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畬族傳統(tǒng)風俗習慣
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傳統(tǒng)風俗習慣,那么你想知道畬族傳統(tǒng)風俗習慣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畬族傳統(tǒng)風俗習慣,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畬族傳統(tǒng)風俗習慣1
畬族,現(xiàn)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qū),其余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nèi)。其聚居點多為數(shù)十戶人家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與雜居特點。
畬族地區(qū)處于中國東南丘陵地帶,山不高但蒼翠,水不闊卻縱橫,氣候濕潤,資源豐富,除品種多而優(yōu)的水稻和薯類等農(nóng)作物外,景寧香菇和惠明茶最負盛名。
畬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閩、粵、贛交界地區(qū)繁衍生息。南宋時期“畬民”的族稱見于史書。畬族自稱“山哈”或“山達”,意為“山里的客人”。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為畬族。
畬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大部人講當?shù)胤窖�。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
[宗教習俗]
畬家很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
[飲食習慣]
日常主食以米為主,除米飯外,還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種糕點,畬家常食的`米飯有秈、粳、糯三種。從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秈米基本無什么黏性,但秈米出飯最多,畬家食用的米飯以秈米最為普遍。番薯也是畬族農(nóng)家主食之一。粉絲是畬家招待客人制作點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
畬族大都喜食熱菜,一般家家都備有火鍋,以便邊煮邊吃。除常見蔬菜外,豆腐也經(jīng)常食用,農(nóng)家招待客人最常見的佳肴是“豆腐釀”。肉食最多的是豬肉,一般多用來炒菜。竹筍差不多是畬家四季不斷的蔬菜。有這樣的說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無筍,用茭白替代。竹筍除鮮吃外,還可制作干筍長期保存。飲茶是畬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產(chǎn)的烘青茶為主。
畬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釀制的糯米酒為主。景寧山區(qū)還有一種綠曲酒。白酒有明燒和暗燒兩種。
典型食品有:鹵姜;咸菜,畬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卜等腌制而成,稱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間稱牯角;烏飯,三月三的節(jié)令食品,是烏飯樹(畬語稱烏枝)的嫩葉搗細,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烏黑發(fā)亮的烏飯,據(jù)說吃了烏飯即不怕螞蟻咬。
[服飾特色]
畬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畬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于頭頂,象征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繡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征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飄蕩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征著鳳尾;佩于全身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征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制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于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
