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按內(nèi)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詞鑒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詞鑒賞1
古詩原文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無語,愁破方知酒有權。
苔色滿墻尋故第,雨聲一夜憶春田。
衰遲自喜添詩學,更把前題改數(shù)聯(lián)。
詩文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人到中年后的一些感受。鄭谷當時寓居長安,面臨著新春的到來。漠漠秦云(長安舊屬秦地),淡淡天色,正是西北春天的典型景象。望見這個景象,詩人自然會想到,又一個春天降臨人間。但隨即也會浮起這樣的念頭:跟著時光推移,自己的年歲不斷增添,如今是愈來愈品嘗到中年的滋味了。
中年,往往是人的一生中哀樂感受最深切的時候。青春已逝,來日幾何,瞻前顧后,百感交集。詩中不作過多的描述,只是抓住對花無語、借酒澆愁兩個細節(jié),就把那種思緒滿懷的復雜心理狀態(tài)烘托出來了,筆墨經(jīng)濟而又含蓄。
那么,詩人究竟在想些什么呢?底下一聯(lián)為我們略作提示。“故第”,即舊時的住宅。尋找故第,只見苔色滿墻,斑駁難認,意味著追懷平生,遺蹤恍然!按禾铩,指家鄉(xiāng)的農(nóng)田。由連夜雨聲,觸發(fā)起春田的憶念,暗示要棄官歸隱,安度余生。上句是回顧,下句是展望,正體現(xiàn)了人到中年時的典型思想活動。作者借故第、春田、苔色、雨聲等事物反映出來,形象鮮明而又富于概括力。
然而,往事既不可追,來日也未必可期;現(xiàn)實的處境一時難以擺脫,衰遲的年華更無情地逐日而去。在這樣的矛盾交織之中,除了翻出舊詩稿來修改幾遍,琢磨一下自己作詩的技巧,還能用什么方法來排遣心頭的煩惱呢?結末兩句表面說的“自喜”,實際是在年事虛長、無所作為情況下的自我安慰。透過外在的平靜氣氛,分明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種強自壓抑下的無聊索寞心緒。
鄭谷的詩以輕巧流利見稱,反映生活面不廣,從本篇也可以得到驗證。此詩涉及中年的苦悶,雖不無時代政治的投影,而主要仍限于個人的感興,社會意義不大。但文筆清新,思致宛轉,尤善于用簡煉明白的語言表達凝蓄深沉的情思,在其作品中亦屬上乘。
古詩詞鑒賞2
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
可以吹落金黃的葉,可以催開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竹傾斜。
注釋:
、俳饴洌捍德洌⒙。
②三秋:指秋天。
、勰埽耗軌颉
、芏拢褐复禾。
⑤過:經(jīng)過。
、扌保簝A斜。讀xi,現(xiàn)在讀xi。
賞析:
這是一首單純寫風的詩,前兩句寫,吹落秋葉,吹開春花,風成了季節(jié)的使者,時間的代言,好像賦予了風神奇的。后兩句寫,可掀千尺浪,可斜萬竿竹,進一步突顯風的氣魄。然而,由于未融入人的情致,相較于北宋著名詞人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就少了諸多韻味了。
李嶠是武后、中宗時期的文壇領袖,與唐代政治、文學家蘇并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為文章宿老。李嶠共作有詠物詩120篇,詩詞自風云月露,飛動植礦,至服務器用,一應俱全、包羅萬象。這首《風》便是其中一首。但所作之詩,雖刻意描繪,卻略無興寄。明清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評價李嶠的詩:裁剪整齊,而生意索然。他的詩和他的處世之道一樣,過于規(guī)矩,過于保守,以至少了人情景致。
古詩詞鑒賞3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注解
。、未諳句:意思是還不熟悉婆嫂的口味。
韻譯
新娘三朝下廚房,洗手親自作菜湯。
不知婆婆啥口味,先叫小姑嘗一嘗。
評析
詩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態(tài)。第一次燒飯菜。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婆婆養(yǎng)大的小姑嘗試。
語雖淺白。卻頗為得體,合情合理。新娘的機靈聰敏,心計巧思,躍然紙上。"先遣小姑嘗",真是于細微處見精神。
有人認為此詩是為新入仕途者而作。在情理上,作為新入仕途者的借鑒亦未嘗不可。
古詩詞鑒賞4
《小至》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xiāng)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翻譯
天時人事,每天變化得很快,轉眼又到冬至了,過了冬至白日漸長,天氣日漸回暖,春天即將回來了。
刺繡女工因白晝變長而可多繡幾根五彩絲線,吹管的六律已飛動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臘月快點的過去,好讓柳樹舒展枝條,抽出新芽,山也要沖破寒氣,好讓梅花開放。
我雖然身處異鄉(xiāng),但這里的景物與故鄉(xiāng)的沒有什么不同之處,因此,讓小兒斟上酒來,一飲而盡。
賞析
由于冬至特定的節(jié)氣和自然環(huán)境,詩人墨客們都會感嘆時光與人生,感嘆歲末與寒冬,謳歌冬至節(jié)。詩圣杜甫《小至》詩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說前一天)。
《小至》寫冬至前后的時令變化,不僅用刺繡添線寫出了白晝增長,還用河邊柳樹即將泛綠,山上梅花沖寒欲放,生動地寫出了冬天里孕育著春天的景象。詩的末二句寫他由眼前景物喚起了對故鄉(xiāng)的回憶。雖然身處異鄉(xiāng),但云物不殊,所以詩人教兒斟酒,舉杯痛飲。這舉動和詩中寫冬天里孕育著春天氣氛的基調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詩人難得的舒適心情。
