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讀后感(精選18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而》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而》讀后感 篇1
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是一所名校的必備條件,它對培養(yǎng)人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一所新創(chuàng)建的學校,嶗山六中在這方面努力著,這對培養(yǎng)高素質高品位的人才是十分有利的。
1、校園宣傳突出主題,講究格調,營造處處育人的氛圍。讓櫥窗說話、讓墻壁說話,學校櫥窗依據學校教育主題每月更換,學校走廊懸掛名人名句,學校門口、水龍頭、草地上均有醒目的文明語告示:“講普通話、寫規(guī)范字”、“請節(jié)約用水”、“ 方寸綠地,滋潤人心”、“我體弱,不要踐踏我”。無聲的語言,是對學生的良好教育。各班的黑板報既有規(guī)定主題,又有自由發(fā)揮,教室布置簡潔明快,各具特色,追求個性。
2.校園廣播站,每天開播,欄目精心設計,內容豐富多彩,從周一至周五依次為“新聞”、“往事如風”、“心聲飛揚”、“今日說法”、“知味齋”欄目。優(yōu)美高雅的音樂,回蕩校園上空,放松了學生的心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讓學生知曉校事、國事、天下事,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
3.每周開設一節(jié)閱讀課,開列各年級學生必讀書目,鼓勵學生增加閱讀量,加強教師的閱讀指導,以提高閱讀質量,從而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加厚了學生的文化底蘊。
4.舉辦各種校園文化藝術體育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既活躍了學生身心,又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展示自我、施展才華的舞臺。演講比賽,相聲、小品比賽、校園情景劇比賽、歌曲比賽等以及各類體育比賽,周密的組織,精心的準備,使各類活動,精彩紛呈,吸引師生熱情主動參與,寓教于樂,寓教于活動,潛移默化,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豐富多彩的活動,必將造就豐富多彩的人生。
能夠閱讀到這本書,源自于從未真正從事教育的姐姐。一天,她不經意間給了一句話,讓我相當詫異:“你這也算是人民教師?”從教十余年來,我從未接受過如此蔑視的言論。而此番言論的源頭出在我不懂得用現在的方式教育她的孩子。就在學期期末時,我偷偷翻閱了姐姐床頭的這本書,手捧著這本書,心想:這本書似乎來得太遲了。我終于清醒的認識到我身上存在的這個問題是多么嚴重和可怕。也因此,我迫不及待地想學習書中的精髓。
在讀《如何說孩子才肯學》之前,我并沒有體會到跟孩子溝通的重要性和難度。姐姐的孩子有問題找到我,我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行灌進他的小腦袋,然而經常都是事與愿違。書中介紹了跟孩子溝通的方法,并用實用的對話場景和令人愉快的卡-通漫畫簡明地表現出來,生動易學。這是一本“讓孩子樂于學習的秘密”,真正讓老師和家長學會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每天在學習和生活上出現的問題。
閱讀了第一章“如何處理干擾學習的情緒”后,我感觸很深。我們想要讓孩子行為正確,首先必須接受他們的感受。當看到書中的那些卡-通漫畫形象生動地展現出許多老師和家長對待孩子的錯誤方式時,我笑了,這是一種慚愧的笑,因為那些錯誤的方法我?guī)缀醵加眠^。仔細想想, 平日里我?guī)缀鹾苌訇P注孩子們的情緒,無論何時何地,早習慣了孩子們對我言聽計從,不管他們表現是好是壞,從沒理會過他們的情緒,更無知孩子的情緒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傄宰晕覟橹行,以學習為重點,以為除了學習,只需要對他們的健康身體噓寒問暖就足矣了。殊不知當他們情緒良好的時候,他們的表現也好。反之,當他們表現不好的時候,是否應該反思,是不是他們的心里有事兒,是否應該照顧甚至接納孩子的情緒。否認學生的情緒的教育效果確實不好,不僅打擊學生的自信,還會破壞師生間的感情。學生會認為老師不尊重他,從而產生對老師的畏懼感。。我深刻體會到,只有當學生的負面情緒得到教師的認同和接受時,學生才會覺得受到鼓舞,才會繼續(xù)努力,還能促進師生間的感情。
要隨時提醒自己:認同孩子的感受,用語氣或語言接納孩子的感情。當然首先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在接納、認同的同時,最好能說出孩子的感受,即便“哦”、“恩”、“氨或“我明白”等簡單的語言,也要以一種關心的態(tài)度回應孩子的沮喪,偶爾點頭或理解的回應一聲,使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問題上,這樣孩子有可能自己解決問題。為何認同接納孩子的情緒,會有如此的效果呢?原因很簡單,仔細想想,即便是大人,當負面情緒得到認同和接受時,都會覺得受到鼓舞,會繼續(xù)努力。
當然這些大道理起初我也思考過:這對老師的要求也太苛刻了吧!又要教學質量,又要素質教育,又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還要隨時隨地照顧。接納孩子們的情緒,那誰來照顧接納我們成人的情緒呢?我們成人的世界也有挫折,也有煩惱啊!雖然,我們成人有自控能力,能獨立解決問題,但我們也有被情緒左右的時候呀!然而,細細品味,慢慢琢磨,事實就這么簡單,當學生們有情緒時,他們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獲取新信息。如果想讓他們善思好學,我們就必須尊重他們的感受,成人的世界亦如此,當我們有負面情緒時,人就會變得消極,做事就會失去動力。反之,如果此時,有人能理解、尊重我們的感受,我們將會化消極為積極,化抱怨為動力。
《學而》讀后感 篇2
本人學習《組織行為學》后。結合各種資料、實例,就其中的激勵機制與行為影響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組織行為學》是一門十分實用的課程。它是管理科學中的一門分支學科,以組織系統(tǒng)及其群體、個體的心理與行為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是建立在多學科基礎之上的學科。
學習組織行為學后,對于管理者加強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極大的幫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際關系,增強群體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領導水平,改善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關系;有助于組織變革和組織發(fā)展。
一、對激勵機制的概述
《組織行為學》一書中比較重要的一塊內容就是激勵原理。所產生的激勵機制是領導和管理企事業(yè)單位,公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
所謂激勵機制是為了激勵員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針政策、規(guī)章制度、行為準則、道德規(guī)范、文化理念以及相應的組織機構,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評比制度、表揚制度、獎金制度等等激勵措施的總和。也包括使用影響人的心理、行為活動及績效的手段和方法。通過這一機制所形成的推動力和吸引力,使員工萌發(fā)實現組織目標的動機,產生實現目標的的動力,引起并維持實現組織目標的行為;并通過績效評價,得到自豪感和響應的獎酬,強化自己的行為。
二、激勵機制在團體中的具體應用實例
國內外許多著名公司、團體無一例外地都擁有非常成熟的激勵機制。我就本人搜集的幾個具體例子對此進行闡述。
這是國外和國內兩個比較著名的公司所運用的激勵機制。它們很好地體現了激勵機制在具體工作中的應用。在學習《組織行為學》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這些例子的。但現在通過這兩個例子,更加使我了解到組織行為學中激勵機制的要點。
第一個是GE公司的員工激勵機制。GE公司對員工有著一套相當完善的考評制度。公司CEO韋爾奇隨身都會攜帶一本筆記本,上面畫滿了圖表,每個部門都有相關的圖表,反映每個員工的情況)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評估,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第一類占10%,他們是頂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類,占15%;第三類是中等水平的員工,占50%,他們的變動彈性最大;接下來是占15%的第四類,需要對他們敲響警鐘,督促他們上進;第五類是最差的,占10%,我們只能辭退他們。根據業(yè)績評估,每個員工都會知道他們處在哪一類,這樣沒有人會抱怨得不到賞識。第一類員工會得到股票期權,第二類中的大約90%和第三類中的50%會得到股票期權,第四類員工沒有獎勵。圖表是最好的工具,哪些人應該得到獎勵,哪些人應該打道回府,一目了然。獎賞對員工而言,不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象鼻子碰著玻璃而穿不過去那樣,他們能得到他們應得的。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都是必要的,兩者缺一不可。對于高層管理人員,GE公司鼓勵鼓勵他們在工作上相互競爭,但不要有個人恩怨。韋爾奇的做法是將獎賞分為兩個部分,一半獎勵他在自己的業(yè)務部門的表現,另一半獎勵他對整個公司發(fā)展的貢獻。如果自己部門業(yè)績很好,但對公司發(fā)展不利,則資金為零。
韋爾奇一向鼓勵員工勇敢地展示自己,談出自己的看法,爭取上司的賞識!拔蚁M麊T工能充分發(fā)揮潛能,提出他們的建議,而我會為他們提供各種資源。這樣員工們給我的將是許多建議和計劃,我可能會說:‘我不喜歡這個想法,但那個主意非常好’。這樣的交流更有創(chuàng)意!痹诮裉霨E的各個部門,每當公司取得一些成績,他們都會把生產線停下來,大家一起出去慶祝。GE公司每位員工都有一張"通用電氣價值觀"卡。卡中對領導干部的警戒有9點:痛恨官僚主義、開明、講究速度、自信、高-瞻遠矚、精力充沛、果敢地設定目標、視變化為機遇以及適應全球化。這些價值觀都是GE公司進行培養(yǎng)的主題。也是決定公司職員晉升的最重要的評價標準。
