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萬能高考作文素材
1、堪彌的鞋帶
有一回,日本歌伎大師勘彌在一部戲里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當他要上場時,一個門生提醒他說:“師傅,你的草鞋帶松了。”他回了一聲“謝謝你”,然后立刻蹲下,系緊了鞋帶。當他走到門生看不到的舞臺入口處時,卻又蹲下,把剛剛系緊的鞋帶又弄松。顯然他想以松垮的草鞋帶子來表現一個長途旅行者的疲憊。有位記者到后臺采訪,親眼看到了這一幕,他問勘彌:“您為什么不當場教那位門生呢?他還不懂演戲的真諦。”勘彌答道:“要教導門生演戲的技能,機會多的是。在今天的場合,最要緊的是教導他學會感激別人對自己的關心。”
2、荊棘鳥的傳說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么一只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yōu)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愿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后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云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巨創(chuàng)來換取……
3、動物的感恩
你看出了一條狗的寒冷,給它墊上了溫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會久久地看著你,它不能說話,只能用這種方式表達它的感激。
你看到一只鳥受傷了,將它從貓嘴里奪下來,用藥水治療它的傷口,給它食物,然后將它放飛林中。它飛到樹梢上也會回頭來看你。它同樣不能說話,只能用這種方式銘記你的救助。
低智能動物尚且會感激別人的救助,人類難道不也應該有顆感恩的心嗎?狗和鳥會長久地凝視你離開表達感激之情,可是這一刻很快就會過去;他們可能很快忘卻你。但有了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來的世界,感激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之情彌散在天地見,世界也就因此有了溫暖,有了親切。因而我們應當培養(yǎng)人與人之間的這份情感。
4、感恩沙漠
意大利有個女探險家獨自穿越了塔克拉瑪干沙漠。當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對沙漠跪下來,靜默良久。有記者問為什么時,他極為真誠的說說:“我不認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謝塔克拉瑪干允許我通過。”的確,人類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賜予的。對于這個世界,人類不可能有征服它的能力。相反,人類需要的是懷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樣人類才有可能生生不息的傳乘下去。
5、羅斯福家被盜
一次,美國前總統(tǒng)羅斯福家被盜,丟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后,忙寫信安慰他,勸他不必太在意。羅斯福給朋友寫了一封回信:“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竊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這個故事,啟發(fā)我們該如何感恩生活。
感恩,是我們在失敗時看到差距,在不幸時看到危機,獲得溫暖,激發(fā)我們挑戰(zhàn)困難的勇氣,進而過去前進的動力。就像羅斯福那樣,換一種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與不幸,對生活時時懷著一份感恩的心情,則能使自己永遠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完美的人格和進取的信念。感恩不純粹是心理安慰,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感恩,是一種唱歌生活的.方式,它來自對生活的愛與希望。
在水中放進一塊小小的明礬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們的心中培植一種感恩的思想,則可以沉淀許多浮躁,不安,消融許多的不滿與不幸。
6、我為什么登山
英國一名著名的登山家這樣回答:“因為山在那里。”對于登山家來說,山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召喚。把登山運動作為自己的崇高事業(yè),全力以赴。