全詩緊緊圍繞“小至”的時令,敘事、寫景、抒感,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開篇二句:“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是說冬至后白晝漸長,陽氣漸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遠了。作者以詠嘆筆調點明“陽生春來”與冬至的詩題緊扣,作為總起。中間兩聯(lián):“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是分承:頷聯(lián),直承首聯(lián)“冬至”的自然節(jié)令特征;頸聯(lián),直承冬去春來的景物特征;最后是尾聯(lián):“云物不殊鄉(xiāng)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它以抒情作結。
在這無可奈何的情景下,就讓兒子取酒來盡飲吧!“事”、“景”、“感”三者烘托,從中可自然地悟出詩人寫的只能是“小至”時令,而斷非其他什么節(jié)候,這正是詩人感受敏銳,立意高遠,選材典型,熱愛生活的不俗體現(xiàn),正是:“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了。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古詩詞鑒賞5
古詩原文
家資是何物,積帙列梁梠。
高齋曉開卷,獨共圣人語。
英賢雖異世,自古心相許。
案頭見蠹魚,猶勝凡儔侶。
譯文翻譯
家中的財產(chǎn)是些什么,就是那滿滿一屋的書籍。
在環(huán)境優(yōu)美安靜的書齋緩緩打開書卷,徜徉書海與圣賢心靈對話。
德才兼?zhèn)涞娜藗冸m然沒有在同一時代,但自古以來他們卻是互相贊許欣賞的。
在書桌上看見書的欣喜,勝過與闊別已久的好友相見。
注釋解釋
何物:什么東西;什么人。
積帙:積聚的書籍。
梁梠:房屋的梁和檐。
高齋:高雅的書齋。常用作對他人屋舍的敬稱。
英賢:指德才杰出的人。
相許:贊許。
蠹魚:蟲名。即蟫。又稱衣魚。蛀蝕書籍衣服。體小,有銀白色細鱗,尾分二歧,形稍如魚,故名。這里借指書籍。
儔侶:同伴。
古詩詞鑒賞6
《菊花》
作者:元稹
原文: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絕更無花。
《菊花》注釋:
1、陶家:陶,指東晉陶淵明。
《菊花》詩意: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huán)繞著房屋,
望起來好似詩人陶淵明的家。
繞著竹籬觀賞菊花,
不知不覺太陽已經(jīng)快落山了。
不是由于百花中偏愛菊花,
只是由于菊花開過之后便不能夠望到更好的花了。
古詩詞鑒賞7
作品原文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作品注釋
⑴上:呈上。李邕:唐代書法家、文學家,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市江都區(qū))人。
、茡唬╰uán)搖:乘風。搖,由下而上的大旋風。
、羌倭睿杭偈,即使。
⑷簸卻:激起。滄溟:大海。
、珊悖撼3!J庹{:特殊論調,不同流俗的言行。
、事劊阂蛔鳌耙姟。余:我。大言:言談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詔尊孔子為宣父。宋本“宣父”作“宣公”。
、陶煞颍汗糯凶拥耐ǚQ,此指李邕。
、蜁r人:指當時的凡夫俗子。
作品譯文
大鵬一日從風而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之高。
如果在風歇時停下來,其力量之大猶能將滄海之水簸干。
世人見我好發(fā)奇談怪論,聽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還說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輕視年輕人!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李邕在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慶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謁見李邕時,因為不拘俗禮,且談論間放言高論,縱談王霸,使李邕不悅。史稱李邕“頗自矜”(《舊唐書·李邕傳》),為人自負好名,對年輕后進態(tài)度頗為矜持。李白對此不滿,在臨別時寫了這首態(tài)度頗不客氣的《上李邕》一詩,以示回敬。安旗《李白年譜》將此詩系于開元十四年(726年)。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如元人蕭士赟說:“此篇似非太白之作。”亦有信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參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
作品鑒賞
此詩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贝簌i是《莊子·逍遙游》中的神鳥,傳說這只神鳥其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搖直上,可高達九萬里。大鵬鳥是莊子哲學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圖騰。李白年輕時胸懷大志,非常自負,又深受道家哲學的影響,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開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見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稱李白“有仙風道骨焉,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李白當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并序》(后改為《大鵬賦》),自比為《逍遙游》中的大鵬鳥。