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目送讀后感500字范文
目送》一文,主要是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范文一:目送讀后感
讀完《目送》心中一種淡淡的凄涼,是呀,人生走到這樣的年齡階段,四顧蒼茫,唯有目送。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面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么可以附著依托。”“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讀到此處,想想無法照顧不在自己身邊的父母,一種歉意頓時心生。能夠目送是一種幸福,有歸期的目送更是一種期待。
目送讀幼兒園中班的孩子進入教室,孩子此時尚小,扯扯你的衣角,幾次回眸對母親的依戀尚存。孩子終究要長大,終會離開我們的懷抱,也會在我們的目送中漸行漸遠。久居他處,每次回家,父母都送我們到村口,爸媽目送我們,我們也目送爸媽,親情就在這淚眼婆娑中升華濃郁。
好在,我們這是一種循環(huán)往復的目送,有爸媽在,家就在,目送就有期待;蛟S,我們不應有太多的傷感,事物都有其存在發(fā)展的必然,生老病死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客觀,樂觀一些,珍惜當下,人總歸還是要多往前看。
《目送》中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而《目送》牽系三代:往上看,也往下看,看兒子們的青春,回憶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態(tài),也審視自己即將邁入的老年。這是龍應臺的三代情懷,以時間為經,以親情角色為緯,游走于“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工筆素描的方式,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親情“背影”,既是時間歷練,也是反觀人生!赌克汀纺軌蛴|動我的心弦,似一位大姐在和我促膝長談,引起我的共鳴。在那淡淡的憂郁和孤獨中,提醒著我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人到中年,多少能夠體會薄暮之人對兒女的眷戀,對家的不舍。也想對不懂世事的兒子說聲“孩子你慢慢走,回頭等等媽媽那不舍的目光”。
范文二:目送讀后感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重來一次也決然不會一模一樣,然而,大千世界里大家的人生里我們都曾扮演過一樣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種怎樣微妙的變化,似乎有些東西像注定般輪回,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fā)生了轉變。
從文字的描述上,龍應臺的母親曾經是一個愛美、非;顫婇_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歲月還是沒有任何的優(yōu)待,她像無數老人一樣逐漸忘記了很多事情,丟掉了很多過去,包括女兒。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龍應臺有過,她的父親也有過,你有過,你父母有過,你將來的孩子也會有。人生是連續(xù)的,變化是逐漸的,我們是不知道的。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張士豪變成了體育老師,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孟克柔變成了她媽媽,我們不知道我們什么時候會變化。
“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里的大小姐吧。”總有一天,我們會變成別人的爸爸媽媽,我們會變成別人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
這本書讀起來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時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憶與思考。其實,沒有一個內容或者觀點是全新的,但這絲毫無損它的價值。除了那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學家,大多數的你我都在經歷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東西,然而有些東西我們卻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來,我們任由它在腦海里浮現消失,然后忘記我們曾想過什么。
所以在這本書里,我看到的是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才能體會。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龍應臺女士的視野和文筆。文筆不是一種可以輕易模仿的東西,它建筑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yǎng)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
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敘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過去的一個多月,當我被忙碌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無暇看我喜歡的書時,我很明顯地發(fā)現自己的厭惡,我厭惡自己寫出東西的不凝練和索然無味,我厭惡自己困于生活卻在離生活越來越遠。
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城市與城市的關系,歷史與當下的關系,這本書思考的東西很多也很散。
孟買的鐵軌、金門的地雷、老撾的孩子。如果說這個世界太大,我們無力去全心疼愛,那么在這么的一霎那,當我們想起那些,那尸體上的干凈雪白的布,那隨時都可能爆開的炸彈,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們是否會有那樣地一絲顫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質撐得過飽后的漠然’更貧乏的存在狀態(tài)嗎?”我只知道,“全球有兩萬六千人因為誤觸地雷而死亡,大地里還有一億一千萬枚地雷等著被‘誤觸’。”領袖們多么偉大也好,歌頌民主強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們能如本書里《幸福》所描繪的那樣。當人們內心安定生活過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謂的主權所謂的侵占,世界本就一家,誰都沒有權利剝奪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謂的夢想。
這片綠濃得化不開,誠愿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開這個世界的綁起的結。
范文三:目送讀后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舍。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臺已經年過半百,她的閱歷要多過我很多。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于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親,在我年少離家求學的時候,她是否也期待我遠去的背影能回頭看她;她是否會在我坐的汽車啟動的時候追過來,和我能多呆一會。但是我卻和龍應臺的兒子一樣,棄母親的感受不顧,做著一切我該做的并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次去機場送我母親,我也是看著她排著長隊去安檢。我就這么看著看著,希望她能一切順利,身上的化妝水不要因此被攔截。等她結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訴我都OK了,我走了。原來目送中的一個回望會讓一個人心安。
龍應臺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里。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發(fā),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xù)前緣了。
這又讓我想到我的父輩們,我現在所經歷的目送,都是很簡單的凝望。雖然摻雜著不舍和無奈,至少我們都知道歸期,至少我們可以聚首,至少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看著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fā)現,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初中目送讀后感500字】相關文章:
目送初中讀后感12-16
精選《目送》讀后感03-03
《目送》的讀后感01-15
目送讀后感09-14
《目送》讀后感08-02
目送的讀后感02-27
目送讀后感05-18
《目送》讀后感05-23
精選目送的讀后感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