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春節(jié)的習俗

時間:2024-03-25 09:04:54 對聯(lián) 我要投稿

春節(jié)的習俗

  春節(jié)的習俗 篇1

  春節(jié)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在中國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還有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相傳至今。比如,掃塵、貼春聯(lián)、貼窗花、倒貼“�!弊�、畫年畫和守歲等等。 春節(jié)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在中國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還有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相傳至今。比如,掃塵、貼春聯(lián)、貼窗花、倒貼“福”字、畫年畫和守歲等等。

春節(jié)的習俗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在古書《呂氏春秋》中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習慣了,此外,掃塵還有“除陳布新”的含義。

  春聯(lián)也叫對聯(lián)、桃符,它以對偶、精巧的文字抒發(fā)美好的愿望,是我們中國獨特的文學形式。春節(jié)貼春聯(lián)這一習俗起源于宋代,春聯(lián)分為上聯(lián)、下聯(lián)和橫批。

  “福”字,指的是福氣、福運,春節(jié)貼“福”字是為了表達對親朋好友的一種祝福�?墒菫榱烁浞值伢w現(xiàn)這種祝福,人們干脆把“�!弊值惯^來貼,表示“�!埂恕�。

  現(xiàn)在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已很是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家家戶戶帶去了興旺和歡樂的喜慶場面。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對聯(lián):“焰火耀長空,色彩斑斕歡度除夕度,金龍騰大地,人聲鼎沸喜迎吉祥年”!

  春節(jié)習俗

  “轟!”一個禮炮打響了,天空頓時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的彩衣。隨著第一個禮炮的打響,各家不約而同地放出了各種款式的煙花,每一家的屋頂上都掛上了一個美麗的帽子。放煙花的聲音震耳欲聾,五彩的煙花使我眼花繚亂。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興了,春節(jié)習俗總會讓我吃驚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個了:吃年飯,看晚會,午夜放煙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媽等親戚都歡聚一堂,外婆外公滿臉喜悅,開心地忙碌著。對,今天我們要吃年飯了!“噼里啪啦”,一陣鞭炮聲響起,年飯做好了!當然,吃年飯總忘不了土地爺爺,敬幾根香,擺幾碗菜和一碗飯,求土地爺爺保佑,來年豐收。接下來,便入席了。吃罷年飯,大家都坐在爐子旁邊聊天。外公外婆這時候可就忙咯!吃年飯(也可以說是團圓飯),是春節(jié)的重要習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兒,大家都會趕回來,和家人一起共享這美好的時刻。吃年飯時,大家總有很多話要說,說工作,說家庭,等等。吃年飯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只要家人都到齊了,想什么時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時候:收壓歲錢。恭喜發(fā)財,紅包拿來!大舅舅一個,小舅舅一個,外婆一個……大家都忙活完了,該坐下來休息休息了,于是,我們便團聚在一起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邊看邊聊,仿佛話總也說不完似的�?偹惆镜�12點了,午夜煙花快燃放了!“轟!”一個禮炮打響了,天空頓時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的彩衣。隨著第一個禮炮的打響,各家不約而同地放出了各種款式的煙花,每一家的屋頂上都掛上了一個美麗的帽子。放煙花的聲音震耳欲聾,五彩的煙花使我眼花繚亂。我和大舅媽跑到樓頂上觀看煙花,我興奮得直跳:“我這次苦熬到12點真是沒白費,這真是太壯觀了!”午夜放煙花,有可能是每個地方都有的習俗,有可能是我們家鄉(xiāng)特有的一種習俗,但都一樣,我見識到了,你們也聽說了!

  這天,是初一,才剛起來,就聽見門外一陣拜年聲:“給您老拜年了��!”“哎!來了來了,新年快樂!”“新年快樂!”這時候,外婆正忙著做早餐,外公則正忙著招呼人�!白幌掳砂�?”“不了不了�!边@樣的對話總會聽見很多次。我趕緊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們出門了。小舅舅的雙胞胎女兒紫依和紫芊各提著一個袋子,每到一處袋子里的東西就會增加一點,可高興壞她們了。所謂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戶地走動,有時候會在哪一家坐一會兒,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著個袋子去拜糖。聲明一下啊,我可沒有哦!

  每個地方的春節(jié)習俗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吧,你們是不是也該讓我長長見識了呢?

