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集錦15篇
當(dāng)認(rèn)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1
漂泊的旅程中,是誰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跡? ——題記
接觸《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書當(dāng)中也是堪稱經(jīng)典。荒茫大漠中,一個古老的意象,記載了敦煌文明的興衰,見證了一個沒落王朝的恥辱與無奈。當(dāng)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時,一個壯麗無比的樂章便開始奏響。它是一千多年層層的積聚,它是一千多年鮮活的生命,它是無數(shù)藝術(shù)家與信徒膜拜的圣地。可是誰又能想到,它最終的命運卻交付到一個麻木無知的道士手里。
王道士不過是那段屈辱歷史中的一個小丑,他的無知,他的卑賤,他的自以為是,無不讓人心中可悲可嘆,可憤可恨。
當(dāng)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絢麗的壁畫粉刷得所剩無幾時,我好恨;
當(dāng)看到王道士數(shù)著那一點微不足道的銀元得意的笑時,我好恨;
當(dāng)看到一車車的瑰寶被大搖大擺地運到國外時,我好恨;
大漠孤煙,冷冷的夕陽將那些馬車的影子拉長。如血的余暉,映在寂寥的戈壁上。此時,這塊宗教的圣地,是否也在滴血?
石走沙飛,粗礪的黃沙擊打著空空的石窟。嗚咽的寒風(fēng),在唱著最后的挽歌。此刻,這個孕育千年文化的生命,是否也在哭泣?
談起這些人和事都會使我們感到心口隱隱的痛,我們恨王道士那個歷史的罪人。然而,將所有的罪責(zé)全都讓這個無知的軀體承擔(dān),也過于沉重。即使當(dāng)初沒有王道士,我想其它一些跳梁小丑也會出現(xiàn),悲劇依然會要發(fā)生,畢竟這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悲劇。
通過《道士塔》,通過那蒼涼深邃的筆觸,我們能深深地感受到莫高窟所遭受的劫難,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藝術(shù)的榮辱與淪落。太多的眼淚已被戈壁的風(fēng)吹干,然而那份美不會改變,縱使它曾經(jīng)被無情地,任意地更改。
如果說大漠中莫高窟的遭遇令人可悲,那么煙波江南中的人情事態(tài)同樣使人可嘆。
在小橋流水,吳儂軟語的江南,一切的氛圍,一切的意境,已不都是自然賜予的,更多的是中華幾千年文化營造出來的。雖然我不曾去過,但是書中描繪的江南小鎮(zhèn)卻給我一種回家般的寧靜。
歷史對蘇州不公的待遇,作者在《白發(fā)蘇州》中,為這個中國文化寧謐的后院鳴不平。沒有金陵的王氣,沒有森然的殿闕,沒有沙啞的軍歌。有的只是青石小巷,有的只是小橋流水,有的只是撩人的彈唱。然而真的如此么?沉寂千年的蘇州,也有石破天驚的一天,也有奮起反抗的一天。面對明朝腐的統(tǒng)治,蘇州人一改往日的溫婉,也如易水壯士般踏著血泊反抗,悲壯、義無反顧,令世人震驚錯愕。然而當(dāng)浩劫過去,蘇州人依舊回到原先的日子。小橋依舊精致,桃花依舊鮮艷。隱者式的文化影響著這里的人,恬淡閑適是他們生活的精神。然,不要忘卻他們還有那副錚錚鐵骨。深深庭院中,虛掩著千年的滄桑歷史。
《西湖夢》中至情至性的蘇小小,一生都在追尋著美,守候著清泉般透亮的凈土,瀟灑怡然的活著。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選擇了最美的年齡。如同煙花,燦然綻放于夜空,即使隕落,也在天空中留下了一道唯美的痕跡。用“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蓮花不勝涼風(fēng)的嬌羞”形容她再貼切不過了。蘇小小對于美的追求,或多或少的受到江南文化的影響。那種對完美的熱愛,對生命的敬重。
余秋雨曾說:“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shù)亟唤o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
想必這就是他旅行的目的,寫這本書的初衷吧。在旅途中,體味到了歷史太多的辛酸,文化太多的無奈。在旅行中滌蕩心靈,在旅行中守望文化。
再壯麗的旅程也會隱藏回歸的路線,漂泊的行者,是否也在守望著文化?
《文化苦旅》讀后感2
文化苦旅,之所以稱作文化苦旅,是因為每一篇文章將景色與文化結(jié)合,以《西域喀什》為例,一共五章的篇幅,前四章均已文化開頭,先是從各個文化的比較,包括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古巴比倫文化來引出喀什這是“文化匯聚的福地”這個觀點,又以張騫的出使西域,包括印度佛教東傳作證。對于文化的凸顯可見一斑。
再說說剛才提到的《沙原隱泉》,文辭華麗卻不顯露于外,不張揚,文章質(zhì)樸富有哲理又不失文采,僅有大師級的作家才能忘懷文筆,到這么一種大師級的境界?此奈恼,心胸闊達,別人的游記都是融情于景,身系景中。他呢,則是站在上帝的視角,俯瞰大地!渡吃[泉》給人一種旅程的慢動作回放的感覺。他最令我佩服的是能用很美的語言把大道理講出來。
孔子曾說過: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其實不僅僅做人要這樣,文章也是如此,我認(rèn)為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就做到了。
在他所描述的秀麗絕美風(fēng)光之后,對民族,對歷史,對生命的探討,對不羈的中國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動著人心。明明有時候描述的是美景,卻在看完文章之后引人沉思,看完一篇文辭優(yōu)美的文章后仍能令人沉思,單是這一點就足夠稱為一個好的散文家了。
但不單是這樣,它會讓讀者體會”怦然心跳“的共鳴,有一種“莫名感動”;《文化苦旅》讓讀者讓我進行自我審視,也曾感嘆人生百態(tài)。他會讓你與作家產(chǎn)生共鳴。哇,我怎樣沒想到;誒,好像還真是這樣;是呀是呀,常常會讓你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從字里行間,我能夠看到一個哲人瘦瘦的影子,背著手,低著頭,縱情山水,一會兒靜靜沉思,一會兒喃喃自語,欲步卻又停留。他驚嘆、震憾,他婉惜、嘆息,他傷感、高興。皺著眉在慢慢地踱著,讀者也與這位哲人一齊品味歷史,體驗文化。每讀到一個地方,都會身歷其境,都會有志趣高雅的文人為伴,應(yīng)對都江堰,我如蒼茫的士卒;應(yīng)對江南的小鎮(zhèn),我心曠神怡,應(yīng)對西域古城,我如千年前行走在大沙漠的商人。這種共鳴令我敬佩不已。
當(dāng)茶余飯后咀嚼著其中優(yōu)美的文字,欣賞古代歷史人物的零碎故事,能讓人有所感、有所動。無需華麗的辭藻來凸顯出文章的深度,聽他娓娓道來,感受到那深邃的歷史命運和對中華大地深深的依戀。余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冥思后的放松。
余秋雨先生有著極高的探索精神,他翻山越嶺,用其獨特的視角引領(lǐng)廣大讀者對中國的深層文化進行深思,掀開了歷史沉重的面紗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別人寫景無非寫這個景多么多么美,但寫到頭,無非還是這美景罷了,但余秋雨先生就從文化層面切入,這樣才讓人津津樂道,也能夠說是這種獨特的眼光成就了這本書。
