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毛片大全,毛片一级在线,毛片免费观看的视频在线,午夜毛片福利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讀千年一嘆有感

時間:2021-10-26 10:47:00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千年一嘆有感(14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千年一嘆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千年一嘆有感1

  在語文老師的推薦下,我了解了這本書。在那以后更是一發(fā)不可收拾的喜歡上了這本書。

  這本書嚴格來說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千禧之旅”車隊辛苦跋涉四公里的經歷。路途艱難險阻,困難不斷,但他們并不懼怕,心甘情愿去面對險境中的一切危險?謶直徽痼@所掩蓋,被疑惑所替代 。他們愿意為了人類去探索未知未解的古文明,甚至是不顧生命危險。

  這本書以旅游日記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等多個國家輝煌燦爛的古文明。相信余秋雨的文章帶著大家共同開啟了古代文明之旅。這次旅游,我們去探索了聞名于世界的文物名跡。我們對它們擁有悠久歷史而贊嘆,對他們不可思議創(chuàng)造力的驚嘆,對它們悄然無聲走向歷史而感嘆,對它們今不如昔日美好的悲嘆。他們無聲無息的從興起到到輝煌到微弱再到衰敗,卻又為什么能夠避免“全軍覆沒”呢?因為我們能不卑不亢的保護我們的文明。

  和平是我們所需要的,戰(zhàn)爭是我們應該避免的;若不因為戰(zhàn)爭,或許這些古文明依然完整美麗地屹立在世界的大地之上。

  以色列,猶太人經歷險阻建立起來的精神家園。為了建立國家,為了解放民族,他們不惜一次又一次地遷移,不惜背井離鄉(xiāng)。他們的腳只要一落地,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優(yōu)于他人的生活狀態(tài)。命運是不公平的,總是將災難降臨在他們的身上,殺戮、奴役永遠跟隨著他們,這是使他們最為痛苦的一件事。因為戰(zhàn)爭,以色列的古跡已被摧殘的所剩無幾......

  文明在衰弱,歷史也在褪色。歷史......每次回想,仿佛都帶有一絲憂愁。多少個王朝,經歷了多少個輪回,反反復復,生生不息。歷史,他以文字、畫卷的形式在悄然流逝,像河流似的一去不復返。留給人們的只是自己的文明、自己的歷程。

  歷史就像燈塔,指引著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方向。

讀千年一嘆有感2

  從尼羅河往東到兩河流域再到恒河平原,這片地域寂寞了千年。戰(zhàn)爭來了,它以及它所承載的歷史也漸漸被淡忘了。人們對它好奇而又畏懼,索性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相比之下年輕得多的歐美。強國覬覦這里的資源,卻任由寶貴的遺跡經受時間的風霜雨雪。旅行者們來到這里,用相機記錄下它的面貌一隅便離開了,他們永遠是這樣步履匆匆。終于,在千禧年到來之前,它等到了一位真正希望走進它的旅人。他從一個同樣古老的國度趕來,在槍彈的威脅中潛行了數萬里,用腳步丈量了幾千年人類文明橫跨的距離。三個月的時間,雖然他也是匆匆走過,但正如他在自序里所言,“如果這種匆促出自于一種萬里恐怖中的生命重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同于《行者無疆》的輕松活潑,這片孕育了多種古文明的土地使余秋雨的筆調愈發(fā)冷靜和深沉。他在漫漫黃沙中揮筆,《千年一嘆》便在一路槍口中寫就。

  讀罷全書,最令我擔憂的還是這片土地上的子民。在《尋找底線》一文中,余秋雨寫到了坐落在耶路撒冷城西的大屠殺紀念館。一大片從遺物中找到的照片在一個拐彎后突然呈現在所有人眼前,“男孩,女孩,微笑的,大笑的,裝大人樣的,撒嬌的,調皮的都有。短發(fā)似乎在笑聲中抖動,機靈全都在眼角中閃出。但他們,全被殺害了!”如果說那些無畏的戰(zhàn)士在看到死神臨近時仍保持微笑,是在捍衛(wèi)他們最后一點尊嚴,那么那無數消逝在槍口下的孩子們呢?他們在搭上開往天堂的列車之前,面對著鏡頭,面對著罪惡的劊子手,綻放出最爛漫的笑容,則應當是對世界無情的嘲諷。這讓我想到了意大利電影《美麗人生》。盡管影片中穿插了許多喜劇成分,而且關于父親的死,也只用三兩聲槍響帶過,沒有過多的渲染,卻足見其中無言的悲壯。我相信紀念館設計者的用意也是如此,不陳列帶血的刀劍,不展出銹蝕的槍炮,而用由一群笑臉組成的拼圖,使得這份震撼、這份對戰(zhàn)爭的反思抵達人們內心最深處。

  同時,余秋雨也無意間向我們透露了戰(zhàn)火背后人們的生活情形。在烽火和硝煙消散之時,他們的生活同我們的一樣平靜。無論是認為其他國家嫉妒巴格達美麗的伊拉克老人,還是以家鄉(xiāng)擁有的眾多古跡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榮的埃及青年王大力,他們言語之中無不表明這里的和平,彰顯著人們共有的對世界的愛。記得曾在雜志上讀過一篇題為《奇怪的西方記者》的文章,說是一位叫安娜的歐洲記者到尼日利亞采訪,在與當地同行喬什夫到一家餐館吃飯時竟然抱怨餐館“太干凈了”。安娜對非洲的印象是“嘈雜、擁擠、混亂、花花綠綠”,顯然,她對非洲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遙遠的從前。而中東,自然也有其除卻戰(zhàn)火之外的另一面,每個普通人都幸福著那些屬于自己的幸福。

  《千年一嘆》它厚重,因為它裝滿了沉甸甸的文化與歷史。余秋雨,這位年過半百的學者,穿過狂風揚起的大漠沙塵,用文字喚醒了險些被人們遺忘的記憶。這是全人類共同的根,人類文明從那里起步。有了根,我們便有了闊步前行的理由。

讀千年一嘆有感3

  很抱歉現在才寫這本書的讀后感。

  看過《文化苦旅》之后,就對余秋雨的文字念念不忘。《千年一嘆》從希臘,到埃及、以色列、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最后從喜馬拉雅國門回家。一路經過約旦河、底格里斯河、幼發(fā)拉底河,在大河文明中流淌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

