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時間:2021-11-06 17:40:2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合集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合集15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

  父母對于子女的愛都是無私的,可是,因為生活的年代不同,經(jīng)歷的事情不同,對于許多事情的看法和想法也會不一樣,看了《親愛的安德烈》我被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之間濃濃的親情和和諧的關(guān)系所感動。他們用文字溝通,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了解了彼此,真好。

  在我自身和許多周圍的好朋友之間,都曾聽到過這樣的抱怨,父母抱怨子女長大后不如小時候聽話,我們則會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在許多事情上有了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在父母看來卻是不聽話。龍應(yīng)臺在《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一文中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guān)系,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边@樣的心態(tài)在我看來是很難得的。許多人都認為,孩子長到八十歲,在父母眼中,永遠是孩子。而我們在漸漸成熟,開始有不同的想法,渴望得到理解,希望能夠不再被當成孩子,盼望長大,想要擁有自己的主見,因為我們也是一個個獨立的人。

  安德烈寫信的時候和我現(xiàn)在的年齡差不多,在他的文字中,我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龍應(yīng)臺覺得安德烈不夠嚴謹,而我卻覺得這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如果生活、寫作,什么都是一板一眼的,那會失去許多真實的東西;蛟S成年人認為做好一件事就是該認認真真、一絲不茍,我也明白這個道理,可是,我更多的是想把一些事在輕輕松松的環(huán)境中完成,而不是成為自己的負擔和束縛。書信成為了兩人溝通感情的橋梁,可以暢所欲言,真是一個不錯的溝通方式呢。

  父母與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同,他們在這個年齡的時候,或許有著許許多多的不知道和不了解,自然是比不上我們這信息傳播速度極快的年代。我們現(xiàn)在想要知道什么事,上網(wǎng)一查就好了,可是在那個時候,沒有電腦,沒有網(wǎng)絡(luò),想要得到信息,只能靠人為傳播。曾經(jīng)也聽媽媽說過她小時候的故事,可是,遠沒有這樣直觀的感受?戳诉@些文字,我理解了媽媽,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不一樣的。我們擁有的高科技產(chǎn)物,是他們小時候無法想象的,細細想來,真是有一份感動。

  在比賽中,為哪個隊伍加油?是為自己國家加油還是為別國加油?這個問題,或許許多人包括我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為自己的國家加油,因為這是一種榮譽。而龍應(yīng)臺則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會為弱者加油。在愛國的同時,龍應(yīng)臺看到了國家的另一面,并不完美的一面,這是許多人難以做到的吧?

  在少年時,我們會有屬于自己的生活和娛樂方式,不想完全被父母知曉,此時,就需要他們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了。在安德烈的生活中,曾提到“性”、“藥”、“搖滾樂”,我想這只是一種比喻,而作為母親的龍應(yīng)臺卻因此緊張。我明白這是一種愛,可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fā),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我都希望爸媽相信自己。如果得不到信任,我便會選擇深藏自己,因為我覺得很難過。信任,無論是在親人還是朋友之間,都是重要的。

  這點點滴滴的一切,正是說明了兩代人之間的差異,但是,能夠把這些差異變得和諧,互相之間能夠理解,真是很好。其實,我也很盼望這樣的和諧。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2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是龍應(yīng)臺和兒子之間往來的36封家書。我用了兩周斷斷續(xù)續(xù)的時間,今天終于讀完了。

  本書內(nèi)容概要:這本書是兩代人共讀的36封家書。作為母親龍應(yīng)臺和兒子中間隔了三十年。他們之間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因為有隔閡,作為母親不愿意從此“失去”曾經(jīng)認識的那個兒子。于是,想到了采用書信的方式與兒子交流。兒子也在她的影響下,采用書信的方式與母親交流。于是,關(guān)于人生、關(guān)于生活、關(guān)于學業(yè)等等的一些看法兩代人就開始了溝通和思想的碰撞。作為父母與孩子同住一個屋檐下,卻是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互補相識,他們向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梁,渴望表達卻找不到語言。這種寫信的方式,讓彼此有了連結(jié)。

  這本書中,母子兩人的家書圍繞:德國的足球、香港文化上升到兩代人對國家的不同認識。在閱讀過程中特別佩服龍應(yīng)臺的一些犀利的見解。

  因為是家書,讀起來特別輕松,也特別溫馨,在母子對話中讓讀者有收獲,有思考。對于我自己也有一些思考?粗唏僦械膵雰阂惶焯煸陂L大,而作為母親的我也在一天天的老去,我也希望當女兒長大的那一天,我同樣可以趕上她的步伐。這種“家書”的形式對于我也是在女兒十八歲和她溝通的一種方式。