李白詩中還有一首《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據(jù)唐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銘序》云,李白“賦《臨終歌》而卒”。后人認為可能就是這首《臨路歌》,“路”或為“終”之誤寫。可見李白終生引大鵬自喻之意。在此詩中,他以“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自比,這只大鵬即使不借助風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干,這里極力夸張大鵬的神力。在這前四句詩中,詩人寥寥數(shù)筆,就勾劃出一個力簸滄海的大鵬形象——也是年輕詩人自己的形象。
詩的后四句,是對李邕怠慢態(tài)度的回答:“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边@四句詩,可以說是對李邕直言不諱的批評。“世人”顯然也包括李邕在內(nèi),因為此詩是直接給李邕的,所以措詞較為婉轉,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笆庹{”和“大言”,就是不同凡響的言論,也就是李白在后來的《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說的“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內(nèi)清一”的那一套。但李白的宏大抱負,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當做“大言”來恥笑。盡管如此,李白仍然沒有料到,李邕這樣的名人竟與凡夫俗子一般見識,于是,就抬出圣人識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譏!墩撜Z·子罕》中說:“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兩句意為孔老夫子尚且覺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難道比圣人還要高明?男子漢大丈夫千萬不可輕視年輕人呀!后兩句對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諷刺,也是對李邕輕慢態(tài)度的回敬,態(tài)度相當桀驁,顯示出少年銳氣。由此可見李白傲岸不屈性格之一斑!靶釜q能畏后生”,李白把孔夫子提出來,作為識拔青年后進的榜樣,由此可見孔子和儒家思想在青年李白心中的地位。
李邕在開元初年是一位名聞海內(nèi)的大名士,史載李邕“素負美名,……人間素有聲稱,后進不識,京洛阡陌聚觀,以為古人;騻髅寄坑挟,衣冠望風,尋訪門巷!睂τ谶@樣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與之抗禮,足見青年李白的氣識和膽量!安磺、不干人”笑傲權貴,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作品點評
朱諫《李詩辨疑》:按李邕于李白為先輩,邕有文名,時推重,自至京師,必與相見。自必不敢以敵體之禮自居,當從后進之列。今玩詩意,如語平交,且辭義淺薄而夸,又非所以謁大官見長者待師儒之禮也。白雖不羈,其贈崔侍御、韋秘書、張衛(wèi)尉、孟浩然等作,辭皆謹重而無褻慢之意,次及徐安宜、盧主簿、王瑕丘、韋參軍、何判官,雖有尊卑之殊,各盡歡洽之情,無有謾詞,矧李邕乎?
陳貽焮《杜甫評傳》(上):這詩不妨作如是觀,但解作是李白對李邕訴說衷腸、慨嘆自己不為世俗大人先生所重,也未嘗不可。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古詩詞鑒賞8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譯文翻譯
攜杖出門去尋找納涼圣地,畫橋南畔,綠樹成蔭,坐靠在胡床之上愜意非常。
寂寂明月夜,參差的笛聲響起在耳邊縈繞不覺,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注釋解釋
倚胡床:坐靠胡床。倚:坐靠。
詩文賞析
這句連用“攜”、“來”、“追”三個動詞,把詩人攜杖出戶后的動作,分出層次加以表現(xiàn)。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傳達出詩人追尋理想中的納涼勝處的內(nèi)在感情,實自杜甫《羌村》“憶昔好追涼”句點化而成。這樣,詩人急于從火海中解脫出來的情懷,通過一系列動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
次句具體指出了柳外納涼地方的方位和臨時的布置:“畫橋南畔倚胡床!边@是一個綠柳成行,位于“畫橋南畔”的佳處。詩人選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盡情領略納涼的況味。在詩人看來,這也可算“最是人間佳絕處”(《睡足軒》)了。胡床,即交椅,可躺臥。陶潛“倚南窗以寄傲”(《歸去來兮辭》),是為了遠離塵俗;秦觀“倚胡床”以“追涼”,是為了驅解煩熱,都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他們或多或少是有相通之處的。
一二兩句寫仔細尋覓納涼勝地。三四兩句則展開了對它的美妙景色的描繪:“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痹旅髦,船家兒女吹著短笛,笛聲參差而起,在水面縈繞不絕。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自在幽香不時散溢,沁人心脾。詩人閑倚胡床,怡神閉目,不只感宮上得到滿足,連心境也分外舒適。這兩句采取了對偶句式,把納涼時的具體感受藝術地組合起來,于是,一個納涼勝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此詩以納涼為題,詩中著力表現(xiàn)的是一個絕離煩熱之處。詩人首先經(jīng)過尋訪,發(fā)現(xiàn)了這個處所的秘密,其次進行具體布置,置身其間,與外境融而為一,把思想感情寄托在另外一個“自清涼無汗”的世界。