人類不斷探險的精神是永恒的。正是由于人類的探險精神,人類才不斷進步,才有今天的文明。許多人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對后來者,它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培育探險精神對于一個人、一個民族都有積極意義。一個具備探險精神的人,會不斷尋求新的征服目標,不斷尋求人生的新境界和高度;相反,一個人、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探險精神,就不會有什么前途
7、感恩的心
在一次學術報告會結束后,一女記者登上講壇,在表達了景仰之情后,尤顯突兀和尖銳地問:“霍金先生,盧伽雷病使你永遠地固定在了輪椅上,你不覺得命運讓你失去了很多東西了嗎?”全場一片寂靜;艚鹞⑿σ琅f,用手指敲擊幾下鍵盤,在屏幕上出現了那么一句話:“我有我始終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全場掌聲不息。
8、中西生死哲學
儒家一方面承認“死生有命”,但也強調“未知生,亦知死?”以此提醒世人把重點放在現世努力。孟子所謂“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最能突現這種人文精神。道家莊子雖明言“死生命也”,但也強調應用平等心看待生死,因為“生死如一”最能突現超拔精神。
在西方,柏拉圖曾經明白強調,人生的目的在求真善美,但永恒的真善美只有在死亡之后,因此,“哲學就是對死亡的練習”。并且,他主張靈魂不死論,其學生亞里士多德雖然否認靈魂不死,但也肯定“神圣理性不死”,并強調“我們應盡力過理性生活,使自己不朽”。到了康德,認為靈魂不死雖然“沒有邏輯的確定性”,卻有“道德的確定性與必要性”。因而他強調,精神愈用而愈出的道理,“想得越多,做得越多,就活得越久”。在黑格爾更是直言“死亡是一種揚棄”。存在主義者海德格爾則明言,人生觀即死亡觀,人生既然注定是“邁向死亡的存有”,因此,如何能在平日盡心盡責,才是面對生死最好的態(tài)度
到了當代,因為醫(yī)學發(fā)達,“臨終關懷”更成為普世關心的問題,如何“生有尊嚴,死也有尊嚴”,也成為超越國界的共同課題。芝加哥大學蘿絲教授的名著《生死學》認為,死亡也是人生的一種“成長”,更具積極性與建設性。
9、追問生命的意義
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是每一個有思想的生命體對自身靈魂的必然拷問,縱然它達不到人類終極關懷的高度,卻依然閃爍著樸素無華的平民思想火花!痘畛鲆饬x來》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博士,是著名的奧地利精神醫(yī)學家、維也納精神治療法第三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名俘虜。《活出意義來》一書正是作者對集中營經歷和浩劫的描述,同時也是俘虜編號為119104的他,在牢獄生涯里發(fā)明“意義治療法”經過情形的重要記錄
獨一無二的特性使得每個人都與眾不同,也使得每個人的存在有其意義,這種特質與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和人類之愛息息相關。“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地去實現的。他的生命無法重復,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有特殊的機遇去完成其獨特的天賦使命。”“一個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無可取代,自然容易盡最大心力為自己的存在負起最大的責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責任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個殷盼他早歸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無法拋棄生命。”在弗蘭克看來,只要有“求意義的意志”存在,不僅生命和愛,就連“苦難”和“痛苦”都深具意義。
10、只因生命有限
既無力改變,有無法逃脫,唯一的只好讓短促的生命極力張揚,將不多的日子創(chuàng)造得厚實些,以此來彌補上天留給我們的遺憾,消退我們心中的惶恐,生命從此有了真正的意義,今人已經用“價值”兩個字作為此種意義的標識。
法國探險家夏(譯音)目睹他的最佳搭檔、他的哥哥在阿爾卑斯山的雪崩中喪生,夏用最簡短的語言面對挺拔的雪山致哀:“你到世上與離開只是一瞬間,但你將與阿爾卑斯山一樣永恒。”夏愿做雪山上的獨行俠,“因為每一次,那前面總有著一種誘惑。”
誘惑,這應該是使生命濃縮的最初動因了,我們現在常常將它稱作目標或理想。
每天將舊的日子勾去,每年將掛歷換上新的,便會嘆息人生苦短,便會想到來日無多,便會想盡辦法使已經在濃縮了的日子在濃縮些,精彩些,質量些,厚實些,便會朝前看一看那個誘惑,往后掂量一下已有限的價值。
【萬能高考作文素材】相關文章:
高考作文萬能素材06-06
2015高考作文萬能素材大全05-24
高考作文萬能素材人物2016版06-12
2017年高考作文萬能素材06-08
高考作文素材06-10
高考作文經典素材06-06
高考作文萬能語句06-08
高考作文勵志故事素材03-04
2016高考作文經典名言素材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