力形成滯礙,也不與任何元素發(fā)生化合,更象是一種“語句”或“指令”,這語句的基本含義是靜極而動,其形而上心體應稱“無極”,其形而下作用起點稱“太極”,兩者完全同一。

  心物同一是指本體意義同一,無條件直接重合。意識雖然屏蔽了那同一狀態(tài),但僅是屏蔽,潛意識與本體秒秒契合,這性態(tài)通過人類集體潛意識吸引人類向同一態(tài)回歸,圖騰、巫術、宗教、哲學、科學都包含這努力?上,主流哲學以理性為尺度,將宗教等統(tǒng)統(tǒng)視為迷信而排斥。人類有文字文明史僅僅幾千年,人類對理性如此執(zhí)著和信賴本身才是迷信,將理性樹立為唯一尺度等于將盲目信賴提升為信仰堵塞了通往終極真理的唯一路徑。

  從《道德經(jīng)》看,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該闡釋為“心物同一”,古人之“天”從使用時起就是天帝、自然的總稱,而“人”的含義則是人用以感知的心體、精神。所以“天人合一”的當代闡釋即為“心物同一”,“天人合一”之“合”字消減了命題的真理含量,是《道德經(jīng)》本體論思想的倒退,“合”的前提是二元,意味著需要做出“合”的動作和努力才可以“同”;而“同一”的命題則確指兩者原本一如。事實上“天人合一”的提法也是來自莊子對老子思想的體悟,莊子:“天與人一也”(《山水》),“一”是明確的同一,“天人合一”是宋儒的提法,是質(zhì)的倒退。今人應通過對《道德經(jīng)》的現(xiàn)代闡釋,由“天人合一”朦朧本體觀到“心物同一”本體論模型的回歸。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4

  “無,名天地之始”

  生命從何而來?父精母卵都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就像是我們身上的任何一個細胞一樣,即使它們有其特殊性,兩相結(jié)合,也只能形成一個有特殊性的東西。比如泥與火結(jié)合,形成了陶,形態(tài)質(zhì)地變了,本質(zhì)還是沒變,依舊是無生命體。那從精子和卵子的結(jié)合到一個嬰兒,生命從何而來?

  生命又是什么?如果生命是健康肉體的組合,那如果有健康的各個器官,由科學家將之天衣無縫地組合起來,這樣的“人”會有生命嗎?如果有,那我們討論“精神”,“靈魂”還有什么意義?如果沒有,那肉體枯滅后,靈魂也會消亡嗎?若靈魂永存,那它們會去哪里?

  “名可名,非常名”

  語言和名相不可執(zhí)著,我認為有其一定的科學性。圣人之言論,于其時代,于其生活背景可行。但不論是自然還是社會,或者每一個個體,都在變。譬如孔子重視“禮”,是因為周末年人心不古,道德有悖,而《紅樓夢》中,在一個“家教甚嚴”的大家族要遵死禮,就是對年輕人自由思想的扼殺,魯迅反傳統(tǒng)文化,是外國的堅船利炮脅迫中國人不得不直面戰(zhàn)爭,直面生存困境,在活下去都如此艱難的戰(zhàn)爭時代,要普通百姓都知禮談樂是天方夜譚。而在現(xiàn)世,經(jīng)濟科技網(wǎng)絡發(fā)展,人有了錢想要更有錢,無止盡地追逐美,物質(zhì),權力,這于自然規(guī)律是相悖的。

  世間凡種。種,都盛極必衰,人的物欲若不加以節(jié)制,必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妨害思想或精神。所以現(xiàn)代說要復興國學,因為國學里有一種中庸之道,對自然有一種敬畏之心。譬如嚴冬熬過必會開春,自然延續(xù)了千萬年的法則,人也應該遵守。所以“知道”后,人應該采取一種平和的生活方式,在平和的一天又一天中去探求宇宙生命的真諦。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就如我第一個問題,世上還有許多的問題不可答者,現(xiàn)實中似乎沒有線索,因此要從“無”中尋。而“無”玄之又玄,因此我們要從“有”中細察端倪。事物的發(fā)也有道,那其生亦有道,正所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道而一”,因此“無”也可觀也。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5

  《道德經(jīng)》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nèi)松闹笇谴笥旭砸娴摹?/p>

  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見解,以他虛懷若谷的氣魄,向世人闡述了怎樣為人處事,怎樣進行科學管理,怎樣修養(yǎng)身心,怎樣求知,怎樣治國等等,告訴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必須遵循大道(即事物的規(guī)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上天尊重規(guī)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得到天下!捌渲轮蓖贫灾!疤鞜o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闭f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追求太多,渴望太多,就會被生活所累;如果沉靜無為,包容一切,將會滿足和快樂,否則就會招來禍患。

  老子的《道德經(jīng)》,以辨證的哲學方式提出了他對于治國與治人方面的主張!兜赖陆(jīng)》的前半部主要論述了治國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論述了如何治人。

  第一段“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笔钦f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恒名!闭f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笔钦f天地剛剛呈現(xiàn)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xiàn)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币馑际侵越(jīng)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按藘烧咄龆惷!笔钦f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靶中,眾妙之門。”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開篇,老子以具體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即寫出了要認識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無欲”。這與他所主張的“清凈無為”異曲同工。“無欲”也就是貫穿《道德經(jīng)》的主要思想。

  老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純真的。而種。種人類丑惡行為,則應當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現(xiàn)象。由此,老子堅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東西,摒棄所有引起人的貪欲的東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他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沒有奢侈的物質(zhì)享受欲望,也沒有被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文化或知識困擾的煩惱。他是一個歷史的循環(huán)論者。在他的眼里,讓人們在一種自由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中保持人類純樸天真的精神生活,與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質(zhì)文明雖然發(fā)達,但充滿著危機、爭斗、謀殺和陰謀的社會制度顯然更符合于人類的本性。

  他所強調(diào)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guī)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礎涵義。而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論密切相關的。

  出于對自然法則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適應于“道”的運動,看作是人類政治制度、社會生活以及道德準則都應該遵循的最高準則。具體體現(xiàn)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無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謂“無為之治”并不是無所為,而是強調(diào)人的社會行為要順應自然,適用于“道”的運動。具體地講,就是要求統(tǒng)治者給老百姓寬松的生活和生產(chǎn)的環(huán)境,不強作干預,以順應自然。老百姓在這種怡然自得的生活環(huán)境里,無苛政之苦,無重稅之憂,自然會感到這種政策的好處,從而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治國如此,那么治人又該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剛。

  老子《道德經(jīng)》中所陳的治國與治人思想,其意義之深遠,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現(xiàn)今社會,生活、工作的腳步很快,壓力又大,人們的脾氣也隨著變得焦躁與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靜氣。心靜自然涼,生活、工作的情緒就會舒暢起來,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不僅如此,善與柔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變得融洽,心情也會陽光不少。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6