  就如,我之前每天寫日記,只是為了寫給自己一天的所思,所想,當年老的一天還能回憶生活的印記。

  在閱讀到《給河馬刷牙》的時候,“在現(xiàn)代的生活架構(gòu)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蔽乙矔此甲约耗壳暗墓ぷ鞯降资鞘裁茨兀课覀兌枷M凶饑赖幕钪,體面的工作就是讓我們有尊嚴的生活著,而目前自己的工作只能是我自己謀生的手段,很有意義的工作,現(xiàn)在做的特別糾結(jié)和落寞,沒有了方向感,特別想跳出那個圈圈,而卻沒有了跳出的勇氣,只能在糾結(jié)中生活著。希望自己能夠心存陽光,期待光明的一天。

  提到孩子,每一個孩子就是一本經(jīng),是為母者終身奉讀的經(jīng)。這本經(jīng)好不好讀,就看母親的耐心、愛心、運氣及造化了!帮L箏”即使放手飛了,這本經(jīng)還是經(jīng)常留母親手中,還是會繼續(xù)讀下去,繼續(xù)牽掛下去。愛孩子,愛家人,我們也必須有度才行。愛的太深,對方會窒息,想逃避,愛的太少,我們就缺少了感情交流。所以“愛”是我們一生要學習的功課!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3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

  陸陸續(xù)續(xù)的總算讀完了給我的最大震懾是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親母親與后代的交流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我國孩子看來別致無比的教學且見地獨特的方法,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過火,既睿智詼諧,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入的印象。書中的安德烈的日子充滿了趣味,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游覽……,簡直是五顏六色,五光十色,再來看看咱們學生時代的日子: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然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走馬觀花,歷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波折,母親龍應(yīng)臺來安慰他,而當咱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通常收獲的是家長和教師的聯(lián)合呵斥;安德烈成功時,母親、弟弟和兄弟會為他送去誠心的恭喜,但咱們?nèi)〉玫某晒s永久是理所當然,家常便飯,甚至在教師和家長雙眼里永久是那樣微乎其微,與他們的希望相距甚遠!@莫非即是東西方教學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概括出一個十分精辟的定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紀的,只需滿十四歲了,連教師也要用“您”來稱號學生?墒,我國的家長和教師卻通常疏忽孩子的年紀,而是故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論孩子是不是現(xiàn)已長大了,只需站在父親、母親或是教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久只能是“孩子”,永久不能得到尊敬,永久只能挑選遵守。莫非在我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大家隨身攜帶的物件?我國人之所以不愿敬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只是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不幸的體面嗎?順著菲力浦的遭受探求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即是我國的父親母親在夸獎孩子時老是對他的父親母親說:“你的兒子真兇猛!”,“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掠奪他的盡力和成果!“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歷取得尊敬的人,也需求對等的對待,莫非所謂的“人人對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無窮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一個18歲的孩子可以有這么深的文化底蘊,思想境界和人文關(guān)心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那顆溫順感恩的心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他的關(guān)于高尚日子的神往讓我羨慕?戳怂奈恼,我才曉得本來港大的學生也和咱們內(nèi)地的學生有殊途同歸的當?shù),英語看和讀沒問題,可是底子無法交流?戳怂奈恼,我對歐洲開端神往,神往每間咖啡館的靜寂,神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清閑的日子狀況,和心里的安靜,他們有更多的時刻和精力去關(guān)注更多的東西,比方藝術(shù)比方環(huán)境比方貧困比方真實的日子。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4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漂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龍應(yīng)臺

  喜歡龍應(yīng)臺的文筆,在這個漫長的暑假,正好靜下來讀讀龍應(yīng)臺的著作,這本與《孩子你慢慢來》、《目送》合稱為“人生三書”的《親愛的安德烈》,看過之后我感觸良深。

  這本書是龍應(yīng)臺與她的18歲兒子安德烈三年來互相通信的36封家書合編而成,他們年齡,文化有著很大差距,但他們都在做著努力,以了解對方的世界和心靈,就這樣,龍應(yīng)臺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母子通信涉及的內(nèi)容很廣:道德倫理、文化差異、普世價值、國際政治等,但是更令我感興趣的是東西方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孩子的自立能力。

  文中的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有他所向往的青春生活,他喜歡喝酒,喜歡與朋友開派對;愛好足球,足球是他的“第二職業(yè)”;熱愛旅行,滿世界游覽。對于我們來說,這是一個“不走正道”的孩子,但實際上他不僅愛玩,而且懂玩,他們能有比我們更多的時間思考問題,可以更多的時間去創(chuàng)造、去發(fā)現(xiàn)。當然,我們也并不是沒有思考的空間,我們依然有自己的空間來思考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我想,多些這樣的時間,是否能讓思維更開闊呢?

