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九年下冊語文課外古詩詞
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shù)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下面為大家分享了九年下冊語文的課外古詩詞,歡迎欣賞!
【從軍行】
。罹肌ぬ疲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簡析】: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并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xiàn)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靶闹凶圆黄健,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愿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xiàn)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隊辭京出師的情景。這里,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wěn)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
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顯然唐軍已經(jīng)神速地到達前線,并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拌F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斗的戰(zhàn)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tài)勢。
五六兩句開始寫戰(zhàn)斗,詩人卻沒有從正面著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把┌档蚱飚,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fā):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后句從人的聽覺出發(fā):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征隊的“旗”和“鼓”,表現(xiàn)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斗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zhàn)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
詩的最后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敝苯邮惆l(fā)從戎書生保邊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zhàn)斗,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愿馳騁沙場,為保衛(wèi)邊疆而戰(zhàn),也不愿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月下獨酌】
。ɡ畎祝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題解】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xiàn)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復(fù)雜感情。 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xiàn)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fā)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后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zhí)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jié)無情之游,并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xiàn)了他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凄涼。
【羌村三首】
(杜甫)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斗爭。
驅(qū)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
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fù)清。
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
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鑒賞】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個有趣的序曲:“客至”的當兒,庭院里發(fā)生著一場雞斗,群雞亂叫。待到主人把雞趕到它們棲息的庭樹上(古代黃河流域一帶養(yǎng)雞之法如此),院內(nèi)安靜下來時,這才聽見客人叩柴門的聲音。這開篇不但頗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時也表現(xiàn)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來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沒有稍微年輕的人,這為后文父老感傷的話張本。這些老人都攜酒而來,酒色清濁不一,各各表示著一家心意。在如此艱難歲月還這樣看重情禮,是難能可貴的,表現(xiàn)了淳厚的民風并未被戰(zhàn)爭完全泯滅。緊接四句以父老不經(jīng)意的口吻道出時事:由斟酒謙稱“酒味薄”,從酒味薄說到生產(chǎn)的破壞,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時世之艱難,點明而不說盡,耐人尋思。
末了寫主人致答詞。父老們的盛意使他感奮,因而情不自禁地為之高歌以表謝忱。此外言“愧”,暗中照應(yīng)“晚歲迫偷生”意。如果說全組詩的情緒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處則由父老致詞而重新高漲。所以他答謝作歌,強為歡顏,“歌罷”終不免仰天長嘆。所歌內(nèi)容雖無具體敘寫,但從“艱難愧深情”句和歌所產(chǎn)生的“四座淚縱橫”的效果可知,其中當含有對父老的感激、對時事的憂慮、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內(nèi)容。不明寫,讓讀者從詩中氣氛、意境玩味,以聯(lián)想作補充,更能豐富詩的內(nèi)涵。寫到歌哭結(jié)束,語至沉痛,令讀者三復(fù)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登樓】
。ǘ鸥Γ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詩詞鑒賞】
首聯(lián)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fā)點。當此萬方多難之際,流離他鄉(xiāng)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是繁花觸目,詩人卻為國家的災(zāi)難重重而憂愁,傷感,更加黯然心傷;▊托,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上,先寫見花傷心的反常現(xiàn)象,再說是由于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lǐng)起下面的種種觀感。
頷聯(lián)從登樓所見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壯觀,“錦江”、“玉壘”是登樓所見。憑樓遠望,錦江流水挾著蓬勃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涌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飄忽起滅正象古今世勢的風云變幻,詩人聯(lián)想到國家動蕩不安的局勢。上句向空間開拓視野,下句就時間馳騁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來,形成一個闊大悠遠、囊括宇宙的境界,飽含著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懷;而且,登高臨遠,視通八方,獨向西北前線游目騁懷,也透露詩人憂國憂民的無限心事。
頸聯(lián)議論天下大勢,“朝廷”、“寇盜”,是登樓所想。北極,星名,居北天正中,這里象征大唐政權(quán)。上句“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是從去歲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復(fù)辟一事而來,明言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下句“寇盜”“相侵”,申說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于如焚的焦慮之中透著堅定的信念。
尾聯(lián)詠懷古跡,諷喻當朝昏君,寄托個人懷抱。后主,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于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后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后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嘆:可憐那亡 國昏 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后人香火!這是以劉禪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所不同者,當今只有劉后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里他鄉(xiāng),危樓落日,憂端難掇,聊吟詩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詩即景抒懷,寫山川聯(lián)系著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國家災(zāi)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體現(xiàn)著詩人沉郁頓挫的藝術(shù)風格。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ɡ畎祝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yīng)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軍師西門佇獻捷。
【評析】:
岑參之邊塞詩意奇語奇,或清新雋逸,或雄渾壯美。此詩是寫雄奇豪壯的。
開首極力渲染環(huán)境惡劣、風沙遮天蔽日。接著寫匈奴借草黃馬壯之機入侵,而封將軍不畏天寒地凍、嚴陣以待。最后寫敵軍聞風喪膽,預(yù)祝凱旋而歸。
詩雖敘征戰(zhàn),卻以敘寒冷為主,暗示冒雪征戰(zhàn)之偉功。語句豪爽,如風發(fā)泉涌,真實動人。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zhuǎn),節(jié)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壯,別具一格。