接下來要談的是聯(lián)想集團。它是側重于以業(yè)績?yōu)橹。?lián)想是一個以業(yè)績?yōu)閷蛐偷墓荆晃⿲W歷重能力,不惟資歷重業(yè)績。聯(lián)想現在許多高管人員其實在公司工作時間并不長,能從普遍員工升到最高管理層,原因不是跟誰有什么關系,而是全憑業(yè)績。為什么外企一些有相當級別的管理人員愿意到聯(lián)想工作,就是看重了這一點。不同層次的人員收入不同是很自然的,但聯(lián)想的干部沒有貴族化的傾向。
聯(lián)想的干部比例適中,中級以上管理人員有200多人,而公司全部員工有1.1萬多人(其中職員約5000人)。其實聯(lián)想每一個事業(yè)部的規(guī)模,都相當于一個中型IT企業(yè),這些管理者得到的收入高些也是理所應當的。當然從薪酬結構上看,固定工資部分,經理層跟員工層的差異并不十分巨大。聯(lián)想員工的收入分為3塊,固定工資、績效浮動和年底分紅,在一個以業(yè)績?yōu)閷蛐偷钠髽I(yè)里,員工的收入是跟其貢獻直接掛鉤的。任何一個企業(yè)都是20%的人才創(chuàng)造80%的財富,對這20%員工的薪酬當然不能少了,F在市場競爭很激烈,人才爭奪很激烈,爭奪的焦點就是一些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術人才,因為這些人才可以為公司做出重大貢獻。
《學而》讀后感 篇3
讀萬卷書走萬里路。通過讀書學習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充實了自己的頭腦,提高了自己的才干。
通過學習丁興富著《遠程教育學》使我清楚認識到教育技術是20世紀國際教育界的新興學科之一,更是近百多年來各國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實踐領域。從電化教育到現代教育技術,我國基本上與世界同步,引進并發(fā)展了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
縱觀人類教育的發(fā)展歷史,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始終是影響教育變革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F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動力。隨著印刷技術、視聽技術以及電子信息通信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20世紀下半葉崛起,成為教育科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教育技術學在長期的教育實踐基礎上,不斷吸取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和系統(tǒng)科學等學科的理論研究成果,逐步完善、走向成熟。而教育技術及其學科的誕生和發(fā)展同時對教育的各個領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促進了傳統(tǒng)教育觀念、理論、內容、模式、手段、管理和體制的變革。
教育技術在學校教育領域的應用有兩種主要的方式,一種是教育技術在校園教育中的應用,另一種則是教育技術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
1、教育技術在校園教育中的應用
教育技術在校園教育中的應用是指:在傳統(tǒng)校園院校中,在保持班組集體課堂面授為主的同時,教能技術被用于各類基于資源的靈活多樣的教與學的活動。當教育技術在校園教育中應用時,教師和學生的主要的教與學的活動依然在校園內進行,主要的教與學的資源和環(huán)境依然是在校園之中。師生都參加的班組集體課堂面授依然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但是,傳統(tǒng)院校校園內學生可以利用的學習資源已經遠遠超出其所在院校的校園范圍,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但是,由于有了教育技術、特別是以計算機為核心的電子信息通信技術,校園教育也將變得較少時空限制、更多開放靈活,通過不斷的改革和發(fā)展,逐步形成一種集體面授教學和基于資源學習相互平衡、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全新的校園教學模式。
2、教育技術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
教育技術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是指:各類教育技術和教學媒體被應用來為遠程學習者發(fā)送教育和培訓,學習者主要在校園外(家庭、工作場所、社區(qū)中心或其它任何地點)利用遠程教育院;蚱渌逃龣C構設計開發(fā)的教育資源和環(huán)境進行學習。遠程學習者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和環(huán)境主要是多種媒體的課程學習材料(從印刷材、視聽材料到計算機課件)也可能是雙向交互的遠程課堂教學、包括視頻會議在內的各類遠程電子會義系統(tǒng)、計算機會議和計算機網絡教學環(huán)境等。由于遠程學習者分散在校園外,即使有或多或少的集體面授輔導和師生當面交流的機會,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不起主導的地位。教育技術和教學媒體在遠程教育中起著基本支柱的作用,即擔當了連結、溝通和實現教與學的重組和整合的功能。因此,建立在教育技術及其開發(fā)的教育資源基礎上的遠程教育的教與學的模式與應用教育技術開展的校園教育的教學模式有著不同的性質特征。
遠程教育課程開發(fā)中的教育技術是指教育院校及其教師與其他教學輔導和技術人員用來設計、開發(fā)和發(fā)送遠程教育課程的各類教育技術。印刷廠和出版社、視聽材料制作中心和音像出版社、衛(wèi)星電視發(fā)射、轉播必接收系統(tǒng)、計算機課件設計開發(fā)的軟硬件環(huán)境、計算機網絡及相應的教學平臺等是課程開發(fā)和發(fā)送必備的教育技術基礎設施。各學科的教學人員和教學輔助人員要經過適當的培訓掌握必要的教育技術(這里主要指各類教學媒體的使用技能和相應的課程材料的教學設計的專業(yè)理論方法和知識技能)并與教育技術、教學設計和其他技術人員一起完成遠程教育課程的設計、開發(fā)和發(fā)送任務。
遠程教育學習支助服務中的教育技術是指教育院校及其教師,與其他教學輔導和咨詢人員用為同遠程學習者進行雙向通信交流,為學生提供各類學習支助服務的教育技要。在遠程教能中,以學生利用教育資源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輔導助學和同學協(xié)作學習為輔。在遠程學習者利用多種媒體的課程學習材料等教育資源進行學習的全過程中,教育院校要組織教師與其他教學輔導和咨詢人員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學習支助服務,這就需要各種可以實現雙向通信的教育技術和教學媒體。
通過讀書我進一步認識到教育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備受關注。教育技術作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點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并且與素質教育,教育信息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促進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緊密相關。
我讀書、我快樂。
《學而》讀后感 篇4
在《邏輯學》的第一版序言的開篇中,黑格爾陳述了形而上學崩潰解構的事實——“那種被叫做形而上學的東西,可以就已經連根拔掉,從科學的行列里消失了!焙诟駹柊研味蠈W的這種解構歸因于康德哲學,他認為康德哲學斷定知性不可超越經驗,否則認識能力將變成只不過產生腦中幻影的理論的理性,這種說法排斥了思辨的思維,并且迎合了世俗智慧的需要。黑格爾對這種做法表示了明顯的不滿,他用他那獨有的口吻說到:
“一個有文化的民族竟然沒有形而上學——就像一座廟,其他各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圣的神那樣。”
“在昏暗被驅散以后,也就是反觀內照的、幽暗無色的精神勞作消散以后,存在好像化為歡樂的花花世界了,大家知道,花是沒有黑色的。”
接著,黑格爾論述了邏輯學的狀況——與形而上學一樣,邏輯學的遭遇也是極為慘淡——雖然邏輯學由于其實用的緣故而被容納于科學之列,但是邏輯的形態(tài)和內容卻在流傳中逐步被改變,并且,在科學與現實中生長出來的新精神也并沒有在邏輯中顯出痕跡。
但是,在這種沮喪與頹然的狀況之外,黑格爾也看到了新的希望,他認為新的觀念、思想是不可抗拒的,盡管它會處處受到舊有觀念的持有者的冷漠和反對,但是它必然戰(zhàn)勝并且取代舊有的思想——
“假如精神的實質形式已經改變,而仍然想保持舊的教育形式,那總歸是徒勞;這些舊形式是枯萎的樹葉,它們將被從根株發(fā)生的新蓓蕾擠掉!
與此同時,黑格爾也敏銳地看到,新的思想不由于害怕、由于畏懼,僅僅只抓一個空洞的形式,而是迫切地需要材料的加工和提煉。新的思想要獲得并保持含蘊而未展開的原則。也就是說,要使其原則成為科學
而對于邏輯學這門科學,由于多年的工作也不能完成使它成為真正的形而上學或純粹的思辨哲學的理想,所以黑格爾斷定,邏輯學要有一個從頭開始的改造,其基本看法是哲學必須從自身的內容的本性出發(fā),由內容的反思建立并產生出其內容的規(guī)定本身,而不能依靠其他的任何東西——
“哲學,由于它要成為科學......它既不能從一門低級學科,例如數學那里借助方法,也不能聽任內在直觀的斷言,或使用基于外在反思的推理,而這只能是在科學認識中運動著的內容的本性,同時,正是內容這種自己的反思,才建立并產生內容的規(guī)定本身。”
在接下來的一大段闡述中,黑格爾闡述了這種觀點的具體內涵,論述了知性與理性的辯證關系,以及作為知性與理性的更高層次——精神是如何從無出發(fā)而產生出有,又是如何從單純性中給予自己以規(guī)定性,又從規(guī)定性中給予自己以自身同一性的。只有沿著這個進路,哲學才能成為客觀的、論證的科學:
“知性作出規(guī)定并堅持規(guī)定:理性是否定的和辯證的,因為它將知性的規(guī)定消融為無;它又是肯定的,因為它產生一般,并將特殊包括在內。正如知性被當作一般理性分出來的某種分離物那樣,辯證的理性通常也被當作從肯定的理性分出來的某種分離的知性,它比知性、理性兩者都高。精神是否定物,這個否定物既構成辯證的理性的質,也構成的知性的質:——精神否定了單純的東西,于是便建立了知性所確定的區(qū)別;而它卻又消解了這種區(qū)別,所以它是辯證的。但是精神并不停留于無這種結果之中,它在那里又同樣是肯定的,從而將前一個單純的東西重新建立起來,但這卻是一般的東西,它本身是具體的;并不是某一特殊的東西被概況在這個一般的東西之下,而是在進行規(guī)定及規(guī)定的消融中,那個特殊的東西就已同時規(guī)定了自身。這種精神的運動,從單純性中給予自己以規(guī)定性,又從這個規(guī)定性給自己以自身同一性,因此精神的運動就是概念的內在發(fā)展:它乃是認識的絕對方法,同時也是內容本身的內在靈魂!艺J為,只有沿著這條自己構成自己的道路,哲學才能夠成為客觀的、論證的科學!
