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時間:2022-06-11 12:32:1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道德經(jīng)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篇1

  大學的時候參加了一個讀書交流會,一個師姐在交流的時候說,老子是有大智慧的,倡導“上善若水”、“無為而治”、“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讀了孔子向老子問道的典故,我開始認真誦讀記背抄寫《道德經(jīng)》,看了不同版本的《道德經(jīng)》,看了一些解讀《道德經(jīng)》的書籍,不敢說明悟,就是窺門徑也不敢說,只是將上面的章節(jié)文字記下來,期望有一天能夠潛移默化有所得。

  《道德經(jīng)》闡述了“道”、“德”,說,“道可道,非常道”,一切的描述“道”的語言,只是指月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有人說“道”就是規(guī)律,其實也不盡然,我想,“道”是生化運行萬物的一種力,生化萬物又存在于萬物之中,得道之士,每時每刻都能體道,八仙中的曹國舅稱“道在天,天在心”,莊子說“道在屎溺”,百姓對“道”是日用而不知。

  《道德經(jīng)》倡導一種渾然齊物的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于“道”,要遵從和依循,順之者生,逆之者死。為了便于理解“道”,老子舉例作了一個類比,說“道”性雌柔,養(yǎng)萬物,若谷、若水,尤其是若水,具有如下美德,居善地、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動善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都是往低下的地方流淌,遇到阻礙就繞道而行,萬物賴以生長卻不爭功,懂得謙退,雖然至柔卻又能攻堅強。

  “道”無比高妙,難以悟透,而水隨處可見,可以觀之思之。通過對水的感觸思索,不經(jīng)意間能感受到“道”的脈搏。《道德經(jīng)》傳達了一種養(yǎng)生理念,雍正說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儒治國,氣功也能從《道德經(jīng)》文字里找到理論依據(jù),“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淈,動而愈出”,要求要保持虛空,虛其心、實其腹!兜赖陆(jīng)》傳達了治國的思想,“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jīng)》倡導的“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善為,要像胡錦濤同志說的“不折騰”。我們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盡快擺脫貧窮落后局面,要求“摸著石頭過河”,更多追求發(fā)展速度,十八大之后,我黨提出了“五大發(fā)展理念”,要求在發(fā)展的時候更多的考慮到自然、環(huán)境、資源的承載力,做到天人合一,而不是單純的唯GDP論英雄。十九大以后,更加強調(diào)政治、自然生態(tài)要保持綠水青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九大提出我們進入了“新時代”,也契合了《道德經(jīng)》所說的“動善時”,黨中央審時度勢,確定了新的歷史方位。

  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針對當前世界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其中也體現(xiàn)出古代的智慧,我國當前已經(jīng)越來越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將要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道德經(jīng)》說,“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蔽覀冎鞒殖闪⒘藖喭缎小⒄匍_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都在傳達一個信息,愿意以互利共贏為共同目標,攜手他國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用威權不能解決紛爭問題,我們承諾過永遠不稱霸,不管我們走到哪里,發(fā)展到什么階段,都不會忘記這個諾言,都將在踐行這個諾言。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為世界問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道德經(jīng)》成書的年代估計在春秋戰(zhàn)國期間,那時百家爭鳴,思想活躍,名家輩出,老子作為周室典藏,遍讀典籍,集中精要,進而融會貫通,成一家之言,因關尹喜誠邀,寫成奧義巨著,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人說,老子五千言,字字珠璣,每個字都可以寫一篇論文,內(nèi)容之深廣,令人仰止,可謂仰之彌高、鉆之彌艱。這是一本值得一直讀下去,一直琢磨的書。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篇2

  《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為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蘊藏著人生哲理的經(jīng)典著作。它撰文深遠微妙,詞句晦澀難懂,令人難以把握其精髓要旨。再加上古今譯本較多,譯本見仁見智,出入也較多,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沒有認真通讀《道德經(jīng)》原文。但其作為一部中國原始的哲學巨著,其散發(fā)的光芒一直都在遠方閃耀,令我心神相儀已久,趁此征文之際,硬著頭皮把《道德經(jīng)》粗讀了幾遍,本著樸素辯證主義精神,取其精華,希望從中明白一些通達的人生智慧,用以自省、自勵、自我提高。但其涉及范圍太廣,此次只撿出其中幾句,來做為對《道德經(jīng)》讀后的一種自我梳理,遠未達到對整部巨著的通篇研讀并感悟,希不要怡笑大方,對他人有誤導之嫌。

  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三十根車輻拱著一支車轂,正因為中間是虛空的,所以車子才能運轉(zhuǎn)使用,揉和粘土做成器皿,正因為中間是虛空的,所以器皿才得盛物使用,開鑿門窗,建造房舍,正因為中間是虛空的,所以房舍才得居住使用。

  心靈放空,才能容物。只有我們把自己的心靈放空,積欲放空,虛懷若谷,致虛極,守靜篤,把我們自己變成一只空碗,才可以往里面盛飯。反映在工作中,不管處在什么位置,什么崗位,都要卸下以往背在身上的榮譽、經(jīng)驗、學識等,從新開始,從頭再來,以一只空碗的心態(tài)來迎接新的事物,該換位的換位,該納新的納新,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補充新鮮的血液,吸收新的滋養(yǎng)。輕裝上陣,我們才能跑得更快,清除雜念,我們才能看得更清,過去的榮譽只能代表過去,居里夫人就曾把獲得的諾貝爾獎牌給孩子們玩耍,別人很驚訝,問她是怎么想的,她說獎牌只能代表過去,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歸零,一切得從新開始。

  二、“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因為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如果提早把易事、細事處理好,以后就不會發(fā)生難事、大事了。因此可以說,預先解決了易事,就等于解決了未來的難事,預先做了細事,就等于做了未來的大事。解決易事,做細事,是輕而易舉的;解決難事做大事是煞費周章的。因此不要忽略易事、細事。并且當視少為多,把易事做為難事來處理;視小為大,把細事當做大事來做,做好易事、細事,這樣就不會再有難事、大事了。

