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系》讀書筆記(7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親密關系》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親密關系》讀書筆記1
本書探討了所謂幾種人格的可能形成原因以及優(yōu)劣,以及如何揚長避短……
這是個前所未有的躍進時代,信息以網絡為載體,源源不斷地輸入我們。我們負載不過來。千百年的教育讓我們給別人一副好看的樣子。然而給與我們自己卻是最陌生的樣子。 我們對于愛人,親人,孩子,似乎都習慣了用問責表達期待,用謾罵表達鼓舞,用不語只做表達關心。 我們5000年的燦爛文化,我們的文字,語言,到了親密關系里,好像不能有褒義詞。貶義詞大行其道,且自認為表達的是相反的意思。我們被這樣對待,我們這樣對待別人。我們的心理大多是有問題的,我們沒有學會如何處理一段關系。不單單是對他人,更甚是自己。
心理學,心理咨詢,并非是讓心理咨詢師告訴你你應該怎么做。而是在他面前把自己的心扒開,讓自己明白自己想怎么做。重點不是應該而是愿。
后半部分大約講的是人應該有自治能力,所謂的自治應該就是自洽。人格獨立,內心富足。不依賴他人。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王陽明那一句——此心圓滿,不假外求。
《親密關系》讀書筆記2
親密關系是一種完美設計:在親密關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重要的部分,即使是令人不悅的沖突與不適的情境。
當你繼續(xù)在感情中成長時,你也開始懂得欣賞你跟伴侶之間所發(fā)生的任何事情。
當你拒絕接受不悅與不適時,你也不再看見這些事物所能帶來的啟示,也將使你無法看清正在發(fā)生的事物。
絕對的愛是無條件的:通常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所謂的愛,事實上是由于伴侶的行為所帶來的滿足感,或對于重要感與歸屬感的需求。
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完全與任何情境和情勢無關,無法從他人那兒獲取,也非由他人的行為而觸發(fā),而是因為你就是你!
一段關系的目的不是給予與接受彼此的愛,而是幫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來所尋找的愛。
伴侶的目的:如同上述所說的,你的伴侶不是你的愛與幸福的來源。滿足你的期待與使你不開心不是他們的職責。
但你的伴侶的確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三個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面對情感上的成熟與喚醒真實自我的時候。
這時你的伴侶將會依所需而扮演這三種角色之一:
一面鏡子,讓你看見引發(fā)你關注的不舒服感;
一名老師,在你探尋真實自我的時候,激勵與啟發(fā)你;
一名“玩伴”,開啟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親密關系》讀書筆記3
《親密關系》讀書筆記前面一些章節(jié)的內容里,我們談到過,很多人在人生的很多時刻,都是被家人或是其他人安排好了的,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過著世俗意義上看起來很美好、自己卻根本不喜歡的生活。因為害怕如果不這樣的話,就會得不到他們的愛,會令他們傷心,同時也會生出滿滿的罪惡感。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順從,他們一輩子都在不斷地犧牲,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罪惡感。如果到了親密關系中,又會內省自己的付出有多少是真心的,有多少是出自義務感,會質問自己到底有沒有真正地做過自己,其實這些行為的表現只不過是在原生家庭時期做出犧牲的翻版。
剛剛閱讀完了《親密關系》中的相關內容: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們每個人通過內省可以了解到,我們一生做出的犧牲,都是為了埋伏在我們心中的壞人而做補償。我們心中的折磨者會讓我們心中的犧牲者奮斗不懈,即便已經很累,不愿再做犧牲,但它也讓我們專注在贖罪上,不然就得不到寬恕。作者在本章中告訴了我們,通常犧牲以三種方式來危害我們的親密關系。第一,會覺得自己是被迫犧牲,感到憤恨,又轉變成對伴侶的排斥。第二種會做出完全相反的極端行為,放縱自己做出令對方難以接受的行為。第三是末日的征兆,會很想一走了之,以免會發(fā)瘋。如果覺得自己是在犧牲的話,就無法接受,這樣的動機完全是為了緩和及補償心中無盡的罪惡感。
真心地付出不會讓人覺得心力交瘁,不會因為得不到而憤憤不平,也不是為了償還罪惡感而付出。如果是聽從自己的心在做事,這份動機是為了愛或為了了解愛,那么就只會注重付出的過程,并且了解只有在真心付出的時候,才會用開放的心去接受。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覺以及負起全責,如果能為自己的生活百分百負責的話,就會了解,犧牲者的角色其實是自己選擇的。如作者指出,如果我們能用安全覺知來處理負面情緒,那么情緒很快會變成能量,如果我們能用完全覺知來看待充滿了愛、喜悅或祥和的感覺,那么我們心中的愛、祥和或喜悅就會增長,這些美好的感覺,會增強到我們所能承受的極限。
只要我們誠實地去面對自己的心,內心有意愿、有決心想要改變,擺脫內心的那些“犧牲者”、“折磨者”,或是“壞人”的影響,對伴侶付出我們真正想要去付出的東西,沒有任何負擔地從心而為,那么我們在親密關系中就不會那么的累,真心的付出也能讓我們真正地了解自己,和伴侶的關系也會得到很好地發(fā)展。
《親密關系》讀書筆記4
日暮,夕陽,枯荷,細水,僻靜之美。
你渴望良好的親密關系,好像越努力、越使勁,可不知怎的你們之間關系好像反而更疏遠和冷淡了?
你渴望擴大交際圈,讓生活更有趣,但面對陌生人群,你不知道如何相處?
你渴望與父母走近,但他們的行為方式和觀念,讓你失去耐心,煩躁不已?