緊接著,黑格爾論述了科學與邏輯的關系(他稱之為“精神現象學”):一方面,意識作為具體的而又被拘束于外在的知的精神,它的前進運動完全是以構成邏輯內容的純粹本質的本性為基礎的;另一方面,意識作為顯現著的精神,它自己在途程中解脫了它的直接性和外在具體些之后,就變成了純知,純知以那些自在自我的純粹本質自身為對象,這就是純思維,即思維其本質的精神,而純知的自身運動也就是它的精神生活,科學就是通過這種精神生活而構成的,并且也是這種精神生活的陳述。
最后黑格爾提及了《邏輯學》在其哲學體系的地位:原本邏輯學與哲學是一同作為《科學體系》(后改名為《哲學全書》)的第二部分出版的,但是由于邏輯學不斷的補充、擴大,不得不使之獨立問世,而構成了《精神現象學》的第一續(xù)編。
《學而》讀后感 篇5
讀過《牛奶可樂經濟學》這本書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本書是我曾經對經濟學誤解的救贖。對于剛剛開始接觸經濟學的我來說,每天面對一些令人頭疼的公式,一些學術的名詞,讓我對自己的專業(yè)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不過,通過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生活中到處存在著經濟學,經濟學正生動地編織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身邊的大事小情都可以用經濟學原理一一解決,這讓我對經濟學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下是我讀過本書以后的一點小小的感受。
一、生活中多問幾個“為什么”也許我能收益很多
全書以發(fā)問的方式來引起讀者的興趣,我是一個好奇心很重的人,所以自然對這本書有著濃厚的興趣讓我把它吃透。作者會在開篇發(fā)問,“為什么牛奶裝在方盒子里賣,可樂卻裝在圓瓶子里賣?”“為什么打開冰箱時,冷藏柜會亮,冷凍柜卻不會亮?” “為什么女裝的扣子在左邊,男裝的扣子卻總是在右邊?”······這一系列的設計方式問題,其實都是蘊含著經濟學的道理。產品的設計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費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滿足賣方保持低價、便于競爭的需求,這也就是說,產品設計必須在兩者之間保持平衡。產品設計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并且細節(jié)上的設計還與幾何學原理有一定的關系。就拿牛奶可樂的例子來說,一是因為消費的習慣,可樂大多是直接就著容器喝的,所以圓柱形拿在手里更方便,而牛奶卻不是這樣,雖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產品的不同特性,牛奶需要專門裝在冰柜里,運營成本高,用方盒子裝無非就是能節(jié)省點貯存空間,我們在超市看到可樂大多放在開放式貨架上,運營成本低。冰柜里的存儲空間相當寶貴,從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裝牛奶的收益。因此,多問幾個“為什么”,可以減少我們的成本,提高收益。
二、經濟沒有多么的復雜,它來源于生活,我們也要將它運用到生活
這本《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后沒有沉悶感覺,至少給我們一是它講了個樸素的道理:經濟學也沒什么了不起,F在經濟學被經濟學的精英們越挖越深、越整越難了,沒有研究出幾十個看不懂的公式,沒有成堆的術語創(chuàng)新,那就成不了好專家。所以大家都怕了,不敢琢磨。其實,就拿最低成本、最大產出這個原理來說,無非就是牛奶用方盒子裝能節(jié)省點冰箱空間,可樂用圓瓶子拿在手里方便的道理而已,就是沒有讀過書的人都知道裝箱子的時候放方的東西能歸置得整齊一些。想起了“理論來自于生活”這句簡單的道理。“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錢,卻又提供免費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們會認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樂道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的錢已經悄悄被商家賺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補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點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飲料的利潤又是相當可觀的,所以花生是免費的。而沒有人愿意一邊喝酒一邊喝水的,所以食客如果選擇水那酒的量自然也會下降,因此水的價格也是不菲的。這也因此提醒了大家一個道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彼赃@也提醒了我要在生活中時時都擦亮我的雙眼,減少自己的利益損失。
三、每個人其實都是自己生活中的經濟學家
莊子曾今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從古至今,我們都受到利的困擾,也因此這么多人都選擇經濟學,因為每個人都想爭取到自己最大的利益,當然我也不例外。但是這本書告訴我,拋開那些煩人的公式,其實生活中我就是自己的經濟學家。從這本書的名字上就不難看出,牛奶、可樂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飲品,而牛奶對于我這種身體差的人來說更是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我卻從來沒有對這里面所蘊含的經濟常識有絲毫的察覺,這一問題給我也敲響了警鐘。在前不久的國家干部考試中,據報道常識題中最后一道選擇題,讓許多考生傻了眼:在超市?吹脚D萄b在方形的容器中出售,而碳酸飲料則常裝在圓形容器中出售。下列關于此現象的原因解釋不合理的是?
A、視覺上圓形比方形更柔和舒緩,吸引更多的顧客購買;
B、圓柱形易拉罐下底可做成半球形凹槽以承受更大的壓力;
C、牛奶通常需要存放在冷藏柜中,立方體容器更節(jié)約空間;
D、碳酸飲料通常直接用包裝罐飲用,圓柱形拿在手里更舒服。
對于讀過這本書以后的人來說答案無疑選A。我想這就是讀書的好處,它不僅讓我對自己的生活實踐多了許多思考,更是增長了我的見識,讓我對自己生活有了不同角度的認識,更加合理的安排我的資金。讓我在生活中成為一名正真的經濟學家,做到學以致用。
生活中許多的小例子都可以用機會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解釋清楚。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工作中要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的技巧也不盡相同,要想全面的自如應付,就必須對本行業(yè)的一些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徹的領悟,因為不同的表象歸結起來都是不變的道理,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學習領悟原理的過程,就是將書本知識內化成自身能力的過程。悟出了原理同時也就提升了思想水平和行為能力。我們追求速成更要追求功力。
《學而》讀后感 篇6
一直以來,我都很佩服兩個奧沙利文。
一個是斯諾克世界的天才羅尼·奧沙利文,單桿147分史上最快;另一個就是《城市經濟學》的作者,一直致力于經濟學研究亞瑟·奧沙利文教授。
奧沙利文教授所研究的領域設計城市土地利用、環(huán)境保護和公共政策,在《城市經濟學》第六版中,教授為了充分展示近十五年來城市經濟理論、經驗分析和政策演化的最新發(fā)展,他推翻了前幾個版本的寫作思路,建立了新的城市經濟問題研究框架,全面地反映了城市經濟學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書中字里行間都流露出奧沙利文教授嚴謹的治學風格、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誠懇的研究態(tài)度。令人讀過之后不僅感嘆,能條分縷析城市經濟學的大小問題,讓經濟學變得如此生動有趣,淺顯易懂的學者,真是讓人佩服不已。
下面,為了和本月主題:問鼎房地產相匹配,就著重談一談讀第2、第5篇時的感想與體會。
第二篇是土地租金與土地利用模式。在這一部分,作者主要通過分析市區(qū)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市場力量和政府政策來研究城市空間結構。
第六章講的是城市土地租金。我們可以發(fā)現,近現代越來越多的高樓以飛快的速度拔地而起,不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只要是經濟較發(fā)達的地區(qū),建筑物高度總是在逐漸增加。在廣州,典型的就是天河區(qū)珠江新城區(qū)域。西塔、小蠻腰,一個比一個高。目前廣州百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有三百六十多棟,而去過蘇州的朋友也都知道,雖然當地規(guī)定新建居民私有住房建層數不得超過兩層,但是高層建筑仍舊是這座園林城市的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高層建筑一直是城市用地的緊缺和人口增多的產物。隨著城市的不斷發(fā)展,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高層建筑的發(fā)展成了必然。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比如新舊樓區(qū)采光權的爭端,消防安全問題、地面下沉問題和熱島效應等。等產量曲線(isoquant)描述了寫字樓企業(yè)對建筑物類型的可能選擇,高層建筑需要更多的資本投入以提高承重能力和購買垂直運輸設備,因此等產量曲線的斜率為負。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當土地價格上漲,企業(yè)將用資本替代土地,該過程被稱為要素替代性。要素替代的一般影響是,它提高了寫字樓的土地競價租金額。這就意味著,當我們靠近市中心時,土地價格將以遞增的速度上升。土地價格的迅速上漲又會激勵更多的要素替代,其結果是城市中心附近修建的高層建筑越來越多。
剩余原理告訴我們,土地的競價租金等于總收入中超過非土地成本的部分。為了應對高土地價格,在要素替代作用下產生了高層建筑。要素替代所導致的生產成本的節(jié)約,提高了土地競價租金。
第七章講的是土地利用模式。這一章里主要講述了在現代都市區(qū)內,就業(yè)主要分布在CBD、城郊次中心和“其他任何地區(qū)”。這種分布使得就業(yè)可以在城市的任何地方——廣泛地分布在整個都市區(qū)內,并使大部分居民在遠離市中心的地區(qū)工作和生活。這一章節(jié)首先描述城市就業(yè)和人口的空間分布,然后回顧100年前城市的各種真實形態(tài),分析城市轉型背后的市場力量并討論城市蔓延的原因及影響。
在書中城市密度一節(jié),作者比較了世界若干城市的人口密度。讓我驚奇地發(fā)現,廣州竟然排在第三位,幾乎與香港持平(而現實情況是,香港的樓房密度和建筑高度往往看上去比廣州高得多)!但從整個圖表可以看出,亞洲城市位于最前列,美國城市位于最末端。紐約是美國人口密度最密集的都市區(qū),但它的密度僅為廣州的1/7。由此我們可以推論,中國的購房者壓力比美國人的大得多。美國政府的諸多政策鼓勵大都市區(qū)以低密度模式發(fā)展,但同時美國也是一個以市場經濟為主的國家,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中國房地產熱比美國的更熱,而多數中國人愿意去投資房地產的美國城市,或者說比較多中國人聚居的美國城市,當地的地產價格往往一路攀升。
房地產,除了土地及其產權外,其上所附屬的“房”也是格外重要。在《城市經濟學》的第五篇中,作者主要探討了城市住宅市場經濟學,并評估不同住宅政策的價值。第13章解釋了為什么住宅不同于其他產品:住宅是異質品和耐用品,從一套住宅遷移到另一套住宅需要較高的成本。住宅市場的過濾模型解釋了引起住房質量漸次降低檔次以供應給收入更低家庭的經濟推動力。住宅具有差異性,用特征價格評估方法研究住宅市場,可以發(fā)現決定著住宅的均衡價格的是以下幾種因素:基礎價格、易達性價格、面積、房齡、空氣質量和學校。比如廣州各地的房地產價格中,同屬于天河區(qū)的珠江新城地區(qū)的基礎價格就比車陂那邊的高得多。珠江新城位于CBD的中心位置,有江景,交通便利,許多大型寫字樓也在那里(上下班方便)。車陂地區(qū)距離CBD則比較遠,所以樓盤價格沒有那么高,保障性住房福利房也選址在那里。當然了,并不是所有情況都是這樣,也有很多其他因素影響。譬如同一開發(fā)商的同一期的同屬于珠江新城區(qū)域的樓盤,一開始價格都很高,但是后期發(fā)現,面向江景和小蠻腰的樓盤價格反而上升空間不高,這是因為小蠻腰作為廣州電視塔,有高強度的輻射的緣故。另外,華附、廣雅等學校附近的樓盤價格往往比較昂貴,這是由于廣州按照地段分配原則升中學。
雖然《城市經濟學》這本書主要是根據美國各大城市的情況編寫的一本書,有些部分并不能直接應用于中國城市經濟的解釋,但是仍舊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和研究價值。
《學而》讀后感 篇7
《行為經濟學講義》是由汪丁丁在北大上課的講義匯編而來的,很多語言都是口語化表達,讓人讀起來很輕松。而且這種表達方式是在一種無壓力,自由狀態(tài)下產生的,比較容易產生一些思想的火花。自己讀來也非常的喜歡。
一 何為行為?何為行動?