  辦事情要從客觀重要條件出發(fā),一旦條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也告誡我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要從細微的地方下手。處理問題時,要是遇到細微的事物,萬不可掉以輕心,或許細微的才是事物的關鍵所在。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都是從小到大的。我們做事情必須有恒心,一點一滴地去完成,不然就會功虧一簣,半途而廢。

  三、“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人們所從事的工作,經(jīng)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也是最困難的時候)失敗的,在結(jié)束時也要和開始時那樣慎重處之,這樣就不會失敗了,即在最困難的時候,必須拿出開始時的決心和信心,千方百計地去克服困難,所謂成功者絕不放棄,放棄者絕不成功,也就是“強行者有志”這種品質(zhì),就是符合“道”的,這種品質(zhì)就能保證你成功。

  “道,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獨自運行而不改變,周而復始地旋轉(zhuǎn)而不停止。說明道做事堅忍不拔,威武不屈,任何干擾和阻撓都無濟于事,它總是堅持不懈地行動下去。所以我們做事就要效法這種精神,要做正確的事,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事。要做時就下定一個必勝的決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不屈服,不管別人說什么,都不要受影響,專心致志,堅持到底,持之以恒,終會成功。

  水,與物無爭,謙下自處,所以老子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做到如水一樣,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yǎng)到像水一樣,善于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像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時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政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diào)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時機能做到像水一樣及時而動,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動善時”;再配合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就永遠沒有過失了。

  “道可道,非常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是可以描述的,但描述出來的道常不是恒常的大道。真正的宇宙大道,很難用語言詳盡地描述表達清楚。我通過自己的一些讀書體會,形成這篇讀后感,但其原著深髓的精神必有折損,想必也必有誤讀,但愿同仁們以此為起點,持之以恒,“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早日趨近于《道德經(jīng)》中描述的至高境界。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篇3

  《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印象中老子的《道》是不是很久沒談如何遵道實踐?的確如此,但是也無需著急,這一章中,老子將給予我們驚喜,再度給出了圣人行為準則。天長地久,在老子看來不是傳說,不是理想,更不是奢望,而是道的一種表現(xiàn)。

  什么是天長地久?天地為何能夠長長久久?

  老子以犀利的視角,為我們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理念,只要我們理解了這一深度隱藏于天長地久之下的道,那么我們很容易在方方面面實現(xiàn)天長地久!兜馈返牡谄哒掠兄F(xiàn)實的意義。關于老子所論的天長與地久,我們稍后再談,先看看日常生活中一些我們非常熟悉的事例。

  山上有一株漂亮的桂花樹,農(nóng)歷八月開花的時候一片金色(金桂),香氣四溢,非常迷人,妖嬈、芬芳、燦爛……因為非常美麗,非常誘人,于是我們想要自私地占有,夜不成寐,聞雞起舞地起了個早床,扛一把鋤頭迎著朝陽把這株寶貝給挖回家,種在家門口。為了能使其成活,人們往往不遺余力地給它澆水、施肥,結(jié)果在反復折騰之下,這一株金桂終于凋零了,死了。最初想要占有的動機是:經(jīng)?梢孕蕾p到燦爛的金桂綻放的美景,似乎這樣就可以讓芬芳與美麗長久一點,似乎這樣,這種美麗就只是屬于我們自己,結(jié)果不僅沒能長久反而給徹底弄沒了。我們可能會反駁,移動一下種活的概率也非常高。

  對,挪動一下的確不一定會令其死掉,但是一定會因為其太漂亮,而在某一個清晨我們開門一看,那株金桂居然不翼而飛了,只在門口留下一個大坑……如果那株燦爛的金桂一直生長于山上,會不會存活得久一點?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非常經(jīng)典的廣告語。

  當初我們在訂婚或者是在某個重大紀念日,買下一顆幾克拉的巨大鉆石的時候,我們的確是這么規(guī)劃的,讓其恒久存在,永遠在家族里面向下流傳。

  問題是:如果都可以這樣,那么每個家族都有著其流傳下來的鉆石(或者是類似于鉆石這樣的傳家貴重寶貝),可事實是這樣嗎?至少我們家是沒有鉆石流傳下來的。

  如果當初購買的是數(shù)克拉的巨大鉆石,那么這顆鉆石的命運通常會是這樣子的:在某個投資機會面前,或者在某個缺錢的時候,幾克拉的鉆石會被瘦身為一克拉,被兌換成人民幣,然后換購一個小一點的,再然后,那一顆小一點的鉆石終究不受待見,或被搞沒了,或被繼續(xù)兌現(xiàn)了。

  我們試著假設一下,某個博物館里面有一顆5克拉的靜美鉆石藏品,那么這顆鉆石會不會恒久一點呢?

  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

  好吧,讓我們暫時放下金桂與巨大的鉆石,回到《道》第七章的天長地久上面來,因為老子幫我們解析了上述兩個案例背后深藏的道。天很長,地很久,天地可以長長久久地存在,這就是天長地久。天地無私地生養(yǎng)滋潤了萬物,這一點我們都認可。

  天地滋養(yǎng)孕育出萬物之后,擁有過什么?太陽是屬于天的?月亮是屬于天的?星星是屬于天的?地下深埋的煤礦、油田、金礦是屬于地的?天地是按照自己想要的規(guī)律的在運行著的,還是按照利于滋養(yǎng)萬物生命的規(guī)律,遵循著道而運行的?

  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天地之間的一切資源都是被天地之間的一切生命在支配享用著的,其中人類是最大的受益者,當然也是最貪婪的一族。

  在我們的印象中,太陽、月亮、星星從不曾請假缺勤過,每天每天都會按照利于世間萬物的形式轉(zhuǎn)一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這就是天長地久!這就是如何天長地久!怎么樣實現(xiàn)天長地久!

