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歷史故事的成語
描寫歷史故事的成語1
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的描寫歷史故事的成語,歡迎瀏覽。
1、戰(zhàn)無不克:攻戰(zhàn)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zhàn)勝一切。
2、血戰(zhàn)到底:血戰(zhàn):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戰(zhàn)斗。指激烈戰(zhàn)斗到最后時刻。
3、屢戰(zhàn)屢。簩遥憾啻。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4、烽火連年: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zhàn)火或戰(zhàn)爭。指戰(zhàn)火連年不斷。
5、百戰(zhàn)不殆:經(jīng)歷許多次戰(zhàn)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于用兵。
6、枕戈寢甲: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jīng)常生活在戰(zhàn)爭之中。
7、出奇制勝:戰(zhàn)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zhàn)者,以奇勝!
8、龍血玄黃:比喻戰(zhàn)爭激烈,血流成河。
9、決一死戰(zhàn):決:決定;死:拼死。對敵人拼死決戰(zhàn)。
10、能征慣戰(zhàn):形容作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很能打仗。
11、速戰(zhàn)速決:用快速的戰(zhàn)術結束戰(zhàn)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12、窮兵黷武: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形容極其好戰(zhàn)。
13、朝秦暮楚:戰(zhàn)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jīng)常作戰(zhàn)。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14、連戰(zhàn)皆捷: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15、孤軍奮戰(zhàn):奮戰(zhàn):盡全力地戰(zhàn)斗。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zhàn)。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
16、兵戎相見: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zhàn)爭解決問題。
17、百戰(zhàn)百勝:每戰(zhàn)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18、背城一戰(zhàn):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zhàn)。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后一戰(zhàn)。
19、南征北戰(zhàn):形容轉戰(zhàn)南北,經(jīng)歷了許多戰(zhàn)斗。
20、以戰(zhàn)去戰(zhàn):用戰(zhàn)爭消滅戰(zhàn)爭。
21、禍結兵連:結:相聯(lián);兵:戰(zhàn)爭;連:接連。戰(zhàn)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22、兵荒馬亂: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zhàn)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23、浴血奮戰(zhàn):形容頑強地拼死戰(zhàn)斗。
24、短兵接戰(zhàn):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zhàn)。指近距離搏斗。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25、休兵罷戰(zhàn):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zhàn)爭。
26、各自為戰(zhàn):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zhàn)斗。
描寫歷史故事的成語2
這則成語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宋纖傳》:“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龍也!
成語小故事
晉代時,有一位品學兼優(yōu)的文人墨士,他的名字叫宋纖。他年輕的時候就樹立了遠大的理想,但是在看到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種種黑暗以后,他開始厭惡官場的生活,立志此生絕不參與任何正事!在鄉(xiāng)下過著隱居的生活,準備安靜的終老此生。
當?shù)氐奶伛R岌仰慕他的人品,特此尋訪到他隱居的地方,想要請他出山到自己的身邊做官。在馬岌到來之前,宋纖維早就猜到了他的來意,早早吩咐自己的門童,緊閉門戶,根本不打算與他相見。
馬岌沒想到自己會吃閉門羹,心中有點不高興,但他轉而一想,一個人能夠不為高官厚祿所打動,如此的潔身自好,清貧自守,又不禁對他生出了敬佩之心。他非常感慨的對自己的隨從說:“宋纖的大名時常都能夠聽到,也有好多人想效仿他的德行,但是他的身形卻不是隨處可見的,特別是在大多數(shù)人都想躋身其間的官場,是絕對見不著他的身影的,宋先生可真是稱得上人中之龍!”