  東西方人的孩子自立能力則更不相同,安德烈曾對他的母親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而龍應(yīng)臺卻認為他依然是“小男孩安安!笔聦嵣希驳铝乙呀(jīng)是18歲的成年人了,他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社會觀和價值觀,文采與“大文豪“母親可以一較高下,但反眼看看身邊的18的大哥哥,去大學報名還依然要靠父母辦這辦那。歸根究底,還是父母一直將子女當孩子看待,我想如果父母能將子女多放手,孩子便會更有主見,更有自立能力,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實不從其他角度,單單看這對母子這36封書信,便可看出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愛。30年的代溝和文化差異的不同,在我看來是十分難以交流的,但龍應(yīng)臺那份母愛,將遠在德國的兒子拉回自己身邊,她說:“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么呢?“不難看出,她對自己的兒子傾注了多少愛,而兒子的回報,一個擁抱足矣。

  母親給予孩子關(guān)愛與呵護,兒子回報母親以熱情,他們都在試圖進入對方的世界,給對方以遙遠的慰藉,一次又一次的越洋對話,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將母子的心連接起來。如何了解自己的母親或子女?如何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壑?如何用愛來向親人表達愛、獲得愛,這36封書信,會給你最美麗、最動人的答案。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

  “媽媽,你和我說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明白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quán)’或‘施予’,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quán)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tài)啊。也就是說,你到這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著走自己的路,選取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戲,并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明白,我們要自己出去探索!边@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而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上述般反叛的,具體自己也說不清楚。或許是我產(chǎn)生“這么大的人同母親還太親近,代表著本身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的觀念開始的。只記得去年自己當選“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沒人知道,直到頒獎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才因我的一句話“明天的頒獎典禮我是獲獎?wù)咧弧倍弥!笆裁矗磕?你申請了?怎樣沒和我們商量?”那一刻望著母親驚愕的表情,心底卻莫名地涌起一種快感,這是這么多年來我第一次自己做決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決定。于是每每當我想起這一經(jīng)歷,嘴角便會情不自禁地揚起一絲得意的笑。然而當我讀到書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龍應(yīng)臺應(yīng)對兒子的獨立宣言時的“慘狀”,這抹淺笑滿滿的凍結(jié)、封存。

  從未想到原來作為母親的她們,應(yīng)對這樣的言語與場面是這般“無法應(yīng)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們的角度開始試想。一開始的自己,只是個柔軟地躺在母親懷里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流著口水親切地叫著媽媽。然而,隨著時刻的推移,我悄然成長,一點點地變得成熟,一點點地追求獨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這一切都在母親的眼里,而她只能遠遠地站在身后,惆悵地望著我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

  或許,在她心里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地躺在自己懷里無助啼哭的嬰兒時代的我,而我卻仿佛一夜之間變得亭亭玉立,說話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沒話想和她說。這個時候,一旁的母親真得會很心痛吧。

  此時再回想自己,在這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shè)法地追求“獨立”,是否的確疏忽甚至在無形中傷害了有著中國“保護式”教育心理的母親。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貌。驀然發(fā)現(xiàn)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應(yīng)對學習、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發(fā)奮地去適應(yīng)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己一樣血液的優(yōu)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

  時間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悄悄流逝,年復一年中,兒子己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平日里倒不覺得,偶爾在他熟睡時,看見床上躺著的宛如成人的身體,心里不禁一驚,噢,兒子長大了!就這么長大了!聲音變了,長青春痘了,毛茸茸的胡須己清晰可見,腳上得穿四十二碼的鞋子了……莫說心理,單是外形上的變化己是足夠大了,這一切變化似乎太快了,我極不適應(yīng),這正如龍應(yīng)臺見到十八歲的安德烈的感覺一樣,是啊,那可愛的,讓我擁抱讓我親吻,整天黏著我叫”媽媽”的小男孩哪里去了?

  一邊讀《親愛的安德烈》,我一邊想我的兒子,我和他現(xiàn)在的溝通方式、相處方式有沒有問題?他會不會把心理話都說給我聽?我的反復叮囑他會不會厭煩?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在學校發(fā)生的事會不會愿意和我分享?我在他心里是個怎樣的人?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母子以書信的形式談藝術(shù),談文化,談生活,談國家,談?wù),談道德,談煩惱,甚至談愛情,他們通過溝通這種方式,重新認識彼此,更加理解和深愛對方,這也正是我向往的母子相處模式。

  很早以前在微信朋友圈就看過龍應(yīng)臺說給孩子的話:”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我把這些話也說給兒子聽,希望他能明白,現(xiàn)在的用功讀書,是為了將來能夠主宰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心中有意義的工作,從而獲得成就感和尊嚴,樂在其中。

