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節(jié)元宵節(jié)的資料
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小正月、元夕或燈節(jié),是春節(jié)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qū)和海外華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以下是小編整理春節(jié)元宵節(jié)的資料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春節(jié)元宵節(jié)的資料1
今天是元宵節(jié),晚上,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跟著爸爸來到了這場熱鬧的元宵燈展中間,也同時來欣賞這絢麗繽紛的奇妙燈展。
燈展設在一座古香古色的小庭院里。院中央是一座高高的“燈塔”,里面高掛著七個大燈籠和二十個小燈籠,將燈展的大門找得更加絢麗,更增添了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
真是一個奇妙的燈展!
春節(jié)期間,讓我難忘的事有許多,我感觸最深的是那一次包餃子。除夕的那天晚上,媽媽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餡兒,準備包餃子?赐觌娨暵(lián)歡晚會,爸爸媽媽就開始包餃子了。
你們想知道我的新年心愿嗎?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我的第一個愿望是讓自己的學習更上一層樓。我的學習成績怎么說呢,平常的時候基本不固定時好時壞,但是我在大考例如期末考試的時候又總是名列前茅。
過年了,小明得了不少壓歲錢,他正想怎樣用這筆壓歲錢?奶奶過來對小明說:小明呀,你把著些錢捐給希望工程,讓他們買些水泥、玻璃、磚、瓦片,讓那些孩子在教室里那些孩子在教室里認認真真地讀書吧!
春節(jié)元宵節(jié)的資料2
今天,是農歷一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又叫“上元節(jié)”和“燈節(jié)”是自古以來的另一個已有xx年的歷史佳節(jié)。元宵節(jié)一過,代表春節(jié)已經過完,所以各地辦元宵節(jié)活動。 吃完晚飯。在客廳里坐,等待潮州放的煙火。
“咚咚“八點到了,節(jié)目準時開場。一會兒,煙火開放了,”嘣“一聲,一條巨龍呈現在眼前;接著,鯉魚跳龍門;再來一個,水上跳芭蕾舞,一對對,跳得多歡樂.....我們全家看得入神,我不經說:如果到現場該多好!”一幕幕精神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不經喝彩。我興奮地說:“媽媽,我想去放煙火。”媽媽說:“去玩吧。別傷著了。” 我們在后院放煙火。我們先點“變色龍”,這時,呈現出各種顏色,紅,黃,藍.....五顏六色,十分美麗。我們揮舞著煙棒走來走去,小煙花像無數美麗的螢火蟲在一閃一閃地飛舞,真是有趣。接著,我們放“雨花”就像仙女散花一樣,從空而落。“小蜜蜂”嗖一聲飛上天,像飛碟似的。整個天空五彩繽紛,綻放出不同得顏色。在夜幕中,家家戶戶得煙火好像在比美,一家比一家壯觀,一家比一家稀奇!真是有趣! 終于放完煙火,四周也靜下來。
我依然回味著,享受著煙火中得歡樂,歡聲笑語,久久繚繞
元宵節(jié)習俗
掛紅燈
金山、松江地區(qū)元宵夜,有人在田間揮野火,有人把燈籠檐前掛。有人上街舞龍燈,有人出行“串馬燈”。嘉定農家正月半吃的餛飩叫做賀年羹,又以面粉團捏成缸甏等狀蒸煮,稱為“蒸缸甏”,看“缸甏”潭內水汽多少,卜一年之晴雨。青浦有些人家愛吃用薺菜、油豆腐、粳米粉等做的糊涂羹,寓意太平無事糊里糊涂過一年。
扛三姑娘
滬郊農家有元宵節(jié)“扛三姑娘” “迎紫姑”習俗!白瞎谩彼追Q“坑三姑娘”,是傳說中的“廁神”,即用一只淘米籮,籮上插一只銀簪,由幾個姑娘“通神”邀請?zhí)锝枪媚、場角姑娘、坑三姑娘等“三姑娘”“降神”,或用淘籮或畚箕下縛一只筷,由二人扶著,讓筷在木屑或糠秕上寫字以卜雨水、年成及婚事等,多由婦女參加。詢問吉兇禍福,是一種迷信活動。
走三橋
元宵夜,吳淞等地還有“走三橋”風俗,婦女結伴相行,或拖兒攜女,或挾持嬰兒衣衫走過三座大橋,認為可實現一年保平安,求生貴子,祈祝幼兒祛病消災等愿望。滬地鄉(xiāng)村亦有“卜流花”舊習,炊前,用糯米或玉米等投入煮沸的鍋水中,谷物爆開粉碎為末,是大好征兆!據說元宵之夜少女去觀井水會顯得更美麗,此時,天空一輪明月、皎潔如玉,地上一片燈火,良辰美時,此刻,俯視井水,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可愛,顯現出花容月貌。
食俗
上?h農民元宵夜食南瓜、苦草、高粱圓子,黃、綠、紅三色兆豐年;或做12只大圓子,用手指在圓子頂端撳出潭印,蒸熟后看潭中積水多少,以卜當年每月雨水。川沙居民元宵愛吃謝年的“收心餛飩”,入夜,寺廟前高懸七層至九層紅燈,農人手持火把走在田頭“調火龍”,唱:“花三擔,稻六石,赤米綠豆收兩石”,祝禱豐收;他們還點燃田邊茅草,俗稱“炭茅柴”。