  人們常常把這四個字用于愛情,但往往卻都難以實現(xiàn),現(xiàn)代人很能總結(jié),把愛情的終極結(jié)果總結(jié)為兩種:相濡以沫,厭倦終老;相忘于江湖,懷念到哭泣。

  不是情感專家,不懂情感心理學,但是從《道》的角度來看:不能天長地久的愛情,只有一個唯一的原因,為自己想的太多,為兩個人、想的太少,缺乏天地精神。

  其實第七章就談了唯一的這點:天地精神!因為有天地精神,所以才有了天長地久。這就是《道》第七章的核心理論,這就是《道》第七章給予我們的道。

  那么,如何讓將這種道付諸于實踐呢?老子再度搬出了久未的圣人行為準則。

  圣人行為準則之七(延續(xù)第三章的編號):在一些功勞、利益、名聲方面保持謙讓姿態(tài),不要打破頭地去爭搶,往往最終都能有一個不錯的收獲而領先(后其身,而身先)。如,牛仔褲與金礦的商業(yè)故事。

  圣人行為準則之八:在一些關鍵時刻,屏棄私心雜念而將自身置之度外,往往能全身而退(外其身,而身存)。如,戰(zhàn)場上面的魔鬼定律,不怕死勇敢沖鋒的通常都沒死,怕死的往往都很快犧牲。

  懷揣天地精神,保持無私的清澈,最終所獲得的一切其實都還是屬于我們自己的,絕對不會自動跑到他人賬戶、他人名下、他人頭上去了。這就是老子在第七章末了的點題俏皮反問句“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談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扯一下題外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橫行于世間,被絕大多數(shù)人所誤解。

  關于這句古語,有兩個角度的理解和解釋。比較現(xiàn)代的解釋是將“人不為己”的“為”解釋為修為,修行、修煉。比較尊重于原意的正解是將“人不為己”的“己”理解為整個人類自己,而非個人自己的己。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篇4

  在這個寒假,我重新閱讀了《道德經(jīng)》,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雖然短短的20多頁,但其中的內(nèi)容和豐富程度不是寥寥數(shù)語所能概述。

  首先,這本書是老子在概述了當時的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后,得到了食物都會向著它相反的方向變化,指出了“物極必反”的通則,這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一樣的道理,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應當貴柔、守雌。人不能浮躁,心態(tài)要平和,不能因為外界的干擾就自亂了內(nèi)心,浮躁是我們現(xiàn)在年輕人的`通病。現(xiàn)在我們在西安交通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讀書學習,難免會心存沾沾自喜,我們應當精心科研,打磨我們的性格,鑄造我們的能力,這方為我們這些年輕人需要做的事情。

  第二,我們一定要按規(guī)律辦事,大千世界,時事運轉(zhuǎn)都存在其規(guī)律。我們在規(guī)律的基礎上,要明確自己的目標,修煉自己的內(nèi)心,朝著我們的目標“守靜篤”。我們現(xiàn)在的研究生,在從事自己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時,只有認真把握領域的核心,觀察和發(fā)現(xiàn)領域內(nèi)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在自己的目標和領域內(nèi)深入研究,才能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

  第三,無為。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我們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上,要常有無為的思想,不要永遠想著自己,要多為他人考慮,這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校園生活互幫互助,生活才會充實而有趣。

  老子雖然已經(jīng)離我們而去,但是《道德經(jīng)》卻依然存世,且為千古絕唱,我們應當將其中的思想和現(xiàn)代的生活工作緊密結(jié)合,推陳出新,強化自己內(nèi)心涵養(yǎng)和品德,他日為我輩之楷模。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篇5

  《道》第二十三章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經(jīng)》22、23、24三個章是一組巧妙奇異的組合章節(jié)。

  22章,老子拿古成語說事,用古語證明早于老子之前的先人們是在努力遵道貴德的;然后給出了一組圣人的行為準則;

  23章,老子拿天地之間的自然現(xiàn)象說事,再次不厭其煩地強調(diào)著道與德對于人的重要性;

  24章,老子將回歸22章的內(nèi)容,再一次竭力重復解釋著、強調(diào)著22章給出的行為準則的重要性。

  在自然科學尚還很不發(fā)達的遠古時期,古人們非常善于做一件事:觀察大自然,理解大自然,孜孜不倦地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這種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文化主線是在方方面面可以得到體現(xiàn)的,在深度理解大自然之后,將大自然的一些規(guī)律人文化,導引至思想學術體系里面來就是非常顯著的一大特點。

  當接觸這些古典古籍,如果我們真的讀懂了,那么一定會對古人這種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行為佩服得五體投地。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這一段非常容易懂,用今天我們最熟悉的直白語言一句話可概括為:不要喋喋不休地那么多廢話,看看自然,學習天地。

  老子列舉了兩個千萬年以來,一直沒有發(fā)生變化的自然現(xiàn)象。

  那種陡然而起的颶風,暴風,從來都不會總早刮到晚,一定是一陣或者幾陣颶風一閃而過,事實上脆弱的人類也經(jīng)不起颶風飆上一整天;

  那種暴雨,也一定不會從早下到晚,別說一整天,現(xiàn)在任何城市被暴雨澆灌兩個小時,一般都會形成一片汪洋的海景,所有人都會在自媒體上發(fā)圖上文地直播城市的海景壯觀卻又無奈的一面。

  想想人類也是夠脆弱的,甭管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多熱鬧、多high,如果颶風飆一天,如果暴雨灌一天,啥都沒了。

  不過也不用擔心,《道德經(jīng)》23章作為最古老的天氣預報講了,颶風和暴雨都不會持續(xù)一整天的。

  自然現(xiàn)象看完了,回答前文的一個問題(不要喋喋不休地那么多廢話,看看自然,學習天地),向天地學點啥?

