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一本小說,也是一本大眾心理學書。我沒有系統(tǒng)的學過心理學,有的僅是對心理學的些許熱情和對親子教育的關注,并在此基礎上對拓展區(qū)域的一些零散認知。但我仍然想以一個門外漢的角色談一談對這本書的理解。
蛤蟆先生因為一系列的變故變得抑郁起來,于是在好朋友的幫助下去看心理醫(yī)生蒼鷺。經(jīng)過與蒼鷺的十多次見面,蛤蟆先生開始學會正視自己的問題,并在蒼鷺的幫助下,鼓起勇氣戰(zhàn)勝困難,做回了快樂的自己。
文章雖簡短,內(nèi)容卻很豐富。第一次見到心理咨詢師,蛤蟆先生問:“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咨詢師站定了,直視著蛤蟆先生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逼鋵嵭睦碜稍儙煹淖饔帽阍谟趲椭稍冋吒尤娴恼J識自己、直視自己過往所經(jīng)歷的一切,找到根本原因,從而對癥下藥。
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些,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心理問題的解決,或者說情緒問題的解決,最終還是靠我們自己有改變現(xiàn)狀的勇氣和決心。第一步就是正視自己的過往。每個人都有三種自我狀態(tài):兒童自我狀態(tài)、成人自我狀態(tài)和父母自我狀態(tài)。
所謂兒童自我狀態(tài),簡單來說就是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兒童來處理問題,比如遇到問題喜歡逃避;父母自我狀態(tài)即是把自己當成父母一樣來處理問題,比如像個法官一樣挑剔和教育別人,而成人自我狀態(tài)則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三種狀態(tài)沒有絕對的好壞之稱,但我們只有處在成人自我狀態(tài),才能更好的了解自我。
這些狀態(tài)和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有非常大的關系。我們現(xiàn)在所存在的狀態(tài)是對過往經(jīng)歷的一種感受。也就是說經(jīng)歷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nèi)绾慰创@些經(jīng)歷,這就好比同一父母所生的雙胞胎即使經(jīng)歷相同,也會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因為他們對自己經(jīng)歷的看法不同。
我們常說:三歲看老。一旦我們在童年的時候決定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我們就會在隨后的人生中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tài)度和價值觀,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于是我們便建構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大腦里的信念和預期。換句話來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打個通俗的比方,如果我們一直確信自己運氣差,就會發(fā)現(xiàn),在經(jīng)歷的所有事情中,我們都是運氣差的,即便有時候我們有可能中獎,也會因為“某些原因”而與中獎失之交臂,而這種失去,大多與自己相關。
說了這么多,最想表達的一點,就是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逃避,正視它,誠實的對待自己,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的處理,包括情緒問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2
故事概要:原本活潑開朗的蛤蟆先生突然變得情緒低落,整個人的狀態(tài)和以前都不一樣了,他的好朋友河鼠和鼴鼠在報紙上看到咨詢師蒼鷺的介紹,建議蛤蟆先生去和咨詢師蒼鷺交流試試。于是蛤蟆先生每周二上午去蒼鷺的咨詢室聊天,通過和蒼鷺的對話以及對話后的思考,蛤蟆先生漸漸探索自我、改變想法,脫離了抑郁的情緒,重新振作起來,而且這時候的蛤蟆先生和抑郁前的蛤蟆先生也大不一樣。
在蛤蟆先生和蒼鷺的咨詢溝通中,涉及了“兒童狀態(tài)”、“父母狀態(tài)”和“成人狀態(tài)”三個名詞!皟和癄顟B(tài)”是指人對父母或其他人一直產(chǎn)生依賴情感,在面對、處理事務時運用自兒童時代形成的方式方法。兒童狀態(tài)還分為“自然型兒童狀態(tài)”和“適應型兒童狀態(tài)”,后者是在幼小兒童時期為了在強者父母手下生存而形成的一種狀態(tài)。處在“父母狀態(tài)”的人會經(jīng)常性以強者、教育者的姿態(tài)對待他人,“挑剔型父母狀態(tài)”則會用指責、批評教育的方式,我覺得處在這種狀態(tài)的男性用現(xiàn)在流行詞來形容就是“爹味十足”;而“養(yǎng)育型父母”是用“我是為你好”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俺扇藸顟B(tài)”相較于前兩者來說,是指能控制情緒、運用思考能力、理智地待人接物。未發(fā)生這一切前的蛤蟆先生處在“適應型兒童狀態(tài)”中,因為他的父親一直以“挑剔型父母狀態(tài)”對待他,而他的父親去世后,蛤蟆先生的朋友獾(huan)也是處在“挑剔型父母狀態(tài)”的人,所以蛤蟆先生一直被這種愛挑刺、指責他人的人包圍。在接受了蒼鷺先生咨詢和幫助后的蛤蟆先生,理清自己的過往經(jīng)歷和情緒,將自己調(diào)整到“成人狀態(tài)”,改變了從前對工作的看法,喚起了對朋友的關心和興趣。
