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

時間:2024-08-28 08:22:56 端午節(jié) 我要投稿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1

  一、賽龍舟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

  賽龍舟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劃龍舟紀念屈原。

  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這是民間信仰中崇拜龍的一種形式,借龍的神威祈福、辟邪。賽龍舟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環(huán)節(jié)。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

  二、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傳統(tǒng)習俗之一,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北方大多以吃甜棕為主,南方則更偏愛咸粽。

  三、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tǒng)習俗之一,香囊內(nèi)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致可觀,現(xiàn)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四、跳鐘馗、懸鐘馗像

  跳鐘馗是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鐘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一種傳統(tǒng)民俗表演,體現(xiàn)了民眾崇尚鐘馗的剛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間,鐘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鐘馗,寓意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壽年豐。

  鐘馗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區(qū)的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

  五、栓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俗稱五色絲、五彩絲。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端午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拴上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的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還有一種說法,是在端午節(jié)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給帶來一年的'好運。

  六、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極為盛行。雄黃是一種中藥材,能治百蟲毒、蟲獸傷,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等俗語。但現(xiàn)代科學研究標明,雄黃酒外用尚可,內(nèi)飲則有害,需慎重。

  七、寫符念咒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因此端午節(jié)這天一定要在室內(nèi)掛避邪驅鬼的符咒。而且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例如說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nèi)、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等。

  八、插艾條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莖葉有揮發(fā)性精油,獨特的香味可以驅蚊避蟲。端午節(jié)自古以來也是祛病防疫的節(jié)氣,因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會在這一天打掃門庭,將艾條插在門上,殺菌消毒。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2

  天津端午節(jié)風俗有哪些

  戴搭拉

  戴搭拉,給孩子求吉利。天津人講究為孩子佩長命縷,也就是老人們口中的“老虎褡拉”,這種布藝制品用五色絲線縫制,內(nèi)部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等辛香草藥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驅蟲避瘟作用。

  用九子盤堆角黍

  說起吃粽子,咱就先說一個和粽子有關系的習俗。所謂九子盤,又稱“攢盤”,始于明萬歷晚期,流行于清代民國,它是古人為婚喪嫁娶或重要節(jié)日款待賓客的一種實用器物。到了端午節(jié),天津人常用九子攢盤來擺放粽子,即角黍。

  粽子最早用菰葉即茭白葉包成牛角形,所以又稱“角黍”。天津市民多以艾葉包制粽子,在江米中放上豆沙、棗子等餡料,蒸煮熟以后再蘸白糖食用。

  食五毒餅

  除了吃粽子,天津人端午節(jié)還要吃一樣東西,就是“五毒餅”,那講究可是多了去了。民謠說:“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倍宋绻(jié)不少習俗都和“避五毒”相關。貼五毒圖、戴五毒兜、將“五毒”形象剪紙做成門符貼在門上。

  用柳葉水洗臉

  在天津靜海一帶,端午節(jié)還有用柳葉水洗臉、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體健康的習俗。

  佩香囊

  端午節(jié)也稱“浴蘭節(jié)”,除了戴搭拉,佩香囊也是一項端午習俗。中藥香囊具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是將具有芳香開竅效用的中草藥如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藥末,裝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也可以掛在車里、家里。我國民間自古就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說法。

  福州端午節(jié)風俗有哪些

  午時書

  每逢端午節(jié)正午,福州家家戶戶都在門楹貼上“午時書”,午時聯(lián)與春聯(lián)稍有不同,形制較為短小,用黃色的“雄黃酒”或“黃枝水”書寫。據(jù)莫友棠在《屏麓草堂詩話》記載,午時書之風,最早可以遠溯到唐朝,歷史極為悠久。端午時節(jié)貼午時書是福州十邑所獨有的風俗。

  喝午時茶

  每年端午節(jié),人們到山上、田邊等野外采集許多可食用的野草樹葉,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葉等混在一起曬干,收存?zhèn)溆谩R驗樗嵌宋绻?jié)的時候制作的,所以就叫它“午時茶”。誰家的孩子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誰家的大人頭疼腦熱,將“午時茶”用開水沖泡喝下;蛟谘紫臅r節(jié)泡點“午時茶”當茶喝,有防暑降溫的作用。

  煮粽子的水洗臉洗澡

  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后,會把留在鍋里的水用來洗腳、洗臉、洗身子等,據(jù)說洗后夏天不會生痱子,不會被蟲咬。另外,端午節(jié)中午,家家戶戶會用煮粽子的水撒在屋里屋外、屋前屋后的角落,有驅蚊的效果。端午節(jié)后,天氣漸漸炎熱,正是蟲類活躍的時候,熏黃煙、撒煮粽子的水,滲透著福州人的一種積極的、樸素的衛(wèi)生理念。

  戴紅肚兜

  過去福州人在夏天時,不管是男女老少,常有戴紅肚兜的習慣。特別是在端午節(jié),人們有戴新的紅肚兜的習俗,說“穿紅肚兜”能辟邪。端午期間,氣候尚有涼意,戴紅肚兜,可以不讓肚子受涼。

  全國各地端午節(jié)習俗

  全國各地端午節(jié)習俗合集之——溫州的端午節(jié)習俗是這樣過的

  端午那日,在溫州各地都有龍舟競渡,并“懸賞奪標”,俗稱“劃龍船”或“劃斗龍”。時間一般是五月初一前的開始,到初十左右結束,也有至月半者,平陽江南則是四月初一。

  溫州各鄉(xiāng)都有龍船,各廟宇設香官神,專管劃龍船。每逢端陽節(jié),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各地鄉(xiāng)風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開殿門,祭神后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斗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

  并把河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還要祭時官神,相傳這香官神是喜歡玩弄人的小兒神,所以俗語說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劃龍船地區(qū)內(nèi),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

  全國各地端午節(jié)習俗合集之——傳統(tǒng)節(jié)日:東莞的端午節(jié)習俗

  東莞過龍舟節(jié),最熱鬧的是水鄉(xiāng)片區(qū)的人們,賽龍舟、吃龍船飯,出嫁的女兒還會回家過節(jié),熱熱鬧鬧地過上一天,特別是近年來過端午節(jié)的氣氛越來越濃了,每到端午節(jié)當天,簡直比過年還熱鬧。

  東莞的習俗是端午節(jié)要到外婆家過節(jié)。端午節(jié)當天,東莞的出嫁女們就會帶上老公兒女一起回家過節(jié),娘家也早早殺好了雞鴨、包好了粽子等著女兒們回家。中午時候,大家一起吃了一餐團圓飯,再選好一個位置看龍舟賽。

  水鄉(xiāng)的人們很多人家里的房子都是傍水而建,剛好就在江邊,吃完飯,吃過粽子后,在房子陽臺上找好位置,就可以坐著看龍舟了。好多人還喜歡邀請朋友到家里過端午節(jié),看龍舟,主人們熱情好客,請到的客人越多顯示自己的'人緣越好。