  第一次的學習是在《道德經(jīng)》第七章(天長地久)學習了天地精神,天地那種滋潤萬物而不居功,不主宰,不為自己的天長地久精神。

  23章算是第二次向天地學習了,學什么,兩點:1、希言;2、自然。

  希言:廢話少一點。

  自然:行為和語言自然一些,自然一些就是向道靠近一些,遵道。

  于是把“希言自然”放在一起就是《道》所倡導的道的基點之一:為無為、無為而行,無為而治、無為而學……,總之就是少一點折騰,讓行為更接近道一些,更有效一些,就像22章的古成語那樣(我們在前文提醒過22、23、24三個章節(jié)是一個組合,依然圍繞著古成語在論道,在倡導道行天下)。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這一段話,我們要重新編輯一下,只是為了便于理解而重新編輯一下。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故從事於德者,同於德;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失者,同於失;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

  幾乎不用翻譯了,重新編輯之后,我們念叨幾次大概就有點感覺了。

  做事、行事符合道,不是背道而馳,那么就能與道保持一條線了,能在道的水平上,那么就容易悟道、得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能符合道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道、悟道、得道,那么德這玩意兒就自然顯現(xiàn)出來了。

  把道擱置在一邊,失于道,失于德,那么很自然地將會失于天、失于地、失于人。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莫名地丟下了道和德的論述,用八個字收了23章。

  其實,老子是在講笑話一般地嘲諷了一下世人。

  嘮嘮叨叨講了那么多,我們知道世人不一定會相信,這會是實際情況,甚至還會有人壓根兒就不信,這也會是實際情況。

  【當然,傳統(tǒng)學術派將“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解釋為誠信不足的人,人民是不會相信他,我不敢說這樣的解釋不對,我只是想說,這種解釋跟23章的內(nèi)容完全不吻合,老子的文章沒那么跳躍的好吧!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篇6

  《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家老子留下的一部影響著東方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國道家思想的奠基石。細讀《老子》不難發(fā)現(xiàn)此書的本質(zhì)是一本修身治世之書,其中包含著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俺嘧又摹薄八隆庇^……對個人修養(yǎng)的體悟與警示的修身之思,以及“無為”“不自有”“柔弱勝剛強”等治世、處事哲學思想。時至今日,老子的這些修身處事的哲學思想對我們也有著重要的人生啟示意義。

  初讀《老子》時,難免會迷惑于書中雜亂無章的邏輯,它的章節(jié)語言時而通俗易懂,時而艱難晦澀。此次閱讀專門找了一些輔助資料,讀后卻有頓開茅塞之感。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有一段關于老子及《老子》的記錄: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鬃舆m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庇谑抢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劉向的《列仙傳》中也有對老子的記載: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jīng)》上下二卷。

  從這段記錄中可以看到老子的生平及《老子》的成書原因,老子的樣貌如何我們?nèi)缃褚褵o法知曉,而現(xiàn)今世界幾乎能見到的所有關于老子的畫像、雕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征,即一對大耳朵和垂暮老者的形象,這應該與老子的名字有關“名耳,字聃”。老子身為周朝的圖書館館長,在見到周朝衰亡之景后毅然離周,當他騎著牛過函谷關的時候被守關將領尹喜攔下,因慕于老子的才能便強行讓老子留下一部著作才能過關。于是也就有了如今的《道德經(jīng)》。老子在不情愿的情況下完成這部著作,也就可以理解我初讀時候的那些疑惑了,但無論邏輯是否通順,語言是否流暢,《老子》一書中包含的修身處事之啟示毋庸置疑。

  這里著重說《老子》一書中的一個重要的處事思想即“柔弱勝剛強”,人們普遍認為,柔弱在剛強面前不值一提,所以在生活中總會呈現(xiàn)出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現(xiàn)象。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將二者的關系說的清楚明白,“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薄皬姶筇幭拢崛跆幧稀保ǖ谄呤拢。老子從生死的角度來解析柔弱與剛強,他說人活著的時候筋骨都是柔軟的,而死了則會變得僵硬,植物也是如此,草木生長的時候枝條都是柔脆的,死了則是干枯堅硬的,那么堅硬的則屬于死亡一類,而柔弱的則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打仗的時候不要逞強硬來。樹木過于繁盛就會被砍伐,由此看來強大的反而處于劣勢,而柔弱者則占據(jù)上風。由此,老子為這一理論主張找到了具象的代表——水。

  “天下之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四十三章)。“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第七十八章)!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八章)

  天下最柔弱的水,仍然可以在堅硬的巖石中流淌而過,柔弱的水卻可以抵擋銳利的刀劍,滴水可以破石,水亦可以銹刀,這處處展現(xiàn)著柔弱勝剛強的內(nèi)涵。這也體現(xiàn)著老子“尚柔”的人生哲學。老子將天下至柔的水的德行與人的德行相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修身邏輯體系。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中說: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能夠在人們所厭惡的環(huán)境中停留,水更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著與人無爭的善地,心胸保持沉靜,待人真誠,說話守信用,為政善與精簡處理,處事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掌握時機,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就不會有幽怨產(chǎn)生!熬由频,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是老子對水德的闡述也是對人德的啟示。

  居善地: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在流動的過程中總會流向一些低洼處即被世俗人們所惡之處,但最終水仍會到達它想要去的地方,在流動的過程中也一直以不同的形式發(fā)揮著它的價值,它可以是地面上的溪流也可以是天空中俯視一切的云朵,水的這種順其自然的“不爭”品質(zhì)帶給它的是出于最高點俯視一切的眼界和胸懷。這種腳踏實地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不爭精神同樣適用于現(xiàn)今世界的我們。

  心善淵:“藏心微妙,深不可測”守住內(nèi)心的寧靜不被外部世界干擾,像水一樣,無論混雜多少泥沙,沉靜下來仍是清澈澄明。

  與善仁:待人真誠有包容力,水在流淌的過程中會無差別的接受和對待著任何事物,無論沙石或是寶玉都可一路隨行。

  言善信:落地有聲,講誠信。水的形態(tài)不同聲音亦不同,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嘩嘩”,可以是大海的呼嘯,聽其聲可知其形,這就是“信”。內(nèi)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虛張聲勢,也不矯情偽飾。

  老子的“柔弱勝剛強”是在提醒著:我們可以追求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我們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保持“柔弱”的狀態(tài),才能取得更大、更長久的成就。我們可以追求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利益別人的高尚境界,“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你能幫助的人越多,就越有價值,就能取得越大的成就。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篇7