  寒假之前學校組織大家學習了道德經(jīng)的前兩講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學完后當時心靈很是觸動,于是利用寒假時間又繼續(xù)學了道德經(jīng)的其它幾講,當然觸動還是挺多的。

  我覺得《道德經(jīng)》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這個客觀規(guī)律,需要我們有聯(lián)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于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jié),不斷思考,找出規(guī)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內(nèi)容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意義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欲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可以凈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jīng)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欲,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chǎn)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zhì)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chǎn)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chǎn)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fā)達、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zhì),金錢,榮譽。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tài)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tài)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并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yǎng),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夸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tài)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tài)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jīng)》后,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yǎng)。

  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傳統(tǒng)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么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zhì))、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zhí),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7

  我最早接觸老子,是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對老子的印象,能夠說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屆讀書會開始了,局領導向我們每一位干部推薦了《道德經(jīng)》等書,最后有機會認真拜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讓我如獲至寶。隨著一頁一頁的翻看閱讀,《道德經(jīng)》那智慧的靈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閃現(xiàn)。

  想起林語堂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必須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此刻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確如此,當我掩卷沉思,《道德經(jīng)》給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jīng)》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jīng)典著作。千百年來,人們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時代,“物質(zhì)第一”的浪潮無情地沖擊著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講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變得十分物質(zhì)化和金錢化。對于一名國家公務員來說,如何去應對物質(zhì)時代的各種誘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個人以為,就是要按照《道德經(jīng)》一書中所倡導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靜處世,清靜自省,消除貪念,寬以待人,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一、致虛守靜是安于本職工作的根本。

  《道德經(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边@句話強調(diào)……

  我一向認為,生活中應少一些浮躁喧囂,多一些筆墨書香!兜赖陆(jīng)》是人類禮貌的精華,它集中體現(xiàn)了真善美的標準,是文化一座座高聳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讀《道德經(jīng)》是很美的,而恰恰是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處給人以撫慰。讀書學習是我生命的自覺,闡釋圣典《道德經(jīng)》,讓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的領域內(nèi)盡心盡職,不斷實現(xiàn)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與成長。

  二、讀《道德經(jīng)》后,讓我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就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僅要了解別人能戰(zhàn)勝別人,更就應了解自己有勇氣戰(zhàn)勝自己。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適宜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wǎng)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彼岳献犹岢龅摹盁o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貼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則的事情時,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無所不為,所以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上善若水”就是這種“無為而為”的辯證極致。

  除了“無為”、“虛靜”,《道德經(jīng)》里還有一個樸素的辯證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規(guī)律。在老子的眼里,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長久;唯“寡欲”,方能無咎,也具有現(xiàn)實好處。他認為過分追求“聲色貨利”必定會帶來禍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規(guī)律,堅持按“自然、無為、樸素”的和諧發(fā)展規(guī)律辦事,才能夠利用規(guī)律來緩解、協(xié)調(diào)人類社會的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個很鮮明的闡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以此類推,天下萬物若違背了它的規(guī)律,必將受到懲罰。這種辯證法雖不很健全,卻具有十分強的科學前瞻性。當前,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實用功利主義的過度膨脹,人們往往強調(diào)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質(zhì)利益的滿足,認為個體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邏輯,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變質(zhì)生活,長遠利益受到忽視,結(jié)果被自然一次次地還之以顏色,就是一個佐證。

  三、愛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踐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說,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剛脫離茹毛飲血的時代,就能對宇宙之中的規(guī)律有著如此深刻的認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個有無的論述,可說把世間萬物的從生到死,從出現(xiàn)到毀滅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見解可說令我們現(xiàn)代人汗顏,幾千年前的人就意識到要順應自然,回歸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壞自然。而我們此刻把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瘡百后才猛地發(fā)現(xiàn)提出環(huán)保的概念,要去保護補救了,其實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補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為失去的東西很多是無可挽回的,滅絕了的物種也就永遠的消失了!

  四、身為國家公務人員,定當竭力為國、為民效忠。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將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夠長久不息,是因為這是個政府機構運行程序貼合民眾的利益,貼合道。政府的公務員不是為了自己的貪欲,性欲,食欲,玩樂,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當官,不是他們沒有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機構沒有這個機會,這些漏洞,讓他們?nèi)樗麨。因此好的政府為?yōu)秀的品德好的人帶給發(fā)揮才能的平臺,讓愚蠢,丑惡,猥瑣的人卻步。這樣的政府往往使公務員將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會出現(xiàn)讓領導先走的場面,這樣的政府才會生生不息。這不正是這個政府的公務員一絲不茍,無私無畏的行為,才能成就這樣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擁護。我覺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貪念。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夠?qū)捯源恕?/p>

  以上是我讀《道德經(jīng)》的點滴感悟,《道德經(jīng)》已儼然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清凈處世,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讀《道德經(jīng)》吧,它會使你精神不再貧乏,生活不再無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聰慧,使人豐富,使人幸福,使人成為真正的人。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8

  最近的傳聞,傳統(tǒng)文化將進入中小學課堂。對于四書五經(jīng)作為選修課或必修課以什么方式進行教學,大家有爭議,但一致的看法是讀典籍利大于弊。

  馬云特別推崇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他常讀的是《道德經(jīng)》。他的工作包里總要放幾本書,其他書換得快,唯獨一本書一直不換,那就是不帶注解的最薄的《道德經(jīng)》。

  馬云讀《道德經(jīng)》,不喜歡看別人的注解,而是自己讀自己悟。

  他讀經(jīng)悟出了真正的完美。20xx年冬奧會開幕式點火儀式,其中一根“冰柱”沒有升起,在全球一片罵聲中,組委會想了一個糾錯方法,讓小丑上臺“修”冰柱,既挽救了失誤,又加了一個小丑表演內(nèi)容。馬云看了說:“我突然明白了老子說的‘大盈若缺’的含義了。如果開幕式?jīng)]有發(fā)生意外,表面上看是完美,但誰會記住這次儀式呢?”他又說:“世上很多事,其實都是這樣,一個完美的事物總會有缺,但恰好這缺可以陪襯這完美!

  馬云讀經(jīng)讀出了智慧。馬云說:“從哲學理論的角度講,創(chuàng)新是無止境的,只是難易的區(qū)別罷了!庇幸换赜腥藛栺R云:“銀行建立和發(fā)展已經(jīng)這么多年了,該創(chuàng)新的銀行都創(chuàng)新了,我們真的還能創(chuàng)新嗎?”馬云回答說:“音符只有7個,而音樂家有千千萬,你懷疑過他們還能寫出新歌嗎?”

