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zhí)ь^有哪些民俗活動
二月初二傳說中是土地神的生日,源于夏代起統(tǒng)治者之祭“社神”。二月二還稱中和節(jié),相傳是太陽星君的生日。以下是由中國人才網(wǎng)小編為為您整理推薦的二月二龍?zhí)ь^民俗,歡迎參考閱讀!
二月二龍?zhí)ь^有哪些民俗活動1
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zhí)ь^。是日食餅者謂二月二——春餅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边@時不僅吃餅吃面條,婦女還不能操作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
《遼中縣志》記載民國時當?shù)囟露拿袼渍f:
“二月二日,俗稱龍?zhí)ь^。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nóng)家咸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于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zhí)ь^之意云。”這是遼寧地區(qū)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同時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二月二龍?zhí)ь^作為古代民俗的一種節(jié)日,如今已經(jīng)基本上從中國人的現(xiàn)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于“二月二龍?zhí)ь^”的一些文化內(nèi)涵,例如古人對龍的崇拜、“龍?zhí)ь^”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釋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價值的。農(nóng)歷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名叫“龍?zhí)ь^”,也稱“龍頭節(jié)”。
“二月二龍?zhí)ь^,家家男子剃龍頭”。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春節(jié)前剃頭理發(fā)到了二月二,已經(jīng)一個多月,正是需要剃頭理發(fā)的時候。
二月二龍?zhí)ь^,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
“二月二龍?zhí)ь^,家家小孩剃毛頭”也是這一原因,為取吉利在剃頭中間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qū)別其它時間的剃頭,還有些女孩選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長們選此日送孩子們?nèi)藢W讀書!岸露,家家人家接女兒”。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
同時還有“出嫁的閨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燈,看了娘家的燈死公公”的迷信說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兒不準回娘家。一個多月的時間,閨女想娘,娘想閨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僅已經(jīng)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蛤無處藏”。這天,用過年祭祀剩下來的蠟燭點著,照房梁和墻壁,以驅滅害蟲。另外,在這天,孩子們用筷子敲干瓢,邊敲邊說:“二月二,敲瓢叉,十個老鼠九個瞎。”用筷子敲酒盅說:“二月二,敲酒盅,十窩老鼠九窩空”,以此來驅鼠滅鼠。用白紙條書寫“二月二,諸蟲螞蟻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諸蟲螞蟻直入地”要倒書,然后將其貼在桌腿或床腳上,以避蟲蟻。
“二月二,龍?zhí)ь^,大囤滿,小囤流”,用青灰畫糧囤或糧倉,或在門前用青灰畫大小不等的圓圈,象征大圓接小圓,祈禱豐收,這又是民間一俗。二月二,有的還有吃食除夕鍋巴和婦女忌用針線的習俗。據(jù)說龍?zhí)ь^時動針線,會傷害龍的眼睛。
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建國后此俗逐漸淡化。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jié)形式。
山東省汶上縣
在山東,這個節(jié)日是春節(jié)后的一個重大節(jié)日,特別是汶上縣南站鎮(zhèn)在這天還是聞名中外的土地廟子騾馬大會,遠在新疆、內(nèi)蒙的提前趕著牲畜來趕會,全國各地的客商都來參加這個物質交流大會。
這天天明后,太陽未出前,習慣圍倉,就是用草木灰圍一個像盛糧食囤樣子的圖形,中間放上五谷雜糧,用磚壓好,預示今年糧食大豐收,盼望有一個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墻根,念叨“一把灰,兩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傳說這樣小孩子在墻根玩耍,就是有這些害蟲,也不會傷著孩子。