  老子《道德經(jīng)》,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 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睆娬{(diào)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diào)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jīng)》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jīng)》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蔽覀兛梢钥闯觥皩櫲枞趔@”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 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yè),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圣典《道德經(jīng)》,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工作團結(jié),有利于家庭和睦!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篇8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wǎng)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道德經(jīng)》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nèi)松闹笇谴笥旭砸娴摹?/p>

  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見解,以他虛懷若谷的氣魄,向世人闡述了怎樣為人處事,怎樣進行科學管理,怎樣修養(yǎng)身心,怎樣求知,怎樣治國等等,告訴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必須遵循大道(即事物的規(guī)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鄙咸熳鹬匾(guī)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得到天下!捌渲轮蓖贫灾!疤鞜o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追求太多,渴望太多,就會被生活所累;如果沉靜無為,包容一切,將會滿足和快樂,否則就會招來禍患。

  老子的《道德經(jīng)》,以辨證的哲學方式提出了他對于治國與治人方面的主張。《道德經(jīng)》的前半部主要論述了治國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論述了如何治人。

  第一段“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笔钦f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恒名!闭f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xiàn)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xiàn)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肮食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币馑际侵越(jīng)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笔钦f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巴^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靶中,眾妙之門!边@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開篇,老子以具體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即寫出了要認識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無欲”。這與他所主張的“清凈無為”異曲同工!盁o欲”也就是貫穿《道德經(jīng)》的主要思想。

  老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純真的。而種.種人類丑惡行為,則應當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F(xiàn)象。由此,老子堅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東西,摒棄所有引起人的貪欲的東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他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沒有奢侈的物質(zhì)享受欲望,也沒有被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文化或知識困擾的煩惱。他是一個歷史的循環(huán)論者。在他的眼里,讓人們在一種自由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中保持人類純樸天真的精神生活,與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質(zhì)文明雖然發(fā)達,但充滿著危機、爭斗、謀殺和陰謀的社會制度顯然更符合于人類的本性。

  他所強調(diào)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guī)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礎涵義。而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論密切相關的。

  出于對自然法則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適應于“道”的運動,看作是人類政治制度、社會生活以及道德準則都應該遵循的最高準則。具體體現(xiàn)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無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謂“無為之治”并不是無所為,而是強調(diào)人的社會行為要順應自然,適用于“道”的運動。具體地講,就是要求統(tǒng)治者給老百姓寬松的生活和生產(chǎn)的環(huán)境,不強作干預,以順應自然。老百姓在這種怡然自得的生活環(huán)境里,無苛政之苦,無重稅之憂,自然會感到這種政策的好處,從而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無為之治”并不是脫離現(xiàn)實的烏托邦,也不是虛渺幻想中架設起來的空中樓閣,它具有現(xiàn)實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顯明的史例就是漢初的黃老無為之治。由于秦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和漢楚之爭,西漢初期,社會生產(chǎn)遭受嚴重破壞,經(jīng)濟凋敝,人口大量減少。《史記·平準書》記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痹谶@種殘破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下,自高祖劉邦開始,實行了黃老的無為之治,采取“與民休息”政策。至文帝時期,更進一步推行“輕搖薄賦”、“約法省禁”政策,使生產(chǎn)逐漸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在老子看來,高明的當政者和領導者應懂得自然之道,順應人的天性,讓下屬和百姓各盡其能,各守其職,各得其所,相安無事,而切忌用過多的條規(guī)制度來進行強制性約束,否則會適得其反。也就是說,最好的政策應該是“清靜無為”的政策。要讓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安定大治,就像對待井水一樣,攪動得越兇,殘渣敗葉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濁,最好的辦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類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讓它自己慢慢平靜下來,這樣井水就會自然清靜了!盁o為而治乃大治”,這是老子“無為”論給后人的有益啟示。

  治國如此,那么治人又該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剛。

  所謂“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柔,能變化于無窮,并包容一切;水剛,故可滴水而致石穿。水集“善、柔、剛”于一身,治人也是如此,要善、柔、剛?cè)卟⒅亍?/p>

  善,并不僅僅只是善良之意,還要與人為善。如果人人都信善,整個社會就將會呈現(xiàn)出一派祥和之氣。人人不生惡念,太平盛世將唾手可得。柔,然而不弱,能使心平氣和,與“善”所產(chǎn)生的效果不相伯仲。而剛,則是要堅強,持之以恒。只要有恒心與堅強的意志,鐵杵難道不能磨成針么?只要能做到“善、柔、剛”,就可以變得信、美、辯、智、博,雖不能成為圣人,也將不遠矣。

  這是一首對水的頌歌,歌詠的對象是具備像水那樣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為提綱,指出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謙退守中的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水,具有滋養(yǎng)萬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辭地做。但是,它卻永遠不占據(jù)高位,更不會把持要津。

  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zhì)的人世間,寧愿自居下流,藏污納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币猿纱蠖饶苋莸拿赖隆R虼斯湃擞帜盟纬傻暮Q蠛屯列纬傻母呱綄懥艘环鶎β(lián),作為人生修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水,與物無爭,謙下自處。所以老子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做到如水一樣,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yǎng)到像水一樣,善于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像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時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政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diào)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時機能做到像水一樣及時而動,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動善時”;再配合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就永遠沒有過失了。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于水。為什么說水德近于道呢?水滋潤萬物而無取于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后的七個并列排比句中,都是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并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fā)。最后的結(jié)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

  老子講了一連串人生哲學的行為大準則,如果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實在太難了。除了歷史上所標榜的堯、舜以外,幾乎難得有一完人。不過,如果我們具備一項這樣的美德,也就可以名垂千古了。

  老子《道德經(jīng)》中所陳的治國與治人思想,其意義之深遠,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現(xiàn)今社會,生活、工作的腳步很快,壓力又大,人們的脾氣也隨著變得焦躁與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靜氣。心靜自然涼,生活、工作的情緒就會舒暢起來,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不僅如此,善與柔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變得融洽,心情也會陽光不少。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yè),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圣典《道德經(jīng)》,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工作團結(jié),有利于家庭和睦!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篇9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jīng)》的開篇語,早已是膾炙人口?墒菍τ谶@部奇書的哲學思想,大眾又有多少了解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真正道德高尚的賢士總是習慣于韜光養(yǎng)晦,因為他們心中時刻記掛著的,是天下蒼生。只有那些目光短淺之流,才會沾沾自喜,夸耀于世人。這些賢才,品格高潔,從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他們懂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偸窍敕ㄔO法地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技能來拯救世人。他們的胸懷,不知會令多少沽名釣譽之徒汗顏。