  馬云讀經(jīng)讀出了明理。馬云常說,運氣是實力的一部分。他解釋說:假如有一天淘寶網(wǎng)的總裁和副總裁以及所有的高管同時離職,對于一個想晉職的人來說,是夠有機會的了吧,但運氣仍不會降到?jīng)]實力的人身上。

  馬云讀《道德經(jīng)》,讀出了他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讀出了他自己的哲學思維和行為方式。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9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闭f起我國著名文化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里的句子,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詳,但你可知道這些句子背后的含義?由中共開封市委黨校講師苑志鋼帶來的題為“《道德經(jīng)》中的人生智慧”專題文化講座在開封市圖書館舉辦,為市民詮釋了如何解讀《道德經(jīng)》,并與在場的市民朋友進行了交流。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jīng)》代表著一種消極的思想,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對《道德經(jīng)》缺乏了解!敝v座剛剛開始,苑老師就指出大眾對《道德經(jīng)》的誤解。在他看來,作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經(jīng)不僅不消極,其中的很多觀點對后世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在《道德經(jīng)》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由此可見,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從小了說,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了說,對自然、對社會、對國家的整體建設,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F(xiàn)在全球環(huán)境災難的普遍,就是人們不注重自然規(guī)律的發(fā)展,人為地破壞環(huán)境所造成的。

  苑老師還講到,人生是由陰陽組成的,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注重“陽”,即總是選好的、大的,喜歡榮譽,討厭恥辱等,這是人的本性。而從道家的理論來講,我們要注重“陰”,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我們應全面、健康、運動地看待事物。這也是道對我們?nèi)松膯l(fā)。我們一生都在矛盾中度過,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有無、得失、強弱、榮辱……我們經(jīng)常都太過重視我們所謂的“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無”、“無用”的東西,其實,雖然是“無”,但是其大有用處。就像常被認為無用的人體部分闌尾、智齒、毛發(fā)豎立肌、尾骨等一樣,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這就是道之所在。

  接著,苑老師又從道家理論出發(fā),講了人生中“茍得”與“應得”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啟示我們對財富不要茍得,應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體上會招來疼痛,得到太多,生活中會招來嫉恨。因此應像《道德經(jīng)》第44章講的那樣,“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次主題講座,雖然只持續(xù)了一個半小時,但帶給現(xiàn)場讀者的感悟卻很深遠。品讀道德經(jīng)典,學習人生智慧,通過苑老師的講解,讀者們得以進一步了解得失、強弱、有無、進退之道,有利于領悟人生處事之道。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10

  最近,我一直在看春秋時期的偉人老子的著作《道德經(jīng)》,由于此書博大精深,蘊含高深至理的學問,所以暫時無法完全參透,但我仍感到其奧妙,例如老子講“道”、講“德”,以及“上善若水”的道理和水的性格、“有”、“無”之間的關聯(lián)……老子將神秘的“道”講述給后人,猶如仙人指路,令人心馳神往。

  我十分喜歡這本書,喜歡書中的道理。比如,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币馑际钦f,如果“道”可以用語言表達,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必須心神領會,因為它不是常“道”!兜赖陆(jīng)》這部書講了“道”,還講了“德”!暗郎滦笾,老子認為,具有上乘品德的人,從來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而下乘品德的人,從來不放棄追求形式上的“德”,這才是真正沒有具備“德”。

  接下來,老子還講了“無為”。什么是無為?老子強調(diào),“無為而非不為”,無為反而是大作為。怎么理解?“無為”是指某個方面的“無為”,再空出這個空間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這就是“有為”,而且還是“大作為”。說白了,“無為”就是避開沖突,為自己的自在而做喜歡做的事。

  “上善若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老子愛水,孔圣人亦愛水!吧仙迫羲笔侵柑斓亻g至高至極的善就好似水一樣!吧仙迫羲背鲎浴兜赖陆(jīng)》第八章,此章里還有一句:夫唯不爭,故無尤。正是由于不與人爭,所以沒有什么過失。另外,道德經(jīng)里的第七十八章也是講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克強者莫之能勝!碧煜聸]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這一方面沒有誰勝過他。有一個成語叫“無孔不入”,更是體現(xiàn)了水的威力。水往低處流,正是因為往低處流,所以威力十足,一有縫隙,便乘虛而入。

  老子另外愛提“有”和“無”。“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薄坝小笔侨丝梢杂萌庋劭吹靡姷,可以對人們有利,“無”也可以被人們利用。這怎么說?舉個例子,古時車子的輪子,是三十根輻條撐起一個空殼,空殼即是“無”,但若是“有”,不是“無”,那它就失去了車的用途,不再是車。再舉個例,碗的中間是空的,即為“無”,倘若是“有”,是實心的,那便失去了碗的用途,變成一個廢物。有如,房屋是空心的,即為“無”,倘若是實心的,那便失去了房屋的用途?傊,“有”可以對人們有利,“無”也可以為人所用。另外,國畫中如果說落過筆的地方為“有”,沒有落過筆的地方為“無”,那么,便是“無”襯托著“有”,“有”襯托著“無”。“無”離不開“有”,“有”離不開“無”?偛豢赡芤环嬂锶客亢诨蛉靠瞻装桑坎⑶,美學觀念上,畫中的“無”是有用的,給人空靈的感覺,好似一篇文章中的“……”,有留白,留給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這也是“無”。另外,“有”、“無”還有另一種含義:“有”代表著生,“無”代表著死。有無互相襯托,生死互相伴隨。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無生則無死,無死何來生?一旦“生”,便代表著將來會“死”;而“死”便代表著將“生”。如此看來,“有”和“無”之間,是大有學問的。

  《道德經(jīng)》是一部偉大巨著,以一部空前絕后的經(jīng)典,它是自我閱讀《弟子規(guī)》以來的第二部經(jīng)典,給生命以啟發(fā)。書中的道理,我感到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理解的更深。

  人生時間有限,我們應抓緊時間多閱讀這種經(jīng)典書籍,《道德經(jīng)》就是這樣的一部經(jīng)典,仔細咀嚼品味,是不無裨益的。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11

  老子,春秋末期人,又叫李耳。在神話里面,人稱太上老君。老子名下有一本書,以前叫《周書》,后來叫《道德經(jīng)》,這本書從產(chǎn)生出來,就被視為奇書。然而人們一直弄不清里面都說了些什么, 到后來就眾說紛紜,基本上是千人千面了。到現(xiàn)在,各種譯文已經(jīng)稱不上是老子的原意了,叫做讀后感也許更恰當。

  我接受到的那些觀點,有許多非議《道德經(jīng)》的地方,把老先生評議的很不地道。就感到很困惑,也想去親自體會一下老先生的話。以下是我通讀經(jīng)-文后的一點感悟。

  老子說:道理都是可以遵循的,但我的道理和以前 的那些理論不一樣。

  我這些理論叫個啥名呢?也確實有個名字,但不是 一般的名字 。

  我用‘無’這個詞,來解釋天地萬物的開始,我用‘有’這個詞,來解釋天地萬物的來源。

  所以, 我經(jīng)常提到‘無’,那是想觀察萬物生成的奧妙,本來沒有,為啥卻又產(chǎn)生?