在這本《假性親密關系》里,作者史秀雄探討了與戀人、自己、父母之間的關系,分析了假性親密關系的形成原因,并結合作者自身經歷和大量豐富案例,教讀者如何走出困惑而無解的人生。
20xx至20xx年,我買了很多心理學專業(yè)書籍和各心理學流派專家關于療法的書籍,發(fā)現枯燥的心理學名詞一般人真是難解。非專業(yè)人士有一個很好的了解心理學的讀書辦法,就是讀在心理學行業(yè)混跡10來年左右、積累了大量的心理學專業(yè)知識和豐富咨詢案例的人士寫的書籍,他們的書,是他們對心理學實踐運用后的解讀與體會,對于沒有心理學專業(yè)背景的人來講通俗易懂、有血有肉有料、貨真價實,本書作者寫的書就屬于這一類。
愛情的真相與假相
1.如何與伴侶更親密
常有這樣的事,女方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不要說了,這些問題說再多也沒用,就這樣吧。”
這時男方可以說出自己內心感受:“你這樣講話讓我覺得你在推遠我,在嫌棄我。這樣會讓我很難過,讓我感到很焦慮,所以我才一直追著你談這個問題!
這樣對話,可以讓雙方集中到情緒上來,觀察自己此時此刻的感受并分享給對方,然后詢問對方的看法、感受、意圖。當我們將注意力放在雙方情緒上時,發(fā)現女方的不耐煩和男方的追問都是想要保護關系不受傷害,最后我們得以站在同樣的出發(fā)點繼續(xù)對話。
2.感情不爭輸贏
常見錯誤現象,很多人在親密關系中所犯的錯誤就是為了爭論對錯輸贏,掌握控制權,寧可犧牲親密關系,因為我們習慣了以強制的方式使對方接受。國學大師曾仕強曾說,千萬記住,家是講情不是講理的地方。
其實我也有這種吵架時只關注到自己此刻情緒不爽要發(fā)泄出來的時候,甚至忘了吵架是為什么事要吵,現在通過看心理學書籍慢慢反思自己:此番吵架到底是為了達成什么有意義的事情呢?
發(fā)自內心的協作與相互支持,只可能產生于良好的關系中。作者教我們,我們不確定有些話、有些事是否該表達和該做時,問問自己:“我這樣說,對促進我們的關系有幫助嗎?”
3.親密的我們?yōu)槭裁措y以表達真實情緒?
作者強調:情緒的表達方法和能力需要不斷練習和培養(yǎng)。如一個家庭中父親或母親強勢,常對自家男孩說,學會情緒表達是很女性化的表現,久而久之,男孩子不敢表達情緒,于是成年后在人際關系里缺乏相關技能。
我兒子小名叫兔子,一年級,我經常聽兔子說:
“媽媽,我寫作業(yè)你怎么對我這么嚴格?跟以前對我不一樣了?”
“媽媽,你這樣批評我,現在到了吃飯的時候,雖然有好吃的雞翅,可我的情緒不是太好,吃雞翅的心情和胃口都沒了?”
............
我跟兔子說:“你知道嗎?上次期中考試比你考得差很多的孩子,他們都在這次期末考試中趕上來了,我們要不要努力一些?”
孩子說:“媽媽,你看我一片的片字都有點想不起來該怎么寫了,媽媽你批評的對,我要加油努力了!
真可謂一次良好的母子對話時光!感嘆我家兔子不知是大了,還是我學了心理學對他的影響,他不表達我對他學習要求嚴格、批評過于嚴厲,下一步我怎么對他解釋說媽媽剛才為什么這樣對你呢?我們之間怎么通過一次次語言碰撞消解誤會呢?兔子有時候真的是很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突然砰出來一些詞,令我驚訝良久。
之前兔子爸爸總說男孩子哭哭啼啼干啥,我總跟孩子說,你有什么想法就說出來,不說出來媽媽、老師、同學怎么知道你想什么,別人怎么幫助你呢?
要想孩子長大了在各種關系里表達自如、游刃有余,小的時候反復練習,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很重要。
3.什么是真愛?
作者的回答是:發(fā)現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生活、照顧自己、不需要依賴任何人而讓自己快樂和滿足的時候,卻突然愛上了他。
真愛的意義在于,它是生命中難能可貴的一種激勵個體和兩人關系成長的美好力量。這種力量,讓我們在困難和停滯不前時,給予你充足的信任和支持。
擁有這樣的關系,人們會有勇氣直面曾經逃避的很多問題,變得更勇敢和強大。好的感情,是在相互支持和鼓勵下不斷成長。
4.要面包還是要愛情?
很多人糾結于到底是要找個經濟條件好的還是找個感情基礎好的人?
生活的智慧在于平衡。作者一針見血地說出了比較實際的答案:愛情和面包,你可以偏向任何一方面,但是不要失去補償或提升另外一方面的可能性。
5.你常用懲罰式的激勵嗎?
有的老婆總當老公面說,自己的某位工作伙伴,多么成熟、上進和優(yōu)秀。
有的老師和家長,也用打罵孩子的方式懲罰孩子。
這些都是典型的懲罰式鼓勵?此葡霂椭鷮Ψ礁牡裘,實則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該用積極的溝通方式,可我們大多習慣用抱怨、指責、發(fā)泄、質疑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很多人成年后,因缺少正確模仿對象,便身不由己將自己痛恨的懲罰式方式照搬進自己的生活。他們對待戀人以為只有讓對方足夠害怕、足夠有壓力,對方才變好。遺憾的是,孩子無法選擇父母,但戀人可以選擇離開。
當你和伴侶發(fā)生矛盾時,你要思考:對方怎么樣改變能讓你感到滿意?如果有人要讓你做出這樣的改變,激勵你的最好方式是什么?他改變后會帶來怎么樣的回報?當你把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正面積極地和對方溝通后,相信你們的關系越來越和諧。
6.共情很重要
對方有了情緒,先關心情緒后關心事情,《正面管教》中提到當人的情緒來臨時,人是屬于動物腦和原始腦的狀態(tài),你講什么大道理都聽不進去,先關注對方的情緒,只有情緒調試的差不多了,他才聽的進去你在說什么道理。
從現在開始,面對伴侶時關注對方所表露的情緒信息,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感受。讓人感到“被重視”、“被理解”的方式只有共情。
親密關系的相處之道:是把人視為情感的動物。
與自己對話
人一生最重要的關系不是親密關系、不是親子關系,而是與自我的關系。
1.創(chuàng)造獨立自我
你要始終將自我成長作為親密關系中的核心目標。在這個充滿變數的環(huán)境里,穩(wěn)固的關系不是靠死守,而是持續(xù)學習與適應,才是情感關系中的真正自由。
中國NLP大師李中瑩說過,你自己獨立了,把自己過好了,你才有可能在婚姻關系里過的好。
人的獨立很重要。獨立的思考能力和經濟能力,你才能掌控自己的世界,不被別人委屈求全地牽著鼻子走。
2.沒有對的人,只有對的關系。
如果一段關系不僅沒有帶來成長和進步,反而讓彼此的性格和相處模式變的很不健康,那么無論兩個人看起來多么匹配,都注定是一場失敗。
3.善解人意是怎么做到的?