【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n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望月有感】
。ò拙右祝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yīng)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賞析】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zhàn)亂饑饉災(zāi)難深重的年代里,祖?zhèn)鞯募覙I(yè)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yè),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鄉(xiāng)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xiāng)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lián)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zāi)難起筆,以親身經(jīng)歷概括出戰(zhàn)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zhuǎn)無定!暗跤胺譃榍Ю镅悖o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tài),深刻揭示了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xiāng)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gòu)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xiāng)愁的圖景,從而收結(jié)全詩,創(chuàng)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shù)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guān)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guān)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卑拙右椎倪@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雁門太守行】
。ɡ钯R·唐)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作品鑒賞】
這首詩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濃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色彩鮮明的畫面。詩人就像一位高明的畫家,特別善于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借助想象涂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1]
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昂谠茐撼浅怯荨,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nèi)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云變幻,一縷日光從云縫里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zhí)銳,嚴陣以待。這里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jù)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云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shù)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云出現(xiàn);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zhàn)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正在進行!敖锹暆M天”,勾畫出戰(zhàn)爭的規(guī)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噪而前,步步緊逼。守軍并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zhàn)斗從白晝持續(xù)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后戰(zhàn)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xiàn)力的點染:鏖戰(zhàn)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zhàn)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jié)在大地上呈現(xiàn)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zhàn)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于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后四句寫馳援的活動!鞍刖砑t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zhàn)的場面:馳援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zhàn)斗。無奈夜寒霜重,連戰(zhàn)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 龍為 君死!秉S金臺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zhí)煜率。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ㄍ跤^·宋)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詞。上片著重寫人。以眼波和眉峰比喻水和山!懊佳塾彼淖钟袃蓪右馑,即寫江南水的秀美,同時又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的脈脈含情,語帶雙關(guān),扣得天衣無縫。可看出手法的高明。
下片著重寫季節(jié)。而這季節(jié)又同歸家者的心情配合得恰好。暮春時節(jié)春歸人也歸。結(jié)尾兩句中的“春”,不僅是指季節(jié)方面,不要辜負大好春光,一定同它同住,而且又是指人事方面的。所謂人事方面的“春”,便是與家人的團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語帶雙關(guān),聰明俏皮。
這首詞,輕松活潑,比喻巧妙,耐人尋味,幾句俏皮話,新而不俗,雅而不謔。
【別云間】
。ㄏ耐甏尽っ鳎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xiāng)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賞析】
詩作首聯(lián)敘事。其中“羈旅”一詞將詩人從父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到身落敵手這三年輾轉(zhuǎn)飄零、艱苦卓絕的抗清斗爭生活作了高度簡潔的概括。詩人起筆自敘抗清斗爭經(jīng)歷,似乎平靜出之,然細細咀嚼,自可讀出詩人激越翻滾的情感波瀾,自可讀出平靜的敘事之中深含著詩人滿腔辛酸與無限沉痛。
頷聯(lián)抒寫詩人按捺不住的滿腔悲憤。身落敵手被囚禁的結(jié)局,使詩人恢復(fù)壯志難酬,復(fù)國理想終成泡影,于是詩人悲憤了:“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大明江山支離破碎,滿目瘡痍,衰頹破敗,面對這一切,詩人禁不住“立盡黃昏淚幾行”,流不盡“無限河山淚”。詩人一直冀盼明王朝東山再起,可最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恢復(fù)故土、重整河山的愛國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與哀慟,忍不住向上蒼發(fā)出“誰言天地寬”的質(zhì)問與詰責。
頸聯(lián)坦露對故鄉(xiāng)、親人的依戀不舍之情。無論怎樣失望、悲憤與哀慟,詩人終究對自己的人生結(jié)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將終結(jié),詩人該會想些什么呢?“欲別故鄉(xiāng)難”,詩人緣何難別故鄉(xiāng)呢?原來,涌上他心頭的不僅有國恨,更兼有家仇。父起義兵敗,為國捐軀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敵手,自是兇多吉少,難免一死,這樣,家運不幸,恐無后嗣。念及自己長年奔波在外,未能盡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跡于空門”,生母“寄生于別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念及讓新婚妻子在家孤守兩年,自己未能盡為夫之責任與義務(wù),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這一切的一切,詩人內(nèi)心自然涌起對家人深深的愧疚與無限依戀。
尾聯(lián)盟恢復(fù)之志。盡管故鄉(xiāng)牽魂難別,但詩人終將恢復(fù)大志放在兒女私情之上,不以家運后嗣為念,最終表明心跡:“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闭缭娙嗽凇丢z中上母書》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與先文忠為北塞之舉矣”!耙阎方钡脑娙颂谷蛔鞒觥耙闫菤w來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堅決復(fù)明的決心,生前未能完成大業(yè),死后也要親自看到后繼者率部起義,恢復(fù)大明江山。詩作以落地有聲的錚錚誓言作結(jié),鮮明地昭示出詩人堅貞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盡忠報國的赤子情懷,給后繼者以深情的勉勵,給讀者樹立起一座國家與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豐碑。
全詩思路流暢清晰,感情跌宕豪壯。起筆敘艱苦卓絕的飄零生涯,承筆發(fā)故土淪喪、山河破碎之悲憤慨嘆,轉(zhuǎn)筆抒眷念故土、懷戀親人之深情,結(jié)筆盟誓志恢復(fù)之決心。詩作格調(diào)慷慨豪壯,令人讀來蕩氣回腸,禁不住對這位富有強烈民族意識的少年英雄充滿深深的敬意。
此詩是詩人被清兵逮捕訣別故鄉(xiāng)時所作。全詩以質(zhì)樸的語言,直抒胸臆,在對山河的一片深情中,抒寫了亡國之痛和壯志難酬的悲憤。
【九年下冊語文課外古詩詞】相關(guān)文章: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課外古詩詞大全01-12
課外古詩詞07-18
課外古詩詞(精選220首)07-13
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教案12-13
八年級的語文下冊古詩詞匯總12-06
古詩詞誦讀及其課外名著常識專項測試08-09
六年級語文下冊課本古詩詞(精選30首)04-21
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教案(6篇)12-13
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教案6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