  全國各地端午節(jié)習俗合集之——豐富多彩的漳州端午節(jié)習俗

  在漳州,人們把端午節(jié)視為僅次于春節(jié)的節(jié)日,民間有裹粽、鹵面、備菜肴敬祖先、拜神明的習俗。端午節(jié)這一天,漳州民間祭拜的是具漳州本土特色的“水仙王”。

  據(jù)民俗專家講,古代民眾們因為看到屈原公掉到江里去,所以對水有一種特別的情感,總是希望水能把屈原救起來,讓他活過來,所以就要拜水花,因此流傳下來端午早晨拿供品拜“水花”的習俗。

  祭拜之后,家家戶戶便開始在自家大門、房門的門楣上懸插艾葉、菖蒲、石榴葉等五種植物。這些多為芳香科植物,能發(fā)出一定氣味,可以殺菌并驅除蚊蠅。

  中午時刻,漳州人還會打“午時水”來噴灑房間庭院或洗澡、洗臉、洗手腳,用以避邪祛瘟,防止入夏生痱子,外出不會被蛇咬。部分市民還會用午時水泡飲午時茶,以治百病。

  漳州市詔安縣數(shù)百年來端午節(jié)走“貢王”的民俗,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每逢端午節(jié),當?shù)剜l(xiāng)人分別從兩廟中抬出“開漳圣王”陳元光的部將沈世紀、李伯瑤二將的神像出行,環(huán)繞北關游街時,由廟宇燈籠前導,刀斧戈戟羅列雙行,社眾排隊隨后,齊唱原名龍船鼓歌的“貢王歌”,十分熱鬧。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3

  懸艾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從醫(yī)學上說,艾葉和菖蒲的莖、葉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可入藥。所以,在端午節(jié)時,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插上菖蒲做的“避邪劍”或艾條,也有些人會插在衣服的扣子上。在臺州,一到端午,賣艾葉和菖蒲的小販就會走街串巷叫賣,聞聲的人們也會買上一把,做成“避邪劍”掛在家門口,或再造幾把劍給小孩子嬉戲用,樂趣頗多。

  喝雄黃酒灑雄黃

  看過《白蛇傳》的人,對法海在端午日暗中指使許仙強勸白娘子飲雄黃酒,結果白娘子現(xiàn)了原形這一出戲都有所印象。在舊時臺州,端午節(jié)喝雄黃酒的習俗很是興盛。如今,科學已經(jīng)證明雄黃酒因含有毒性而不能飲用,臺州人民就改為在額頭上用雄黃酒寫“王”字,還有就是在被蚊叮蟲咬時,涂些雄黃酒來消解腫痛。臺州的老年人還有這樣一個習慣,到店里買來雄黃和白酒,調(diào)勻后在房前屋后用菖蒲沾著雄黃酒灑個遍,以求平安和福氣。

  端午時,臺州人還會在小孩子的手腕、腳踝或頸間系上五色絲線,謂之長命線,用以避邪。因端午是五毒日,而非吉日,在天臺等地的農(nóng)村,至今有是日忌生子的.說法。在臺州,早時還有佩香囊的習俗,香囊內(nèi)裝上蒼術、雄黃等香藥,制成荷包香袋,或用絲線織成小巧的網(wǎng)袋,裝一顆樟腦丸掛在蚊帳上,取其驅蟲避邪之意。還有就是,端午女兒要回娘家,女婿要準備好“五黃”送給丈母娘,這五黃包括:黃魚、黃鱔、咸鴨蛋、黃瓜和雄黃酒。

  端午包粽子

  端午節(jié)吃粽子當然是少不了的。現(xiàn)在超市里賣的粽子品種多,甜的咸的,葷素搭配,口味豐富,自己吃或者送人,都很應景,粽香情味濃。

  當然也有很多人吃的自家包的粽子。買來糯米、蜜棗、紅豇豆、豬肉、咸蛋黃和包粽子的大竹葉——竹箬等。用水將糯米浸濕竹箬洗凈,拿起一二片竹箬把它卷成漏斗狀,將糯米放入卷好的竹箬里,再把豬肉或蜜棗放在糯米的中間,然后將竹箬把糯米包住折疊成四角三棱形,最后用撕成細條的棕櫚樹葉當做線將米粽捆扎。

  粽子包好后,就把粽子放進鍋里蒸煮,整個廚房就彌漫起淡淡的竹箬香味伴著粽子的清香,那四溢的香味讓人直流口水。

  家家食麥餅

  溫嶺人過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食麥餅筒。將摘來的新鮮地莓,麥粉,糯米粉合上溫水按比例揉成一團,取小塊用搟面杖壓成薄餅狀,再放到生溫火的盤子上烙熟。

  做好麥餅以后,取已燒好的餡(有葷的,有素的,豬肉、炒面、洋蔥、綠豆芽、炒蛋、茭白、蘿卜、墨魚、彈涂魚等)放在中間卷起來,就成“麥餅筒”了。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麥餅,感受著和樂融融的氣氛。

  懸掛菖蒲劍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節(jié)時,溫嶺很多家里都會在門上插上菖蒲做的“避邪劍”或艾條,也有些人會插在衣服的扣子上,用以驅瘴、辟邪;蛟僭鞄装褎o小孩子嬉戲用,樂趣頗多。

  佩戴香袋

  小孩子佩帶香囊也是端午的一種傳統(tǒng)習俗,說是求吉祈福、避邪驅瘟,實是防止蚊子和蟲子叮咬。香囊是將樟腦或朱砂、雄黃、香藥等放在內(nèi),外包彩色絲綢,再以五色絲線繡制成各種不同形狀的香包,那香囊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吃五黃

  在端午節(jié)的中午,最適宜吃五黃餐,這五黃包括:黃魚、黃鱔、咸鴨蛋、黃瓜和雄黃酒,稱為“吃五黃”。因為中醫(yī)理論認為,端午節(jié)是在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jié)節(jié)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采草藥

  說是端午采的草藥最涼,采上大把的夏枯草、艾草及消清根等草藥。具有消暑行氣、清火明 目、溫血、祛濕、除濁、凈化空氣等功效。

  如今端午這一節(jié)日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jīng)隨著社會變遷而消逝了,如采草藥、佩香囊等已成過去,掛菖蒲劍、喝雄黃酒也不多見。但吃粽子、麥餅筒等習俗仍然流行 。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4

  感冒介紹感冒,總體上分為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在這里先討論普通感冒。普通感冒,祖國醫(yī)學稱&q…[詳細]感冒的病因|感冒的癥狀|感冒的治療|感冒的預防搜索:感冒水痘介紹水痘(varicella)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原發(fā)感染,是以較輕的全身癥狀和皮膚粘膜…[詳細]水痘的病因|水痘的癥狀|水痘的治療|水痘的預防搜索:水痘