還有吃炒豆子(這種炒豆子被當?shù)厝顺蔀椤傲隙埂,又稱“蝎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黃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說料豆子。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區(qū),像西北、山東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俗,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的習慣,提前幾天用佐料把黃豆泡好,晾干,這天炒好,相遇時相互交換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黃豆。
孩子們走到那家,念叨著流傳的俗語,“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黃豆),大娘嬸子給一把”,料豆(既炒的黃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們吃著料豆去趕二月二的土地廟子會,玩耍、購物、交流、看戲等。學生們到了學校,更是熱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覽會,嬉笑品嘗,看誰家的手藝好。這天不允許喝糊犢(用面粉做成的湯),特別是家中有屬龍的更是不行,傳說怕糊龍眼,命不長壽,這天只能吃面條、水餃。
水餃餡子是從農(nóng)田中挖的薺菜、春節(jié)的肉,加以佐料制成?h城在這之前就有賣薺菜的。這天婦女不能在房中梳頭,不然,屋中會掉蚰蜒。而且,婦女也不能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過了二月二,農(nóng)民就開始忙農(nóng)活。
北京
二月二日既然是“龍?zhí)ь^”之時,許多食品就與龍牽扯在一起。北京一帶,這天多食用春餅,叫做“吃龍鱗”,比較講究的還在食用時搭配“合菜”。合菜是將瘦肉絲與菠菜、豆芽菜、蒜黃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時將春餅一分為二,抹上甜面醬,配上大蔥,再夾上合菜,卷成筒狀而食。
此外,北方地區(qū)還時興食用面條、水餃等,而且各地都有一個特別的說法,如食用面條叫“吃龍須”(吉林)、“挑龍頭”(河北),吃水餃叫“吃龍耳”(吉林)、“吃龍角”(河北)、“按龍眼”(內(nèi)蒙古)、“吃龍牙”(北京)等。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還有一種,名曰“太陽糕”,是用來祭太陽神的。民間有在二月初一這天祭太陽神的習慣,后將土地神的生日也納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稱中和節(jié)!堆嗑q時記》記載:“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余小雞,謂之太陽糕。
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边@種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雞是太陽的象征,雞鳴,則太陽升矣。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nóng)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驢打滾”是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經(jīng)營食攤現(xiàn)制現(xiàn)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擴展】
揭秘二月二龍?zhí)ь^與蟲的關系
熏蟲兒
熏蟲兒一詞最早見于明人劉侗所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二月二,‘龍?zhí)ь^’,蒸元旦祭徐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乾隆年間的(帝京歲時紀勝)中說:“二日為龍?zhí)ь^日,都人用黍面、棗糕、麥米等物油煎為食,日熏蟲!痹谠S多方志中都有類似的記載。古代中國人把動物分為毛蟲(披毛獸)、羽蟲(鳥)、介蟲(有甲殼之類)、鱗蟲(有鱗之魚和昆蟲)和課蟲(人)五大類,龍是鱗蟲之精,龍出則百蟲伏藏。這一天,人們把春節(jié)祭祀所用的餅或新做的餡餅用油炸來吃,以期把龍引回來,從而借龍威懾服蠢蠢欲動的蟲子,并用炸餅的油煙去熏床、熏炕。想以此把將要復蘇的蟲子熏死,驅除災害,保障健康。
關于熏蟲兒,河北省蘆河一帶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從前,有母子倆,母賢子孝,子勤母儉,日子過得還不錯,他們把剩余的糧食周濟一些窮苦人,周圍的人們都很敬仰他們。有二年夏天,莊稼地里突然起了蟲子,小伙子在地里怎么也捉不完,為了不讓母優(yōu),他回家也不給母親講。轉眼到了收獲之際小伙子看到所有的糧食還不夠他母子倆吃兩個月,愁得眼淚直流,他想要是明年再生蟲災該咋辦呀。正在這時,一個白發(fā)老人飄然而至,他對小伙子說:“小伙子,不要愁,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吧。明年二月二中午,讓你娘用五谷雜糧面攤煎餅,一邊攤一邊說:‘二月二日龍?zhí)ь^,煎死蟲子保豐收’,你們地里就不會有蟲子了!毙』镒诱乐x,老人一閃就沒了蹤影。小伙子回家后把所遇到的事告訴了母親,母親高興地說:“這是神仙指點,明年我們一定試一試!