《文化苦旅》光說文化文化了,再解釋解釋苦旅,我認(rèn)為一個是旅行苦,一個是資料本身的苦澀。前者作者浪跡天涯,風(fēng)塵仆仆,不說別的,單說作者在《沙原隱泉》那一章里爬沙漠,就夠辛苦的了,也可稱得上是“苦旅”了。后者是文化的苦行,這本書本身的資料并不甘甜,正因里頭夾雜著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澀的味道,為這本紀(jì)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可能有的人即使讀完了這本書,對文化的了解也只是一點點的表面,但我分明聽到了那樣深沉的敲門聲,咚咚咚,在叩響中國文化的大門!段幕嗦谩肪腿缫凰覍(dǎo)航船,她將帶領(lǐng)我去深思更多中國文化!段幕嗦谩芬材軌蛘f做是一場心靈的盛宴,背上旅行的包裹,為文化的傳承而吶喊,為中國文化找一個確切的目標(biāo),我們責(zé)無旁貸。
《文化苦旅》讀后感3
暑假走了一些路,寫了一些游記。當(dāng)時寫游記,文筆上、內(nèi)容上,結(jié)構(gòu)上都會參考這本書,術(shù)語上則會參考《中國建筑史》?梢哉f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暑假的時候,去新疆前讀的這本書,里面有很多寫新疆的文章,這樣構(gòu)成了我對新疆的第一印象,這幾篇寫新疆的文章中,論文筆我最喜歡《沙原隱泉》,論內(nèi)容更喜歡《西域喀什》。
文化苦旅,之所以稱作文化苦旅,是因為每一篇文章將景色與文化結(jié)合,以《西域喀什》為例,一共五章的篇幅,前四章均已文化開頭,先是從各個文化的比較,包括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古巴比倫文化來引出喀什這是“文化匯聚的福地”這個觀點,又以張騫的出使西域,包括印度佛教東傳作證。對于文化的凸顯可見一斑。
再說說剛才提到的《沙原隱泉》,文辭華麗卻不顯露于外,不張揚,文章質(zhì)樸富有哲理又不失文采,只有大師級的作家才能忘懷文筆,到這么一種大師級的境界。看他的文章,心胸闊達,別人的游記都是融情于景,身系景中。他呢,則是站在上帝的視角,俯瞰大地!渡吃[泉》給人一種旅程的慢動作回放的感覺。他最令我佩服的是能用很美的語言把大道理講出來。
孔子曾說過: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其實不僅做人要這樣,文章也是如此,我認(rèn)為沈從文先生的《文化苦旅》就做到了。
在他所描述的秀麗絕美風(fēng)光之后,對民族,對歷史,對生命的探討,對不羈的中國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動著人心。明明有時候描寫的是美景,卻在看完文章之后引人沉思,看完一篇文辭優(yōu)美的文章后仍能令人沉思,單是這一點就足夠稱為一個好的散文家了。
但不單是這樣,它會讓讀者體會”怦然心跳“的共鳴,有一種“莫名感動”;《文化苦旅》讓讀者讓我進行自我審視,也曾感嘆人生百態(tài)。他會讓你與作家產(chǎn)生共鳴。哇,我怎么沒想到;誒,好像還真是這樣;是呀是呀,常常會讓你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從字里行間,我能夠看到一個哲人瘦瘦的影子,背著手,低著頭,縱情山水,一會兒靜靜沉思,一會兒喃喃自語,欲步卻又停留。他驚嘆、震憾,他婉惜、嘆息,他傷感、高興。皺著眉在慢慢地踱著,讀者也與這位哲人一齊品味歷史,體驗文化。每讀到一個地方,都會身歷其境,都會有志趣高雅的文人為伴,面對都江堰,我如蒼茫的士卒;面對江南的小鎮(zhèn),我心曠神怡,面對西域古城,我如千年前行走在大沙漠的商人。這種共鳴令我敬佩不已。
當(dāng)茶余飯后咀嚼著其中優(yōu)美的文字,欣賞古代歷史人物的零碎故事,能讓人有所感、有所動。無需華麗的辭藻來凸顯出文章的深度,聽他娓娓道來,感受到那深邃的歷史命運和對中華大地深深的依戀。余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冥思后的放松。
余秋雨先生有著極高的探索精神,他翻山越嶺,用其獨特的視角引領(lǐng)廣大讀者對中國的深層文化進行深思,掀開了歷史沉重的面紗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別人寫景無非寫這個景多么多么美,但寫到頭,無非還是這美景罷了,但余秋雨先生就從文化層面切入,這樣才讓人津津樂道,也可以說是這種獨特的眼光成就了這本書。
《文化苦旅》光說文化文化了,再解釋解釋苦旅,我認(rèn)為一個是旅行苦,一個是內(nèi)容本身的苦澀。前者作者浪跡天涯,風(fēng)塵仆仆,不說別的,單說作者在《沙原隱泉》那一章里爬沙漠,就夠辛苦的了,也可稱得上是“苦旅”了。后者是文化的苦行,這本書本身的資料并不甘甜,正因里頭夾雜著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澀的味道,為這本紀(jì)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可能有的人即使讀完了這本書,對文化的了解也只是一點點的表面,但我分明聽到了那樣深沉的敲門聲,咚咚咚,在叩響中國文化的大門!段幕嗦谩肪腿缫凰覍(dǎo)航船,她將帶領(lǐng)我去深思更多中國文化!段幕嗦谩芬部梢哉f做是一場心靈的盛宴,背上旅行的包裹,為文化的傳承而吶喊,為中國文化找一個確切的目標(biāo),我們責(zé)無旁貸。
《文化苦旅》讀后感4
現(xiàn)在的圖書市場上充斥各種各樣的書籍。有的書讀起來想對輕松,愉悅?cè)诵模容^適合大多數(shù)人的口味;而有的書卻看起來卻不是那么輕松,相反還有些沉重,給人一種滄桑、悲憤、苦澀與絲絲謂嘆。是的,這樣的書不是人人都可以明白,也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看的。
我想,如果說沒有一定的中國文化的底蘊,就體會不出作者想表現(xiàn)的那份歷史的厚重感,以及一個中國文人對黃土文化的使命感。游覽的都是中國的大好河山,然而在作者的筆下卻顯得如此蒼老。不得不說,作者的心里是苦的,正如他自己所說,“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我沒有能像作者一樣,用自己的雙腳丈量腳下的土地,沒有那種說走就走的勇氣,更不能邊走邊想,走走停停,不經(jīng)意間就把那些少為人知、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全部抖落出來,明眼人一看,這哪是什么游記?分明是中國文化的縮影。不待在家里,不留在書房里做文化,而是離開案頭,背上行囊,把自己放置在山澗河流,古亭建筑之間,靜聽山澗鳥鳴和流水潺潺,這想必是中國文人所向往的吧。其實呢,在作者看來,中國文人在骨子里都有一份清高與自傲。他們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很深,可能都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想必還有“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心態(tài)吧。
然而,有時候也不得不說,在中國,在諾大的一個封建王朝里,總有那么一批文化人報國無門,空有一腔抱負(fù)。如此,在中國就形成了一種另類的“風(fēng)景”,或者叫“貶官文化”。在書中,作者也說,“我在一個冬夜摸上寒山寺,人們來尋景,我是尋詩而來”。是的,詩從何來?聽見夜半的鐘聲,那敲響的不正是這種落魄文人的遭遇嗎?