  雖然當父母沒有“上崗證”,但是現(xiàn)在想和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有效的溝通,我還真要學習當父母。龍應(yīng)臺說,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關(guān)于這種感受,我有深刻的體會。兒子現(xiàn)在上初一啦,每天自己騎著自行車去學校,看著他的背影,真是既欣喜又悲傷。欣喜他能很快適應(yīng)初中學校的生活,又悲傷于它不像小時候那樣需要我了。真希望兒子能好好學習,長大做有用的人才。

  其實,當父母的責任非常大,既要讓孩子吃好穿暖學習好,更要身體好,心理健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有,更重要的是擁有抗挫折能力,F(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被寵大的,聽得了贊揚,受不得批評和挫折。時不時就能聽到某個孩子被老師當眾批評跳樓了,某個孩子父母不讓玩手機游戲自殺了。這是多么不健康的人格啊!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和失敗是少不了的,沒有健康的心智,強大的`心理素質(zhì),在這個社會上,是沒有辦法立足的,更別說享受生活了。

  和兒子一起看《親愛的安德烈》,我們討論對文中某些事情的觀點,又討論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交換看法,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我和兒子之間的話題多了,我試著尊重并重視他的看法,他也認真聽我的意見和觀點。相信“溝通”能使我們母子的關(guān)系良性發(fā)展,讓我們享受親情,樂在其中!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7

  喜歡讀龍應(yīng)臺,喜歡她文字的平淡,喜歡通過它去開掘那些令自己感同身受的一直潛伏在自身周遭卻沒有被自己發(fā)現(xiàn)的東西,喜歡隨它而來的那些總能引起我強烈共鳴的“平淡無奇”的小驚喜。而《親愛的安德烈》,滿滿的都是這些好靈感。

  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早在初中時就讀過《目送》中的一小篇,說的是龍與兒子在機場告別,她久久目送孩子遠去,可兒子沒有回頭的背影仿佛在告訴她“不必追”。每每回想到這一節(jié)我總會感慨頗多,在每個父母心中,子女是永遠都長不大的,永遠都需要被呵護的。安德烈面對嘮叨的母親也曾說過:“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讀到此處的時,心中莫名的一處酸楚,第一次那么強烈的覺得到一個人的成長帶給父母的喜悅,其實是夾雜著傷痛的。

  當安德烈問龍應(yīng)臺想要孩子怎樣記得她時,她把自己比作柴火,她對安德烈說:“你帶著走的、永不磨滅的,是心中的熱度和光,去面對前頭的冰霜路。誰需要記得柴火呢?柴火本身,有何嘗在乎你們怎么記得它呢?”突然想到某一天父母是會離我們遠去的。想到當我們一個人去走自己的人生路時,我總覺得我們心中必定會有悔,緊隨而來的卻是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苦苦尋覓,卻終究找不到那一雙影子的痛。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們,有著少年們一樣的愛好,有著我們這個季節(jié)同樣擁有的有別于“輕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與我們又太不同了,德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讓他與我們之間有著巨大的“隔閡”。但或許正是這樣的“隔閡”讓我喜歡讀安德烈,喜歡他有別于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更佩服他看到問題后做出的思考。

  時間是05年,在香港游行現(xiàn)場中年人、老年人、孩子占了多數(shù),而大學生卻少得可憐。安德烈對游行的人中大學生的稀少感到疑惑,他問母親:“香港人不是為自己的城市、為自己的問題、為自己的孩子的未來而來的嗎?那大學生去哪里了?許多驚天的運動不都是以大學生為主力嗎?”而在文章的最后安寫到:期末考比什么的重要!淮蠖讶烁静辉诤跛麄兩钤谑裁凑蜗(只要有錢就行),大學生對政治——眾人之事——毫無關(guān)切,大學只管知識運輸,但表示不管人格的培養(yǎng)和思想的建立。讀到這里,我不禁有些心寒,一個大多數(shù)大陸孩子認為思想先進、民主先進、教育體制先進的香港讓安德烈疑惑、失望。縱然我并不能肯定安說的一切都對,但在當今的中國,誰又能說孩子們不是在為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生活著?看到此情此景,又有多少個中國少年會停下腳步去反思,有多少個中國少年會看到問題背后的本質(zhì)呢?又或許在很多人眼里,游行者是誰、游行的人數(shù)有多少都是于己無關(guān)、無利罷了。

  讀《親愛的安德烈》,是試著在思想上參悟愛的一種過程,這種過程是在當下生活中也一樣需要有心去延續(xù)和發(fā)展的。讀《親愛的安德烈》,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許又會引導我們一個方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同齡人中,我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差異這么簡單,還有的是國家。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