  我對于中東的文化不甚了解,所以跟隨著余先生的步伐,在一次次入關和出關中,在每一個古跡跟前仰望、思索的過程中,更多是茫然。于是去找了鳳凰衛(wèi)視在此次旅行中所拍攝的紀錄片《千禧之旅》,二十一年前的紀錄片,分辨率只就幾百,但是就在這時代的畫質中瞥見離我甚為遙遠的遠方,古老的文明留下的嘆息,在風沙和陽光中徐徐具像為石柱、宮殿、墓碑和瀝青路。

  余先生的文字便也跳動起來,每一聲贊嘆都自成畫面,每一句遺憾都留有影像。

  文人的筆觸總是和我們這些習慣了粗糙的言語的人不同,每一個遣詞造句都別具韻律,所以摘記本上滿滿五頁的摘錄,每一句都恰如其分得在原文里,又頗為可愛得在摘記中。

  最為感動的,是一路走下來,來到喜馬拉雅山下,在萬仞銀亮之下,在這最為氣派的國門之下,回到祖國。“我在離別之后才讀懂了它!弊哌^那么多文明,看過許多可能與中華文明同一時期出生的古文明,如今卻慢慢被掩埋和遺忘,才回過頭來意識到我們的文明是經過了多少坎坷,才跌跌撞撞闖入新世紀的大門,拍干凈身上的塵土,慢慢地又挺直了腰桿。

  我至今沒有離開過國門,但是感謝互聯網讓我看到許多外面的事情。從國家新聞看大的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戰(zhàn)爭,又在不同國家留學生的頻道有幸領略不同地方的生活和風景。

  所以雖然我沒有去過印度,但是我知道那里可怕的交通、糟糕的治安和或許值得一去的宗教圣地。所以雖然我沒有去過倫敦,但是我知道泰晤士河的風景,知道哪個區(qū)的治安較好而哪個區(qū)十分混亂。所以雖然我沒有去過美國,但是我知道美國的個人醫(yī)療多么昂貴,知道留學生在那兒會遇到的種種不幸。

  所以我稱自己為“幸運兒”,我生在這個挺起了腰桿的國度,她有著最源遠流長的文明,和最欣欣向榮的未來。

  每次在小破站上刷到國家相關的視頻,常會看到滿屏的“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在種花家”,山河無恙,國泰民安。中國的文字總是足夠浪漫,讓我們得以將滿腔的赤誠告訴這片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土地。

  如果可以的話,誰不想用雙腳丈量這片土地呢,它擁有著最絢爛的顏色,它的每一次呼吸,都跳動著屬于我們的故事。

讀千年一嘆有感4

  《千年一嘆》是余秋雨先生所著力作之一。在千年之交的時候,余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4萬公里,并以日記的形式完全記錄了4萬公里行程中的經歷。在書中作者以感傷、厚重而平實,卻不失優(yōu)美的語言,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討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華夏文明之所以延續(xù)的原因。

  我很喜歡這本書,就在于寫作的真實,從字里行間能夠體會到作者寫作時的心情。作者每天在奔波旅途之余還要熬夜寫作,在這樣一個歷險過程中每天寫一篇日記,太不容易了,因為途徑之地可能戰(zhàn)火紛飛、可能恐怖活動猖獗肆意,在很多地方根本無法正常寫作,作者只能趴在車上寫,蹲在路邊寫,沒有資料可供查證,沒有時間琢磨文句,未及修改的文稿當天就要通過衛(wèi)星傳送到萬里之外去發(fā)表。余秋雨先生曾在序言中寫道:“我們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fā)現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離、戰(zhàn)壕密布、盜匪出沒。吉普車的車輪緊貼著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過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同時余秋雨先生也很感慨這種寫作境遇,在序言中曾說:“與筆端相比,我更看重腳步;與文章相比,我更關注生命;與精細相比,我更傾情糙糲”。正是這種真實,才使得讀者更能沉浸其中,身臨其境。

  第一次看到《千年一嘆》,我便在想余秋雨先生究竟在嘆什么?從希臘到埃及,轉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約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爾,最后返回中國。這一路走過的并不是什么現代城市,而都是具有古代文明的國家。但在游歷的過程中,有的國家仍然戰(zhàn)火紛飛,可謂是危險重重,所以這一路丈量到的絕不僅僅是各地文化的積淀。反觀這些文明古國的歷史,我們可以思考歷史究竟是何物?文明又究竟能影響我們多少?的確,歷史已經成為過去,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永不回頭。文明是抽象的,面對金字塔我們可以說這是文明;面對《漢謨拉比法典》我們可以說這是文明。但是他們只能說是文明的產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他的意義很廣泛。究竟是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明,還是文明孕育了人類?昔日的文明發(fā)源地現在卻在向世人展示著它的脆弱與無力。漫天飛揚的泥沙,赤腳失學的兒童,眼神空洞的乞討者,這還是文明的產物嗎?幾千年前文明從這里開始,幾千年后文明已從這里走上了衰敗的道路。我們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謂的文明呢?是看這個地方有多少林立的高樓么?當我合上書,回想余秋雨先生走過的4萬公里的旅程,那些文明是人類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chuàng)造的文明,但最后摧毀文明的也是人類自己。此時作者也只能一聲嘆息。

  幾千年的發(fā)展,幾千年的思索,幾千年的漫漫長路,文明一路走來,潤澤了我們,哺育了我們,我們卻眼睜睜地看著它一步步走向消亡。從作者的游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創(chuàng)造文明的是人類,毀滅文明的也是人類。然而,在人類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在很多地方,還有人正在用戰(zhàn)爭、暴力等毀滅自己創(chuàng)造的文明。為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延續(xù),我們需要的是和平。此刻,我深深為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為中華文明感到驕傲。