來年二月二,母子倆按照白發(fā)老人指點的去做,果然他們的莊稼沒有生蟲。母子倆把這實情告訴給鄉(xiāng)親們,使大家連年獲得了好收成。此俗也一直流傳至今。河北蘆河群眾還把二月二那天的煎餅稱為“蟲兒”,把蟲兒煎熟,自然它們就不會再為害莊稼。
咬蟲兒
咬蟲兒也叫“吃炒豆”。炒豆分甜、鹽兩種。炒鹽豆有兩種方法:一是把大豆炒近熟,撒拌鹽水和味精;一是先將大豆洗凈后用鹽水加調(diào)料煮泡幾分鐘爆炒,無論采用哪種方法均能使妙出的大豆吃起來酥脆可口。炒甜豆是把大豆妙近熟時拌入白糖或紅糖,這樣炒出的大豆會外甜內(nèi)香。據(jù)說吃炒豆就意味著吃害蟲,就能使人畜與田禾不受害蟲之侵。如甘肅省皋蘭縣的群眾在二月二會炒各種豆子,日“殺蟲”;平?jīng)隹h農(nóng)民這天不但炒各色麥、豆,而且將灰撤于房屋周圍,謂之“禁蟲”。
喂百蟲
江蘇省南通一帶的漢族農(nóng)民在二月初二要例行喂百蟲傳統(tǒng)活動,此俗又稱“祭百蟲”、“齋田頭”。他們認為害蟲由一位神靈,即百蟲之神所掌管,如果把這位神靈“招待”好了,神將不讓害蟲加害田禾。二月二這天,各家各戶把陳年的糯米、玉米、高粱、蕎麥、芝麻等糧食磨成粉,和成面,捏成雞、鴨、豬、狗、牛、羊等動物之形,或做成壽桃、橘子、蘋果、批把等果類之狀,上籠蒸熟后,插在青竹上,置于地頭、田邊,供奉百蟲之神。
敬土地
古人認為土生萬物,所以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人們以為該神管理著五谷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相傳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日,很多地方的百姓都要在這天敬祭土地神。江蘇省阜寧一帶漢族農(nóng)民在敬土地時,各家都要從灶中取出點灰燼,在院中或房前屋后撤成大大的圓圈,并焚紙燒香,祈求土地神保佑當年禾苗旺盛,免受風雹螟蝗之災。
舊時,安徽省南部山區(qū)的農(nóng)民們在敬土地神禮畢后,主婦們會任意抓些凍米、黃豆等撒在供臺上,嘴里同時念道:
“田里蟲,及里蟲,壇里蟲,冠里蟲;一個不剎都炒殺,留下一位馬面王菩薩!”