  春節(jié)的習俗 篇2

  春節(jié)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走進了,迎面可見的是一群穿著紅色棉襖的小孩童們圍著炸開的鞭炮許愿,大大小小的房子都掛上了紅燈籠,鄉(xiāng)里鄉(xiāng)外都被熱鬧籠罩著。

  老家在瀏陽,這是一座樸素的'鄉(xiāng)鎮(zhèn),偷竊殺人很少,鄰里關系和諧,人人有幾畝地,總是天沒亮就在地里耕作,在這里家家戶戶不分晝夜大門永遠敞開,卻從未有東西丟失,也許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吧。

  熱情樸實的民風逐漸形成了瀏陽獨特的過年方式,在瀏陽,春節(jié)是分小年和大年的,這兩天里最忙活的就是小孩了,只要會走路每家的小孩都會自己找?guī)讉€小伙伴們一起背著大大一個袋子,從家開始挨家挨戶地向遠處拜年,孩子們一般站在別人家門口大聲說“恭喜恭喜搶拜年”然后屋主人便會從房子里走出來說“拜年不當”,大概意思就是客氣地接受新年祝福,每家每戶都會準備小零食或者零錢一個人大概是給兩三元遇到小賣部就會獲得小玩具。無論認不認識都會送上自己的一片心意。

  小孩們7點便開始拜年,大概下午一點才會回家,吃了一頓飯又繼續(xù)拜年,他們的路線是不定的,走的遠的甚至可以走到社港鎮(zhèn),這可是1個多小時的車程,為了不重復拜年,在“拜年團”中一些年紀大的孩子們會上午往一個方向拜年而下午就往反方向繼續(xù)拜年。我拜年時倒是感覺十分有趣,就是拜年回來時要原路返回,路途遙遠自然會有些無聊,那怎么辦呢?我們是走走停停,累了就找個干凈的地方吃零食,等回到了家,零食早已所剩無幾,拜兩天年大概可以收獲五六百元,而這些錢呢,自然逃不過被父母們替我們“暫時性的保管起來”的命運。那些吃掉的零食則是我們拜年唯一可以撈到的油水。

  上了初中以后,便不太好意思去拜年了,但那些和小伙伴拜年的經歷則永遠留在了我的腦海里,成為難忘的回憶。而現(xiàn)在在春節(jié)我的任務是給來拜年的孩子們發(fā)紅包,逐漸成為小主人。

  春節(jié)的習俗 篇3

  歲月匆匆,時間過得非常的快,在炮竹聲中,我們迎來了最盛大的節(jié)日——春節(jié)。每個人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家家喜氣洋洋的,每個人都在忙碌著。

  每到春節(jié)我就會美美的睡上一覺,最后一個起床,可是今天我卻不是最后一個起來的。我早早的起了床,人們把自己手中的鞭炮燃放,聲音很大,四處飛濺,仿佛要把每個祝福傳遞給所有人,炮竹聲接連不斷,熱鬧非凡。我當非常喜歡看煙花綻放的那一瞬間,看著煙花一沖而上,直入空中,劃過閃亮的.軌跡。然后,綻開,綻開,越來越大,綻放出蓮花的花瓣,像無數顆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天空還綻放著其他花朵,有的像一顆顆流星,有的如菊花,各種各樣,讓我目不暇接。它打破了黑暗中的寧靜,將自己最美的地方展現(xiàn)給所有人,變得光彩奪目。

  到了晚上,我們一家人吃完團圓飯后坐在了電視機旁,看著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晚會布置得非常漂亮,幾位主持人穿的喜氣洋洋,讓我感覺到了年的味道。

  大家也為了春節(jié)晚會做了許多的努力,各各表演的都很精彩,尤其是劉謙表演的魔術,非常令人不可思議,完全搞不懂這是怎么回事,讓人充滿了疑惑,觀眾們也連連拍手叫好。但是最讓人期待的就是那趙本山演的小品,幽默而搞笑。在里面趙本山為了不借給鄰居錢,而讓小偷偷他家的東西,把小偷都逼“瘋”了。小偷竟說趙本山家地下是個古墓,聽了就叫人毛骨悚然。最后才知道這個俗稱自己是盜的小偷其實是來自于精神病院,小沈陽和趙本山另一個徒弟也出來了。這個節(jié)目內容非常精彩,我都不知道怎么說,我開心極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晚會結束了,人們一定念念不舍。在新的一年中,我會取得新的成績。在此,祝大家春節(jié)快快樂樂的!

  春節(jié)的習俗 篇4

  很多傳統(tǒng)節(jié)目已被人們逐漸淡忘冷落,惟有春節(jié)是一個化不開的情結。春節(jié)是一種民俗文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日益被簡化、改造。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lián)、貼年畫、貼“�!弊帧⒓舸盎�、包餃子、燃爆竹、隊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因此,我設計了《春節(jié)習俗》這個內容,皆在讓同學們親身感受春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底蘊。

  二、課題的研究目的

  本次活動試圖讓學生通過對“春節(jié)習俗”的研究性學習,加深對春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認識和了解,在實踐中養(yǎng)成善于觀察,敢于探究的良好行為習慣,并從中學會調查、參觀訪問、查找資料、運用網格資源等學習方法。通過學生對春節(jié)習俗的分析、研究,培養(yǎng)他們善于分析、敢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以及積極動手實踐,自覺主動學習的能力。

  三、課題實踐過程

  階段一:分組確定研究項目

  (一)引出課題“春節(jié)習俗”,提出研究內容“春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春節(jié)年俗”“春節(jié)食俗”

 �。ǘ┨岢隹梢匝芯康木唧w相關問題:

  1、關于“春節(jié)習俗”你了解多少?

