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詩詞(熱門)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shù)墓旁姲,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古詩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古詩詞1
1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設出其中。星漢燦爛,假設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洶涌澎湃,山島高高的聳立在水中。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蕭瑟的秋風,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偉的太陽和皎潔的月亮,好似在大海里升起。燦爛的銀河,好似出自大海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喜悅快樂到了極點,用這首詩歌來抒發(fā)自己的心愿志向。
賞析: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 ,表達詩人博大的胸懷和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壯志。
“日月之行,假設出其中。星漢燦爛,假設出其里。〞互文的手法,虛景,詩人借豐富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最能表達詩人博大的胸懷和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壯志。
2次北固山下王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譯文漫漫的旅途遠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綠的江水中前行。潮水漲滿之時,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一帆高掛。夜將盡未盡的時候,一輪紅日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家信已傳到達哪里呢?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陽。
賞析:詩人即景抒情,抒發(fā)了旅途中的思鄉(xiāng)之情。
①“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最能表達思鄉(xiāng)之情。
、凇昂H丈鷼堃,江春入舊年。〞將“生〞和“入〞擬人化,“日〞和“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蘊含著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哲理。表現(xiàn)時光匆匆身在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③“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對偶,是以小景來襯托大景的波平寬闊。
3錢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缺乏,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春天來了,湖面剛與堤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筑巢。繁茂而多彩繽紛的春花隨意分散著,自然清新,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夠,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賞析: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對早春的熱愛和喜悅之情。
①“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早和新從動物的角度寫出了早春的.特點。爭和啄寫出了春光的珍貴和鳥兒們忙碌的動態(tài)。鶯歌燕舞的場景富有活力和生機。詩人對早春的熱愛和喜悅之情。
、凇皝y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漸和沒從植物角度寫出了早春的花草繁茂的景象。詩人對早春的熱愛和喜悅之情。
、圩類酆䱷|行缺乏,綠楊陰里白沙堤。直抒胸臆,最能表達詩人對早春的熱愛和喜悅之情。
4天凈沙秋思馬致遠[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游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聪﹃柕挠鄷熞呀(jīng)昏螟西下,羈旅在外漂泊的斷腸人浪跡天涯。
賞析:這是一幅羈旅荒郊圖,表達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思鄉(xiāng)之情。
、佟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是一個比照鮮明的畫面,前者是凄涼的,后者是溫馨的田園生活,襯托了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思鄉(xiāng)之情。
②“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孤寂愁苦的氣氛,表達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5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譯文:楊花落盡啦,子規(guī)鳥兒不住地在啼,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jīng)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賞析:楊花落盡寫出了暮春時節(jié)春光消逝時的蕭條與凄涼景況,顯出李白對友人被貶的關心與同情、思念。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寄情于景,這首詩中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不僅表現(xiàn)出李白王昌齡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還在,他們二人的友誼就會象皓月一樣永遠長久。對被貶并不嘆息,而表現(xiàn)出李白對友誼真誠、飄逸豪放的情懷。
6夜雨寄北【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徹夜長談;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賞析:抒發(fā)了身在異鄉(xiāng)的孤寂情懷和對親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迫心情。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和對親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迫心情。
7泊秦淮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譯文:秦淮河上的秋水蕩漾,暮靄象輕紗般的舒卷飛翔。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煙霧,兩岸金沙隨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靜靜眺望,對岸酒家的燈火一片輝煌。歌女如春,“游客〞顛狂,后庭花的歌聲彌漫江上,可有誰想到了國破家亡?
賞析:情景交融,外表上寫歌女,其實對不顧國家艱難,只顧自己享樂的統(tǒng)治階級的批判。
、贌熁\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寫了朦朧冷清的月色夜景
、谏膛恢鰢,隔江猶唱后庭花。議論,情景交融,外表上寫歌女,其實對不顧國家艱難,只顧自己享樂的統(tǒng)治階級的批判。
8浣溪沙晏殊北宋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譯文:喝著一杯杯美酒,聽著一首首歌詞翻新的曲子。又想起去年同樣的季節(jié),還是這種樓臺和亭子。天邊西下的夕陽啊,你什么時候才又轉(zhuǎn)回這里?美麗的花兒總要凋落,這是讓人無可奈何的事。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好生眼熟,就像舊時的相識。在彌漫花香的園中小路上,我單獨地走來走去。
賞析:寫了作者對好景不長的惋惜,青春易逝的感傷。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即景抒情,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擋,但在消逝的同時仍有美好的事物的再現(xiàn),只是已不是原來的事物,原因就是似曾相識了。寫了作者對好景不長的惋惜,青春易逝的感傷。被稱為天下奇偶。
9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么樣的景象呢?它的峰巒在齊魯?shù)拇蟮鼐d延,青翠的山色無窮無盡,望不到邊際。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麗都會聚在這里,山南山北,雖在同一個時辰,但一邊明亮猶如清晨,一邊卻陰暗得如同黃昏。山中的浮云一層層地生發(fā)出來,心胸因此得到洗滌,薄暮時分,歸巢的山鳥正遠遠地從高空掠過,只有睜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傆幸惶,我一定要攀登到山的絕頂,到時候,俯瞰群峰,它們將是多么地矮。
賞析:.“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
、佟扮姩曌謹M人手法,寫出了大自然的情意〔“鐘〞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傳達出詩人對泰山的鐘愛、贊美之情〕;
②“割〞字擬人手法,顯出泰山遮天蔽日,寫近望之勢〔“割〞字用的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曉〞是泰山割開來的,寫出了泰山的雄偉高大的氣勢。〕
10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故國淪亡,唯有山河依舊,春光寂寞,荒城草木叢生。感傷時局,見花難禁涕淚。悵恨別離,鳥鳴每每驚心。愁看烽火,早有陽春三月。
一信萬金,家中音訊難得。愁緒纏繞,白發(fā)愈搔愈短。頭發(fā)稀少,幾乎不能插簪
賞析: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思家之情。
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移情于物,擬人,花感時也濺淚,鳥傷別亦驚心。抒發(fā)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思家之情。
、诜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表現(xiàn)對家人的思念。
、邸鞍最^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細節(jié)描寫。抒發(fā)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思家之情。
初中古詩詞2
古詩詞語言凝煉,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鑄極大的內(nèi)涵,在濃縮的語言里飽含豐富的情感。古詩詞常以抒情言志來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壯志,我言婉約柔情;或心憂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嘆身世,或諷喻時政;或描摹事物,或吟詠古今……容天下諸事,抒萬千情思。這就是詩歌流傳至今的魅力所在。