馬面王菩薩蠶神,這里應該泛指家蠶。從上述的詞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敬神時,農(nóng)民們真切地希望所有的害蟲通統(tǒng)滅亡,而有益的蠶寶寶們能茁壯成長。
二月二龍?zhí)ь^有哪些民俗活動2
民間傳說,每逢農(nóng)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jié)”。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jié)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
其實,在農(nóng)歷二月以后,“雨水”節(jié)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xiàn)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
山東地區(qū)
我國山東等地區(qū)過春龍節(jié),用灶煙在地面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云布雨,祈求農(nóng)業(yè)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nóng)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面粉制作壽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簽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
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食“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等。
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zhí)ь^,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后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nèi)容。
北京地區(qū)
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 農(nóng)歷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zhí)ь^的日子(“二月二,龍?zhí)ь^”),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并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北京人的春餅講究有幾樣小菜:涼拌豆芽、攤雞蛋,天福號的醬肘子。
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佐料有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黃醬(烤鴨配甜面醬)。
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在北京,還有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經(jīng)營食攤現(xiàn)制現(xiàn)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nóng)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因而經(jīng)營這種食品攤販和推車小販很多,以天橋市場白姓食攤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氣。
山西地區(qū)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nèi),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陜西地區(qū)
陜西西安地區(qū)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給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餑餑饃。媽媽會前一天炒好齊子豆,準備給家里人。齊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后切成小的立方體,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會把花生和齊子豆一齊炒。
廣西中北部地區(qū)
桂中、桂北壯族地區(qū)也有二月二的傳統(tǒng)習俗,桂中北地區(qū)的壯族都流傳這一句“二月二,拜村社;龍?zhí)ь^,祈豐收;八月二,祭村堂;龍收尾,送龍歸”,二月二和八月二過法性質是一樣的。準備的
節(jié)前,會預先制定采購小組作為慶典頭領,頭領采用分組輪流制,每小組5人組成。每當塊到節(jié)時候,被輪流到的“頭領”挨家挨戶收集資金和大米。節(jié)日那天“頭領“負責買菜、做飯等一切工作。”血腸“是龍?zhí)ь^和龍收尾不可缺少的祭品!毖c“壯語叫”bong“有禾苗速長、五谷豐登的含義。做完祭拜儀式,每家每戶都有一個代表去村社吃集體餐。吃完集體餐,“頭領”負責給每位村民評價分配一段血腸和扣肉。
芮城合河地區(qū)