我們也必須承認(rèn)這一點,有些樓,有些城,有些寺,好像也不是像它本身那么出名的,但是就是那么一批被貶的文人,竟硬生生地把偌大的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向往。從此,那城、那樓還有那寺就都刻畫在中國大地,活在人們心里,這份能耐足以說明文化的舉足輕重;一桿筆隨意的涂涂劃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這更體現(xiàn)出文化的魅力所在,它的永久常青。
現(xiàn)在,我們總是把很多的景與很多的人聯(lián)系起來,而且我自己更多的是先知道詩詞歌賦,后才了解那些所謂的樓閣亭臺。難怪現(xiàn)在的人,為了大力發(fā)展一個地方的旅游業(yè),總是千方百計地給景點去涂抹一些文化的氣息呢。其實,這是商業(yè)行為,我并不反對,如果本來卻沒有,硬生生為了商業(yè)而去編造,去虛構(gòu),就顯得過了,反而顯得造作。
書中說起陽關(guān),我最先想到還是王維的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雖然一時間沒能想起詩的名字,但是這對于陽關(guān)來說,已經(jīng)足夠了。正因為這詩,我才知道有陽關(guān)。正如文中所說,陽關(guān)路又遠,風(fēng)沙一地,沒什么好看的。但是對于作者而言,他是文化人,看的又怎么只會是這陽關(guān)表象?風(fēng)雨千年,什么又能經(jīng)得起歲月的摧殘?是的,陽關(guān)已不是再是王維詩中的陽關(guān)了,但是我始終相信,一個民族的精神還在那片土地上,只是有些人不能看見罷了。
我們說起都江堰,那座千年的水利工程固然是值得人敬仰,它滋潤著一方沃土。但是我相信,如果有人說起都江堰這個名字,他也十之八九會知道李冰這個人,有時候就是這樣,景與人已經(jīng)融為一起了,用今天的話說想必就是綁定吧。再如果我們?yōu)g覽三峽,我們會不會想起劉備的白帝城托孤,會不會知道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會不會想起李白,憶起他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飄然與灑脫。還有,當(dāng)今詩人舒婷的《神女峰》,“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我總認(rèn)為,作者眼睛看的是風(fēng)景,心中想的是文化。想必這才是他心中的“山水文化”吧。
雖不能像作者一樣,但是在作者的書中,我也跟著作者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就是收獲。
《文化苦旅》讀后感5
余秋雨先生寫的《信客》,實為文化苦旅中的“信客”,是誠信、寬容文化在不誠信、不寬容文化中的一次苦旅。
文中的“信客”肩負(fù)的是誠信和寬容的文化,然而,這種文化的提升和生存之路卻是那樣的艱難。余秋雨在《信客》中寫出了老信客和年輕信客同樣的悲。豪闲趴秃湍贻p信客都被迫遠離信客這一職業(yè),一個是偶然的、唯一的一次失信,導(dǎo)致整個社會對他一生誠信的徹底否定,老信客痛楚無奈地從浸滿誠信文化因子的這一職業(yè)中悄然退出;而另一個則是因為太誠信而被捕進班房,認(rèn)識到誠信“這條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jīng)撐持不了”而決然退出。他們殊途同歸的根源都在于:整個不誠信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以他們?yōu)榇淼恼\信文化進行詆毀和嘲弄,甚至是迫害(信客因誠信被打耳光、進班房)。
誠信、寬容文化的生存需要誠信、寬容的環(huán)境。假如沒有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就會像“老信客”的結(jié)局一樣,“活人的世界”沒有“寬容”,只有與“死人”—“墳地”相依為伴。
年輕的信客盡管是“誠信、寬容”的文化精靈,然而誠信的每一寸,寬容的每一步,都是要付出忍辱負(fù)重的代價的。這個奔波于城市文化和鄉(xiāng)村文化之間的“另類文化使者”,并沒有因為自己的“誠信、寬容”而感到幸福:他要忍受喪夫之婦咬牙切齒的憎恨、大聲呵斥;要忍受“紅紅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劍”,這種疑惑和詰問讓他“流了一身汗,賠了許多罪”;還要因為在外謀生發(fā)財?shù)、因為不忠于自己的妻子而包二的同鄉(xiāng)的侮辱:挨耳光、進巡捕房!罢\信和寬容”文化的精魂──信客,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艱難地生存的。這實質(zhì)上是兩種相反的文化在碰撞、在沖突,信客就是在這種沖突中最終忍受不住,敗下陣來,這正暗示著“誠信、寬容”文化沒有順利生長的土壤和環(huán)境,只好隱退于生活之外。最后,信客與老信客兩墳相守,也正暗示著,只有“誠信、寬容”與“誠信、寬容”相隨,才是誠信文化生長、生存的最佳土壤和環(huán)境,這正是余秋雨先生文本中所要訴求的要義。
而更為有趣的是,信客在平時并沒有得到相應(yīng)的尊重,只有當(dāng)代表“誠信、寬容”的文化信客不干了,辭職了,那些在外的家屬們再也找不到“誠信、寬容”的載體時,他們“一時陷入恐慌”,“才想起他的全部好處”,才開始重新尊重這個信客,其實也是認(rèn)識到“誠信、寬容”的重要性。這有點寓言味道,耐人尋味:擁有的不如失去的珍貴。
然而,更具有諷刺意味的、荒誕可笑的是,在這種整體社會文化不誠信、不寬容的背景下,只有不誠信才能贏得“不誠信者“的感動和尊重。看看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鄉(xiāng),因為信客沒有說他任何壞話(即沒有向他的結(jié)發(fā)妻子告發(fā)他在外包二的秘密),也就是沒向他的妻子說真話,而讓這位同鄉(xiāng)“深受感動”,決定辦郵所,讓信客任職。其實作者在告訴我們“誠信文化”所遭遇的尷尬和不幸,告訴我們這種畸變的、不誠信文化的社會心態(tài)的滑稽與荒誕,可笑與可悲。
這篇文章不是單純在贊信客的“誠信、寬容和善解人意、任勞任怨、忍辱負(fù)重”,而是在告訴我們:“誠信、寬容的文化”在一個不誠信、不寬容的社會里,就必須忍辱負(fù)重,乃至消隱。因為信客的“沒說任何壞話”反而讓人感動,這不能說信客永遠是“誠信”的,而只能表明,這是“誠信文化”遇到不誠信的社會而發(fā)生的一場荒誕劇,是誠信文化在不誠信社會中經(jīng)歷的一次艱難辛酸的、荒誕的“文化苦旅”。
但是,這篇被選入初中語文人教版的散文所具有的豐富深刻的思想教育價值,卻被教參和大部分語文教師進行了淺陋化的表述和解讀:僅僅要求學(xué)生學(xué)習(xí)信客的“誠信、寬容和善解人意、任勞任怨、忍辱負(fù)重”,而沒有讓學(xué)生認(rèn)識到建立整個社會誠信文化的重要性,忽略了誠信個體和誠信社會之間關(guān)系的重要性。
《文化苦旅》讀后感6
有這樣一個人,他是我國著名作家、中國文化史學(xué)者。
他有一本共有三十七篇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我所介紹的就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fēng)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
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察其書名,文化和旅游聯(lián)系在一起,而在旅游的同時,卻感受文化之苦。也許你會在此留下疑問。同樣我?guī)е蓡栕x完這本書,才明白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跡的背后卻隱藏著人們不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下面請跟隨我的腳步走進文化苦旅。
首先,踏入莫高窟的石洞。我們靜靜的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的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集宗教文化知識于一身,以雕像和壁畫聞名于世,向全世界人們展示千年藝術(shù)的莫高窟也曾有荒唐史。一位王道士自作聰明將窟中的的珍貴壁畫粉刷、挖鑿,代之以天師靈官塑像。婀娜的體態(tài)就這樣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就這樣變成泥巴。更令人氣憤的是,他視經(jīng)卷入糞土,幾個銅板,幾棵白菜,甚至什么都不給,他就將不計其數(shù)的經(jīng)卷送到外國人手中。也許是他