很多時候我們感到難以理解別人,是因為我們過于注重找到那些我們熟悉、認同的觀點、角度、想法和認識,而忽略了在每一個靈魂深處,情感的共鳴才是最親密的、最真摯的體驗。
當我們真正想去了解對方心思時,如關注他做這件事情的價值和意義,關注這件事情背后潛藏著的動機和渴望,不只是關注對錯,會更容易走近對方內心。
4.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們往往有太多的顧慮和擔心,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眼前很多問題阻礙了我們看清自己的方向。
這時,你可以好好想想如下兩個問題:
明年這個時候,你會是怎么樣的?
快進到不久于人世的時候,回頭看看今天會覺得怎么樣?
這樣的問題,可以讓我們暫時繞過眼前的障礙,去站在終點考慮我們希望怎么樣出發(fā)。
5.如何應對復雜的人際關系?
作者不認為人的性格只有兩面,他認為和不同人在一起,在不同情況下,會需要不同的表現。若你發(fā)現只有兩種表現,要不張揚,要不沉默,這或許是你的人際能力很有限。
生活中要應對的情況和關系很復雜,我們?yōu)榱诉m應這種復雜性,也該發(fā)展出完善和多樣化的社會性格。你應該看到每個人為了被群體所接納,都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自己的某些個性。
與父母和解
很多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規(guī)范,甚少關注孩子的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更談不上發(fā)現孩子的獨特閃光之處。
1.缺愛的孩子懂事早。
很多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如順從、安靜、專注于學習、積極完成父母指定的家務,遇到事情主動安撫和壓抑自己情緒,不給父母增添任何情感負擔,不給父母增加經濟負擔.......
這些“懂事”的期待像一個個黑洞,孩子不停地揣摩父母期待的懂事標準是什么,試圖讓大人滿意,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快樂。
很多孩子年少時習慣了順從父母的意志,對于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感到茫然,在事業(yè)和婚戀關鍵選擇中,背離了自己內在真實感受滿足父母期待,最終付出了高昂的人生代價。
孩子,你為什么不直接告訴父母,你需要他們的愛呢?你希望他們以怎么樣的方式愛你呢?當你不再羞于向他人提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時,也開始了前所未有無限的可能。
如一個人成長中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沒有表達的環(huán)境,那么憤怒的情緒可能是被壓抑最多的,我們可能會因為這種壓抑帶來的侵犯感而感到更大的憤怒。
小時候長期被壓抑,還有種可能就是成年后我們因害怕傷害對方,而用回避、沉默、逃避、疏遠以及終止關系來表達憤怒。
父母多和孩子正面積極溝通,多關心孩子飛的累不累,而不是只關心孩子飛的高不高,不能只擺出一副家長說教的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平等、耐心、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是有效溝通的前提。
2.如何與父母和解?
很多人糾結于小的時候父母不理解我們,對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內心傷害。我們可曾想過是什么造成了我們父母的性格和處事方式呢?他們的原生態(tài)家庭或許比我們現在的家庭狀況更糟糕。他們也許是更可憐的一群受害者。
當然也不是要我們完全忘記原生態(tài)家庭的創(chuàng)傷。也許有的事情真的不能完全放下。對某些家庭來說,成員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反而更合適。
最健康的家庭關系,未必是最親近和甜蜜的。若你通過思考、溝通、協商,與父母保持適度的距離,讓不同的個性、觀念、生活方式的人感到平衡與舒適,同時支持彼此成長,這就是最好的家庭狀態(tài)。
各種糾結的親密關系假象,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和身心快樂。人的疾病七成是情緒導致的。你的身體狀況直接反映了你的人際關系狀況。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求這個永恒的話題:健康與快樂。
從此刻開始,讓我們改變過去局限的思維,采取積極的視角和開放的態(tài)度,重新開啟與戀人、自我、父母高質量的和諧共處模式。
20xx年,愿有緣的朋友們,關系融和,歲月靜好,淺笑安然!
