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三)》閱讀答案及賞析
蒼蒼丁零①塞.今古緬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無全軀。
黃沙漠南④起,白日隱西隅。
漢甲三十萬,曾以事匈奴。
但見沙場死,誰憐塞上孤!
注:①丁零:是古代的少數(shù)民族,漢代臣屬匈奴,游牧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部邊地,元魏時稱鐵勒或敕勒,唐時稱回紇。 ②亭堠:戍邊的城堡。
、酆未葚!保憾嗝措U峻。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內蒙古一帶。
(1)請簡析這首唐詩五、六兩句的作用。(4分)
(2)請賞析后兩句“但見”與“誰憐”的妙處。(4分)
參考答案:
(1)五、六兩句描繪了一幅陰沉凄涼的景象:狂風卷起黃沙,漫天飛揚,夕陽西墜,慘淡無光。(2分)渲染了古戰(zhàn)場的悲涼氣氛,表達了詩人對古今在塞外為國捐軀的士兵的無限感傷。(2分)
(2)“但見”與“誰憐”,所寫內容一實一虛,對比鮮明,〔2分)譴責了當政者既不吊慰死者又不撫恤生者的冷酷無情,表達了對戍邊將士及遺孤的同情。(2分)
賞析: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春,金微州(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肯特省一帶)都督仆固始叛亂,南下燒殺擄掠,邊境受到很大危脅。同年四月,陳子昂懷著“感時思報國”的滿腔熱忱,參加了左豹韜衛(wèi)將軍劉敬同率領的北征軍,在疆場戰(zhàn)斗了三個月。這首詩,就是他在這次北征中所作。從首句的“蒼蒼丁零塞”可知,它作于其年五月唐軍進駐同城(即今內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旗境內的黑城廢墟)之后不久。
丁零,是古代的少數(shù)民族,漢代臣屬匈奴,游牧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部邊地,元魏時稱鐵勒或敕勒,唐時稱回紇。詩人來到西北邊陲,遙望丁零人的居處,只見“荒途”一直伸向蒼茫的遠方,用“今古”二字表明,當今邊防不僅沒有新的設施,而且連舊有的'古道也荒廢了。對于近處的“亭堠”(戍邊的城堡),詩人在用“何摧兀”(多么險峻)加以贊嘆之后,又列舉了士兵的慘死沙場,暴尸曠野。暗示邊塞徒有險峻的城堡而已。在《感遇》(三十七)中詩人曾經明確寫道:“塞垣無名將,亭堠空崔嵬。”在這次北征中,他向朝廷上書的《為喬補闕論突厥表》也曾指出,邊防慘敗的沉痛教訓之一,就是“主將不選,士卒不練”,輕率出兵。由此可知,本篇慨嘆士卒喪生,亭堠虛設,旨在抨擊朝廷任人不當,守邊將帥無能,指揮不當。緊承“暴骨無全軀”,詩人又描繪了“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內蒙古一帶)的黃昏景色:
狂風卷起黃沙,漫天飛揚,夕陽西墜,慘淡無光。這陰沉凄涼的景象,使詩人想起漢代三十萬大軍與匈奴作戰(zhàn),也在塞外遭到了慘敗。歷史的回顧與眼前的自然環(huán)境融匯在一起,渲染了古戰(zhàn)場的悲慘氣氛,表達了詩人對古今在塞外為國捐軀的士兵的無限感傷。由對死亡士兵的同情,詩人又推及到對他們的遺孤的關切!暗娚硤鏊,誰憐塞上孤”,直接譴責當政者不吊死問生,冷酷無情。“但見”與“誰憐”呼應,對比鮮明,激憤警切,發(fā)人深省。
在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了邊地荒涼悲慘的景象,抨擊了邊備空虛、將帥無能,喪師辱國,以及塞上遺孤得不到體恤等弊政,表達了自己對廣大兵民的同情。
在唐近三百年間數(shù)以千計的邊塞詩中,呼喊出了關切時弊民瘼的第一聲。
在寫作上,這首五言古詩以沉郁悲壯之氣貫穿其中,直抒胸臆;見聞與感慨也結合得很自然緊密;語言質樸勁健,一掃齊梁浮艷之風。
【《感遇(其三)》閱讀答案及賞析】相關文章:
《心聲》閱讀及答案03-16
《秦嶺》閱讀及答案03-12
《傷害》閱讀及答案03-03
香蕉閱讀及答案01-09
天窗閱讀及答案12-30
爆米花閱讀題及答案12-03
《天鵝》閱讀理解及答案01-25
鳳蝶閱讀題及答案03-29
《過年》閱讀題及答案03-29
《菊》閱讀練習及答案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