  吃粽子

  你可千萬不要以為吃粽子只是端午節(jié)的一種習俗,其實從健康的角度上說粽子本身也是屬于一種藥膳。說白了,端午吃對了粽子對身體是有補益的作用的。首先就是包粽子的葉,北方人多喜歡用葦葉,中醫(yī)介紹葦葉是一種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去煩去燥的物質;而我們南方人則喜歡用荷葉、竹葉,竹葉清新因此具有調(diào)食欲的作用,此外還具有利尿排毒、清熱解毒之功效,荷葉更是一種常見的中草藥。所以不管是用葦葉或是荷葉、竹葉包制的粽子其從外表上看就有“天然綠色食品的.”優(yōu)勢了。

  此外我們知道粽子多是由糯米制作而成的,而糯米也具有調(diào)血、補氣益氣之功效。此外粽子中還可以依據(jù)個人的口味加入各種食材,如肉類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加了紅棗的甜粽就具有補氣健脾之功效?偟脕碚f粽子本身就是一種營養(yǎng)非常豐富的食物了,如果能與其它食物搭配進行食用的話,則更有利于身體健康。

  吃艾糕

  艾葉本身就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中醫(yī)認為艾葉味甘,性濕,歸脾、肝、腎經(jīng),其具有清熱解毒,去濕之癢之 功效。民間甚至還有“家有三年艾,醫(yī)生不用來的”說法,可見,艾葉的養(yǎng)生保健功效,而用艾葉制作而成的糕點也具有清熱解毒,祛暑熱等多種功效,因此民間在端午節(jié)這一點不僅流行吃艾糕、喝艾酒,同時也有熏艾葉的養(yǎng)生習俗。

  帶香囊

  在民間的很多地區(qū)都有用川窮、蒼術、山奈、靈香草、冰片等中草藥成份制成香囊的習俗,同時利用香囊里的藥物揮發(fā)出芳香氣味來起到殺死病毒的作用,特別是對付端午節(jié)前后的水痘、流行性感冒等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雖然說這一方面不用直接食用,但是卻可以給家里的老人及小孩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洗蒜水澡

  就是把大蒜的皮放到水中進行浸泡,可適當在水中加點雄黃,然后在端午節(jié)那天進行浸泡,據(jù)說這樣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斑除痘的作用了哦。

  其實關于端午節(jié)民間流行的養(yǎng)生保健常識并不多,不過從個人的經(jīng)驗上看,個人認為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講究的都是吃喝的,倒不如花點時間去運動下,或者同別人一起參加比賽龍舟之類的,這樣一來還更有利于身體健康呢!

  最后提醒一下在中國無論是哪一個地區(qū)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飲食上一定會比以前豐富許多,特別是對于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的現(xiàn)代人而言,這時候飲食一定要注意節(jié)制,切記不可暴飲暴食,也不可冷熱生食不分亂吃,凡是都應該有所節(jié)制才好。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5

  1、賽龍舟

  賽龍舟在中國南方地區(qū)普遍存在,在北方大部分會劃旱龍舟或者舞龍船。劃龍船時,多有助興的龍船歌。

  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jù)當?shù)孛窀枧c號子融匯而成,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有“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

  2、掛艾草、菖蒲、榕枝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又被稱為“三種武器”,古人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有地方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

 。、畫額

  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虎為獸中之王)以鎮(zhèn)邪。

 。、戴香包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桃子、蘋果、娃娃抱公雞等形狀的,象征萬事如意、家庭和睦。

  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青年人,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別致的香包,趕在節(jié)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怠€逄m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后來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用艾、蒲、白玉蘭等花草。

 。、飲蒲酒、雄黃酒

  《荊楚歲時記》載:“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逼丫莆斗枷,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此俗流傳較廣。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6

  端午節(jié)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jié),過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chǎn)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龍升天的節(jié)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shù)及季節(jié)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jù)陰陽術數(shù),午為陽,重午為至陽;斗指正南,卦象為離,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重午是天地純陽正氣極盛的吉日。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jié),陽動于上、陰迫于下,午月純陽正氣,乃陰邪之所懼。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藥一年里藥性的一天,端午這天采的草藥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由于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辟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藥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主題,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藥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端午節(jié)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因而后世有認為端午節(jié)是由來于古人為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jié)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節(jié)日的形成蘊含了深邃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古老節(jié)日重視神靈、祖先信仰與祭祀活動,精神信仰是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核心,并非挑個日子避邪防疫就成為流傳萬古的民俗大節(jié);端午節(jié)由來于古人“避邪防疫”之說,是后世對古老節(jié)日文化內(nèi)涵的誤解。關于端午節(jié)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端午節(jié)日之后,才將傳說歷史人物紀念附著在節(jié)日上,賦予節(jié)日以其它意義,但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jié)其中的一部分。“端午節(jié)安康”于近年才始流傳,許多古人的詩詞都描繪了端午節(jié)喜氣洋洋的節(jié)日氣氛,端午節(jié)自古就是食粽與扒龍舟的`喜慶日子,古代端午節(jié)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佳節(jié)的體現(xiàn),端午節(jié)快樂才是傳統(tǒng)。

  在傳統(tǒng)節(jié)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復雜,或只有端午節(jié)能和春節(jié)可比擬,且都有著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愿望。端午節(jié)在歷史發(fā)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nèi)容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端午習俗活動以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nèi)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每年端午節(jié)前后,扒龍船、掛艾草與菖蒲、包粽子、九獅拜象、游旱龍等等諸多特色節(jié)慶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既有傳統(tǒng)又有創(chuàng)新,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端午節(jié)期間通過傳統(tǒng)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受端午文化影響的國家分別有韓國、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國、德國、英國等等。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7

  1、食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民間節(jié)日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根據(jù)史書記載,吃粽子源于春秋戰(zhàn)國,人們?yōu)榧o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2、掛艾草和莒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草和莒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笆謭(zhí)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后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

  3、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jié)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jié)最重要的`節(jié)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qū)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4、沐蘭湯

  端午洗澡被稱為蘭湯沐浴。又叫沐蘭湯。

  端午沐浴就是用艾葉、菖蒲、佩蘭等草藥煮成湯,全家大小在端午的時候(最好是中午)洗澡。蘭湯沐浴是一種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至于蘭湯所用之“蘭”,其實不是現(xiàn)在的蘭花,而是今天醫(yī)家常用之中草藥佩蘭。在端午之時,以佩蘭和莒蒲、艾葉等香草煎湯洗澡可祛邪避瘟,防痱止癢,治療和預防各種傳染性疾病,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5、栓五色絲線

  據(jù)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8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當?shù)爻錾慕裰鞲锩仪镨囊饬x。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xiāng)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jié)。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zhèn)鹘y(tǒng)儀式又注入新的現(xiàn)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nèi),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lián)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jié)。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jié)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chǎn)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tǒng)稱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jù)內(nèi)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jù)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镌谥袊承┠戏匠鞘校嗄昴信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jié)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jù)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jié)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于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yǎng)。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shù)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边@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nèi)容物幾經(jīng)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fā)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qū)的人家很盛行。游百。捍朔N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qū)的端午習俗。