的無知葬送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但是當(dāng)時的官僚文人又怎樣?忽略洞窟的價值,因為“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猶豫了!彼麄円苍\送一批文獻進京,其情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哪歇息又得留下幾捆,結(jié)果到京城時已零零落落,不成樣子。當(dāng)歐洲的學(xué)者文人們冒著被打被殺的危險,不遠萬里,變賣家財,只是為了得到莫高窟的一兩件文物時,中國官員的客廳里,卻茶香縷縷。也許就是這樣,沒有任何關(guān)卡,沒有任何手續(xù),外國人直接走到了那個洞窟跟前。他們一切精心的準(zhǔn)備完全沒有必要,只要和王道士溝通好,一筆輕松的買賣交易就換來巨大的文物財富。聽到這里,也許你會心痛那些文物就這樣不翼而飛,痛心王道士的無知,痛恨于那些外國人的趁火打劫……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不得不面對。王道士出身農(nóng)民,生活所迫,當(dāng)了道士,有幸當(dāng)了莫高窟的家,可當(dāng)時的莫高窟無人看管,年久失修,洞中大量積沙,一片殘敗。他憑著對宗教的虔誠,清沙修窟,他也曾向政府提議保護文物,但晚清政府一再推卸責(zé)任。此時又恰逢當(dāng)朝政權(quán)風(fēng)雨飄搖之際,“庚子事變”,八國聯(lián)軍打到北京,朝廷岌岌可危。自身的落后讓我們已無心理睬被擱在西北荒涼之中的文物。人們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更沒有人去重視。于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上演了。一個不拿朝廷一分錢俸祿,靠化緣維持生計的道士,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可悲的是,幾年的努力,這些文物的管理處置權(quán)還在他手里,政府沒有絲毫的舉動,F(xiàn)在看來,這些文物怎么估價都不過分,而在當(dāng)時并非如此,被視為“國寶”也是后來的事。文物的流失和損毀,一個民族文化遺產(chǎn)被如此嚴(yán)重的肢解,這一切不僅僅是王道士的愚昧,更是社會各階層許多人的愚昧!是極貧極弱的國家之心痛,民族之悲哀。這才是作者的“苦”之所在,“苦”之由來,“苦”之際遇。
一路風(fēng)雨顛簸,余先生沒有做沉默者,他總是要竭盡全力的悲切的喊上幾句。也許這聲音不驚天動地,但是足以懾服讀者的心。因為當(dāng)他喊上幾句時,足以蕩起生命的音量,讓我們產(chǎn)生共鳴。聽罷,在這吶喊中,翻滾的是怎樣的一腔熱血。
在文中,作者一展淵博的文學(xué)和史學(xué)功底,使我由衷的體會到文化的車輪在我身邊碾過,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的感動,無端的震撼,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底蘊。而這些,正是我們炎黃子孫驚醒的地方,他對我們每個人的人格都是一次考驗,讓我們真正明白“苦”字的意義所在!
品味《文化苦旅》,即在品味百態(tài)人生。讓我們對文化傳承,對文化保護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7
讀書,讓我既沒有富庶的生活,仍擁有富庶的生命,讓我清貧至今也樸素至今;甚至日后嫁人,此生智慧和善念就是我的嫁妝。我未入過繁華之境,未聽過喧囂聲音,未見過太多生靈,未有過滾燙心情,但書本給了我所有智慧和感情。
走,不為終點
進入20xx年,元月選讀的并非《文化苦旅》。那天晚上,是記憶中第二次丫頭給我推薦這本書了:“媽媽,你知道余秋雨嗎?”“知道,但他的書讀得不多!薄澳阕x讀《文化苦旅》吧?”孩子興沖沖從書柜給我拿來,不忍掃人家的興,便窩在沙發(fā)上隨手翻開。
“文化的旅程是苦、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訴苦旅!膘轫撨@樣一句話讓我對內(nèi)容產(chǎn)生幾分期待。許是過了40不惑,品嘗生活諸多,知道“苦”字后面總是隱藏耐人尋味的厚重。隨心所欲,慢慢翻閱,順從文字牽引,去尋覓企圖遇見的絕美行旅。其實,我之前對游記是不太感冒的,但翻過幾頁,卻發(fā)現(xiàn)這本書里的每一筆卻比過去讀得那些借景抒情的文字沉甸許多,靈性的山水遇到作者,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也就奔瀉而出。沉溺其中,竟有些無法自拔。
《文化苦旅》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山水物象,大漠荒原,處處留下作者的足跡,也留下作者的思考,字字真言,處處真心。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xiàn)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走向。
《道士塔》《莫高窟》有對民族屈辱歷史的感嘆,有對愚昧的中國道士及賣國者的批判,有對中國古代燦爛文化被毀的悲哀。與此同時,余秋雨又對莫高窟的燦爛藝術(shù)有著深切熱情,“它們?yōu)橛^看者而存在,期待著仰望的人群。”正因如此,才有一種警醒:“我們是飛天的后人!鼻楦械囊謸P、低落、升華,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此起彼伏,顯示出中國學(xué)者特有的文化心態(tài)和生存心態(tài)。
寫西湖的文章并不少,但真正從西湖的碧水柔波看出它在中國人文景觀上獨具的內(nèi)蘊的又有幾位!段骱䦃簟繁銓⑸剿耐,人性與非人性等人格、道德、社會的多重思路一一鋪展。在余秋雨筆下,山水景觀,人文世態(tài),歷史變遷,自我生命體驗渾然一體,行止于古今之間,盤旋于歷史文化長河,而又返歸于存在之境。“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只是人對自然的淺層次情感反應(yīng),只有以這種激動為情感喚起,并能進而深刻地體悟自然獨具的人文內(nèi)涵,生命意味者才真正感知了自然的生命力。
神話般的都江堰,三峽咆哮的長江水,文化瑰寶莫高窟與天一閣,清新婉約的江南小鎮(zhèn)……一幕幕被文字雕刻得那么清晰、真實、有質(zhì)感。余秋雨用細(xì)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描繪著一幅幅蒼勁渾厚的山水畫,書寫一支支輕柔婉約的小夜曲,帶著我們?nèi)ジ惺苋A夏五千年歷史的興衰與悲涼。細(xì)細(xì)咀嚼后,就會發(fā)現(xiàn)這本書里的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意象,想借山水古跡探尋中國文人艱辛跋涉的腳印:尋求“一種再親昵不過的人文文化”,“一種把自然與人情搭建得無比巧妙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這本書,很苦。寫書的人,更苦。
其實,《文化苦旅》中嵌生個“苦”字,表明了作者行程之苦,修行之艱。正像他自己所言:“‘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fù)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fā)出人生滄桑感。山重水復(fù),無言大地上,總有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的確,讀余秋雨的文字會有一種苦澀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造就人的,莫過于書了。一本本書,在人們面前一頁頁翻著,就像一道階梯,人們由它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
走,不為終點,只為已劃下的曲線。
《文化苦旅》讀后感8
《文化苦旅》是當(dāng)代著名文化學(xué)者、散文作家余秋雨先生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全書共收錄37篇作品,借山水風(fēng)物書寫著中國文化與文人的歷史命運,在字里行間探尋著文化的靈魂與人生的真諦,文字優(yōu)美又言之有物。其中既包括《道士塔》《白發(fā)蘇州》《青云譜隨想》等文采飛揚、見解獨到的歷史文化散文,也包括《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充滿懷舊氣息與文化感慨的心路回憶散文。余秋雨先生行走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其細(xì)膩的心思和筆觸,帶領(lǐng)我們一起感受這華夏文化的“苦旅”。
記得初讀《文化苦旅》是在學(xué)業(yè)繁重的高三,當(dāng)年略顯浮躁的匆匆一瞥,到現(xiàn)在靜下心來,懷著對中國文人和中華文化的思索,再次捧起這本書細(xì)細(xì)品讀細(xì)細(xì)咀嚼,便又是另一番滋味。既為書中透射出的人文思考和歷史滄桑所震撼,又為作者的文人真性情所感動。
