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近代史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近代史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近代史論文1
這個學期通過學習中國近代史,讓我們知道我們中國共產黨是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中國要獨立和自強就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是人民的選擇和歷史的必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選擇的符合國情的唯一正確道路,是我國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確道路。
鴉片戰(zhàn)爭,打破了長期封閉的中國社會,使延續(xù)了幾千年的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饼徸哉洹爸钦呤苋晔肥现畷瑒t能以良史之憂憂天下”。林則徐、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后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這讓我們看到了民族的內部團結和力量凝聚是抵抗外辱和實現復興的基本前提。共產黨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的。
共產黨最初登上歷史舞臺時就是無產階級(即工人階級)利益的代表。鴉片戰(zhàn)爭,打破了長期封閉的中國社會,但是,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中國沒有走上獨立發(fā)展的資本主義道路,而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這就決定了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而,要完成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反動統(tǒng)治的任務,就不能不經過一個長期的艱苦奮斗過程。從鴉片戰(zhàn)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中國人民進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其中包括太平天國革命、洋務運動、義和團運動、戊戌維新等,這些斗爭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統(tǒng)治,但最終都失敗了。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但辛亥革命沒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進行到底,最終以同舊勢力妥協(xié)而告終。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給人們以重要的啟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都不能領導革命取得最終勝利,要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反動統(tǒng)治,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必須有新的階級領導和新的思想指導。
建國后,在黨的號召下,全國人民也曾經克服了多少艱難險阻,如抗美援朝、抗洪搶險、抗震救災等,其社會動員之廣泛、組織領導之有力、應對行動之迅速,取得成效之顯著,讓全世界都不得不由衷地表示佩服。在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一旦有事,只要黨和政府一聲號令,馬上就會聞風而動,群起響應。之所以能這樣,說一千道一萬,歸根結底在民心。政權的穩(wěn)固主要靠民心,失去民心就丟掉了政權賴以生存的基石。但民心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我們黨長期以來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和行動贏得的,它是執(zhí)政黨和政府的公仆用熾熱的誠心換來的。如果沒有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心里沒有人民群眾,只知對上負責,養(yǎng)尊處優(yōu),那就必然會失去民心。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選擇共產黨的必然性: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因辛亥革命失敗而迷茫的人民群眾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為他們的斗爭開拓了通向勝利的新航道。從此,領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歷史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身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為之一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從此以后,“中國改換了方向”選擇共產黨的正確性:中國共產黨一開始便旗幟鮮明地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來觀察和分析中國的問題,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眾工作,它作為最先進的階級——工人階級的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中國廣大人
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根本對立的;它掌握著馬克思主義這個銳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為中國人民對于中國社會問題的解決指出了一條基本線索,指明了走向勝利的道路。中國共產黨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示了明確的斗爭目標。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它的全部活動都是為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謀利益的,是為他們的解放事業(yè)服務的,它就敢于相信、發(fā)動和依靠群眾。中國共產黨采取群眾路線的革命方法,這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政黨和政治派別沒有也不可能采取的。這個情況表明,它能夠勝利地擔當起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
毛澤東說:“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庇纱丝梢姡瑳]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人民選擇了共產黨的領導,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道路是中國的必然出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選擇什么樣的社會制度,都是與其歷史發(fā)展走向密切相關的,都有其歷史決定性。
總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鞏固和發(fā)展,體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近現代歷史發(fā)展得出的必然結論。此外,社會主義制度有著無比的優(yōu)越性。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病而產生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現實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yōu)越性。第一,社會主義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社會地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保證了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人士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力和他們的民主權利。第二,社會主義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發(fā)展生產力,從根本上解決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生產力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第三,社會主義提倡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第四,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建立在對內剝削、對外掠奪的基礎上,并用低價商品摧毀弱小國家的民族企業(yè),用堅船利炮把它們變?yōu)樽约旱母綄,尤其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實行不等價交換。而我們的社會主義,主要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通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不斷完善和發(fā)展自己。