  給孩子涂雄黃

  給小孩子涂雄黃,為的是圖利,驅病邪。在城市很少看到這個習俗了。雄黃酒市場上有售的,但咱可從來沒有喝過。

  端午節(jié)的來歷

  認為源于紀念屈原。

  民間普遍認為,端午節(jié)起源于紀念屈原。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南朝吳均所著的《續(xù)齊諧記》有這樣的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由此可見民間傳說也是有一些歷史根據(jù)的。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遺體。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鱉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傷害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看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怪,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散失,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了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jié)是中國各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這種習俗傳播至華夏各地,使這一民俗文化由各族人民共享,屈原之名盡人皆知。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jié)紀念伍子胥的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江浙人大都認為端午節(jié)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化妝逃亡,奔向吳國,受到吳王闔廬信用,成為吳國重要朝臣和大將。后來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攻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掘墓鞭尸,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在伍子胥、孫武訓練、指揮下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吳國與越國交戰(zhàn),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吳王夫差許之。伍子胥高瞻遠矚,建議夫差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輔伯嚭接受越國賄賂,經(jīng)常在夫差耳邊讒言陷害伍子胥。在伯嚭的蠱惑下,夫差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令其自殺。伍子胥本為忠良,憂國憂民,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來懸掛在吳國京城的東門上方,讓我看到越國軍隊是怎樣入城滅吳的”,以提醒國人對越國的警惕。伍子胥自刎死后,夫差聽到他的遺言不僅不警醒,反而大怒,命令將伍子胥的尸體裝在皮革袋子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江浙人相傳,端午節(jié)在江里劃龍船、賽龍舟等活動是紀念伍子胥的。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jié),還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死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尋找。尋找了十七天未果,在五月五日,曹娥投入江中尋父。五日后,曹娥雖死,但仍抱著父尸浮出水面。鄉(xiāng)民傳為神奇,稱贊她是孝女。繼而曹娥事跡傳至縣官耳中?h令度尚為曹娥立了碑,并令自己的外甥、才子邯鄲淳作誄辭加以頌揚。

  端午節(jié)的歷史淵源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nóng)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shù),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jié)稱之為五月節(jié)、艾節(jié)、夏節(jié)。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jié)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yōu)椋撼贼兆樱慅堉,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jù)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jié)定名為“詩人節(jié)”,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jù)說是為了壓邪。

  端午節(jié)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節(jié)日。第一,端午節(jié)來源于5000年前對夏至這一天文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偉大天文發(fā)現(xiàn)。第二,古代人民通過觀察太陽得出24節(jié)氣,通過觀察月亮得出陰歷12個月份,然后將陰陽歷結合,用干支計年,端午是農(nóng)歷五月初五,體現(xiàn)了這一古代發(fā)明。第三,端午還來源于古代吳越民族對龍的崇拜,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端午賽龍舟體現(xiàn)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掛艾草、掛菖蒲,表現(xiàn)了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端午是一個提倡孝和善的節(jié)日,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第四,端午節(jié)還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情懷。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人們將屈原、伍子胥、勾踐、孝女曹娥、道教人物張?zhí)鞄熀顽娯傅热宋锕适炉B加到端午節(jié)中,上世紀40年代,在國難當頭時期,端午節(jié)又被公認為詩人節(jié),使得端午的文化更加厚重。

  因為被賦予了眾多的文化因素,端午節(jié)的民俗也十分豐富。趙書逐一解釋說,作為詩人節(jié),端午節(jié)時第一要祭神、祭祖、祭先賢,第二要背誦經(jīng)典詩篇。在古代,農(nóng)歷五月五又被認做是惡月惡日,因為70%的人去世時間在夏至后的三伏天氣,所以要端午辟邪。端午節(jié)還是衛(wèi)生節(jié),需要蘭湯沐浴和去五毒。作為體育節(jié),端午有兩大民俗,一是南方要賽龍舟,這在北京叫劃龍舟,只作為一種表演。從遼代、金代開始,北京的端午節(jié)就流行一項名為踢石球的體育活動。此外,端午還是一個社交節(jié),也叫女兒節(jié),古代講究在端午送五種禮,端午節(jié)也是美食節(jié),主要是吃粽子、五毒餅、玫瑰餅。

  在洋節(jié)當?shù)馈⑽鞣轿幕贿叺沟默F(xiàn)在,重塑端午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對追溯中華民族的人文基因,加強民族凝聚力,重塑中華價值觀,甚至凸顯中國在世界的文化地位,都顯得愈加重要。2004年,韓國將“江陵端午祭”列入國家遺產(chǎn)名錄,之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國人深受刺激,端午申遺火熱“提速”。2006年,“端午節(jié)”與70項民俗一并成為我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2008年端午節(jié)正式成為法定節(jié)假日。2008年,中國組織專家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項目進行評定,最終確定,端午節(jié)入選35個項目,申報材料由鄂湘蘇三省聯(lián)合“打包”,湖北省牽頭申報。經(jīng)歷了充滿艱辛的申報過程,適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申報世界遺產(chǎn)評審規(guī)則進行了兩項大的修改:以前的兩年一次改成了一年一次、一個國家一次僅申報一項改為可申報多項。中國“端午節(jié)”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此次同時位列《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的共22個中國項目。恰如一位專家所言,申遺成功并不是最終目的,提醒國人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精華,并加以傳承、發(fā)揚才是目的。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9

  導讀:咱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僅僅72卷《全宋詩》中詩題里含有“端午”兩字的就有218首,還不包括詩句中寫到端午情景、端午習俗的!度圃姟分兄苯訉懙蕉宋绲脑娨膊辉谏贁(shù)。翻閱這些典籍,我們總能發(fā)現(xiàn),古人的生活緩慢而精致,光是一個粽子,就吃得百轉千回,吃一口,還得作一首詩。透過歷史的紙張,我們仿佛能看到粽子身上那仨金光閃閃的大字:有文化。閑話少說,我們還是先來領略一下古人們閑適的端午時光。

  元稹喜歡“萌”粽子 陸游愛辦派對吃粽子

  詩人和吃貨是兩個并不矛盾的詞,在我國古代,越是文化人,就越講究吃。文人們端午吃粽子就是一個明證,比如說,那粽葉非得是太湖里的,那糯米非得黃河邊上的才好……古人吃粽子,花樣繁多。像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就是寫“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的那位,他詩風婉約,喜歡的粽子也很精小。元稹有詩“綠粽新菱實,金丸小木奴!笨梢娝麑δ欠N小如初生綠菱的“迷你賣萌”粽子情有獨鐘。

