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目送》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目送讀后感2000字
有人說《目送》就是二十一世界的《背影》!侗秤啊烦霈F(xiàn)在初中的課本里,只是那時年少,無法體會那感受,而今讀《目送》,卻心下一動,酸楚涌上心頭。一次次目送,一個個背影,我們總被悲喜交加的情感淹沒。不知道大家在閱讀此書時有何感想?一起來分享下吧。
【第一篇】目送讀后感2000字
《目送》是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yīng)臺的一本散文集。我最早讀到其中的一篇是在《名作欣賞》上。那篇散文就叫《目送》,很經(jīng)典,作者也就以此作為更寬泛的理解,命名了整本書。“因此,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龍應(yīng)臺”在這本散文集里,親情占了絕大部分,而且是純粹的母女、父女、母子和父子之間的親情,與丈夫妻子無關(guān)。我還沒有孩子,從書中沒有讀出多少做母親的共鳴,但作為女兒,我從中讀到了太多的愧疚和不安,總是有一種力量在叩擊我的靈魂。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植物、動物、風(fēng)景……用那最細(xì)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弦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dāng)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為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huán),毅然離開,重歸學(xué)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為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她是這樣優(yōu)秀清醒的女人,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著怎樣的責(zé)任,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yè)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不過是永遠(yuǎn)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象她這樣清楚地獲知生命的本象。
在面對孩子時,優(yōu)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親一樣,困惑而挫敗。不同的是,她聰明和懂得控制的頭腦,使得她在面對孩子的獨立和疏遠(yuǎn)時,懂得用壓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們做為一個獨立的人所理應(yīng)擁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驕傲和銳氣,在洶涌的母愛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選擇讓步!赌赣H節(jié)》,原本以為會是一個溫暖感人的故事,沒想到透過安德烈寄來的一封電郵,讓人在一篇既凸顯了母親的瑣碎,又記錄了母親的無奈的幽默小文中,讀到她心底深處那份無從說起的寂寞。
在面對的父母時,仿若在呵護(hù)柔弱的嬰兒,那般的溫柔耐心,細(xì)細(xì)私語。她知道“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jī)器來到這里,卻再也找不到歸程的旅人”,她知道“媽媽想要一個家,不是一個空間,而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里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丈夫從身后捂著她的雙眼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快遞拿印章來’……”她年邁衰老甚至開始神志不清的媽媽想要的,只是那樣平淡而幸福的時光,在那段時光里,凝聚著她一生豐盛的記憶,她的愛情,她的家人,她全部的留戀……
她也在書中寫戰(zhàn)爭的殘酷,貧窮的無奈,寫自己在一日日的生活中,漸漸黯淡下來的激情和慢慢平和的心境,曾經(jīng)相信和不相信的東西,在陌生的小巷見到的年幼的童工,父親離世后巨大的傷痛,一點一滴細(xì)微的觸動……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著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她的文字,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fā)溫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jìn)心房。
從她的文字中,總能讀到一個矛盾的雙面的她,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jīng)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dān)憂起孩子越走越遠(yuǎn)的腳步。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
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lǐng)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寶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關(guān)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dāng)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用細(xì)膩的筆觸書寫了年邁父母的孤寂,他們每天盼望子女回家,打電話抱怨孩子不會來看他們,甚至糊涂到孩子剛走就問:“你怎么也不來看我!你什么時候來看我啊?”呵呵。
遠(yuǎn)處傳來了父母的.責(zé)問:“你什么時候來看我啊?”我很抱歉的說:“暑假我就回家。”
【第二篇】目送讀后感2000字
整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龍應(yīng)臺《目送》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時光,我希望可以碰到這樣的一本書:
它所展現(xiàn)的,正是眼前我們所經(jīng)歷的生活。友誼,親情,愛情;生活,學(xué)習(xí),娛樂。
它最好不要說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閱讀障礙,內(nèi)容應(yīng)該簡潔卻有力,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
它當(dāng)然不能太過簡單、空洞、荒誕、離奇,或者只是單純地講個故事,至少在我閱讀過程中或者閱讀過后,有一種隨時想要再打開重新閱讀一遍的沖動。
它讓你忍不住拿起筆,在深深觸動你的句子處來回咀嚼、反復(fù)誦讀,然后謄寫在自己最寶貴的筆記上。
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
幸運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澀的歲月,我遇到了這樣的書。
它在我三點一線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閑的時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觸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實感和滿足感。
把它放在枕邊,睡前翻幾遍,嘴角帶著笑意,安然進(jìn)入甜甜的睡夢中。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寫友誼,寫親情,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決然的虛無,寫盡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它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fēng)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行云流水間,萬物映在眼里。
讀《目送》,你能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一種刻苦銘心的痛。
作者如是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或許,在作者與兒子,作者與父親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時光中,他們目送一個背影,看著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澀的少年歲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著我的背影,看著我獨自走下去。他們心里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時光里,我只能一個人走?墒俏抑,他們眼中的擔(dān)憂,他們眼中的不舍,他們眼中一逝而過的傷痛,縱然我看不到。
讀《(不)相信》,你能領(lǐng)悟到人生心靈旅程里最大的關(guān)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正如書中所訴,曾經(jīng)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xiàn)在相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色即是空”,現(xiàn)在相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xiàn)在有點信了。曾經(jīng)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xiàn)在也還沒準(zhǔn)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guān)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后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對我而言,曾經(jīng)相信,曾經(jīng)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fā)現(xiàn),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對時光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有人說,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dá)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去讀書吧。去找到這樣的書,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個你也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當(dāng)時。因為當(dāng)時,稍縱,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