東湖梅園
《親密關系》讀書筆記5
什么是親密關系?具備以下6個特點。了解、關心、信賴、互動、信任和承諾。如果僅有一些特點存在,那么這種親密關系或多或少會逐漸淡化。是不是親密關系的關鍵標志是這一對新伴侶第一次意識到彼此之間的相互依戀開始的。
關于承諾,并不是指相互的諾言,而是指他們期望他們的關系可以一直延續(xù)下去,他們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和物力去實現這個延續(xù)下去的目標。
親密關系使人有歸屬感,所以朋友少的人,或者愛人少的人相對于有愛心的人而言,死亡率更高(2~3倍);橐霾恍腋5娜,一般都有一系列的問題,壓抑、酗酒、暴飲、暴食、,精神分裂癥等等。
社會中男女比例的差異,男性比較高,女性比例低,那么男性一般想讓女性在家做家庭主婦,想留住她,想讓她經濟上依賴他;另外男性會反對離婚。相反,女性比較高,那么,男性不太想女性依賴自己,約束自己,喜歡女的工作,推遲結婚,不滿意的話還有選擇的余地。
兒童時期的撫養(yǎng),對將來的影響較大。嬰兒期得到了更多的精心撫養(yǎng)愛護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喜歡和別人交往,容易和別人發(fā)展出信任的關系。
兒童得到的是時而熱情的關注,時而心不在焉、焦慮的關照。那么小孩對他人冷漠,復雜的感情。這樣的孩子過分的緊張和過分依賴,表現出對他人的過分要求。
還有一種是小孩得到的是心不在焉的,免為其則,時而兇狠的撫養(yǎng)的話,小孩認為任何人靠不住,所以在他人關系上畏縮不前。這樣的孩子容易猜忌生疑,不容易形成信任和親密的關系。
很明顯,從父母的身上就能推測出孩子對于未來愛情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有很多不幸家庭的孩子,愛情都不是很順利。這種依戀關系會持久相對穩(wěn)定,但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一些事件的發(fā)生或新的經歷,讓心理發(fā)生變化的可能性。
大多數人喜歡可以鼓勵和夸獎他們的伴侶,但是有負面自我概念的人卻不這樣想。
如果一段感情沒有圓滿的結局,好像最初就有一方就對他人沒信心,就是處在一種焦慮的狀態(tài)上,害怕破裂,總是擔心他會失去,必定會對這段感情沒信心,所以分手是早晚的事情。
要想成為朋友或者戀人,最初的條件就是先要在一起。這種在一起主要是指空間距離上的在附近。成為親密關系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是否很近。鄰居,同桌,舍友,同一辦公室的人,將成為發(fā)展成親密關系的可能;叵胍幌履愕呐笥涯男┎皇蔷驮谀愀浇娜?夫妻或戀人之間,分離并不會加深感情,分開的夫妻比住在一起的夫妻更容易離婚。
屢見效應里講,有人你見過很多次,雖然沒說過話,但當她和別的陌生人一起出現時,你更喜歡你熟悉的,見過的這一位。所以很多時候,你以前認識的人,你并不熟悉,在異國他鄉(xiāng)或者外地再一次見到時,你會覺得特別親切,而且好像老朋友了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發(fā)展成朋友。但如果是不喜歡的人的話,頻繁的出現只會讓你更加討厭。所以不喜歡了,就躲遠點,最好永遠也別再見面。
外表是吸引的一個條件,但不是全部,不過在剛接觸的階段,相貌的般配決定了是否能不能進一步發(fā)展。相貌有差異的人一般不愿意交往。
根據相似性,我們更可能喜歡和我們相像的人,比如同樣的背景、興趣、品味、愛好,個性、外表、態(tài)度等等。兩個人越相似,也就越喜歡對方,就像喜歡自己一樣。
研究者發(fā)現“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也就是父母越是干涉他們之間的交往,他們彼此之間越相愛,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相關,父母的干預在彼此的熱情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為避免逆反情況,所以建議父母不過要多的干涉孩子的行為,溫和的表現父母的不快,或者什么也不做。當時間不多了,會給人緊迫感,讓意中人更具有吸引力。從這個角度上說,父母干涉的婚姻,和大齡結婚的人,是不是幸福指數更低呢?
根據多數理論,我們更會被出現在我們周圍,回報性高的人所吸引。那么在你周圍的人,喜歡你的人更容易成為你的朋友。
用歸因來分析,對彼此關系滿意的幸福的雙方來說,把歸因歸于內部,穩(wěn)定和普遍的。他們傾向于淡化對方的越規(guī)逾矩,認為不過是偶然的、不尋常的、有限制性的,可以的到原諒的。不幸福的一對,則往往夸大了負面舉動,縮小了好的一面。往往將正面的舉動理解為非出自本意,只是偶然的行為。所以幸福的伴侶以仁愛來判斷對方,能夠保持幸福的關系?鄲赖陌閭H則不論如何行為,總以一種不滿的方式看待對方,當對方表示有好時,也被認為是短暫的,不具代表性,間歇式的、偶然的行為,而且傷害看成是故意的。
非語言交流包括面部表情、凝視行為、身體語言、身體接觸、人際距離、準語言六種。面部表情在非語言交流中占主導地位。有人會故意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但偽裝的表情細微之處掩蓋不住真相。凝視代表傾聽,凝視代表了興趣。身體語言的常伴隨語言交流進行解釋和說明;身體接觸,關系越親密,身體接觸越多。但兩個人地位不同時,一般只有單方面身體接觸,身體接觸往往是地位高者更主動接觸地位低者。