宋人呂本中曾在《童蒙詩訓》中評論“少游此詩閑雅嚴重”(《詩林廣記》引),“閑雅”當指此詩詞語上的特點而言,“嚴重”則涉及此詩嚴肅而鄭重的內(nèi)容。它很可能是秦觀在仕途遭到挫折后的作品。
《納涼》是一首描寫景物的短詩。從字面上看,可以說沒有反映什么社會生活內(nèi)容。但是,透過詩句的表面,卻隱約地表現(xiàn)出:詩人渴望遠離的是炙手可熱的官場社會,這就是他刻意追求一個理想中的清涼世界的原因。秦觀是一個有用世之志的詩人。他對官場的奔競傾奪表示厭棄,力求遠避,此詩表達的就是這種感情。這種把創(chuàng)作念圖隱藏在詩句背后的寫法,讀者應著意體會。
古詩詞鑒賞9
原文:
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飄落。轉眼葵肌初繡,又紅欹欄角。
別來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猶昨。話到英雄失路,忽涼風索索。
注釋:
、偈忿锯郑褐甘房沙,字赤豹,號蘧庵,河南祥符人,明末忠臣史可法同祖弟。1643年(崇禎十六年)進士,改庶吉士,曾降闖、降清,為貳臣。清兵定江南后,可程未出仕,長期寓居南京、宜興,陳維崧與之交接甚密,集中唱和作品頗多?滴踔腥~乃卒。吳閶:即蘇州。蘇州為春秋時吳國都會,有閶門,故稱。②柳花天:即暮春,楊柳飛花時節(jié)。③雪:指柳絮。晉時才女謝道韞詠雪,有“未若柳絮因風起”之句,此處是反用。④葵。褐缚ā"蒽ィ╭ī):傾斜。⑥吾徒:我輩,我們。⑦索索:風聲。
賞析:
迦陵小令詞多奇作,這首詞尤其是奇中之奇。詞開篇異常平淡,從分手時暮春的柳絮說到秋日里葵花盛開,都是閑閑而道。上片四句,其實只說了自春徂秋,韶華流逝這樣一層意思。在以精悍見長的迦陵小令中,看似很浪費筆墨了。
可是氣勢已經(jīng)蓄足,下片話音一轉,即由時間的流動寫到時事的變遷。很多人事都不同已往,只有作者還在固守著一種落寞、一種失意。這是很難堪、很悲涼的,這是第二層意思。情緒依然平淡,但已漸漸顯出崢嶸頭角,為末二句的奇幻之筆作鋪墊。先生招飲,兩個落魄之人能談些甚么,那就說說英雄失路之事罷。但就在此時,涼飆驟發(fā),索索有聲,此二句不僅自身造境奇幻,同時也令小詞通體振起,由極平淡化為極奇崛,情貌煥然一新。前人說:“陡然一驚,正是詞中妙境”(劉體仁《七頌堂詞繹》。
其實此種章法,前人頗有之。李白《越中覽古》之“越女如花滿宮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將極繁華化為極荒涼;辛棄疾《破陣子》之“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將極豪邁化為極蕭瑟,都是經(jīng)典性的例子。迦陵此詞,可與前賢競妙。
古詩詞鑒賞10
古詩原文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譯文翻譯
冬天的夜晚,來了客人,用茶當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爐中的火苗開始紅了起來了,水在壺里沸騰著,屋子里暖烘烘的。
月光照射在窗前,與平時并沒有什么兩樣,只是窗前有幾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開著,芳香襲人。這使得今日的月色顯得與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注釋解釋
竹爐: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著的火爐。
湯沸:熱水沸騰。
元朝揭傒斯《寒夜》:
疏星凍霜空,流月濕林薄。
虛館人不眠,時聞一葉落。
當代阿袁(即陳忠遠)《寒夜》:
"大國何人憐,紛紛為小我。寒夜風雨聲,廣廈萬間破。"
詩文賞析
善用襯托(或映襯、陪襯):因有梅花的陪襯,窗前月才別有一番韻味,不僅是嗅覺,視覺上也使人大覺不相同。
巧用暗示(或喻示、雙關):“才有梅花”與朋友夜訪相呼應,梅花又象征了友誼的高雅芬芳。
鋪有細節(jié)(或鋪墊、渲染):寒夜客訪、主家火紅,賓客情重兩相顧及,知人情之暖,勝過冬夜之寒。這些使得今夜的月色較先前格外地不同了。
這首詩因為被《千家詩》選入,所以流傳很廣,幾乎稍讀過些古詩的人都能背誦,“寒夜客來茶當酒”,幾被當作口頭話來運用。常在口頭的話,說的時候往往用不著思考,脫口而出,可是細細品味,總是有多層轉折,“寒夜客來茶當酒”一句,就可以讓人產(chǎn)生很多聯(lián)想。首先,客人來了,主人不去備酒,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無時夜敲門”,主人不必專門備酒,也不必因為沒有酒而覺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興趣出門訪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與主人定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雅興,情誼很深,所以能與主人寒夜煮茗,圍爐清談,不在乎有酒沒酒。
前兩句,詩人與客人夜間在火爐前,火爐炭火剛紅,壺中熱水滾滾,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著芳香的濃茶,向火深談;而屋外是寒氣逼人,屋內(nèi)是溫暖如春,詩人的心情也與屋外的境地迥別。三、四句便換個角度,以寫景融入說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進了陣陣寒梅的清香。這兩句寫主客在窗前交談得很投機,卻有意無意地牽入梅花,于是心里覺得這見慣了的月色也較平常不一樣了。詩人寫梅,固然有贊嘆梅花高潔的意思在內(nèi),更多的是在暗贊來客。尋常一樣窗前月,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談,這氣氛可就與平常大不一樣了。