蒼鷺在咨詢過程中通過詢問、引導蛤蟆先生思考、回顧過往經(jīng)歷的方式,讓我聯(lián)想到Steve(史秀雄)在他的播客里提及的課業(yè)故事。Steve說他有一門學科的考核不是考試,是交一份論文,論文主題很特別,要求學生回顧自己出生以后的經(jīng)歷并將這些經(jīng)歷寫成論文。我當時聽到這段的時候,就覺得很別致,也產(chǎn)生了寫寫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的想法,然后這也就是想法,至今沒有動筆。不過后來我會在發(fā)呆的間隙里回憶回憶之前發(fā)生的一些事情,結合當下自己處理事情的態(tài)度或方式,發(fā)現(xiàn)過往種種經(jīng)歷對我現(xiàn)在的影響是有跡可循的。弗洛伊德主張的“原生家庭對人一生的影響”是真實的,但阿德勒提倡的“創(chuàng)造性自我即人可以有目的的生活,有機會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合理的。從蛤蟆先生的經(jīng)歷中,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個理論共存且不矛盾。
書的后半段提到“自證預言”,關于這個概念我在《溝通的藝術》這本書里也看到過。什么叫“自證預言”呢?蒼鷺舉的例子是:如果蛤蟆先生認為日子過得很糟糕,今天很難過,晚上喝了酒,大醉;第二天早上起來就會頭痛欲裂、全身不得勁,這一天會繼續(xù)覺得糟糕。如此往復下去,就會像最初“預言”一樣,日子真的很糟糕。細想之下,“自證預言”帶有一定的心理暗示,潛意識中想法和態(tài)度會間接影響到人的行為,這樣就彷佛冥冥之中命有定數(shù)一般,預言成真了。如此看來,雞湯文里提倡的“每天清晨給自己一個微笑”、“對自己說你真棒”這些觀點,還真有一定的效果。
我特別喜歡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讀的書里內(nèi)容和以往讀過的書、看過的文章、觀過的影視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雖然有著種種聯(lián)系是正常且合理的,但當我自己發(fā)現(xiàn)這些相似點后會收獲微妙的成就感和喜悅,有一種畫面感:在我的腦海里,各種亂糟糟記住的東西慢悠悠、顫巍巍地伸出一根細線,鏈接在一起,接著知識地圖一點點的顯露出輪廓。這樣的發(fā)現(xiàn)也讓我之前因為“讀過書卻無法寫出滿意的讀后感”、“讀過書后記不住具體語句與內(nèi)容”、或者“無法向他人介紹我讀過的書籍”這些情況,產(chǎn)生我讀了書卻什么都無法獲得的焦慮感得到緩解。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的人物設定是沿用英國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童話書《柳林風聲》里的人物,因為前者在書里提及了蛤蟆先生一段偷車、入獄、逃獄等驚險刺激的經(jīng)歷,可都是一筆帶過,于是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準備之后閱讀《柳林風聲》一探究竟。巧的是,在新關注的公眾號里有一篇文章中,作者曉雪引用了《柳林風聲》中的一段話:“文學、童話,在邏輯上都是寫的另一種生活。尤其是文學里的童話,是鼓勵著人們不要只在真實的生活中來回徘徊,看盡瑣碎,那實在是很容易日漸狹小,日漸短淺,日漸猥瑣!蔽液苁窍矚g,這不也是閱讀的妙處嗎?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3
一、只有當事人自己愿意,心理咨詢才會開啟和奏效
尊重每一個人是否主動尋求改變和接受心理咨詢的意愿。這代表的是,不管別人怎么說,你還是可以痛苦。如果沒有準備好,你就保留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好了。
要承認這一點本身就需要勇氣,更何況是面對一個抑郁的來訪者。在書中,咨詢師蒼鷺第一次和受訪者蛤蟆先生見面,仍然堅定地承認這一點,不把他當成一個弱者對待。
“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在首次會談結束后,蛤蟆好不容易下定決心開始咨詢。臨走前他還是有許多疑惑與不安,于是問咨詢師:“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此時蒼鷺直視著他的眼睛說:
“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可以承諾的是,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于你。”
關于心理咨詢中共同因素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對于咨詢本身的期待與希望,可以解釋咨詢效果中的15%,這算是非常大的比例了。
二、我們經(jīng)常處于兒童或父母自我狀態(tài),而很少保持成人狀態(tài)
不快樂的根源也許是自己依舊處于兒童狀態(tài)以及偶爾處于父母狀態(tài),而不是處在所謂的成人狀態(tài),導致無法自己快樂起來。