  人與人之間,有語言,但是沒有交流。這句話真是讓我感觸很深。龍應(yīng)臺是一名作家,但更是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她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兒子安德烈的內(nèi)心深處,用溫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說中國籍的媽媽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做,不為說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于丹《論語》心得里面有這樣一段論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看了這本書,我看到了他們之間如此坦誠的交流.他們母子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生活、心靈和世界。這是一種很好的尋求母子溝通的方式,同時反映了當代青年與母親之間的代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經(jīng)歷反映出來了不同的理念。

  讀后不由我想起來我與學生的溝通,在學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溝通的關(guān)鍵,一味強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敗,對于成長中特別是逆反期的學生如何因循誘導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老師的壓力,家長的攀比,就業(yè)的壓力,我也曾經(jīng)為學生飽受煎熬與不安,在面對面交流產(chǎn)生抵觸情緒時也采用過書信的交流,但效果甚微。 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只有用自己的行為來感化孩子,沒有特權(quán)讓學生聽自己的,讓學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成長只是在獨立與放手之間" 。

  與學生個體的課外交流的內(nèi)容包括學習、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等方方面面,無論是書本上有的還是沒有的,無論是學科知識還是其它方面的,無論是答疑還是教師的有意引導,一般有較強的針對性、目的性和現(xiàn)實性,都能為學生的素質(zhì)提高與能力的發(fā)展服務(wù)。我們的教育目的就是要發(fā)展學生的專業(yè)能力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使他們能協(xié)調(diào)地融人到社會群體中,適應(yīng)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教師滲透在交流中的真心與關(guān)愛,會很容易被感受得到,并對其內(nèi)心產(chǎn)生震撼:既然教師在課外都那么關(guān)心、愛護與幫助自己,沒有理由把教師拒之于心靈的門外。學生認同了教師,就會樂意接受教師的教導,親其師,信其道。"現(xiàn)在一些學生厭學、偏學,不服管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無論是何種原因,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適當?shù)膸熒涣?都可以有效改變學生的不良情緒,把他們引到健康發(fā)展的軌道上來。

  教師的人格魅力及待人處世的良好習慣,會自然而然地影響著學生,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使學生終身受益。在歷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跟蹤中發(fā)現(xiàn),那些善于交流、善于鼓勵又具有愛心 、責任心的教師,其教出的學生較受社會的歡迎,所取得的成就也相對較高。其實,國外大量的實踐與研究早已表明,學生和教師的關(guān)系,影響著學生多方面的行為表現(xiàn),對健全學生人格、培養(yǎng)他們對社會適應(yīng)能力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9

  當寫下這個題目時,便覺得一陣心如刀絞。中國的家長在給了孩子足夠的自由后,覺得那是自己的“授權(quán)”或“施予”,他們并不覺得那是孩子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quán)利。對,他們的心態(tài)已經(jīng)在不經(jīng)意間暴露無遺。也就是說,他們到今都沒法明白:他們的兒女不是他們的兒女,而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他們的“別人”! ――題記

  讀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有一種找到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振聾發(fā)聵的徹悟,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描寫,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早早起床、匆匆忙忙上學、沒完沒了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

  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yīng)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利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學龍應(yīng)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guān)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yīng)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生一定會變得比現(xiàn)在燦爛很多,很多!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

  20xx年,也就是14年前,龍應(yīng)臺突然發(fā)現(xiàn)兒子“安安”不見了,站在面前的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青年,面對兒子時她不知如何開口,不知他在想什么、在乎什么,這是一個如此親密又如此陌生的人。

  愛不單單是心里的思念、言語的關(guān)懷、全力的付出,更多的是理解,懂才有愛,愛而不懂那是虛假的愛,那終歸愛的是自己。

  她強烈地要認識這個18歲的親密陌生人。智慧的人,永遠是不單有想法,更關(guān)鍵的是還有辦法,而且是妙法。她請求安德烈以書信的方式與她共同寫一個專欄,條件是一旦答應(yīng)就不能半途而廢。安德烈答應(yīng)了。

  龍應(yīng)臺覺得:兒子愛她,但并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在信中,他們談國家意識,談文化認同,談世界觀,談人生價值,談對工作的態(tài)度,談愛情觀,談抽煙問題……對話并非總是順暢的,有爭論,有各執(zhí)己見。比如安德烈對龍應(yīng)臺說:“你聽不懂我的意思對不對我們的代溝就在這里:我上面所說,沒有一句我的同儕聽不懂,而且,我想要表達的是什么,他們根本不需解釋!彼髬寢尅皢栁遥t我,但是不要‘判’我”。當然更多的地方充滿一個母親眷眷的讓人感動的情,有很多觀點有著讓人眼前一亮的智慧的火花。