自己在講授消費者行為學的課程時倒沒有認真考慮這兩個詞的本意;蛘咚麄儽緛砭蜎]有差異。汪丁丁認為,行為是生命的表征,沒有行為肯定就沒有生命了,而運動則不一定是生命的表征,如質子的運動等。盡管這種解釋有點牽強,但可以解釋行為經濟學的理論的出發(fā)點。丁丁認為行為主要分為個體行為和群體行為,行為來自與價值判讀,價值判讀的結果就是選擇,而影響價值判斷的因素主要來自與內因(個體的認知能力,心理狀況等)外因來自與決策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而選擇的影響就來自消費者的約束條件。這一個邏輯框架正好闡述了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架構。一個對我來看很復雜的理論,丁丁用輕描淡寫的口吻就解釋清楚了,高人就是高人。
二、社會創(chuàng)造
丁丁引自Siddhartha Bhattacharyya and Stellan。Olilsson 20xx的文獻重點觀點:一個社會的創(chuàng)造性,一方面取決于社會里的每一個體的認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取決于這個社會的結構。他認為創(chuàng)造從來都是個體行為,但是自由卻是整體的。也就是說,一個社會的創(chuàng)造力,是要創(chuàng)造出一個有利于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他提出,目前中國不允許懷疑權威,是壓制技術進步的重要因素。由此,政治體制的改革遠比經濟體制改革更緊迫。在一個有力創(chuàng)造的社會中,一定要培養(yǎng)100萬名優(yōu)秀的大學畢業(yè)生,重視過程,結果就是必然回產生"愛因斯坦"式的人物,這個和哈耶克的"匿名的少數"的觀點一致。有利于創(chuàng)造的社會應該是什么樣的呢?丁丁引自愛因斯坦的觀點,這個社會應該是自由的,包容的。愛因斯坦說,任何一個偉大高尚的事情無論是藝術作品合適科學成就,都源自與獨立的個性,因此,最重要的寬容就是國家與社會對個人的寬容。愛因斯坦不僅是物理學家還應該是社會學家和哲學家。寬容是一種整體性質,沒有寬容的社會,個人的自由也就消失了。中國技術進步之所以緩慢,主要原因是中國社會缺乏寬容。這個觀點一下子擊中了我的情感。一些單位給老師提很多教學、科研上的要求,可圖書館中像樣的數據庫也沒有,連外出參加學術研討會的經費也沒法提供。給老師界定了很嚴格的行為方式。整體是自由的,而個體卻是束縛的,這個是當前社會中主要的矛盾。
三、社會流動
一個社會流動路徑中有三類媒介:貨幣,情感和權力。貨幣是最具有同質性的東西,它可以衡量世間萬物,因此,就是貨幣的劣勢,它導致了人類的異化。權力是有科層的,它的同質性比貨幣要差一點。一般社會中權力主要由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這四種類型組成。而情感也最沒有同質性的媒介。幾乎人和人之間的情感關系都不相同。一般情況下,人類的情感分為原始和派生的兩大類。原始的情感主要有懼怕(Fear),悲傷(Sad),幸福(Happiness)四種和憤怒(anger)四類。而派生的情感主要有希望、失望、妒忌、悔恨、悲喜交加,又愛又恨以及更微妙的復合情感。我個人倒認為這三種是充當媒介的功能,倒是促進社會流動的動力,錢能使鬼推磨,權力能讓人不斷的向上爬,而情感會讓人依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情感促進的社會流動更能使這個社會具有活力。
四、合作與生存
汪丁丁在文中開篇就提出"合作何以能?",合作為什么會產生?他認為,合作是人類進化的原因,這是一個新的視角,這一邏輯的基本出發(fā)點是動物在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中只能借助合作而求得生存,而人類祖先在與其他物種的競爭中毫無個體優(yōu)勢,只能借助與合作才能生存下來。但合作效率比人類高得多的生物(如野狗,螞蟻等)為什么沒有進化的如此文明?汪丁丁認為這是因為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產生了情感鬧和社會腦,人類就有產生了社會同情能力(利他),又有了社會認知能力,產生了"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三維框架,對社會的演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作用。
五、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相為消長之理,君子的主要職能在于維護合作秩序,對與企業(yè)家來說,不是直接去追求企業(yè)的效率,而是要創(chuàng)造出一套可以滿足最大多數合作參與者的公共的激勵制度,最終就可以實現企業(yè)的效率最大化。套用這個邏輯,城市的市長不應該是直接追求GDP,而是設計一套城市發(fā)展的制度,讓最大多數人都能從中獲益,這個城市的GDP自然就會上升,因為,交易成本低了。對一個學校也是如此,只是一個關鍵的問題,一個城市的市長看中的社會流動的"權力"屬性,因此,希望在極短的時間內權力最大化,而設計一個有用的發(fā)展之制度,是需要時間的,市長可能等不及了,同樣對一個學校也是一樣。因此,這一套邏輯對企業(yè),尤其是家族企業(yè)最有效。
厚厚的一本書,我只悟出這幾點,這也是我這凡夫俗子與神仙間的鴻溝吧!