  不過蘇東坡的口味卻又不同:“不獨盤中見盧橘,時于粽里得楊梅”,說明對以蜜餞為餡的粽子贊不絕口。而清代林蘇門的“一串穿成粽,名傳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膩透纖紅。細箬輕輕裹,濃香粒粒融。蘭江腌酺貴,知味易牙同。”則暴露了他對火腿粽子的心心念念。

  當然有好吃的不能獨享,不少詩人也喜歡在這一天約好朋友一起分享美味的粽子。宋代陸游也寫過“端午數(shù)日間,更約同解粽”的詩句,看來陸游算是個比較喜歡熱鬧的“派對達人”。不過,熱鬧繁華的.背后總是寂寞空虛冷,每一個節(jié)日都會引發(fā)他們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端午當然也不例外。喜歡獨自散步的詩人們,也免不了在節(jié)日里思鄉(xiāng)。像宋代詩人朱松就在他的《重五》一詩中寫道:“異鄉(xiāng)逢午節(jié),臥病此衰翁。竹筍進新紫,榴花開小紅。山深人寂寂,氣潤雨蒙蒙。煮酒無尋處,菖蒲在水中。”古人沒有電話,只能托些個花花草草、菖蒲艾葉什么的寄托一下對親人的相思,若是如現(xiàn)在這般通訊發(fā)達,一個電話便可聽到鄉(xiāng)音,就不會有這些讓人讀來肝腸寸斷的詩句了吧。

  唐代皇帝和大臣互贈夏衣 衣上有題名,穿著很清涼

  百姓要過端午,皇家也是不例外。當然,皇家過端午的規(guī)矩也多。比如說節(jié)日這天,皇上要向朝中的臣子賜予夏衣。這個工作很仔細,所賜的衣服用輕薄的細葛為料,還要根據(jù)臣子的身材縫制,讓他們穿著合身。

  杜甫《端午日賜衣》詩中寫道:“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nèi)稱長短,終身荷圣情!笔拙浔磉_出乎意料的心情:宮衣上面居然還有我杜甫的名字啊!這是怎么回事?原來,此時肅宗正在打擊他老爹的臣子,把房琯、張鎬、嚴武、賈至、高適、岑參等人貶出京都,杜甫也在打擊之列,端午節(jié)過后沒有幾天也被外放了。所以,他對受賜夏衣這份“恩榮”感到意外。三四兩句寫夏衣的輕軟高級,細葛含著微風,香羅白如積雪,杜甫的想象力令人嘆服。五六兩句寫穿著的愜意,夏衣上面的題名墨跡尚濕,穿在身上感到十分清涼。第七句寫衣服長短合身,結句寫自己終身感戴皇恩。杜甫當時任左拾遺,是個八品小官,他能受賜夏衣,可見皇上端午賜衣的范圍十分廣泛。

  一方是皇上賜予臣子夏衣,另一方是地方官吏向皇上敬獻夏衣。關于后者,史書未記,長于記事的杜甫卻把它寫進詩中。杜甫有《惜別行 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向卿其人名字不詳,他制成了一件高級的夏衣,去上都(即京都長安)進奉給皇上,杜甫寫詩給他送行。詩中寫道:“裁縫云霧成御衣,拜跪題封向端午”,云霧,比喻夏衣的輕柔,拜跪題封,是表示對皇上的敬重。

  手腕上掛長命絲繩 皇上向大臣賜“百索”

  除了互贈夏衣,因為五月是民間信仰的惡月,五月五日有被看作惡月中的惡日。流傳下來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這一點:宋朝的徽宗皇帝和童貫就是五月五日出生的,兩人心里難免疙疙瘩瘩、十分郁悶,于是改為十月十日生的,一下子就從金牛座,改成了天秤座。

  出于趨利辟邪的考慮,每年端午節(jié),大家都要在門上或手腕上掛結長命絲繩,在門上插艾草。晚唐詩人和凝《宮詞》寫道:“繡額朱門插艾人,羞將角黍近香唇。平明朝下夸宣賜,五色香絲系臂新!薄爸扉T插艾”,“香絲系臂”就是這種風俗的體現(xiàn)。

  古代端午,皇上還要向臣子賜贈“百索”,百索,就是長命絲繩,是用五色絲線編結的繩索,又名長命縷。唐代詩人竇叔向有《端午日恩賜百索》,詩云:“仙官長命縷,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龍見,恩深犬馬知。馀生倘可續(xù),終冀答明時。”道教稱有尊位的神仙為“仙官”,這里指皇上;噬腺n予長命縷,深深感動了這位詩人,他說此事之大足可驚動蛟龍,恩情之深足可曉諭犬馬,表示在有生之年盡力報答圣明的心情。

  端午前下場“龍舟雨” 被認為是好兆頭

  龍舟雨,就是端午前的雨,漲龍舟的水,意思就是說,為了方便人們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賽龍舟,端午節(jié)前都會下雨,讓河水上漲,人們把這種雨叫做“龍舟雨”。

  傳說,在端午節(jié)前,如果有下“龍舟雨”,則是個好兆頭。端午節(jié)過后,氣溫將顯著升高,雨量也將更加充沛。下了雨,緊接著便是震人心魄的龍舟賽了。除了思鄉(xiāng),古人們著墨最多的,便是這龍舟賽了。

  張建封的長詩《競渡歌》最被人們看好,其中描寫競渡場面十分精彩:“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钡搅藳_刺階段,場面更加熱烈了:“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舜。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蓖磳⒖拷慕K點錦標,兩條龍舟上的健兒們眼睛閃出亮光,“目如舜”,傳說舜有雙瞳,所以視覺特別明亮。看著決勝的關頭,坡上的觀眾發(fā)出了驚雷般的呼叫。勝負轉眼間作出分曉:“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边@是寫輸了一方的表現(xiàn),眼看著別人奪了錦標,只好徒勞地揮動船槳向前劃,郁悶得不得了。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10

  1.掛菖蒲、艾草

  端午節(jié)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要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殺菌防病。菖蒲葉片呈劍型,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2.躲午

  “躲端午”簡稱“躲午”,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習俗,民間以五月為惡月、五月五日惡日,諸事多需避忌,所以有接出嫁的女兒回家躲端午的習俗。

  3.斗草

  斗草分為武斗和文斗,是端午節(jié)最常見的民俗活動。武斗是采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并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文斗就是事先制定規(guī)則然后對出花草名。

  4.佩香囊

  傳說小孩在端午節(jié)佩帶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成各種不同形狀。

  5.掛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此,各家大人在端午這天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上五色線,這樣拴有五色線的兒童就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

  6.避五毒

  人們在端午這天把餅上印上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五種毒蟲,端午當天吃下去就可以避開這幾種毒蟲所帶來的瘟疫。

  7.畫額

  端午節(jié)用雄黃酒在小孩兒額頭上畫王字,一來可借雄黃驅毒,二來雄黃酒所畫的猛虎可以用來鎮(zhèn)邪。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11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_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活動