  我經(jīng)常提起‘有’,那是想觀察萬物為啥這么不一樣,本來存在的東西,為啥卻又消失?

  ‘有’和‘無’,這兩種現(xiàn)象,有一個共同根源,只是名字不一樣。這個共同的根源就是‘變化’,變化又變化,這是事物產(chǎn)生和消亡的原因。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就去弄得美一點,雖然也好看了,但不是真美。 都知道善能得人心,就去做幾件善事,雖然也是善行,卻不是真善 。 自然界的事物,有和無互相生成,難 和易互相轉(zhuǎn)換。長和短互相呈現(xiàn),高和低有比較才顯明。音和聲互相配合,前與后總是相隨。

  圣人治理天下,采取 的政策,都是不和民爭利益政策。

  從來不口口聲聲的強調(diào)仁義,閉絕空談,只是實 實在在把最仁義 的事做出來給天下人。

  萬物剛剛興起的時候,不會表示占有的意圖’,萬物 產(chǎn)生出來了,也不認為有自己的 一份。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勤勤懇懇地輔助萬物的生長,認為是自己應盡的義務,不求回報。 收獲的時 候,更不據(jù)為己有。

  他不據(jù)為己有,但誰能把他的功勞給忘了呢?在人民的心中,他的功勞最大,因此他的收 獲也最多

  君王不貪戀錢財,百姓也不用為錢財犯愁,就不去爭奪財產(chǎn)。君王不愛珍寶物,就不會去搜刮民財,民眾就不必去 偷竊。君王不為所欲為,天下民心就不會大亂。

  所以,圣人治理的天下,民眾都沒有什么負擔,一心一意的務農(nóng)做工,每天都能吃飽喝好,沒有其 他的閑心雜念,只希望把 身體養(yǎng)好,多活幾年。

  因為經(jīng)常都是讓民眾沒有其他的閑心雜念,也沒有更高的欲 望,即 使有幾個狡詐的人 想作亂,也不敢輕舉妄動。

  所以,采用不擾民的政策,天下沒有不太平的。

  不爭的表現(xiàn),無處不在,但 使用 的時候并不顯得多余。它蘊藏深厚呀,好像是是萬物產(chǎn)生的根源。 它十分隱蔽,沒有

  鋒芒,沒有糾紛,沒有光輝,如同微塵。但很明顯,在各個領域都存在。我可不明白 它從哪里來,應該是比 天帝產(chǎn)生的更早。

  如果天地不仁義 ,就把萬物當作草編的狗,隨便折騰,天下一片蕭條。

  如果圣人如果不仁義,就把民眾當作草 編的狗,任意奴役,折騰的死去活來,天下一片衰敗。

  天地之間的事,是不是有點象風箱呢?雖然空虛,卻永遠沒有窮盡的時候,越是合理的使 用,產(chǎn)出的效益也 越多。采取了那么多的建議,國家還是這么窮,為什么不采取 修養(yǎng)生息的政策, 讓民眾好好生產(chǎn)呢?天地之間,養(yǎng)育五谷的元氣是不會滅的,元氣是變化產(chǎn)糧的源泉。元氣產(chǎn)生的地方,是天地的根源地,那 里 能連續(xù)不斷的產(chǎn)生,好像儲存了許多許多 ,永遠也用不完。

  只要用來生產(chǎn)糧食,糧食那里會能用完呢。糧多則國富。

  天長地久。天地為什么能存在這么長久?因為它不是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長生。

  所以,圣人總是先想著別人,收獲反而比別人多,總是不顧自己,反而身無損傷。不是因為他無私嗎,反而成就了他自己。

  最上等的善行好像水一樣:水能讓萬物都得到好處,卻啥也不爭,反而處在大家都不喜歡的地方,這樣的品行和‘道’很接近。

  住處,選在大家都不爭的地方;心胸,象深淵一樣有涵養(yǎng); 和人來往,處處友愛寬厚; 說過的話,必定保持信譽; 品行端正,善于治理; 做事情,能發(fā)揮大家的長處;

  準備行動時,能看準時機。

  只因為從來不和誰爭,所以沒有怨恨。

  想把財物聚斂到十足有余的程度,不如適可而止。

  財物太多了,掩藏不住,竟然露了出來,就不可以長久保持著。 金玉堆滿屋子,沒有誰能守祝 富貴了又驕傲奢侈,就給自己種下災禍。

  一件功業(yè)成功了,趕快從功名里面脫身,默默做下一件事,這是符合自然界的規(guī)律的。

  讓迷惑的本性回歸到真理上來,能不再離開真理嗎? 一身正氣,能達到嬰兒那樣的至 柔程度嗎? 清除內(nèi)心的雜念,能做到一塵不染嗎? 愛民治國,能不和民眾爭利益嗎? 制定的各項措施,能溫和一點嗎? 明白許多道理,能不用來欺詐民眾嗎?

  有所生就要有所養(yǎng),生出來的東西不去占有,做的事情也不求回報,長成了也不去參與分配。這是具備了明白事物變化奧秘的品行。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12

  在這微信、QQ連接你我的時代,每個人的朋友圈可能都會出現(xiàn)網(wǎng)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個性簽名寫著“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這樣的盛況足以說明老子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之大。兩千多年前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國理念、安民方針,時至今日,這些思想仍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核心點是利終生、福萬民而又淡名利、輕權勢。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不違反規(guī)律,就是“無為”。老子還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管理者治理企業(yè),不可以違反規(guī)律、妄為滋事,如果管理者經(jīng)常膽大妄為,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勢,企業(yè)就難以治理。老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管理者應當順應自然規(guī)律,實事求是地尋求切實可行的道路,才能“無不治”。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老子還強調(diào),把握了規(guī)律則可用以指導實踐,而不是僅停留于空談。

  對于企業(yè)來說,產(chǎn)品質(zhì)量是打開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舉例來說,馬鋼通過不懈努力攻克了汽車板個性化需求多、汽車板更新周期短、汽車板表面要求極高,生產(chǎn)難度大、汽車生產(chǎn)的流水線自動化,對鋼板質(zhì)量穩(wěn)定性要求極高、汽車生產(chǎn)流程長,技術難點多,讀書筆記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難點,現(xiàn)作為國內(nèi)主流汽車板供應商,已逐步打開市場,擁有更多的用戶群,贏得更好的口碑。而在在公司產(chǎn)線、冷軋產(chǎn)品升級過程中,我們建立較為完備的設備體系,以推進設備精益管理為重點,通過加強基礎管理和強化專業(yè)培訓,實現(xiàn)設備由修向控、由修向管的轉(zhuǎn)化,確保設備穩(wěn)定運行、精益運行,為硅鋼、家電板、汽車外板等高端產(chǎn)品質(zhì)量穩(wěn)定提供堅強保證。