人際距離,人際距離的親密區(qū)是從前胸到1.5英尺處,如此距離之內的兩個人,他們的交往充滿愛意或者敵意。個人區(qū)距離從1.5到4英尺范圍內。大多數朋友在這一范圍內交往。當一些人在社交區(qū)4至12英尺的范圍時,交往呈現事務化。如果在12英尺之外,那交往就比較正式。另外,距離和各國習慣和文化也有關聯,男性之間的距離比女性之間的距離更大。地位高的人之間距離比地位低的人之間的距離更遠。同樣微妙的距離也可以測試夫妻雙方的美滿程度。
準語言——包括除去話語之外說話人聲音中的所有變化,節(jié)奏、聲調、音量和速度等等娃娃腔。娃娃腔一般在愛人、孩子和寵物的交流中使用,另外一方面是對聽者能力差不夠或者柔弱的人使用。能力越強的人越不喜歡娃娃腔。
伴侶們非語言交流的敏感性和準確性預示他們關系的幸福程度。非語言交流做的不好的夫妻一般他們的婚姻不太滿意。如果出現了問題,往往是丈夫的過錯。有研究認為,女性的直覺更準確,其實是女性更善于解碼,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微妙的但真正的非語言線索來辨明實際的情況。更為糟糕的是,在婚姻中出現了丈夫解碼不準確的現象,但丈夫并不自知,他們還認為自己做得很好。也有研究者認為,婚姻中的非語言交流溝通不暢并不總是丈夫的過錯。
在不幸福的婚姻中,夫妻雙方都能正確的理解陌生人的信息,但不能了解彼此。原因是夫妻雙方出現不滿意,就會有排斥現象,交流也不再熟練,非語言信息交流不敏感、不關心、不滿意。甚至將正面的信息理解為負面信息,形成一個怪圈,使相互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惡化。
夫妻雙方的交流上,不快樂的伴侶們往往不擅長遣詞達意,抱怨的時候東拉西扯,雜亂無章,牽涉多個話題,偏離主題,往往給對方一個行為帶一個通用的帽子或者總結,比如:你總是不聽我說完話,你總是和你媽一樣。其次,不快樂的伴侶們不善于傾聽。很少用去想“對方為什么會這么說”,而一般總是在想,“他憑什么這么說我”,“我沒有做錯”,“他也是這樣做的”,“他在某一方面還不如我”等等。還有,不快樂的伴侶交談時表現出消極的情感。“他就那樣”“說也沒用”“對牛彈琴”。
對于伴侶的抱怨常常報以貶低和蔑視性的諷刺。這樣只會讓事情更糟糕。當一方抱怨時,另一方采取侮辱、嘲笑、對立性的幽默等不同形式表現出來的蔑視,都讓矛盾更加激化。這樣對方會自衛(wèi)和反擊,雙方互相抱怨和爭吵。還有一些男性,在一團糟的情況下,采用三緘其口,保持石頭般的沉默,以為能拒絕爭吵,爭辯不利于眼下的情形,其實石頭般的沉默缺乏反應,會讓對方更生氣。石頭般的沉默并不是對抱怨的一種適度認可和關心,而是典型在表達“反對,冷冰冰的距離,自以為是”。其后一種破壞性的交戰(zhàn)狀態(tài)出現。在其后前景黯淡。有研究者通過夫妻雙方的爭吵的前三分鐘就可以準確的預測出這一對夫婦6年后是否會離婚,準確率高達83%。
如果你不想處于這種婚姻生活黯淡的狀態(tài),那么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和溝通,學會保持冷靜和禮貌,學會尊重。
看了《整個生命過程的友誼》這一章,友誼是自愿的、個人的關系,通常能夠提供親密和幫助,雙方相互喜歡并尋求彼此的相伴?偟恼J知是,在不同階段人們對友誼的需求不同。在少兒或幼兒時期,一件小事可能會造成友誼的終結,友誼沒有選擇性,和誰接觸就和誰是朋友。往往朋友來源于和小孩接觸的人或者同學。少年時期的友誼,這時的友誼被看做是與他人合作而得到相互的利益,有排他性和占有性的關系。友誼也有了忠誠和尊重的味道。青年時期的友誼更多的是一種依賴。尋求親近,安全需要,抗拒分離,感情依戀。年輕人主要的依戀從父母的關系轉變?yōu)榕笥训年P系。在這一時期,學生抗拒分班,抗拒轉學,以及換老師等行為,變化一時不能適應,尤其是遠離家庭出外求學的孩子,總會在這些情況出現時表現出一些煩躁、不安心學習、懷念等行為。
在青少年時期,還涉及一些小群體或者小圈子行為。小群體是一些相同身份、同伴、愛好、地緣等等形成的小圈子。隨著年齡增長,這一小圈子變得復雜。同性別的小圈子和另外的同性別的圈子融合會形成更大圈子的關系。同性的圈子和異性的圈子相交后,重新組成大群體中有不同的雙性的小圈子,在最后,這一圈子分解成許多松散交往的情侶,從多年后的友誼來看,這些情侶將是凝結這一大圈子繼續(xù)下去的因素,也是解體這一團體的因素。
對于成人的友誼,女性更多是感情的分享,男性的友誼更多的是共同活動。女性傾向于兩兩交往,而男性更會以群體的形成一起玩。女性的同性友誼比男性的同性友誼更親近。女性的友誼是全面的,涵蓋了許多方面和經歷,男性友誼是限定的,做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朋友。
愛情是什么?是親密,是激情,還是承諾。愛情是柏拉圖的愛情嗎,是純愛嗎?愛情和性有關嗎?斯滕伯格的三元理論認為,愛情有以下幾種情況——無愛,喜歡,迷戀,空愛。浪漫的愛,友伴的愛,虛幻的愛,圓滿的愛,你的愛情屬于哪一種?有伴的愛可以長久,虛幻的愛風險性大,圓滿的愛,短期內可以,長期難堅持。
單戀,是一種普遍經歷。一般在16~20歲之間最常發(fā)生。與女性相比,男性更可能發(fā)生單戀,也更可能發(fā)生在焦慮型或者矛盾型依戀風格的人身上,而不是安全型或者逃避型的人身上。因為單戀的人或許認為哪一個人值得努力和期待,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會被對方喜歡的程度,單戀雖然很痛苦,但是他有著成為戀人的可能性,伴隨著挫折,更多的人痛苦之中。事實上,單戀的目標感覺會更糟糕。對于對方的追求和堅持不懈而苦惱,同時也為自己的拒絕而負疚。被拒絕的通常是好人,沒有惡意的,但是自己不得不結束這種感情漩渦,盡快地解決各自的痛苦。