  2、對于“春節(jié)習俗”你還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春節(jié)的來歷、紅包壓歲錢、拜年、貼春聯(lián)門神、年夜飯團圓飯、飲食文化、文學藝術、民間美術等等)

  (三)學生分組確定研究問題

  1、根據問題的類別,學生自由選擇,成立研究小組(互相協(xié)調)。

  2、分組討論要采用何種研究方法(上網查資料、調查、訪問等)。

  3、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

  4、確定研究專題:

 �。�1)回溯歷史淵源——春節(jié)的來歷與傳說

  熬年守歲、貼春聯(lián)門神

 �。�2)走進傳統(tǒng)文化——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

  紅包(壓歲錢)、拜年、貼春聯(lián)門神、新年放爆竹、接財神、年畫、

  年夜飯團圓飯

 �。�2)感悟節(jié)日文化——春節(jié)食俗

  包餃子、蒸年糕、年夜飯各地習俗

  (3)通俗與高雅的文學藝術——感悟春節(jié)習俗

  春聯(lián)、春節(jié)燈謎、窗花

  (4)民間美術——欣賞春節(jié)習俗

  年畫

 �。�5)春節(jié)忌語

  (四)分組落實研究計劃

  1、根據研究內容,明確學生研究內容。

  2、學生分組討論研究方法,教師及時指導。

  3、確定具體研究內容及方式方法。

  春節(jié)由來與傳說

  四人小組1 春節(jié)的由來 “什么叫春節(jié)”

  八人小組2 春節(jié)的傳說熬年守歲、貼春聯(lián)(門神)等

  春節(jié)習俗

  四人小組3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紅包(壓歲錢)、拜年

  四人小組4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新年放爆竹、接財神

  四人小組5 春節(jié)習俗春節(jié)燈謎、窗花圖案含義

  四人小組7 創(chuàng)意燈謎制作,整理。將燈謎系統(tǒng)的整理在A4紙上,并能發(fā)揮想象力,制作3-5副燈謎進行展示。

  八人小組8 春節(jié)忌語搜集,整理成冊

  春節(jié)食俗

  十二人小組9 春節(jié)食俗包餃子、蒸年糕的來歷及象征意義,年夜飯各地習俗,學習包水餃和蒸年糕。

  民間美術

  四人小組10 春節(jié)文化年畫

  八人小組6 窗花創(chuàng)作并寫明窗花代表的含義,每人3—5張優(yōu)秀作品(A4紙)

  以上研究小組,可以通過上網查資料,查閱相關書籍以及觀看影像資料進行研究,研究方式可以通過:將研究內容以文圖結合的方式整理在A4紙上;搜集繪畫相關生動形象的圖片資料;將研究所得繪制成圖文并茂的手抄報。

  階段二:利用假期時間,各小組展開研究計劃

 �。ㄒ唬┟總€小組分頭行動,通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徑最終獲得所研究問題的結果。(小組成員分工協(xié)作)

 �。ǘ└餍〗M整理歸納研究成果。

  階段三:信息交流會,展示動手實踐、創(chuàng)作的成果。

  1、交流研究成果。

  各小組可由1-2名學生向其他學生介紹本組獲得的成果及過程中的一些方法,同時出示相關資料,并介紹資料的來源。其他同學可提出相關問題詢問。

  2、歸納總結各組的研究成果,并展示。

 �。�1)研究“春節(jié)由來與傳說”小組搜集了春節(jié)的來歷,春節(jié)相關的典故等,并以資料的形式進行展示。

 �。�2)研究“春節(jié)食俗”小組,主要研究“年夜飯”、“水餃”的來歷、程序及象征意義;傳統(tǒng)菜肴的象征意義及取菜名的學問等,并模擬操作實踐。

 �。�3)研究“春節(jié)習俗”小組,主要研究的是傳統(tǒng)春聯(lián)的作法、寫法、張貼的講究及春節(jié)燈謎的由來及窗花圖案含義,春節(jié)送紅包壓歲錢的由來以及拜年的習俗。開展春節(jié)習俗介紹會,將研究所得向同學們進行詳細介紹,并展示相關書面文字圖片資料。

  (4)研究“民間美術”小組主要研究的是窗花的常用圖案、象征意義及張貼的講究,年畫的象征意義及張貼的講究等。小組成員現(xiàn)場進行剪窗花表演。

 �。�5)研究“春節(jié)忌語”小組主要是通過調查訪問等形式收集資料,整理成冊,并予以展示。

  4、總結延伸:

  (1) 50年后的春節(jié)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2) 傳統(tǒng)文化該不該丟?