  晝無為、寢難寐!工作中如若不能貢獻自己的力量,是空虛而痛苦的。我們遵循規(guī)律、實事求是、攻堅克難、創(chuàng)新創(chuàng)效。有職就有責,有責就要擔當。“無為”是指導我們工作的方法,“無不為”是鞭策我們努力實現(xiàn)目標。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13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此章歷代的釋意無數(shù),而我以為皆難著邊際,無以更深刻的對老子思想與道德經(jīng)進行闡釋。我從道家修身根本出發(fā),得出新論如下:

  此章重點為“致虛極,守靜篤”,全文以此而展開,不理解“致虛極,守靜篤”,后面的文字解釋也只是牽強。老子是從道家修煉“返觀內(nèi)照”而得之境界來引申對世間常道的解釋。首先“虛”與“靜”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是一種狀態(tài),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疤摗睘榭侦`,體會為散發(fā)狀;“靜”為沉靜,呈收斂狀!爸隆蓖,可從“虛其心”來體會,道家修習養(yǎng)身的過程,以虛其心開始,虛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靈,無時空地域限制,無往而不至,真空無象,能夠滿屋、滿天地、滿宇宙,而今日而遠古。過程或潛移或發(fā)散,以至無我無身無世界。此“極”為無極,或為八極,或為宇宙洪荒。

  而“靜”的過程從守開始,“守”者,抱元守一,讓思想沉靜,從時空與外界空間收斂至自身至一點,而到達某種衡定、穩(wěn)定、篤定的境界。此“篤”為篤定,為極細小,或如針尖,無縫隙如無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的感慨。“復”與“歸其根”才是此篇的點題!疤摗迸c“靜”是道家修身中必習的兩手,如“陰陽、有無”既對立又統(tǒng)一。虛至極為無,靜到篤是有。虛為展開,至極為空靈為“作”;靜是回歸,回到此刻,是“復”,靜到篤定屬回歸本原為“歸根”。從養(yǎng)性功夫來說,“虛靜”的過程如佛家心的起滅過程,虛為心起,靜為心滅,有無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節(jié)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獨推崇清之宋常星說:“造其極曰致,真空無象曰虛,虛而至虛曰極!保骸皩R徊欢皇,寂然不動曰靜,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但,所有釋意皆不夠細致,皆獨不能從修身的體驗與角度來理解與感悟,想老子思想無欲無求,其經(jīng)意當從本原出發(fā)理解,而不就應根據(jù)時代思維做論證也。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14

  《老子》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為的哲學。在方面,《老子》主張“虛靜無為”,即反對以人為的手段,包括種種文化禮儀來干涉社會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關于人生態(tài)度,《老子》也主虛靜、退讓、柔弱,但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樣消極,因為《老子》所推重的“陰柔”,實是一種長久之道和致勝之道。

  因為物極必反的規(guī)律,所以在社會制度上,如果太過于強調(diào)某一反面,會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钭陶,盜賊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張的哲學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無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導致混亂的源泉。以無為為之,以不治治之!拔覠o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在老子看來,“無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則。老子提倡“無為”,其形上依據(jù)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其現(xiàn)實理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是針對有為而發(fā)的。老子認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薄盁o為”也指感物而動,遇事而為,事先沒有設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無為”,由于是針對“有為”而提出來的,所以容易被人理解成“無所作為”、“不為”,將無為視作上的無所作為、放任自流,這是從消極的方面去理解無為。“無為”,作為一種原則和行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fā)展趨勢而采取相應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狀態(tài)!耙蚱渥匀弧钡摹耙颉,是因循、沿襲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認和肯定事物的自然發(fā)展趨勢!耙蚱渥匀弧彼枷胍卜从沉斯糯r(nóng)民的普遍愿望。在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順應民心、不要剛愎自用!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論述。當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極的一面,如果太過因順自發(fā)的行為沒有很好的規(guī)范管理,社會也會變得很混亂,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xiàn)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必須的作用。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15

  《道德經(jīng)》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兩千多年來一向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讀書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吸取新鮮營養(yǎng),但同樣也不能放下對經(jīng)典和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讀高中的時候,我以前粗略的讀過老子的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慢慢的體會多了一些。

  在我看來,《道德經(jīng)》是一部充滿了東方智慧的哲學著作,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chǎn)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對現(xiàn)代社會同樣也具有很好的指導好處。其實,我們很多常說的典故和詞語就來源于《道德經(jīng)》,如無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無形等等。當然,雖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十分深刻,要把它完全讀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天我主要想講一下我讀后的一點心得:柔弱勝剛強。

  萬事皆有“道”,如為官之道、從商之道,還有此刻流行的養(yǎng)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國家、管理企業(yè)、小到為人處世和個人生活,都離不開“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勢成之”的道理――就是說事物產(chǎn)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養(yǎng)它,用實際行動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勢去發(fā)展它。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賦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無窮無盡,就是因為它的本是柔弱。如果把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柔弱勝剛強。

  柔弱與剛強是一對矛盾體,那么柔弱是如何戰(zhàn)勝剛強的呢它需要耐和克制,需要韜光養(yǎng)晦、辱負重,需要年復一年的付出!八问钡牡览泶蠹叶济靼祝侵寥岬臇|西,但是它卻蘊含了無窮的力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實,正是因為柔弱,它才蘊含著無窮的潛力,才能夠永遠充滿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風暴雨中隨風飄搖,卻永遠不會折斷,而高大強壯的樹木,卻很容易被大風摧折。

  歷也有很多的故事說明了這個道理。劉邦因為有柔弱的格,處處留意謹慎,每次大難臨頭都化險為夷,項羽雖然驍勇善戰(zhàn),可惜他狂妄自大,到頭來卻身敗名裂,烏江自刎。還有勾踐“臥薪嘗膽”、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說明了這個道理。弓滿易折,人強易亡,柔弱勝剛強。試想,假若當年越王勾踐不辱負重,意氣用事,何來日后東山再起,報仇稱霸同樣,要是韓信不受跨下之辱,沖動之下拔劍,之后的結(jié)果恐怕是以身償命,默然消失,就沒有以后叱咤風云,擊敗霸王項羽流芳百世的將軍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毙〔菔侨崛醯,但是它的生命是頑強的。在抗日戰(zhàn)爭中,當時弱小的中國辱負重,最終戰(zhàn)勝了強大的日本侵略軍。在此刻和平時代,我們國家一向堅持韜光養(yǎng)晦的外交,實際上就是不逞強,以低調(diào)的姿態(tài)參與國際事務的處理,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而美國憑借他的霸主地位,到處惹是生非,國際聲譽每況愈下。