《學而》讀后感 篇8
假期我認真閱讀了《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這本書,受益匪淺。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和"四清"打造了洋思和永威。"先學后教"的可貴之外,在于讓學生走在教的前頭,讓學生先探索,先體驗,積累經驗,發(fā)現問題,產生障礙,然后帶著問題去學習。"先學"勢必把學生一開始就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而且成為"后教"的依據及重點。這樣的教不是盲目的,不是隨意的,勢必使以學定教的理念和原則落到了實處。其實,這一模式,不僅是"先學",而且是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所以"先學后教"不僅是一個先后次序的問題,更是突顯和落實教學核心的問題。無疑這是正確的,是科學的,是先進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這幾年來,我和老師們聽課后都有一個共識:越是會授課的老師在課堂上講得越少,越是不會講課的老師在課堂上講得越多,卓越的教師,更是講課"畫龍點晴"的高手。
因此,我們要學會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正確地把握教材,精心的設計課堂的教學過程。充分的相信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對教材中一些學生能看得懂的知識,不作過多反復累贅的講解,采用讓學生自學探討、自行實踐;對于一些重要的知識或難以理解的內容,則圍繞這些基礎知識設計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甚至爭論,從而達到讓學生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的目的。變講為導,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自我探究,尋找規(guī)律;引導學生感悟理解知識,體會知識的邏輯和應用性;引導學生積累,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課堂練習的目的在于結合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知識,落實教學目標,所以課堂練習題應注重當堂知識的應用,同時兼顧已有知識。有很強的針對性、層次性和實效性。課外作業(yè),是為了讓學生在課下更好地復習、鞏固、掌握所學知識,提高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設計的。因此應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實踐性和探索性。不論是練習還是作業(yè)都要本著"精"的原則進行篩選,以幫助學生為目的,做哪些題,為什么做這些題,都應認真設計,確保每一道題都能以一當十,觸類旁通。
一、少講。我覺得少講實際上是在充分備好課后對自己所要講解內容的進一步提煉和優(yōu)化。讓重點更突出,講解更精確而簡潔,問題解決更有針對性?梢赃@樣理解,老師的工作量是不變的,課前多做了,課上自然就少講了。教師在課上講的內容一般有兩類:一是講基礎知識點、重點、難點;二是講題目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重點難點多,學生不會做的練習題也多,要想少講就還有個"備學生"的問題,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專講學生困惑和不會的。這一點很多教師做得很不夠,所以有很多的自認為該講之處,一講就講多了。
二、精練。老師跳進題海,學生跳出題海。這一過程的實施需要老師對練習題去蕪存精,讓學生下筆練習真正起到鞏固和提高能力的作用,而不是機械地重復;還需要老師能精心安排,促進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的效率,做到練一題(或幾題)掌握一種類型的思路和做法。很多教師在課上練習題的安排上比較被動、隨便,沒有目的性,很多時候學生做完了自己也看不出有什么效果。精練與少講是相輔相成的,講得多了,學生就沒時間練了,學生聽累了,想練也投入不進去了,做題很難會細致和富有成效。
三、多檢查。檢查包括提問、練習題的復查、測驗等很多形式。它是最能體現學生掌握水平的,也考察老師的協(xié)調能力與處理問題的能力,所以與其說是檢查學生毋寧說是檢查老師自己。因為對于出現問題的解決與補救,對學生的督促以及習慣養(yǎng)成教育都是門藝術,就看你是否掌握的純熟。有的老師提出"三分教,七分管"可以說正是基于對這一環(huán)節(jié)相當的重視而言的。如果學生檢查不過關,測驗不及格,甚至大部分學生都存在這種情況,那么簡單地督促學生再多花時間來背,來重做,我想并不是一個得力的措施,教師要反躬自查,檢查也是學生幫助教師提高的一個過程,學生的檢查不過關就像內容沒聽懂一樣,有著老師沒做到的地方。
總之,在我們的教學中,再也不要發(fā)生"滿堂灌"、"題海戰(zhàn)"、"疲勞戰(zhàn)"和"消耗戰(zhàn)"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當務之急。
《學而》讀后感 篇9
《經濟思想的力量》,一本將近400頁的書,可以總結為一句話:自由市場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和帶來更大的幸福。
作者馬克史庫森列舉了美國的醫(yī)療保障計劃、社會保障計劃、歐洲的福利制度、印度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等等的例子,論證政府干預市場的結果是巨大的經濟損失,與此相對的,他對智利的社會保障私有化和香港的經濟自由度表現出極度的欣賞。
作者偏愛供給學派的理論,極力反對凱恩斯的經濟模式,反對政府大規(guī)模地干預經濟運行,提倡經濟自由、市場化、私有化、低稅率等經濟模式。
“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管得越好的”,這句話可能是這位經濟學家篤信的。美國的社會保障計劃的章節(jié),我發(fā)現,我們平常認為正確無誤的政策,其實帶給我們的是損失。中國也有中國的社保體系,參加社保的公民需要每月向社保體系投入規(guī)定比例的資金,雖然在未來的會計的賬面上,我們可能會得到比投入量更大的收益,但是,我們失去的是把這筆資金投入到能獲得收益大得多的投資的機會,在經濟上,我們是損失的。而印度和香港的對比也告訴我們,自由市場和私有化,常常是解決經濟難題的好方法。
低稅率是小政府的體現,也是作者希望看見的。我在另外一位經濟學家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中了解了“剩余”的概念,知道稅收會使總剩余減小,即使連同政府收入加入總剩余,也會造成無謂損失。就個人而言,低稅率意味著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收入,意味著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同樣商品。我覺得,中國在政府支出方面嚴重缺少管理,大量的稅收被浪費,沒有人愿意因稅收把多付的錢用在不合適的地方,低稅率至少可以讓每個個人少付一些被浪費的錢。
盡管《經濟思想的力量》的確給了我很多很寶貴的思想,但是它的某些部分我不能完全認同。
首先是我開頭認同的私有化的社會保障。從總體來看,市場化的確可以給社會總體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這我并不懷疑,可是,這個結論的前提是,每個人都是理性的,F實生活中,不能理性理財的人占據的比例,我想,沒有少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假如社會保障私有化了,而我們當中的某些個人保障計劃破產的人,應當怎樣度過難關呢?我認為以來慈善行為是不可靠的,書中并沒有解答社會保障私有化可能帶來的這個問題。
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作者似乎混淆了概念。他認為在自由經濟下,富人更富了,窮人也更富了,證據是窮人用上了以前富人才能用的奢侈品。我認為,富人們和窮人們是否比以前更富了,不在于他們財富的絕對值是否增加了,而在于他們的差距。人們所說的富人更富,窮人更窮也并不是指窮人的財富比原來少了,而是指窮人和富人的財富差距增大了。我很認同作者關于“向富人征更多的稅不能帶來繁榮”這個觀點,不過,我認為在不向富人征更多稅的同時,有一個我認為很重要的、幾時回阻礙經濟發(fā)展的事,是給窮人脫離窮人階級的機會。只是機會,不是實質的援助。很可惜,作者沒有提及怎樣使窮人獲得這樣的機會。我認為,在自由市場的模式下,“馬太效應”會越發(fā)明顯,企業(yè)競爭可能會演變成壟斷,而壟斷對經濟的破壞可能比稅收還要大。作者崇尚的自由市場,似乎不能解決某些問題。
自由市場給我們解決很多問題的方向,只是可能有時候會失效。事實上,我們的政府的干預明顯多于我們實際需要的?赐辍督洕枷氲牧α俊罚也粫r思考,到底怎樣的自由和政府才是好的組合呢?我的腦海里,出現了NBA這個詞。我認為NBA的模式是十分值得參考的,前提是,官員要像NBA的管理人員一樣,個人收益和經營收益密切相關。NBA聯(lián)盟,作為管理機構,權力無比強大,從修改規(guī)則到強行阻止球隊的行為,它想對任何一支球隊做任何決定都可以,但是,聯(lián)盟極少動用它的權力,更多的情況是,它讓球隊自行決定他們的決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制度,是選秀制度。選秀制度使戰(zhàn)績糟糕的球隊得到一次增強實力的機會,選秀制度與工資帽制度一起發(fā)揮作用,使NBA在幾十年間沒有一支球隊保持優(yōu)勢,也沒有一支球隊一直是弱旅,充分的競爭下,NBA的籃球水平和收益迅速增長。與NBA球隊的普遍盈利不同,由自由競爭發(fā)展到現在少數球隊瓜分獎杯的歐洲足壇,很多球隊不能為老板賺取利潤。
自由市場并不是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樣完美,不過,我們的政府也的確大了點,當今的階段,我希望我們還是盡量聽市場的。
《學而》讀后感 篇10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這是新課程標準的精髓之一。結合學習的新課程標準和語文專業(yè)理論知識,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對學生主體性的認識。
認識學生的主體性,首先應該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認識到同一班級不同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諸多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教學效果,F代教育講究學生有個性地發(fā)展,必然要求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此,教師要學會用“差異策略”來因材施教!安町惒呗浴笔侵戈P注學生個性需要和個別差異,從學生不同的閱讀水平、興趣和風格出發(fā)來設計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在各自原有基礎上獲得自主、全面發(fā)展的教學策略。在對待學生的個體性差異上,要注重三點:一是要在教學中學會關注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并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即便是低階段的小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也存在著個別差異,這就必然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有區(qū)別地去施教。二是要在教學中尊重差異。教師要認清每個學生的優(yōu)勢與特點,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同時要善待差異,根據差異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其特長。三是是要有選擇地發(fā)展差異,比如在閱讀教學中,要適當釋放學生的自由度,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感。通過自主感的培養(yǎng),讓學生去尋找個人對文本的具體理解,形成自己的解讀方式。對發(fā)展學生個性有利的,要多提倡、多鼓勵,對影響學生發(fā)展的要科學引導,盡可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認識學生的主體性,其次應該正確認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語文的課堂應當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帶動他們學會思考。按照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能力。而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顯然不能滿足這一點,教師照本宣科,學生照本考試,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只會讓學生停留在表象的感知上,畢竟其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充分引導學生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與學生的互動。所以,語文教學要必須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自己去發(fā)現問題、鉆研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勇敢提出問題,認真聽取學生的想法。學生一旦自己主動提出了問題,那么學生已經處于主動學習的位置了。
認識學生的主體性,再次應當正確認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性是人的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有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動接受和主動探索。當然,創(chuàng)造性不是要求必須標新立異、追求新奇,如學生如果能夠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經驗,通過獨立思考,發(fā)現別人沒有發(fā)現或自己過去沒有發(fā)現的問題;從人們意料之外的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提出不同于他人的問題解決辦法;通過新穎而別致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等,這些都是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作為一名教師,要在教學中多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如在外部環(huán)境上要提供良好的氛圍,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真誠地尊重、熱愛每一位學生,相信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獲得成功。要把這種親切、信任的情感信息傳遞給學生。又如在活動組織上,可以通過組織充滿情趣、樂趣、活力的實踐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造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技巧。
認識學生的主體性,最后應該正確認識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之間的辯證關系。教學活動,教其實就是為了學,所以應該把學生的學放在主要位置,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目的很明確,是為了調動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其實,就兩者關系而言,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否發(fā)揮及如何發(fā)揮,就是通過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實現的。如果缺乏學生主體性,教師的主導作用就無從談起。
教育就是從主體出發(fā),通過主體,依靠主體來開發(fā)、發(fā)展和完善主體的實踐過程。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幼稚無邪、天真活潑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中從無知到有知,從消極到積極,從無興趣到有興趣,從被動到主動,這當然不是無條件地自然轉化,而是需要一定的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教師的正確引導。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什么,當然不應該僅是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安安靜靜地聽講,教師連珠炮般的提問,學生如流水般地應答,而應該包含兩個更深層的涵義,其一就是教導,重在給學生“指明方向,引導上路”,其二就是輔導,針對學生課內外學習中發(fā)生的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予以輔助、幫助。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兩者并不沖突。在教育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即教育中的“以人為本”,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發(fā)展的過程。兩者的關系可以通過“交流-互動”的教學方式來實現。
教師在教學中作為引導者,學生作為接受主體接受引導而形成自主思考。比如在作為教學主要形式的講課上,教師不僅要考慮“我應該講什么知識”,還要考慮“我應該如何讓學生對這些知識產生熱情”,不斷地激發(fā)和引導學生就某個問題進行質疑、討論、爭辯和探索。只有當教師的角色從“供給者”轉“向激勵者”,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地親自去發(fā)現學習,才能不斷推動智力和思維水平向更高的層次發(fā)展。
《學而》讀后感 篇11
在工作之余,翻看汪大海、胡衛(wèi)紅編著的《跟老子學無為領導跟孔子學有為管理》拜讀此書讓我跟隨汪大海的腳步走近老子的道家學。學完整個上篇,在感受到了思想家老子的聰明、睿智,被他的豐富的哲學思想所折服。嘆服之余,我不禁把老子思想與自己的組長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聯(lián)系起來,進行了思考。得到一些啟示,寫出來以與老師交流、探討。
體會之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通俗地表述為:你所說的規(guī)律既是規(guī)律,也不是規(guī)律。還可以進一步表述為:你可以運用你掌握的規(guī)律,但不可執(zhí)迷于你掌握的規(guī)律。
“名可名,非常名”,書上雖沒有直接解釋,我認為:規(guī)律可以說清,可以說明白,但又不完全說明白。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你不說它也存在天地之間,你掌握它,描述它應用它,他就能成為萬物的根源。
規(guī)律存在于實踐一切事物之中,以人類的有限的智慧,不可能全然掌握,但我們仍然要利用自己的有限智能,盡可能掌握并利用它。作為年級組組長和班主任:將如何去掌握和利用規(guī)律呢,老子給我指出了道路:經驗交感。組員們之間的交流、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師家長交流、學生和家長的交流、家長和家長的交流。只要都充分的交流一切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
體會之二:
告別“偉人”時代
老子給領導者們指出了一條相反的路徑——丟掉心中“偉人”的幻影,保持謙卑的'姿態(tài):
江海所以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道德經》第66章)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主,因為它們善處卑下之地,所以成了百川之主。
孤零零地聳立一峰,如何以低姿態(tài)容納百川,匯集成海的空闊境界?