文化苦旅,不僅僅是穿梭在各種名勝古跡、田園山水中的空間旅行,更是一種穿越千年,探索中國歷史與文化靈魂的時間之旅。它從敦煌的漫漫黃沙開篇,和著異鄉(xiāng)漂泊者的腳步聲結(jié)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后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它涵蓋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讓一顆不堪負(fù)重的心靈,只能用沉默的眼淚來回答歷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與太多的無可奈何。之所以是苦旅,是因為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正在逐漸的淪陷和喪失,作者在感概和惋惜之余,也將自己滿腔的悲憤和不滿寄于筆下,在對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流失的批判和思索中,重拾人類精神文明發(fā)展所缺失之物。
品讀書中的文字無疑是苦澀的,我們既為書中透射出的人文思考和歷史滄桑所震撼,又為作者的文人真性情所感動。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fù)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喪感,書中講述的那一段段沉重的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悲涼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開篇的《道士塔》一文,短短幾千字,我已反反復(fù)復(fù)讀了三遍,既為余秋雨先生辛辣的筆鋒拍手叫好,更為莫高窟中珍貴的文物就這般輕易的流失而感到痛心不已。當(dāng)那幾車、幾十箱、幾百卷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各國時,負(fù)責(zé)看管的愚昧的王圓箓無疑是敦煌文化的罪人,更是歷史的罪人,但正如作者所說,他太卑微渺小,無知的軀體無法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但究其根源呢?是官僚的腐敗和政府對文化保護的無視才導(dǎo)致了這慘痛的民族悲!中華民族的傷口在滴血!而如今的中國人呢?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敢于吸收世界上任何優(yōu)秀的文化,而惟獨冷淡了自己的文化;他們可以傾慕時尚任何國家的時尚,而惟獨尋不到自己的時尚;他們可以走出國門為自己的驕傲,而忽略了自己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事實上,僅僅運走一些文物并不能撼動中華文化之根本,但一旦運走了思想、靈魂,文化的土壤就會日漸貧瘠,一個民族即將面臨的便是消逝的命運,這怎能不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最可怕的,不是丟失,而是丟失了過后,我們依然走在丟失的道路上。
文字,因為真,才會苦。原來散文,真的可以寫出歷史的重量。
讀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智者對話。《文化苦旅》據(jù)對是一位歷盡世間滄桑的老者,散發(fā)著書墨的清香、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余秋雨先生攜著他的紙筆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在文學(xué)的畫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抹油彩。每一次留駐都不會否定新的出發(fā),乾坤在心中,人文山水也在心中。如果可以,我也愿開始一段文化苦旅,去感受那世間百態(tài),去觸摸歷史的魂魄,去聆聽內(nèi)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人生當(dāng)無憾矣!
《文化苦旅》讀后感9
中國燦爛的禮貌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里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我一向以來欣賞懂史且敢于評論批判歷史的學(xué)者,而也同時認(rèn)為現(xiàn)任上海戲劇學(xué)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無數(shù)學(xué)者中的豪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xué)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xué)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diào)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gòu)成。余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xué)和史學(xué)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是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nèi)涵,而且也為當(dāng)代散文領(lǐng)域帶給了嶄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余秋雨先生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余秋雨先生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xué)者樣深情感嘆,但是同樣的感嘆,出此刻不一樣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的一樣“我也能夠年輕”,余秋雨先生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余秋雨先生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余秋雨先生充實的中年時光,因此,余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一樣感覺的口氣。如余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是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余秋雨先生發(fā)現(xiàn)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禮貌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禮貌曾在古代創(chuàng)造過盛世,人們?yōu)榱吮A糇∫郧胺比A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xù)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是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必須的極限還是會被時刻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于人為,但是歸根結(jié)底,還是源于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xué)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于余秋雨先生們的以前,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dāng)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dāng)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rèn)為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正因,只有能真正認(rèn)清歷史風(fēng)云的人才能在順應(yīng)歷史車輪的基礎(chǔ)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日,沒有昨日就無所謂這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薄皼]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的默認(rèn)。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lǐng)悟作者的深意;蛟S,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nèi)涵。然而,《文化苦旅》一齊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抽一枝柳條,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走進余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長夜漫漫,孤燈之下,毫無睡意的我,只有作業(yè)與書相陪。