詩看似隨筆揮灑,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詩人喜悅的心情,耐人尋味。宋黃昇《玉林清話》對三、四句很贊賞,并指出蘇泂《金陵》詩“人家一樣垂楊柳,種在宮墻自不同”與杜耒詩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說真正讀出了詩外之味。
古詩詞鑒賞11
金帶連環(huán)束戰(zhàn)袍, 馬頭沖雪過臨洮。
卷旗夜劫單于帳, 亂斫胡兵缺寶刀。
。1)有人說,詩的第二句中的沖字與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傳神,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4分)
(2)請結合詩歌的內(nèi)容,簡要賞析本詩的人物形象。(3分)
參考答案
。1) ① 沖,沖向,字寫將士頂風冒雪奔赴戰(zhàn)場的情形,表現(xiàn)出戍邊將士一往無前蹈死不顧的英雄氣概。(2分)
、 缺,缺口。寫戰(zhàn)士作戰(zhàn)使寶刀出現(xiàn)了缺口,極言拼殺之慘烈,戰(zhàn)斗時間之長久,表現(xiàn)出戰(zhàn)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2分)
。2)全詩通過外貌、環(huán)境和動作描寫,塑造了英姿勃發(fā)、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奮勇殺敵的戍邊將士。(1分)第一句用金帶連環(huán)束戰(zhàn)袍等衣著的外貌描寫,刻畫出戍邊將士們那種全副武裝、神采奕奕的風姿;第二句馬頭沖雪的環(huán)境描寫,以天氣惡劣、行軍艱難突出戍邊將士們勇往直前的精神;三、四句中,卷旗的動作細節(jié),寫出勇士們夜赴戰(zhàn)場的決心,亂斫和缺寶刀既表現(xiàn)了戰(zhàn)斗場面的激烈,更表現(xiàn)了將士們奮力殺敵、拼死搏殺的無畏精神。(2分。能從外貌、環(huán)境和行動三方面選兩點進行分析即可)
賞析
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邊塞詩那種激越的詩情和那種奔騰的氣勢外,還很注意語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壯的場面中插入細節(jié)的描寫,醞釀詩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夠神完氣足,含蓄不盡,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金帶連環(huán)束戰(zhàn)袍,馬頭沖雪過臨洮。金帶連環(huán)四字,極精美。金字雖是帶字的裝飾詞,但又不僅限于裝飾帶字?此茖憫(zhàn)袍,目的卻在傳達將士的那種風神俊逸的豐姿。馬頭沖雪的沖字,也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動詞。作者不用帶雪、披雪,而用沖雪,是要用這個動詞傳出人物一往無前的氣概和內(nèi)心的壯烈感情。金字和沖字,都極簡煉而又很含蓄,都為激揚的詩情涂上了一層莊嚴壯麗的色彩。在著重外形描寫時用一兩字透露人物內(nèi)心的美,使人讀后感到詩情的既激揚又精致,沒有那種簡單粗獷,一覽無余的缺點。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卷旗,避免驚動敵人,的是夜間劫營景象。因風疾所以卷旗,一以見戰(zhàn)事之緊急,再以見邊塞戰(zhàn)場之滾滾風塵。這不只為景物描寫,作者正以戰(zhàn)旗之卷,寫出勇士夜赴戰(zhàn)場的決心與行動。
卷旗夜戰(zhàn),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實際上只是雷聲前的閃電,為下句作鋪墊。亂斫胡兵缺寶刀,才是全詩中最壯烈最動人的一幕。這場亂斫胡兵的血戰(zhàn),場面是很激烈的。缺寶刀的缺用得好。言寶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殺之烈,戰(zhàn)斗時間之長,最后勝利之奪得,都在此一字中傳出。作者在全詩二十八字中,極為精彩地處理了選材、順序與如何運用并積聚力量等重要問題。前三句,只是引臂掄錘,到第二十六字缺時,奮力一擊,流火紛飛。
岳飛《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缺字韻押得險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勢。而馬戴在這首詩中的這個缺字,雖不當韻腳處,卻同樣使人驚賞不置。亂斫兩字雖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無缺字,則不見作者扛鼎之力。這一個字所傳達的這一真實細節(jié),使詩情達到了傳神境界,使全詩神采飛揚。
全詩結構緊密,首句以英俊傳人物風姿,次句以艱難傳人物苦心,第三句以驚險見人物之威烈,結句最有力,以壯舉傳神。至此,人物之豐神壯烈,詩情之飛越激揚均無以復加了?傊,此詩在藝術上處處見匠心,在古代戰(zhàn)歌中,不失為內(nèi)容和形式完美結合的上乘之作。
古詩詞鑒賞12
古詩村居的意思:
《村居》是由清代詩人高鼎晚年歸隱于上饒地區(qū),閑居農(nóng)村時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村居》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xiāng)村時因春天來臨而喜悅,所見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學后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
英文解釋
Ruralarea
詳細解釋
寓居鄉(xiāng)村。
唐薛調《無雙傳》:“仙客捨輜騎驚走,歸襄陽,村居三年!薄都t樓夢》第一二○回:“賈政道:‘提起村居養(yǎng)靜,甚合我意,只是我受恩深重,尚未酬報耳!