  從20xx年5月12日的第一封信,到20xx年8月24日的最后一封,歷時3年3個多月時間,母子2人書信往來共36封,以專欄的方式刊載。這36封信影響了臺灣、大陸以及國外許多的家庭,許多的父母,許多的兒女。因為兩代人“親而不懂”“愛而不知”的問題,就好像情感上的“代溝癌”一樣,擴散在父母和子女的肌體內(nèi),父母給錢、買房、贈車、送飯用各種方式表達“疼愛”也收效甚微,子女節(jié)日送禮物、生日送蛋糕、老花鏡、防滑鞋、煙酒糖茶頻繁表達“敬愛”也難暖愛子之心。

  龍應(yīng)臺給他的兒子足夠的自由,他們可以在同一個問題上各抒己見,沒有對錯,他們相互尊重對方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讓我們覺得:龍應(yīng)臺不像是安德烈的母親,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個愿意聆聽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個自由的人,她無權(quán)強令他做什么。龍應(yīng)臺這樣的態(tài)度使得她的兒子可以無憂慮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兒子的想法、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寬容、這種理解使得他們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給了他正確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個幸運的人,他是一個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她不像其他的母親給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許,在她眼里,孩子應(yīng)該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做母親的無權(quán)干涉只能引導。而當安德烈失落的時候,她會安慰他,鼓勵他。

  龍應(yīng)臺用書信的方式了解兒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放下作為長輩的架子,以一個朋友的方式與兒子交換彼此的想法,沒有批判、沒有責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駁,還有安慰。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1

  中國的家長在給了孩子足夠的自由后,覺得那是自己的“授權(quán)”或“施予”,他們并不覺得那是孩子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quán)利!對,這就是他們的心態(tài)啊。也就是說,他們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他們的兒女不是他們的兒女,而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他們的“別人”!――題記

  讀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振聾發(fā)聵的徹悟,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描寫,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yīng)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學龍應(yīng)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guān)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yīng)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生一定會變得比現(xiàn)在燦爛很多,很多!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2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題記

  如今的世界中,多少人被金錢沖昏了頭,迷失了自己,將自己交付于貪婪。他們只有著極度虛浮的心,追求著物質(zhì),恐懼著百年之后的必然結(jié)果,卻從未想過,化成風沙,愛依舊可以存在,桃花依舊,西風依舊,流水依舊,而物質(zhì),卻不復存在。

  只是,他倆,他和她,卻沉下心來,在孤燈下整理著自己的思緒,編織成文,再用筆,將自己心中的點點滴滴記敘下來,寄給對方。熟悉的字跡,熟悉的溫度,熟悉的措辭,飛過海峽兩岸,飛過萬水千山,終是抵達,也終是釀成了佳釀醇厚的味道,不烈,不沖,不橫,只有平淡,卻透出芬芳。琥珀色的文字,不經(jīng)意間,已然攜了時間的顏色,淡墨濃暈,鋪開在畫卷之上,兩代之間十幾年的代溝,一筆勾銷,只有心靈與心靈之間平等的對話。像是十幾年前親手埋下的時間膠囊,十幾年后又親手打開,泛黃的紙張,模糊的字跡,卻帶不走當年的心。

  他是她當年埋下的時間膠囊,她是他未來的模子,一點一劃,刻下了他們之間相似的靈魂。

  他們仿佛已經(jīng)習慣了,一個星期的某個時候,一定會坐下來,在不同的燈光下,用不同的信紙,書寫著相同的內(nèi)容——自己經(jīng)歷的事與感悟。寫好后,投進不同的郵筒,然后,心底留了一個日期,那是對方信件抵達的日期。

  就算再如何忙碌,也始終會在心底留下一個小小的角落,塞下一個小小的日期。

  他們稱之為約定。

  他們是朋友,可以談?wù)撘磺械呐笥选K麄円彩怯H人,身體中,流著一半相似的血液。

  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稱之為——母子。

  世界上最親密的兩種關(guān)系之一。

  母親一生傳奇的色彩,絲毫沒有使她變得呆滯古板,反而使她更易接受新興事物——比如她混血的兒子,他跳躍的思維和奇特的生活方式。因為首先,她是一個母親,其次,她才是一個社會教育家,思想家。

  他們之間的家書,內(nèi)容并不是訓話。他們其實有很多可以聊的,天南地北,山高草盛,都是他們筆下的友人,他們交換著思想,交流著文化,用自己的所有,去換對方的所有。

  他們的背后,是愛。母愛,子情,支撐著他們一路走過。

  忽然憶起,書的名字很溫潤,不復母親從前的犀利與辛辣,叫做《親愛的安德烈》。

  母與子,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3

  《傅雷家書》是父子書信集,而本書則是一本母子書信集,母親也是作家,是中國的母親和其德國的兒子教育理念碰撞錄。

  母親是臺灣作家龍應(yīng)臺,兒子安德烈則是一個德國青年,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我本是抱著不情愿去看這本書,當看到1/4時,忽然間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徹悟,書中對孩子與父母的描寫,那種無比新奇而又見解獨到的教育方式,讓我耳目一新。