放下筆,我站起身來,再倒上一杯茶,放在書桌上。我走到窗前,看著窗外,因為窗上的霜,外面顯得朦朦朧朧,那層霜就好像一層薄霧,一層輕紗,籠罩住了夜景,我伸出冰涼的手,放在窗上,屋里的這層玻璃上并沒有霜,霜都在外層,我輕嘆一聲,放下了手。
看著窗內(nèi)一個個光斑發(fā)著溫暖而明亮的光,我知道好多人都沒睡,而此時高三的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挑燈夜戰(zhàn),為一百多天后的金榜題名而努力,“我也不能放松啊!蔽覍ψ约赫f。
走回書桌前,坐了下來。又拿出手機,打開音樂,放低音量,在輕柔的鋼琴曲中,我提起了筆。
寫了許久,我抬起頭來,窗上的霜并未消散,我把寫完的作業(yè)裝了起來,拿起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翻看了兩頁,我放下書,走到了陽臺,陽臺比較干燥,所以窗子上很少有霜,我抬起頭,一覽格爾木的夜空,天空一片漆黑,我知道此時的夜空并不晴朗,但此時它的深邃卻是依然。天空中沒有星星,這便少了幾分詩意,我拿出手機,把音樂調(diào)到周杰倫的《東風(fēng)破》,寧靜優(yōu)雅的樂曲聲響起。
“一盞離愁孤燈佇立在窗口,我在門后假裝你人還沒走......”在靜夜下,我獨自欣賞著悠揚的樂曲,心里不禁引發(fā)了一絲共鳴,我回頭望了望書桌上那盞孤獨的臺燈,“真有意境!蔽野蛋嫡f。此時的我也許也期待著聽到琵琶彈奏的一曲《東風(fēng)破》,心里的離愁也漸漸升起,是啊,自從十歲來時,我已有九年未回到家鄉(xiāng),這一刻,家鄉(xiāng)的鄉(xiāng)村,鄉(xiāng)間的小路,家鄉(xiāng)陪伴我的那些好伙伴,兒時一起攀爬的那棵大槐樹,村子里一起玩過捉迷藏的棉花地、玉米地,還有一起拔過蘿卜的蘿卜地,以及村中的磚墻,土墻......一下子全都撞進我的心頭,那些都承載了我兒時的歲月里不知多少美好的記憶,“現(xiàn)在他們都還好吧?”我在心里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薄肮部疵髟聭(yīng)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古人說:“明月能傳達人的心意!蔽铱纯匆箍眨瑓s找不到月亮在哪,心里不禁一股惆悵,王維有詩:“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yīng)說著遠行人!蔽蚁胛业男囊獠挥脗鬟_,家鄉(xiāng)的伙伴們也一樣會想著我。想到這,我笑了笑,我也不知為何笑,也許是我的想象有些豐富,也許是我的想法美好,但是,每個思鄉(xiāng)的人,不都會這樣想嗎?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zhuǎn)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宣紙上走筆至此各一半.......”聽到《青花瓷》這清麗的旋律,我想起了初中時的一次圣誕節(jié),班里辦了活動,而我當(dāng)時唱的就是這首《青花瓷》,當(dāng)時的我剛剛開始聽流行歌曲,而這首《青花瓷》就是吸引到我的歌曲,旋律清新脫俗,意境幽雅,“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江南小鎮(zhèn)一般的意境使我開始輕輕哼著它的旋律,小橋流水人家,這樣的江南風(fēng)光也是真正吸引人的,“門外芭蕉惹驟雨,門環(huán)惹銅綠......”聽著聽著,我閉上了眼睛,讓自己融入江南小鎮(zhèn)的意境中。
“紅雨瓢潑泛起了回憶怎么潛,你美目如當(dāng)年,流轉(zhuǎn)我心間,渡口邊最后一面灑下了句點,與你若只如初見,何須感傷離別......”許嵩的歌,是我上高中之后開始聽的,因為它的旋律能使我沉醉其中,而中國風(fēng)的歌詞與曲調(diào)能讓我產(chǎn)生一種共鳴,我比較喜歡中國風(fēng)的音樂,清新淡雅,回味悠長,令人久久沉入其中,而我又對幽靜、清新的事物有一種特別的鐘愛,也許這就是我喜歡中國風(fēng)、喜歡讀文學(xué)名著類書的原因吧。
音樂還在放著,我看了看天空,“這個假期一定要有意義的過去!蔽覍ψ约赫f。
我回到書桌前,翻開了那本《文化苦旅》,再次讀了起來,清新的旋律也回蕩在耳邊許久,許久......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翻開那本綠色封面的書,我跟隨余秋雨先生踏上了“文化”這條道路,開啟一段段艱苦的旅程。
我先隨先生進入故鄉(xiāng),在他的故鄉(xiāng),我觀望一座座牌坊。不同的石料,不同的石匠,不同的牌坊,卻有著相同的隱藏的意義!鞍胍沟男〈,簡薄的行裝,無人的棺木,裝扮的大殮……一切都心照不宣。但是,父母親的號啕大哭卻是真的,淚滴濺在白胡白發(fā)上。畢生再也見不到女兒了,也不知道她會流落到什么地方! “在昏暗的月色下送別小船的,總是父親。因為母親裹著小腳,行走不便,更怕她在河邊哭出聲來。父親很少說話,步子輕輕,快速向小船走去!边@幾段文字讓我震撼,震撼于前人對教育的渴望,對逃出封閉的渴望,對解除禁錮的渴望。
即便是不舍,也希望他們離去。走吧,走吧,走到遙遠的地方,過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們?nèi)f萬沒想到,他們送走的人,回來了,他們用熱情為一個個鄉(xiāng)村解凍,用所學(xué)的知識,用心澆灌未來的花朵,他們在山里種下一粒粒種子,那些種子,也將成長,蔓延每一道山梁,遍及中國的寸寸土地。文化,也將綿延,綿延。
看完牌坊,便進入了旁邊的寺廟。念經(jīng)聲入耳,讓人浮躁的心沉下。并不是每個人都信仰宗教,但每個人,都有信仰。有人因為信仰棄惡從善,決心改過;有人因為信仰放棄一切,追逐一生。
先生從故鄉(xiāng)出,卻不局限于故鄉(xiāng)。思想甚至放眼宇宙。沿著先生的思緒,覺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本土文明的發(fā)揚延續(xù),造福人民千年的都江堰;異域文明的交匯融合,蘊藏震驚世界的莫高窟。是天讓文化誕生,延續(xù);是天不滿于文化的獨自發(fā)展,讓多種文化摩擦融合。但是,天,為什么要讓如此珍貴的文化熔爐藝術(shù)遭受巨大的破壞呢?世人對于莫高窟的破壞,我不忍心想,書,也不忍心再讀下去!霸傩〉膫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泵鎸χT多無恥的文化強盜,莫高窟只能嘆息,嘆息世人的無知愚昧。再高貴圣潔的精神,也敵不過利欲熏心。
離開那片黃土,又進入另一片。踏入沙漠,爬上沙山。順著先生的目光望去,一眼泉水,多么令人感嘆!在黃沙漫漫的土地上,一株綠色的小草都會令人驚奇,更別說這一汪清澈的泉水了。相反的事物在一起,絕不顯得突兀,只是美,讓人驚訝!敖o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唯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fēng)韻!
遺忘,是純凈自然的保護傘。遺忘,卻也是毀滅一個文化城市的致命傷。
一路走來,陽關(guān)的城墻已經(jīng)坍塌,渤海國的廢井用冷眼看來人。有誰記得它們,也曾輝煌過!遺忘的,在歷史長河中煙消云散,只能在那斷代的兩頭,發(fā)現(xiàn)只言片語。未被遺忘的,或是維系,或是發(fā)展。西域喀什,xx,都在屬于自己的道路上走著。等著有人能理解自己,為自己延續(xù)。
人是能改變自然的。蘇東坡的到來,讓黃州多了絲文人氣,也給歷史文壇添了不少不朽篇章。康熙尋找的心靈歸宿,讓長城外不只有戰(zhàn)爭,還有融合,洽談。在熱河行宮,看遍清朝的興衰。我曾見,木蘭圍場上的英姿颯爽,我曾見,清朝故宮里的畏畏縮縮。流放寧古塔的文人志士,不畏不屈,在文化貧瘠的土地上發(fā)光發(fā)熱......
造就人的,莫過于書了。一本本書,在人們面前一頁頁翻著,就像一道階梯,人們由它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如果說書籍是階梯的話,那么藏書樓,無疑是增加階梯的匠人。一代代相傳,階梯一階階升高,人,也就在文化道路上越走越遠。一代代文人哲人在這條階梯上,我們從起步,漸行漸遠,偶爾經(jīng)過他們,他們向我們微笑,并讓我們繼續(xù)前行。后面的人微笑相望,前面的人招手引我們向前,走時,不忘看看階梯,那是文化的根。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有時候,我真想像余秋雨先生一樣,縱橫華夏大地,遍訪名山大川去尋訪文化,求索人生,讓思緒在一個個歷史的烙印前飛越浩浩廣宇,俯視蕓蕓眾生?纱丝痰奈抑荒堋胺褐垲}海上,枯坐書齋中”,即然如此,我就只能讓我的心跟著余秋雨先生,一齊進行一次“文化苦旅”,一齊邊走、邊看、邊思索......
漂泊遠方
人為什么要漂泊?
為謀生嗎?這是肯定有的,不然歷史不會留下那一串?dāng)z人心魄的詞語:闖關(guān)東、走西口、下南洋。但,漂泊僅僅為了謀生嗎?