浪漫的愛情不會長久,等幻想、刺激、新鮮、新奇和喚起結束或者淡化之后,愛情就走在了搖曳的邊緣。友伴之愛比浪漫的愛情更為穩(wěn)定和長久。
嫉妒是一種消極情緒體驗,是綜合了傷害、憤怒和恐懼,源于可能將自己珍視的關系輸給真實或想象的競爭對手的想象。男性和女性在嫉妒的傾向性上是沒有什么差別的。嫉妒的兩種類型:反應性嫉妒和懷疑性嫉妒。有一些研究者認為嫉妒是愛的表現,但也有學者認為嫉妒是不適宜,不健康的心態(tài),是對自己沒有信心和對別人不信任的表現。無論如何,對感情和性愛的忠誠與否是引發(fā)嫉妒的事件。依戀型的人也容易產生嫉妒,多慮型的人特別容易嫉妒。
當親密關系中發(fā)生暴力時,仍有一些人繼續(xù)留在了關系中。這主要是因為受害者沒有足夠的經濟來源,女性更多的為孩子考慮,想維持一個完整的家庭的結果,對關系投資多的一方,越不可能離開目前的關系。
離婚,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離婚后婦女一般都撫養(yǎng)孩子,在離婚后經濟情況會變得惡劣。只有50%的父親再繼續(xù)給孩子撫養(yǎng)費。離婚后的孩子心靈上也會受到傷害,幸福指數下降,甚至有一些不良行為,比不離婚的維持惡劣婚姻的幸福指數還要低,但是離婚后選擇再婚的父母,會讓孩子的幸福指數比正常的幸福指數低,但比單身父母家庭的幸福指數高。父母一方死亡的孩子的幸福指數在單身家庭之上,又在再婚父母家庭的幸福指數之下。
孤獨,并不等于身體的隔離。它是指一種失落與不滿的感覺。這種感覺由個人所有的社會關系與個人渴望的社會關系之間的失調產生。孤獨分為:由于缺少社會交往網絡產生的社交孤獨和由于缺乏單一的,熱烈的關系引起的情感孤立。孤獨時主要有四種情感:絕望、難耐的厭煩、自貶和沮喪。富人比較不容易孤獨,已婚人士與那些分居、離婚或伴侶死亡而經歷了關系喪失的人士相比,孤獨程度較輕。一般而言孤獨感是隨著年輕到退休前不斷下降的趨勢。孤獨在老年略有所回升,尤其是那些獨身、寡居、失去生活能力的老人。
孤獨的原因包括五類:孤立、疏遠狀態(tài)、獨處狀態(tài)、被迫隔離狀態(tài)和錯位狀態(tài)。女人容易成人孤獨,一般男性不愿意承認自己孤獨,似乎成人孤獨是不堅強和不勇敢的行為。
擺脫孤獨的方法:樹立生活信心,集中精力豐富友誼,而不是在尋找戀愛伙伴上,分析孤獨原因,增加社會交往。孤獨總不是可以避免和減輕的,獨處或者可以自我反省和自我認識,強化他與家人之間的關系。
《親密關系》讀書筆記6
在無意間帶著好奇開始看這本書,借由書中部分的感悟處理了自己身上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又在很巧的情況下得到了書幣得以草草的讀完了后半部分。遇見《親密關系》也是很有緣分的事!
親密關系會經歷哪些階段?作者說,是從一開始的美好,到帶有不實華彩的月暈,到現實與心理層面的幻滅,到發(fā)覺問題本質的自省,最后到得到醍醐灌頂的啟示。
伴侶是什么?我曾以為伴侶是滿足我心里最深刻最需要的需求的對象。作者適當肯定了我的想法,并且還有更深一層的指引。
伴侶是鏡子,是能反映我自己內心中曾經受過痛苦的“照妖鏡”。在與伴侶交往過程中必然會經歷控制,權利斗爭等等的不愉快,而這些問題想來根本不是伴侶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問題,伴侶只是像鏡子把問題揭露出來了。能想到這點的話,首先應該感謝伴侶,因為是這樣才有了一次正面面對曾經苦痛的機會;然后就是愛你的伴侶,愛這個在緊張關系中的“敵人”:因為她是鏡子,她就是你,你的苦痛往往也是她的苦痛,努力愛她其實就是愛自己,直面內心的愛她就是在深入地為自己療傷!
伴侶是導師,是引導我通向自省的導師。和處理親密關系一樣,一些時候我們也容易落入像“受害者監(jiān)牢”一樣的怪圈,覺得哪里都不是出口,怎么做問題都得不到解決。這時最好的辦法可能是超脫問題本身,跳出去往圈里看,可能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跳出去了以后,很可能會發(fā)現,自己才是問題的根源,不斷的懷疑會吞噬自己。如同在幻滅一章里也提到的,人必須要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能力的有限,接受自己在一些方面的“不行“,勇敢的面對自己,面對你的伴侶,才有可能推動親密關系往下一步推進。另外這種時候,更需要堅定決心,要相信愛可以融化問題的冰川。
對待親密關系,愛和溝通永遠是最好的粘合劑。兩個愛著的人,都敞開心扉,坦露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是沒有什么坎過不去的。難點在于,如何找到愛著自己的人,或者說如何判斷身邊的這個人是深愛自己的?因為如果不能確定這一點,“愛“這個前提不能滿足,就不會有溝通的平臺,又何談真實地面對自己、解決問題、處理好親密關系、以及撫平曾經的痛苦呢?
這正是我覺得這本書有一點點瑕疵的地方:它討論了親密關系的過程,以及介紹了處理好親密關系的指南,卻沒有講怎么去建立起一個健康的親密關系,或者說怎么在途中判斷一個人是否是能帶你走向自己內心的伴侶。作者也曾提到,愛指引著他對前女友做最好的選擇就是分手,但這方面的描述還是太抽象了。能找到對的人,后邊的一切才有可能發(fā)生吧。
當然,這不影響它是一劑非常深入地指導我如何對待、處理親密關系的良藥,是我在感情世界涉世未深的時候提前給我打了的一個預防針。如序里所說,這是一本不能只讀一遍的書。不出意外的話,以后我會買一本放在床頭,時不常的和我的伴侶探討。當然的當然,是先要找到那個愿意深讀這本書的.人啦!