讀千年一嘆有感5

  盤古開天辟地,神農氏嘗百草…從古至今,英雄豪杰輩出無數,而歷史的車輪從未因誰而憐憫地停下腳步,執(zhí)拗地踏碎一方方燦爛榮光,乘著故人唱不盡的凄清挽歌,向著永無終點的終極而去。因為一路上的金戈鐵馬、興衰榮辱、悲歡離合,他的目光深遠而悠長,它的故事令無數后人沉醉。只是它從不富有任何濃烈鮮艷的感情一色彩,黑只縱是黑,白盡管為白,黑白一交一界只是暗濁三色。

  可就是這樣的歷史,鐵面無情、洞悉一切的歷史,又是多少人焚膏繼晷所鉆研的,又是多少人為之狂一熱、為之癲狂的!它讓文明誕生,它讓大一江一大河得以奔向遠方,千年不息…

  近來心中一直縈繞著一人的身影,揮之不去。他在二十年前毅然辭去一切高位任命,只披一件深褐色的薄棉襖,獨自消失在茫;囊按竽g整整十年,去尋找中華文明的'關鍵一性一遺址。在二十世紀末,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全人類重要的文化遺跡,F今似乎已經安定下來,在香港澳門幾地任職。

  我頗為欽佩此行為,只因平時素一愛一與歷史有關的一切,尤是在閱讀有關祖國歷史之時,心中澎湃難止。世上如此多的古老帝國總是相互遠征,互毀文明,獨我中華,饒是內戰(zhàn)再激烈難擋,也不過是為了爭奪華夏文明的正統(tǒng)繼承權罷了,無論勝敗都決計不會自毀文明。這得以讓中華文明跨過歷史的洪流,延至今日。

  而我又是華夏漢族,因而我穿上漢服,座談歷史,并以此為榮。

  那個與之靜談的是何人?對!余秋雨先生!

  …耳邊傳來悠揚的駝鈴聲,我嗅到了大漠沙塵的干燥,厲風呼嘯,刮過我的臉頰,而自己卻渾然不覺干渴。雙頰漲紅,眸中止不住興奮。

  我是怎了?我是透開那沉甸甸的白紙黑字,跟著考察隊,隨著秋雨先生,穿過希臘,行過埃及,走過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爾去了。

  在希臘巴特農神廟,我聽見了一種令人鼻酸的聲音,遙遠的地下那樣有一雙緊閉著的眼睛,等待著再次睜開的那一天;在埃及的田野中,我見到了兩尊塑像,高大而殘破地坐著,它們見過太多,因此老淚縱橫,不再說什么;在以色列耶路撒冷,那三大宗教一精一神終端的集中地,那神圣的地方,竟成為了如今最大的是非之地,夜色蒼茫中老石斑駁,也許,年老的你,最有資格嘲笑人類。

  在巴勒斯坦…在約旦…在伊拉克…在伊朗…在巴基斯坦…在印度…在尼泊爾…我忽的沉默。因為在這些地方之后,我的故國中國,我看到了它們影子的殘留,亦或是投影,影影綽綽。我垂頭不語,忽乎似了悟般抬頭,忽而皺眉輕搖腦袋,最終我悟了,舒眉微笑,靜坐不語。

  大一江一大河的支流,無論有多么的綿長、偉大,卻都是同本源有著千絲萬縷必然聯系的。那聯系或是眾所周知,光明大方,至今仍蕩氣回腸;或是匿于歷史角落塵埃中,尋覓不見。無論以上哪種,這聯系卻都不是落淚揮刀可了斷的。

  既然那些耳目聰慧的人,放眼未來;那么我愿自閉視聽,醉嘆千年,與其兩不相聞,互不干擾。

讀千年一嘆有感6

  望著這沉甸甸的題目,心中感慨萬千,不知該從何談起。《千年一嘆》是一部日記體游記,作者是這一段時間非常火的文化名人——學者余秋雨。

  最早聽說余秋雨,是沸沸揚揚的封筆傳聞;最早讀過他的文章是《山居筆記》;最早開始羨慕他是中央電視臺的青歌賽。

  讀《山居筆記》時,覺得這是一個淡泊的人,性子涼涼的,不急不躁,所有事情慢慢道來,不怕失敗卻也不過分奢望成功,所有的文字一個接著一個,自然流出。年輕的我不見得喜歡這種風格,因此沒再嘗試去讀他的別的作品。

  幾屆青歌賽都邀請余秋雨做綜合素質的評委,讓我對他的好奇越來越濃,好感越來越多。記得不論題目出到哪個國家的哪個地方,余秋雨都能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似乎世界上沒有什么地方他不曾去過,沒有什么名勝古跡他不曾瞻仰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人的話真是哲理,學者的氣質與魅力就來源于此吧。更讓我佩服的就是那個所謂的"西部歌王"望著別國的國旗竟然說一個是日本一個是中國。啊,啊,!一個稍有愛國心的人此刻都是不能忍受的。學者余秋雨,一個溫文爾雅的人也大怒道:"這個答案讓觀眾和評委感到痛苦。"好,我當時就決定要把家中余秋雨的書讀完。先是《行者無疆》,寫的是余秋雨游歷歐洲所見所聞,有意思,大開眼界。接著讀《千年一嘆》,深深地思考,甚至走火入魔地每日思索:生命之于我們究竟是什么?文明的源起、成熟、衰敗之間到底發(fā)生了哪些事情?更異想天開地希望那種時間機器能把我送回到歷史的每個瞬間,讓我去瞧瞧《荷馬史詩》中宏偉的戰(zhàn)爭場面,金字塔建造的方式,三大宗教的誕生……太多太多,我想了解想知道的事情。

  余秋雨自己說他對于這本日記體的游記沒有做過刻意的修改,就是每日游覽完畢回到旅館開始寫下一日的感言。"這種做法有點像現代的行為藝術,一切只在行為過程中完成,不再在行為之外進行涂飾;也有點像中國的書法,大筆一揮總有諸多的遺憾,卻不宜在收筆之后東修西描。"感謝作者,正是這樣的寫作方式帶給我們最真切的感受;佩服作者,這樣的寫作方式又是靠平日怎樣的積淀呀。至此,我真正成為余秋雨的"粉絲".