成語解釋
這則成語形容杰出、非凡的人才。
描寫歷史故事的成語3
成語來源
這則成語出自《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成語小故事
戰(zhàn)國時期,周宣王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就是喜歡看斗雞。他讓太監(jiān)們養(yǎng)了不少精壯嬌健的公雞,退朝以后經(jīng)常到后宮的平臺上看斗雞取樂,時間一久,他發(fā)現(xiàn)無論哪只兇猛善斗的雞都沒有常勝不敗的,因而心里總是感到不滿足。后來宣王聽說齊國有個叫紀渻子的人,是位訓雞能手,就派人把他請到了鎬京,要他盡快訓練出一支常勝不敗的斗雞。紀渻子從雞群中挑了一只金爪彩羽的高冠雞進行訓練,要求宣王不要隨便派人打擾他。十天以后,性急的宣王等不及了,叫人去問紀渻子:“雞可以斗了嗎?”紀渻子說:“不行啊,它還非常驕傲恃氣。”又過了十天,學完再叫人去問,紀渻子說:“不行,它聽到聲音,看到什么影像,它還會敏捷的作出反應!
又過了十天,宣王實在等的不耐煩了,把紀渻子詔來問他。紀渻子說:“不行這雞還怒視而盛氣。”宣王笑了說:“怒視而盛氣,不正是兇猛善斗的表現(xiàn)嗎?”紀渻子笑著說:“陛下以來養(yǎng)的那些兇猛善斗的雞,有哪一只是常勝不敗的.呢?”又過了十天,紀渻子主動跑過來對齊宣王說:“差不多了!現(xiàn)在這只雞聽到其他雞的叫聲已經(jīng)毫無反應,精神處于高度凝寂狀態(tài),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別的雞見了沒有一只敢和它交鋒,回頭就跑了”果然,這只雞常勝不敗。
成語解釋
這則成語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有些癡傻發(fā)愣的樣子,或因恐懼或驚異而發(fā)愣的樣子
描寫歷史故事的成語4
【拼音】: hàng xiè yī qì
【解釋】: 沆瀣:指唐時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沆瀣,是夜間的水氣,有人說是露氣,也有人說是夏天半夜里上升的地氣。
例如《楚辭·遠游》有“餐六氣而飲沆瀣”,王逸注:“沆瀣,夜半氣也!薄稘h書·司馬相如傳》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應劭注:“沆瀣,北方夜半之氣也。”《列仙列》描寫仙人陵陽子的神話故事也說:“春食朝霞,夏食沆瀣!
可見“沆瀣”一詞,原來并不是什么貶詞,但是后來作為成語“沆瀣一氣”,就不是一句贊美的話了。這是從唐朝的一個故事開始的。
據(jù)說,唐僖宗時,有一官員,名叫崔沆,曾任“中書侍郎”等職。乾符二年,他被派當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試事宜。這次應試的人中間,有一個名叫崔瀣的,一經(jīng)錄取,馬上就當官上任了。
別人見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職也特好,待遇顯然與眾不同,因此不免懷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關系的吧?”有人更進一步斷定:“那還用說,瞧他們兩個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還加以嘲笑道:“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這個故事,載宋人錢易編撰的《南部新書》。
所謂“座主”,即主考官?婆e時代,應試者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由于上述故事,后來“沆瀣一氣”就流傳而為成語,用來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一起。
描寫歷史故事的成語5
[釋義]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lián)起來;三:概數(shù),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成語故事]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shù)闹亓俊?/p>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后,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描寫歷史故事的成語6
[釋義]墨守:戰(zhàn)國時墨翟善于守城;故稱善守為“墨守”;后指固執(zhí)不變地遵循為墨守;成規(guī):現(xiàn)成地規(guī)矩、制度。固執(zhí)守舊;死報著老規(guī)矩不放;不思改革進取。
[語出]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朱嘗墨守以為準的也。”
[辨形]墨;不能寫作“默”。
[近義]因循守舊,故步自封,抱殘守缺。
[反義]標新立異
【描寫歷史故事的成語】相關文章:
描寫星星的成語03-20
描寫天空的成語03-19
描寫傷痛的成語03-03
描寫花草的成語06-02
描寫官運的成語02-28
描寫秋景的成語02-28
描寫安靜的成語02-28
描寫眉毛的成語02-28
描寫書的成語02-28
描寫云的成語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