《親密關系》讀書筆記7
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也體驗過狂喜與極樂,我們渴望建立永恒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他告訴我們如何穿透自我障礙,用愛釀造幸福秘方——沒有人能年復一年地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系之中,但我們能在親密關系的旅途中,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
早就知道這本書,但一直沒翻開讀,在完成了其他讀書計劃后,忽然想起這本書,終于決定翻開,做一番新的探索。
鑒于這本書的鼎鼎大名,閱讀的初期,我一直懷著一種愛智求真的激動,每行字都恨不得看三四遍,來回翻閱,認真體會,務求得到深入的理解。一直覺得,有關關系的話題都十分復雜,難以理出頭緒,尤其是理清一個循序漸進的成長過程。但克里斯多福老師做到了,總結的十分清晰,讓人讀得越多,越感覺到書中觀點和自身的契合。也能感覺到,那些在親密關系中的種種經歷,克老師仿佛都親身體驗過。事實上的確如此,這本書,可以說是以克老師的親身經歷寫就的,非常有說服力,同樣,也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親密關系,是我們的內心的向外投射,是內心對我們自己的明確提示,是認識自我的工具,也是讓我們找到自己、原諒自己、做回自己,通往靈魂覺醒的橋梁,它的發(fā)展,是一個迂回曲折,而又漫長的過程:
對于所有人,自嬰兒期開始,最重要的需求是歸屬感和感覺到自身的重要性。為了這些需求,我們付出種種努力,讓自己與眾不同,以值得被愛,長大后,不斷尋求那個可以滿足我們需求的另一個個體。一旦發(fā)現“合適”的人,就迫不及待的與他們建立連接,結成一體,以獲得持續(xù)的滿足感,這是親密關系產生的原始動因。
殊不知,對方和我們一樣,同樣也是一個需要被滿足的個體,他(她)們同樣想在我們身上收獲類似的滿足。親密關系的開始階段,兩人沉醉于享受這美好的甜蜜,都看不到背后的危機。就像那英在歌里唱的,初期形成的關系,就像是霧里探花、水中望月,我們沒有一雙慧眼,無法分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就像那美麗的月暈,讓耽于欣賞眼前的絢麗,無視月暈之下的冰冷,有意無意的,忽視那真實而又斑駁的真正核心(也就是我們的真實內心)。
為了獲得更多的滿足,雙方都不斷的從對方身上索取,甚至試圖將對方進行改造,希望對方能變得“更好”,最好能成為能夠不斷給予我們滿足的完美個體。這種互相索取和改造的過程,在雙方之間產生權力斗爭,矛盾也不可避免的產生。就像那絢麗的煙花,月暈中的親密關系,不過是短暫的輝煌,長久的相處之下,雙方終于卸掉偽裝,展露出真實的一面。與初期相識時相比,行為方式上出現一定的偏差。這種偏差,讓雙方都不得不懷疑:這還是我當初認識的那個人嗎?絢麗的甜蜜,終于成為幻滅,化為一地雞毛,臣服于瑣碎凌亂的柴米油鹽。
正如克老師在書中所說的那樣:“通常我們再親密關系中所謂的愛,事實上由于伴侶行為所帶來的滿足感,或對于重要感與歸屬感的需求!必M不知,“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完全與任何情境和情勢無關,無法從他人那兒獲取,也非由他人的行為而觸發(fā),而是因為你就是你!”
“一段關系的目的不是給予與接受彼此的愛,而是幫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來所尋求的愛。”親密關系中的伴侶,同時扮演了三種角色:折射你內心不適感的鏡子,激勵和啟發(fā)你尋求真實自我的老師,以及與你共同成長,開啟并陪伴你走過一段生命旅程的玩伴。
走過初期和絢麗和隨后而來的幻滅,就來到了一個轉折點。在這里,親密關系或是在失望與痛苦中破滅,或是在愛與困惑中砥礪前行。由于不是每個人都了解親密關系的真正意義,不能再這個階段處理好彼此的關系,許許多多的伴侶,就在這個轉折點倒下了。這個轉折點,就像西西弗斯那推著巨石所攀爬的山頂,若不能在攀爬中改變原有的模式,就注定著一次又一次的重復,新的親密關系,有可能還是一樣的從絢麗到幻滅的過程。在轉折點上,如果不能成長,就注定要滅亡,最終,對親密關系陷入失望,痛苦終生。
這個轉折點便是親密關系的第三階段——內省。
內省階段,是“親密關系中最丑陋的階段”。因為伴侶之間,已經圖窮匕見,開始展露各自最真實的一面。面對著不再迷人的伴侶,雙方都可能感到無力,處處碰壁,左右為難,深感無法進一步改善關系。到了這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驗。
需要明白的是,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自我內心的投射。從絢麗到幻滅再到內省,我們終于獲得了一個“檢視自己的內心并發(fā)覺所有親密關系問題的源頭”的機會。要抓住這個機會,首先,需要記住幾點準則:
1、所有的問題,都是經過偽裝的寶貴經驗;
2、跳出問題的框架,才能將問題解決;
3、每個人都有能力百分百的為自己負責;
4、自由并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本身,每一個問題,都是通往自由之路的一個機會;
5、以愛為準繩,可以解決一切困難。
在上述準則下,再來看內省階段存在的問題,自然的就能浮現出適合的答案:
1、罪惡感。克老師指出:“內省階段的一大發(fā)現,許多行為都不是出于愛,而是處于罪惡感!边@種罪惡感,往往不是來自我們自身,而是來自于原生家庭中的遺留:在“言傳身教”下,祖輩早已存在的問題,遺留到了我們這一代。只要問題未能解決,或者不能突破,罪惡感就會一直存在。