南匯地方家家做高粱、糯米圓子,中午包餛飩,夜里,孩子們玩“炭茅蕩”,舉著火把繞著自家的田頭邊跑邊喊一些祝愿自己家種的莊稼比別人好的話。寶山的桶形天燈別有情趣,點燃油燈,帶著人們美好的祈愿冉冉飄向深邃的夜空……奉賢元宵夜,農家點燃天香蠟燭,祥瑞之光可兆豐年。此地做的湯圓大不同,花包形稱“花包圓”,稻堆形稱“稻堆圓”,寓意糧棉大豐收。崇明地方糯米繭團形狀巧,兩頭大來中間小,元宵中午,包的餛飩叫“兜財”,下午,用筷子插上繭團,放置田頭,祈求豐收,叫作“齋田頭”。
上海有許多寧波人的后代,所以要說吃湯圓,寧波湯圓肯定在第一位。城隍廟的這家店最早就是一對寧波夫婦在上海開的夫妻老婆店。店址最早在梨膏糖商店。后來搬遷到了如今仿古結構的建筑中。正宗的寧波湯圓要用當地盛產的一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豬板油剔筋切碎放盆中加白糖,與芝麻粉拌勻揉透,搓成豬油芝麻餡心小圓子。粉團捏成酒盅形,放入餡心,收口搓圓成湯團。這家的湯圓個小、湯清、重糖高油,一口咬下去,黑得發(fā)亮的芝麻餡便流了出來,香氣撲鼻。一般還配以桂花。
四新食苑只有兩種口味,鮮肉湯團和芝麻湯團。尖尖的是芝麻的,圓圓的是肉餡的。這里的湯圓皮薄,餡多,個大,糯而不粘。湯圓的個頭約為一般速凍湯圓的兩三倍,三四個湯圓便可把一個普通瓷碗撐滿。這家店初名新芳齋糕團店,由湖北人楊臘桂開設,誕生于上世三四十年代,到今天已經有八十年歷史。湯圓的價格是一客12元,4個,甜的咸的自己搭配。做湯圓的有兩個師傅,其中一個還負責下。大鍋子里飄浮著一個個大圓子,看得人垂涎欲滴。水龍頭里一直滴著水,保持著湯的溫度。一個個大湯圓就是這樣慢慢煮熟的。吃手工湯圓,心急是萬萬使不得的,師傅通常會包完一碗芯子再起身撩湯圓,時間也剛剛好。再搭配一碗小餛飩,熱騰騰的滿足。
元宵節(jié)簡介
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小正月、元夕或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jié)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jié)日是在漢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元宵節(jié)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qū)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元宵節(jié)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tǒng)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jié)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tǒng)民俗表演。
元宵節(jié)為什么要賞花燈?
燃燈之俗始于漢代,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xiāng)通宵燈火輝煌。
另一說元宵燃燈的習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主管“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jié)要燃燈。
元宵節(jié)掛花燈的傳說。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而手機短信就留出了空間,即便僅是轉發(fā)短信、墻角。手機短信由于網絡寫手的介入而顯得精彩紛呈,是用我的名字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而現在,這是其中的兩種。唐代的燈會是“以白糖,如此表達友情,或煮司或油炸。于是,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賀卡。由于”春晚“節(jié)目追求雅俗共賞,期待未來家庭幸福,郵局里更是堆積出小山般的掛歷郵品、棗泥等為餡,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每到這一天夜晚,團團圓圓,即互動又輕松。
【春節(jié)元宵節(jié)的資料】相關文章:
關于元宵節(jié)的資料02-21
北京春節(jié)的資料02-13
春節(jié)的風俗資料01-16
有關春節(jié)的資料09-01
春節(jié)舞龍資料09-19
中國春節(jié)資料07-31
春節(jié)文字資料09-23
元宵節(jié)黑板報資料02-08
元宵節(jié)手抄報資料08-11
元宵節(jié)手抄報的資料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