  千年一嘆,這千年中包含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與毀滅。

  希臘,歐洲文明的起源地,一切神話傳說中眾神居住的地方。美麗的愛琴海岸曾經佇立了多少哲人的身影;邁錫尼人的"木馬計"流傳至今;美麗的女子海倫多么令人神往;奧林匹亞,古代與現代競技體育的發(fā)源地;克里特島上先進的生活方式居然發(fā)生在蘇格拉底、孔子、釋迦牟尼誕生的一千年前!神奇嗎?敬畏嗎?人類的祖先曾經擁有怎樣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能力。遺憾嗎?痛苦嗎?這樣的文明是哪個人創(chuàng)造的?來自何方?克里特人曾經使用過的排水系統(tǒng)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城市建筑學家來觀摩,他們曾經使用過的浴缸即使放到今天巴黎街頭的潔具店里也不過時……可后來他們都去了哪里?他們是怎樣悄無聲息地離去了?戰(zhàn)亂,疾病,或是天災?

  古希臘曾給后世帶來多少精神上的財富,但無情的時間還是將它掩埋,沒有歷史的記載,只有神殿、石柱、體育場、廢墟見證著她昔日的輝煌。如今的希臘只是立在曾經的希臘的肩上,文明早已中斷,留給人們的是一片未知的世界,去探索。

  埃及,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是它的代名詞。常從電視中看到的畫面是這樣的:在夕陽的余暉中,茫茫無際的金色沙土上矗立著一座座挺拔的金字塔,沒有鼻子的獅身人面像似乎在落日中微笑。多么美,多么神往。余秋雨的筆下這美麗的地方是什么樣的呢?破舊的開羅城,毫無保障的人身安全,號稱四星的旅館相當于一個小招待所,沒有可口的食物。這就是金字塔的故鄉(xiāng)如今真實的模樣。

  希臘位于經濟發(fā)達的歐洲,屬于小國、弱國。埃及的經濟更是落后。難道說這些曾經雄霸于世界的文明古國在如今的世界,除了擁有古人的墳墓之外一無所有了嗎?余秋雨筆下的希臘人閑散,埃及人更閑散。不在乎約定的時間,不努力地工作,連房子都只蓋一半,莊稼是由著性子亂種,收獲只夠糊口即可。

  "我們也許不必嘲笑他們這種生活態(tài)度……使我困惑的是,如果金字塔基本可以肯定是這個人種建造的,那么,他們的祖先曾經承受過天底下最繁重的忙碌,最周密精確的長期勞役,難道,今天相反的生態(tài)正是那場辛苦后的大喘氣,一喘就回不過神來?"

  縱觀幾大文明古國,在近代都曾被外國列強奴役壓迫過,包括我們中國。現在這些文明古國更多代表著落后與貧窮,難道祖先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沒有遺傳下來?

讀千年一嘆有感7

  今天一讀余秋雨的《千年一嘆》,頓時感慨萬千。余秋雨隨鳳凰衛(wèi)視走過亞洲,滿懷著希望和熱情,但當他一路走來,當他蕩漾于文明古國,卻見千年的輝煌已泯滅。留下的只有無休止的戰(zhàn)爭和望不盡的貧窮。余秋雨在作品中說著自己內心的焦慮與恐懼。

  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碗》一文故事講的是大家在車上因為饑餓而驚醒,陳魯豫小姐只好拿出袋裝的方便面泡著吃,在旅館里詢問有沒有碗時,服務員竟摸不著頭腦,幾經描述,服務員才明白,但當服務員推門進來,手中拿的卻是一個塑料花盆,頓時,全場驚愕。

  在這個故事中,沒有故事的趣味,卻透出重重的哀傷和悲愴,以及千年輝煌墜落的寂寥和空虛。

  作者余秋雨驚悚于古文名遺言,反思與尼泊爾山麓,聞道于數萬里荒原,執(zhí)筆于最恐怖地區(qū)?粗癫涣蒙馃岬那榫,我和作者一起心酸掉淚。

  當看到最后幾頁的圖片,我體味到自己是一個中國人的幸福,我們不需要被槍林彈雨擊斃,不需要匍匐在戰(zhàn)場,不需要日夜面對著斷垣殘墻,不需要驚悚于古文明已冰冷的遺體。

  作品中那無數問號,無數嘆息,多少血淚,意味這什么?意味著太多太多的辛酸。因為,因為——人的生活本不該如此絕望!

讀千年一嘆有感8

  在世界上下五千年以來,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人類文明。其中就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華夏文明的四大古文明。它們的出現都有一大特點:都是依山傍水而發(fā)源,然后便是繁衍生息,直到繁榮昌盛。然而除了華夏文明以外,其他一些古文明卻因種種原因衰落以至于消亡。那么,是什么,讓繁盛的古文明消亡的呢?