理解品味文言詩詞,人們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譯詩來解說內(nèi)容,用描述來表現(xiàn)詩境,用抒情來表達感受,用闡釋來點示深意,用呤誦來傳情達意,用評說來賞析美點?偟膩碚f,人們欣賞詩詞的著眼點是詩情畫意。
下面以具體例子對詩歌賞的方法進行說明:
1、字詞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一個“空”字領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靜謐寫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過后,山村一色,就更顯空曠!翱铡本惩ǜ锌諘绲囊曈X感受,伴隨的是靜寂的`聽覺感受!翱铡笔请p關,即是寫景,也是對佛理的感悟。王維在山村中,追求“空”、“靜”,以獲得心靈的“空”、“靜”。
根據(jù)“字詞品味”這種方法,從人物、時空、動靜、聲色、遠近、視聽、剛?cè)帷⒑晡⑦@些角度賞析:①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②紅杏枝頭春意鬧;③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④山光悅鳥情,潭影空人心。
2、畫面欣賞,如:詩人以泉流之動態(tài)襯山村的靜態(tài),以泉流之聲響襯山村之寧靜。“明月松間照”寫靜態(tài)遠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過松林看到斑駁圓月,月亮就像懸掛在樹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懸,月光傾瀉,樹影斑駁,風影移動,姍姍可愛。“清泉石上流”,寫動態(tài)近景,喑含水聲,雨后山泉微漲,“石上流”明其線,水線聲亦輕,山村中萬籟俱寂,惟聞水聲潺潺。
請根據(jù)“畫面欣賞”這種方法賞析①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③風掣紅旗凍不翻。
3、景物描述:如“竹暄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月光透過松枝,灑在潺潺流泉上,斑駁陸離;清泉在山間跳躍,閃閃爍爍,仿佛銀柱擊弦,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輕響;忽然竹林喧動,傳來洗衣歸返的姑娘陣陣甜美的笑語,湖中蓮荷,顫動起來,那是晚歸的漁舟蕩波而過……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圖畫。
請根據(jù)這種方法賞析:①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②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③煙籠寒水月籠沙;④《天凈沙·秋思》。
4、意境(畫面環(huán)境抒發(fā)何種情感)探求: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寫出林木的廣漠,見出秋色的蕭瑟;“蕭蕭”形容風吹葉落的響聲,見出樹葉飄落的情景。“不盡”寫出長江的源遠流長;“滾滾”寫出江水洶涌翻騰的氣勢。繪聲狀勢,音韻悠長,壯闊雄渾,造成一種天下皆秋的蒼茫遼遠的藝術境界,抒發(fā)了詩人在動蕩不安的社會中辛酸悲苦的心情。
請根據(jù)這種方法賞析:①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不覺月光寒;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5、情感體味: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確對待死亡足以令人欽敬,而在年華漸老之時能正確對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則更為可貴!袄象K伏櫪”四句把作者對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和不懈進取的精神顯現(xiàn)于紙面。作者以老驥自比,胸中仍有凌云壯志,透露出作者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強烈愿望。(《龜雖壽》中的名句激昂千秋,使人慷慨)。
請根據(jù)這種方法賞析:①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常用鑒賞語言風格的詞:
①清新秀逸 俊美清秀 清幽淡遠 高雅 委婉 含蓄而有韻味 雄放壯闊 慷慨悲壯 雄健遒勁豪爽蒼涼;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淺顯 辭藻華麗 委婉含蓄 簡潔洗練 沉郁頓挫 渾厚雄壯 明白曉暢 樸實無華 通俗傳神 生動活潑 節(jié)奏鮮明 音韻和諧 有聲有色 栩栩如生 氣勢磅礴 親切感人 情景交融 言簡意賅 細致入微
②手法千變?nèi)f化,不拘一格 想象大膽神奇 敘事生動 形象鮮明;語言明白曉暢 通俗易懂 語言純樸自然;感情強烈奔放 真摯動人感人肺腑,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能引起人們的同情和共鳴 抒寫悲憤酸楚之情,郁悶神傷;內(nèi)容深刻,富含哲理。
初中古詩詞3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強調(diào)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tǒng)文化智慧!惫旁娛俏覈糯鷤鹘y(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深厚的文化精髓。
詩不僅歷史悠久,作者眾多,而且作品豐富,題材廣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學史上堪稱一絕。如何充分發(fā)揮古詩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tǒng)得以光大,是每位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
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踐,試論如何在古詩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古詩教學中的內(nèi)涵我國古詩浩瀚如海洋,就初中語文教材所選錄的古詩文而言,細細分析,大致涉及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ㄒ唬⿲蹏髁x的贊歌。對祖國的熱愛,并愿意為之而奮斗終身的情感,可以說是人間最偉大的情感,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祖國都不熱愛,要想讓這個人做出一番大事業(yè),那無異于天方夜談。
所以初中語文教材中,就選入了不少關于愛國主義方面的詩文,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表達了一種為了祖國寧愿犧牲自己的豪情壯志;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道出一種憂國憂民的文人情懷;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寫出的對祖國河山的熱愛;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卻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情告白?v觀初中三年所選入的古詩文,表現(xiàn)這種愛國主義情懷的,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它構(gòu)成了古詩文中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最強旋律。
(二)對人間真情的深情呼喚。親情,友情、愛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是文學永恒的母題,這點,在初中的.古詩文中,也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從馬致遠的《秋思》對故鄉(xiāng)深入骨髓的思念到蘇軾的《明月幾時有》對親人永遠的祝愿;從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豁達到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纏綿。
可以說,整個中華的文學史,其實就是一部對人間真情深切呼喚的情感史,它構(gòu)成了古詩文中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另一支主旋律。
。ㄈ⿲ι鐣纳羁谭此己统绺呃硐氲膱(zhí)著追求。
“學而優(yōu)則仕,”“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蔽覈臍v代文人,注定要關注社會,然后展開對理想,對人生的深入思考,并隨之進行不懈的追求,陶淵明面對官場黑暗,憤而掛冠而去,隱居南山之下,卻描繪出一個世外桃源的理想社會,雖然它只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社會,但卻寄寓了古代人民對階級社會不公平制度的反思和厭惡,表達了對安居東業(yè)生活的美好憧憬。
張養(yǎng)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則直接道明社會的興衰更替,不過是強加在百姓身上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摧殘,如果說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儒家文化治國理念的最高體現(xiàn),那么,莊子的《魚我所欲也》則是道家對義所作的最好詮釋。如果說朱熹的《觀書有感》是對生活的理性思考,那么曹操的《龜雖壽》可以看著是一曲生命力的贊歌。
對社會的反思,對理想的追求,對人生的執(zhí)著,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又一道亮麗的風景。
二、古詩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策略文以載道,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也離不開對具體古詩文的品悟,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需要春風細雨般的細膩浸潤。
在古詩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tǒng)文化呢?筆者認為:(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大量古詩文篇目是我們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作為教師就要善于挖掘,把課文中所包含的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充分發(fā)掘出來,并滲透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之中,以此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育學生,使他們不但能真正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和價值,而且培養(yǎng)起一種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例如蘇軾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描述了詞人在如此江山、英雄淘盡背景下的個人境況。
但對詞中“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一句中的“多情”二字是否含有另外的深意,學生對此也莫衷一是。這時候,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運用評價要知人論世的原則,進行深一層次的探究,就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多情”二字當然不只是單指男女情感,詞人在詞中更多的是抒發(fā)對自己大半生來一心忠君報國、大濟蒼生卻又壯志未酬的感慨。