  柔弱,并不是膽小怕事、唯唯諾諾,它在現(xiàn)代社會表現(xiàn)出來是一種謙虛謹慎、低調(diào)務實的態(tài)度,是一種虛懷若谷的胸懷。對于為人處世而言,柔弱是一種自我修養(yǎng),它教我們要學會不自滿、不逞強,要學會韜光養(yǎng)晦、寧靜致遠,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就消極懈怠、喪失信心。對于為官從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調(diào)謹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鋒芒畢露,否則弓滿易折。“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適當?shù)氖救,才能夠以退為進,成為最后的贏家。

  柔弱勝剛強,這是古人教給我們的哲理,仔細品讀《道德經(jīng)》,你能夠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時空,直達我們的心靈。收起你的鋒芒,保存你的實力,臥薪嘗膽,以柔克剛,在適宜的時候主動作為,必將成就一份偉大的事業(yè)。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16

  老子《道德經(jīng)》字數(shù)不多,卻道出了許多社會人生的智慧,每個人心中對于《道德經(jīng)》的認識和理解都不同,可謂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貫之的道。每通讀一遍《道德經(jīng)》,對于“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認識就更加清晰一些,以此去認識事物,以此去指導行動,也算是一個獨特的角度,看似消極無為,但歸根結(jié)底是要實現(xiàn)積極效果。

  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都是由陰陽兩面組成,對立統(tǒng)一,而且這兩面相互依存、相互轉(zhuǎn)化,“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而且任何一面發(fā)展到極致,便會呈現(xiàn)出對立面的樣子,“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只有把事物的積極發(fā)展控制在一定程度內(nèi),才能保持“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的狀態(tài),那么如何把事物的積極發(fā)展控制在一定程度內(nèi)呢?

  大者為下之道。凡是強大的事或人處下無損而且有益于其強大!敖V阅転榘俟韧跽,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薄按蟀钫呦铝,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欲,大者宜為下!

  知足常足之道。天道是平衡的,不會允許物極不反、亢龍無悔的狀態(tài)。“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17

  《道德經(jīng)》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jīng)》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兜赖陆(jīng)》分為八十一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為“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人稱《道經(jīng)》;下篇四十四章,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人稱《德經(jīng)》!兜澜(jīng)》講述了宇宙的根本,到處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講述了陰陽變幻的微妙;《德經(jīng)》講述處世的方略,到處了人事的進退之術,包含了長生久世之道!暗馈笔侨祟惖淖匀挥^和世界觀,必須要順應宇宙的客觀條件,合乎自然規(guī)律地生存。只有愛護宇宙并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人類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們破壞了大自然,違背了大自然的規(guī)律,那么我們必須會遭到殘酷的報應和懲罰,甚至會帶來滅頂之災!暗隆笔侨祟惖娜松^和社會觀,還是要求人類順其自然地與人共處,合乎社會規(guī)律地生存。只有返璞歸真地復歸于嬰兒般的自然純真狀態(tài),統(tǒng)治者卑謙若谷,民眾為而不爭,然后社會才能正常發(fā)展。

  讀《道德經(jīng)》給我的感悟頗深,讀之前我時常感慨“學業(yè)未成,事業(yè)未定;名不遠揚,家不成立;待吾處者,煩勞甚憂。君子存,必,譽響四方,功成名就,流傳千古!”那里表達的更是一種壯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輕別離的情懷!讀完《道德經(jīng)》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變“求學在外,憶往事南尋,雖為堂堂君子,難免痛苦流淚,欲拭無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壞鄉(xiāng)!憶親人之語,無一不催人淚下;懷鄉(xiāng)之山水,無一不觸動心弦;念友人之助,無一不深為感動!蹦抢锔啾憩F(xiàn)的是回到人最本質(zhì)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親情,友情和大自然當中的情趣所帶給人的'簡單與感動。體味親情的滋潤,去欣賞久違的風景,去呼吸闊別已久的空氣!

  在如今誘惑頗多煩惱也頗多的社會,我們馬不停蹄地追逐著功名利祿,我們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書中的氣定神閑,寧靜致遠,淡泊名利似乎與現(xiàn)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格格不入,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我們需要讀《道德經(jīng)》這樣的古書來陶冶我們的情操,來洗滌我們庸俗焦灼的心靈,來寄托我們無所棲息的靈魂,來指明我們前進中的道路。他們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鏡照亮我們的面容,如同一個個烙印鐫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氣流催動我勇往直前!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18

  《道德經(jīng)》僅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shù)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修養(yǎng)、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jīng)》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jīng)》一書告訴我們就應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qū)與我們共同學習的對象,永遠都不會停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陰陽能夠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如正與負,對與錯。為什么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為什么不是由一條線將其分割呢為什么黑顏色中會有一點白,白顏色中有一點黑呢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就是“福禍相倚”和“物極必反”的體現(xiàn)。白色中有一點黑,黑色中有一點白是因為世事都有相對面!叭淌яR”就是一個的例子。而當黑將要超越白,白將要超越黑的時候,就會成其相反的顏色,循環(huán)往復。而有其他物質(zhì)肆意破壞就會渾濁。就象人類,萬物循環(huán)往復是其道之根本。而人類卻施加干預——破壞樹林、大肆捕殺。這樣只會打亂正常的秩序,最終人類也會在這團渾濁的氣流的中沉沒。然后又恢復正常。古人說過不能涸澤而漁,伐木而獵。翻譯成現(xiàn)代也就是不能破壞生態(tài)平衡。我們就應正確的、不干預的攫取利益。同時認清福禍的相互轉(zhuǎn)換,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高興的忘了本象,可能災難正潛伏在明天,也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氣餒,可能幸運就藏在你身后。

  讀道德經(jīng)后我總結(jié)三十六個字。為無為,無不為,騁至柔,克至堅,習水,與人善,明陰陽,曉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無生,悟道德。

  道德經(jīng)不愧是我們中華禮貌的瑰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自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一樣道。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19

  本周自己學習了6—10章,每章內(nèi)容從三個方面:第一,處世空明拳(做人的基本道德);第二,職場易筋經(jīng)(職業(yè)生涯中的道德思想);第三,商海逍遙游(社會道德理論),從這5章學習感受到,書中的道德知識,很深奧但又易懂,從我們的生活中的一個個案例為我們講述了,這些無時無刻不存滲透在我們的人生,職場和社會的道德現(xiàn)象,下面就是自己結(jié)合工作總結(jié)的心得:

  1、耐心等待成功機會的到來——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樹立自己的目標,同時自己目標達成中出現(xiàn)的出問題及時總結(jié),分析。有個目標才有了方向,人才會有動力,有干勁,同時對自己的工作目標進行分解,在目標達成的過程出現(xiàn)問題,及時進行修正。就像我們的利潤目標設定,我們采購業(yè)務工作的一切的一切都圍繞這個目標展開,月目標設定了,但是在做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目標設定的不合理,那么我們就靜下心來思考,影響自己對行情分析的那些因素沒有考慮到,到貨控制及其他客觀因素影響了,及時糾偏。例如:10月蛋白蛋白粉的利潤目標設定,自己也是剛接手業(yè)務,當時只按照10月后期的行情走勢及庫存情況,采購計劃及用量變化等等因素,設定利潤目標,通過深入的學習,發(fā)現(xiàn)公司所使用的蛋白粉是55%的,而自己是按照60%蛋白核算的利潤目標,沒有將60%蛋白粉折合成55%的蛋白粉,所以設定的利潤目標一定是錯誤的。