  大器晚成。很多才華橫溢的人只有到中年甚至是晚年才會取得輝煌的成就。這是因為培養(yǎng)一個濟世經(jīng)國的大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韓信,狄青,藍玉等,這些人為朝廷立下不世之勛,終因鋒芒畢露,不懂功成身退而不得善終。姜尚,胸懷大志的飽學之士,垂暮之年才遇明主,輔佐武王,完成了推翻商紂殘暴統(tǒng)治的大業(yè)。不僅淋漓盡致地施展了自己的才華,而且子孫后代也盡享尊崇。這才是真正的“大器”啊!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這不正是我們現(xiàn)在所提倡的“共同富裕”嗎?不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佳印證嗎?

  《道德經(jīng)》,這部先賢留給后世的哲學經(jīng)典,永遠值得我們品讀。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篇10

  當運動員第一個沖過終點線時,我們會為她歡呼鼓掌;當跳遠運動員拼出好成績時,我們也會為他歡呼鼓掌,但誰又想過那最后一個沖過終點線與跳的最低的人呢?沒有了他們的襯托與存在,人們又怎會為成功的人歡呼雀躍呢?失敗雖說是失敗,但他們也盡了最大努力,所有成功者都是從后跑到前、從低跳到高。老子曾經(jīng)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庇辛撕笳撸拍艹霈F(xiàn)前者。假如手上有一把尺子,誰又能說出它是靠前還是靠后呢?只有再加上另一把尺子,那樣才能顯現(xiàn)出前后、長短;“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只有背后十年不懈努力,才有臺前一分鐘的輝煌。

  成功與失敗是一對反義詞,但在實際意義上他們倆卻是一對親兄弟,兩小無猜,形影不離。后者付出前者收獲,勝利者光榮,失敗者冷落。

  讓我們也為失敗獻一把花吧!為他們歡呼雀躍吧!他們也想聽到鼓勵與夸贊,后者是努力的,也是辛苦的,他們在人生的后臺工作,為站在前臺的人拼出一片天!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篇11

  林語堂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必須會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會這樣笑,最終會覺得此刻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我就是如此。”的確如此,在我上過選修課之后,《道德經(jīng)》給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認為《道德經(jīng)》講的就是一個字——道。正如開篇所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边@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存在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誠然,老子的自然辯證觀是直觀的、原始的、樸素的、缺乏科學的論證。同時,他的辯證觀還缺乏不可調(diào)和的斗爭精神,這是他受了時代和階級的限制。盡管如此,《道德經(jīng)》中光輝的思想火花,依然是很值得我們珍視的一份歷史遺產(chǎn)。

  我們應當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去看待和學習《道德經(jīng)》,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確的和科學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學思想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對于我們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鑒意義。總之,《道德經(jīng)》讓我受益匪淺。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篇12

  《道德經(jīng)》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截止到這一章為止,我們是否發(fā)現(xiàn)老子的《道》(道德經(jīng)的簡略之稱,下同)前四章布局是:

  第一章——論道;

  第二章——談“無為”;

  第三章——進一步談“無為”;

  第四章——論道。

  根據(jù)上面的分析與羅列,我們應該可以隱隱地意識到,在第五章中,老子會再度回來談“無為”。

  于第四章論道之后,老子在居然真的是在第五章中繼續(xù)接著談了無為。

  不僅談了,而且還隱藏得比較深,在第五章中,老子列舉了當時生活中的兩件事,借著這兩件事,老子悄無聲息地再一次強調(diào)了《道》這部經(jīng)典的核心觀點之一:無為。

  我出生在農(nóng)村,小時候的一些自然現(xiàn)象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夏天的陣雨。夏天的農(nóng)村是非常忙碌的季節(jié),天氣的影響對當時農(nóng)村的夏天的生產(chǎn)活動有著巨大的影響。

  早稻收割后自然要晾曬,夏天溫度高,日照充足,農(nóng)民一般會搶時間將收割進來的稻谷晾曬干后入倉存儲,作為整年度的口糧。

  但是夏天的陣雨經(jīng)常非常有趣,剛剛還是大晴天,一轉(zhuǎn)眼一陣大風,一大片烏云,一聲炸雷,雷陣雨說來就來了,然后曬谷場就像在打仗,大家紛紛忙著收稻子、防雨。更有趣的現(xiàn)象是:經(jīng)常是村子東頭疾風驟雨,村子頭卻陽光普照。

  因為農(nóng)民已經(jīng)喜歡了這種夏天的娃娃臉,所以也就見怪不怪,從不曾為此責怪老天不公平,更不會因為陣雨淋濕了稻子而咒罵老天不仁不義。

  天就是這樣,該下雨就下雨,該刮風就刮風,該干旱就干旱,該洪澇就洪澇,從不曾偏袒任何地方,更不會關照任何人!

  冬天無論多冷,該下雪了,那么老天還是會送來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讓寒冷進行到底,他絲毫不考慮天下有人會因為一場大雪而凍死于戶外。

  夏天無論炎熱,日照繼續(xù)猛烈進行,他從不曾顧及天下有人會中暑死亡于戶外的高溫環(huán)境。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老天只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無所謂仁或不仁。

  在老子看來:老天只是遵循著道來辦事;無所謂仁或不仁。

  這就是老子在這一章中所談及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芻狗:古代祭祀的時候,用草扎成的狗,祭祀之前大家都對其畢恭畢敬,虔誠得不得了,祭祀完了之后,這貨就成為了垃圾,隨風飄,滿地是。

  老子在拿“芻狗”現(xiàn)象說明一點:天地無所謂仁或者不仁,天地待萬物都像世人待祭祀完畢之后的芻狗一般。不去管它,也不去占有它,順其自然之道而行之。

  世人在虔誠萬分地扎出一只只的芻狗,只是為了祭祀用,祭祀之后,世人不認為哪一只芻狗是我的,哪一只芻狗是他的,那么能說世人對芻狗不仁嗎?莫不是要把這些祭祀完畢之后的芻狗都收集起來,當柴火燒了才算是仁?

