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1
米蘭?昆德拉是我崇敬的作家,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并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他的作品表面輕松,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致;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
讀過他一些作品,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最喜歡,上大學時也看過,但那時對人生的感悟有限,沒能真正讀懂作者深邃的思想隱喻。
該書描述了1968年蘇聯(lián)入侵捷克時期,民主改革的氣息演變成專橫壓榨之風潮,普通知識分子命運多舛的復雜故事。作品剖示隱密的無情,探討愛的真諦,涵蓋了祖國之愛、朋友之愛、男女之愛。在任何欲望之下,每個人對于各類型的愛皆有自由抉擇的權利,自應負起誠懇執(zhí)著的義務。人生的責任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卻也是最真切實在的,解脫了負擔,人將變得比大地還年輕,以真而非,一切將變得毫無意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全世界公認最受歡迎的暢銷書。這是一部哲學小說,共有七章:第一章《輕與重》;第二章《靈與肉》;第三章《誤解的詞》;第四章《靈與肉》;第五章《輕與重》;第六章《偉大的進軍》;第七章《卡列寧的微笑》。
昆德拉用“輕與重”、“靈與肉”等,以及基本情境出發(fā)構成了小說的人物與情節(jié)。當然,人物不過是哲學中的代碼,情節(jié)也不過是哲學中的情境。小說的主要人物有四個:托馬斯、特麗莎、薩賓娜、弗蘭茨。昆德拉在書中提出輕、重、靈、肉、記憶、虛弱、眩暈、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碼,并與人物一一對應,支撐起各自的生存狀態(tài),展現(xiàn)了心靈與肉體的兩重性。而每個關鍵詞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側面?赡苄允桥c一次性相抗爭的最積極的方式,因而此書可視為對自以為是的“絕對”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絕對的意義,變得沒有依憑與支撐,甚至不如隨風飛舞的羽毛那樣有確定的方向。
昆德拉以一個哲人的睿智將人類的生存情景加以考慮、審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與性愛兩個敏感領域,形成了“幽默”與“復調”的小說風格。
昆德拉的作品使讀者堅信人類一定會生存下去,世界一定會生存下去。人們全心全意在這個世界上所信仰、尋求和熱望的一切都將恢復其人性的面貌。
佛家稱世界從生成到毀滅的一個過程為“一劫”。尼采的“永劫回歸”,大概是說經(jīng)歷過的事情無休止地重演。最后一章里,作家寫道:“幸福是對重復的渴求!边@是句模棱兩可的話,完全要看讀者如何去理解它。對輕與重的評判似乎就需要費點躊躇了。正如昆德拉所說:“輕/重的對立最神秘,也最模棱兩難!
想起昆德拉對生命的宣言“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得以無限的重復,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恒上”。永恒的輪回是一種神秘的想法,生活中總有太多的唏噓感嘆,說不上為哪般?不僅榮耀,事業(yè)愛情,加之雞零狗碎,時間一過揚起的塵土便塵封滿處,托馬斯和特雷莎始終走不出死亡的輪回,薩賓娜始終選擇漂泊地把一個個城市甩在背后,弗蘭茨或許是毫無意義的死都承擔著對生命本意的解釋。盡管荒誕離奇,在輪回的高度上來說,卻是如此的合情合理,如果說他們,甚至我們,此生的每一件事都在前生有個經(jīng)歷,來生有個重復,托馬斯還會選擇那個像是從上流漂過來給他的特雷莎嗎?還會再駕著那輛汽車走向黃泉嗎?弗蘭茨也許會安分守己的當好老師,我們呢?不會再有錯誤的選擇,不會再忽視周遭遺失過的美好,生命在設想中一步步的前進,平淡的像一張白紙,這也許就是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獲得了永恒,卻像耶穌一樣,背負著十字架,無法承受。
“如果生命的初次安排就已經(jīng)是生命的本質,那么生命還有什么價值”昆德拉說的好,正是因為這樣,生命才總是像一張草圖,沒有前生也沒有來世,生命僅此一次。
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
當我們還在猶豫不決時,生命之花已漸枯萎。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2
初讀第一遍,覺得很膚淺、庸俗、不可思議,自小就受儒家思想教育,宣揚欲望是格格不入的,情節(jié)是一個名叫托馬斯的醫(yī)生去鄉(xiāng)下診療,在酒吧遇到一個侍女特蕾莎,從此,兩個磕磕碰碰走在一起,同時畫家薩賓娜是托馬斯情人,而薩賓娜與大學教授弗蘭茨也是情人關系。一言蔽之:四人之間的感情糾葛。