而接下來的“人生如夢”所抒發(fā)的就更不只是詞人的消極情緒,而是詞人所體認到的那種人生尷尬。至于詞的內(nèi)涵所觸及到的宇宙與人生,永恒與短暫的哲學命題,就更值得我們深入發(fā)掘,以引發(fā)學生的理性思考,讓他們在更深的層次上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
(二)注重熏陶。選入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質(zhì)兼美的古詩文,都是大師、巨匠們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著他們真實的感情,蘊涵著他們深層的思索。
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就應該是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貼標簽似生拉硬扯。我們要注重情感與心靈上的熏陶漸染,要善于引導學生與大師們進行心靈的對話,精神的交流。
我們讓學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愛國;走近陶淵明,理解什么。
初中古詩詞4
1鄂州南樓書事
黃庭堅〔宋代〕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
站在南樓上倚著欄桿向四周望去,只見山光、水色連在一起,遼闊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開,飄來陣陣香氣。
清風明月無人管,并作南樓一味涼。
清風明月沒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風從南面吹來,使人感到一片涼爽和愜意。
2鷓鴣天·座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和前韻即席答之
黃庭堅〔宋代〕
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風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深秋的.清晨,黃菊枝頭顯露出了陣陣寒意,人生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冒著斜風細雨吹笛取樂,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頭上。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花白發(fā)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要趁著身體健康努力加飯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盡情歡樂。頭上黃花映襯著斑斑白發(fā),兀傲的作者就要以這副疏狂模樣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們冷眼相看。
初中古詩詞5
我國的詩歌浩如煙海,詩人也是燦若星漢,古詩教育方面也受到了重視。因為古詩詞孕育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詩詞都是我國詩歌史上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這些作品篇幅不長,表達的意境比較深遠,對于學生審美觀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詞就是用語言表達的。認真學習詩詞,是我國中學生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的途徑,也是他們接觸古典文化的一個很好的教材。
一、初中古詩的學習現(xiàn)狀分析
(一)學生缺少古詩學習興趣
對于古詩詞來說,跟學生的時代距離比較遠,而且古詩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社會常識或者是社會制度跟現(xiàn)代社會有著比較大的差距,這就使得一部分學生覺得學習古詩沒什么用處。加上古詩跟學生的現(xiàn)代口語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容易產(chǎn)生語言文字上的障礙,當讀不懂的時候便會出現(xiàn)畏難心理,自然古詩學習興趣不大。
。ǘ┙處熑鄙俟旁妼W習方式的指導
一部分老師覺得學習古詩就是理解課本中的句子和詞語的含義,讓學生能夠背誦和默寫,就等于完成了古詩學習的任務。就導致在教學方式上選擇的是簡單的串講,沒有進行有步驟的訓練,對于古詩詞的鑒賞方式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講解都不是特別到位,學生缺少完善的古詩學習方式的指導,學習成效不明顯。
二、優(yōu)化古詩教學的策略分析
。ㄒ唬┓磸屠收b,品味聲韻魅力
詩詞之所以被人們覺得語言很美,就是因為語言的節(jié)奏美感。古詩在表達感情的時候會采用擬聲、雙聲或者押韻等形式來表達詩詞的聲韻美。詩詞把這些形式很好的結(jié)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就形成了節(jié)奏鮮明,讀起來抑揚頓挫的作品。要讓學生進行反復的朗誦,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對古詩的美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特別是配上音樂來朗誦古詩的時候,就能讓學生在朗誦中進入古詩優(yōu)美的意境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樹立古詩的感情基調(diào)。比如,在學習《觀滄!愤@首詩的時候,要先讓學生了解曹操這個人物,明白曹操想統(tǒng)一天下的決心和抱負,知曉這首詩正是創(chuàng)造在曹操北征的路途中,全詩格調(diào)激昂,顯示除了曹操的英雄本色。再比如,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了解杜甫本人一生的坎坷,具備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這樣就能對這首詩沉郁頓挫的風格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行反復的朗誦,更好的品位詩歌聲韻的魅力。
。ǘ┳终寰渥茫蕾p語言魅力
學習古詩詞,需要對詩詞中的字詞進行反復的斟酌,體味每一個重點詞句的含義,通過這些字詞來感受詩歌中的形象和已經(jīng),更深一層的領略詩歌中的情趣,獲取相應的審美體驗。在對詩歌的語言進行品位的時候,要先讀懂一些語句。對于古詩詞來說,具備其特殊性,像語句比較濃縮,成分的省略性比較強,意思的跳躍明顯等等,這些都是初中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的障礙。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認真幫助學生梳理句子和詞語,告訴學生要先進行分詞解意,一個詞語一個詞語的理解,明確這個詞語在本詩中所表達的具體含義,啟發(fā)學生去感悟。比如,在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的時候,要先讓學生品讀其中的字詞,“枯藤”的“枯”字,“老樹”的“老”字,“昏鴉”的“昏”字,簡單的幾個字,就奠定了古詩的格調(diào),烘托了冷落暗淡的氛圍,顯示了一幅沈深秋僻靜的鄉(xiāng)野圖。再比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中的“早鶯”,“誰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和“啄”,初春時的早鶯,南歸的燕子,銜泥筑巢,鶯歌燕舞,充滿著生機與活力,讓人陶醉在這美好的春光中,喜悅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通過這樣的字斟句酌,反復的吟讀,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魅力。
。ㄈ┣榫敖蝗冢惺芤饩橱攘
在古詩教學中,要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領略詩歌表達的意境美。因為中國古詩的文字都相對比較精練,而且意境比較深遠,具備特有的詩中有畫的感覺。著名教學學家葉圣陶曾經(jīng)指出:“在講授詩歌的時候,要關注學生性情的陶冶,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在精要的部分,一兩句的指導就足以,不需要冗長的解說!痹诂F(xiàn)代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通過過媒體把文字、圖片與動畫等很好的結(jié)合在一起,能夠更好的表達詩歌所表達的意境。比如,在學習《江雪》這首詩歌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播放這樣一幅畫面:漫天飛舞的大雪,夾雜著呼呼的北風,天地之間已經(jīng)是白茫茫的一片,渾然成為一體,就是在這個遼闊與寂冷的畫面中,出現(xiàn)了一艘孤零零的小船,上面坐著一位蓑衣笠帽的漁翁在江邊垂釣。用多媒體播放出畫面讓學生去感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感受詩人的孤高,感受其中的意境魅力。
。ㄋ模┤跁炌,反思哲理魅力
對于古詩來說,本來就是詩人觸景生情的產(chǎn)物,是詩人對于人生以及社會萬象的思索得出的結(jié)果,具備發(fā)人深省的哲理,融合生活情趣與藝術形象為一體。人性的兩個方面就是理性與情感,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哲學理念是當時人類意識的主要體現(xiàn)。就像孔子在面對大江大河奔流不息的時候,就說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名句,這是在告誡其弟子不要虛度光陰,浪費時間。這些富含哲理古詩把本來對立的理性與情感很好的結(jié)合在一起。事實上,哲理詩歌跟敘事詩歌以及抒情詩歌一樣,都是古詩的組成部分,是可以讓學生慢慢咀嚼的另一種審美方式。比如,我們在學習王安石的《登飛來峰》的時候,其中“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如果單純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感覺作者是在觀賞風景的體會,但是深入思考就可以得出一條哲理:人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yǎng)以及學識,才能站得高看得遠。
結(jié)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燦爛輝煌,古詩詞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jié)都在文化中顯示出來,在初中語文教育中,古詩詞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非常大的教育意義。所以,要認清當前初中生古詩學習的現(xiàn)狀,優(yōu)化古詩教學,反復朗誦、字斟句酌、情景交融、融會貫通,讓中華民族的古詩詞文化薪火相傳。
初中古詩詞6
一:贈別
古人在送別親人朋友時的抒懷之作,多抒發(fā)自己的離情別緒或?qū)Ψ降膭衩阒。?/p>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送別》《淮上與友人別》
二:思人
古人抒發(fā)對親人朋友思念之情的詩作。有
《夜雨寄北》《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無題》《浣溪紗(晏殊)》
三:山水田園
多描繪農(nóng)村秀麗風光或山水美景和農(nóng)村恬淡生活,寄托詩人對貼近自然的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有
《過故人莊》《錢塘湖春行》《游山西村》《西江月》《清平樂·村居》《飲酒》《江南春》《滁州西澗》
四:邊塞生活
多描寫將士戍邊、戰(zhàn)斗生活的艱苦和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有
《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雁門太守行》《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采薇》《涼州詞》
五:愛國
《春望》《過零丁洋》《江城子》《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六:懷鄉(xiāng)羈旅