  讓事物順著自然之道而行,不背道而馳,這不正是老子一再強調(diào)的無為嗎。所以,得道明道的圣人,也無所謂仁或不仁,他們只是善于做一件事:無為,讓百姓順氣自然地生活、順氣自然地發(fā)展生產(chǎn)與家庭、順其自然地推動社會進步與發(fā)展。

  老子講的第二件事:關于風箱(橐tuó龠yuè:風箱)的故事。

  風箱,這玩意兒80后、70后一定見過,60后一定非常熟悉。就是小鎮(zhèn)街角那個鐵匠鋪里頭,使勁搗鼓一下就能使爐火更加旺盛的東西。

  老子不僅是圣人,更是一個思想者、哲學家,他總能透過這些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東西,洞悉一切深度隱藏的道。

  老子認為風箱有三大特點:

  其一、風箱里面是空的,什么都沒有,當然還有無處不在的空氣;

  其二、風箱里面的空氣是永遠也用不完,永不枯竭的;

  其三、風箱這玩意兒是越搗鼓,風就越多,風量就越大。

  老子其實想說的只有一點:天地之間,就構成了一個巨大的風箱,好多事,你最好別搗鼓,越搗鼓越多,越多越糟糕,越糟糕越難以治理;反過頭來講,你如果不去搗鼓這個風箱,那么那些風依然還是存在的,并不會消失,但是風不會扎堆一起出來,那么天下自然就寧靜了。

  無需繼續(xù)解釋了!

  還是那兩個字:無為。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篇13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言炊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意為踮起腳想站得高一點,反而站得不穩(wěn);急切的大跨步前行,反而走不快;自我顯示的人,反而不能顯聞;自以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是無功勞之人;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持久。以道之觀點而言,以上這些急躁夸耀的行為位,可以說是剩飯贅瘤,惹人厭惡,所以行道之人不這樣做。這一章教我放下,放下那些無用的、過時的東西,或者情感。我們沒有必要把過去緊緊攥在手中,時時刻刻的放在心里,有些事兒、有些人,注定了只是生命中的過客,而我們卻常常把那些當做生命的全部,很累很累的活著。

  路很長,在這一路上,不免要遇上那么一些人、那么一些事兒?墒沁^了,也就過了,但很多人卻總是割不下,舍不得。而我剛好就是那一類人,有時候真覺得自己活得好累,把什么都放在心里,過去的事兒或許會學著放下,但過去的人總是活在我現(xiàn)在的生命里,影響著我現(xiàn)在的生活。大學之后,總是想著高中的那些朋友,有時不免有些對比,曾經(jīng)的舍友和現(xiàn)在的舍友,曾經(jīng)的朋友和現(xiàn)在的朋友,曾經(jīng)忙碌而充實的生活和現(xiàn)在忙碌而茫然而的生活,總是在這樣對比,卻最終害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總是過去那幾個好朋友,總是在緬懷過去那些日子,卻發(fā)現(xiàn)錯過了屬于現(xiàn)在的朋友,也讓現(xiàn)在的生活過得更加的渾渾噩噩。

  我不曾學會放下,總是想著過去,想著他們在做什么,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只有我一個在這里的緣故,我總是想要聯(lián)系他們,或者說想要他們還記得我。到現(xiàn)在,卻發(fā)現(xiàn)他們都已經(jīng)放下,只有我一個人在執(zhí)著著曾經(jīng)。我的電話在她們的生活里可有可無,他們的生活經(jīng)營的那么好,只有我在這里蹉跎著年華,背著那厚重的包袱,走得那么艱難,卻依然不肯放下,把自己弄得那么累,還錯過了沿途的風景,現(xiàn)在想來,好不劃算啊!

  《道德經(jīng)》第九章言: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為水碗已盛滿,不如停下來。捶打金屬使它尖利,難保長久。金玉滿堂,沒有守得住的。富貴而驕傲,自已招災。功成業(yè)就,退位收斂,這是和乎自然規(guī)律的。人要學會放空自己,總是想著把自己裝得滿滿的,不僅自己累,身邊的人也是累的。我們總是以為把自己裝點的完美一點就真的完美了,卻忘了這世間沒有真正的完美。我們不是圣人,亦不是神仙,只是這世間蕓蕓眾生里一個最普通的個體,完美只是一種美麗的想象。這世間沒有什么是完美的,月亦有陰晴圓缺,且不說平時彎月之時的缺憾,就是三五團圓之時,也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

  這世間沒有什么是完美的,我們都有著多多少少的缺憾,既然如此,又何必費盡心力的去把自己裝點得完美。一瓶水,太滿了,小心翼翼的,總是害怕它會溢出,不敢做這,不敢做那,什么事兒都要瞻前顧后,想這想那兒的,端著總是累的,身累,心更累。即便這樣,我們通常依然舍不得放手,總想著留著那一瓶滿滿的水,占據(jù)著空間,勞累著心神。持而盈之,不若其已,其實該放手的時候就應該放手,沒有什么是可以永遠保持的。中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也說明了這個道理,即使金玉滿室,也會有家財散盡的那一天,世事無常,我們不去放空,我們死守著的,終會化為烏有,倒不如自己瀟瀟灑灑的放開,就是那一份灑脫,那一刻的輕松也值得我們放下一切去擁有。

  辛棄疾詩云: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不也是這個道理嗎?放不下的太多,要守護的太多,輸了如何,贏了又如何呢?到頭來,光陰虛度,心神俱疲,倒不如放下,放空一切!