鄉(xiāng)村的住宅。
明唐順之《答陳澄江僉事村居韻》之七:“村居鄰北郭,野語學東齊!痹S地山《女兒心》六:“一會是同坐紫洞艇游河,一會又回到白云山附近的村居!
指鄉(xiāng)村、村莊。
元汪元亨《沉醉東風·歸田》曲:“遠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
原文:
村居①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②。
兒童散學歸來早③,忙趁東風放紙鳶④。
作品注釋
、俅寰樱涸卩l(xiāng)村里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跅盍鞯蹋合駰盍粯訐崦贪。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fā)形成的煙霧般的水汽。
、凵W:放學。
、芗堷S: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白話譯文
農(nóng)歷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jīng)漸漸發(fā)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fā)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于上饒地區(qū)的農(nóng)村。在遠離戰(zhàn)爭前線的村莊,寧靜的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受到田園氛圍感染的詩人有感于春天來臨的喜悅而寫下此詩。
古詩詞鑒賞13
潼關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翻譯
千年的高云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陣陣秋風吹散了“得得”的馬蹄聲。
滔滔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不夠舒展,從華山進入潼關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釋
終古:自古以來。
簇:叢聚。
河流:指奔騰而過的黃河。
束:約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xiāng)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jīng)過陜西潼關,在這里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賞析
這位英氣勃發(fā)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jiān)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云濤里。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云,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并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云天,一座座爭奇斗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這愿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仿佛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古詩詞鑒賞14
古詩原文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xiāng)。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xiāng)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譯文翻譯
我有著深深思念的人,卻相隔在遠遠的異鄉(xiāng)。
我有所感懷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
故鄉(xiāng)遙遠回不去,我沒有一天不遙望它。
內(nèi)心痛苦萬分卻無處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無望,孤獨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覺。
秋天尚未來臨,卻已風雨紛紛。
不曾學過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記曾經(jīng)的過往!
注釋解釋
鄉(xiāng):家鄉(xiāng)。
瞻望:往遠處或高處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夕:日落的時候:夕陽。夕照。朝夕相處。無夕:日日夜夜。
殘燈: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空堂:空屋。
曉:到來,來臨。
正:此時。蒼蒼:紛紛。
頭陀:苦行僧。
安:怎么。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寫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四十歲。從“獨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詩是為一個與作者相愛的女子而寫。且學者周相錄考證,這個女子就是白居易幾度在詩作中提到過的“東鄰嬋娟子”湘靈。
詩文賞析
首句開門見山,寫出了所要記敘的事情,強烈的感情色彩也在無需意像的渲染的情況下,立刻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四句話形式上兩兩相同,但情感上卻是層層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遠,都是平平的概述,點到為止,并沒有提及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則重點寫到了思念,寫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沒有深寫。行文至此,全詩的中心已經(jīng)點明框架,已經(jīng)明晰,但還只是一幅,如果用畫畫作比的話,構圖,或者說是工筆前的白描圖,線條簡潔而有力。第三句對第一句進行了擴充和延伸,鄉(xiāng)遠遠的程度,對故鄉(xiāng),更準確的說是對故鄉(xiāng)的生活,故鄉(xiāng)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對第二句進行了擴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寫實,故鄉(xiāng)、人都是客觀存在的。二、四句是寫虛,回憶中的事和肝腸絞痛的感覺是詩人主觀的感情。一實,一虛,把氣氛渲染開來,行文至此,白描已經(jīng)被染,出現(xiàn)了淡淡的色彩,陰陽、冷暖色初步分明。詩人付與“人”一個“隔”,付與“事”一個“結”字!案簟、“結”都是冰涼涼的字眼,給人一種一對火熱的戀人被活生生分扯開來的感覺。詩人用兩個冰冷的字形象地寫出了自己火熱的情感,而火熱又敗于冰冷,這時引出自己肝腸絞痛的感覺顯得自然,又打動了讀者。在這里,詩人又用了一個打動人的動詞“瞻望”。鄉(xiāng)遠,瞻望卻不可相望見,可是還要望,縱是眼望不見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鄉(xiāng)的戀人身畔。
前四句是對一個長時間一直以來狀態(tài)的寫,從“況此”一句開始,詩人就開始描繪一個夜雨的場景了。作者在描寫夜雨場景的時候,卻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兩句話二十個字。這兩句話不寫思,不寫念,不寫人,不寫事,只是用簡潔的言語描繪了許多意像,燈、堂、天、風雨。一個況字說明這四句所描寫的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進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個“況”字就替代了千言萬語的心理描寫。“夜”是時間,在“夜”之前詩人用了一個名詞作形容詞來形容“夜”,“殘燈”。燈從晚上點,點到殘,一定已是深夜。詩人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著心中的戀人。殘燈昏暗的光下,長長的燈芯使光閃爍著,詩人在這情景萬分傷心,沒有言自然顯得寂靜,寂靜使屋子顯得“空”,顯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為缺少“人”。夜雨同話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寫出詩人心中的悵然若失!扒锾臁薄拔磿浴薄帮L雨”更是融情于景!吧n蒼”二字既是對風雨的描寫,又是詩人此時的心境。這兩句,不著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詩人的思念之情著色,分染過的白描已經(jīng)基本上上好了顏色。最后一句話,可謂畫龍點睛之筆,使用直抒胸意的寫法,將全詩推向高潮。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詩人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就在這無果的結局中謝幕,無數(shù)的思念,向何處傾訴。