中國共產黨誕生90年來,從一個只有53名黨員的小黨到今天擁有7800萬黨員的世界上最大的黨,中國共產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在總結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我們黨提出了適應新的時代要求的科學發(fā)展觀。要求我們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落實到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上來,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重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解決城鄉(xiāng)困難群眾的基本問題上來。
總的來說,黨的性質、宗旨,堅定了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必須堅持以黨為領導核心。黨的執(zhí)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但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長期執(zhí)政是所有政黨追求的目標,共產黨也不例外。面對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共產黨已經在適應執(zhí)政環(huán)境,加強執(zhí)政能力方面,做出了相當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經驗。
面對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共產黨站在時代和戰(zhàn)略高度,把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作為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一鮮明地提出來,自覺加強執(zhí)政能力建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是與時俱進的先進的政黨。
由此可見,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中國的發(fā)展道路坎坷曲折,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中國近代史論文2
摘要:近代歷史建筑保護理論體系中的基本部分分別是本體論、方法論和工具論。本體論遵循最基本的倫理原則,是論述歷史性保護本質的理論。方法論的核心理念是價值特性原則,也是歷史性保護中確定設計的理論。工具論的意義在于闡明設計方法、保護技術評估等保護工具的作用和相互關系,它遵循整體性原則。
關鍵詞:近代歷史 建筑 歷史建筑
一、倫理原則
所謂的歷史建筑保護的倫理原則,就是在詮釋歷史性保護本質的精神內涵。這個精神內涵確定了其價值取向和技術合理性的判定依據,可以說,構建一個準確表述歷史保護本質的倫理原則是一切歷史性保護工作的基點。
1.歷史性保護既是已存部分的保護,也是最大程度地保存其各種價值
這是對歷史性保護“本體”的保護和闡述,主要是說明歷史性保護的實質內容究竟是什么。歷史建筑所具有的以廣義歷史價值為代表的各類價值是歷史性保護的直接對象,這些價值的載體是歷史建筑本體。因而,只有以保存和恢復歷史建筑的各種價值為出發(fā)點且對建筑本體進行有計劃的修復維護活動,才是真正意義上歷史建筑保護。
2.歷史建筑所含各種價值的保護標準是其核心部分
如果說,歷史建筑價的保持與恢復值是歷史性保護的主要矛盾,那么對其核心價值的保護即是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評價保護方法和修復技術是否合理,最主要的評判內容就是歷史建筑的核心價值的保護和恢復狀況。如圖1-1所示,建于1921年的天津原浙江興業(yè)銀行處于該地商業(yè)核心地帶——和平路和濱江道交匯處,與周圍的天津勸業(yè)場等三個知名近代建筑構成了著名的“四位一體”構圖,是控制和平路與濱江道歷史風貌區(qū)的核心和靈魂,對其進行原址保護才能保護其價值構成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環(huán)境價值。若對其進行平移處理,即喪失了其歷史建筑的核心價值。
3.價值的保護也影響其他方面的價值評價
在每一段歷史的歷史性保護環(huán)境下,評價原理和標準會呈現出一定成的的差異性。這主要是由于美學觀差異性所導致。在歷史建筑改造和加建設計中,經常會出現新老建筑對比的美學現象。這種交相輝映的新老對比之美是以歷史性保護齊價值為基礎,可以說是由價值衍生出“美”,這與一般的建筑設計中的新老材質或是新老形式對比之美是完全不同的。新老材質也新老形式只停留在在視覺感受,而其價值的保留是對歷史建筑保護的核心。前者往往是一種手段,而后者是對其價值、文脈甚至文化尊重的一種結果。
二、價值特性原則
如果一個近代歷史建筑具有多重價值特征,其價值構成也具有疊加性。疊加并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其本體價值、情感價值、文化價值和紀念價值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非線性增加。多重性與疊加性交織決定了此類近代建筑應采取新老隔離模式下的原址保護方式。
歷史建筑的殘破狀態(tài)本身蘊含著一定的歷史或是紀念價值等殘破性相關價值,是殘破性歷史建筑價值構成最獨特之處,本體價值的重要性不同、殘破性相關價值與殘破性的關系差異以及建筑本體的完整性對本體價值影響程度的不同是三個最基本的`差別。從上述這些差別可將殘破性歷史建筑的保護分為四個基本保護類型:
1.第一類殘破性歷史建筑
具有較高價值且其價值的核心部分與建筑本體完整性近似無關; 其殘破程度具有極端的重要性,應嚴格保存已存的殘破狀態(tài),除必要的維護,不應改變其殘破狀態(tài),修復手段應以維持現狀為標準,對其干涉程度較低。
2.第二類殘破性歷史建筑
具有較高價值且其價值的核心部分與建筑本體完整性直接相關; 其傾向于在保留現有殘留部分的基礎上進行復原和改造處理,建筑的完形應充分考慮局部的差異性,兼顧美學和功能上的完整與史跡真實性間的平衡。此類歷史建筑數量較多,保護手段隨機性較大。也是美學觀發(fā)展與轉折的重要啟蒙點。
3.第三類殘破性歷史建筑
具有一般價值或較低價值且其價值的核心部分與建筑本體完整性近似無關; 一般是在保留其現存狀態(tài)或是稍有改變的基礎上,將其融入新建筑中轉化成一些標志性的符號,F在的多數街區(qū)會出現大量此類歷史建筑,其修護手段注重區(qū)域文化的整體性,多為舊時典型的住宅區(qū)。
4.第四類殘破性歷史建筑
具有一般價值且其價值的核心部分與建筑本體完整性直接相關。每種類型都有與之相對應的設計原則和設計方法。通過修復設計或是加建新建筑以恢復其原有核心價值。
三、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歷史建筑保護工具論的一個核心理念。在實踐中,應將設計方法、保護技術和技術策略評估等三個主要工具作為一個整體來統(tǒng)一規(guī)劃,注重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及在整體結構中所起的獨特作用,工具整合既是歷史性保護一般規(guī)律的反映,也是近代歷史建筑保護特殊性的集中體現。
首先,設計方法是歷史建筑保護的總策略和全局性的控制手段,它保證了歷史建筑保護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在歷史建筑保護設計的層面上,應分別解決宏觀的保護模式和微觀的設計方法問題。保護模式是從既存歷史建筑的保護目標出發(fā),在權衡新建筑對于既存歷史建筑各種價值保存影響的基礎上,來指導新建筑設計的基本方針。目前常見的保護性設計模式有四種:老并入新、新融于老、新老并置和新老隔離。
其次,保護技術是完成具體保護內容的實質手段,是多學科的綜合運用。保護技術是歷史性保護中實現保護目標的最終環(huán)節(jié),直接決定了保護效果的理想程度。保護技術的運用有三個特點:技術手段的綜合性、技術策略的針對性和技術程序的實驗性。
再者,技術策略評估是連接設計方法與保護技術的橋梁,是歷史性保護的目的性與技術性、保護策略與保護工具的統(tǒng)一。技術策略評估是貫通設計方法與保護技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改善和提高我國近代歷史建筑的保護和修復技術水平具有重大價值。
四、結語
倫理原則、價值特性原則和整體性原則是構建近代歷史建筑保護理論體系的基本理念,涵蓋了前期策略、操作過程和后續(xù)效果三個環(huán)節(jié)所涉及的保護倫理、價值基礎、設計方法、保護技術和技術策略評估等核心要素,有助于闡明這些要素的內涵和相互關系,進而揭示歷史性保護的實質和精神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