  書中的安德烈對生活充滿樂趣,幾乎天天聽歌、開派對、旅行等等這些我們中國孩子想也不敢想的生活方式。再來看看我們的一天,早晨早早起床、沒完沒了的課內(nèi)與課外作業(yè)等等。另一方面,小安每次遇到了挫折,媽媽來安慰他,成功時,親朋好友都為他送去衷心祝賀;但我們?nèi)〉贸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甚至與家長的期望還相差許多,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的差距。

  這本書中隨處可見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安德烈是土生土長的德國青年,除了出生在臺灣,其他方面已經(jīng)很難同中國扯上關(guān)系。在這樣一個德國青年的眼里,臺灣是這樣的:“我不關(guān)心臺灣的過去,不關(guān)心淡水河的魚蝦是如何滅絕的,不關(guān)心在一個不民主的地區(qū)人們?nèi)绾螢闋幦∶裰鞫Γ乙膊魂P(guān)心德國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將以什么為以后生活的憑依,我只關(guān)心自己每天是不是開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有創(chuàng)意!蔽蚁脒@樣的孩子如果活在中國,不用問一定會被父母一通斥責然后令其痛改前非。如果他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也就算了,但是這就是龍應(yīng)臺的兒子?臺北文化局局長、國際知名教授的兒子?我原以為龍應(yīng)臺會像平常家長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她卻說:“他是一個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個人’,我無權(quán)強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朋友似的交談!边@種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我們的父母的口中說出。我覺得安德烈對MM(媽媽)的語氣不像總統(tǒng)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yīng)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撞地球的交流讓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從書中,我看到了另一種教育方式,另一種教育理念。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同時也作為一個有同樣年齡兒子的母親,書中可借鑒之處太多了。我們對孩子的管教實在太多了,以我們所謂的經(jīng)驗為孩子制定了太多的條條框框,還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好。我們的教育其實就是一條流水線,出來的是“一模一樣的產(chǎn)品”,而不是不拘一格的人才。孩子們的創(chuàng)意給我們教沒有了,許多的問題只有對和錯,是和不是這兩種答案。這本書,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去認真地讀,去認真地思考。它比《傅雷家書》還有更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4

  早秋的上午,陽光跳躍在桌面上,微風拂過臉頰擾亂了額前的發(fā)絲。教室里冷風呼呼作響,合上《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可我還是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熱血沸騰,為兩代人的思想溝通所震撼。

  三年的時間,讓母子二人由“陌生”變?yōu)椤笆煜ぁ。龍?yīng)臺說:“我可愛的安安,哪里去了?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發(fā)有點汗味的小男孩,哪里去了?"大概在每位父母的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吧。但當龍應(yīng)臺發(fā)現(xiàn)那個可愛的安安變成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棱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的安德烈時,她想到了用一種最溫婉的方式---寫信。文字,真的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動人的力量,兩代人的溝通和文化阻隔,在一字一詞透露的溫情中逐漸消融。

  透過書信,我仿佛看到了一個陽光的大男孩:在德國長大,深受歐洲古典藝術(shù)和美的熏陶,喜歡聽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崇拜爵士樂,喜歡單純地享受聆聽。在他的來信中,我感受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強烈碰撞,愛國情懷與避政心態(tài),安分保守與熱情奔放。我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一扇窗,得以更多地去了解深入另一種文化。

  我最喜歡的一封信是龍應(yīng)臺給安德烈寫的《文化,因為逗留》。在香港這座繁華而又忙碌的大都市里,隨處都能看見急沖沖趕路的白領(lǐng)公務(wù)員,各種嘈雜聲充斥著人耳,快節(jié)奏的生活壓抑得人喘不過氣來。這種生活真的就是我們想要的嗎?想起暑假里和媽媽一起去臺灣誠品書店,在這里書是一種文化,而讀書更是一種享受。不同年齡的人因書在此匯聚,甚至還有人提著行李箱,只為感受書本的魅力。書店里橘色而溫暖的燈光將書本籠罩得十分美好,多了一份寧靜,少了一份浮躁。思想需要經(jīng)驗的累積,靈感需要孤獨的沉淀,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關(guān)照。文化經(jīng)典就是被時間的篩子所挑選的金塊散發(fā)著迷人的香氣,沁人心脾。這大概就是經(jīng)典使人睿智的原因所在吧。

  看過了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的來信,我不禁也開始重新思考自己與父母的關(guān)系。