  文明,它不僅僅是一個國家,它還包括了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同時,文明還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tài)的工具。因此,可以這樣說:文明因野蠻而生。然而,文明雖因野蠻而生,但也會因野蠻而死。連年的戰(zhàn)爭和極端的信仰都會使得一種文明消亡。就拿古埃及來說吧:它很不幸,當年的首領不喜好征戰(zhàn),便讓當年的埃及一直都在發(fā)展自身內部,卻把軍事力量棄之不顧;再加上埃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埃及也遭到了別的文明的侵略與文化的被毀滅,以至于古埃及給后人留下了許多無人解讀的遺憾,而使它變得神秘。再說說古印度:也許是它信仰佛教,它便不喜歡戰(zhàn)爭,結果也是一樣,被其他同樣野蠻文明滅亡了。然而,因為野蠻而滅亡的文明不僅僅是因為被滅亡,歷史上還有一個文明因為自己的連續(xù)戰(zhàn)爭滅亡了:它,便是亞述帝國。亞述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它的連年征戰(zhàn)給周邊文明帶來了不小的傷害。然而,因為它自己的好戰(zhàn),導致了民眾的不滿,最終,因為人民的起義,亞述便滅亡了。雖說華夏文明也有著強悍的軍隊,也有著許多的戰(zhàn)爭,但并不代表它一定就是野蠻的,華夏文明的戰(zhàn)爭大多是內戰(zhàn)和抵抗侵略的戰(zhàn)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對外沒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華夏文明便得以保存至今。因此,我認為,只有自己避開野蠻,同時也要抵抗外來野蠻入侵,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然而,文明的生存就只靠自己嗎?遠遠不夠,還有靠文明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其實老子早就說過:萬物要順其自然。文明也是一樣的。在繁華的文明也敵不過一次自然暴力。古巴比倫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當年古巴比倫所在的土地萬物叢生,可因為人們的濫砍濫伐,導致土地沙漠化越來越嚴重,最終整個文明都被沙漠湮滅。因此,想要人為暴力征服自然,那是不可能的。而真正被動毀滅的也有,當年的龐貝古城,是古羅馬時期的一大文明古城,它,也有過它的輝煌。然而,一次火山噴發(fā),龐貝卻變得不堪一擊:滾燙的火山灰埋沒了這座城市。因此,難道我們需要每天對自己所處的自然產生擔憂嗎?不必。因為放眼當今,人類文明的電子科技十分發(fā)達,而且根據文明前輩因自然而滅亡所給我們的教訓和經驗,我們可以提前預知某種自然災害的到來并且可以做出有效的防御措施,以此來保存自己的文明。然而,一些人為造成的自然災害還是無法及時抵御,以此,我認為,只有好好順應自然,并且要時刻注意防范自然災害,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自然,野蠻和文明,看似關系不大,實際上則有著因果關系。因為自然,所以有了文明;同樣因為野蠻,所以也會有文明。他們三者皆環(huán)環(huán)相扣。但文明,卻脆弱得多。雖然文明可以用自然來哺育自己,也可以用野蠻來鍛煉自己,但當它的過度開發(fā)會使自然屈服,它的過于高雅會使野蠻眼紅乃至自卑時,后兩者可能就會刻意刁難這個文明。因此自然可能會讓災害來毀掉這個文明的重要城市或者說直接摧毀這個文明,野蠻可能會讓其他喜歡強加別人的文明來入侵這個文明。然而,只要這個文明能頑強抵抗這些刁難,那它就是最大的贏家,因為就連自然和野蠻都對它無可奈何,那又有什么能打敗它呢?反之,就是真的被擊垮了,再也不能起來了,留下來的,就只有廢墟,甚至什么都不留。然而,對于它倆,文明還是需要包容他們,畢竟是因為它們自己才成長起來的呀!因此,我認為,文明只要寬容自然,寬容野蠻,做一些能感化它們的事情,自然和野蠻便會很少欺負文明,要不然一直打持久戰(zhàn),也不是辦法呀!在歷史長河中,又有哪個文明能真正擊敗自然和野蠻呢?我想,一個文明的繁盛之道,亦是如此。

讀千年一嘆有感9

  從歐洲至埃及,再穿越危機四伏,戰(zhàn)火不斷的中東、貧窮的印度,這樣的事恐怕沒有幾個人敢做,敢做的人中恐怕沒有幾個能成功。然而我們尊敬的一位中國學者做到了,而且不是作為探險者,而是以文明的朝圣者的身份,對人類文明發(fā)祥地的過去和未來進行了探究和思考,將每一天的心得整理成了一本書。這位學者,便是余秋雨;這本書,叫做《千年一嘆》。

  我一直對古文明饒有興趣,可惜沒有機會和勇氣去親臨實地。而這本書正給了我一個直面它們的前世今生的機會。翻過每一頁中蘊含著的希望、辛酸、無助,“千年一嘆”的含義漸趨清晰。那些曾經盛極一時的文明看起來堅不可摧,卻在千千萬萬個苦難中沉睡了。為什么?最大的原因還是人類自己啊!看看猶太人吧,如此堅定而有智慧的民族,卻遭受歧視和奴役,四海為家,在近代又遭到了法西斯的瘋狂屠殺,作者在書中委婉地問:為什么上天待這個民族如此不公?其實真正應該反省的是我們自己。作者在文中提到耶路撒冷被挖地三尺;幼發(fā)拉底河被掘開,伊拉克古城就這樣消失在洪水中;巴比倫被征服后,土地上被灑下鹽和荊棘的種子……文明在殘殺和吞并中消逝、中斷,留給后人無盡的失落和遺憾。文明的沖突今天仍在繼續(xù),時隔數百年,中東、北非等地發(fā)展的契機仍在慢慢被熊熊戰(zhàn)火所吞噬,許多人在為和平吶喊,然而人們何時能學會克制本性,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手足?否則現在的文明也會消失,成為奄奄一息供后人憑吊的一片悲愴。

  這本書中并沒有具體寫到中國,但閱讀中我無數次聯想到中國。勤勞聰明的中國人創(chuàng)造過舉世矚目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的大河,不管是波濤滾滾還是細流涓涓,總算是保存了下來,這一切確是我們值得慶幸的。然而,在新紀元,我們的千年文明將面臨嶄新挑戰(zhàn)。“文明的最大敵人不是戰(zhàn)爭,而是遺忘!币徽Z中的。猶太人雖歷盡艱辛,但信仰堅定,從沒有忘記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鄉(xiāng),因而在夾縫中生存,在重重壓力中建立了國家,保存了民族的薪火。這樣的民族,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的。中華民族也有著千年的文化積淀,其中包含著精神、思想的精華,今天的我們一定要傳承。琴棋書畫,這些源遠流長的技藝傳到今天,可以說是奇跡,是我們驕傲的資本。至于糟粕、落后的思想,則不要害怕去更正它,甚至摒棄它,只有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我們才能向著復興之路奔跑起來。現在西方文化橫掃世界,在這樣的洪流中,我們除了積極吸收西方先進文化技術外,更要小心的保留我們自己的東西。崇洋可得進步,媚外絕不可取。

  這本書當然遠不止這些。文明又豈能是寥寥數篇就可以道盡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切實感覺到文明的偉大和脆弱,至于余老先生,這位用足跡開辟荊棘,為后人奠基的行者,當然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讀千年一嘆有感10

  《千年一嘆》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一本日記。在千年之交的時候余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千禧之旅”越野隊跋涉四萬公里,這本書完全記錄了四萬行程中的經歷。在書中作者以感傷、厚重而平實,卻不失優(yōu)美的語言,記錄了伊斯蘭文化,兩河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西伯利亞文明的衰落,并探討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xù)的原因。