  食粽

  古時為祭祀投江的屈原,荊楚之人農(nóng)歷五月五日會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吃掉,人們想出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后來,吃粽子就成了端午節(jié)的風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黃米、小棗做成,俗稱“二米粽子”。

  扒龍舟

  傳說楚國人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3個標就獲得了冠亞季軍。為了讓參賽者從遠處看到終點,古人還會在3個標上用錦緞打上蝴蝶結。

  懸艾

  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吃五毒餅

  端午節(jié)臨近夏至,天氣越來越炎熱,細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將它們的形象蓋在餅上,餡兒也是“五餡”:櫻桃、荸薺、桑葚、黃杏和江米藕。據(jù)說,吃了五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

  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jù)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jié)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jù)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長命縷

  長命縷是端午節(jié)的一種配飾,用五色絲線結成手繩,可懸于門首、掛于床帳,或戴于孩子脖頸、系于手臂上,可以避災除病、延年益壽。

  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端午節(jié)有什么寓意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詩人節(jié)等等。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lián)系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后,當?shù)厝嗣駛渌,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jié)是一個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節(jié)日。實際上,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日漸淡化是近年來的一個趨勢。這已經(jīng)不僅僅是端午節(jié)所要面臨的嚴峻局面。春節(jié)這么重要的節(jié)日不照樣有人抱怨“年味不濃”了嗎?比起圣誕節(jié)和情人節(jié),傳統(tǒng)節(jié)日普遍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對于端午節(jié),在大城市的生活中,人們僅僅被簡化為去超市買幾只速凍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紀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詩人有關外,對它所蘊含的其他文化意義知之甚少。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報“人類口頭遺產(chǎn)和非物質遺產(chǎn)代表作”成功,引發(fā)的一場“端午節(jié)保衛(wèi)戰(zhàn)”,總算讓人們高度關注了一下這個節(jié)日,但“風波”過后,我們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重視,仍然沒有明顯的改觀,通過節(jié)日復興傳統(tǒng)文化的想法,仍然需要我們進一步反思。我們太過于強調(diào)節(jié)日的文化內(nèi)涵,忽視了人們參與其中的行動培養(yǎng)。就像端午節(jié),如果僅僅是吃個粽子,那對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就是簡單地測量了一下,大超市到自己家的那一段距離有多遠而已。

  中國的端午節(jié)使人們必須保持肅穆心態(tài)的節(jié)日。在這一天,要給孩子身上掛荷包,以雄黃在小兒額頭畫“王”驅毒鎮(zhèn)邪,帶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節(jié)也被稱為“孩子節(jié)”、“娃娃節(jié)”,讓孩子感受到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是傳承文化最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們對待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費的敷衍態(tài)度,顯然不利于傳承其文化涵義。

  端午節(jié)被列為法定節(jié)日,為人民過好端午節(jié)提供了一個良好環(huán)境,從時間上予以保證,使其象征意義上得以重視,會喚醒更多人關于端午節(jié)的文化記憶。但是,如果僅僅是“雙休日”變成了“三休日”,不是簡單的放假了事。必須復興這一節(jié)日在公眾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維護它被權威化了的文化含義,更要深入挖掘它質樸而美好的一面,并賦予它可以和現(xiàn)代生活融為一體的活力。

  端午節(jié)的相關故事

  屈原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伍子胥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

  孝女曹娥

  端午節(jié)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jù)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fā)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xiāng),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chǎn)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jié)就是他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jīng)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yōu)槟戏皆S多少數(shù)民族,因此,端午節(jié)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12

  粽:端午節(jié)食粽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于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qū)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于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jié)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農(nóng)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打糕:端午節(jié)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jié)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jié)日的氣氛。

  煎堆:福建晉江地區(qū),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diào)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jié)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jié)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13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有哪些

  1、扒龍舟

  扒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jié)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于遠古的烏舟,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于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3、洗草藥水

  洗草藥水,端午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jié)重要習俗之一!疤斓卣撸疽;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后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5、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tǒng)習俗之一。香囊內(nèi)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致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nèi)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再用彩綢扎繡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xiàn)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6、挑“端午擔”

  挑“端午擔”指的是過去每逢過農(nóng)歷端午節(jié),“毛腳女婿”(寧波人稱已定親的準女婿為“毛腳女婿”)要用披紅掛彩的米籮筐,挑上一份厚重的禮品到女方家里去,這便是挑“端午擔”。

  7、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jié)“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著銀制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于孩子們辟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著銅鏡。就是現(xiàn)代小區(qū)嶄新建筑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fā)現(xiàn)懸掛著的鏡子,這些都是用于所謂的辟邪。由此可見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8、栓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五色絲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驅邪迎吉作用。五色絲線源于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五色絲系于臂上,或為文身遺俗。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jié)俗。傳到后世,即發(fā)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9、浸龍舟水

  端午節(jié)期間浸龍舟水是華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習俗,人們將端午前后的降強水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fā)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蒼龍群星飛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間信俗中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行云布雨。自然現(xiàn)象上,每年的端午節(jié)前后,我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廣東和廣西、福建、海南交匯,往往會出現(xiàn)持續(xù)大范圍的強降水。當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按照傳統(tǒng)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每年“龍舟水”來時,人們就會帶著家人到江邊去洗龍舟水,古人認為“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凈身,洗去晦氣,帶來吉祥。

  10、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jié)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為“放殃”。風箏,即紙鳶。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11、佩長命縷

  長命縷是端午節(jié)時的厭勝佩飾,長命縷亦稱續(xù)命縷、續(xù)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jié)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去邪祟、避災除病、益壽延年。此俗始于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

  12、采藥

  采藥是古老的端午節(jié)俗之一。民間認為,午日午時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端午,時在仲夏,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是草藥生長旺盛之時。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都有熏艾葉、掛菖蒲、飲藥酒等習俗,中草藥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端午也是最為合適的制藥時間。

  13、打午時水

  端午節(jié)"打午時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tǒng)習俗,打午時水即是端午當天中午11點到13點之間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亦稱龍目水、正陽水等。這一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

  14、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后,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朱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并扎上一束蒜頭,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還在門上貼上用黃紙寫的小對聯(lián):“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

  15、新抱手藝

  廣州人對端午節(jié)很重視,舊俗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節(jié)之舉。年輕“新抱”(媳婦)們,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jié)。姑娘和兒童們掛香包,掛包以五色絲線編織,香包中裝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一般均為新媳婦所送,一方面體現(xiàn)新媳婦的賢良,一方面體現(xiàn)新媳婦的手藝,俗稱“新抱手藝”。

  16、送災難

  送災難,是古時流行于我國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民俗,該民俗主旨是驅邪、消災。端午節(jié)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后,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另有形式為,從社境廟宇迎接行身神像出巡游境,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xiāng)里,保佑合境平安;道公佬并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

  17、薰蒼術

  薰蒼術是端午節(jié)傳統(tǒng)習俗活動之一,在民間用蒼術消毒空氣,即將天然的蒼術捆綁在一起,燃燒后產(chǎn)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fā)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

  18、斗草

  斗草是一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游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yī)藥學的產(chǎn)生有關。漢以前不見斗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斗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斗。

  19、畫額

  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zhèn)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背陬~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除病延年!