  2、有時候慢就是一種快——慢是一種調(diào)查,一種回顧,一種總結(jié),是對業(yè)務的仔細研磨,仔細審視。人常說"慢功出細活",作為采購人員,我們所謂的慢就是細心,認真。記得在今年年初,我給寧夏的一位玉米客戶,做到貨質(zhì)量反饋,由于自己的一時粗心,將扣款項目數(shù)據(jù)羅列錯誤,導致客戶對扣款不滿意,客戶大發(fā)雷霆,自己感覺很委屈。最后自己將到到貨的反饋系統(tǒng)數(shù)據(jù)核對最少3邊,分析問題出在那里,發(fā)現(xiàn)是自己的問題,沒有問題后,才發(fā)給客戶,一來一去弄了好幾天,本來想快,反倒,慢了許多,要是仔細一點,認真一點,就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以后凡是部門主管交代的或者及其他書面的材料至少檢查3邊,自己覺得完全沒有問題才能完成。

  3、為自己照亮別人的路——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交給我們立足社會和職場的基本道德知識,作為采購部我們是一個整體,不管別人遇到什么樣的問題,我們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做,看似你好像比別人下班晚了,干的活多了,但是自己想想,自己學到的東西是不是比別人多了,同時幫助別人的同時,你會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你以前所不知道的東西。知識水平得到了提高,能力得到鍛煉,何樂而不為。例如:今天,劉振剛讓我?guī)退_一個采購單,我就學到一點,原來以為,公司袋裝原料包裝扣重都是按照0.125kg,但是今天我開的采購單是0.12公斤扣重,同時,通過幫助別人,反思自己所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很多,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非常欠缺。

  4、吃小虧占大便宜——吃虧并非壞事,主動的盡力的去幫助別人,為自己以后鋪平道路。供應商來了我們熱情一點,了解到信息可能就是真實的,在我們以后與客戶溝通中,客戶感受到我們的誠意和熱情,或許我們會給公司帶來更大的效益。吃虧是什么,吃虧是一種閱歷,吃虧是一種精神財富,知識財富,能力財富。雖然你吃虧了,但是你的能力有了,知識水平也提高了,別人干不了的你能干,別人不懂的你懂,機會來了,你不上誰上?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20

  老子《道德經(jīng)》,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疤锰谜鋈,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一樣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睆娬{(diào)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透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diào)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持續(xù)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jīng)》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jīng)》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蔽覀兡軌蚩闯觥皩櫲枞趔@”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我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凈心能使自我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我的貪欲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凈心是持續(xù)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僅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主角,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職責,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yè),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群眾,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我。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圣典《道德經(jīng)》,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工作團結(jié),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21

  讀道德經(jīng)已經(jīng)仔細讀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誦過,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記了每一段具體的文字,僅有一點心得留下,我也沒法用準確的文字來描述它?墒怯袔c在結(jié)合我的經(jīng)歷進行反思的時候經(jīng)常出現(xiàn),記錄如下:

  1.守弱。我以往小的時候說某某人真厲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大年紀的時候反而只是認為他是平常人。每當認為自我無所不能的時候,總是自我面臨最終的苦果。我有點明白了,道德經(jīng)里說的弱是一件好事,因為我一個人真的不能做到像上帝一樣無所不能,我的認識、思考、本事都是有必須限度的。正是因為我明白了原先自我真的是有限度的認識、思考、本事,所以對待所有人所有事都要認真去對待,因為這么有限的我必須要盡全力才能夠把人和事處理好。在每一次的處理中,我看到了人和事的閃光點,我沒有遇到過的。

  2.謙虛與好奇。正是因為感受到了自我的限度存在的確定性,所以明白自我是弱的。世界的萬物是經(jīng)過我們?nèi)说挠^察,記錄,整理構成了文字記載的書籍、數(shù)據(jù)等?墒俏覀兠總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記錄的資料也會是片面的,隨后構成的結(jié)論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當我看到一個記錄的時候,我就開始透過文字的表面嘗試去還原事實,當我回不到記錄的場景的時候,我會有疑問的,這個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過書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學習,可是因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東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視了一些東西,結(jié)論也不必須正確。當我無所欲求,心思寧靜的時候,得到正確結(jié)論的概率越高;當我心境起伏,被貪嗔癡等雜念環(huán)繞的時候,必須會得到一個偏離結(jié)論,這個偏離的結(jié)論將我引向困境。每一個經(jīng)過我的結(jié)論,我總是審視多遍,唯恐得到一個偏離的結(jié)論。這個大概就是我認為的謙虛吧。

  3.守中。中是陰陽中和的線,是陰陽河蟹的,是不走極端的,可是我覺得應當是保證自我處于最多的可能性。因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臨問題的時候我能有最多的幫忙,最多的解決辦法,最好的處理環(huán)境,最終我能獲得最好的效果。走極端就是不斷的減少自我獲得各種可能性,最極端僅有一條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4.以無事取天下。我覺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無事求學,以無事求發(fā)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無以言語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想要少出現(xiàn)問題,那么平時就要力求多出問題。想要更多的財,平時就要不以求財為目標。想要大的功績,那么就要平時就要將功績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絲一毫的功績。這是從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為中國西化嚴重,變得越來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頗走極端。中國的追求是不敗,是不停的修正自我處的環(huán)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須贏,是不斷拔高自我處的環(huán)境中最高的上限。這個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靜。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動的越多,消耗越大。動的越頻繁,受到反彈的壓力越大。在追求強權制霸的過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22

  《道德經(jīng)》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fā)展,自然成。道家強調(diào)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張靠事物發(fā)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此刻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xiàn)。道家強調(diào)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fā)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fā)展事態(tài)、追隨自然的節(jié)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fā)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fā)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fā)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fā)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chǎn)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十分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diào)明白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guī)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fā)展智力、別發(fā)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墒菍ν顿Y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我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明白終極的總道理就能夠了,你明白真正的本質(zhì)性邏輯和法則就能夠,其他的東西能不明白就不明白,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明白太明白是有害的。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币馑际钦f,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shù)娜プ非蟠笫,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shù)臉嫿ㄒ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xiàn)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此刻經(jīng)濟,財務經(jīng)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fā)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23

  《道德經(jīng)》,以其精煉的八十一章,寫出了世間萬物的博大精深。從社會中的政治,談到經(jīng)濟,有時又涉及到教育,從中又寫了軍事,用這些實際中的事物來體現(xiàn)老子的哲學思想。在優(yōu)美的文字中構造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以及方法論的框架。

