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生世說新語讀后感范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學生世說新語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前幾天,我讀了《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么不可以?”后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么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jù)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yōu)劣。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于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盡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后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xié)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為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華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盡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榮國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來自:世說新語
譯文:阮光祿是當時的名士,辭官后隱居剡縣;
為人很慷慨——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因為是葬母的事情而不好意思借車,阮光祿聽說之后便焚車以自省;
今天我們看來此舉未免有些做作,那是我們的修養(yǎng)還未達到阮光祿的境界。一個賢人從來不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唯有不斷完善,才能在人格上繼續(xù)前進。一輛車就是品德上的一個污點,不但要燒掉車,還要去自省,去改掉身上的不足。
【中學生世說新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世說新語》簡介05-11
世說新語教學設計04-18
《世說新語》教學設計04-21
《世說新語》讀后感08-21
世說新語的讀后感10-29
《世說新語》的讀后感12-09
《世說新語》讀后感08-29
世說新語讀后感09-08
世說新語讀后感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