  了解了各大文明古國,我看到了他們曾經的輝煌,但這些已經是過去,而我們中國卻奇跡般地存活了下來,并且比較完整的保留了我們的文明。造成他們現狀的原因是他們在古代文明與現在文明發(fā)生沖突時沒有及時采取好應對的措施,而中國造幾個世紀之后存活了下來,跟上了現狀的節(jié)拍,很好地融入了國際。我們至今仍可以學習千年以前的歷史,這可能要歸功與秦始皇早早的統(tǒng)一文字,要歸功于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命人寫史書。

  思索著我們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的風風雨雨而生生不息,生機勃勃,因為中華文化是一種樸素的文化,是一種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文化,向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正是這個本質,使它節(jié)省了很多精力,使生命一直延續(xù)下去,永遠生存著,永不滅亡。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疑問:“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塌?”是的,盜墓者的層次不窮,每到一個名勝古跡就會做出各種不當的事。《千年一嘆》正如歌詞匯總所寫:“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年輪滾滾塵飛揚,祖先托我們來拜訪。我是昆侖的云,我是黃河的浪,我是鳳凰再飛翔!弊x著屈原、李白的詩歌,探尋著中東古文明的輝煌,撫慰者西亞古文化的傷痛,感受著南亞歷史的喜怒憂傷,讓我們國家的文化變的更優(yōu)秀。

  在讀書的同時,我?guī)最I略了沿途奇聞軼事,還有余秋雨先生思辨的精神、對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對當地貧窮落后的現狀痛惜,以及對當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惜所感動。心里不禁地為余秋雨先生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險、最有人類文明滄桑的地方寫成的日記。

  希臘的文明我一開始是并不了解的,讀完了此書就讓我了解了各大文明古國的歷史。埃及的土地大多數是沙漠,所以它應該是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們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置上,讓無數人膜拜,神秘而古老。

  我們要努力奮斗,讓中華文化越來越優(yōu)秀!

讀千年一嘆有感11

  因為家里裝了衛(wèi)星電視,所以鳳凰衛(wèi)視的“千禧之旅”我是知道的。開始只是憧憬于行程中希臘、埃及、印度等神秘美麗的文明發(fā)祥地,隨著這一路的顛簸,迎來的卻是更多的思考。

  《千年一嘆》是根據隨行的余秋雨教授的日記匯成的文集。雖然有不少人(如韓寒)認為他的散可謂“文化甜旅”下的產物,不過是對歷史的總結與再擴充罷了。對于他的前兩部作品,特別是《山居筆記》,我也確有同感。但當我見到這本新出版的帶著歷史驚嘆的《千年一嘆》時,卻情不自禁地買下來,即使最初僅是為了感懷紀念。

  書的扉頁上,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那張密密匝匝地標滿地名、國名以及行程的地圖了。從希臘到埃及,轉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約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爾,最后到中國。這一路走過的并不是什么現代化城市,吉普車碾過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國家,同時,有的國家還在劍拔弩張,可謂危險重重,這一路丈量到的已不僅僅是文化的積淀。

  希臘給人的感覺是藍色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蚴亲鳛橄ED象征的巴特農神殿。但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他們滯留在千百年前對人生的思考已無法用現代的詞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臘》一文中提到在愛琴海邊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國大詩人拜倫的刻字,令人吃驚的是: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寫字母刻上去的,較之后來那些張揚地用大寫圍繞在他四周的跟隨者,拜倫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嗎?希臘的文明的健康的、閑散的,當讀到希臘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時后才能上桌時,我不禁笑了,為這種民族獨特的生活節(jié)奏?上У氖,這種文明衰落了,因為它過于閑散,過于與世無爭。

  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是沙漠,所以它應該是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們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讓無數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實上,他們的確做到了讓后代保有這份神秘,但這種自負的神秘也切斷了自己得以延續(xù)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說希臘的街道還有一絲古今相融的愜意的話,那埃及就完全沒有讓人閑逛的興致,仿佛除了數千年前留下的幾座建筑便什么都沒有了。

  接著是象牙色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幾乎是依靠著居魯士和大流士兩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撐起來的,如果沒有他們,巴比倫文明恐怕難以躋身古文明行列。

  印度給我的印象根本就是從天堂墜入了地獄。泰姬陵那白色的優(yōu)雅的圓頂竟成了印度惟一美麗的風景。我們常說中國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長速度更快!當讀到“三成擺攤,一成乞討,六成閑站著”這樣的描述時,該做何感想?一個國家貧窮落后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眾一個個無所事事目光呆滯,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這種無序的生活狀態(tài)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觸目驚心的是所謂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潔高尚富有詩意的畫面竟被骯臟惡臭與愚昧代替。作為母親河,恒河曾經哺育了多少兩岸的子民,可如今,這些子民又是怎樣對待她的呢?

  以綠色的尼泊爾結束征途顯然是明智之舉,自然的魅力原來是大于人類自身創(chuàng)造的。

  當我隨著余教授望見那萬仞銀亮的喜馬拉雅時,不禁也跟著他一同嘆一聲:回家,真好!

  合上書頁,覺得身心一同接受了一次洗禮,好似涅槃后的重生。讀一遍《千年一嘆》,仿佛連我的“千年”也厚重與感慨起來。

  簡評

  這篇讀書筆記式的隨筆站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高度,處處著眼于探尋歷史與現代的淵源關系,思考一個民族的過去與未來,具有較強的思想內涵。對各大文明古國的描述可謂特色鮮明,色彩濃烈,知識含量豐富,使人頗開眼界。

  由于是讀后感,故何處為原文所述,何處為讀后所感,應在行文中有所交待。另外,文章前幾段可再精簡,以免橫生枝節(jié),分散中心。

讀千年一嘆有感12

  何謂《千年一嘆》?