突然想到了李白,這位中國文學(xué)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一生都在漂泊,以至此刻的學(xué)者對于他的籍貫都還存有爭議。李白可稱得上是才氣縱橫,筆尖一點,即成浩浩太平正氣;繡口一吐,便是煌煌盛唐雄風(fēng),以他之才,仕于臺閣,作玄宗的御用文人,不只可御手調(diào)羹,美人呵筆,還能夠文章傳世,百代流芳,可他偏偏要去漂泊,偏偏要把那酒氣與墨香,流瀉在整個神州大地。
也許,李白不需要理由,他只是在用最質(zhì)樸、最原始的方式把生命蕩滌干凈。李白是真正的漂泊者,對他來說,“醉過之處,皆非他鄉(xiāng)!边h離故鄉(xiāng)又能怎樣,有酒、有詩、有月,足矣!
真正的漂泊不需要理由,如果非要加一個的話,那就是生命!化生命為一場偉大的漂泊,在這漂泊中找尋生命的意義,在這漂泊中把生命蕩滌得如同水晶般明徹,讓生命綻放出驚世亥俗的瑰麗。
我真想成為一個這樣的漂泊者,任獵獵西風(fēng)撕扯著我的衣角。而我,則義無返顧地走向遠方。
千年。百年
人真是一種奇怪的動物,我們曾驕傲地振臂高呼:“人創(chuàng)造了歷史!”可當(dāng)歷史的滾滾洪流在我們面前奔涌而過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已是這樣渺小,小得仿佛寄于天地的一只蜉蝣,渺于蒼海的一粒粟米。
我們是偉大的嗎?如果是,那么那些以往叱咤過,呼號過,自以為把握住了歷史方向的人,為什么最終都化為塵土,被來自歷史深處的風(fēng)吹得一干二凈?
我們是渺小的嗎?如果是,那么這塵一般渺小的生命又何以造就千年的禮貌史,我們之于歷史,到底是什么?
人生之長,百年而終,比之千年的歷史,確實可謂“白駒過隙”,百年的人生,再怎樣瑰麗奇特,又怎能造就這漫漫千載人類禮貌史呢?
應(yīng)當(dāng)說,人類是智慧的。因為人類懂得傳承(這也是人類“偉大”的原因吧。)人類很清楚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但不能丟,還要去發(fā)揚。于是仿佛一場接力賽,一個個由血緣連接起來的民族,從各自的祖先那里接過錘子和鑿子,畢其一生去雕鑿、修補,最終雕成了泱泱千年的人類禮貌。
我們應(yīng)當(dāng)敬畏歷史,因為那是我們的祖先用生命寫下的。但敬畏的同時,不要彎曲我們繃直的雙膝,因為歷史,我們也要寫下去。
傳承文化
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會是個什么樣貌。
前不久,我剛剛讀完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老實說,這本書有些難懂,其格調(diào)也略顯沉重,可是,我在讀完后突然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居然是這么廣袤與深邃,我仿佛觸碰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虬脈縱橫的皮膚,那種蒼健的感覺,使我心底油然而生一種強烈的情感:作一回中國人,值了?僧(dāng)敦煌、白蓮洞、青云譜、柳候祠、天一閣。一個個千年的意像在我心頭閃過時,我又浮起了另一種情感,這種情感讓我渾身冰涼。
我們究竟還保有多少傳統(tǒng)文化?有人說,這個問題太刻薄了,可如果我們連這個問題都答不上來,那么我們對自已的文化是否太刻薄了,中華民族曾用同化力極強的文化征服了無數(shù)快馬彎刀打天下的民族,但此刻,我們卻在用冷漠摧殘這種偉大的文化,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好比行尸走肉,內(nèi)核已被掏空,只剩一副皮囊,如果中華民族到了這個地步,嗚呼!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坐公交車回家,各商店門口都豎立著高大的圣誕樹,心里真有種說不出的滋味,不知該高興,還是該悲痛......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我讀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便被封面上那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所吸引。封面上的沙漠,沉靜而悠遠,夕陽的余輝在那里投下一片陰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車輪碾過的痕跡。這些軌跡,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的艱辛跋涉?抑或是文化的苦苦追求與探索?
而我覺得,文化只有苦行,才有它從古至今永不衰竭的魅力。
這本書本身的資料并不甘甜,正因里頭夾雜著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嗫嗟奈兜溃瑸檫@本紀(jì)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只有書籍能把個高貴的生命早已遺逝的信號傳遞給你,只有書籍能把一切完美和智慧比較著丑陋與愚蠢呈現(xiàn)給你。”
我?guī)е缇吹那榫w翻開了它,跟隨余秋雨的腳步,去重新認(rèn)識這些古老深厚的禮貌,沒有膚淺的歡笑,有的只是與作者一齊感慨,一齊深思。
《風(fēng)雨天一閣》寫了一座經(jīng)歷數(shù)百年風(fēng)雨滄桑的普通的樓閣,被一代代人世代保護著,卻終被強盜偷竊所騷擾,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其悲愴的文化奇跡”。天一閣承載的禮貌與歷史太多太多。天一閣的命運正是當(dāng)時中華文化的命運,中華的許多許多文化寶藏在靜靜地經(jīng)歷數(shù)百年甚至數(shù)千年的風(fēng)雨洗禮之后,竟未為人所敬,不為人所珍,最終落入虎口。而當(dāng)其幾近滅亡時,人們才恍然醒悟,慌忙中搜尋回幾粒殘碎不堪文化碎片,嘆息不已,可惜已晚了。
《蘇東坡突圍》使我明白才華橫溢、豪放高達的一代文豪蘇東坡被一群奸詐卑鄙、強詞奪理的小人誣陷時的無奈與痛苦,被排擠,被批判,被嘲笑,被流放,可他卻并未喪失繼續(xù)發(fā)奮生活、前進的勇氣。我小時候曾為蘇軾美妙清澈的水調(diào)歌頭所傾心,為他“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壯志所震撼,此刻則為他的涅盤重生所深深感動和欽佩。他的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diào)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身。他漸漸回歸于清純和空靈,習(xí)慣于淡泊和靜定。他的藝術(shù)和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的成熟了。在歷史和文化中永遠地站住了腳,永不流放。
《一個王朝的背影》,讓作者在歷史的文化長廊中苦苦跋涉,躊躇在山水之間,和那些狂放潦倒、多情多愁的文人才子傾訴衷腸。以一個經(jīng)歷幾番興衰的承德避暑山莊為縮影和主線,反映出清王朝的興盛與滅亡軌跡,為我們映現(xiàn)出一段煙雨蒙史,讓我們體味歷史,深深感觸。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笔堑,人生無非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這日,還要繼續(xù)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shù)人一生的執(zhí)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于尋找。因此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fù)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正因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文化苦旅》帶領(lǐng)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xiàn)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xiàn)了,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shù)還是逃脫不掉那杯具性的結(jié)局。
如此多的歷史的真相和文化的美麗多愁在書中鋪展開來,一種從未有過的穿越的恍惚在心底蕩漾開去。雖然我們對文化的了解可能只是一點點的表面,但我分明聽到了那樣深沉的腳步聲,咚咚咚,在叩響中國文化的大門。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在短短的一個寒假里我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去社會實踐。雖然比較忙但我還是做了一件我認(rèn)為最有意思的事情。我把余秋雨教授寫的《文化苦旅》大致看了一遍。
雖然來不及仔細(xì)去揣摩但確實讓我感觸很深,尤其是《風(fēng)雨天一閣》至今都使我記憶憂心。
一個家族背負(fù)著艱守一座藏書樓(中國古老文化)的命運。范欽一個擁有強大毅力和強烈的愛國精神的藏書家讓中國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義的藏書樓,直到到現(xiàn)在都有它的痕跡,但是歲月的滄桑,歷史的風(fēng)塵還是將它掩埋了。范氏天一閣之所以留下來的原因是什么呢?這正式余教授所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是時間的意志力”而這種毅力有是什么呢?