  春節(jié)的習俗 篇5

  你印象最深的年味是什么?是寄托著美好愿望的煙花,還是懸掛在每家每戶門前的紅彤彤的燈籠,還是大家圍坐在一起說說笑笑的年夜飯?我印象最深的年味則是:軟糯的寧海艾草麻糍。

  春節(jié)來臨時,村民有搗麻糍的習俗,以此表達對生活紅紅火火、團團圓圓的熱切期盼,也展示家底殷實的意思。村民們會給四周鄰里品嘗熱乎乎的麻糍,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除夕前夕,我也參與了今年家里的搗麻糍活動。麻糍是用米、艾草、糖、松花粉做成的`。前一天晚上需要將米浸泡一夜。第二天,先要將米和艾草隔開蒸。等到米粒晶瑩剔透、滿屋子有艾草的香味,就可以開始重要的步驟——打麻糍。

  打麻糍可是一個體力活。需要身強力壯、經驗豐富的人來打。將蒸熟的米和艾草,一起倒入石臼壓成團,然后開始用石錘反復搗。沒打幾次,另一個人在自己手上抹好水,要眼明手快一邊翻麻糍,一邊給石錘抹水。兩個人要配合得非常默契,一直重復這些動作。我在一旁按捺不住說:“能不能也讓我試試看?”叔叔們看了看我,退到旁邊。我飛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了兩下,就已經精疲力盡,無奈退下。但是我還趁機抓了一把半成品,塞到了嘴里,提前品嘗了起來。

  過了半個小時,麻糍終于打好了。大家把麻糍放在木桌上,用巨型的搟面杖將麻糍壓得平平的,再撒上松花粉,再用它搟薄,用刀切成長方形小塊。我拿了一塊,咬了一口,熱熱的,軟軟的,甜甜的,糯糯的,真好吃。

  這就是我最愛的家鄉(xiāng)年味。

  春節(jié)的習俗 篇6

  春節(jié)快到了,大家也都回家探望家人并吃一頓快快樂樂的年夜飯,而我也匆匆的,回家去看看奶奶爺爺。

  春節(jié)的那天中午,大家喜聚一堂,準備吃年夜飯,大家都坐在椅子上聊,天南地北的事,突然,一陣啪啪聲響過,這可把我嚇了一跳,哦,原來是爺爺放鞭炮了。這時就正式開始吃飯了。桌上的菜不計其數,而且每個菜都很美味,大家之間變得更親切起來,而我吃飽了飯,準備跟我的小伙伴兒去玩兒鞭炮。我們買了幾盒,準備放,“呲——”鞭炮被劃響了,“轟”一聲巨響,震耳欲聾。我們一直玩到天黑為止。我們剛才回去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了,里面的節(jié)目逗得我們哈哈大笑。大家也仿佛有說不完的話。這時,我最期待的時候到了那就是收壓歲錢的`時候,收爺爺一個,奶奶一個,舅舅一個……�?偹惆镜绞c了。午夜的煙花馬上就要發(fā)射了�!稗Z”第一個禮炮打響了,緊接著又有許多炮都打響了,天空頓時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的彩衣,每一家的屋檐上掛滿了燈籠,我興奮得直跳,我這次和到十二點,真沒白費,真是太壯觀了……

  怎么樣?這就是我家的春節(jié)蠻熱鬧的吧!

  春節(jié)的習俗 篇7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節(jié)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tǒng)民俗日子。春節(jié)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jié)習俗。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俗稱“過年”。春節(jié)原起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jié)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

  就北京地區(qū)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老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弊郑N年畫,剪窗花,貼對聯(lián)。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老北京人總是把“福”倒著貼在門里、衣柜、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貼春聯(lián)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lián),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lián)最早始于五代時的后蜀。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余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lián)。老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

  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老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

  春節(jié)的習俗 篇8

  中華民族有很多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如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各種節(jié)日都各具特色。但最重要的節(jié)日還是春節(jié)了,由于地域的差異,全國各地過春節(jié)的方式均有不同。我的家鄉(xiāng)重慶秀山是土家族自治縣,每年春節(jié),父母都帶領我回秀山老家過年,而我的老家又座落在距秀山縣城較偏遠的一個小山寨里,這個小山寨的春節(jié)很有土家民族的風味。

  大年三十的早上,每家每戶的學生都要去商店買紅紙自己根據家里的情況編寫春聯(lián),無論編的水平如何、寫的水平如何,它都象征了土家族人民除舊迎新的美好祝愿和希望。

  貼完春聯(lián)就由小孩子們貼年畫,土家族年畫是一種美麗的山水畫、人物畫、字畫或其他畫等等,它具有驅邪避鬼、拜祭祖宗、祈求富貴的畫,家家戶戶布置得花花綠綠勝似仙宮。