有一種堅持千余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jù)傳始于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年,為紀念東岳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lián)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并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是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tǒng)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抬桿;或赤身裸體,腰系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凌、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當?shù)貞蚍Q“合河二桿”。社火氛圍由鑼鼓組成并渲染,打擊法古樸、原始,俗稱“撇鑼鼓”。傳統(tǒng)節(jié)目尚有耍獅子、跑旱船、高蹺、背人等等。整個活動從村外出發(fā),浩浩蕩蕩,一直到泰山神廟舊址結束。
沿海地區(qū)
一直流傳著二月二“剪龍頭”的習俗,這天大人、孩子都剃頭,叫“剃喜頭”。特別是男孩子,都要理發(fā),謂之“剪龍頭”,據(jù)說在這一天理發(fā)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也有要想鴻運當剃頭的寓意。
黃河三角洲地區(qū)
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里或灣里點燃,為龍照路。山東內(nèi)陸地區(qū)對“二月二”的講究更多,其中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那就是圍糧倉。農(nóng)歷二月初二清晨,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后,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征當年的大豐收。
其他地區(qū)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
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后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另據(jù)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饑餓,于是闖入一鄉(xiāng)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并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并,氈根自合吃藤條!蓖踔辛畛灾糌i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于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雌饋碡i頭還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標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jīng)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jīng)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鞍秦i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xiàn)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岸露背袁F(xiàn)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過去民俗,過了青龍節(jié),整個“過年”才算結束。
唐山遷安地區(qū)
遷安地區(qū)的風俗是登山。 民俗學家認為,“剃頭死舅舅”本是漢人對清朝的反抗,經(jīng)過三百多年的口口相傳已經(jīng)演變?yōu)榱硪环N含義,如今更多的體現(xiàn)為中華民族注重血脈親情的個性和文化傳統(tǒng)!吧鐣谶M步,民俗在發(fā)展,人們更應該注重的是民俗在文化方面的傳承。
二月二龍?zhí)ь^有哪些民俗活動3
趕歌圩
鄧龍屯壯族歌圩節(jié)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年二月初二,遠近群眾匯集于此,舉行一年一度的壯族歌圩節(jié),賽唱壯族山歌。他們以歌傳情,以歌會友,節(jié)目精彩紛呈,吸引四鄰八方眾多群眾到場觀看,熱鬧非凡。
看斗牛
上林縣木山鄉(xiāng)廟會形成于清朝初期,由附近的村民自發(fā)組織。廟會上,人們可以興味盎然地觀看斗牛、斗雞、山歌對唱、獅公舞表演、打陀螺、球賽等多種傳統(tǒng)民間活動。還可品嘗各種美食小吃,欣賞民俗節(jié)目演出。
逛廟會
農(nóng)歷二月初二,當?shù)嘏e行一年一度的文武廟會,祭社游行、舞龍舞獅、賞花燈、唱大戲等活動相繼上演。村民則殺雞宰鴨、擺酒設宴招待親朋好友,共同祈求新的一年和諧安康、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土地節(jié)
桂東地區(qū)客家人稱“二月二”為土地節(jié),客家人居住的村邊都修建有土地廟。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這天,他們備下煮熟的三牲祭品,帶上香火蠟燭、紙錢等到村邊土地廟祭供,場面肅穆,以求土地神庇護,得以安居樂業(yè)(王建同:《廣西客家研究綜論》第一輯)。