抒寫飄零異地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有
《次北固山下》《黃鶴樓》《渡薊門送別》《天凈沙·秋思》《采薇》
七:懷古詠史
通過憑吊古跡,追憶歷史來闡發(fā)個人議論。有
《赤壁》《山坡羊·潼關懷古》《詠煤炭》
八:壯志抒懷
表達詩人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和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或不畏艱辛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壯志。有
《登飛來峰》《望岳》《觀滄!贰督亲印贰朵较常ㄌK軾)》《行路難》《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己亥雜詩》《山居秋暝》
九:民情疾苦
表達詩人對勞動人民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有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觀刈麥》(諷喻)
十:愛情
《迢迢牽牛星》《關雎》《蒹葭》
十一:其它
內(nèi)容涉及游賞、酬贈、諷喻、干謁(乞仕)亡國衰思等。有
《如夢令》《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泊秦淮》《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相見歡》《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十五從軍行》《朝天子·詠喇叭》《長歌行》《長相思》《約客》《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回鄉(xiāng)偶書》《虞美人》《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初中古詩詞7
1【次北固山下】(王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2【赤壁】(杜牧·唐)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浣溪沙】(蘇軾·北宋)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4【十五夜望月】(王建·唐)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5【水調(diào)歌頭】(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6【對聯(lián)六副】
1.湖南岳陽樓對聯(lián)——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2.杭州岳墳對聯(lián)——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3.林則徐書兩廣總督府對聯(lián)——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4.山海關孟姜女廟聯(lián)——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5.積句聯(lián)——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6.方志敏臥室聯(lián)——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園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蘭。
7【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唐)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8【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南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9【秋詞】(劉禹錫· 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10【論語八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1【迢迢牽牛星】(《古詩十九首》·漢)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12【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唐)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13【過故人莊】(孟浩然·唐)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七年級下冊
1【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2【登岳陽樓】(杜甫·唐)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3【蟬】(虞世南·唐)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4【孤雁】(杜甫·唐)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5【鷓鴣】(鄭谷·唐)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6【采蓮曲】(王昌齡·唐)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7【蓮葉】(鄭谷·唐)
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擺柄柄香。多謝浣紗人未折,雨中留得蓋鴛鴦。
8【贈荷花】(李商隱·唐)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唯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長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9【白蓮】(陸龜蒙·唐)
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
10【蓮】(蘇軾·宋)
城中擔上賣蓮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剝蓮子,露為風味月為香。
11【沁園春 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
初中古詩詞8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經(jīng)說過:“在歐洲,作為古代經(jīng)典最醒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zhàn)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以燒毀的經(jīng)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詞。這些詩詞是蘊藏在無數(shù)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jīng)典延綿不絕的長廊!毕壬脑挸浞挚隙斯旁娫~在中國文學史乃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古詩詞中精練含蓄的語言,空靈唯美的畫面,獨特巧妙的構(gòu)思,真摯動人的情感,不僅成為學生閱讀寫作的優(yōu)秀范本,而且能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
然而實際教學中,初中語文的古詩詞教學卻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以筆者所在的地區(qū)為例,當古詩詞不列入中考閱讀理解考察范圍內(nèi)時,大部分教師僅僅讓學生會背會默,有的教師會做簡單的分析,也是為了學生易于背誦。學生疲于背誦默寫,缺乏對古詩詞的興趣。近年來,古詩詞被列入中考閱讀理解考察范圍之內(nèi),教師立刻調(diào)轉(zhuǎn)方向,將古詩詞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重點,從朗讀指導到知人論世,從品味意象到感悟意境,斟詞酌句,細品深挖,一篇在藝術上渾然一體的美文被肢解成一個個零碎的考點。有的鑒賞遠遠超過學生的能力范圍,抽象深奧,學生漸漸失去對古詩詞的興趣。
鑒于上述情況,筆者認為應該重視初中古詩詞教學,但要適度。
一.朗讀指導要有度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正因為吟誦的如此功效,絕大部分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非常重視朗讀,通過聆聽名家朗讀、教師配樂范讀、學生放聲朗讀等多種形式引領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中。當然教師們也很重視朗讀指導,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響韻腳、讀出重音、讀出感情,在重音、停頓、速度、語調(diào)、旋律、用韻、節(jié)奏上進行指導。筆者對此無可厚非。但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特別是古詩詞,語言凝練,意境深遠,留給讀者無窮的品味和想象的空間,每個人對一首古詩詞的感受是不盡相同的,讀出來的語氣語調(diào)語速可能也是不一樣的。以筆者的一次課堂教學觀摩為例。課題是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執(zhí)教老師課堂教學的重點就是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要求學生注意感情的起伏,根據(jù)感情的起伏把握語調(diào)和語氣,并在黑板上出示折線圖:
教師以指揮者的角色,讓學生朗讀時根據(jù)他的手勢把握節(jié)奏和語調(diào)。課堂上有學生對“起舞弄清影”朗讀的處理提出異議。執(zhí)教者認為這里透露出作者賞月的欣喜,有著人間生活的逍遙和自在,所以應該讀得輕快些。而學生認為月下獨舞,唯有清影相伴,透露的是詞人的孤獨和寂寞,應該讀得低沉些。但最終執(zhí)教者仍以自己的理解指揮學生集體朗誦。在這里我們且不論哪種解釋更為合理,但告訴我們詩歌的理解和欣賞肯定是多元化的,教師切不可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閱讀感受。
語文界有的專家認為詩詞朗讀有不可指導性也許就是源于詩歌理解的多元性。筆者并非反對詩詞朗讀指導,認為一些基本的指導是必要的,比如詩詞節(jié)奏的把握。但是指導要適度,不可細化到每個字的重音處理,每句話的輕重緩急,更不可以教師對朗讀的處理和把握代替學生的處理和把握。
二.語言品味要有度
詩詞最基本的特點就是語言的精練和含蓄,一字一詞一句使詩詞鮮活生動。精練就是用詞的準確生動,
例如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黑云壓城城欲摧”中的“壓”字,寫出了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渲染了一種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含蓄,就是詩詞語言的內(nèi)涵豐富,意蘊深遠。例如《雁門太守行》“半卷紅旗臨易水”中的易水,表面上指交戰(zhàn)的地點,實際上用典,暗示將士們“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壯懷豪情,再細細品味,刻畫了一幅悲壯的場景,表現(xiàn)了將士們英勇無畏、視死如歸的精神。而古人也最講究“煉”字,“煉”好一個字則使詩詞添色增輝。