  貼門神也是老家過春節(jié)必須做的事,由長輩們在老家吊腳樓的大門上貼一種神象。每年春節(jié)必貼,圖個吉利,也添氣氛,驅鬼驅邪、增加喜色。聽爸說:門神均是唐朝兩位悍將,一位是勇猛無比的尉遲公,一位是百戰(zhàn)百勝的秦叔寶。

  接下來就是吃團年飯了,土家族的團年飯很講究,比如吃飯時不能打破碗,如有發(fā)現(xiàn)便要注意人口損破。吃飯不能泡湯飯和喝湯,如果喝了湯水來年種田下地怕碰到雨天。要說吉利話,不打小娃,如打小娃,叫封印等等……

  但全家人吃團年飯之前,必須先要進行幾分鐘的“叫飯”,聽爺爺說這是土家族祭祖的一種方式,也叫擺飯。這是過年不可少的'一種祭祀活動,先擺上豐富菜肴在桌上,不急于品嘗,而是靜坐凝神,將筷子放在酒杯或飯碗上,由爺爺悼念:“三代宗祖老少亡人,地盤業(yè)主古老前人前來吃飯飲酒”。念完后才能吃團年飯。

  吃完團年飯后要進行“送亮”,就是三十日晚上,要給先亡送亮到墳前,在墳前點燒臘燭,擺上飯菜,燃放鞭炮以示懷念。

  夜晚來臨后,就是我們常說的“守歲”了,我們全家人圍火而坐,這天晚上爸爸說要保證燈火通明,相傳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三十晚上燈也不滅,家里的每一個地方都要有燈不能是黑處,黑處必藏瘟神、瘟疫,因此必須用燈火照明,讓瘟神、瘟疫無藏身之地,來年人口清潔平安,無瘟疫流行。

  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也是我們土家民族的一些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覺得挺有意思的,所以說寫下來與大家共同分享,但愿這種具有民族傳統(tǒng)的的春節(jié)能夠保存下來。同學們,有時間,你們也可以去我們老家秀山做客,親自感受一下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習俗吧!

  春節(jié)的習俗 篇9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很多,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春節(jié)。因為春節(jié)的時候,我可以幫著爸爸貼春聯(lián),跟著大人一起走親訪友,還會收到很多壓歲錢呢!最主要的是可以和一群小伙伴們一起放鞭炮。

  春節(jié)家家戶戶門口都會掛上大大的紅燈籠和貼上紅色的'春聯(lián),紅色有吉祥,辟邪的意思,故此春聯(lián)大都用紅色紙書寫。家里有老人去世,晚輩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貼紅春聯(lián),或用白、綠、黃三色以示志哀。

  春節(jié),普天同慶,故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lián)外,豬舍、雞舍、鴨舍等處也要貼對聯(lián),寓意六禽興旺。院子里的大樹上需貼上“樹大根深”,院子的墻面上需貼上“春光明媚”等。

  中國的民俗文化有很多很多,我們平時應廣讀詩書 ,從中學習和了解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識。去年春節(jié)已遠去,我們一起期待今年的春節(jié)早點到來吧!

  春節(jié)的習俗 篇10

  春節(jié)習俗有很多,有鬧花燈;有送灶神;有做年糕;有鬧元宵;有給大人拜年;有祭祖;有送禮;有燒香……

  過年前夕,家家戶戶都貼起了春聯(lián),有人是上街買紅紙自己寫春聯(lián);有人是直接買寫好的春聯(lián),貼在家門口。

  大年30晚,我們一家圍在一起吃團圓飯。晚飯五花八門,有魚,代表年年有余,有湯圓,代表團團圓圓。有糖醋排骨,紅燒肉,有芋頭等等……

  吃到一半的時候,首先是爺爺拿出紅包給我們幾個小孩,接著就是奶奶,大伯,大媽,爸爸媽媽,還有小叔,小嬸。他們都祝我們幾個學習進步,開心快樂。我們都迫不及待地打開紅包,哇里面都是100的`錢,我們高興的跳起來。

  當零點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只見滿天都是煙花,好看極了,還有許愿燈,我看著多希望許愿燈落在我面前,每次看見燈籠,我就會去許愿,希望燈籠落在我的面前。

  春節(jié)的習俗 篇11

  一個地方的習俗,是一個地方特色和精華的體現(xiàn),而對于我的家鄉(xiāng),年年都能感受到習俗,甚至到如今都能倒背如流。

  老家是一個小村子,規(guī)矩和那是多的不能再多了。

  俗話說,大年初一要洗舊迎新。當公雞還沒有鳴叫時,我便從溫暖的被窩中爬了起來,在寒冷的空氣中打開了老宅的大門,那瞬間,寒風似冰刀一樣朝我臉龐括來,臉上都有些括紅了。我凍得直啰嗦,趕緊跑回屋里。