  《道德經(jīng)》第十一章言:三十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為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轂上,有了轂中間的洞孔,才有了車的作用。揉捏粘土做成了器皿,有了器皿中間的虛空,才有了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中間的空地方,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以便利,無使它發(fā)揮作用。很多器物,之所以有用,在于它的空,人其實也是一樣的,只有空了,才會有用。

  適時地放空自己,學會沉淀,留出更多空的地方,才會擁有的更多。有和無不過是瞬間的轉(zhuǎn)換,卻有著很大的差別。在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一個珍瓏棋局,無人能破,而虛竹和尚以自殺之勢放下一子,誠然,他殺死了自己的很多子,但同時也清出了一片空地,使自己可以更自由地馳騁拼殺,F(xiàn)實亦是如此,清出足夠的空間,才會有成長的余地。我們總是想著把自己裝得滿滿的,卻忘了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成長,時時刻刻都需要成長,把自己裝得太滿,沒有了成長的余地,那么我們只能止步原地,或者說只能在原地踏步。我們總是習慣自己設很多條條框框,把自己圈在里面,忘了空出一片天地自由飛翔。

  很多東西只有空著的時候才會顯示出它的價值,人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放空自己,放下那些包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擁有更多的東西,可以更好的沉淀積累,更加的優(yōu)化自己。所謂物極必反,我們往往是把自己裝得太滿的時候,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需要更多的空余做真實的自己。

  《道德經(jīng)》第六章言:谷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勤。意為道這個生養(yǎng)天地萬物的神奇物,是永恒存在而不會消泯的,這就叫做形而上的微妙母體。微妙深奧的母體門戶,就叫做天地的根源。它冥冥地存在著,對宇宙萬物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言:致虛極也,守靜篤也。意為盡量使心靈達到一種虛寂的狀態(tài),牢牢的保持這種寧靜。我們生活在這繁華的世界中,需要的便是這種放空一切,獨守心靈寧靜的狀態(tài)。

  我們總是牢牢的守著那些厚重的包袱,忘了放下,也舍不得放下,卻發(fā)現(xiàn)這些包袱往往都會拖累自己前行的腳步。放下,不是舍棄,不是徹徹底底的忘記,沒有誰能做到過了便是過了,從此不再想起,我們都只是大千世界里的一個凡人,做不到脫離紅塵俗世,也做不到那般恣意瀟灑,但我們可以在過了之后,收拾自己的心情,把一些人一些事兒存在心底,不要讓它們占據(jù)當下的位置。我們可以傷懷,可以緬懷,但那些已不是我們生活的重點,我們都應該活在當下,活在真實現(xiàn)實的生活里。很多人很多事兒都成為了過去,既然如此,就要學會放下,到需要的時候再把它們拿出來。我們身處哪個環(huán)境,就應該活在這個環(huán)境里,過去無論多么美好,它終究只是過去,我們再也回不去,那么又何必把它放在心尖上,讓它影響我現(xiàn)在的生活。

  把什么都抱在懷里,我們還有力量前行嗎?沒有了,我們只能拖著沉重的腳步蹣跚前行,或許四年時光都在原點徘徊。可是被我們放在包袱里的事兒,早已被其他人遺忘,成為了別人的過眼云煙;被我們放在包袱里的人,也已有了新的生活,他們過得開心,而我也只是曾經(jīng),或者也只曾經(jīng)的一個過客。既然如此,就讓我們放下包袱,放下那些心心念念的人和事,過去了,就讓它過去,我們好好的經(jīng)營現(xiàn)在,至少以后回憶現(xiàn)在的時候可以不是一片空白。

  學會放下,學會輕裝簡行,或許還會看到一路風景怡人。

  讀道德經(jīng)有感 篇14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著眼于道與德的關系,而得到了“無為而治”的社會理想。而書中所講的道與德是我們很難理解和想象的,要不是看過這本書的,是不會想明白更深一層次的道與德有什么含義的。

  在老子看來,道一是宇宙產(chǎn)生之本源,二是萬物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我看來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很難理解清楚的,或者說是,我不贊成這樣的說法。道怎么就是宇宙的本源呢?那么宇宙的本源是什么?老子的道不是無聲無形無色無狀的嗎?這樣的話,宇宙的本源不也是無聲無形無色無狀的東西嗎?在現(xiàn)在的情況下,我自己是解釋不了宇宙的本源問題的。

  相對而言,我更贊成道是萬物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我認為道是道理原則一類的,說簡單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天之道指自然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地之道是指治國之道,人之道可以理解為人們的為人處世之道。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馀成歲,律呂調(diào)陽,云騰致雨,露結(jié)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是“是自然的道!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是治國之道!墩撜Z》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資治通鑒》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戰(zhàn)國策》的“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笔菫槿颂幨乐!洞髮W》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孟子·公孫丑下》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兩篇則是講整個道的集合,天道地道人道的結(jié)合。

  深一點的,我把“道”理解為“信仰”!暗馈庇械缆返暮x,就像老子堅信自己的道與道路一樣,我們也有自己的信仰。上文說的,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不是我們所相信的嗎?道,只有在我們理解相信的基礎上才能作用于我們自身。這就是那些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所一直在做的事:先騙自己,再騙別人。。。先解釋一下我為什么說道是信仰:一是信仰的的虛空性與道的無聲無色,無形無狀是同出一則的。二是道與信仰都是我們自己無形中所堅持相信的,三是道的種種解釋都會作用于我們,形成信仰。

  道講完,講德。德是什么?與道的關系。。老子的德是具體事物生的原理。是道寓于具體事物的表現(xiàn),也就是說德是物體從道那里得到,而成為事物的原理。。等等的全是廢話,沒一句能懂的。。只有德是道寓于具體事物的表現(xiàn)我們能理解到。。一句話德是因為道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道在起作用的時候我們所表現(xiàn)的一系列行為所依據(jù)的原理根據(jù)便是德。。那便是道德。

【讀道德經(jīng)有感】相關文章:

讀《道德經(jīng)》有感09-28

讀《道德經(jīng)》有感15篇10-23

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02-25

讀《舐讀》有感02-09

讀道德經(jīng)的心得體會10-18

讀竊讀記有感04-29

讀《竊讀記》有感08-08

讀竊讀記有感06-09

讀《目送》有感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