整首詩貫穿著白居易的大、簡、妙風格,雖是寫愛情,寫思念,但不像多數(shù)愛情詩一樣婉約,它大氣、又不失細膩,這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一種情感之至,一種渾然天成。這首詩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體詩,它共有七句話,前四句大量的重復用字,也并不合乎詩歌的習慣。意像的描寫被放在了敘事之后,全詩沒有比喻、沒有用典,也沒有大量的興、比之作,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格律的羈絆,用最直白的語言,抒發(fā)了最真摯的情感。
古詩詞鑒賞15
《題西林壁》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詞鑒賞: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币痪湔f的是游人從遠處、近處、高處、地處等不同角度觀察廬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觀感的。有時你看到到是起伏連綿的山嶺,有時你看到的是高聳入云端的山峰。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fā),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jīng)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古詩詞鑒賞是高中語文學習中必須掌握的技能。如果我們在欣賞古詩詞時能分析典故,那么下面的話題就容易理解了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于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錢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詩詞鑒賞:
這是一首描繪西湖美景的名篇。這詩處處扣緊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詩的首聯(lián)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顯示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后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tài)天容。
頷聯(lián)從靜到動,從全景的寫意到細節(jié)的工筆。先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鶯聲婉轉,流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勤勞,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都寫出了初春的生機。“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tài)!罢l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xiàn)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并使讀者由此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
頸聯(lián)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jié),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么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lián)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
這首詩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詩人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最后,才意猶未盡地沿著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舍地離去了。耳畔還回響著由世間萬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贊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瀉出一首飽含著自然融合之趣的優(yōu)美詩歌來。
《靜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詩詞鑒賞: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xiāng)的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xiāng)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xiāng)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耙墒堑厣纤敝械摹耙伞弊郑鷦拥乇磉_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jié)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xiāng)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tài)的刻畫,深化思鄉(xiāng)之情!巴弊终諔饲熬涞摹耙伞弊,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xiāng)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xiāng)”的結句!暗皖^”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xiāng)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nèi)容實在太豐富了。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古詩詞鑒賞16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1.“東皋薄暮望”有什么作用?
點明時間、地點、事件。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泵枥L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舉目四望,樹林和山巒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fā)顯得蕭瑟。整個畫面蕭瑟恬靜。
3.本詩寫景有特色?
頷聯(lián)寫的是秋野靜景,頸聯(lián)寫的是秋野動景,以動襯靜,意境更顯靜謐。
4.“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fā)孤獨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隱的愿望。
古詩詞鑒賞17
原文: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譯文
月亮出來多明亮,美人儀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輕盈,讓我思念心煩憂。
月亮出來多潔白,美人儀容真姣好。身姿窈窕步舒緩,讓我思念心憂愁。
月亮出來光普照,美人儀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優(yōu)美,讓我思念心煩躁。
注釋
皎:毛傳:“皎,月光也!敝^月光潔白明亮。
佼(jiǎo):同“姣”,美好!百恕奔疵廊恕
僚:同“嫽”,嬌美。
舒:舒徐,舒緩,指從容嫻雅。
窈糾:形容女子行走時體態(tài)的曲線美。
勞心:憂心。
悄:憂愁狀。
懰(liǔ):音柳,嫵媚!钝n》作“嬼”,妖冶。
慅(cǎo):憂愁,心神不安。
燎:明也。一說姣美。
夭紹:形容女子風姿綽絕。漢賦里往往寫作“要紹”,曲貌!榜杭m”、“憂受”、“夭紹”都是形容女子行動時的曲線美,就是曹植《洛神賦》所謂“婉若游龍”。
慘(zào):當為“懆(cǎo)”,焦躁貌!都瘋鳌罚骸皯K當作懆,憂也!