  而我看到母親單單只穿了一件長袖在用抹布擦拭著布滿灰塵的墻壁,瞬間水變得透黑。掃地是一項特別好“玩”的`家務,我喜歡在灰塵中掃地,也喜歡用掃把讓地上的灰塵翩翩起舞,所以我從沒掃好過一次地。

  這些都是有關勞動的,對于我來說,更喜歡美食方面。爺爺有一個自己的農場,每年都養(yǎng)一些豬,雞,魚之類的以便過年的時候食用。而令我最喜歡的場景莫過于殺年豬。

  村里幾個比較強壯的男子,用繩子牽著膘肥體壯的豬豬,把它眼睛蒙上,帶到殺豬場,只見一名強壯的男子用嫻熟的技藝把豬的四條腿給切斷了,豬用刺耳的叫聲來沖斥著自己的痛苦。不過一會兒,豬便不在亂動了,男人們用盡了全身解數讓它不動,男人們的汗水在寒冷的空氣中滴了下來,地面不一會兒就打濕了。一把比我還高的刀一掃而過,地上便是滿地的豬肉。

  人們用清水洗好后,把這些肉掛在屋頂,用祖?zhèn)魇炙噥碇谱髋D肉。那臘肉從家家屋頂飄過來,在不斷地誘惑著我的鼻子。

  到了大年除三,初四才是最熱鬧的時候,人們開始走親戚,在此期間,我們接待了很多親戚,家人們座在火坑旁聊天,吃零食,享受天倫之樂,其樂融融。

  這是我家鄉(xiāng)的習俗,樸實無華,在簡單中享受了快樂。

  春節(jié)的習俗 篇12

  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門去討飯給自己的父母吃。還有一種乞丐俗稱“叫化子”,他們乞討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紅紙裹著菜頭掛在竹桿上,每到一家門前就說菜頭到,生意好,懇求施舍,這叫“送菜頭”。有的用紙和竹絲做成牛狀,到家家門前說盡好話,吉利話,以求施舍,這叫“送春�!保挥械氖殖忠桓嗷虬貥涞臉渲�,在樹枝上掛些小鈴后古錢,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會象搖錢樹一樣,財源滾滾而來,這叫“搖錢樹”;有的企丐身穿佛衫,頭戴神像面具,化裝成財神菩薩的模樣到各家的宅院內狂奔亂跳,以示財神菩薩來了,這叫“跳財神”。崇明人在舊社會里雖生活貧困,但遇到這些企丐還是樂善施好,給一些干糧和其他食品。解放后這些行企方式早已絕跡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jié)”,中午十分,店主還設酒款待店員,一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門營業(yè),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以示兜財。此外在鄉(xiāng)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初一至初五期間各家走親訪友,互祝新春快樂,并互贈禮品。期間,各寺廟香火遠比平時旺盛,特別年初一早晨,上寺廟燒香拜佛的人特別多,而且特別早,要趕燒頭香,城外的壽安寺和中興鎮(zhèn)的廣福寺是最熱鬧的地方。

  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也稱上元節(jié),俗稱正月半,人們以正月事五至二十為元宵燈期。舊時,在元宵節(jié)前,家家戶戶用糯米粉做成各種形狀的糕團,有的形似古代絹團,銀子,還有的形似小雞,小鴨,鯉魚,棉鈴,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下午人們還將這些食品作為祭品,去墳上拜祖宗,祭田頭,晚上,人們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狀各異的燈籠,后甩火球,后過三橋,盡心游玩。在正月半點燈籠的習慣十分盛行。燈籠的形狀有兔子燈,鯉魚燈,五角大樓型燈等,燈掛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風味,如把眾多紅燈排成字形或者各種圖形,燈內點上蠟燭,用竹桿高高掛起,這叫“拔紅燈”,在鄉(xiāng)間沒條泯溝東西之間插一根竹桿,然后掛上紅燈籠,一到晚間,點上蠟燭,頓時似同白晝,登高望去,熬是好看,這叫掛銚燈,在橋口扎成彩樓,上面掛滿各式奇異的燈籠,晚間這里又有一番風情。此外在元宵之夜還有跑馬燈,調獅子,甩田財,請坑三娘娘,元節(jié)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動。

  俗話說:“吃了兩頭大,各人尋頭路”。正月十六后,歡慶的人們各自重歸各行業(yè)。至此,春節(jié)的活動也就結束了。解放后,鬧元宵,趨于簡化,但吃餛飩,做絹團,圓子和小孩玩燈的習俗尚存,并賦予新的.含義,特別在縣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掛彩燈,放煙火更是吸引了眾多男女老少,有的傾家而出,上街觀燈。奇特的煙火,絢麗多彩,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它象征著祖國日益繁榮昌盛。