范欽曾經(jīng)頂撞過擁有巨大權(quán)勢的皇親國戚,而因次遭到仗打這樣的重刑,還進過監(jiān)獄。但他豪不畏懼,始終毫不顧惜堅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誰都奈何不了他,這就是一個古代藏書家,一個真正稱職的藏書家所表現(xiàn)出來的超越常人的強健的職業(yè)道德品質(zhì)。
說到這里,我們是否應(yīng)該反思一下,我們這些學(xué)生,有哪一個能像范欽那樣監(jiān)守正義,監(jiān)守自己的崗位;蛟S有但也是極少數(shù)的。我不是故意要借古代成功人氏來諷刺現(xiàn)代人,但是我還是要批判我們不好的地方,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同學(xué)們,所有讀書的人們,我們早就應(yīng)該反省一下了。對我們來說范欽的意志力乍看之下,顯得不近人情,然而我們的毅力呢?可以說連他的二分之一都沒有。我們讀書,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該怎么辦呢?學(xué)成之后又為了什么呢?等等這些尖銳的問題值得我們?nèi)ド钏肌?/p>
繼續(xù)往下說,時間的流逝,光陰的短暫,80歲高齡的范欽中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但他連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監(jiān)守崗位。他將自己的財產(chǎn)分成兩部分,一份是他監(jiān)守一生的藏書樓,另外一份是一張萬兩銀票。他讓他的兩個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拿的一份。
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現(xiàn)在,有誰會愿意繼承藏書樓,又不能賣而且不但沒好處還要惹得一身的麻煩。然而有范欽這樣偉大的父親,就會有像他一樣偉大的兒子。他的大兒子范天沖毅然的選擇了子承父業(yè),他繼承了藏書樓。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是因為有了像范氏父子這樣的真正的讀書人而保存到現(xiàn)在的。
說到這里我又要開始批判些什么。想到讀書人,現(xiàn)在的讀書人(有些人)說說是書生,毫不考慮自己的言行舉止,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動作。而且讀書為的盡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只為那黃金屋或是顏如玉,而且做人都做的很自我,對自己要求很低對別人則很苛刻,只要自己好就萬事大吉,毫不顧慮別人,更不用說是監(jiān)守崗位和保護民族的歷史文化了,一點都沒有范欽那樣的奉獻精神。
還有那些可惡致極的污吏,他們絲毫沒有一點職業(yè)道德,簡直像行尸走肉一樣活在世界上比狗都不如。范欽好比是天使,而這些貪污的官,濫用職權(quán)的人就是惡魔,總有一天這些惡魔,會被天上的那些像范欽這樣的天使給帶去,進化那骯臟的心的。
《文化苦旅》使我對讀書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我們讀書人讀書不能只為自己,要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樣讀書人才是讀書人。
而且我們所學(xué)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換來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艱難的,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來自不意的文化,不虛度光陰,真正的領(lǐng)悟中華民族的優(yōu)異文化,并且發(fā)揚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堅決不做學(xué)成之后,而忘本的人,也不做半途因為搓責(zé)和困難而放棄學(xué)業(yè)的人。
一個人擁有了良知和強大的毅力才能領(lǐng)悟到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炎黃子孫數(shù)千百年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余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導(dǎo)航船,她將帶領(lǐng)我去深思更多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史。我也會將其細(xì)細(xì)品嘗的。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夜幕降臨,一切的喧鬧歸于平靜。
在無數(shù)個如此寂靜的夜里,細(xì)細(xì)體會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一盞清燈的余光里品一杯淡淡的綠茶,古人說,定中求靜是喝茶的最高境界,而我卻仿佛在飄散的茶香里看到了余秋雨,他就坐在我面前和我品茗論文,于是我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他遠行的隊伍,天高地闊之間,走上這一趟漂泊于華夏蒼茫大地上的苦諦之旅。朦朧中走入敦煌,走入那被破落的悲涼籠罩的道士塔,看到的是一方慘白的石屋,一個漠然的表情,一具無知的軀體,一抹西天凄涼的晚霞,一支載著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車隊……一個愚昧無知的王道士,一筆壓在炎黃子孫肩上的文化重債,如果有一種心情可以描繪這一種痛,那一定叫做――“恨”!
《易經(jīng)》里一句“天一生水”造就了一代藏書樓――天一閣。站在偌大的天井里,順著那搖搖晃晃的木梯向上望,似乎看到了那無數(shù)泛黃的書頁里記載的滄桑變化,看到了一代代范氏子孫堅守而執(zhí)著的身影,看到了那個為了進藏書閣而嫁進范家卻終不得愿的女子幽怨的神情……蒼老的屋宇和庭院,百年的期許和守侯――風(fēng)雨天一閣,一座由信念、責(zé)任支撐起來的文化樓閣。
還有那個南荒之地的柳侯祠,一代文豪的凄涼注腳。當(dāng)滿腹經(jīng)綸被車輪馬蹄搗碎,脆亮的吆喝填滿了疏朗的胸襟,惟有這寂寞的柳侯祠固執(zhí)地肅立著,徹底洗去人世的喧鬧……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于是對話也一定變得異乎尋常。余先生說“朝廷萬萬未想到,正是發(fā)配南荒的御批,點化了民族的精靈!笔沁@樣吧,柳宗元,他用終年養(yǎng)育他的荒蕪鑄就了晝夜不眠的文化之林。
手捧著《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jié)束,本應(yīng)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心頭卻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
初看《文化苦旅》,書名中的“苦”字一度讓我疑惑,是指漫長旅程中經(jīng)歷的勞苦嗎?!然而,當(dāng)隨著余先生的指引,完整地走過這一段旅程,才恍然大悟,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
余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比欢,即使只是一個個的“點”,人們也還得孜孜不倦地追求那歷史長河中的“線”。無數(shù)人的足跡串聯(lián)成歲月的年輪,一如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一種參合著太多悲傷、惋惜、屈辱的輝煌。探尋這樣的歷史,無疑是沉重而傷痛的,是一段“行者無疆,思者無涯”的心路歷程,正如余先生自己所說“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辈贿^我以為,這是文人最大的痛苦,卻也是最大的幸福,因為苦澀后的回味會讓我們了解,正是有著無數(shù)人艱難而執(zhí)著的追尋,才能在歷史的天空中留下這么多偉大的“點”,那是――對人生的認(rèn)知,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思考!
歷史的魅力往往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中,難于尋覓。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的人是永遠不可能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他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探尋文化的足跡;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尋求人生的真諦。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fù)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在感悟歷史的同時感悟人生,何嘗不是一種收獲?
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生命之路總是曲折坎坷,回望曾經(jīng)留下的足跡,就會明白,苦難是人生路上的泥土,只有深切體會苦諦苦境的人,才能把泥土握成黃金,才能造就人生的厚重感,因為在深沉的痛苦里,庸人選擇逃避和遺忘,而智者卻更深刻地體會了存在。
走這一趟苦諦之旅,尋覓的是綿長歷史的足跡;震撼的是璀璨文化的魅力;豐富的是多味人生的閱歷;留下的是苦澀回味的收獲。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讀后感12-30
文化苦旅讀后感06-20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0-14
《文化苦旅》讀后感01-05
★文化苦旅讀后感12-28
《文化苦旅》讀后感06-23
文化苦旅讀后感08-30
《文化苦旅》讀后感筆記12-24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01-20
名著《文化苦旅》讀后感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