正因為詩歌語言的高度凝練和深度含蓄,教師們需要引導學生品味詞句,感受文辭之美。可實際教學中,當古詩詞列入閱讀考察范圍之內(nèi)時,教師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一個個考點上,放在一個一個的答題模式訓練上。如賞析詞分為解釋詞的意思、分析手法、描繪詞所描繪的畫面、賞析作者的感情四步法,賞析句子分為翻譯句子、分析手法、描繪畫面、分析感情四步法。當然這教給了學生一定的鑒賞角度和答題技巧,但同時也把靈動豐韻的古詩詞變成了冷冰冰的考點。有的學生賞析的時候為了完成四步法所要求的不惜牽強附會,這極大地扼殺了他們的想象力。詩詞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她的留白,透過一個個意象,學生要張開想象的翅膀,再現(xiàn)文字中的畫面,融入畫面中的意境。心理學告訴我們,初中二年級到初中三年級是學生空間想象力發(fā)展的加速期或關鍵期。初中生想象的創(chuàng)造性成分在不斷增加,想象的現(xiàn)實性在不斷發(fā)展。所以在課堂上學生往往會有出其不意的精彩表現(xiàn)。例如筆者的一次課堂中,鑒賞杜甫《望岳》,品味“割”字,一生回答:“‘割’字寫出山像一把寶劍,寫出了泰山的山勢陡峭,具有王者的氣范!蓖瑢W們都拍手叫絕?墒窃诂F(xiàn)實課堂中,由于詩歌內(nèi)涵的豐富性,教師往往覺得教學時間緊促,忙著將一個個知識點讓學生記在筆記上,學生品味詞句也忙著套用答題模式,走馬觀花,閱讀感受浮于表面。
筆者認為詩詞語言品味要控制廣度,不能全面開花,不用字字落實。一首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可圈可點的地方太多。執(zhí)教者一節(jié)課只要扣住一兩個字詞即可,品析“幾處”“迷”足以理解全詩。四聯(lián)只要重點品析一句“幾處早鶯爭暖樹”,或者“亂花漸欲迷人眼”便可提挈全詩。這樣課堂教學時間充裕,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讓學生充分感受詩詞的文辭美和意境美,感受古詩詞的無窮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另一方面,詩詞語言品味要把握深度,不能過于細挖深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fā)展理論認為初中生正處于第四階段(變得勤奮階段)過渡到第五階段(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混亂感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一旦達不到成人對他們的期望,則常常產(chǎn)生一種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如果不能在這個時期很好地解決,他們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影響個性的發(fā)展。所以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玩味語言,品味意境,到底達到一個什么程度,執(zhí)教者一定要考慮所任課班級的學情。特別是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不能先發(fā)制人,給學生以約定俗成的標準理解。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對于“我欲乘風歸去”,有的老師理解為詞人想歸于天庭,歸隱,過著神仙的逍遙生活;有的老師理解為歸于朝廷,表達詞人被外放冷遇的憂憤。兩種理解哪一種是正確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課題,這不是學生的能力水平所能解決的,也許只有蘇軾本人自己清楚。像這樣句子的品味,執(zhí)教者需要把握好深度,對于初一學生來說能理解成詞人想歸隱未嘗不可。至于是否想歸于朝廷,這涉及到詞人“世”與“隱”之間的矛盾,就激發(fā)學生以后研究考證吧!當然,試題編制者在編制考題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初中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題目不可過難,答案的設置更應該留給學生發(fā)揮的空間,不能死板。
三.情感體悟要有度
詩詞和散文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很大相通之處,往往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白居易通過描繪西湖早春春意盎然的美景表達對生命的贊美;杜甫通過描寫泰山的巍峨磅礴表達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從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來看,古詩詞教學最能體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所以詩詞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通過回憶與再現(xiàn)、想象與聯(lián)想、移情與共鳴等去體驗古詩的情志美。
筆者認為情感體悟同樣應該有度。以一次課堂教學觀摩為例,課題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杜甫《春望》,品悟“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中表達的情感,大致理解如下:飽受戰(zhàn)亂的痛苦、辛酸;對戰(zhàn)爭的怨恨;久盼親人音訊不至的迫切、焦灼、憂慮;對離散親人的深深思念;對和平安定生活的期盼,對時局的憂慮。執(zhí)教者肯定學生理解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解課題“春望”包含著作者怎樣的情感,歸納如下:一種是表達感時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一種是表達平復戰(zhàn)亂、家人團聚的美好期望。詩情感的把握全面而有深度。但筆者課后和學生閑談,夸贊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可學生的回答讓筆者大跌眼鏡,他們說這些都是參考資料上的理解。筆者和自己的學生鑒賞這首詩,發(fā)現(xiàn)學生能夠體悟詩人“國破”后的痛苦,親人離散的痛苦,但卻很難品悟其中蘊含的對和平的期望。反思我們的教學,在目標定位的時候更應該考慮學生的能力水平,我們的目標不是將一首詩詞品透,如果那樣每個學生都可以成為詩詞鑒賞大家,這對學生的要求太高。我們的目標應該是通過古詩詞學習讓學生了解詩詞,感受詩詞的形美和質(zhì)美,培養(yǎng)熱愛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其實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春望》這首詩讓他們通過品讀體會作者的憂國思家之情即可。
古詩詞的意蘊是無窮的,教師只是引著學生走進詩詞的浩瀚海洋,激起他們暢游的興趣和熱情;詩詞是感性的,不能以課堂理性的分析破壞她的美,這樣我們很可能成為扼殺學生暢游詩海詞洋的儈子手。
初中古詩詞9
語言的最深層的功用有時并不是直接能夠感知到的。雖然文言詩文不再是現(xiàn)代社會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沒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載著從漢文字誕生之日起至近代開始前的中國歷史,中國歷代許多偉大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使用這種語言,并且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們要繼承這筆遺產(chǎn),就必須有閱讀古書的能力,F(xiàn)代漢語應該是脫胎于古代漢語,且仍然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深層語義的語言,與古代漢語失去了聯(lián)系的現(xiàn)代漢語必然由于文化底蘊的不足而顯得淺薄和蒼白。因此,在初中階段加強文言詩文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zhì)和人文素質(zhì),其意義非常重大,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
一、新課程標準對初中古詩文教學的要求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所編訂的新版初中語文課本的一個十分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當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zhì)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視的結(jié)果。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
初中語文教材中富含文學審美價值、人文文化因素的古詩文的篇目的增加,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一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培養(yǎng)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提高其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打下扎實的基礎,并且這對提高初中學生的現(xiàn)代文閱讀和寫作的檔次也有幫助。而強調(diào)熟讀尤其是強調(diào)背誦,對于改變目前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以講代讀的狀況,無疑是十分有益的,總之,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將古詩文的教學擺在一個較之過去更為重要的地位,針對學生提出的學習要求,具有較明確的指向性。
二、初中古詩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作為多年的一線語文教師,筆者深感古詩詞教學中還存在著若干問題:忽視古詩詞教學的規(guī)律,不重視誦讀教學,以講代讀的情況普遍;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記不熟,記混,錯別字現(xiàn)象嚴重;學生積累了一些文言詞匯,翻譯理解時不懂得用,面對句子,下不了手;古詩詞作者介紹停留于簡單的知識積累,如作者的字號稱謂等,而對作者的寫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經(jīng)歷創(chuàng)作風格等相關情況涉之甚少;教師要求學生對文言詞匯進行梳理積累,學生做不到;學生對古詩詞只是簡單的翻譯,字面上的理解,不關注古詩詞的鑒賞美讀,忽視古詩詞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學生學古詩詞的熱情不高,興趣不
濃等。
三、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重視誦讀教學,以讀促學
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對于誦讀有如下論述:“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它感染!薄叭苛私庖粋作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高聲誦讀。作品一被誦讀就成為好懂的了。”“誦讀的目的不僅僅在于理解與懂得,而且還在于熟悉!笨梢哉f,學習古詩詞,必須尊重和繼承的基本規(guī)律就是誦讀。錢夢龍老師就主張:“不妨讓學生適當學一點吟詠之法,所謂‘三分詩,七分吟’,許多意境深邃的詩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方能領略其韻味!笨梢姽旁娫~誦讀對加強感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必須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而且要保質(zhì)保量完成。
教師要教會學生誦讀,要讀準節(jié)奏,正確停頓,讀出語氣,讀出情感,讀出音樂美,同時教會學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領悟文本內(nèi)容,在讀中感受古典詩詞的獨特藝術魅力。