[民族禁忌]
禁忌:正月初一,忌挑糞,忌抬轎、吹喇叭;忌當乞丐;忌食狗肉。
畬族傳統(tǒng)風俗習慣2
畬族比較集中的村寨一般都有“祠堂”和“房”的組織。同姓同祖多屬于同一個祠堂(亦稱宗祠)。祠堂是由各“房”構成的,設族長一人,由輩分最高、年紀較大、辦事公正、有一定威信的老人擔任。族長可按習慣法主持或負責處理族內(nèi)外的各種糾紛,管理族內(nèi)公共事務,如收繳族租、掌管族賬、執(zhí)行族規(guī),給晚輩排輩分,并主持祭祖活動。祠堂擁有公產(chǎn)田、山等,其收入供輪流祭祀之用,每年在冬季或清明各祭祀一次。有些村寨除有一個祠堂外,還有家廟一所,家廟的祭祀日期,比祠堂的祭祀日要晚幾天。
祠堂之下有“房”的組織,乃按血緣的親疏而組成。同姓近親的人為一房,稱為“共房”、“介寮”(即一家人的意思),同房的人聚居在一起,有的還修有房譜。“分房”是兄弟分家時產(chǎn)生的,一般是大兒子為“大房”,次子為“二房”,其他按次類推,但都是同一祖宗為基礎的。
畬族地區(qū)都以小家庭為社會生產(chǎn)、生活的基層單位。家庭中以男子為中心。女子婚后從夫居,所生孩子從父姓。在處理家庭糾紛事務中,舅父的意見往往被采納。在家庭中雖然男性是家長,但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比較高,女子往往同男子一樣享有財產(chǎn)的繼承權,這是畬族婦女在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反映。獨生女可招婿,兒子多的有些也可以出贅。贅婿一般都得從妻家的姓,才可繼承財產(chǎn),所生子女通常從母姓,但有的還可以姓兩個姓。
畬族男子一般有三個名字:乳名、世名(本名)、和諱名,婦女一般只有兩個名字,即本名和諱名。諱名按排行的不同而命名。
處罰是由族長按習慣法執(zhí)行的,如偷竊小物件,只要退還主人就算了事,家境富裕的要罰請吃飯;忤逆父母的,族長亦可教育之;不許毆打妻子。做娘家頭(畬語稱“打生利親”),就是婦女出嫁后,因受夫家虐待,娘家便組織親房叔伯母舅等人到男方家講理,直至男方認錯,這些人就叫“娘家頭”人。因此,在畬族中虐待婦女的事情很少發(fā)生。
畬族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同姓不婚,通婚多在本民族內(nèi)部的盤、藍、雷、鐘四姓中進行。過去,畬族婚姻一般是不要聘金的,女兒出嫁,十分簡樸,嫁妝除一般禮物外,還有農(nóng)具、斗笠、蓑衣等,稍為富裕者,也有以耕牛作陪嫁的。新中國成立前,由于存在著民族壓迫和歧視,畬、漢族嚴禁通婚,成為畬族內(nèi)部的一條族規(guī)。在建立婚姻關系的過程中,受漢族的影響而由父母包辦婚姻,婚姻極不自由,從訂婚到結婚,有一整套陳規(guī)陋習,男方娶親需交給女方聘禮,貧苦農(nóng)民因經(jīng)濟困難,往往終身不能成婚。這種封建買賣婚姻制度,剝奪許多青年男女的幸福,造成很多悲劇。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執(zhí)行,畬、漢族之間的通婚逐漸多起來了,買賣婚姻也逐漸取消,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結婚。
畬族在歷史上曾盛行過火葬。到新中國成立前,畬族普遍用土棺葬,喪葬儀式大致和漢族相同。喪儀程序有報喪、戴孝、大斂、小斂、擇日、送葬、卜葬、祭奠、掃墓等。但部分畬族地區(qū)仍保留以歌代哭、做功德、拾骨重葬等喪俗。
畬族民間工藝美術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服飾的刺繡和斗笠的編制等方面。畬族婦女擅長在衣裳、蚊帳眉、被單、肚兜、鞋面、煙袋等上面刺繡各種花鳥和幾何紋樣。刺繡色彩鮮艷明快,對比強烈;用色多以大紅、桃紅為基調(diào),配以黃、綠、白、藍各色,有的用金線鑲嵌,增加華麗氛圍,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編織花帶是畬族婦女的基本功,畬族姑娘通常七八歲就開始學編織花帶。畬族花帶長幾米到幾十米不等,花帶色彩多樣,寬度小的用來系裙、褲和捆綁衣物。畬鄉(xiāng)竹編手工藝品有籃、簍、籮筐、竹枕頭、梳妝盒、回紋席等,品種繁多。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是竹編斗笠和合手巾帶(花腰帶)。尤其斗笠做工精細,頗有聲譽,斗笠花紋有:斗笠燕、頂、四路、三層檐、云頭、虎牙、四格、燕嘴等幾種同時使用的花紋。斗笠成為畬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之一,畬家姑娘常以花斗笠陪嫁。