  一千多年來,我們的先輩已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他們長期的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各種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凝聚了先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放映了他們的樸實、勤儉的優(yōu)良品質。當然在傳統(tǒng)習俗中的另一面也夾雜著一些落后、愚昧的內容。人們的傳統(tǒng)習俗隨生產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也從野蠻走向文明,從愚昧走向科學。本文所載的一些舊時習俗隨著文明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有的已被摒棄,有些習俗被注入新的內容,得到了繼承和發(fā)揚。在世紀之交的今天,我們要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新風俗,加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保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在歡度傳統(tǒng)佳節(jié)時,不能忘記樹新風、破陋俗應是我們每個人的自覺行為,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春節(jié)的習俗 篇13

  齊河縣喪葬風俗

  第二節(jié) 喪葬

  民國年間,喪葬程序繁瑣且迷信色彩濃重。人一咽氣,即由本家子、侄或鄰舍晚輩上房,用木勺敲簸箕(亦有敲門框者)“叫魂”,上呼下應,企圖將亡靈招回,順便向外人報信。遂請人為死者洗臉、剃頭(梳頭)、洗腳、穿壽衣、放噙口錢。之后,安尸于正房沖門處床上,日“壽終正寢”(女日“壽終內寢”)。接著撈“倒頭飯”,飯碗中直插一雙筷子,置死者頭前矮桌上,用手帕包紙灰、“打狗餅子”(面粉摻頭發(fā)、棗樹針烙成。說過惡狗莊時,扔餅子可免遭狗咬)塞入死者手中。至此,合家舉哀,鄰里抬盛著生米湯的水桶,子女隨后哭向土地廟,燒紙、磕頭,潑米湯,日“告廟”或“送盤纏”。出殯前,送三五趟不等。頭趟叫“倒頭廟”或“倒頭盤纏”,去不哭,回來哭。中間或最后一趟叫“上全廟”或“大盤纏”,連至親中晚輩都參加。頭次告廟后,大門上掛鼓、鑼,挑紙幡(男左女右),親友鄉(xiāng)鄰吊唁,子女陪哭并向吊唁者叩頭致謝,日“陪靈”。已嫁閨女接到噩耗后,哭回娘家或從村邊哭回家。并必須回婆家向公婆磕頭(叫“討孝”,意為求公婆允許)后,方可正式到娘家陪靈。

  至親到齊,將死者遺體安放棺內并以土坯頭、棉絮將尸體

  栽穩(wěn),子女用棉絮蘸酒為死者擦拭眼睛、照鏡子,謂之“凈面”,同時放進死者生前愛物,如煙袋、首飾等殉葬品,而后蓋棺人扣,日“入殮”。亦有因死者穿戴鋪蓋優(yōu)厚,愿讓更多人觀賞,以為子女增光而到臨出殯才“入殮”者,叫“走馬人殮”。棺材頭上釘“壽釘”(釘上各色布條);棺材蓋上撒麩子(意為遺福后人);棺材用兩條板凳支起,底下塞上谷草個子(說是可阻止狗貓等圓毛動物穿行,避免死者觸電“炸尸”);棺材前安靈位(俗稱“牌位”),擺供品,放“下食罐子”,點油燈和接連不斷地燒香。富家有棺有槨,即所謂“套棺”,有重五棺材(板厚5.5市寸)和五子棺材(板厚5市寸);貧家則用四子棺材(板厚4市寸)或簿皮匣子(板厚1市寸),甚至用不起棺材,以箔、席掩身,即所謂“箔卷席埋”。

  喪事,由族長和村內“董事”者共商。喪局大小,以家庭貧富、地位尊卑和人緣好壞而定。喪期三五日不一,為擇吉日或等親人甚至喪期更長,但忌雙數,有雙數“犯重喪”之說�?h北部根據喪局規(guī)模大小和天數多少,分為大喪、禮相喪、哇哇喪和一般喪。大喪9天,含賓相點主、超度亡靈、棺槨下葬、樹碑立傳等過程;禮相喪7天,含賓相點主、搭靈棚等;哇哇(指鼓樂)喪5天,只拜祭;一般喪3天,無鼓樂,無靈棚,無孝服。喪禮各執(zhí)事人員均張榜公布,指揮喪禮;內柜,掌握財務;外柜,登記祭品、禮金;折擺,陳列、收拾祭品;邀奠,請奠客和領孝子謝奠客;陪客,陪親友吃茶