。ǘ┳裱洃浺(guī)律,科學記誦古詩詞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當中的瑰寶,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和人文底蘊的打造都有著重要作用。積累下的古詩詞是學生一生的財富,所以古詩詞記誦一定要拋開功利性的目的,而要長久記憶,深入內(nèi)心。這就需要遵循記憶規(guī)律,科學記誦。在教學古詩詞時,首先應該清楚記憶是一個不斷鞏固的過程,由瞬時記憶到短時記憶,再到長期記憶有一個轉(zhuǎn)化過程。也就是說,要想記準、記牢、記久古詩詞,必須不斷“溫故”,“學而時習之”。古詩詞的記誦,理解應貫穿在一段時間,甚至可以是整個學期,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反復誦讀,在不知不覺中熟記古詩詞,并加深對古詩詞的感知和理解。這樣,所學古詩詞也會在日后真正成為一筆潤澤人生的財富而不是在考試后付諸腦后。
。ㄈ┓磳λ烙浻脖,加強理解、閱讀和積累
理解是記憶的第一步,是記憶的`前提和基礎。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則記憶內(nèi)容更準確,記憶時間更長。在沒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況下,就盲目背誦,一方面機械記憶,不易記;另方面學生容易在默寫時因不理解而記不準或?qū)戝e別字。因此,應在學生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要求其背誦默寫。
另外,詞義識記和詩文閱讀應該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系,學生掌握的古漢語詞匯太少,必然無法完成古詩文閱讀,而記不住古詩文詞義,根源恐怕在于古詩文的見識數(shù)量太少。古詩文常見詞語的呈現(xiàn)次數(shù)不夠,大腦中烙下的印記不深,就不易記住或想起來。高中生之所以對古詩文理解力強些,除年齡大、理解力強些外,見得多應該
是重要原因。因此,除課文外,教師選擇一定量的課外古詩文供學生閱讀是重要策略。
(四)詳細書寫作者簡介,增強對古詩詞的感悟
古代詞教學強調(diào)知人論世,這就要求我們介紹作者時,不應介紹只是空洞的字號稱謂生活時代,更應關注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重大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風格等。
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應更深層次地走近作者,不只見古詩詞的“骨頭”,更要見其“血肉”。教師在介紹作者時要能夠高屋建瓴,深入淺出,把一個充滿立體感的作者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融進作者營造的情感世界,最終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ㄎ澹┻M行必要的梳理歸納
文言字詞的積累掌握,有一個從分散到集中,從不自覺到有意識的梳理歸納過程,經(jīng)過這個過程,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水平才會逐步提高。比如“也”字,當我們見識了一定數(shù)量的有“也”字的句子后,老師引導學生集中理解歸納:“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薄坝嗦勚簿谩!薄翱孜淖雍我灾^之‘文’也?”——“也”是語氣詞,至于表示什么樣的語氣,在句中翻譯不翻譯、怎樣翻譯,則要根據(jù)句子的形式及“也”字在句中的位置來定。文言實詞意思的確定,盡管可以采用語言環(huán)境推斷法、多音字不同讀音辨析法、詞性變化辨析法、依據(jù)通假規(guī)律辨析法、從已知到未知推斷詞義法等,但見識到一定量時的歸納整理,能使學習變得簡單容易。如“長”讀“chang”時,可作名詞,意為“長度”,例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笨勺餍稳菰~,其中一個意思是“兩端之間距離大”。也許,這樣梳理歸納以后,學生記起來還會有些困難,教師還可進一步動腦筋,比如,把幾個意思編成一個故事,編成幾句順口溜等,幫助學生巧記。
此外,學會鑒賞古詩詞,古詩詞賞析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提供了絕佳的教育素材。古詩詞賞析理應引起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的關注。
總之,古詩詞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執(zhí)教者一定要重視古詩詞教學,給予古詩詞教學更多的時間、空間,并遵循古詩詞教學的規(guī)律,使古詩詞教學真正由低質(zhì)走向高效。
初中古詩詞1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知識點歸納:
1、本詩中把對朋友的真摯感情升華為哲理,寫出四海之內(nèi)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還是近鄰一樣的親近,說明知心朋友聲息相通的兩句詩;以全新角度闡明對離別的看法,飽含友情,讓人胸襟豪邁爽朗的詩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用來形容人們在世界各地都有知心朋友,雖然遠隔重洋,卻如近鄰一樣親近的詩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3、寫送別的地點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詩句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4、拓展: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與“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币饩诚嗨。
5、第二句中“望”的`表達作用:一個“望”字將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聯(lián)系起來,望中含情,表達了對友人沿途勞頓的擔憂之情。
6、簡要分析頸聯(lián)的內(nèi)涵(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答:這兩句以理性的議論展現(xiàn)了友情和別情的新意境:真正的友誼不受時空的阻隔。表現(xiàn)了詩人高遠的志趣和闊大的胸懷
7、“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為千古名句,它告訴我們什么?
答:寫出了友誼的哲理,真正的友誼是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無所不在的。
8、這首詩與其他送別詩的不同點是什么?
答:這首詩不同于其它送別詩,開辟了送別詩的新意境。一改以往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字里行間體現(xiàn)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
初中古詩詞11
一、七年級上冊
。ㄒ唬┱n內(nèi)古詩背誦
【論語】(春秋魯國·孔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p>
【觀滄海】(東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1 —
【次北固山下】(唐·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錢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天凈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二)課外古詩詞背誦
【龜雖壽】(東漢·曹操)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過故人莊】(唐·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 2 —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題破山寺后禪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唐·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泊秦淮】(唐·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南宋·楊萬里)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
— 3 —
【如夢令】(南宋·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觀書有感】(南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4 —
二、七年級下冊
。ㄒ唬┱n內(nèi)古代詩歌
【木蘭詩】(北朝民歌)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珊箚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二)課外古詩詞背誦
【山中雜詩】(南朝·吳均)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竹里館】(唐·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初中古詩詞12
課外古詩詞誦讀
【教學目標】
1.朗誦詩歌,熟讀成誦,領略古體詩的韻律之美。
2.結(jié)合相關背景,領會詩歌主旨,體會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
3.積累優(yōu)美的詩句,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提升審美能力。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庭中有奇樹》和《龜雖壽》。
2.結(jié)合相關背景,感知詩歌內(nèi)容,理解詩人的情懷。
【教學過程】
庭中有奇樹
一、激趣導入
南朝梁一位文學批評家曾這樣評《古詩十九首》:“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边@句話說明《古詩十九首》的語言運用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樹》。
。ò鍟和ブ杏衅鏄洌
【設計意圖】由古代批評家對《古詩十九首》的評價,引入課文,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讀通,感知詩歌內(nèi)容
1.讀順字音節(jié)奏
師范讀《庭中有奇樹》,同桌互讀,感知古體詩的韻律特點,小組評讀。
師進一步指導閱讀:
語氣:誦讀時應有一種凄美、哀婉的意味!豆旁娛攀住凡捎梦逖跃涫剑话悴捎谩岸欢迸,和諧整齊;全詩壓“i”韻,韻腳有“滋”“思”“之”“時”,朗讀時要重讀韻腳。另外,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發(fā)音時間,這樣整體的韻律感就出來了。
2.讀懂詩歌大意
。1)結(jié)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這首詩的大意并質(zhì)疑。
。2)小組交流并釋疑。
預設
這是一首表現(xiàn)思婦憶遠的閨怨詩,寫一個婦女對遠行丈夫的深切懷念之情。前四句描寫環(huán)境,描繪出庭中繁花似錦的景象。后四句抒發(fā)情感,描繪出了一幅孤寂賞花圖,表達了主人公對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3.讀出意境畫面
師:閱讀要讀出情味,邊讀邊體味,邊體味邊想象,嘗試還原詩句呈現(xiàn)的畫面,想象主人公當時的情態(tài)。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感知古體詩的韻律和節(jié)奏,讀出情味。同時初步感知詩作內(nèi)容,為后面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做鋪墊。
三、品讀,揣摩詩歌之意
師:請同學們再讀讀這首詩,思考以下問題。
設問1:詩歌前兩句寫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繪了怎樣的意境?