飲社酒(治聾酒)。傳說社日酒可以治耳聾,因此人們稱社日酒為治聾酒。宋代陸游《社日》詩:“幼學已忘那用忌,微聾自樂不須醫(yī)。”又作注曰:“古謂社酒治聾!鼻骞饩w《通州直隸州志》載:“春分后戊日,村之民賽土神,置酒聚飲,曰:‘酒治聾!贝送,在廣西也有此俗記載。民國《來賓縣志》載:“蓋古者社日飲治聾酒,因以是恐村婦之溺愛耳!泵駠读窠h志》也載有春秋“社日”飲治聾酒的習俗。
廣西賀州客家人在土地節(jié)做糍粑吃,并且要放棠梨葉,傳說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接社。即娘家在社日接新嫁的女兒歸寧。早在宋代,婦女在社日一般不參加祭社活動,而出現(xiàn)婦女于是日“歸寧”的習俗。民國廣西《桂平縣志》《全縣志》都載有此俗。
搶花炮
搶花炮的“花炮”是鐵制圓環(huán),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然后置于送炮器上。送炮器即鐵炮,內(nèi)裝火藥,燃放后即把花炮沖上天空,待花炮落下時參加者均可奮勇爭奪。按民間傳統(tǒng),只燃放三炮。搶得頭炮者,則萬事吉祥如意。搶花炮是一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也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歷經(jīng)千百年的搶花炮民俗,已列入了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二月二龍?zhí)ь^有哪些民俗活動4
二月初二,亦稱龍?zhí)ь^的日子。在滿鄉(xiāng)新賓居住的滿族人十分重視這個民間節(jié)日,如同過年或過大節(jié)一般。婦女們在頭節(jié)就忙著籌備東西,首要的是“山房草”(亦稱苫房草),以及各色布塊、五彩絨線等。二月初一動手串龍頭、龍身、做龍尾。她們把山房草葉去掉,將秸桿剪成大則二寸有余,小則一扁指寬的節(jié)骨,再把各色花布剪成食指指甲大小的圓布。先將二寸來長的山房草桿,串成不超過手掌大的蓋簾,用剪刀剪成橢圓形圓簾子,這就是“龍頭”。將紅、綠、黃、藍及各色小圓布串起,每個中間串連山房草骨節(jié),作一大一小兩個龍身。再把各色布剪成四寸或二寸長的小布條條,將各色布條串攏在一起,也作成兩條龍尾。將這兩條龍尾、龍身用五彩線串在簾子式的龍頭上,整個龍就做成了。大龍即滿族老人講的山蒼龍,小龍標志著蛇。大人把它戴到孩子大襟上,祈禱在夏天老天打雷天龍行雨時嚇不著孩子;上山采菜、撿木耳、采榛子、撿蘑菇,有龍崗山大蒼龍保佑。據(jù)說各色布龍身子和五色線避邪,孩子受不著災,人人健壯結實,個個平平安安。
“薩滿教”認為萬物均有神靈,依照“薩滿教”的說法,各種神仙從二月二這天起,都活躍起來了。滿族人家在二月二頭幾天就磨黃米面,二月初一烀小豆餡,到二月二,早早起來炸油炸糕,做豆面卷子。頭年臘月宰的豬,先留給祖先,在年三十上供,過了初六,就把豬頭放到倉房,這個豬頭一直等到二月二磕開烀著吃,此舉為“龍?zhí)ь^”。這一天滿族人還有“領龍”之俗,用草木灰從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彎曲如龍,稱“引龍”。然后舉行儀式,祈求風調(diào)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滿族人正月不剃頭,大都等二月二這天剃頭,其名曰“剃龍頭”。舊時民間有一種說法:人們要趕在年三十以前把頭剃了,是因為正月里不準剃頭。為什么呢?據(jù)說“正月剃頭死舅舅”,既然關乎娘家人的性命,則茲事體大,也就馬虎不得了。因此,在北京,進了正月,理發(fā)館的生意是很清淡的。大家都期待著“二月二,龍?zhí)ь^”的這一天。
其實正月剪頭死舅舅是屬于誤傳。不剪頭是“思舊”,而不是“死舅”,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
據(jù)了解,因明清兩朝發(fā)式不同,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國民必須剪發(fā)。當時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發(fā)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一直流傳到至今。
年年剃龍頭,長大成人定會龍騰虎躍、金榜題名有出息。老滿族人崇拜各種龍,認為全家吃豬是為蒼龍祈禱,孩子們剃龍頭也是為使這條神龍早抬頭,特別是孩子們都戴著龍頭龍身龍尾嬉樂游戲,把龍的全身都擺動起來,這是祈禱蒼龍一躍千里,龍騰高空。
二月二印脾
這天天剛亮婦女們就起來,她們在院子里和大門外的平地上,用硝灰畫上各種不同的圓圈,圈內(nèi)畫個十字,在八點來鐘,她們把孩子前襟和兜肚解開,讓孩子們趴在十字中間,肚子帖地印脾,孩子媽媽則在圓圈旁邊禱告著:“印脾十字中,龍盤圈里形,帶走腹中病,肚子永不疼”。這段禱語并不是人人都會的。一般婦女的禱詞是:“龍王爺、蛇仙,你們保佑我的孩子,不得大肚子食水病。請龍王、蛇仙順著硝龍畫的圓圈行走,多走幾遍就把孩子的食積帶走消除了”。
這種“印脾”的'舉動,是提醒婦女養(yǎng)育孩子,飲食有節(jié),不知己吃生冷零食,以免孩子們得上“食積”,亦稱“食水”,即腹中有硬塊等癥狀,醫(yī)生亦稱此病為“痞疾”,是消化系統(tǒng)病癥。
二月二熏香
二月二這天,滿族旗人起大早,在倉房的糧囤子里上香,一個糧囤中插十二根金錠香或綠香。因為把香插在糧食中,燒到香根就自消自滅不能出現(xiàn)意外火災。
婦女們到處上香,房山墻垛的墻縫中插香,有縫就插,因地而宜,把過年時所剩的香頭或是半截香,插在墻縫中,就連房子基礎石縫中也插上香。她們也很注意安全,插地墻縫、石縫中的香可以不去管它,而插在窗臺上、抱柱的柱縫中的香頭,一會兒一察看,直到香火燒盡只剩香灰才放心。