一個人的偉大之處,就在于知道自己的渺小。人,不過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微塵,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不妨以謙卑之心面向世界,將姿態(tài)放到最低。如此,就為容納新知、容納他人、容納世界留出了最大的心靈空間,從而在這個有限的時間里,讓生命的價值放出最璀燦的光芒——雖然人生如流星般飛逝,但那一瞬間的閃光,也足以照亮整個世界。
讀完這一段讓我深深感到:做班主任要“心中有孩子。”“做領導,心中要有下屬或職工”你和他們是平等的。在此我想從我的班主任工作來談我的想法。
作為班主任首先要有愛心,要“以己之愛,啟動心靈”,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靈魂精髓,是教師最寶貴的職業(yè)情操。千萬別忘記陶行知先生的告誡:“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頓,在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我們應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的博學去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用善良的情感去熏陶學生,用寬容的胸襟去感化學生。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提醒自己提高教育素養(yǎng)。我們應該平等地對待班里每一位孩子,尤其對于特殊生,我們更要傾注更多的關愛。在我們的課堂里,不應高高自居,應該俯下身來,靜聽孩子的心聲。
體會至三:
“上善若水”,什么意思呢?老子的意思是說,圣人像水一樣。在我們常人眼里,圣人應該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如同高山聳入云端,只可仰望、膜拜,怎么能像水呢?不可思議!然而,思想家老子把圣人比為水,則是看到圣人像水一樣的品格(這正是我們常常忽視的。核侨崛醯,“天下莫弱于水”;水是自高而下的,流淌不止;水是生命之源,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是多么偉大啊!圣人就像水一樣,從高處流向廣大民眾,滋養(yǎng)民眾心田,與民眾結合一體,打成一片,圣人之為圣人,緣出于此!
班主任又何嘗不應像水呢?作為班級管理者,班主任也要有水的品格。班主任要像水一樣,永遠向下流淌不止,流向每一個學生,滋養(yǎng)每一個學生的心田,繁榮學生的精神家園;要像水一樣,能容納百川,“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載著所有學生 ,駛向成功的彼岸;要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用真摯的愛去善待每一個學生,使其茁壯成長,在奉獻中體會班主任工作的快樂與幸福。
老子的儒家學說博大精深,我雖不能完全讀懂,但是通過學習此書的通俗講解,讓我受益匪淺。我們的教育意識要在“有”“無”之間的靈活轉換。管理和領導思想與方法也要在“有”“無”之間的靈活轉換。至于怎么轉換還有待于繼續(xù)學習和研究,才能使自己的領導與管理水平更上一層樓。
《學而》讀后感 篇12
生命中我們常有莫名其妙的舉動,你真的會失控?一時沖動就是沒有道理可言?錯!所有的現象,背后都有經濟的力量供求關系的謬論:或許起初的時候,珍珠并不是很值錢,甚至根本不在人們的視線范圍呢?但就是有的人,會在起初他進入市場的時候,捧高他們的價值,并標上難以置信的天價,漸漸地,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為珍珠確實是個好東西,可是,它真的有那么值錢嗎?還不一定。
人們?yōu)槟硞東西定位的時候,總是愿意以錨作為標準,何為錨呢?就是初始的一個標準,例如:早期的店鋪里散發(fā)著烤咖啡豆的香味(咖啡豆的質量要優(yōu)于鄧肯甜甜圈店的)。他們銷售別致的法式咖啡壓榨機。櫥窗里擺放著各式誘人的點心——杏仁牛角面包、意大利式餅干、紅桑子蛋奶酥皮糕等等。鄧肯甜甜圈店有小、中、大杯咖啡,星巴克提供小、中、大和特大杯,還有各種名稱高貴華麗的飲料,如美式咖啡、密斯朵牛奶咖啡、焦糖瑪奇朵、星冰樂等等。換言之,星巴克不遺余力打造這一切,來營造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這種不同是如此之大,甚至讓我們不再用鄧肯甜甜圈店的價格作為錨來定位,與此相反,我們會敞開思想接受星巴克為我們準備的新錨。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在這里。
零成本的成本
在促銷及優(yōu)惠的情況下,我們?yōu)槭裁丛敢庥酶邇r去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首先頭腦的潛意識里,認為這種情況下,自己是受益的,盡管目前不需要,或許將來需要;或者就算是不需要自己也虧不多大,促使大量的人民幣流入商家的口袋。
社會規(guī)范的成本
一個人愿意免費做義工,給補貼卻不愿意做了,或許錢不是激勵員工的最有效辦法。
一旦社會規(guī)范與市場規(guī)范發(fā)生碰撞,社會規(guī)范就會退出。換言之,社會規(guī)范很難重建。一旦這朵盛開的玫瑰從枝頭落下——一旦社會規(guī)范被市場規(guī)范打敗——它很難發(fā)揮任何效力。
……
或許我們認為形形色色的人群所做出的任何行為都是理性的,但是基于內心的世界,我們無法去定位,無法去深入理解,只有我們自己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為何產生的?與其說怪誕,但不如說人類行為是一項了不起的事業(yè),因為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揭開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不解之謎。《怪誕行為學》是一本行為經濟學的通俗讀物,個人覺得它與《別做正常的傻瓜》相類似。不過,有區(qū)別的是,本書的作者由于童年時的經歷(全身被燒傷60%——70%),使得他看問題的角度和常人差異很大,他傾向于分析人們的非理性行為。他就是出生于以色列的丹。艾瑞里。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決策往往會受到心理因素或者情緒的影響,往往不能作出理性決策。例如,原本很容易作出的抉擇,在外界因素的誘導之下,往往會使人們的決策發(fā)生改變。商家往往會利用這一點,設置一個誘餌,往往能使客戶花費更多的金錢。人們對于自己收入的預期往往也會因為與周圍環(huán)境的改變相聯(lián)系。也許當初的預期并不高,但是在達到了這一目標之后,由于周圍人群的收入較高,人們對于自我的要求就會提高,這就是所謂的“人心不足舌吞象”吧。這些非理性的決策就與人們喜歡比較有關,在奚愷元的《別做正常的傻瓜》一書中就已經作了一定的描述。
人們在選擇消費品的時候,通常被認為往往是根據商品的價值屬性和價格等因素作出決策。大體上而言,偏好是比較穩(wěn)定的。但是,也許因為偶然的機會,偶然嘗試了某種商品,就在內心中形成了一種錨,由此導致自我“羊群效應”式的偏好轉變,也就是書中所提到的所謂“供求關系”的失靈。至于零價格物品搭售使得人們的消費增加就是顯而易見了。商家們往往利用顧客們喜歡占便宜的心理,在銷售一些商品的時候附帶贈送一些小禮品,使得顧客們不受自我控制地買了許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謂的“折價”銷售原理基本也是一致。
在社會中往往是市場規(guī)范和社會規(guī)范并存。人們在對待不同的事情時必須搞清楚應該運用哪種規(guī)范來解決問題。有些事件只能運用市場規(guī)范來運行,而有些問題卻只能運用社會規(guī)范,如果強行運用市場規(guī)范來解決,需要支付數倍的價格,而更多的時候則是支付多高的價格也解決不了實質問題,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動。
我們再把視線由普通的經濟現象擴展到各種社會現象之中,我們同樣能夠發(fā)現許多非理性行為。平常品性很好的人,由于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還有可能造成比較大的危害。前不久發(fā)生的北科大學生搶劫也屬于該類情況。人們由于情緒上的沖動有時也會造成一些異想不到的后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覺得不道德的)。并不是每一個案件都是蓄謀的。弗洛伊德曾經這樣評價過人性,人格大體上都是分裂的,在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個陰暗的本我,自我,一旦這個陰暗的自我被激發(fā)出來,往往會形成很嚴重的后果。而應對這類事件的發(fā)生,只能未雨綢繆。
艾瑞里雖然在書中側重于考察非理性行為(諸如此類非理性行為的介紹還有許多),不過在每章的最后還是在探討如何解決非理性行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目的還是在于使讀者能夠理解如何讓自己的行為理性化。當然,非理性行為的誘因有時也難以被透徹地觀察出來,這使得人們的行為理性化更加困難。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經寫道:理性何等高貴,才能何等偉大。