  一開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邊注解的幫忙下才稍微明白一點,就這一點點,讓我領略了他的辯證的哲學思想。

  讀完到《道德經(jīng)》,使我對這位古代賢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養(yǎng)為核心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方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自身的人文知識、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的本事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辯證的思想闡釋有些事物表面看來是一種情景,實質(zhì)上又是一種情景,表面情景與實際情景有時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就是體現(xiàn)了這一點。還有“躁勝寒,靚勝炅”則說明事物的對立面常;ハ嘀萍s,異常是對立面的主導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經(jīng)》的第六十三章說出了做事的原則,即“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也說出了“天下之難作于細,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從而說明在辦事情是要從客觀條件出發(fā),一旦條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也告誡我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要從細微的地方下手。處理問題時,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萬不可掉以輕心,或許細微的才是事物的關鍵所在。老子也說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臺,作于壘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說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都是從小到大的。我們做事情時必須有恒心一點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會功虧一簣,半途而廢。

  《道德經(jīng)》的許多哲學限于我的學識,不能完全理解,可是讀它真是獲益匪淺。在我讀完《道德經(jīng)》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于是就有了比較的念頭。

  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據(jù)說孔子還對飲食有研究。作為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學不能算作作哲學,他的觀點,我認為其實是對現(xiàn)實中事物的一般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jié),只是別人照著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時,還沒有發(fā)現(xiàn)或許很少發(fā)現(xiàn)錯誤?鬃拥恼軐W,我認為并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只能說是孔子比別人多了一項概括的本事。比如“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都是一般人們的生活規(guī)律,生活常識,并沒有太多的理論價值,說明了一點,就是一張教別人如何做菜的烹飪單子,別人看到只需要照著上頭的步驟,基本上不需要研究什么的。

  可是老子不一樣。他的《道德經(jīng)》從一開始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銘刻名也,非恒名也。”到最終的“和大怨,必有余怨,焉能夠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亦責于人。故有德思介,無德思徹。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都是告訴人們做人的道理,為人處事的哲學。如果從開始你不認真體會,你就沒有辦法領會到這些深刻的觀點。他用一種樸素的語言,用哲學中辯證的方法寫出了客觀的自然規(guī)律,書中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因素。

  最終我感激徐教師能為我們大學生讀經(jīng)的活動作了一個很好的開端,讓我們認識到中華民族遠古的精髓,讓我們對于我們偉大的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使我們在現(xiàn)代禮貌的熏陶下不會忘記我們以前的禮貌,從而增加我們的文化及道德修養(yǎng)。我真誠期望你的可能繼續(xù)開展下去。

  道德經(jīng)的心得 篇24

  學習《道德經(jīng)》這門學科雖然不久,并且資料也不是簡單易懂,但在張劍偉教授的精彩授課中,卻大致了解了《道德經(jīng)》,和學習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這些知識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觸過的,所以這對于我來說的確是人生中寶貴的一課,使我受益匪淺。張教授在講課的過程中也是加入了許多自我獨特的見解,他還進取向我們提倡每個人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樣,我們彼此之間應當多交流討論。在此,我就來說說學習了《道德經(jīng)》之后,自我的一些見解和討論成果吧!

  《道德經(jīng)》的核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并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兜赖陆(jīng)》文約意豐,視角獨特,思想深邃,資料博大精深。今日,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理國際關系、現(xiàn)代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yōu)閷W、修身、處理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chǎn)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無為而治”。老子的“道論”,基本上可概括為“天道自然觀”。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基本上是人當法道,順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國家呢?他認為最好是采取“無為而治”的辦法,讓人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fā)展的辦法,來到達治理好國家的目的。在老子看來,無為正是有所作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這個意思。老子反對用刑、禮、智這些來治理國家,他反對加重人民稅收,反對擁有強大的兵力,他說過:“樂殺人者,則不能夠得志于天下!保ā兜谌徽隆罚┧瑫r也反對工商業(yè),反對知識和文化。在老子看來,人類社會不要“圣智”、“仁義”、“巧利”,國家就大治了。這三種東西不足以治國,最好的辦法是,使人們著意于“樸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識,就能夠沒有憂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夢想世界是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他說:“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保ā兜诎耸隆防献舆@一設想,在必須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迫切要求休養(yǎng)生息和減輕剝削的愿望。老子說過,人民為什么過著饑寒的生活呢?是因為他們的君主取賦稅多的緣故!懊裰,以其上食稅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七十四章》)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墒,小國寡民的夢想,卻是幻想,它是違反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但我們應當看到,老子的這一舉動是抨擊奴隸社會制度的不合理,它對后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會改革家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相反相成。老子學說的精髓,是他光輝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觀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生與死、新與舊的相互關系,觀察了社會歷史與政治的成與敗、福與禍等對立的雙方的相互關系,發(fā)現(xiàn)了事物內(nèi)部所具有的一些辯證規(guī)律。《道德經(jīng)》一書中,還深刻地論證了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的道理。老子說過,有和無是彼此相生的,難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長和短僅有彼此比較才能顯現(xiàn)出來,不一樣的聲音產(chǎn)生諧和,前后互相對立而有了順序。

  總之,老子承認事物是在矛盾中發(fā)展的。物極必反,是說事物在變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過渡,到了必須的時候就完全成為相反的東西。所以,老子一再告誡統(tǒng)治的人,必須去掉那些極端的、過分的措施,否則,就會使事物走向另一個極端,結(jié)果就會喪失天下。他認為,高明的統(tǒng)治的人必須懂得以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為了證明以弱勝強,以柔勝剛的道理,他舉了許多的例子。他經(jīng)常用水來比喻自然力量的偉大,比喻人類高尚的品質(zhì)。他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說,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水的,這個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柔的戰(zhàn)勝剛的,弱的戰(zhàn)勝強的,天下沒有人不懂的,可是沒有人能做到。老子認為在發(fā)展過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戰(zhàn)勝的,這對于促使人們認識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道理是有著進取意義的。

  當然,老子的自然辯證觀是直觀的、原始的、樸素的、缺乏科學的論證。同時,他的辯證觀還缺乏不可調(diào)和的斗爭精神,這是他受了時代和階級的限制。盡管如此,《道德經(jīng)》中光輝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們珍視的一份歷史遺產(chǎn)。

  我們應當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去看待和學習《道德經(jīng)》,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確的和科學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學思想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對于我們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鑒意義;蛟S,在日后的生活中,《道德經(jīng)》會助我邁向成功的彼岸。

【道德經(jīng)的心得】相關文章:

道德經(jīng)心得08-11

道德經(jīng)的心得08-07

道德經(jīng)學習心得02-13

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02-05

道德經(jīng)讀后心得06-26

道德經(jīng)的心得體會10-12

道德經(jīng)讀后心得08-28

關于道德經(jīng)的心得體會03-15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