二月二熏香,從院子各處一直點到室內(nèi),有縫就插,這一天被稱為熏蟲日。因為大部分蟲子從二月二開始動彈了,這些糧食蟲、蛀蟲均屬害蟲,各家在春頭子還沒等興揚就熏起來看,婦女們認為這一熏,一年家中屋里不遭害蟲。
二月二龍?zhí)ь^有哪些民俗活動5
龍頭節(jié)的起源
據(jù)傳說,“二月二”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nóng)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據(jù)考證,“二月二”的習俗始于唐朝。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相傳在宋朝時,二月二被稱為“花朝節(jié)”,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zhí)ь^”了!段鼋蛑尽吩诿枋鲈蠖嫉娘L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zhí)ь^”。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傊家札報w部位命名。
實際上,“二月二龍?zhí)ь^”的形成,除了中國先民對龍的崇拜之外,更多地與自然地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相對南方地區(qū)而言,我國北方地區(qū)干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因此,人們祈雨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逐漸形成了“二月二,龍?zhí)ь^”的美好愿望,盼望龍王爺能夠賜福人間,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因此,對于“二月二龍?zhí)ь^”,北方地區(qū)甚于南方。
老百姓是多么地盼望著春天的喜雨!二月初二到了,天上主管云雨的龍?zhí)ь^了,給老百姓帶來了豐收的希望。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就此開始。我國北方廣泛流傳著“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因此,這一天被稱之為“春龍節(jié)”,又叫“春耕節(jié)”。
二月二的習俗
二月二,我國民間有剃頭、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等習俗。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fā)”,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面條名曰“扶龍須”,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而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這些習俗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強烈愿望。
在我的濟南老家,每到二月二,最大的食宿莫過于吃“炒蝎豆”了。炒蝎豆,也稱作“炒蝎子爪”或“炒蝎子肚”。炒蝎豆,意味著炒死蝎類毒蟲以除害之意。小時候,我特愛吃母親做的炒蝎豆。有黃豆、黑豆,先泡好,再放在裝了“土”的大鐵鍋里翻炒。這種“土”很特殊,灰白色,干干的,說是叫什么“坩子土”。大人們說,困難時期,有人吃坩子土,吃得不消化,脹肚子,還死了人呢。小伙伴互相分享自家的蝎豆,看到大伙兒嘴邊上白白的坩子土沫子,好笑極了。
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坩子土炒的蝎豆再也沒有了。童年的快樂也淡去了。我后來學了地質學,這才知道,坩子土就是高嶺土。
二月二龍?zhí)ь^有哪些民俗活動6
焦作古稱覃懷,因地形像牛角川,所以俗稱懷川。懷川大地千百年來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二月二,剃孩頭,望子成龍有奔頭;金花開,崩金豆,風調(diào)雨順大豐收!边@首民謠是說懷川有個特有民俗,每逢到了農(nóng)歷二月初二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給男孩子去剃頭,還要爆炒黃豆開花,供在院子里,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說起這個民俗,大有來歷。據(jù)說,懷川(今焦作)原本風調(diào)雨順,年年豐收,大倉滿,小倉流。但有的人拋灑米面,毫不愛惜。這情景恰巧被玉皇大帝巡查民情時發(fā)現(xiàn)了,不由得龍顏大怒,立即傳旨下去,對懷川三年內(nèi)一滴雨也不準降,以示懲戒。
一年后,懷川一片荒涼,沁河干涸,莊稼草木枯死,井水枯竭?仕馈I死的人遍地都是。幸存的人跪在烈日下苦苦求雨。天上神仙雖然可憐懷川百姓,但誰也不敢違抗玉皇大帝的旨意。懷縣(今武陟)傅村南面的沁河老龍灣里原駐有一條青龍,被困在天庭上停職閑居,它每天在天上都能聽到懷川百姓的哀求。它于心不忍,便去求玉帝格外開恩。玉帝不但不聽,反而斥責青龍說:“你身為天神,不但不懲戒下界惡人,竟然敢為他們求情,你居心何在?”
青龍悻悻退出,懷川百姓的求救聲仍接連不斷地傳入耳中,剛烈的青龍再也忍不住了,它張開大口,喝足了天河里的水,對準了懷川大地便噴灑了下去。
“蒼天有眼,終于降雨啦。感謝上天!感謝上天!”懷川老百姓的歡呼聲傳入了玉帝的耳朵。玉帝勃然大怒,下令追查違旨降雨的神仙。青龍挺身而出,抗辯道:“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給予薄懲足矣,豈能一概而論,全部斬盡殺絕?”