  進入青春期,我或多或少會出現(xiàn)叛逆情結(jié),漸漸地與父母的交流變得少了,每天都單調(diào)地重復三點一線地生活?吹烬垜(yīng)臺給兒子的信后我我忽然有些理解父母了,他們也想和我溝通交流的吧。這也讓我重新認識了父母。

  與經(jīng)典作文里所描繪的父母形象不同,爸爸媽媽并不是細膩的。爸爸不是虎爸也不是慈父,他只是不善于表達的,中國式爸爸的典型代表,只把愛藏在心底。上高中第一周,因為要上晚自習,只能在食堂或在外面買飯。爸爸怕我吃不好,在家燉好排骨送到校門口。當爸爸轉(zhuǎn)身離開時我看到他被汗水濕透的襯衫,心里有種莫名的感動。有多少次父母對我們的付出被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擁有的美好。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書中母子二人的對話,讓我的心靈有很大觸動。反思自己,也讓我重新認識了父母。通過這本書我找到了與人心靈溝通的橋梁。心中釋然,昏黃的路燈下是一家三口拉長的身影,留下一串歡快的笑聲。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

  喜歡讀龍應(yīng)臺,喜歡她文字的平淡,喜歡通過它去開掘那些令自己感同身受的一直潛伏在自身周遭卻沒有被自己發(fā)現(xiàn)的東西,喜歡隨它而來的那些總能引起我強烈共鳴的“平淡無奇”的小驚喜.而《親愛的安德烈》,滿滿的都是這些好靈感.

  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早在初中時就讀過《目送》中的一小篇,說的是龍與兒子在機場告別,她久久目送孩子遠去,可兒子沒有回頭的背影仿佛在告訴她“不必追”.每每回想到這一節(jié)我總會感慨頗多,在每個父母心中,子女是永遠都長不大的,永遠都需要被呵護的.安德烈面對嘮叨的母親也曾說過:“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讀到此處的時,心中莫名的一處酸楚,第一次那么強烈的覺得到一個人的成長帶給父母的喜悅,其實是夾雜著傷痛的.

  當安德烈問龍應(yīng)臺想要孩子怎樣記得她時,她把自己比作柴火,她對安德烈說:“你帶著走的、永不磨滅的,是心中的熱度和光,去面對前頭的冰霜路.誰需要記得柴火呢?柴火本身,有何嘗在乎你們怎么記得它呢?”突然想到某一天父母是會離我們遠去的.想到當我們一個人去走自己的人生路時,我總覺得我們心中必定會有悔,緊隨而來的卻是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苦苦尋覓,卻終究找不到那一雙影子的痛.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們,有著少年們一樣的愛好,有著我們這個季節(jié)同樣擁有的有別于“輕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與我們又太不同了,德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讓他與我們之間有著巨大的“隔閡”.但或許正是這樣的“隔閡”讓我喜歡讀安德烈,喜歡他有別于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更佩服他看到問題后做出的思考.

  時間是05年,在香港游行現(xiàn)場中年人、老年人、孩子占了多數(shù),而大學生卻少得可憐.安德烈對游行的人中大學生的稀少感到疑惑,他問母親:“香港人不是為自己的城市、為自己的問題、為自己的孩子的未來而來的嗎?那大學生去哪里了?許多驚天的運動不都是以大學生為主力嗎?”而在文章的最后安寫到:期末考比什么的重要.……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們生活在什么政治下(只要有錢就行),大學生對政治——眾人之事——毫無關(guān)切,大學只管知識運輸,但表示不管人格的培養(yǎng)和思想的建立.讀到這里,我不禁有些心寒,一個大多數(shù)大陸孩子認為思想先進、民主先進、教育體制先進的香港讓安德烈疑惑、失望.縱然我并不能肯定安說的一切都對,但在當今的中國,誰又能說孩子們不是在為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生活著?看到此情此景,又有多少個中國少年會停下腳步去反思,有多少個中國少年會看到問題背后的本質(zhì)呢?又或許在很多人眼里,游行者是誰、游行的人數(shù)有多少都是于己無關(guān)、無利罷了.

  讀《親愛的安德烈》,是試著在思想上參悟愛的一種過程,這種過程是在當下生活中也一樣需要有心去延續(xù)和發(fā)展的.讀《親愛的安德烈》,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許又會引導我們一個方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同齡人中,我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差異這么簡單,還有的是國家.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合集15篇)】相關(guān)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03-26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09-05

慕安德烈傳推薦11-10

【熱門】親愛的漢修先生讀后感03-24

【精】親愛的漢修先生讀后感03-23

《親愛的漢修先生》讀后感精選15篇03-23

寫給親愛的女孩的話04-08

梵高自傳:親愛的提奧09-26

《親愛的蘇格拉底》經(jīng)典臺詞11-05

讀《親愛的笨笨豬》有感(匯編1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