《學而》讀后感 篇13
在傳統(tǒng)經濟學的研究范式中,有兩個最基本的假設:理性人假定和完全信息假定。經濟學家習慣用量化分析的方式,把許多易感知、易追蹤、易整理的定量指標作為經濟研究的重要參數。
然而,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希勒在《敘事經濟學》一書中,獨辟蹊徑地將“敘事”引入經濟學領域,將過去依賴于抽象建模和數理統(tǒng)計的經濟學還原到有溫度、有感知的生活切片或歷史場景中,人們的言談、議題和故事,成為解構經濟現象的重要維度。比研究成果更為難得的是,這位xxxx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特有的跨學科思維、開放式思考以及具有人文關懷意義的道德精神,尤為令人敬仰。
何為敘事?敘事體現集體共情,公共信念和公眾普遍價值認同
“敘事”一詞的含義不止于故事或者講述,歸根結底,敘事是歷史、文化、時代精神以及個體選擇相結合的載體,甚至是一種集體共情。
某種程度上,它是在解釋或說明一個社會、一個時期的重要公共信念,而信念一旦形成,將潛移默化或者直接影響每個人的經濟行為。正是這些特性,使敘事傳播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變化機制和關鍵預測變量。
諸如對市場下跌的恐慌、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對技術替代的批判以及投資的情緒波動等,這些長期的、變化的敘事載體,無論是對消費者、企業(yè)家、投資人,還是對決策者,都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上述敘事經濟學的核心要旨,以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的視角,將時代中的重要事件作為背景,將人們復雜變化的信念作為研究核心,將事實背后的深層社會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納入可感知的范疇。理解了敘事,就有可能理解普遍的價值認同,從而獲得真正理解經濟運行機制的能力。
重大敘事是洞察環(huán)境變化的重要門徑,是預測經濟趨勢的關鍵變量
敘事是理解時代與環(huán)境變化的重要門徑,而洞察變化是經濟活動非常重要的分析維度。
在商業(yè)實踐中,環(huán)境是一個關鍵變量,尋找環(huán)境中的關鍵時點和關鍵變化,是重大決策的前提。而關鍵時點和關鍵變化,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重大敘事,因為敘事永遠是針對當下的,不僅是不斷沉淀和更迭的新價值主張,包含了時代特質、觀念潮流、思想變革,還可以影響和塑造人們的共同信念。尤其是隨著信息時代、智能時代的發(fā)展,環(huán)境尤其是輿論傳播環(huán)境,正在成為決定商業(yè)成敗的關鍵所在。
口碑傳播、社群傳播正在成為新零售的推廣模式,傳統(tǒng)品牌和新品牌廠商正在用各種有趣的方式搶占人們的心智,流行事件發(fā)生時的快速商業(yè)決策正在成為打造企業(yè)影響力的重要手段。一旦理解了時代中的關鍵敘事,就能夠判斷一種商業(yè)模式的底層價值觀是否符合消費者的精神訴求,是否具有真正的可持續(xù)性,是否真正在創(chuàng)造價值。
易“傳播”的好故事中,隱藏著商業(yè)規(guī)律的行動策略
敘事將枯燥的信息還原到系統(tǒng)中,理解信息傳播的原因比理解信息的真相更為關鍵。
羅伯特·希勒在《敘事經濟學》中說道,人們并非簡單地喜歡好記的或者漂亮的話,而是喜歡深層次的故事。深層次的故事之所以能夠廣泛傳播,一定是觸動了人們最原始的情感本能,而不一定是故事簡單的真相。
正如商業(yè)世界無法像科學實驗那樣,在純粹理想的空間中,甚至通過設置對照組來驗證決策是否正確。我們需要做的是,把決策放在動態(tài)環(huán)境中,借助“傳播”來測試,篩選出符合商業(yè)規(guī)律的行動策略。
我們永遠無法預測,只能不斷試錯。這種思維模式就是第一性原理,不局限于理論上的推想,而是在真實的系統(tǒng)中定義問題,通過現實環(huán)境的動態(tài)觀察挖掘真正重要的原理,把問題研究深研究透。
掌握集體情緒密碼,滿足用戶真正的價值需求
敘事是建立同理心的橋梁,而同理心在未來愈加重要。
一直以來,人文科學的意義在于尋找共同的價值觀基礎,而敘事的要義在于構建并提煉人們的精神指引。對于企業(yè)家而言,理解敘事的核心在于具備同理心。
好比產品經理不僅要從功用主義考慮產品的功能屬性,還要從美學意義考慮產品的設計、交互和體驗;
好比醫(yī)生對病人不僅僅是治愈,還要寬慰;
好比人工智能科學家,不僅要從效率和安全上思考技術的革新,還要以有溫度的方式思考勞動者的長遠價值。
一旦企業(yè)家掌握了影響商業(yè)波動的集體情緒密碼,就能夠把產品的價值回歸到客戶真正需要的價值區(qū)間。同樣,同理心能夠幫助投資人,在更大的格局上,獲得與未來對話的可能。這種深層次的信念,來源于敘事經濟學的源起,用貼近人生經歷的本質來指導思維與決策。
《敘事經濟學》的閱讀體驗,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知識融通與精神共鳴之旅,它對經濟學的反思、商業(yè)世界的追問以及金融投資領域的關切,讓人們感受到熾熱的人文精神。
像羅伯特·希勒教授打破經濟學的一般假設,運用不同的學科模型,在更寬泛的研究空間里尋求敘事之于經濟的啟示一樣,我們在價值投資的旅途中,也在不斷反思。究竟什么是企業(yè)真正的護城河?究竟什么是真正創(chuàng)造價值的企業(yè)家精神?究竟怎樣的投資能夠穿越周期、不論天氣?
這一切都來源于對價值本質的理解。無論是傳統(tǒng)產業(yè)的升級,還是新興產業(yè)的崛起,最終創(chuàng)造的價值都是為了人們更美好的生活。我們希望企業(yè)家追求的偉大格局觀,核心就是擁有在變化的時代中構筑宏大敘事的能力,這是一種超長期主義。我們也希望將投資賦予更多人文關懷上的意義,做提供解決方案的資本和良善資本,通過長期投資、賦能投資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普惠價值。
感謝羅伯特·希勒教授,這是一本理解過去和未來的書,相信每個人都能從敘事經濟學中找到理解這個時代的答案。
《學而》讀后感 篇14
上中學的時候學過《論語》的一些章節(jié),在老師的督促下,背過論語,高考的時候也考過《論語》,工作之后,為了表示自己有點文化,偶爾也朗誦上幾句《論語》里的句子,然而大多是隨口朗誦,也沒怎么深思,尤其最熟的語句,沒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一天晚上,睡前隨手拿起床頭的《論語》,給女兒一邊讀,一邊講解它的意思,真還不能小瞧目前孩子的理解能力,大部分語句女兒都能理解其大概的含義,談到“孝悌”女兒很快回答說:“孝敬父母,對兄弟姐們要友好!”,當讀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之后,我想這句可是當下對于我們家長來講,可謂指導孩子讀《論語》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了,如果孩子能夠用心學習,按時復習,那不僅僅是孩子“說乎”,我們家長更是“說乎”的不得了了,不是嗎,奧數,奧英,作文等等各式各樣的興趣班爆滿,我們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報興趣班花錢毫不吝嗇,更為嚴重的是,為了給孩子在名校報奧數班,我早晨六點就去排隊交錢拿號!所以遇到這樣有助于“教女成鳳”啟迪教育機會,我也決不放過,一心想把圣人的話有效移植到女兒的學習之中。我竊喜我能夠采用誘導深入的教誨方法問女兒:“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時間去復習,是不是很愉快的?”,我期待著女兒肯定的回答,然而孩子卻告訴我:“一般了,也不怎么愉快!“,我驚呼與7歲女兒的回答,但為了我們父女能夠平等地對話,也為了能讓女兒說出心里話,我把原本瞪圓了的眼睛努力地收小了一點說:“你能講講為啥。俊,女兒平靜地說:“整天復習,都沒時間玩了!另外我想和媽媽一起做飯都沒時間,不讓我做!還愉快嗎?”,……最后我的睡前國學教育草草收兵,只是牽強地告訴孩子,只有培養(yǎng)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有“學而時習之說乎”的感受……!
是夜,我?guī)е畠旱幕卮,對這些早已滾瓜爛熟的圣言的含義再次思考,確實以前老師是這樣講的,好多書上也是這樣寫的,可是再一細想自己走過的路,讀書,尤其是為了追求“跳出農門”、追求所謂“功名仕途”的讀書是辛苦的,要不怎么有“十年寒窗”的說法!更是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的名言,那不是說明學習和刻苦分不開嗎?想來孩子說的也是,我讀書畢業(yè)的時候,很多同學以為工作了,就脫離了學習讀書的苦海,好多同學把教科書全部打包當廢紙賣了,我們暫不評論這種行為對錯與否,但確有讀書辛苦這一現象。我自小受家庭的影響,我算是為數不多的幾個之一,把一麻袋課本從蘭州托運到廣州,幾經搬家,始終藏于書架!但我也沒有:“學而時習之!”,說真話,讀書對我來說雖不算太苦,但絕沒達到“說乎”的境界!再往下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好像也有些疑惑,雖然住在同城,周末一起小聚,品杯清茶,談談工作,聊聊生活也一樣樂乎!可見樂不樂乎,遠近不是關鍵,在乎是否志趣相投!是不是我們長期以來對圣人的原意有了“定式”的誤解和扭曲?