在嬰兒期,孩子需要依附成人才能生存。為了獲得滿足,孩子不自覺的取悅成人。于是,這種仿佛是與生俱來的罪惡感,讓人從孩子階段,便“執(zhí)著于固定的行為模式”(與長輩相似的模式),為滿足對家庭的“死忠”,放棄自我,進而阻礙個人在自發(fā)性、靈感、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的發(fā)展,失去表達自己的機會。
2、犧牲者和放縱者。罪惡感導致犧牲行為,讓人以討好的方式祈求給予,這種犧牲,無法從表面上看出是否情愿,但當事人一定知道。不情愿的犧牲包含著憤恨,“會覺得有人在占你便宜”,那個人,就是我們所認為的放縱者。這種因罪惡感產生的犧牲并不包含愛,使人壓抑,甚至從憤恨轉化為仇恨,為親密關系的發(fā)展制造各種障礙,甚至成為親密關系崩潰的導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放縱者不一定是他人,很多時候還會是我們自己。在犧牲的同時,為尋求補償,當事人會在某些事情上補償自己,比如吸煙、酗酒、玩游戲、購物等,這種補償,如果過度,也是一種放縱,嚴重時,使“犧牲者”成癮。
3、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組成的“三角監(jiān)牢”!皬娜诵陨蟻碚f,我們傾向于保護自我最脆弱的部分,這也是造成關系沖突的主要原因。”在內省階段,為了證明自己的特別,獲得更多注意,伴侶之間經常較勁,較勁的結果,無論輸贏,雙方都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
一旦遇到問題,雙方首先“會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與想象中的“龐大的力量對抗”。但是,除非出現奇跡,這樣的對抗永遠無法獲勝。為了逃離痛苦,起初的“受害者”便把問題怪罪在對方頭上,因為“指責是心理防御機制的關鍵因素,責怪他人、批評他人的行為,……是一種輕而易舉的手段,能夠簡單的利用道德批判,將自己提升到一個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們擺脫自身的不安。”這時,“受害者”便轉變成為“迫害者”。
可是,這種態(tài)度,“最終只會加強自我的受害者意識”,其“防衛(wèi)機制常常是自我否定,僅僅將“自己置于一個道德正確的位置”。這時,便是“拯救者”現身的時候。
“拯救者”既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對兩者進行撫慰,努力“讓我們處在沒有痛苦也沒有問題的理想境界”。需要明白的是,問題,才是其中的關鍵,對問題視而不見,只專注于撫慰的“拯救者”形象,無法真正的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拯救者”的存在,是受害者保持“軟弱無助”,迫害者得以繼續(xù)“放縱脾氣”的重要支持。
到了這個階段,親密關系便陷入了由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組成的“三角監(jiān)牢”。伴侶都感到沮喪,親密關系難以成長。
這時,就要回到以上提到的幾點準則,按照愛的指引,百分百的為自己負責,跳出問題的框架,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
正如本書的副標題所說,親密關系是“通往靈魂的橋梁”,順利的度過了絢麗、幻滅、內省過程,恭喜你,接下來,便來到了最甜蜜的節(jié)點。在這里,你將得到親密關系給你的獎勵,更確切的說,是發(fā)現真實的自己收獲的果實——啟示。
當然,要來到這里,除了克服以上諸多困難,還要解決小我的一個陰謀——自我懷疑的陷阱。與克老師說的一樣,我有過許多次這樣的經歷,每當做了個重大決定,或者是即將面對突破時,自我懷疑的心理便會露頭。它使我緊張、退縮,想要放棄。作為陷阱,它最重要的特點,便是無法對抗,越與之對抗,它就變得越強大。最有效的做法,認同它的存在,感受它帶來的恐懼和痛苦,并“相信生命,聽從自己的心”。然后,你就會發(fā)現“懷疑心理也對你有所幫助——它能讓你更堅定的追尋自己的靈魂!
書看完了,依然感慨克老師對親密關系的深刻洞察力。我清晰的記得,在讀書的某個時刻,感覺有一束光在頭頂照耀。就像一本明燈,讓我明了親密關系中諸多問題的來源,并指引著我,讓我更加清晰的穿透迷霧,更加了解他人,認識自己。
最后,我再補充一點。
記得有一期的《觀復嘟嘟》,有網友問馬未都先生:相親時,初次見面,您認為最應該看對方的哪一點?馬爺的回答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他沒說那些學歷、收入、人品、長相、車房、家庭等平常人們關注硬性條件,只說了一個詞:誠懇。
他解釋說:男女第一次見面,無論哪邊,為給對方留個好印象,都千方百計讓自己顯得更加優(yōu)秀。該打扮的打扮,該收斂的收斂,凈挑好的說,一舉一動都特有素質。所以說,初次見面時,男女之間都不誠實,都沒有展示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再說了,初次見面,由于時間太短,不便了解那些硬件條件,說了也不一定準確。最有可能感受到的,便是對方的態(tài)度是否誠懇。只有誠懇,有個認真的態(tài)度,男女雙方才有進一步發(fā)展的可能。
想到這,忽然明白,經營一段親密關系,不是一樣的道理嗎?只有在誠懇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從親密關系中得到收獲,親密關系才能成長。只有誠懇對待,克老師提出的方法也才有用武之地。
【《親密關系》讀書筆記(7篇)】相關文章:
《親密關系》讀書筆記7篇04-08
挫折讀書筆記04-11
孝經讀書筆記04-08
《孔乙己》讀書筆記04-03
生命讀書筆記04-03
《亡羊補牢》讀書筆記04-02
《蝎子》讀書筆記04-02
《珍珠》讀書筆記03-31
《刺》讀書筆記03-28
《寶石》讀書筆記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