玉帝聞言氣得渾身發(fā)抖,大怒道:“青龍不但違抗朕的旨意,還對朕出言不遜,朕要讓你在人間受夠山壓千年之苦,到金豆?jié)M地開花之時方能解脫!
玉帝派太白金星把青龍壓到了太行山下。事后,太白金星于心不忍,就搖身一變,化作了一個年老長者,向懷川百姓訴說了青龍被壓的前因后果,讓懷川百姓設法找到開花的金豆,盡快解救為懷川百姓而受苦的青龍。
懷川百姓四處尋找開花的金豆。找啊找啊,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沒有找到。這一年的農(nóng)歷二月初二,年已六十多歲的董永從小董村趕了一頭毛驢,驢背上馱著一布袋黃豆,要到懷縣縣城去趕集。他走到大虹橋,聽到身后有幾個小孩在喊:“滿地都是金豆豆,撿金豆豆嘍,撿了金豆爆豆花!倍阑仡^一看,驢背上的布袋崩開了兩個口子,黃豆撒了一路,陽光照射,閃閃發(fā)光,遠遠看去,真像金豆一樣。董永眼睛一亮,心里來了靈感,跑到縣城集市上,告訴人們怎樣讓金豆開花救出青龍。人們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很快就傳遍了全懷川。中午時分,家家戶戶都把炒爆開的黃豆花供在田間路上,然后大家一齊跪在地上禱告上天:“金豆遍地開花,青龍應當解脫,懇請玉帝,大發(fā)慈悲!
正在靈霄寶殿飲酒作樂的玉皇大帝聽到懷川百姓的呼聲大吃一驚,急忙帶領眾神仙到南天門向下觀望。他醉眼朦朧,隔著渺茫的云層,隱隱約約望到懷川大地上開滿了黃燦燦的金豆花。這時太白金星也在旁邊勸諫說:“玉帝陛下,要是不履行諾言,恐怕……”玉帝想了又想,出于無奈,只好派了太白金星去釋放青龍。
壓在青龍身上的太行山被挪開了,青龍?zhí)痤^長嘯一聲,騰云而起,張開大口,吸足了天河水,然后將肚子里的水灑遍了懷川大地。懷川百姓看見青龍搖頭擺尾的降雨雄姿,在大雨中歡呼雀躍起來。青龍降完雨又回到它的老龍灣舊居的地面上,俯首感謝懷川百姓的解救之恩,發(fā)誓盡職盡責,保證懷川年年不旱不澇,風調(diào)雨順。
人群中有一位剃頭匠,看見青龍頭上毛發(fā)因長期未理而亂蓬蓬的,很不齊楚,于是心疼地對青龍說:“若不是您違旨降雨救了懷川百姓,我們早就渴死了。老漢我給人剃了一輩子頭,今天就給青龍您剃剃頭吧,好讓您齊齊楚楚,精精神神,昂首挺胸,永振神威!鼻帻堻c頭應允。
從此以后,懷川大地兩千年來傳下了這個民俗,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初二,婦女們一邊唱著民謠,一邊爆炒黃豆花或黃玉米花,然后供于院中。男人們在“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的民歌聲中,帶著兒子去剃“龍頭”,以示不忘青龍恩德,祝愿兒子早日成龍。
【二月二龍?zhí)ь^有哪些民俗活動】相關文章:
二月二龍?zhí)ь^習俗有哪些02-25
二月二龍?zhí)ь^的習俗有哪些02-26
二月二龍?zhí)ь^的習俗有什么02-28
二月二龍?zhí)ь^傳說03-14
二月二龍?zhí)ь^習俗03-01
二月二龍?zhí)ь^的習俗06-04
二月二龍?zhí)ь^傳說故事03-16
二月二龍?zhí)ь^習俗介紹02-28
二月二龍?zhí)ь^的故事傳說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