  進餐。另有大門迎送(大喪局并有二門迎送)、廚房做菜、做飯及端菜端飯、燒水倒茶等執(zhí)事者。諸事議定,發(fā)帖報喪。富家邀賓相點主(即往死者牌位“神主”主字上點上紅點),請僧道誦經超度亡靈。雇棚匠搭靈棚、落棺棚、鼓樂棚、門坊、過街牌摟,貼喪聯(lián)(如“慎終須盡三年禮,追遠常存一片心”等),雇鼓樂、賃棺罩(亦稱“喪輿”)、置扎彩(紙扎馬、牛、轎車、金山銀山、童男童女等),大破其財,以示孝道。貧家以白紙條封門,給至親送信,程序簡便,只是痛哭致哀而已。 出殯,俗稱發(fā)喪。子女頭戴麻冠(女裹孝帶),身穿孝衣,腰束麻繩,孝子手扶哀杖棍,耳掛棉絮(意為喪事任人辦理,自己不聞不問)。前一天傍晚,親門近支各家由婦女用托盤端三碗“棋子”(面條再切成碎菱形),帶燒紙到靈前哭吊祭奠,日“辭靈”。出殯之日上午,誦讀祭文。下午,鼓樂聲中道謝各執(zhí)事后,正式發(fā)引。出房門時用菜刀砍碎早置門旁的一只飯碗;出大門,摘鼓斂幡;靈柩所過鄰舍,都在大門口點一把火或撒一道灰,意為防亡魂串門作祟;跨過“過靈盆”(盆內盛摻草灰的`水,靈過后將水潑掉)置靈街上。至親路祭,孝子率眾男送葬者繞棺摸繩扣,由長子或繼承人摔“老盆”(盆底鉆有小孔,男7個、女5個)后抬棺至塋地。途中,孝子既要扶靈柩,又要不時磕頭,盡“摔老盆、駕靈車”之責。下葬時,送葬人男向左、女向右繞墓穴哭三周。掩埋后喪禮結束。喪事開始和結束,對執(zhí)事人等各筵請一次;前者議論喪事,日“請

  執(zhí)”;后者算帳向事主作交代,日“謝執(zhí)”。

  墓,一般為土穴,稍富裕者以磚圍棺,叫“圍棺壘”或“地里丘”,富家打磚墳,一夫一妻者兩孔,一夫多妻者多孑L。有的官宦富豪之家,甚至生前即早請陰陽先生選下“風水”好的塋地,定好“向口”,修下磚石結構之墳墓或“陰宅”。妻先死不入塋地,“記埋”或“丘”(地上,以磚或土坯圍棺壘)在一邊,等夫死后再起櫬移柩,使夫妻并骨合葬。塋地習植松柏,以示肅穆。

  殯后第三天定更,子女提燈籠攜紙香、供品(水餃,死者多少歲,水餃多少對,并以多些對數為好,意為祈后人壽長)到墓前添土祭奠,只哭三聲,日“祓三”�!耙黄摺薄ⅰ叭摺�、“五七”、“百日”、“忌日”,即殯后7天、21天、35天、100天和周年,子女和至親中晚輩都到墓前祭掃�!拔迤摺弊盥≈�,除香紙、供品外,還有少量扎彩如紙扎箱柜、牛馬等。供品中還有用面粉烙的鍋餅一個(多為已嫁女兒或侄女帶來),以木棍挑在墓前敲五下,叫“過羅”,即過“五閻羅”,回家后晚輩們分食。忌日后轉常禮,春節(jié)家祭,清明、十月一日掃墓。 喪考妣,孝子百日內不剃頭(意為贖不孝之罪),子女服孝3年,穿白鞋,戴鑲白邊的帽子,扎白腿帶,女不戴花、不穿花衣服(主要忌紅綠黃紫,可戴藍花),束發(fā)用白或藍色頭繩,上衣(指褂子)下沿要散茬等。3年內春節(jié)不用紅紙貼對聯(lián)。子孫還要為之雕“主樓”,修“牌位”,逢年供于家堂;刻石

  碑立于墳頭,永作紀念。

  年輕人死后,上有父輩或祖輩在,不論男女統(tǒng)稱“小口”,小口不舉行三天、五天喪,稍大者穿戴裝殮(幾歲者箔卷席埋),親人痛哭一場,當日埋葬。

  建國后,喪葬中禮儀逐漸從簡,迷信活動日趨消亡,如服孝三年、打磚墳、修主刻碑等已絕跡。建國初期,尚有部分舊禮節(jié),后出現(xiàn)以開追悼會寄托哀思的新形式。親屬臂戴黑紗,親友獻花圈,送挽幛,放哀樂,致悼詞。自1965年以來,提倡火葬,有些村已建起骨灰室,亦有將骨灰深埋者。但舊習俗仍以大為簡化的形式,在一些村莊為少數人所沿襲。

【春節(jié)的習俗】相關文章:

春節(jié)的習俗02-08

【實用】春節(jié)的來歷及習俗(附各地習俗)02-19

春節(jié)習俗:臘月二十九的習俗03-12

海南春節(jié)習俗02-04

有關春節(jié)習俗02-19

南方春節(jié)的習俗02-25

中國春節(jié)的習俗02-25

甘肅春節(jié)習俗02-26

春節(jié)北方的習俗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