  20、佩豆娘

  佩豆娘是舊時端午節(jié)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qū)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

  21、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有了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動物是古時北方盛傳的五大毒物。就現(xiàn)有文獻記載來看,兩漢時的北方端午風俗主要以避惡為主。古時候南北風俗各異,北方古人把端午視為“毒日、惡日”而避之。其實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氣燥熱,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讓北方古人逐漸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

  22、跳鐘馗、懸鐘馗像

  跳鐘馗: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鐘馗”。據(jù)悉,跳鐘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一種傳統(tǒng)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種內(nèi)容,體現(xiàn)了民眾崇尚鐘馗的剛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間,“鐘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鐘馗,寓意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壽年豐。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nóng)歷五月于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

  鐘馗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區(qū)的`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據(jù)傳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23、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其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產(chǎn)黍)做粽,稱“角黍”。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

  24、吃五黃

  五黃,即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于江南等地。農(nóng)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節(jié)的中午吃五黃餐,即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yī)理論認為,端午節(jié)是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jié)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節(jié)慶特色飲食

  1、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其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產(chǎn)黍)做粽,稱“角黍”。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

  2、吃五黃

  五黃,即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于江南等地。農(nóng)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節(jié)的中午吃五黃餐,即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yī)理論認為,端午節(jié)是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jié)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3、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

  作為端午習俗的藥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華酒等,古代民間常在端五制作、飲用,俗云可避瘟氣。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jù)說能殺百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qū)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荊楚歲時記》中說:“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之患。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贝怂琢鱾鬏^廣。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nèi)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4、吃蛋

  端午節(jié)吃雞蛋的來歷同粽子一樣,雞蛋也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食品,早晨孩子還沒出被窩時,大人就把雞蛋送到孩子嘴邊。民間相傳吃蛋生心。因為蛋形如心,民間普遍認為吃了雞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端午節(jié)吃蛋一方面是為了圖吉利,祈禱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則是改善生活。用艾葉煮雞蛋,不但會有艾葉的特殊香味,還能祛除晦氣和疾病。

  5、采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qū),喜于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制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nèi)ソ纪馍揭安刹菟,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6、吃油糕

  端午節(jié)吃油糕,是陜西省藍田縣的一項傳統(tǒng)習俗,是和掛艾草、包粽子同等重要的講究。端午節(jié)當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燙油面,包上白糖、黃桂、玫瑰、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下油鍋炸。表皮松泡,餡心甜美,外形美觀。

  7、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qū)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jié)喝五加酒。

  8、糖棗糯米飯

  端午節(jié),納西族要吃糖棗糯米飯。糯米飯能溫補脾肺、補虛寒,而且糯米會有糯米素,含有不少的維生素,大量的磷質、鈣質、鐵質、蛋白質及脂肪,更加會增加人體血液中的血。所以要特別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進食。

  端午節(jié)禁忌

  北平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據(jù)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jié)兜售櫻桃桑椹,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于端午節(jié)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鄒平縣端午,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jié)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里。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jié)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jù)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并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jié)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陜西省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zhèn)病”。

  甘肅省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zhèn)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jié)”。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古時"端"與"初"同義,"五"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議要避諱,此后,"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端午節(jié)也叫端陽節(jié)、天中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解粽節(jié)、午日節(jié)、重五節(jié)、五月節(jié)、菖蒲節(jié)、詩人節(jié)、龍日、艾節(jié)、夏節(jié)等等。端午節(jié)是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歲時節(jié)日,也是一個有著大愛內(nèi)涵的節(jié)日,其重要性僅次于春節(jié),與清明、中秋并列。端午節(jié)的版本多樣,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端午節(jié)文化內(nèi)涵

  端午節(jié)在傳承發(fā)展中被賦予了很多文化內(nèi)涵。

  文化意蘊:關于端午祝福是該說“快樂”還是“安康”的討論,背后其實是民眾對節(jié)日精髓、傳統(tǒng)面目的探尋,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還原端午節(jié)的文化意蘊。

  愛國之情:人們紀念屈原,不只是因為他的藝術造詣,更是因為他偉大的靈魂和深沉的愛國之情。

  家國情懷:端午節(jié)里的家國情懷,更有大力弘揚的必要。對于很多人來說,端午節(jié)是個小長假,但對于醫(yī)務工作者、社區(qū)工作人員、客運工作者、環(huán)衛(wèi)工人等許許多多奮戰(zhàn)在一線崗位的人來說,依然是“戰(zhàn)斗”的節(jié)奏,正是他們的默默堅守和負重前行,才有了“安康”的端午節(jié)。他們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家國情懷的詮釋,也值得全社會感念。

  儀式感:每到端午節(jié),各地都會組織各式各樣的節(jié)日活動——誦讀《離騷》、包粽子、做香包、劃龍舟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構筑起節(jié)日的儀式感,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漸漸地與傳統(tǒng)親近。

  赤忱的愛:端午節(jié)所承載的這種對祖國、對民族赤忱的愛,足以凝聚起我們持續(xù)拼搏和奮斗的磅礴力量。

  傳承責任: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傳承好發(fā)揚好端午節(jié)的文化內(nèi)涵,是歷史交予我們的責任。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14

  廣東

  端午節(jié)在廣東自古就是熱鬧隆重、喜慶洋洋的節(jié)日。廣東端午節(jié)習俗甚多,主要有扒龍舟、食粽、插艾草、睇龍船、食龍船飯、龍點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災、打午時水、聚午宴、放紙鳶、洗草藥水、浸龍舟水等等。廣東人過端午節(jié)很有節(jié)味,節(jié)俗內(nèi)容豐富。南方江河水網(wǎng)縱橫,水上競技活動歷史悠久。地處亞熱帶的廣東為適應這炎熱天氣及夏季時令,很早以前就在“五月端”采取各種措施消暑,全民防疫健身。

  江蘇

  江蘇的端午習俗除了劃龍舟外,還有節(jié)日裝飾則的五毒圖、菖蒲與艾葉、鐘馗像、纏臂的彩線,掛絲線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節(jié)日飲食主要有粽子、雄黃酒、五黃宴等。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浙江

  浙江的端午習俗,吃粽子、祭龍王、競龍舟、懸菖蒲艾葉、拴五色絲、飲雄黃酒、吃五黃、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較普遍的習俗,但各地存在著習俗內(nèi)容或習俗細節(jié)上的差異。

  河北

  北平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據(jù)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jié)兜售櫻桃桑葚,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山東

  山東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五色線。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jié)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山西省城鄉(xiāng)人民傳統(tǒng)的習俗;包粽子習慣在端午節(jié)的頭一天。傳統(tǒng)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飲雄黃酒,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jié)的重要習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陜西

