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茵陳,別名白蒿、牛至、田耐里、因塵、馬先、綿茵陳、絨蒿、細(xì)葉青蒿、安呂草,拉丁文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管狀花目、菊科、牛至屬植物蒿經(jīng)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yōu)檩,故亦稱茵陳蒿。中國民間現(xiàn)尚有以米粉作茵陳糕、團的習(xí)慣。茵陳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藥用是茵陳蒿。故有“二月茵陳,五月蒿”的說法。分布于中國、日本、朝鮮、蒙古等國家的低海拔地區(qū)的'河岸、低山坡地區(qū)。茵陳有兩個采收期,春季采的習(xí)稱“綿茵陳”;秋季采的習(xí)稱“茵陳蒿”。
茵陳的簡介
【別名】:(蘇北俗稱,蘆蒿)、白蒿、松毛艾、田耐里(客家話)
【來源】:為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采制】:春季幼苗高6~10cm時采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采割,除去雜質(zhì)及老莖,曬干。春季采收的習(xí)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花陳蒿”。
【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jīng)。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狀。莖直立,高0.5~1m,基部木質(zhì)化,表面黃棕色,具縱條紋,多分枝;幼時全體有褐色絲狀毛,成長后近無毛。葉1~3回羽頭深裂,下部裂片較寬短,常被短絹毛;中部葉裂片細(xì)長如發(fā),寬約1mm;上部葉羽頭分裂,3裂或不裂,近無毛。頭狀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復(fù)總狀;總苞片3~4層,無毛,外層卵形,內(nèi)層橢圓形,中央綠色,邊緣膜質(zhì);花黃色,管狀,外層花3~5,雌性,能育,內(nèi)層花兩性5~7,不育。瘦果長圓形,長約0.8mm,無毛;ㄆ9~10月,果期10~12月。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
用于濕熱熏蒸而發(fā)生黃疸的病癥,可單用一味,大劑量煎湯內(nèi)服;亦可配合大黃、梔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顯著者,又可與澤瀉、豬苓等配伍。本品退黃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濕熱黃疸之外,對于因受寒濕或素體陽虛發(fā)生的陰黃病癥,也可應(yīng)用。但須配合溫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藥同用,以奏除陰寒而退黃疸的作用。
茵陳的用法用量
6~15克。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茵陳的選方
1、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里,身發(fā)黃者:茵陳蒿300克,梔子十四枚(擘),大黃100克(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dāng)利,尿如皂角汁狀。(《傷寒論》茵陳蒿湯)
2、治發(fā)黃,脈沉細(xì)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陳100克,附子一個作八片,干姜(泡)75克。甘草(炙)50克。上為粗末。分作四貼,水煎服。(《玉機微義》茵陳四逆湯)
3、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臥,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50克。上二味粗搗篩。每服15克,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圣濟總錄》茵陳湯)
4、治一切膽囊感染:茵陳30克 蒲公英12克 忍冬藤12克 川軍10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葜螣岵“l(fā)斑:茵陳100克 川大黃(銼碎微炒)、玄參各50克 梔子仁0.5克 生甘草25克.搗篩為散.每服20克 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 去滓不計時候服.(《圣惠方》茵陳散)
5、治疬瘍:茵陳蒿兩握 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 (先)以皂莢湯洗疬瘍上令傷然后以湯洗之 湯冷更溫洗可作三四度洗 隔日作佳不然恐痛難忍.(《外臺》引《崔氏方》)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相關(guān)文章:
香附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08-28
香瓜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08-23
澤瀉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09-07
防風(fēng)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09-07
砂仁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09-07
關(guān)于桔梗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08-30
三七花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09-07
2016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08-24
茶樹精油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09-04