1、兒童自我狀態(tài),指我們的行為和感受都像一個孩子,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樣”,它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的。幼年時將剛出生就具備的幾種基本情感抓緊發(fā)展演化變成更微妙、更復雜的行為,這些行為感受融為了自我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的一生。
簡單點說,就是我們在長大后,依舊自動做出和小時候一樣的反應,童年時的情感和行為處理模式和小時候一樣,然后再次體驗到童年時候的感受,這種感受好的壞的都有。許多感受與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有關。
2、父母自我狀態(tài),就是表現(xiàn)的如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用言語重復從父母那學來的掛念和價值,會很想證明給別人看,讓別人接受你的觀念和價值觀。
父母狀態(tài)就讓自己猶如一個法官,一直在控訴別人,給他們定罪,然后懲罰他們,有時候甚至是自己判定自己的罪,譴責自己,但這些都是處于父母狀態(tài)。
3、成人自我狀態(tài),是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兒童狀態(tài)和父母狀態(tài)都有情緒化的地方),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fā)生的現(xiàn)實狀況,而不是重復兒童時的自動反應或是重復父母的.處理方式。
在成人狀態(tài)下,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為自己所用,行事可以理性而合理,能夠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行為,或者傾聽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馬上駁斥。
。ㄗⅲ核季S導圖引自豆瓣用戶“陌上花花兒開”)
三、是我們自己在潛意識里選擇了不快樂
這類似于阿德勒的觀點:我們無法改變痛苦的經(jīng)歷本身,但可以選擇改變看待經(jīng)歷的看法。當蛤蟆責怪身邊的人如何錯待他、讓他不快樂的時候,心理醫(yī)生蒼鷺卻指出:沒有人能讓你不快樂,是你自己選擇了讓自己不快樂。
說到底,是我們自己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我們選擇了憤怒,我們選擇了悲傷。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一個人怎么能進入你的腦袋,強迫你產(chǎn)生任何情緒?那才是真的不可能。別人或許會影響你說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請記住,“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看清這一點,才能逃脫我們給自己判下的、心理上的無期徒刑。
所以讓我們不再譴責自己的方式是,自己能找到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能客觀地去看,并從經(jīng)驗中學習,而不再只是陷入情緒的泥沼,感到無力、內(nèi)疚和懊惱,慢慢地,我們就會開始理解為什么有些事情會以那樣的方式發(fā)生,以及它帶來怎樣的影響。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通過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深入記憶之流,并從中領悟和學習。
四、警惕自己完全不自知的“自我預言”和“心理游戲”
“自證預言”是指一旦我們在童年時決定了用怎樣的態(tài)度和觀點,就會在以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樣的態(tài)度和觀點影響了我們的選擇行為,構建了我們的底層架構,我們通過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通過控制事情的發(fā)生,從而確保預言會成真,確保自己的世界和預期一樣。
就比如,某些人確信自己是不幸的,他隨時可以給你報出一連串他遭遇過的不幸的事情,有些人會忽略美好的時光而選擇性的記憶那些悲傷和不開心的事情。又比如某些人確信自己不夠優(yōu)秀,陷入自卑與自責,或者說是困在“我不好,別人都好”的自我預設里,所以潛意識里做的行為都是為了印證這樣的預設,形成“贏了預言游戲,輸了自己”的狀態(tài)。
“心理游戲”是指在每個人的人生坐標里,為了達到必然后果(自證預言)而采取的行動。最出乎意料的是,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對于自己正在進行的“自我預言”和“心理游戲”完全不自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2-0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04-1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 6篇06-2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通用11篇)06-13
《藤野先生》讀書筆記08-24
藤野先生讀書筆記01-29
藤野先生讀書筆記01-27
《差不多先生》讀書筆記01-27
關于金岳霖先生讀書筆記12-31
《差不多先生傳》讀書筆記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