再讀,梳理小說情節(jié),它是我所閱讀中最獨特的邏輯構思小說,以蒙太奇方式,跨越時間、地點,同一件事在不同章節(jié)中以不同側面反復提及。
同時,要了解小說情節(jié)發(fā)生在1968年蘇聯(lián)入侵捷克時期為時代背景,發(fā)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及“兩千字宣言”,等等,從不同側面描繪出捷克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
一遍遍深讀,把主要事件串珠在一起,聯(lián)系小說主人公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生活遭遇,就有了如下認識:
特蕾莎屬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對愛情的忠貞與信念,對丈夫的寬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著憂慮,不斷考驗著丈夫是否依然愛著她,在生命之重壓力之下,蘊藏著無盡的悲哀和孤獨,將精神寄托于卡列寧——卡列寧的微笑那一章寫的很美好——卡列寧的離去讓人感覺所有的一切生命都虛無縹緲,空蕩蕩的,輕如塵煙
托馬斯是一個生命之輕人物,對女人具有強烈獵奇心理,對性的追逐,不斷給特蕾莎帶來巨大傷痛,其實,托馬斯內心深處對特蕾莎蘊藏著深深的愛,人性的肉體與靈魂兩重性矛盾凸現(xiàn)出來。托馬斯對希臘神話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發(fā)思考,并將看法投向頗有尖銳的雜志,在讀者來信中刊發(fā)了,他不斷受到各種壓力,但拒絕收回刊發(fā)的思想,因而他失去醫(yī)生這份工作,最后遠離塵囂、逃避現(xiàn)實,與特蕾莎居住于清凈、安寧的鄉(xiāng)村之處。
薩賓娜是具有強烈的背叛現(xiàn)實、爭強好勝、富有激情生命之輕人物,薩賓娜人生的主題在反復出現(xiàn)、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腳下如同一條漫長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樁罪惡又像一場勝利,時刻在誘惑著她。最初背叛父親(禁止愛情),共產(chǎn)主義藝術(禁止畢加索),丈夫(一個平庸的演員),愛情(托馬斯、弗蘭茨)。莎比娜在背叛中度過了一生,每一次的背叛都令她激動不已。這種循環(huán)往復的背叛所帶來的重,是她滿心喜歡的,也是樂于承受的。但是,當她背叛了親人、丈夫、愛情和祖國以后,她已經(jīng)沒有多少可以背叛的了。背叛的終極就是虛空。
弗蘭茨是個聰明、正直、善良卻又充滿軟弱之人,對富有激情的薩賓娜充滿好奇,陷得無法自拔,通過薩比娜獲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滿足了塵世間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愛。他從從某時刻開始對自身靈魂的拷問與修正,試圖擺脫原有的“級",最終步向“宿命”的`覆滅。
這部小說是米蘭昆德拉以生命輕重二元論來觀察世界,審視靈魂,詮釋生命的真諦。
因為在這個世界里,一切都預先被原諒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許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序言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種大眾可以分享的東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麗的語言和情感把它喬裝打扮,甚至自己都為這種平庸的思想和感情灑淚。
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3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雖然只有14萬字,但它所蘊含的內容太多太多,米蘭。昆德拉從一定的高度俯視整個地球,看到的是一些我們凡夫俗子所難以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閱讀這本書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結束的,在前兩次的閱讀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在于最后一章《卡列寧的微笑》。
當托馬斯和特麗莎經(jīng)歷了無數(shù)變故磨難后,他們來到了鄉(xiāng)下,過起了牧歌式的生活。全文節(jié)奏從緊張走向了舒緩,帶給我們的是別樣的一種悠閑。
“幸福是對重復的渴求。”特麗莎屢次提到了這句話,在悠閑的鄉(xiāng)村生活,一顆飽經(jīng)風霜的疲憊心靈是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個重復多次的蹩腳笑話,也能讓她產(chǎn)生幸福的感覺!霸谀粮枋降沫h(huán)境里,連幽默,也受制于重復這條甜蜜的法律!