  陜西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zhèn)病”。

  甘肅

  甘肅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zhèn)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漳縣,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彩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四川

  四川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上街游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qū),有端午吃包面[和餃子類似,用面皮包餡煮食]的傳統(tǒng),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江西

  江西建昌府午節(jié)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

  湖北黃岡市端午節(jié)巴河鎮(zhèn)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市秭歸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大夫的活動;這一天還有曬水給小孩洗澡的習俗。五月十五又稱“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

  湖南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于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chǎn)。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

  福建福州端午舊俗,媳婦于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醬。上杭縣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于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后,獻紙于虎嘯潭。邵武府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lián)以彩線,系于釵上。幼女則懸之于背,稱為“竇娘”。

  海南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內(nèi)地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海南除了與內(nèi)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nèi)容,就是洗龍舟水和洗草藥澡。

  臺灣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jié)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劃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jié)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臺灣端午有“浴苦草”之俗,用苦草、菖蒲、艾蕊等燒水給孩子洗澡,以祛除百;有的地方或以“午時水”洗澡。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15

  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古時盛行于吳、越、楚,現(xiàn)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據(jù)《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fā)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槳劃舟!褒堉邸币辉~,最早見于《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鳖A《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認為文中的“飛龍”即是龍舟。

  扒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擇吉日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福佑、風調(diào)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鄉(xiāng)秭歸,也有劃龍舟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掛艾草與菖蒲

  掛艾草與菖蒲在端午節(jié)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jié)重要內(nèi)容之一。如掛艾草于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边@是由于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jīng)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如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端午食粽

  粽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習俗。粽子,屬的一種,是人們在逢年過節(jié)時用來拜神的貢品,逢年過節(jié)做拜神是古老的傳統(tǒng)習俗。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jié)日會做不同的,粽是端午節(jié)拜神的貢品。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耙叮┑齲浠ㄑ倍。由釉嶍d匾誠骯叩牟煌招緯閃四媳狽縹叮淮涌諼渡戲鄭兆佑邢挑蘸吞痿樟醬罄。端慰r臭盞姆縊祝О倌昀叢謚泄⑿脅凰ィ殉閃酥謝褡逵跋臁⒏哺敲孀罟愕拿竇湟誠八字唬伊鞔匠、葰志及断亚诸/p>

  歷跟粽子沾邊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西晉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xié)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濒兆畛跏怯脕戆菁雷嫦群蜕耢`,具體起源年代無考。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為廣東堿水粽。到了晉代,正式定粽子為端午節(jié)的節(jié)慶食品。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明清兩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筆粽”,樣子細長很像毛筆,諧音“必中”,為的是討個口彩。

  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jié)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草藥水(沐蘭湯)

  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藥性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稓q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标P于洗草藥水習俗的現(xiàn)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五彩絲線或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遺俗,《漢書》:“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fā)、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jié)俗。傳到后世,即發(fā)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在端午節(jié)節(jié)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驅邪。傳統(tǒng)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還有一說,在端午節(jié)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打午時水

  午時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時于井里打上來的水。端午節(jié)"打午時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tǒng)習俗,打午時水即是端午當天中午11點到13點之間在井里打水。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龍目水”、“正陽水”之稱。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據(jù)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明到若烏”,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jié)“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著銀制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于孩子們辟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著銅鏡。就是現(xiàn)代小區(qū)嶄新建筑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fā)現(xiàn)懸掛著的鏡子,這些都是用于所謂的辟邪。由此可見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浸龍舟水

  廣東人將端午前后下的雨水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蒼龍群星飛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間信俗中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行云布雨。自然現(xiàn)象上,每年的端午節(jié)前后,我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廣東和廣西、福建、海南交匯,往往會出現(xiàn)持續(xù)大范圍的強降水。當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浸龍舟水是流行于華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習俗,因為龍舟水寓意吉祥,龍舟水及龍舟滑過的水人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按照傳統(tǒng)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佩豆娘

  舊時端午節(jié)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qū)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肚寮武洝芬短扑芜z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右葬Υ睂毶w,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畫額

  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因以代虎)以鎮(zhèn)邪。除在額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躲端午

  躲端午,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地方民俗,是舊時流傳于我國北方的端午節(jié)習俗。古時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都尉嘎c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jié)”。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形成此習慣。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于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采藥、制涼茶

  采藥是最古老的端午節(jié)習俗之一。民俗認為,端午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采藥與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其來源久遠,這一風俗在漢代時已影響廣泛,后來也逐漸影響到東亞各國!断男≌份d:“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焙笪骸洱R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中國民間至今仍普遍保留著端午所采之藥最為靈驗的信仰。支撐這類俗信的原理,自然也是基于一種宇宙論式的解說:端午或這天午時,由于季節(jié)變動致使陽氣極盛,但同時也是各種草藥的生長最為茂盛之時,所以,這天采的草藥最為靈驗、有效。

  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

  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肚G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贝怂琢鱾鬏^廣。

  藥料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qū)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wèi)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nèi)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端午雨

  端午下雨南方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洗龍舟水能去晦氣、帶來吉祥。北方認為端陽無雨是豐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災;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庇衷S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跳鐘馗

  跳鐘馗、鬧鐘馗:自晉代以來跳鐘馗、鬧鐘馗,賜福鎮(zhèn)宅就是端午節(jié)和春節(jié)的重要內(nèi)容。懸掛鐘馗畫:最早的鐘馗畫,據(jù)說出自畫圣吳道子之手。

  據(jù)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記載:“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泼骰市押螅床∮,便召畫工吳道子,囑其按夢中情景畫鐘馗捉鬼圖,道子揮筆即成。”后來,鐘馗畫漸漸走入民間,繪制鐘馗畫大都作于五月端午節(jié)這一天,或者端午節(jié)的前后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nóng)歷五月于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

  斗草

  斗草是一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游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yī)藥學的產(chǎn)生有關。漢以前不見斗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斗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斗。

  據(jù)梁朝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藥,斗百草,纏五絲!蹦媳背瘯r稱“踏百草”,唐代稱“斗草”或“斗百草”。《劉賓客嘉話》云:“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斗百草!彼未鷶U展至平日隨時可斗。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打馬球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中國北方民族沒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但會在端午這天射柳和打馬球,這很明顯是來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競技遺俗。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九獅拜象

  近代,在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當?shù)鬲氂械目图颐袼谆顒印熬弄{拜象”表演團在該縣歡樂巡游!熬弄{拜象”在傳統(tǒng)的舞龍燈基礎上,凸顯舞獅象造型。“九獅拜象”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既有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又有客家人的文化創(chuàng)新,表達了對風調(diào)雨順年成豐熟的祈愿和對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相關文章:

北方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06-21

廣州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06-16

中國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06-08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呢06-07

各地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06-25

小寒習俗有哪些01-06

白露習俗有哪些09-12

小年的習俗有哪些03-27

霜降的習俗有哪些?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