賞析:
關于詩的主題,《毛詩序》認為是諷刺陳國統(tǒng)治者“好色”,朱熹《詩集傳》謂“此亦男女相悅而相念之辭”。高亨《詩經(jīng)今注》認為描繪“陳國統(tǒng)治者,殺害了一位英俊人物”。多認為是月下相思的愛情詩。
詩從望月聯(lián)想到意中女子的美麗,想起她的面容,想起她的身姿,想起她的體態(tài),越思越憂,越憂越思……深沉的相思,美人的綽絕,月夜的優(yōu)美,構成了動人情景,又別是一番詩情畫意了。
“月出皎兮”,天上一輪圓月灑著皎潔的銀輝,這夜色顯得格外的美麗。這是寫景,也是寫情。這句交待了詩人活動的背景是在一個月光明麗的夜晚,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誘惑力,容易使人對景生情,發(fā)出許多美好的聯(lián)想。同時,結合下句,這句又有著比興的作用,以月光的美來比喻所愛人的美,是很恰貼的。“佼人僚兮”反映出這時在詩人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嬌美的女子,引起他無限的愛慕和情思。天上有著皎潔的月光,地上有著嬌美的女子,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圓,天愜人意!笆骜杭m兮”一句寫詩人仔細端詳女子時的感覺。在月光下,她不但顯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條、秀美,真讓人神顛魄蕩;而更吸引人的,是她還有一種氣質美,她舉止舒緩,雍容大方,性情安靜,而這氣比外表更富有魅力!皠谛那馁狻保司涫窃娙俗匝云湫那榈臒⿶。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舉止,使得詩人一見鐘情,而又無從表白,因而生發(fā)出無限的憂愁和感慨。
這首詩的景色描寫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無限的情意,而讓它作為背景來襯托,則女子的倩影愈發(fā)顯得秀美。同時,月光朦朧下,一個線條優(yōu)美的女子在緩緩起步,更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種朦朧美的韻味。所以,這一景色很富有畫意,而畫意又滲透了無限的詩情。
《月出》的意境是迷離的。詩人思念他的情人,是從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開始的。也許因為月兒總是孤獨地懸在無垠的夜空,也許因為它普照一切,籠蓋一切,所謂“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月下懷人的作品總給人以曠遠的感覺。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許就近在咫尺,但在這朦朧的月光下,又似乎離得很遠很遠,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長相思》)。詩人“虛想”著她此刻姣好的容顏,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時而分明,時而迷茫,如夢似幻。[3]
《月出》的情調是惆悵的。全詩三章中,如果說各章前三句都是從對方設想,末后一句的“勞心悄兮”、“勞心慅兮”、“勞心慘兮”,則是直抒其情。這憂思,這愁腸,這紛亂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礎上產(chǎn)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誘發(fā),充滿可思而不可見的悵恨。其實這悵恨也已蘊含在前三句中:在這靜謐的永夜,“佼人”月下獨自地長久地徘徊,一任夜風拂面,一任夕露沾衣,她也是在苦苦地思念著自己。這真是“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與迷茫的意境和惆悵的情調相適應!对鲁觥返恼Z言是柔婉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嘆詞“兮”收尾,這在《詩經(jīng)》中并不多見!百狻钡穆曊{柔婉、平和,連續(xù)運用,正與無邊的月色、無盡的愁思相協(xié)調,使人覺得一唱三嘆,余味無窮。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體態(tài)的“窈糾”、“懮受”、“夭紹”,形容心情的“悄”、“慅”、“慘”,可謂一韻到底,猶如通篇的月色一樣和諧。其中“窈糾”、“懮受”、“夭紹”俱為疊韻詞,尤顯婉約。
望月懷人的迷離意境和傷感情調一經(jīng)《月出》開端,后世的同類之作便源源不斷,李白《送祝八》“若見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窺明月”,杜甫《夢太白》“落月滿屋梁,猶疑見顏色”,常建《宿王昌齡隱處》“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王昌齡《送馮六元二》“山月出華陰,開此河渚霧,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類甚多,大抵出自《陳風》。不管它們?nèi)绾巫儞Q著視角,變換著形式,變換著語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種意境,一種情調,即迷離的意境,悵惘的情調。這種意境與情調,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這些濫觴于《月出》的望月懷人詩賦作品,總能使人受到感動與共鳴,這也正如月亮本身,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
古詩詞鑒賞18
作品原文
斷句
白云滿鄣來,黃塵暗天起。
關山四面絕,故鄉(xiāng)幾千里?
作品注釋
、龠@首詩題為《斷句》,“斷句”同于“絕句”,就是聯(lián)句未成的意思。
、谯担哼叺仉U要處的城堡。
作品評析
劉昶是宋文帝第九子。前廢帝子業(yè)即位,懷疑劉昶有異志。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詩。詩的前兩句寫邊關之景。白云之“來”,黃沙之“起”,充滿了動感,既傳寫出邊關特有的風云之氣,也造出一種緊迫壓抑的情緒,透露出逃亡者的驚恐心理。后兩句轉為抒情!八拿娼^”的“絕”字不僅寫出關山高入云天之勢,而且也寫出了邊塞絕域的荒涼窮僻。身處絕域,四顧皆山,怎不令詩人發(fā)出“故鄉(xiāng)幾千里”的悲聲!此詩風格高邁,筆力凌健,頗有沉雄之韻。且對仗工整,仿佛唐人五絕的格局。
作者簡介
劉昶(435—498年),字休道,彭城綏里(今江蘇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宋文帝劉義隆第九子。
初封為義陽王,拜征北將軍、徐州刺史。前廢帝劉子業(yè)即位,懷疑劉昶有異心。劉昶逃亡北魏,拜侍中、征南將軍、駙馬都尉,封丹陽王,累官至大將軍,晉封宋王。太和二十一年薨,贈假黃鉞、太傅,領揚州刺史,予謚曰明。
【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09-14
古詩詞塞下曲古詩詞鑒賞02-14
古詩詞原文及鑒賞11-17
古詩詞鑒賞《古意》02-08
《稻田》古詩詞鑒賞10-22
《師說》古詩詞鑒賞02-25
讀書古詩詞鑒賞02-18
《登高》古詩詞鑒賞01-25
《劍客》古詩詞鑒賞01-19
《村居》古詩詞鑒賞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