無數(shù)個日夜我在思考,幸福,重復,這條甜蜜的的法律是否正確?當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執(zhí)迷于一樣事物,我想我一定會感到厭倦,那何來渴求?何來幸福?
重新回看這標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Being,意為存在。存在之輕,便是我們輕視了存在,當平常的幸福伴隨在我們四周而我們渾然不知,當幸福即將離去時卻要去渴求重復,這便是一種悲哀,一種不能承受的輕。游子思鄉(xiāng),因為年少時沒有覺得家鄉(xiāng)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而蒼顏華發(fā)之時,又想著家鄉(xiāng)的好,于是天涯人斷腸。當然,并不是說敢于出去闖不好,其中沒有褒貶之意,闖——華發(fā)——斷腸,這似是一種生命常態(tài),這種不能承受之輕每個人必須要承受,無時不在承受。
是否因為承受,而幸福蕩然無存?
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須經(jīng)過的歷程,那幸福的尋找,就在于自己,因為輕視而沒有幸福,那何不趕緊重視,便重新奪回這種幸福。
或許那句玄妙的墓志銘有了解答,“這里安息著卡列寧,他生了兩個面包圈和一只蜜蜂。”,因為特麗莎的一個夢,她想出了這句話,作為她愛犬的墓志銘。如果僅把它當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學命題,我想昆德拉遠非那么簡單,如果硬說面包圈與蜜蜂象征什么,我想這也是暴殄天物。面包圈與蜜蜂,是夢境,是虛無,因為愛之切,卡列賓的死顯得那么重,因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將最后的死亡化作夢境飄走,而不落一點痕跡于過去。因為愛過,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時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種輕,輕如一個虛無的想象。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4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初看書名就油然而生一種肅穆的感覺,不由得端正了身子,小心翼翼地捧起它來翻閱。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醫(yī)生托馬斯、攝影愛好者特麗莎、畫家薩賓娜、大學教師弗蘭茨等人的生活為線索,通過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散文化地展現(xiàn)了蘇軍入侵后,捷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情緒,富于哲理地探討了人類天性中的“媚俗”本質,從而具備了從一個民族走向全人類的深廣內涵。作者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幾個人物的不同經(jīng)歷,經(jīng)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這是一部哲理小說,與傳統(tǒng)的小說不同,它不再通過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讀者,而是用將讀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過生活中具體的事件引起讀者形而上的深層思考。
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于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guī)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復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只剩下兩個字——“媚俗”。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扇藗儏s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里的一個情節(jié)特別讓我感觸良多: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覺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個男人的身邊——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于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過兩次離婚的男人。后來,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會讓某一個人擁有一切旁人所羨慕的東西,作者把九種特質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然而她誰都想要,同時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失去靈魂。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權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蛇@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慮作者要傳達的愛情觀。然而,我不懂愛情。我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么愛情將不純正。現(xiàn)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能夠擁有你所喜歡的一切特質。你必須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才是愛情。作者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大概伴責任走過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里,我才發(fā)現(xiàn)執(zhí)著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愛情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jīng)使我開始受益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相關文章:
2017高考作文預測:生命不能承受之輕12-31
您能承受多大的壓力?01-01
心理承受能力測評09-18
中班教育隨筆之男孩子不能說漂亮06-20
測試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強07-24
關于通知輕歌范例02-26
風險承受能力綜合測試07-24
你會是誰的命中克星?04-07
測試:誰是你命中的貴人06-02
蝶之生閱讀題及答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