  這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世界文化(文明)考察日記。正像余先生所言:我只相信實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現場,只相信廢墟遺址,只相信親自到達。

  《千年一嘆》記錄了在千年之交的時候,先生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的“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考察伊斯蘭文明遺跡的經歷。當年的行跡遍布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爾等。

  書中,作者以厚重樸實的語言,記錄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等地文明的衰落,探討了造成這些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xù)的原因。

  縱觀先生一路走過的國家(地區(qū)),應該說“景象萬千”——崇拜、震撼、憂傷、悔恨、珍惜,錯綜復雜的心里感受,化作深湛的思考、化作大聲的疾呼:到底看到了(經歷)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首先是希臘。文章開篇第一個題目便是——哀希臘。似乎很沉重。殊不知,希臘也曾有過偉大的輝煌。因常年的戰(zhàn)爭,拖垮了整個希臘的經濟,再加上在自然暴力面前,不堪一擊。最終,難逃沒落的命運。然后,是埃及。金字塔已經在這片藍天下屹立了幾千年,和遠在墨西哥的瑪雅文明一樣,都是人類的未解之謎。可是,按照余先生的思考:就是一個人過度勞累會損耗元氣,一種文明也是。埃及就是這樣,經過了長時間的修建金字塔和戰(zhàn)爭,它確實已經體力不濟,至今還沒找到文化復興的基點。今天的法老的后代子孫們,早已忘記了過去,他們終日閑散無事,只會“滔滔不絕地講話”。難怪埃及被貼上落后的標簽。別忘記,曾經的文明古國!接下來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作者參觀了一座大屠殺紀念館,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納粹屠殺的六百萬猶太人。這是一部文明可以成為一種點綴,但文明有最終的指向,正是一部屠殺與反抗的歷史。戰(zhàn)爭摧毀了家園,摧毀了文化。文化(文明)也走向了凋零,只留下一段深深的血印。不可思議的是在約旦的大山里居然還有缺少文字的文明存在。可見,人類的歷史比有記載(記錄))的更長,他們一定有更多的經歷,更險的遭遇、更寂寞的輝煌。某種意義上說,這更是一種難得的文化形態(tài)。

  探尋文明,離不開兩伊。他們曾是何等輝煌,可如今呢?貧窮、戰(zhàn)爭、宗教(教派沖突)等正在無情地摧毀這片土地,千千萬萬的老百姓痛不欲生!最終,正是文化的徹底覆滅!他們無能保護他們先人留下來的輝煌,即使面對他們的未來(孩子)),他們似乎都無能為力。確實正像書中寫到道:一切善良都好像是傳說,一切美麗都面臨著殺戮。間離了看,他們毫無力量,但在白天和黑夜的交接處它們卻能造成期待,正是期待,成了善良和美麗的生命線。

  走過了巴基斯坦就到了印度——我拒絕說它美麗。本應該很美麗的國度,但,其實并不如此。作者來到了新德里,考察了紅堡(一座用紅砂石砌成的皇宮),接受了加藤先生的采訪,拜謁圣雄甘地墓,看泰姬陵,置身于偉大的恒河畔,觀看菩提樹和洞窟等等,最后,告別阿育王。作為文明古國的印度,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問題:人口暴增,宗教歧途,治安堪憂。他們已經淹沒了很多精致的文明。每一處廢墟,便是一處毀滅,然而在這毀滅之前呢?恐怕沒有一絲思考,更沒有一聲疾呼。因怕玷污對神圣之地的印象,余先生沒有進一步參觀考察阿育王的首府更多的文化遺址。偉大的阿育王,別了!別了!

  尼泊爾,是文明之旅的最后一站。小小的尼泊爾雖沒有偉大的古文明,卻有勤勞友善的勞動人民。這里遠離愚昧,遠離血腥。這里簡單自然。在喜馬拉雅山下,在幽靜的山林中,作者整理了這一路上的感觸。

  千年文明,千年追尋,千年思考,千年嘆息。曾經的這些文明古國,這些偉大的文明去了哪里?同一命運即:衰敗、沒落甚至完全消失!是什么原因呢?余秋雨說了這樣的一些話:人類不可以對同類太囂張,更不可對自然太囂張。這種囂張也包括文明的創(chuàng)造在內,如果這種創(chuàng)造沒有與自然保持和諧。

  除此之外,當繁衍過度、消費過渡、競爭過度、占據空間過度、心理曲折過度、口舌是非過度、文字垃圾過度、無效構建過度顯而易見,這已經構成了災難。

  周游“列國”之后,該回家了。離別之后,才懂得珍惜,才能真正讀懂它。大中華,大中國,是我們祖祖輩輩的依靠,我們該為之無限自豪!可,我們有時候埋怨它、輕視它、斥責它、嘲笑它。嫌它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這次慚愧至極!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屹立于世界而不倒。我們正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我們提出并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以人民為本,我們崇尚人與自然和諧。

  何為《千年一嘆》?跟余先生一起,用腳丈量土地,跨越千年,橫縱對比。慶幸我們還存在,但,我們該有基本的思考和警覺!

讀千年一嘆有感13

  《千年一嘆》追其根源,它像是馬可波羅游記一樣的日記,記錄的是余秋雨四萬八千里行程中的經歷,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

  然而,生命總是在不斷前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切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每重拾,都會有一份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就如他在《廢墟》中所說的,"我熱愛廢墟,又寄情于廢墟".多少個王朝,反反復復,一千年一回,留下的只有一陣陣嘆息。輕輕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zhèn)鱽,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傳來,也從恒河畔邊傳來,當曾經的輝煌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開始遺忘,那陣嘆息也只成了無奈,文明已經衰落,歷史也開始褪色了。他不畏"孤獨與艱險",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書寫了《千年一嘆》。

  "千年一嘆,一嘆千年",我是一個沒有長途旅行過的人,什么名勝風景、文化古跡、都沒有真正的體會過。雖然他語帶鋒芒被人稱作"毒舌",但他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滄桑,用鏡頭記錄歷史遣落的懷抱。用一枝筆,記錄了10個國家的人文地理".讓我對"旅行"有了一種認識與期望。就如他所說,不僅僅是荒原,荒原下有斷壁殘垣。他將自己的恐懼掩蓋,甘愿獨自去面對這一切。他站在那里,沉浸在眼前的只有落寞的荒涼,沒有鮮明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只有曾鼎一時。

  于是冒險開始,抵達希臘時他所見的只有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閑散。干凈。痛苦一定會被沉淀,沉淀成悠閑,悠閑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閑的襯墊。今天的希臘也就是在冷落中與世無爭,閑散自如。再到埃及,它昔日的輝煌,幾經割斷,古文字無人能識,古文獻無人能懂,本體文明幾近湮滅,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樣子。而古巴比倫遺址的復原,更讓人語塞,他們鏟平重建古城遺址,卻連帶著將那份強烈的歷史滄桑感也湮滅了。

  "廢墟本應是進化的長鏈"而人們卻都要毫無保留的想要去鏟除廢墟。不去面對廢墟,正視它,而是一遍又一遍去改變,因而讓他再一次的語塞了……"重建古羅馬角斗場;去拋光的遠年古銅器;和去上塑宋版的圖書,因而,它們又有何價值而言那。聯想到自己,不正是這樣嗎?