畬族婦女的傳統(tǒng)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衣尚青、藍色,多著自織的苧麻布,衣右襟和袖口鑲花邊,色彩斑斕絢麗。服裝款式有福鼎式、霞浦式、福安式、羅連式和麗水式之分。福鼎式通常稱福寧東路裝,上衣分大領和小領。多用水紅、水綠做底色,加繡花紋。霞浦式又稱福寧西路裝,流行于霞浦縣西、南、中部和東部畬村以及福安東部地區(qū)。其特點在于前后衣片長度完全相同,也是大襟式,有服斗和系帶,可兩面翻穿,逢年過節(jié)或外出做客穿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勞動穿反面。福安式領口低窄,青年婦女所穿的服斗繡花偏寬,領口多為花領,繡工特別精細,多作為盛裝、禮服。羅連式又稱羅源式,流行于福建羅源、連江和寧德南部飛鸞一帶,一般穿黑色短褲,打綁腿,領上花色由紅、黃、綠、紅、藍、紅、黑、紅、水綠的順序排列成柳條紋圖案,上領的黑底上繡有一條水紅、黃色的粗線條的自然花紋,圍身裙的圖案花紋以大朵的云頭紋為其特征,裙邊配上柳條紋原色圖案花紋,非常醒目。麗水式,以浙江麗水地區(qū)為代表,富有特色的是花邊衫,畬族稱為“蘭觀衫”。
畬族婦女舉行婚禮和去世時穿的專用長裙叫大裙。參加喪葬時大裙黑色、素面、四褶,長至腳背,分筒式和圍式兩種,與上衣套配,束以寬大的綢布腰帶或系配色大綢花。婚禮時大裙改用紅色面料縫制,束以紅綢結的大綢花。
鳳冠,又稱公主頂,是畬族婦女婚禮和逝世時使用冠戴。尖頂圓口,戴于發(fā)髻上,以紅綢帶或料珠串扣于下頜�;槎Y用鳳冠系有遮面銀飾,俗稱“線須”,由一塊長方形銀牌和九串銀飾薄片組成,垂掛面前,銀牌上有"雙龍搶珠"圖案,銀片紋飾為魚、石榴、梅花等吉祥物。
畬族男子服裝有兩種:一種是平常穿的大衣襟、無領青色麻布短衫,長褲,冬天穿沒有褲腰的棉套褲。另一種是結婚或祭祖時穿的禮服,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的長衫。
畬民多住茅草房或木結構泥墻的瓦房,一般都是一廳堂(可隔為兩間)、左右?guī)浚ǹ筛魹樗拈g)。畬族蓋房子往往是先立柱上梁,然后屋頂蓋瓦,最后才筑墻和整修室內(nèi)。
畬族的民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文學作品有山歌、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諺語、謎語、兒歌等,音樂、舞蹈絢麗多彩,都有鮮明的民族特點。由于長期和漢族雜居的關系,在他們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受漢族文化影響較大。
山歌是畬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畬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易為群眾所接受,代代相傳,并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所以他們的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畬族人民不但在各種節(jié)日和喜慶場合唱歌,還在日常生活和田間勞作以歌對話。有的地區(qū)每年還舉行規(guī)模盛大的“盤歌會”。
畬族山歌以七言為一句,兩句為一行,兩行稱為一條。內(nèi)容生動活潑,豐富多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寓意深刻。傳統(tǒng)的山歌有些己散失無傳,現(xiàn)流傳下來的約有一千多篇、四五萬行。有追述本民族來源和遷徙經(jīng)過的.長篇敘事詩歌《高皇歌》和《麟豹王歌》、《元朝十八帝》、《封金山》等,其中以《高皇歌》流傳最廣,這首長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系根據(jù)畬族原始圖騰信仰的盤瓠傳說改編而成。還有歌頌勞動和愛情的“雜歌”,有取材于本民族的故事傳說和漢族的民間神話、章回小說、評話唱本等編成的“小說歌”。如《鐘景祺》、《藍佃玉》、《白蛇傳》、《梁祝》等。尤其是有關歷史傳說的山歌,更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唱。此外,還有大量的革命山歌和新中國成立后的新歌。在那戰(zhàn)火紛飛的革命年代里,畬族人民親身經(jīng)歷了艱巨的革命洗禮,編出不少革命山歌等。目前搜集到的有“十送郎”、“十字歌”、“五把白扇”、“二十三年革命歌”、“十更歌”、“朱毛兵士真真多”、“抓丁苦”、“到我村里當紅軍”等。唱歌的形式除獨唱、對唱外,還有二聲部重唱,畬族人民叫作“雙條落”,它是我國民歌演唱中稀有的形式,豐富了我國的民間音樂。