帶著這種疑惑,我用心讀完《學而》篇,字字斟酌,注意撇開已有的理解,超越時空,擯棄無意地人為拔高或有意地“高尚”化,用心體會原文的涵義,才知道我把孔子所說的“學”局限理解為學好文化知識,更是世俗的理解為:把學習成績作為首要,學好奧數,將來考試能加分,急功近利要求孩子學這學那,以求考個好學校!但卻忽略了對“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的理解,《論語》對“學”后面就給出了詳細的回答:“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钥鬃铀f的“學”,指的是學習實踐處世為人的學問,首先要會做人,首要的是能否做到“孝悌”,能否做到為人誠信,能否“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要“敏于事而慎于言”,不能“巧言令色”,因為“巧言令色,鮮仁矣”!叭瞬恢粦C”的“人”,許多書上指卿大夫,執(zhí)政者,《學而》的結束語就給出了答案:“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處世之中,要換角度考慮問題,這是教我們識人之道,與人共處之道!
所以,孩子的教育,除了學習,孝敬父母,為人處世,品德教育更為重要!尤其近年來社會風氣不良,道德敗壞,受過高等教育而“作奸犯科”者大有人在,今年2月17日,西安市看守所組織羈押人員舉行了一場元宵聚會。xxx彈電子琴和唱歌為他贏得了掌聲,但當在場羈押人員得知:就是這個孩子用他彈琴的手,連刺受害者7刀致其死亡時,所有人都投去了異樣的目光。于丹說:“當一個孩子的世界只有奧數和外語,只有練琴和考試,他也就無法明白什么是責任與擔當,什么是愛與善良,什么是正義和對弱小的保護。”;有時候,我們大人很容易把自己急功近利的觀點強加給孩子,正如于丹教授的另一句話所說:“假如讓我們回到幼兒園,有很多道理就會很簡單,因為那不過是一種樸素的思維方式。孩子的思想,有時候是直接而簡單的,但是它可能最貼近真理!保
《學而》讀后感 篇15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鼻宕鷮W者彭端淑所著《為學》開篇闡明自己的觀點,又用貧富二僧的故事,論證了為學的成敗在于為與不為的道理。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深受教育。
“有志者事竟成”。一個人天資昏昧,才能平凡,如果他每天堅持不懈地學習,持之以恒。當他干出一番大事業(yè)的時候,你會認為他愚笨、平庸嗎?而一個人天資聰明,才能敏捷,他天資很高但不努力學習,難道你還會認為他會成功嗎?貧富二僧都想去南海,富僧雖也有志向,但一直苦于未能租船,而貧僧立下去南海的志向,就憑一個水瓶和一個飯缽,不惜跋涉幾千里,以堅定的意志,實現了自己的愿望,讓富僧慚愧不已。立下雄偉大志,就要腳踏實地而為之,一味地強調自己的志向而不付出行動,就會一事無成。相反,雖然身處艱難困苦,仍然毫不氣餒,勇往直前,未必不會成功。
從這篇課文聯(lián)想到我,一心想把作文寫好,但是總把這件事掛在嘴邊,不放在心里,也不付出行動。這就和彭端淑所寫的那個“富和尚”一樣了,我們要向文中的“貧和尚”學習。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我們在有遠大志向的同時,也要付出行動。學習《為學》這篇課文,我要從現在開始付出行動,經常練習作文。
通過學習《為學》,使我受益匪淺。天才出于勤奮,“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要有遠大的報負,扎扎實實地學好文化知識,勤奮刻苦,堅持不懈,只有這樣,才能學有所成,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學而》讀后感 篇16
讀了《為學》這個故事后,我受到深深的啟發(fā),今天就跟你們一起討論討論。
這個故事開頭先告訴我們,天下的事情沒有困難和容易的,做了,即使困難的會變成簡單的;不做,那容易的事也會變得困難。
然后告訴四川偏僻的地方有兩個僧人,一個貧困,一個富有。他們都想去南海。貧窮的和尚克服困難去了,富有的和尚反而沒有去。
四川到南海不知有多少千里,富有的和尚不能去,而貧困的和尚能到,人們立志做事,難道還不如四川偏僻地方的和尚嗎?
看完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這不正與自己的現實生活相符嗎?這幾天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我的街舞老師告訴我,跳街舞的時候用半掌比全掌的做的質感更好。并給我規(guī)定了時間,讓我用一個月的時間改掉這個用全掌的習慣,將其改為用半掌。
老師同時還說了,做半掌肯定很辛苦,會時常將手指挫傷,我的同伴們以前也經常這樣子受傷。
我心里十分猶豫,如果做呢,那肯定會受傷,甚至骨裂。寫不了作業(yè)了,什么也干不了了。不做肯定會被老師罵,以后的街舞生涯也肯定會減掉一半兒的成就,我心里十分糾結。
看完《為學》后,我突然領悟了:改用半掌并不是特別的難,特別的費力,根本不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是因為我不想去做,所以才會糾結。如果我不想去做,不付諸行動,即使這個動作不會受傷,我也將一事無成。我只是懶得改罷了。
有志者事盡成,如果空有志向,不付諸行動也是不行的。如今我立下決心,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改正,從明天就開始做起,我相信只要我只要下定決心,就一定行的!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學而》讀后感 篇17
有幸拜讀了稻盛和夫2011年10月23日下午,在大連的一篇演講《京瓷會計學》。很有感觸。
我雖然不是會計專業(yè),工作之后會計之類的內容接觸的也不多,但這也不妨礙通過稻盛和夫的演講稿收獲經驗。
雖然我只是 拋去經營策略的內容,作為一個普通人,特別是我這種不再算的上年輕卻也沒有多大成就,自己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也不甚清晰的人來說?偟檬怯辛艘粭l路子,做事,做好事,圍繞做好事向著有益的方向不斷充實自己。
所謂做事,大多數像我這個年紀,30出頭學歷普通沒有因為家里壓力太到掉頭發(fā)的程度,缺也不想著輩子且就這么過去了。總得做些事情,不知道做得什么就先做當下事。不要有投機心理和行為。叫他之地,不投機,不取巧,認真完成每一件事。
做好事。以心為本,凡事都基于真理。當出現問題時,很多時候我們想要逃避,或者推脫責任,妄想粉飾問題,隱瞞事實,但任何事情總有真相的一天,而違背本心,違背真理,結果最終會招致失敗。
充實自己,總要有個方向,為了做好事去充實自己是最實惠的方法。額外的去用功,不管多少,只要堅持。大廈不是一天蓋起來的,最后總是要比旁的更壯美一些。
《學而》讀后感 篇18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鼻宕鷮W者彭端淑所著《為學》開篇闡明自己的觀點,又用貧富二僧的故事,論證了為學的成敗在于為與不為的道理。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深受教育。
一個人天資昏昧,才能平凡,如果他每天堅持不懈地學習,持之以恒。當他干出一番大事業(yè)的時候,你會認為他昏昧、平凡嗎?而一個人天資聰敏,才智過人,但他自恃天分很高卻不努力學習,整日滿足現狀,一生庸庸碌碌,難道你還會認為他是天才嗎?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科學家、發(fā)明家的非凡能力,都是出于他們長期不懈的努力。他們竭盡全力,備嘗艱辛,百折不撓,終于成就大業(yè)。比如美國著名的發(fā)明家愛迪生,7歲上學時被老師看成笨學生,只上了三個月學,被迫輟學回家,在媽媽的指導下,自學了英語、算術、化學、地理、歷史等多門課程。他12歲時,由于家境貧苦,不得不在火車上一邊賣報,一邊做實驗。一次化學藥品著火,車長盛怒之下的一耳光,使他右耳失聰,被迫流浪他處,繼續(xù)尋找職業(yè),但他仍然利用一切機會刻苦自學和做實驗,終于成為一位舉世聞名的發(fā)明家,一生發(fā)明了發(fā)報機、留聲機、電燈、電影機、蓄電池等一千多項發(fā)明,被人們稱為偉大的天才。我國近代的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潛心苦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著名的書法家。
貧富二僧皆想去南海,富僧雖躊躇滿志,但一直苦于未能買船,而貧僧立下去南海的志向,就憑一瓶一缽,不惜跋涉幾千里,以堅定的意志,實現了自己的愿望,令富僧慚愧不已。立下雄偉大志,就要腳踏實地而為之,一味地強調客觀條件而不為,就會一事無成。相反,雖然身處艱難困苦,仍然毫不氣餒,勇往直前,未必不會成功。
聯(lián)想到我們的學習,有的同學自恃聰明,學習不刻苦,不認真,靠耍小聰明應付學習,結果知識掌握的很膚淺,成績起伏不定,遠不如那些天資一般,卻踏踏實實、勤奮刻苦的同學;有的同學自甘平庸,認為自己天分不高,再努力也沒用,所以灰心喪氣,不努力學習。如果能從主觀上反思一下,天資不如人,我就“笨鳥先飛”,用勤補拙,常此以往,努力不懈,你還會不如別人?
通過學習《為學》,使我受益匪淺。天才出于勤奮,“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從小就要有遠大的報負,扎扎實實地學好文化知識,勤奮刻苦,堅持不懈,只有這樣,才能學有所成,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學而》讀后感】相關文章:
勉學讀后感精選03-11
為學讀后感精選02-24
《學弈》讀后感11-02
《學奕》讀后感02-12
學記讀后感05-08
《為學》讀后感02-09
學奕讀后感06-28
學弈讀后感06-12
《學記》讀后感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