  不敢面對一切,缺乏悲劇意識,常常將自己藏在"屬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遇到問題,不是想著去克服它,而總是想著去逃避。常以林黛玉自喻,雖有她那般的性情,卻沒有她那般的才情。文章永遠是那種小家碧玉型的風格。只有經歷過的,面對過的,你才能身臨其境。誰都有千言萬語,誰都又欲哭無淚。是余秋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面對挫折,屈服是最無能的對白。他把苦心鉆研所得的歷史成果慷慨地分享給世人,不做作、不扭捏。曾經的天一閣居然如此輝煌、神秘。因而是他讓我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如果可以,我愿意像余秋雨一樣去旅行。

讀千年一嘆有感14

  《千年一嘆》,(余秋雨著)本書主要講述余秋雨先生應香港鳳凰衛(wèi)視之邀,在20xx年這個新紀元到來之際,以吉普車為交通工具探訪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的古文化文明遺存,并從中總結思考這些文明消亡斷代的原因,以及對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考究.最重要的是:重新審視了人們(中國乃至世界人們)對中華文明的看法和成見。

  (本書以日記的形式向讀者呈現)

  最讓我驚奇的是,鳳凰衛(wèi)視竟然有勇氣開啟”千禧之旅”;最讓我欽佩的是,一向以文弱形象示人的余作家接受了這千里”生命’的邀約;最讓我自豪的是,這千萬里的文化考察印證中華文明不朽的傳奇;最讓我激動的是,這漫長艱辛的旅程在新紀元到來之時圓滿成功。一次次從死亡區(qū)渡過,那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小的心里挑戰(zhàn)。

  考察在一步步艱難的進行?疾靾F看到了各個國家地區(qū)那曾顯赫一時的遺址遺存,在那神圣的光環(huán)下是一片斷壁殘垣,很多當地人不覺得稀奇,可是對于東方人來說,卻是新奇與奧妙。偉大的帝王,獨裁的法老,智慧的傳道者,殘酷的戰(zhàn)爭,復雜的宗教沖突,這一切事物都使得人類文明或受傷或輝煌。以往的學者,都以為戰(zhàn)爭對文明既有破壞又有發(fā)展作用?墒,真正身臨其境,感受原生態(tài)的文化文明,我們不難發(fā)現,太多的征戰(zhàn),太多的殺戮使文明遺址被破壞,使文明漸趨衰落,這結局單調而干澀!戰(zhàn)爭發(fā)生了,勝利者的文化突然成為奴役別人的工具,被迫注入大量野蠻非文明的內容;失敗者的文化就會被奴役,這是一種毀滅性的摧殘。埃及的古文明,由于外族的入侵,僅僅剩下零星遺留;耶路撒冷的古文明,由于民族的爭斗,變得殘破而混雜;巴比倫的古文明,由于亞述的淹沒,城市被徹底破壞等,這一切戰(zhàn)爭的惡果,幕幕入考察團的眼,戰(zhàn)爭一切罪惡的根源,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中華文明。過去,我們保守,我們封閉,在以前人們會否定這樣的做法,可是,和其他古文明的消逝相比,我們又是何其幸運啊!一種幾乎封閉的狀態(tài),對經濟發(fā)展的阻礙毋庸置疑,但是,這種狀態(tài)對文明文化的保護又是不言而喻的。當然,我們古代社會的發(fā)展,也不是沒有戰(zhàn)爭,但是,我們內部的爭斗,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斗爭,異于波斯帝國的遠征,且非亞歷山大的遠征,一個相對穩(wěn)定閉塞的環(huán)境使中華文明葆有生命力。這樣的結論,如此的感慨,是在文化考察團親臨古文明發(fā)源地后著實領會的。

  閱讀過后,我也深刻體會到:文明土壤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文明的生命力。希伯來文明,把宗教這種意識范疇當所自己文明的土壤,使得其沒有實際踏實的土壤,處在一種飄蕩不定的狀態(tài)中,很難建立起文明的大格局,從而很難滲透到世界較大范圍,它的衰亡是必然趨勢。波斯文明依靠居魯士,大流士來支撐,沒有一群人的力撐,這樣單薄無力的文明怎能喘息煥新。所以,不能試圖讓文明成為天才的私人的霸業(yè),而應該讓其更具群眾基礎,只有如此,文明才會顯得不那么單薄。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宗教的迷誤使人們輕視生命,變得不負責任,厭棄人世,不積極面對現世,逐漸的,使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變得腐朽,文明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尊嚴,怎能繼續(xù)傳承?如此可見,文明土壤的選擇,對一種文明的繼承與發(fā)展多么重要,文明的保護不是私人的事,更不是在迷誤中被創(chuàng)造延續(xù)!所以,對于中華文明,我們應該怎么做,我想,大家都會很清楚!

  沒有親身去體味其他沒落古文明,就無法更真切的感受中華文明的偉大和輝煌。如今,既然,有考察團去到實地,親身考察了各古文明的遺跡,所以,對于《千年一嘆》這本書,大家有必要看看。

【讀千年一嘆有感(14篇)】相關文章:

讀《千年一嘆》有感03-14

讀《千年一嘆》有感(15篇)03-14

讀《千年一嘆》有感15篇03-14

讀《千年一嘆》有感合集15篇03-14

讀《千年一嘆》有感(集合15篇)03-14

讀《知行合一》有感03-14

讀《冬天》有感04-01

讀贊美有感03-29

讀《愛》有感03-28

讀《金翅雀》有感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