畬族地區(qū)群眾性的舞蹈多已失傳。新中國成立后,文藝工作者根據(jù)畬族正月祭祖儀式中道師(本民族祭師)跳的舞蹈,加工整理為“踏步舞”,又稱為“獵捕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主要反映了畬族人民在行獵過程中的動作。根據(jù)畬民在婚禮儀式中的舞蹈動作如蹲步團拜、拜堂、換燈、獻茶、敬酒等,加工整理成為“婚禮舞”。1980年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藝匯演時,浙江省畬族演出的“幸福路”、“鳳凰彩帶飛北京”、“銀耳花開”都得到好評。其中以反映畬族婚俗為題材的舞蹈“新婚”,還被選為優(yōu)秀節(jié)目。
畬族人民酷愛體育活動,“打尺寸”、“盤柴槌”、“節(jié)日登山”、 “騎海馬”和“竹林競技”等,都是畬族民間流傳十分有趣、別具一格的體育運動形式。畬族人民練拳習武之風十分盛行,經(jīng)過千百年來的傳承,己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民間武術。畬族武術分棍術和拳術兩種�!氨P柴槌”就是棍術中的一種。拳術廣泛流傳于畬族山村,是畬族人民世代流傳的民間體育活動。福建羅源縣八井村畬族的拳術,更是攻防有術,獨具一格,世代相傳,經(jīng)久不衰。他們稱拳術為“打工頭”。
畬族的節(jié)日大多與漢族大致相同,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其中以春節(jié)、端午最為隆重。畬族也有本民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典型的有會親節(jié)、烏飯節(jié)、分龍節(jié)、元帥節(jié)等。
由于族支繁衍,子孫處于浙南、閩東各地,省親路遠、探親無期,乃定在每年春耕前的農(nóng)歷二月初二為會親節(jié),迄今己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當天閩東、浙南畬村都定點聚會,舉辦歌會,畬家諸姓相聚一起,以歌會親友。
農(nóng)歷三月三日畬民染烏米飯祀祖先,稱“烏飯節(jié)”,俗稱“上巳節(jié)”,是畬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天,畬族男女成群結隊出門"踏青",采集烏稔葉子,炮制烏米飯,緬懷先祖,并以烏米飯贈親友,預祝豐年。
分龍節(jié),是畬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每年在農(nóng)歷夏至后的“辰”日舉行(福建霞浦縣畬族在五月二十四日舉行,叫“立秋分龍”)。傳說這一天玉皇大帝給畬山“分龍”,象征著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收,是日,畬族人民禁用鐵器,禁挑糞桶,不勞動。他們還群集在預定的地點或登高舉行賽歌會,青年男女還通過對唱山歌,尋覓情侶。
農(nóng)歷八月二十三是元帥節(jié),閩東畬族供奉田公元帥者皆行元帥節(jié)。是日,殺一只大公雞,連同其他供品祭神田公元帥。祭罷,舉家喝"元帥酒",壯膽驅(qū)邪。
農(nóng)歷十二月十五或廿四日浙南畬族為“打塵日”,家家戶戶打掃灶房塵土,洗刷家具,清掃垃圾。粵東畬族將此兩日稱為“謝神日”。各戶備上牲畜到祠堂、宮廟拜謝諸神。
畬民十分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為祭祖日。畬族祭祖,是對祖先的懷念和祭奠,也是對子孫訓勉的機會,通過祭祖,追述民族起源的歷史,借以激發(fā)民族的自豪感,增強民族內(nèi)部的團結。
畬族每一宗族有一個祖杖,祖杖雕刻有龍頭,這是畬族圖騰信仰的主要標志。在各地畬族中廣為流傳的“盤瓠”傳說,也是畬族圖騰信仰的遺跡。盤瓠傳說是說畬族祖先叫盤瓠,因為幫助高辛皇帝平息外患有功而娶了三公主為妻,婚后攜公主遷居深山,生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女婿姓鐘,繁衍下來就形成了后來的畬族。他們把盤瓠傳說繪成連環(huán)畫式畫像(稱祖圖),祀奉虔誠,每三年舉行大祭一次。寧德畬族,每三年迎祖一次,日期在農(nóng)歷正月十四。那天彩旗紛飛,鼓樂喧天,熱鬧非凡。
畬民十分重視狩獵,篤信“獵神”(即“射獵師爺”),每次于行獵之前,獵手們要手持香火,拜祭“射獵師爺”,保佑子弟上山槍頭落火,槍尾得財。
【畬族傳統(tǒng)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佤族傳統(tǒng)風俗習慣07-13
淺談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傳統(tǒng)節(jié)日03-15
長沙的風俗習慣03-04
廣州的風俗習慣04-12
滿族風俗習慣09-07
關于白族風俗習慣09-08
藏族的風俗習慣及節(jié)日03-14
湘西苗族的風俗習慣03-25
解讀印度風俗習慣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