預設
描寫庭院中的奇樹,抓住其葉、花等景物!熬G葉發(fā)華滋”中的“滋”為繁盛的意思,寫出葉綠花盛的景象,描繪了一幅春日花盛圖。
設問2:第三、四句寫主人公,寄托了怎樣的情懷?
預設
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遠人。一個“思”字,可謂詩眼。深閨中的女子面對這繁花似錦的景象,忍不住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想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詩歌的主旨——對遠行人的思念。
設問3:“馨香盈懷袖”一句中的“盈”字有什么表達效果?
預設
一個“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濃。如此香郁的花朵本應愉悅地欣賞,但此時思念之人卻在遠方,使這愉悅之情變淡了,更襯托出悲涼、孤寂之情。
設問4:“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中的“此物”指什么?這兩句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預設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中“此物”指所折的最美的花。這樣美的花為什么“何足貴”?顯然這是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試想,女子執(zhí)花在手,無語凝佇,任花香盈袖,愁緒百結(jié),終無可奈何,心生感慨:此花雖美,卻不能相贈,有何可貴?不過更增思念之苦罷了。表達了主人公長期盼歸又寄情無望而產(chǎn)生的憂愁之情。
師小結(jié):全詩因人感物,由物寫人,抒寫情思,通篇不離“奇樹”,篇幅雖短,卻有千回百折之態(tài),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品析詩歌的意境和情感,更好地把握詩情。同時,引導學生品析詩歌的藝術手法,體會詩歌的妙處。
【板書設計】
龜雖壽
一、讀通,感知詩歌內(nèi)容
1.讀順字音節(jié)奏
。1)教師范讀《龜雖壽》,同桌互讀,感知詩歌的韻律特點,小組評讀。
。2)自由誦讀,抽查朗讀。
教師針對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一步指導閱讀。
節(jié)奏:四言詩,有規(guī)律的短暫停頓(二二節(jié)拍)。為了突出語意或情感,要讀出詩中較大的停頓(層與層之間)。
重音:表達思想感情的詞語,如“志在千里”“壯心不已”要重讀。
語氣:語氣高亢激越,應讀出積極、樂觀、豁達的感覺。
2.讀懂詩歌大意
結(jié)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這首詩的大意,說說傳達了詩人怎樣的觀念。
預設
詩人告訴我們,不必羨慕神龜?shù)拈L壽、神蛇的通靈,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簡單地“活著”,而在于奮發(fā)有為。
【設計意圖】反復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與文本對話,進一步感知詩歌的韻律和節(jié)奏,引發(fā)共鳴,為下文理解詩人情志做鋪墊。
二、品讀,讀出詩歌之美
師:請同學們仔細品讀這首詩,思考以下問題。
設問1:前四句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用意?
預設
選取了神龜、騰蛇兩種意象。以神龜和騰蛇為喻,極言人的壽命有限。這四句話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龜和騰蛇這樣的神物都不得不受自然規(guī)律的限制,更何況人呢?但詩人這樣說,用意是積極的,即要求自己利用這短暫的生命建功立業(yè),不要虛度一生。
設問2:賞析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預設
這四句是千古名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蘊含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曹操以“老驥”自比,用比興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達了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永遠樂觀奮發(fā),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設問3:如何理解詩歌第九至十二句的內(nèi)涵?
預設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是說壽命長短,并不只是被動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悅,就可以益壽延年。說明人通過正確的方法,是可以健體強身,可以取得相對“永年”即長壽的。表現(xiàn)了詩人不甘衰老的豪邁氣概。
師補充:這里,曹操所說的“養(yǎng)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yǎng),而是說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fā),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設問4:“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兩句是什么意思?
預設
這兩句的意思是“真是幸運極了,我唱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志愿”。這八個字常見于樂府四言詩形式性的結(jié)尾,是按樂章尾聲的格式,應配樂的需要所加上去的(樂府詩是用來唱的),與詩意并無必然關聯(lián)。
設問5:詩人在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試品析。
預設
比興。詩歌前四句托物起興,興中有理,以神龜和騰蛇起興,說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觀規(guī)律。
比喻,照應。詩歌中間四句一反通常文人嗟衰的習氣,以老馬為喻,抒發(fā)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豪情!傲沂磕耗辍焙汀袄象K伏櫪”又相呼應,“壯心不已”和“志在千里”則互相映照。
師小結(jié):“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痹跁r光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夠經(jīng)得起歷史的千淘萬漉而流芳百世呢?然而曹操“外定武功,內(nèi)興文學”,定會流芳百世。什么時代都需要昂揚向上的情懷,什么時候都需要積極樂觀的信念,讓我們滿懷信心,懷著昂揚的斗志,努力學習,為將來建功立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吧。
【設計意圖】通過品讀,引領學生理解詩歌情感及藝術手法。采用問題引領,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板書設計】
龜雖壽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贈從弟》(其二)和《梁甫行》,繼續(xù)領略古體詩的韻律之美。
2.結(jié)合相關背景,領會詩歌主旨,體會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
3.積累優(yōu)美的詩句,激發(fā)誦讀古詩詞的興趣,提升審美能力。
【教學過程】
贈從弟(其二)
一、知人論世,了解作者背景
課件出示:
劉楨(?—217),字公干,東平寧陽(今屬山東)人,東漢詩人,“建安七子”之一。博學有才,與魏文帝友善。曹丕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所作五言詩,風格遒勁,語言質(zhì)樸,重名于世,今有《劉公干集》。
【設計意圖】朗誦詩歌,讓學生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論世,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讀通,感知詩作內(nèi)容
1.讀順字音節(jié)奏
。1)教師范讀《贈從弟》,同桌互讀,感知詩歌的韻律特點,小組評讀。
。2)自由誦讀,抽查朗讀。
通過抽查朗讀,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進一步指導閱讀。
預設
斷句:五言古詩一般采用“二三”拍,有“二二一”和“二一二”兩種節(jié)拍。
押韻:本詩閱讀時要注意平聲韻要拖長音,如“松”“風”;仄聲韻要急促而短,如“盛”“勁”“正”等。
語氣:詩歌贊揚松柏凌寒的氣魄,因而朗讀時應讀出堅定的語氣。
(3)學生按照指導再讀詩作,進一步體會詩作閱讀的語氣和節(jié)奏。
2.讀懂詩歌大意
(1)結(jié)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這首詩的大意并質(zhì)疑。
。2)小組交流并釋疑。
【設計意圖】詩歌雖然為古體詩,但通俗易懂。讓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感知內(nèi)容,理解詩人寫作意圖,為下面進一步學習做鋪墊。
三、品讀,揣摩詩人之意
師:請同學們仔細品讀這首詩,思考以下問題。
設問1:詩的題目是“贈從弟”,從內(nèi)容來看,寫了什么?
預設
從弟即堂弟。題目的意思是寫詩慰勉堂弟,寫的內(nèi)容是松柏樹。
設問2:詩中的松柏樹有什么特點?
預設
“一何”是多么的意思,分別修飾“盛”和“勁”兩字,突出的是風“大”和松“勁”,展現(xiàn)了松柏聳拔而起、經(jīng)寒不衰、枝干堅勁的特征,寫出了松柏的凜然正氣。
設問3:本詩的題目是“贈從弟”,卻描寫了松柏這種景物,你認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這屬于哪種寫法?
預設
目的是借青松剛勁挺拔的外形和不畏嚴寒、凌風傲雪的大無畏精神,表達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并以此來勉勵堂弟要像青松一樣保持堅貞本色,不向嚴寒低頭,不在惡勢力下彎腰,高峻挺拔,傲骨錚錚。這屬于托物言志的寫法。
設問4:品析詩歌第一、二句疊詞“亭亭”“瑟瑟”的妙處。
預設
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態(tài),用“瑟瑟”模擬刺骨的寒風聲。繪影繪聲,簡潔生動。通過對比,以風的肅殺襯托松的高潔。
設問5: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預設
作者以松柏為喻,贊頌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jīng)嚴寒而不凋的品質(zhì),以此勉勵他的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
設問6:詩歌中除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之外,還運用何種寫作手法?試簡要說明。
預設
第三、四句用了襯托(或?qū)Ρ龋┦址ā?/strong>
用谷中風的迅疾兇猛襯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師小結(jié):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喜歡用松、竹、梅、菊來比喻人格。在本詩中,劉楨以松柏為喻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jīng)嚴寒而不凋,把自己對堂弟的勸勉寄托于其中,委婉含蓄,更有詩意和韻味。
【設計意圖】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通過問題的引領,抓住字詞句,引導學生深入詩歌文本,品析詩歌情韻,讀出詩味。
【板書設計】
贈從弟(其二)
梁甫行
一、了解作者,知人論世
課件出示: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國魏詩人,曹操之子,封陳王,死后謚“思”,故世稱“陳思王”。他才思敏捷,工詩善文。其詩內(nèi)容廣泛,形式優(yōu)美,思想深刻,鍾嶸稱其“骨氣奇高,辭采華茂”(《詩品》)。特別是他的五言詩,代表了當時詩歌最高成就,對后世五言詩的發(fā)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代表作有《白馬篇》《七步詩》等。
二、誦讀,感知詩歌韻律
1.題解
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靶小,古代詩歌的一種文體!傲焊π小痹瓰橥旄瑁谶@里曹植用舊題描寫海邊人民貧苦的生活,為貧苦民眾寫挽歌。
2.讀順字音節(jié)奏
師:前面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庭中有奇樹》和《贈從弟》(其二),從體裁上來說,這三首詩都是五言古詩,因而其節(jié)奏的劃分應該是一致的,那么這首詩應該是怎樣的節(jié)拍呢?
生:二三拍。
師:其實,同學們可以根據(jù)注音,來把握詩歌的頓挫,也就是要學會區(qū)分平仄。
課件出示:
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平聲和緩,仄聲短促。
師:懂得了劃分節(jié)奏和頓挫,還要讀準語氣。這一首詩描繪的是下層人民的困苦生活,同學們說說看,這首詩應該用什么樣的語調(diào)來讀?
預設
沉緩、低沉。
師:請同學們再讀詩歌,體會語氣語調(diào)。
3.讀懂詩詞大意
師:我們再來看看這首詩歌的主要意思。(學生結(jié)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預設
反映了海邊農(nóng)村殘破、荒涼的景象,表現(xiàn)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設計意圖】“三分詩七分讀”,學生反復誦讀,與文本對話,感知詩歌的韻律和節(jié)奏,讀出情味,為理解詩歌情感做鋪墊。
三、品讀詩歌,含英咀華
師:請同學們仔細品讀這首詩,思考以下問題。
設問1:曹植在海邊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預設
民不聊生,破敗荒涼。其中,“寄身”三句,從生活環(huán)境、生活艱難和居住環(huán)境三個方面實寫“邊海民”的悲慘生活。海民寄身于“草野”,過著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剝,巢息穴居,所以說“象禽獸”;他們不敢出來,怕被人發(fā)現(xiàn)、抓走,每天就鉆在山林里邊,所以說“行止依林阻”。一個“依”字把難民們的實際活動和恐懼心理都表現(xiàn)出來了。“狐兔翔我宇”一句通過對狐貍、兔子的描寫,側(cè)面描繪出海邊貧民家庭條件的惡劣以及家園的破敗。全詩正面描寫與側(cè)面烘托相結(jié)合,使海邊貧民悲慘的生活圖景躍然紙上。
設問2:詩中哪一句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情感?
預設
詩人用“劇哉邊海民”一句,總括海邊貧民的艱苦生活,點出了全詩的中心。“劇哉”是這首詩的“詩眼”,下面具體艱苦的生活由此而展開,起到了提挈全詩的作用。詩人面對海邊貧民的痛苦生活,感慨萬端,用“劇哉”二字,便把深切的同情毫無保留地表達了出來。
設問3:“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兩句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預設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兩句,以對偶的句式,從自然現(xiàn)象寫起,既渲染了氣氛,又為正面描寫海邊貧民的生活做了必要的鋪墊,起到了烘托作用。
設問4:試簡要分析作品寫法上的藝術特色。
預設
這首詩在表現(xiàn)手法上,運用白描、直敘的寫法,不作雕飾,語言自然質(zhì)樸。在展現(xiàn)海邊貧民生活的時候,采用了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寫作手法。
初中古詩詞13
草木
多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fā)盛衰興亡的.感慨
例句及出處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短歌行》曹操)
杜鵑
(子規(guī)) 凄涼哀傷的象征
例句及出處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鴻雁、青鳥
多傳達相思相愛、離愁、孤寂的情思。
例句及出處
1、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無題》李商隱)
2、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次北固山下》王灣)
舟
表達離情別緒、思鄉(xiāng)、愁苦之情。
例句及出處
1、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2、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渡荊門送別》李白)
3、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次北固山下》王灣)
初中古詩詞14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知識點歸納:
1、寫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景象,畫面開闊、氣勢雄渾的詩句;《紅樓夢》中香菱所評論的《使至塞上》的兩句描寫塞上風光的是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2、不僅顯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緒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暗示詩人因為受到排擠而激憤和抑郁的內(nèi)心的句子: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初中古詩詞15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5.“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边@兩句詩是由當前____所激發(fā)出來的對未來的憧憬。
16.這首詩借“巴山夜雨”之景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15.離別愁苦相聚的`歡樂16.漂泊異鄉(xiāng),盼望歸期的感傷。
【初中古詩詞】相關文章:
初中古詩詞07-21
初中古詩詞06-07
初中古詩詞鑒賞07-20
初中生古詩詞11-21
初中生古詩詞04-30
初中必背的古詩詞06-07
初中古詩詞(精選132首)03-28
初中生古詩詞名句11-01
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